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也不能得救!
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介绍,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蜀汉,并派邓艾为中路军进攻成都,此时的蜀汉政权已经日薄西山,且后主刘禅听信黄皓谗言,溺于酒色,守将皆为泛泛之辈。守住成都已经成为不可能。
据小说交待,诸葛亮在世时就曾预言,蜀汉如果有事,必出在阴平(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方向,于是在阴平方向布置了人马,但是,刘禅、姜维等人未能重视诸葛亮的遗言,撤销驻军。所以,当邓艾抄阴平小道进攻成都时,如无人之境,镇守成都的主将诸葛瞻、诸葛尚等武力平平,邓艾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偷袭成都,拔除了蜀汉政权。
原文:“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综上,我认为就算刘禅死守,姜维从后夹击,蜀国也不能救,其理由如下:
首先,刘禅胸无大志,身边又没有多少兵力,抗拒邓艾没有任何胜算。
成都是蜀汉的都城,按理说应该有足够的的军事力量驻守,但是,后期的蜀汉政权因连年战争,国力损耗巨大,人力物力损耗严重,全国除了姜维带领的北伐将士,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可以驻防成都,且驻守的将才也多是泛泛之辈,遇到邓艾这样的魏国战将,自然都不是对手。
纵然有诸葛家族后人也曾迎战邓艾,但都无济于事。而且,刘禅身边的文官也没有人仗言守城,好不容易有一个儿子刘湛坚持守城,反而被刘禅喝斥推出宫门。民间“扶不起的刘阿斗”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原文:后主叱之曰:“汝小儿岂识天时!”
其次,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姜维此时虽然已经策反钟会,但是其自身也没有多少兵力回救成都。
姜维身为蜀汉政权军事主帅,在用兵北伐、巩固蜀汉政权方面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每次北伐都是因各种原因胜少败多,且抽调驻守阴平驻军,致使蜀汉政权灭亡。后来又被魏国主将钟会擒拿,虽然策反了钟会,但也是战术级的成功,而战略上已经没有多少胜算可言。其根本就没有多少兵力可回救成都。
如果假设成功,从后面夹击,此时,刘后主已经投降邓艾,他回救也没有任何意义,至多只能苟延残喘几天或一段时间而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再次,蜀汉政权衰败,纵然讲葛丞相也回天乏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 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明确告诉人们: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潮流不可以改变。公元208年至公元280年的三国鼎立,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而已。
蜀汉政权经过行主刘备在诸葛亮等人苦心辅佐下,经营几十年,己身强大,而与其对垒的魏政权则变得更强大。相对而言,蜀汉政权已经开始了由盛转衰的历史,至刘禅执政几十年,蜀汉政权已经病入膏肓,成为末流。较之,此时的蜀汉政权人才凋零,刘禅听信谗言,内政腐败,所以,这样的政权被取代、被消灭已经不可逆转。
后人有诗叹曰: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邓艾偷渡阴平,直接导致原本蜀、魏双方对峙的局面变得异常复杂。那么邓艾真的有把握能够迫降成都吗?未必。如果在邓艾围困成都时姜维从后面夹击,那么邓艾必败。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看当时的战争态势,钟会率领十万大军入汉中后,绕过汉城、乐城直扑剑门关,此时被千里急行军奔赴过来的姜维所阻挡,双方对峙于剑门关。剑门关虽然是险关,但是山势连绵几百公里,想要守住还是需要很多兵力的。
当时双方的兵力布置是这样的,钟会原本率领十万大军,其中围困汉城、乐城留下了一万大军,只剩下了九万人。后钟会以畏敌不前的罪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获得三万魏军,于是钟会增兵至十二万人。
姜维率领蜀兵主力滞留沓中时兵力为五万左右,后刘禅派张翼、廖化支援姜维,带过去兵力约为一万人,后双方合军据守剑门关,总兵力达到六万人左右。因此,总体来说,姜维以1:2的兵力劣势,凭借剑门天险守住了通往蜀中的唯一门户。
这时,邓艾提出一个新的破蜀方案,这个方案与后来发生的情况不完全一致,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看下图,经汉中入蜀有下面几个地方可守,剑门关、江油(涪附近)、涪县、绵竹。剑门关是最重要的,这个众人皆知。其次就是距离剑门关以西约一百里的涪(不是涪县),即靠近江油这个地方。换句话说,虽然阴平很难通过,但是其实蜀兵还是有防备的,在江油这个地方就驻留有蜀兵,邓艾的计划就是打江油的主意。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计划的核心就是夺取江油,因为江油立剑阁很近,既可以防守阴平山,也可以支援剑阁。但是因为阴平山很险,所以驻兵很少,这是个极易突破的点。一旦江油突破,那么姜维必然来援,这样剑阁天险就有机可乘了。
邓艾的计划到这里其实已经结束了,但是后期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所有人意料。邓艾率军经过艰难行军抵达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没有一丝抵抗。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邓艾通过马邈了解到蜀汉的兵力布置状况和实情,这才是最要命的。
于是邓艾没有按照原计划向东行进,从背后偷袭防守剑门关的蜀军,配合钟会的十万大军夺关,而是直接南下,抢夺涪县。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个是邓艾想独吞军功,因为此时邓艾知道蜀国守卫成都的士兵不多了,自己带领的士兵很有希望独自完成灭蜀的重任。其二、而且此时蜀军也在诸葛瞻的率领下抢占涪县,过了涪县就是平原地带,蜀军将无险可守。因此,邓艾率兵快速进军,直接击溃了诸葛瞻的前部探哨。
也是邓艾运气好,诸葛瞻在快要抵达涪县时率兵返回,驻扎在绵竹城外,列阵等待。邓艾没有客气,第一次冲击蜀军失败,第二次自己亲自擂鼓鼓舞战士,终于击溃蜀军,顺便斩了诸葛瞻,自此成都近在眼前。
那么就如同题目问的那样,此时如果姜维率一部分蜀军返回,而刘禅坚守成都,蜀国能得救吗?答案是能。为什么呢?
此时成都内守军不到一万人,而姜维能抽调回来的士兵也不会超过两万人,如此少的兵力如何抵挡邓艾虎视眈眈的大军呢?况且剑门关离成都约有四百余里,时间也成问题。
其实此时的成都不是在单独作战,只要刘禅能够团结成都众官员和士兵,坚守城池,那么就有希望。在成都的南方,霍戈已经准备好了镇守南中四郡的士兵前来增援。在江州,也有罗宪率兵走在增援的路上。
此时成都之外的重镇雒城还没有失守(当年庞统就是死于攻击雒城,可见雒城之坚固),东吴的丁封、孙异也在救援的路上。因此只要争取时间,一旦邓艾的军队在成都城外受挫,而姜维和霍戈等军的援军到达,到时邓艾就会变成瓮中之鳖。
很可惜的是,得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后,蜀国一片大乱,军民都丧失了抵抗的信心。而在朝中,主降派占了上风,于是在谯周的极力说服下,蜀国上下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投降。
刘禅投降时,姜维尚领着几万蜀军在艰难奋战,而霍戈也匆匆忙忙的走在支援路上,东吴的援军也正马不停蹄的赶路,然而一切都没有刘禅的速度快,刘禅不但自己投降了,也亲自写下诏书让四周边疆将士就地投降,不得抵抗,至此,蜀汉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灭绝。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此时刘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姜维在剑门关坚守,姜维一定会派一部分士兵回援。而霍戈也带着南中四郡的援军前来增员,吴国丁封、孙异也正马不停蹄的赶往川蜀。因此,如果此时刘禅坚守,邓艾必败。可惜,刘禅和谯周等大臣没有军人的骨气和勇气,将刘备亲手创建的蜀国拱手送人,可悲可叹!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邓艾其实原本也没指望刘禅马上投降。
刘禅死守,姜维回援,正是邓艾原先的设想。
邓艾的设想在发起灭蜀战争时,司马昭原本的设想是:让邓艾、诸葛绪的6万人牵制姜维于沓中,钟会率10余万人迅速攻取只有3万人的汉中,一举突破剑阁。
不过,姜维凭借出色的将略,灵活机动,骗过诸葛绪,在剑阁站住了阵脚。
魏军被阻于剑阁一个月,不得前进,由于粮道险远,魏已有退兵之意。
此时,邓艾上书,提出了偷渡阴平的方略。
邓艾走阴平小道,进军涪县。
涪县,就是今天的绵阳,处于剑阁与成都的主要通道上。
如果邓艾攻取涪县,则剑阁与成都的联系将被切断。
姜维如果不去救涪县,补给线会被切断。姜维如果去救涪县,则钟会可以突破剑阁,进入坦道。
所以,姜维回援,原本就是邓艾此行的设想。
只不过,蜀军的混乱远远超出了邓艾的预想。
邓艾万余人,居然一口气击败诸葛瞻,攻取了绵竹关。随后,一鼓作气,攻到了成都城下!
所以,“刘禅不投降,姜维回师来救”,这正是邓艾原本设想的剧本。
只不过···刘禅实在太配合了,邓艾导演的大戏提前剧终。
那么,如果刘禅不投降,大戏会如何演下去呢?
魏已掌握绝对主动在刘禅投降前,魏已经掌握绝对主动权。
得知诸葛瞻战败的消息后,姜维已经退出剑阁,率军沿广汉郪行军,准备回援成都。
在得到刘禅下令投降的诏书时,姜维已经抵达郪,离成都很近。
所以,如果刘禅不降,姜维要赶回成都,邓艾那万把人是拦不住的。
不过,成都依然是不可能守得住的。
钟会趁势攻取剑阁,派遣胡烈等人继续追击姜维,自率军进驻涪县。
邓艾,已经不是一支孤军了!
同时,剑阁-涪县-绵竹关,全线落入魏军手中,成都已无险可守!
蜀汉弱小,之所以能立国,在于“重关之险”。
如今,汉中、剑阁悉数丢失,就算钟会、邓艾这次不打,回去了,无险可守的蜀汉也已不能立国了!
悬殊的后援力量当时,蜀尚有南中军团、东吴援军可以期待。
如果在天险尚在手时,这两支军还是可以救场的。
天险丢失后,魏国已有能力大举进入成都平原,蜀汉的援军已指望不了了!
无论是丁封、孙异率领的东吴援军,还是南中军团,规模都有限。
而魏国呢?
几年前的寿春之战时,司马昭及叛军已经是40万人的大规模作战了!
后来,钟会有造反之意时,司马昭又调集了20万大军抵达长安!
魏国的后续力量,还大得狠呢!
顺便说一句,当时,蜀汉国库只有粮40万斛了!大约够10万人一个月。
就算有更多援军来,也没粮食支持下去了呀!
蜀汉,这一关是无论如何也过不去了。
人心当然,“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当年,刘备被团灭了一次又以此,还不是屡败屡战,坚持到底!
即便成都守不住,江州、南中,蜀汉非要坚持,还是有地方可以混的。
坚持坚持,没准对手内部出问题,蜀汉能“先坚持了才看到希望呢”?
不过,此时的蜀汉君臣,已全无当年刘备、诸葛亮“事若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的决心了。
整个蜀汉朝堂,只有寥寥数人有抵抗之意!
既然刘禅君臣自己不想折腾了,那么,识时务,作个安乐公也挺好。
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摆脱弑君恶名,一意孤行,命令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18万魏军主力南下攻蜀,邓艾和诸葛绪各自率领3万魏军,而钟会身为主将,则率领12万魏军主力南下,战争一触即发。
钟会主攻方向是汉中,没多久魏军就攻入汉中,邓艾和诸葛绪的主攻方向是姜维在沓中屯田的蜀军主力,结果姜维不与邓艾纠缠,并且摆脱了诸葛绪,先赶到了桥头,这个时候钟会的大军已经包围了汉中的汉城、乐城,钟会留部分军队围城,主力继续南下攻破了从汉中进入蜀中的重要关隘阳安关。
钟会、邓艾征蜀
阳安关一破,蜀中门户洞开,魏军继续南行,姜维则从桥头经白水先到达了剑阁,并利用剑阁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点,把钟会十几万大军堵在剑阁,钟会一边劝降姜维,一边想尽办法也无法拿下剑阁,钟会甚至因为粮草运输不畅而有了退兵之意,而另一边邓艾则出了个主意:偷渡阴平。
所谓的偷渡阴平其实是一个类似声东击西的计谋,邓艾的想法是:从沓中经阴平小道到达江油,然后继续南下攻击涪县,如果姜维分兵救援涪县,那钟会就能率领魏军主力突破剑阁,如果姜维不救涪县,则邓艾就能攻下涪县,进而拿下绵竹,直逼成都。
263年魏征蜀之战地图
邓艾这是想东边不亮西边亮,姜维的主力只有一支军队,如果姜维分兵,两边可能都守不住,如果姜维只保剑阁或者涪县,那另一边就保不住,因为蜀汉所有能作战的军队都在姜维手上,包括廖化、张翼、董厥北上支援姜维的军队,当刘禅把廖化、张翼、董厥派出支援姜维后,成都已经空虚了,而蜀汉所有主力部队约五六人都在剑阁随姜维挡住了钟会15万大军。
在得知魏军大举进攻之初,后主刘禅也派人向东吴求救,东吴派出丁封、孙异等率军救援蜀汉,但远水显然救不了近火,蜀汉还得靠自己,这个时候姜维并不知道邓艾已经偷渡了阴平,仍然在剑阁坚守,而邓艾本人则率领自己手下精兵数万人与钟会派来的将领田章等人一起攻打江油,江油守将惊慌不己,不知道魏军从哪里来的,不战而降。
姜维
江油一降,邓艾不作停留,继续南下攻打涪县,涪县也被攻克,然后邓艾继续逼近绵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禅得知邓艾偷渡阴平,攻占了江油和涪县,正在逼近绵竹,所以刘禅派出诸葛瞻率领蜀汉最后的军团抵御邓艾,双方在绵竹一战,诸葛瞻父子、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全部战死。
要知道诸葛亮手下的军队可是蜀汉在成都临时拼凑的一支军队,大多数是蜀汉的警卫部队或者临时招募来的,是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而蜀汉的都城成都则成为一座空城,没有军队驻守了,第一批军队派去支援姜维,第二批军队全给了诸葛亮,成都哪里还有兵。
诸葛瞻全军覆没后,姜维也得知了消息,姜维无法再坚守剑阁,因为剑阁以南的涪县、绵竹都被邓艾攻克,而且姜维继续坚守剑阁,他担心魏军会从背后攻打剑阁,这样的话,姜维就是腹背受敌,所以在这个时候,姜维主动放弃剑阁,选择向西南撤退。
刘禅
姜维先撤退到了巴西郡的阆中,然后向成都方向进军,到达了成都东边的郪(qī)县,郪县是今四川三台县南郪江乡,离成都有一百多公里,这个时候邓艾已经到达成都外围,成都以北的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还在蜀军手中,钟会则从剑阁经涪县到达绵竹。
也就是这个时候,刘禅在内外交困之下选择投降邓艾,以皇帝身份下诏给蜀汉境内的所有蜀军,让他们放下武器向魏军投降,姜维在得到刘禅的命令之后,只得率领手下将士从郪县向西向钟会投降,于是蜀汉灭亡。
那么问题来了,刘禅能不能坚守成都不投降呢?魏攻蜀之战到了这个时候真的没有转机吗?
答案是没有转机了,蜀汉的失败已经是注定了,但如果奋起抗争,只能放弃成都逃到南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了。
邓艾
如果刘禅不投降,接下来邓艾就会和钟会大军会和,围攻成都和雒城,成都被魏军从北边和西边两面包围,成都只有南边和东边是安全的,可以选择向南撤退,此外还有东边是安全的,因为姜维手上还有五六万蜀军主力在东边。
到了这个时候,蜀汉已经无险可守,除了成都、雒城、郪县以及所有南边和东边的城池之外,在汉中还有汉城和乐城仍然在坚守,但已经被魏军包围了,破城只是时间问题,姜维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无法抵御钟会与邓艾的十几万魏军主力,蜀军不仅寡不敌众,而且士气低落。
要知道蜀汉将士的家属几乎都在成都以及益州各地,如果刘禅坚守成都,那成都就会爆发激烈的战争,成都本为就是一座空城,无兵可守,再加上成都城内的益州本土士大夫们早就不愿意抵抗,以谯周为首的投降派在朝廷中占据了上风,刘禅要是不投降,搞不好成都城内来个政变,把刘禅俘虏了,再押送给魏军都有可能。
钟会
如果刘禅不投降,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成都,与姜维的主力会合,同时向南撤退,东边是不能撤退的,刘禅不可能去投降东吴的,这样的话,蜀汉也只能苟延残喘,成为流亡政府而已,而魏军显然不会放过刘禅与姜维,会继续追击。
但是,姜维手中的五六万蜀汉主力士兵是否愿意一起南逃,就是个问题,参考当年关羽在襄樊前线被徐晃打败,在南撤的过程,吕蒙善待关羽士卒的家属,于是关羽手下的数万士卒放弃跟随关羽,全部投靠到吕蒙那里了,这种情况将会继续上演,而且可能性非常大。
姜维
士卒只是普通人,他们的诉求很简单,一是自己活命,二是家属活着,他们不可能跟着刘禅和姜维继续南逃的,而邓艾和钟会显然也懂得如何利用当前的优势瓦解蜀军,到兵败如山倒的地步,就没有士兵愿意跟着你了,几乎大部分士兵会逃走,然后刘禅和姜维如同当年的关羽一样败走南中,或者被当地的少数民族武装杀死,或者被手下叛乱的士兵俘虏,蜀汉还是一样灭亡,只不过时间延长了一些。
所以当邓艾偷渡阴平,逼近成都时,其实蜀汉的大势已定,除了投降没有别的路了,蜀汉无险可守,十几万魏军已经逼近城下,如果当年刘备逼降刘璋一样,邓艾也逼降了刘禅。
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一个国家的灭亡,如同大厦倾倒,任凭柱子再壮,若要撑住他,谈何容易?有的人把一个朝代的灭亡简单地看成若有谁、若不是谁就不会灭亡了,简直天真可爱和异想天开!冰冬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朝代的灭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但大厦将倾,既是天王老子也回天无力,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需要众人的扶持,离开众人的帮衬,谁也不能改天换地。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我的回答很明确,即是诸葛再世,也难以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我这样说,也不是在贬低姜维,我是说,一但一个朝代到了灭亡的边缘,谁也改变不了他要灭亡的命运。
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死守,然后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
我认为有这个可能。虽然历史不能假设,现在就拿当时的情况来假设一下吧。
第一成都在刘璋时候成为益州首府。公元214年刘备拿下成都至公元263年,蜀汉经营五十年。固若金汤,非邓艾旦夕之间能破的。(阿斗儿子北地王刘谌就曾讲: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但是阿斗并未听进去。刘谌和妻子在昭烈庙自杀殉国)
第二邓艾翻山越岭而来,疲惫不堪。道路艰难,带不了大型攻城器械。(三国志邓艾传: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从段话就知邓艾军疲惫不堪,而且面临断粮。而且在绵竹跟蜀汉将领诸葛瞻大战还败了。而钟会十余万大军给姜维堵在剑阁。(三国志钟会传: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三国志姜维传:姜维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钟会都因粮尽准备退军了。)姜维听到诸葛瞻败,立马率军回救成都。钟会率军前进。我认为钟会邓艾虽然有十五万大军,但没有粮草的军队尽早会土崩瓦解。像官渡之战,曹操烧了乌巢的粮草,袁绍大军溃败。姜维以为阿斗会坚守或奔南中,结果是投降。
第三蜀汉军队主力尚在,并未损失很大,还可一战。地盘大多撑握在蜀手上。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率领的五万主力。右将军阎宇正率大约五千人从永安赶来。(留两千人给罗宪守永安)南中七郡的部队也尚未调动。南中都督霍弋曾上书阿斗要率军入成都勤王。阿斗以备敌既定不许。汉中诸城并未失,汉城乐城各五千人马守城。钟会强攻不破,留下军队围城。(直到阿斗投降才开城)还撑握在蜀汉手里的有:汉嘉郡,蜀郡(邓艾在广汉郡,阿斗就投降。蜀郡有户口五万,两户来一个壮丁也有两万人马)江阳郡,犍为郡(刘备北征汉中时,李严率五千郡兵扑灭造反)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巴西郡,南中七郡,共有十五个郡。丢了阴平武都广汉梓潼汉中(也算丢吧)丢了五个郡。
第四阿斗虽然喜欢寻欢作乐,做事偶尔有点昏。但阿斗并不残暴。将士也愿意为之奋战。(三国志姜维传: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演议:吾等死战,何故先降。怒而拔刀砍石。
蜀汉投降后,消息传到南中。有人劝霍弋也早点投降吧。霍拒绝,并说:未知主上安危,若魏以初待主上降之不尽益。若主上危辱,吾将死战不降。一年后阿斗去了洛阳,魏国封阿斗为安乐公。霍弋看到魏国并没有加害阿斗,还封了爵位。这才率南中六郡(有时七个郡)上表投降。霍弋的父亲是霍峻,霍家也算对得起刘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