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历史的阴差阳错,也可能是受害者的刻意为之。
李广父子之死,被视为汉武帝时代的“冤案”。
李广数十年兢兢业业,边克匈奴,就连卫青的小儿子都封侯了,从征匈奴那么多小将领都封侯了,他却还是没有被封侯,而他,已经跨过了汉文帝、汉景帝时代,最终却是“被迫”自杀而死,这件事,与卫青有直接关系。
李敢乃是抗击匈奴的人杰,因为战功被封为关内侯,父亲得不到的侯爵,他得到了,可是最后却因为给父亲讨公道,发生了一系列事情后,被霍去病以箭射杀,造成朝堂轰动。
光是这样看,好像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十恶不赦似的。
可这两个“冤案”,还需要掀开历史那层不厚的面纱,才能看到全貌和真相。
公元前119年冬末春初,汉武帝赌上国运的“漠北之战”打响,在这个匈奴人最难熬,号称连人都要冬眠的季节,中原军队居然反常地带军北上,大汉自汉文帝以来的优秀将领,几乎倾巢而出。
飞将军李广,此时已有飞将军之名,但是他的军事能力比不上卫青和霍去病,当时的战争总指挥是汉武帝和卫青,因为李广太老,两人商量着这次李广就不要出战了,以免出什么差错。
可是李广知道自己的命数将近,再不立功,封侯无望,在场的所有将领,没有人比他更老,匈奴都死了三代人了,李广也对付了三代人,所以李广固执请求,汉武帝一看这阵势不答应是下不来台了,于是只好答应。
但汉武帝在出征前告诉卫青,李广这一生运气很差,他年老了,更不止运气差的问题了,要注意安排他的位置,不要让他打前线,汉武帝的意思就是,不让李广和匈奴正面交锋。
不正面交锋,那根本就不是李广的本意,卫青遵汉武帝的意思,让李广从东路出发,和右将军一同等待漏网的敌人,可是李广的指责却是前将军。
李广不服,抗议卫青,卫青尊重他,没和他吵起来,也还是用了总指挥的威严,一份军书示下,让李广听令东进。
让他东进,几乎等于丧失了立功的机会,李广很愤怒,可是军令如山,他很无奈,只能是遵从,如果没有意外,这是李广这一生,最后一次可以上战场的机会了。
不久之后,漠北之战打响。
霍去病、卫青深入漠北,给正在休养生息的匈奴人打了措手不及,匈奴人都怕了,为什么中原军队反其道而行之,竟敢“逆伐”,匈奴被击溃,根本就是单方面的屠杀,匈奴单于遁逃,大汉站住了脚跟。
可惜的是,匈奴单于“跑掉”了。
而就在大决战开启的时刻,李广的东路军却是迷路了,最严重的是,匈奴单于跑掉的方向,极有可能就是李广这一路大军,最后一战,李广不仅没能如愿立功,反而还惹上了大事。
和卫青汇合后,李广实话实说了迷路的事情,李广也表示不要为难其他将士,责任都是他一个人的,李广会自己到大将军卫青的府上配合审问。
在审问过程中,李广老泪纵横,他说卫青这样安排他去东路,这怎么就不是天命所致,在东路的他,不仅没有遇到匈奴,还迷了路,他都快七十岁的人,卫青还没出生,他就打匈奴了,晚年落到如此结果,怎么就不是天命所致。
这个时候,大家都动了恻隐之心,李广横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个时代,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守卫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他有着“飞将军”的名号,却不能封侯,实属悲哀,周围的人声泪俱下。
再之后,李广做出了更加极端的选择,他选择自杀来保全自己的身后名,他说他的名声经不住这些文官的笔尖了,还不如自己体面了断,这位老将军因此自尽,没人拦得住。
李广自杀,朝堂震动,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卫青故意把李广支开,然后“陷害”李广,最终害得李广晚节不保,但是也有人明白,李广是真的年纪大了,想要封侯想到头昏眼花,其实他就是操之过急,最终犯下了错。
于军法上,李广如果不自杀,也难逃罪责,最终可能是汉武帝废为庶人,以示不杀之恩,李广不愿意晚年如此,还不如自杀,他或许也没想到他的自杀,让卫青陷入了“道德”泥潭。
反应最激烈的,就是新晋的关内侯,李广的儿子李敢。
李敢很愤怒,他觉得自己的父亲就是这么个心愿,卫青也不给他实现,实在可恶,不仅不让他实现,而且还把他父亲“支开”,最终“设计”李广迷路,让李广晚节不保,无颜面苟活,反正站在李敢的角度来看,他就是这样想的。
就这样,他为父出击,打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将军卫青。
猝不及防下,卫青被打伤,但或许是因为卫青心里也是内疚,出于对李家的同情,被李敢打伤一事,卫青没有让身边的人说出去,自己也吃了这个亏。
谁知道,他的外甥霍去病知道了。
站在霍去病的角度来看,李敢打卫青,有两个大逆不道。
第一个大逆不道,就是李敢本来只是霍去病的下属,而当时卫青乃是大将军,李敢等于跨过两级来打人,行为极其恶劣。
第二个大逆不道,那就是李敢打的乃是霍去病的亲舅舅,霍去病非常尊重卫青,对于这件事,他以外甥的身份,本来就不能容忍,因此出于这两个目的,霍去病决定,要“处置”李敢。
在漠北之战后不久,汉武帝举行了一次“甘泉宫”狩猎,这一次狩猎活动,霍去病参加了,李敢也参加了,霍去病在此次狩猎中,心血来潮,忽然射箭射向李敢,李敢也是猝不及防,最终被霍去病杀死。
所以霍去病杀李敢,为的就是给舅舅报仇。
其实李广父子的故事,在当时并没有说引起多少人的情绪,同情李广是一码事,但李广肯定也是有自身的不足,才导致一系列的失误,这不是马后炮,汉武帝在出征前就说过的话,不是空穴来风。
而且李广是为了“尊严”自杀,按道理来讲,卫青对他依军法处置,那也是对的,只不过李广不愿意受此批判,才选择了自杀了断自己的性命,后来李敢因此殴打卫青,卫青没有对外声张,已经是做人很到位了。
霍去病杀李敢,可以说是“处置太过”,可是霍去病和卫青都是当朝顶尖的将领,卫青的地位不是李敢可以随意以下犯上的,再者来说,霍去病出于亲情,这个仇他怎么都得要报,所以说他杀了李敢是处置太过,却也是情理之中。
卫青、霍去病二人,是不是宽容的人,这件事情并不好说,因为他们都曾手刃匈奴,把一个草原民族,连连驱赶,别指望这样的人,心思又有多么温柔。
但是李广、李敢父子,绝对没有那么人畜无害,难封侯的李广固然是悲哀的,但他的行事却是不值得因为他自杀而被原谅,甚至还把责任怪在卫青头上。
李敢年少气盛,冲昏了头脑,在军职中,他打了卫青,这就跟当朝宰相把汉武帝打了是一个意思的,这种错误实在是太低级也太夸张了,霍去病更是一个年少气盛的人,自然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事有因,必有果,历史的面纱很薄,故事里的人物不是很无辜,也不是很邪恶,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没来由的仇怨,一切都有因果,掀开看便一目了然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说卫青“宽厚豁达”很恰当,霍去病跟“宽厚”十万八千里,跟“豁达”完全不沾边。李广因为卫青临时改变行动路线,导致行军失期,在办案人员讯问下,悲愤自杀。李敢认为,父亲的遭遇,卫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打伤了卫青。霍去病得知李敢打伤舅舅,趁陪同汉武帝围猎之机,射杀李敢。这就是所谓,卫青霍去病甥舅俩,害死李广李敢父子的事。
其实,李广之死与李敢之死,性质完全不同,卫青和霍去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完全不同。
李广之死这件事发生在元狩四年的漠北大战,是汉匈之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战前,李广找到汉武帝,要求以前将军身份随军出征。
李广的请求不难理解,老将军征战一辈子,眼看年近七旬,再也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而他这一辈子,就缺一个封侯的功绩,为他的一生画个圆满的句号。
汉武帝本来是不同意李广出征的,一是李广年岁太大了,不适合再出征;二是汉武帝一致认为,李广此人“数奇”,命不好,由他参加的事准没好结果。但禁不住李广的苦苦哀求,汉武帝松口同意了。过后,汉武帝又后悔了,就让人给卫青去了一封密函,让卫青心里要有数,不能让李广充当前将军。
队伍在行军过程中,探知到匈奴单于的所在地后,卫青按汉武帝的意思,将李广调到东路,做迂回包抄的策应部队,而改任公孙敖为前将军,跟随他由中路,直击匈奴单于所在地。
李广对卫青的这个安排非常愤怒,在争执无果的情况下,他没有与卫青告别,就率军出发了。结果,李广真的不幸被汉武帝言中,他非常倒霉地碰上了大风沙,迷了路,没有按期达到目的地。李广失期的结果,导致合围匈奴时,不能形成包围圈,单于逃脱了。
卫青需要给汉武帝写战报,就让人去找李广询问失期的具体情况,李广一言不发。卫青就让长史传唤李广的幕府人员,对质受审。
李广不让幕府人员出面,说,这事跟他们无关,要审就审我,并说了如下一段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言罢拔刀自刎而死!
李敢之死李敢当时也参加了漠北大战,只不过他是随霍去病出代郡。这一战,他们一直打到狼居胥山,歼敌七万多人,从此漠北无王庭。李敢此战夺了匈奴左贤王的旗鼓,因此受封关内侯。
漠北大战,李敢封侯,父亲却因为失期自杀,而原因就是卫青,临时改变军事部署造成,所以李敢觉得,父亲的死,卫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此,李敢竟然跑到大将军府,找卫青寻仇,出手打伤了卫青!不过,卫青并没有因此报复李敢,将这件事压了下了,但还是被霍去病知道了。
霍去病很生气,你一个小小的校尉,竟然打伤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外甥,霍去病决定为舅舅报仇。
恰逢霍去病陪同汉武帝围猎,李敢也在其中,围猎过程中,霍去病竟然一箭射死了李敢!霍去病的行为,让汉武帝非常怒火,在痛责霍去病的同时,汉武帝不得已,对外公开说,李敢是被鹿角顶死的。
卫青对李广之死的责任客观地说,卫青在李广之死这件事上,责任很轻,甚至说无责任。本来对李广的军事部署,卫青是奉诏行事,调换李广不是他的责任。即便没有汉武帝的命令,卫青作为最高统帅,需要部下调整部署,也是无可厚非。
李广失期,有意外成分,卫青传讯,只是履行正常的手续,并没有加害李广的意思。当李广拒绝后,卫青没有难为他,让人找他的幕府审讯,已经很给李广面子了。但显然李广自己心中不平,以死抗争,这恐怕也不是卫青所能料到。
史书说,卫青让公孙敖为前将军,出于自私。也许吧,但这没什么可以指责,皇帝不让用李广,况且很可能卫青也觉得李广不可用,作为统帅,用谁,那是他的权利,他对结果负责,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所以,将李广之死的责任,推到卫青头上,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个说法,源自于司马迁的观点,司马迁与李家关系好,很推崇李广,所以不惜贬抑卫青,这是有色眼镜作祟!
霍去病对李敢之死的责任相对于李广之死,李敢真真切切死于霍去病的箭下,毫无疑问,霍去病要承担责任。霍去病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有三个。
一是李敢的行为太出格,激怒了霍去病。即便卫青对李广的死有责任,李敢都不应以寻私仇的方式,打伤卫青。况且他打伤的是当朝第一人,大司马大将军,自己的顶头上司。
二是霍去病骄横惯了,从来没把李敢这样的人放在眼里,包括性命。李敢的行为,无疑羞辱了卫青,做外甥的霍去病当然不能接受,况且霍去病能今天成就,跟卫青的指点和赏识息息相关。
霍去病此人性格张扬,他在军中非常跋扈,从来不把军士的性命放在眼里,对人从来只看军令,与战友们只有上下级关系,没有亲情。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为人,在皇帝的宠信下,做出射杀李敢没什么奇怪的。
三是霍去病与卫青的微妙关系。自打霍去病名声鹊起,汉武帝刻意压制卫青,让卫青受了不少委屈。这件事霍去病心知肚明,他不能改变汉武帝与卫青的关系,因而对自己的舅舅,多少有那么点歉意。
当李敢打伤舅舅后,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射杀李敢,我个人感觉,霍去病有以此向舅舅表明心迹的成分。
将门与豪门的恩怨李家和卫家,代表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李广一门祖孙三代,为大汉奉献了一辈子,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得到封候拜将的机会。卫氏一门,因为皇后卫子夫,从一个奴隶之家,迅速飞黄腾达,成为帝国最荣耀的门庭。
虽然李家得不到封侯,自身的原因很大,卫家能光耀门庭,跟卫青霍去病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在司马迁眼中,他无论如何接受不了,那种靠裙带关系发达的人。所以,司马迁不遗余力地褒扬李广的忠烈,又不时地对卫青投之以鄙视的眼神。
假如去掉有色眼镜,再读这段历史,恐怕人们的结论会发生巨大变化。不过,历史本来就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的结果。司马公以他的视角,留下了皇皇巨著《史记》,这笔精神财富,永不可磨灭!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那是李广李敢父子自己找死,大将军就是派个人问个话做个记录走下过场罢了,李广自己看不开自杀不说,死前还要污蔑大将军故意不让他立功真是令人恶心,骠骑射杀李敢从公从私都是天经地义的,更进一步说甚至挽救了李家一门上下的性命和家业,李敢行刺大将军并伤之,按律不仅李敢本人要杀头夺爵抄家,甚至李家一门都要灭门夷诛九族就没有后面李陵的什么事了,骠骑射杀李敢再加上大将军故意隐瞒刺杀一事,就把其行刺杀伤大将军一事从公家谋逆反乱降格到了私人复仇这一低劣级别,保住了李家一门的爵位富贵名誉和上下亲族的性命家财,可以说骠骑实在是有恩于李家一门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可以认为卫青宽容豁达;“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沉默寡言的霍去病,怎么看也不像是宽容豁达之人!
李广之死跟卫青有关系,但并不是卫青害死的;李广之子李敢,是霍去病直接给杀掉的。如果再加上孙子李陵,从祖孙三代的悲剧来综合分析,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汉武帝!
李广从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其处境是每况愈下!
在汉景帝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叛吴楚之乱,立有战功。只不过李广接受了梁王给的将军印,所以没有受到封赏。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广负责镇守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广跟随周亚夫作战,就能立有战功。独自镇守一方,匈奴就要避开他的领地。这说明李广还是有真本事的。
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李广就再也无法获得军功了呢?
因为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待匈奴的战略发生了变化。汉朝的战略从被动防守变为了主动出击。
李广跟随周亚夫的时候,是与诸侯国作战。与汉朝的诸侯国作战,和与匈奴作战是完全不同的。李广很有可能没有及时地完成这个转变。
李广在与匈奴作战方面,主要功绩还是在于防守。主动出击深入匈奴腹地,也不是李广所擅长的。
李广的作战经历,要么没有寻找到敌军,要么就是迷失道路。这可是主动出击匈奴最基本的作战技能,李广显然都不具备,又怎么能够立有战功。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李广经常是作为偏师策应作战。这当然是汉武帝偏爱卫青霍去病的原因,但还是以李广自身的原因居多。既然连这些最基本的技能都不具备,汉武帝又怎么能让他统帅汉军主力去与匈奴作战。
那么作为策应的偏师,碰到匈奴的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匈奴在作战的时候,也是讲究兵法谋略的,人家也知道避实就虚的道理。
后期汉武帝可能也意识到了李广的这个问题,所以就不再派李广出征匈奴了。在李广的强烈要求之下,这才派李广跟着卫青去打了最后一场仗。
这次李广因为迷失道路延误了军期。
卫青作为主帅必须要了解详细的经过,但是李广却没有向卫青汇报。
既然问你你不说,那就去幕府按照常规去解释去吧!李广因此而自杀!
这当然不能说是卫青害死了李广。李广的悲剧,一个是李广自身的原因,一个是汉武帝把李广用错了地方。
汉文帝当初感叹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如果李广真的生在刘邦那个时代,不知道会不会能够建功立业?
因为李广自杀这件事情,李广的儿子李敢打伤了卫青。卫青把这件事儿给隐瞒了下来,并没有去追究李敢。后来李敢陪着汉武帝在甘泉宫狩猎,霍去病就用箭把李敢给射杀了!
为什么霍去病敢在汉武帝面前,肆意地射杀李敢?这里面除了霍去病得到汉武帝宠爱之外,还有李广留下的原因。
李广被免职的时候,曾经带着一个随从出去游玩。回来的时候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已经开始宵禁了。霸陵亭尉就不让李广通过,把李广等人扣在霸陵亭待了一宿。
等到李广重新被启用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求汉武帝让霸陵亭尉一同前往。李广到了军中,立刻就把霸陵亭尉给杀了!
汉武帝对这件事儿的批复就是: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因为当时李广正是汉武帝需要的人物,所以这件事儿也就作罢了!
在那个年代这就形成了先例,也叫故事。比如三国时的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既然李广可以挟私杀了霸陵亭尉,那么霍去病同样可以射杀李敢。即便汉武帝追究霍去病,霍去病同样可以“李广故事”来为自己免去罪责!
霍去病擅自射杀李敢,李光、霍去病和汉武帝都有责任!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卫青,霍去病这两人中,说卫青是一个大度宽容之人,到无人会去反驳,毕竟从一介奴仆到最后位极人臣,他对待周边的人都是谦虚有礼,谦和仁让,对待将领士卒也是爱护有恩,而且从不立私威,这点从苏建战败一事,他的做法就可以看出,而且卫青此人很多行为也是证明了这点,但是对于霍去病而言,他就不是如此了,年少气盛正当时,性格果断刚毅,心高气傲,实在是算不得宽容豁达,但也算不上什么刻薄之人,至于说为什么造成了李广父子的身死,其实也是怪不到他们头上来的。
说起李广,其实这个人也是很有本事的,不然后世名气也不会这么大了,但是这个人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好事就算轮上他了,也会被各种各样的意外给搅和了,不是遭遇匈奴大部队被俘,就是打仗迷路,反正轮到他进攻的话几乎都是这样,总是一不小心就钻进匈奴的大部队了,运气实在是差到极点,最后的结局也是因为迷路而羞愤自尽,当然遗憾李广不能封侯的,其实除了他运气差,打不了几场胜仗,也与他早年的杀俘经历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后来李广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所以说,对于李广身死的这件事,其实真算不到卫青头上,毕竟机会是给了李广的,而且卫青这种人,也不会存在说任意调离李广,毕竟是全军部署,李敢的行为其实还是没有道理的一时冲动,而且卫青也没有就此追究李敢的,这不是说卫青心中有愧,而是确实卫青宽容大度。
至于说霍去病射杀李敢,主要还是李敢打了自己的舅舅,霍去病此人虽然是年少气盛,心高气傲,但是也是极为的孝顺的,听说有人,还是自己舅舅的下属,殴打自己的舅舅,自然受不了,直接把李敢也杀了,虽然说李敢的死是霍去病直接造成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不过霍去病也是太冲动了,这他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所以说,虽然霍去病对于李敢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说卫青,霍去病害死李广父子,也还是算不上的,顶多就是冲动的李敢遇上了更加冲动,并且还肆无忌惮的霍去病罢了,针尖对麦芒,没对过。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大将军卫青是胸怀宽广的人,他从一个马夫做到位极人臣,始终有与人为善的态度。平日里谦和仁让,对待将士爱护有恩。个人在军队从不立私威,这点从苏建战败一事就可以看出:苏建是卫青的部下 ,率三千多骑兵,独遇匈奴单于的大部队。交战一天多,由于寡不敌众,在军队即将全军覆没之际,苏建只身逃回。部下要求斩苏建以树立大将军的威严。卫青说:"我不愁没有威严,我应将此情况呈报皇上,以此表示做臣子的不敢专权”。后来将苏建送往汉武帝巡行所在地。 苏建因出钱赎罪,免除了死罪。卫青向来是谨慎的,根本不会为难任何一位部属。
飞将军李广,确实很有本事。但他时乖命蹇,运气好差。他平生🈶很多次建功立业的机会,都被各种各样的意外给抹去了。但他个人有杀降的经历,还有遭遇匈奴大部队被俘的经历(后来寻机逃回)。他死于漠北战役中,当时,他率军打仗时迷失了道路,导致没能及时参战,在羞愤状态下拔剑自杀。他留下了遗憾,从文帝开始抗击匈奴,身经百战最终没能封侯。引起了人们的同情,但这帐不能算在卫青身上,用运气(天时、地利、人和)来解释更🈶说服力。
霍去病年少得志,很早就进入了意气风发的状态,养成了果断刚毅,心高气傲的性格。他是🈶些缺乏宽容豁达的气量,却也不是刻薄之人。霍去病杀李敢真正是事出有因:李敢误认为父亲自杀的结局是卫青有意刁难造成的,一时冲动出手伤了卫青。卫青理解李敢的爱父之心,又为了军队安稳,就没有声张。霍去病在知道自己的舅舅被自己的部下伤害后,自是怒不可遏。以他的治军风格,是绝不允许部下有以下犯上的行为发生的。 于是,霍去病趁陪武帝打猎之机射杀了李敢。
李敢的死是霍去病直接造成的!但李敢有点二,在古代中国的哪个朝代,敢于伤害红极一时的皇亲国戚(卫青的姐姐子夫是皇后)的人不是死路一条呢?只是霍去病太冲动了,他如果把李敢伤害卫青的事上报告给武帝,也能达到同样的复仇与治军的目的。不是吗?霍去病直接造成了李敢的死亡是真,而李敢所作所为是造成自己死亡的主因。
所以,说卫青,霍去病害死了李广父子是不符合史实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