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掌握整个局面的赵高,为何还会死在子婴的手上?
因为赵高本来就没有掌控整个局面。
都说赵高仿若秦二世时期的“太上皇”,这显然是“高估”了赵高,赵高即便杀了胡亥,也没有掌握整个局面。赵高的专政一直只是他自以为是的“狐假虎威”,最后子婴之所以敢让韩谈一刀将赵高杀死,就是知道朝中大臣根本不可能有人帮助赵高出头。
咱们先说赵高的崛起。
赵高后面再怎么权倾朝野,都不能否认赵高是一个“大奸臣”的事实。首先赵高是宦官,秦始皇时期,赵高靠的是献媚讨好获得秦始皇的关照,和李斯这种布衣出身,但是能力不凡的能臣比,那就是两个维度。
大秦立国,靠的是能人,而不是奸臣。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河北邢台驾崩。在秦始皇驾崩前,他知道天命已衰,早早便准备了遗命,立扶苏,抚胡亥。
当时赵高是中车府令,是秦始皇的近臣,他负责掌管车驾之事,真正让他身份超然的,是他顺带掌管其实秦始皇的玉玺,其实赵高和后世明朝的大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责很像。
秦始皇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个宦官敢噬主违命,他更想不到李斯竟然会有辱他的斯文,也同流合污,他最想不到,扶苏手握重兵,明明知道要他和蒙恬自杀的遗命是假的,却还要自杀。
赵高敢修改秦始皇遗命,是几个因素的巧合。
最后,与赵高相熟的胡亥、李斯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核心。而在上郡的蒙恬,就因为扶苏的“愚忠”、“愚孝”而无用武之地,或者也是赵高抓准了扶苏的性格缺陷,一招假诏书就让扶苏放弃数十万大军的底蕴力量,毅然赴死。瞒天过海后,赵高回到咸阳,立胡亥为帝,于是乎,赵高得以成为最高的权力者之一。
蒙恬这么一个忠臣宁愿抗令不死,正是扶苏“愚孝”的侧面表现。
赵高有意架空胡亥,让胡亥贪图玩乐,自己专政。为了继续集权,赵高疯了,先是对蒙家兄弟出手,蒙毅、蒙恬是大秦当时的立国之本,赵高丧心病狂除去这二人,已经惹得满朝对其憎恨,再来,赵高对秦始皇的二十几个子女出手,杀害皇族,始皇帝之后嗣。最后,李斯也没有逃过赵高的魔掌,国家的政治领导者被杀害,大秦已衰。
看似赵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控朝政,言出法随,像极了后世的曹操、司马昭之流。
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不是的,赵高靠的是自己的疯狂还有胡亥的“愚昧”。
胡亥是皇帝,是朝廷的门面。秦代延续了战国时期的“严法”,君子之命不可违,赵高之所以能够清理朝堂,靠的是把胡亥哄去玩,自己执政,诱导胡亥做决定。而不是胡亥想行政,赵高不给,并非如此,和汉献帝比,和曹髦比,胡亥是真的完全没有执政的概念,从“指鹿为马”一事便可知,但胡亥本身,依旧是绝对的权力中心。
满朝文武,赵高指鹿为马,胡亥是真的不懂,而不是被迫说是马,但除了胡亥以外,其他的朝臣都是知道这是鹿,赵高压根就不敢针对胡亥,而胡亥本身就不用针对,他也就是在临死之前,才知道是赵高杀了他,所以赵高的权力全部是胡亥的延伸。曹操离开了汉献帝,他可以再立国家,但是赵高离开了胡亥,他立马就得被乱刀砍死。
若说为何如此?其实有两个很简单的原因:
一、赵高是宦官,自古以来都不算“正常人”。
二、赵高不是能臣,是奸臣,误国者根本不会受到尊重。
秦末乱世是赵高一手造成的,与其说胡亥是最大的责任,还不如说从头到尾,秦朝都是毁于赵高之手。当乱世战火燃起,陈胜吴广已经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赵高还在朝廷里搞内斗,排除异己。权臣其实是比皇帝的能力更强才是权臣,赵高根本就不算权臣,就是奸臣陪着愚昧的皇帝秦二世玩的一场游戏。
后来赵高还想篡位,他知道“时机”来了。
秦二世三年,章邯被困军中,向朝廷求援无果,一气之下投降敌人,带着的是二十万秦军。此举导致秦朝直接降格为秦国,可是胡亥呢?他被赵高掩饰真相,纸醉金迷,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胡亥者,任何人都能愚弄之,实在是太不聪明了,不然也不至于此。
即便胡亥后来知道了,他还把这场农民运动看作是“贼人小乱”,连最基本的世界观都没有。所以说,赵高杀胡亥,根本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于是公元前207年,赵高安排了自己的弟弟赵成,女婿阎乐“演戏”,进宫杀害胡亥。
杀害胡亥的计划可以说就是演戏,但这个剧本太过让人无语,其实和强行造反就没有了区别。先是赵成在宫中散播有盗贼的谣言,其次阎乐带人假扮农民,进宫除贼。先不说历史上的阎乐是怎么想的,竟然假扮农民进宫说要“除贼”,这个计划的本身就非常得“胡来”。
阎乐直接杀害了看门的门卫,其实当时赵成是为郎中令,掌控着禁军,二人的“计划”其实就是脱裤子放虚恭,多此一举。后来阎乐进入了皇宫,和胡亥进行了一番对话之后,逼得胡亥自杀,这便是史称的“望夷宫之变”。
宫变后,赵高立即在胡亥的遗体中找到了那块象征着皇权的玉玺佩。也不知道赵高怎么想的,兜了这么一个大圈子,最后就是那这个玉佩,最后以为穿了龙袍就是太子。
满心欢喜的赵高拿着玉佩一步一步走向龙椅,以为大家都会低头就拜,大喊皇上万岁。可实际上,赵高真的想太多了,首先他是一个宦官,其次,他的权力根本来自于皇帝,胡亥一死,整个朝堂大家造反都是没人可以阻止的,大家凭什么还要看赵高的眼色。
走上龙椅之座,大家不给赵高面子,赵高心慌了,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不受欢迎。为了保住自己,赵高只能再给自己找个“上司”,那就是再立一个皇帝,继续他专政的岁月。于是,子婴被立为新君,是为秦三世。
可秦三世就真的还和胡亥一样傻吗?
很显然,秦三世是个正常人。和活在鼓里的胡亥完全不一样。
秦三世知道整个朝堂都看不起赵高,赵高也不可能把满朝文武都杀了,说白了,只要自己不给赵高面子,赵高就没面子,同理的,只要自己出手杀了赵高,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没有什么赵高的心腹会为他报仇,只要杀了,满朝文武都会欢喜。
于是子婴装作傲慢赵高,引得赵高发怒,想着直接给这个皇帝一个下马威。谁知道,秦三世早就安排了人等着赵高,宦官韩谈直接一剑就解决了赵高。事实上,赵高死了,压根就没卷起什么波澜,秦三世杀了赵高,那么大家只会说秦三世有大智慧。
所以归根结底,赵高从未掌控过全局,这是一个很大的伪命题。指鹿为马的把戏,只能解决一些很不入流的官员,真正的聪明人,就是在赵高夺权的时候不说话。赵高从来都是皇权的奴隶,根本不可能成为皇权本身,赵高死了,大家该做啥就还是做啥,丝毫不受影响。
和后世的尔朱荣被杀不一样,尔朱荣被杀,皇帝立马就被尔朱荣侄子绑架然后再杀害报仇了,这就是典型的势力集团。可是赵高没有,或者说压根就没有这么强的集团帮他,赵高之名,是因为他祸害了秦朝而出名,而不是赵高当了权臣而出名。
赵高始终是个小丑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已经掌握整个局面的赵高,为何还会死在子婴的手上?
赵高玩阴谋诡计绝对是一流高手,他和李斯发动沙丘政变,逼死扶苏,毒杀蒙恬,帮助胡亥登上帝位。胡亥登基后,赵高设计消灭胡亥所有的兄弟姊妹,美其名曰消除这些人对胡亥帝位的威胁,为秦二世立下了大功。此外,赵高还是一个书法大家,著作有《爰历篇》六章,文学上有一把刷子,不然不会得到秦始皇的重用。(赵高剧照)
赵高如何控制秦朝的朝政?公元前207年,他陷害李斯及其主要支持者,腰斩李斯于市,至此赵高一步步控制了秦朝的政局,担任了宰相。
在外作战的秦将章邯与项羽作战失利,求助赵高,赵高却想弄死他,迫使他投降项羽,至此秦国主力丧失殆尽。刘邦和项羽相约同时进军咸阳,先入咸阳着为王,刘邦当时不是太出名,秦军主力都被项羽吸引了,他绕道由武关进攻,进展非常快。
刘邦也是玩计谋的高手,为了早日攻破咸阳,他派人暗中和赵高联络,希望赵高做内应,肯定允诺了不少好处,譬如可以称王这样的条件等等。由于战事的接连失败,赵高受到胡亥的质问,赵高动了杀死胡亥的心思。为了测试朝臣的对自己的忠诚度,他在朝堂上搞了一出“指鹿为马”,事后凡是认为是“鹿”的大臣全部被诛杀,认为是“马”都是依附于赵高,重用。自以为聪明的赵高以为借此清除了朝臣中的异己,其实大多数大臣保持沉默,这是为杀死秦二世胡亥所做的政治准备。(指鹿为马图)
为了尽快自立为王,赵高和自己的弟弟郎中令赵成、女婿咸阳令(首都行政最高长官)阎乐发动望夷宫政变,赵高命令赵成控制女婿阎乐的家眷,阎乐负责进攻秦二世胡亥所居住的望夷宫。阎乐谎称有盗贼进入,消灭了秦二世的守卫部队,逼迫秦二世自杀。整个政变过程谋划周全,层层相扣,赵高连自己的女婿都不放心。
至此,赵高全部控制了秦朝国都咸阳的局势。
子婴如何能杀死赵高?赵高杀死秦二世胡亥后,玉玺等都到手了。秦朝的国君是嬴姓赵氏,赵高借助自己也属于嬴氏一个大家族的后人,意图登基为帝,结果遭到了朝臣的集体抵制。无奈之下只好传位于子婴,但有鉴于六国复立,子婴只能称秦王,不能称帝。子婴是赵高预计中的傀儡,借此赵高可以继续清除朝廷中的反对势力,实现自己的帝王梦。
子婴可许人也?辞海认为是公子扶苏的儿子,其实这只是一种说法。根据历史记载子婴和自己的两个儿子谋划刺杀赵高,儿子年龄小是不可能参与其中的,由此推断子婴的年龄应该在30-35岁,和公子扶苏年龄差不多,但不可能是秦始皇的儿子,因为秦始皇的子女们都被赵高干掉了,不可能留下秦始皇的血脉。最大可能是秦始皇的小弟弟(秦始皇的弟弟不见于记载)或者秦始皇的侄子(成蛟的儿子),他的地位对皇位没有什么威胁,而且他也曾经劝谏秦二世,属于秦朝的皇室成员。(秦王子婴剧照)
子婴非常清楚赵高的阴谋,自己就是傀儡,说不定很快就会被杀。他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宦官韩谈密谋刺杀赵高,商量好计划后,子婴一直托病不去接任秦王的位置。而赵高则以为已经控制了咸阳的所有局面,子婴也在控制之中,根本看不起子婴。派人去请子婴,子婴还是不来,赵高只好自己亲自去请,见到子婴后,子婴的宦官韩谈手起刀落就将赵高杀死了,赵高太不得人心了,是秦国的公敌,跟随人员都一哄而散,没有想象中赵高嫡系的反扑,随后被夷灭三族。(诛杀赵高的韩谈剧照)
子婴继任秦王46天,刘邦军队兵临城下,子婴投降,后项羽到咸阳诛杀秦朝宗室殆尽。
已经掌握整个局面的赵高,为何还会死在子婴的手上?
赵高在秦朝也算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了,尤其是秦始皇去世之后,秦朝的命运几乎就直接掌握在赵高这个宦官的手中了。他矫诏扶立胡亥继位,又诛杀皇室成员和朝中重臣,继而指鹿为马,逼胡亥自杀,又把子婴扶立为秦王。
可以说,秦始皇去世之后,再没有谁能和赵高相抗衡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会死在子婴手中。
赵高在秦始皇时期并不怎么受宠,甚至一度因为犯了法要被执行死刑,但他能言善辩,竟然说服秦始皇将他给放了,继续做他的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也是这样的身份让他能实时掌握皇帝的动向,而且他还曾经教胡亥断狱,得到了胡亥的信任,这为赵高将来掌权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倒了,并死于沙丘。皇帝死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很容易引起动乱,尤其是太子未立的情况下。
只不过这个时候,赵高、胡亥等人是第一时间知道秦始皇去世的,尤其是赵高,他当时掌管皇帝的符玺,对秦始皇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他们掌握了主动权,赵高将秦始皇准备发给上郡扶苏的信扣了下来,然后劝说胡亥继位,两人达成一致后,赵高又去劝说丞相李斯也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
此时的李斯是秦朝的丞相,位高权重,儿子娶得都是公主,女儿嫁的都是皇室人员,可谓富贵至极,他想继续保有这种富贵,于是答应了赵高的请求。
他们瞒下了秦始皇的死讯,秘不发丧,等赶回咸阳之后矫诏让胡亥继位,而扶苏和蒙恬则被逼迫自杀。胡亥成为秦二世之后,李斯继续做他的丞相,而赵高成为郎中令,官位虽然不是特别高,却因为秦二世的宠信而把持朝政。
他为了更好的控制朝政,劝说秦二世居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轻易不与臣子相见,而赵高成为臣子与秦二世之间的沟通桥梁,至于怎么沟通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后来他又劝说秦二世启用严苛的律法,并将之前秦始皇看中的臣子都除掉,还劝说秦二世除掉了秦始皇的那些儿子、女儿,彻底将秦二世变成了孤家寡人。
而原本作为丞相的李斯也被赵高设计入狱,并将他夷三族,而赵高自己做了丞相,由此位极人臣,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连胡亥对他也忌惮三分。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指鹿为马,将一头鹿牵来,对秦二世说是马,当胡亥质疑的时候,赵高转而询问群臣。
群臣的反应比较有意思,有些见机不妙的就低下头沉默不语,有的直接站在了赵高一边,赵高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也有一些正直的臣子说是鹿,不过这些人后来都不知所踪了。
看到臣子们反应不一,胡亥不敢和赵高硬碰硬,只能眼不见为净,躲起来狩猎,并在赵高的劝说下搬进了望夷宫居住。躲起来逍遥快活的秦二世哪知道外面早已战火连天,秦朝危矣。而赵高也已经和项羽取得了联系。
赵高怕这件事被秦二世知道,遂称病不朝,即便如此,秦二世还是知道了王朝的处境,他忍不住派使者去责备赵高,惹得赵高决定除掉这个皇帝。
为了先发制人,赵高和弟弟赵成以及女婿阎乐谋划除掉秦二世,他们先是在宫中散布有盗贼的谣言,又让阎乐分一部分当盗贼,其余的人则作为守卫杀死了宫门的守卫,冲进了望夷宫,将秦二世包围,阎乐逼着秦二世自杀。
到了这个地步了,秦二世还想见一见赵高,但遭到了拒绝,他退而求其次,想成为郡王甚至百姓,只要能活着,可惜阎乐不给他这个机会,硬是逼着他自杀。
秦二世死后,赵高拿到了传国玉玺,想过一过皇帝瘾,只不过群臣不肯服从。他知道自己称帝的时机还不到,遂决定让子婴来做皇帝。但为了将来自己能顺利夺权,他以六国复立为借口,让子婴做秦王,而不是皇帝,这也就为以后方便赵高称王打下了基础。
子婴不傻,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结局会和秦二世一样。他也算是有志向的人,不愿意成为赵高的傀儡,他希望能振兴秦朝,所以他决定除掉赵高这个祸害。
子婴和两个儿子以及心腹宦官韩谈谋划除掉赵高,为了抢得先机,不被赵高控制住,子婴一开始就称病不出,赵高才不管这个,他让子婴斋戒五日然后参加继位大典。
子婴知道他的机会就在继位之前,这正是赵高戒备最弱的时候,因此在斋戒五日之后,他依旧称病不去参加,这样下面子的事情,赵高怎么容忍,况且定下来的继位大典必须如期举行,所以赵高在派人去请了几次还是不来之后,他自己亲自去请。
赵高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会一去不回,他刚迈进子婴的寝殿,就被埋伏起来的韩谈刺死了。赵高不是没有想过子婴会反抗,他以为子婴反抗至少会是在继位之后,等手中稍微有点力量的时候才能和他夺权。
他哪里想到,子婴会选择继位之前就要除掉他,一时的大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呼风唤雨了三年之久的赵高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秦朝的命运已经不可逆,子婴做了四十六天秦王之后,就被迫向刘邦投降,秦亡。
已经掌握整个局面的赵高,为何还会死在子婴的手上?
我对此问题的观点如下。
1.赵高临死之前的所作所为,已经达到恶贯满盈、人神共愤、天地不容的地步。当时的赵高由于玩弄权术所带来的无数无辜人员死亡,而且,杀人如麻,不要理由、不分老少,指鹿为马,为所欲为。想致死赵高的何止子婴一家,被其的迫害致死的生灵,他们的亲朋好友可以用人人得而诛之来形容,即使赵高不死于子婴的手上,相信也会死于非命。
2.子婴为杀死赵高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如父子商议,选取勇士,不听催促,拒不出门,安排严密,环环相扣等等,其目的就是等待赵高上门送死,务必一击致命,只杀赵高一个人,其他人员不问责。
3.赵高的得意忘形及粗心大意。当时的赵高,已经掌握了整个局面。秦帝国在赵高的把持下,人心惶惶,在杀死丞相李斯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求情,原因之一就是怕得罪赵高。以致于赵高得意忘形,在去子婴家去时,没有做好贴身保卫工作,由于粗心大意的认为,他只要去请子婴,子婴根本就不会反抗,更加不会敬酒不吃吃罚酒,这样,又树立了一个 傀儡皇帝,自己可以仍然为所欲为。
赵高在秦朝也算是个风云人物,只是因为粗心而被子婴击杀。
以上是本人根据历史小说或者传说写出的回答,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仅供参考!
已经掌握整个局面的赵高,为何还会死在子婴的手上?
赵高杀死秦二世之后,秦朝的内部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来想自立为帝的赵高,看到眼前隐患重重的情况只好作罢。赵高把子婴推向前台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他想让子婴做一个傀儡来缓冲一下,等局势稳定下来再做进一步打算。正如你问题当中所述,当时的赵高基本上已经控制了秦王朝的整个局面,大权在握的赵高已经有些飘飘然了,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子婴,二人这种巨大的差距,自然也会让赵高对子婴放松警惕。
信心满满的赵高,将自己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完美,憧憬着自己未来成为一方霸主的美梦。子婴也不傻,有了秦二世的前车之鉴,子婴对赵高必然时刻警惕着。其实赵高和楚国的私下约定,已经传到了子婴的耳里,所以子婴对赵高早已有了防备之心。赵高为了有充足的时间让自己的计划实施,就想出一番托词让子婴继位前斋戒5天,古人在祭天祭祖前确实有斋戒的习惯,赵高的这种说法勉强也说得过去。当然就算赵高有再无理的要求,子婴面对强势的赵高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子婴只能委曲求全先应承下来。
赵高的想法是等子婴斋戒完之后,再把子婴诱骗到举行仪式的宗庙杀掉,但可惜的是赵高这个如意算盘被子婴及时的洞察了出来。斋戒完毕的日子来临时,子婴就以身体重病为由拖延不出,赵高可能也知道子婴是装病的,可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也没有好的办法。赵高找了几个自己的心腹前去子婴处打探虚实,可几班人马跑了多次腿,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始终还是无法让子婴露头。
这边赵高心急如焚的想方设法让子婴出来,而子婴却在周密设计埋伏赵高的陷阱,意图赵高自乱阵脚亲自上门时一举将赵高拿下。子婴能顺利杀死赵高,其实和赵高的自大也有一些关系,确实当时权倾朝野的赵高有自大的资本。当赵高亲自出马来请子婴时,正中了子婴早已准备多时的天罗地网,就这样子婴顺利的杀死了赵高。赵高生前的所作所为早已让众人不满,只是碍于赵高的权势没人敢站出来出声罢了,如今赵高已死,群龙无首的赵高余党自乱阵脚,并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就被平息了。
已经掌握整个局面的赵高,为何还会死在子婴的手上?
引言:
赵高的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他的手上粘满了太多太多的鲜血,即使他掌控了全局,唯独没法掌控人的内心!满腔仇恨的子婴如果不杀赵高,就会被赵高杀。
赵高助力胡亥坐上帝王之位,借胡亥之手疯狂残杀,血染王室胡亥是秦始皇的第18个儿子,少年时期开始在中车府令向赵高学习法律,私底下胡亥很喜欢而且很信任赵高。
赵高本是秦国宗室远亲, 为人勤奋精明,善于观言察色,靠着三寸不乱之舌,在秦始皇的身边混得风声四起。秦始皇嬴政共有33位子女,其中,最看重的是长子扶苏,未来的皇室接班人。
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逝。在赵高的胁迫下,大臣李斯违心地更改秦始皇留下的遗诏。假遗诏逼迫太子扶苏自杀,凭借假遗诏和赵高的精心策划,胡亥继承了原本不属于他的王位,成为了历史上的秦二世。
在赵高的煽动下,秦二世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开始对自己兄弟姐妹血腥大屠杀。
史书记载:
胡亥继位后,先在咸阳市的闹市区,将自己的12个兄弟百般折磨后再杀死,整个闹市血流成河,残不忍睹。
后来,胡亥又在高邮将自己的10个兄弟姐妹,活活碾死,刑场惨不忍睹!残绝人寰的血腥,百姓掩面而泣,天地为之变色!
胡亥其他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
1976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专家们在秦陵东侧的墓群中,发掘七个人骨,经鉴定是五男二女。这些尸骨很是凌乱,躯体与四肢分离,头骨与躯干分离,有的头骨还插着箭头。这些,都是赵高和胡亥惨无人道的历史罪证!
胡亥杀光了自己三十多个兄弟和姐妹,成了孤家寡人,他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由忧了。却不知,更大的风暴就在后面。
赵高借秦二世之手,残杀忠良,血染宫庭秦二世在赵高的巧言令色下,愚蠢而残暴地杀害了自己所有的兄弟手足,又把刀指向了各位忠臣。
秦始皇去世的时候,蒙恬和公子扶苏在北面边境戍守。当扶苏在假遗诏面前流泪自刎后,蒙恬坚持要弄清真相,后被关进监狱。
赵高利用蒙恬和扶苏的这层关系,在秦二世面前诬陷蒙恬曾经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却信以为真,又将蒙恬之弟蒙毅抓进监狱,并迫使蒙毅自尽。蒙恬见不到秦二世,知道自己生而无望,便服毒自尽。
蒙毅和蒙恬两兄弟为秦始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尚且被逼死,何况其他的大臣?!
公元前208年,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和李斯三人联合向秦二世进谏,请求暂停修建阿房宫。
赵高利用这件事在秦二世面前挑起了秦二世对二冯的不满。二冯是父子,同朝为官。他们深知自己逃不出魔掌,在被逮捕前商量说"将相不受辱",而后父子俩一起自杀。
左丞相李斯,原本是赵高的盟友,但也是赵高的眼中钉肉中刺, 赵高当然没打算放过他。
赵高先设计在秦二世玩女人的时候,故意准许丞相李斯呈奏折,从而引发秦二世对李斯的不满。后又给李斯罗列了三条莫须有的罪名,秦二世就把李斯抓进了监狱,并把审案的权利直接交给了赵高。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即位的第二年,李斯被处以残酷的"具五刑"。所谓的"具五刑",先是在脸上刺字,再割掉鼻子,砍断左脚右脚,再拦腰斩断,最后合在一起剁成肉酱……
赵高杀害李斯的同时,也杀害了李斯一家。
赵高代秦二世执行暴政,农民揭竿而起赵高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把杀戮的双手伸向了地方政权。
赵高鼓动秦二世效仿父亲秦始皇巡游天下,途中他又建议秦二世把那些不听他们话的官吏杀掉,以树立皇上的威信。秦二世点头照办,就杀了一批。那些还留着脑袋的,整天提心吊胆,如覆薄冰!
能杀的先杀,不能杀的就搞下去。赵高利用秦二世对自己的信任,挤掉不少正直的大臣,并在朝廷上下安插了大批自己的人。赵高的弟弟赵成,被封为中车府令。赵高的女婿阎乐,也当上了咸阳的县令。
赵高还建议秦二世应该居住深宫中只管听取汇报,少和大臣见面,避免秦二世在大臣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就这样,赵高切断了秦二世和群臣联系,一步一步把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秦二世曾经对赵高说:做了皇帝,我想尽心享乐。从此,秦二世一心一意享受皇帝奢靡的生活,赵高一心一意代替秦二世管理天下。
大权在握的赵高继续征发大批的百姓,无偿来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又给咸阳调集5万士卒专门负责守卫。这些劳命伤财的行为,最后都是农民自己买单。
农民身上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重到他们无法呼吸。呼吸困难的下一步,就是死!那些不想死的人,只有起来反抗!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
虽然是农民起义,但是,天下的各路人马却都是秦末暴政的受害者,他们一起加入了陈胜吴广的队伍,一起申讨腐朽的秦末王朝。
到胡亥知道赵高的一切谎言与阴谋的时候,赵高把杀人的刀指向了秦二世,胡亥被迫自尽。
在赵高的精心策划下,秦二世终于杀光了秦始皇的33个子女!
赵高失去人心,被迫把子婴推向皇位,子婴智杀奸臣秦二世死后,赵高拿到了象征权利的玉玺。
可是,大殿之上,赵高准备自己宣布登基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低着头,无声地抗议他的行为!
"天弗与,群臣弗与"!
于是,赵高不得不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子婴。据说子婴是秦室的后代,在秦二世对大臣以及秦始皇帝的皇子、公主展开血腥大屠杀的时候,子婴逃过了此劫。
子婴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青年,秦二世在位期间,他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早就对赵高深恶痛绝,只恨自己无力亲手杀了他。
也许是恶人该去阎王那里报道了吧!赵高自己手握天下大权,却没人拥护,只好把子婴推上了王位。聪明的子婴知道自己不过是赵高的一个傀儡而已,但是,子婴不愿意走胡亥的老路!
经过缜密的计划,5天后,子婴杀死了罪恶累累的赵高,同时诛杀赵高三族。
三少说:
秦王子婴的政治生命只有短暂的46天,但是智杀赵高充分表现了子婴的勇敢,机智和远见。因为子婴不杀赵高,迟早会被赵高杀,更何况赵高该杀,杀一千次一万次都不解地下那些冤魂的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