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其实司马懿被架空一直是“表面假象”,首先,这三千死士可不是司马懿的人,而是司马师和司马懿两人在底下合计默默准备的,属于司马师的人,最后在高平陵政变发挥核心作用。其次,司马懿一直在曹爽面前装怂,高平陵政变的布局,不是一个被架空之人能做得出来的。

司马懿,曹魏历史中心思最为深沉之人,在演义里,把他一直视为三国第一智人诸葛亮的敌人,诡计多端,心性沉稳,这不是空穴来风的,实际上的司马懿只会更可怕,而除了司马懿之外,司马懿还有个更加可怕的儿子,也就是司马师。

回顾景初三年,年仅八岁的幼帝曹芳登基,这就是曹魏政权堕落他人之手的开始。曹叡临终前托孤,曹芳可以倚仗的正是曹爽、司马懿二人,毫不夸张地讲,当时曹魏政权就把控在了曹爽家族、司马家族、后宫三个部分手中,其中两位顾命大臣占据主导地位。

曹爽出道时是为谨慎之人,处处照顾他人得当,即便和司马懿共事,辅佐曹芳,也是老老实实的,没有后来那么狂,一开始都要和司马懿讨论。但后来,曹爽把司马懿晋为太傅,司马懿就正式被曹爽下手了,概括来讲,曹爽架空司马懿,就是两个步骤:

一、削掉司马懿的兵权,让司马懿没有掌兵的名义,让自己独揽兵权。

二、解决司马懿心腹、集团的禁军掌控权,全部换上了曹家人和曹爽自己的心腹。

两招打击,司马懿就进入了没有话语权很尴尬的境地,兵权即为底气,没有兵权,也就没有话语权,皇帝还年幼,曹爽又让曹训等人把控着禁军,如果司马懿有什么意见,两句话合不来那曹家的刀剑也是没有眼睛的,于是,这段时间便是司马懿认为“被架空”的阶段。

可是实际上,真的被架空了吗?

司马懿当时是太尉,掌管国家军队,被尊为了太傅,明升暗降,工资多了,但是等于被内退,可是司马家的人啊,从来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说司马懿怎么样,司马师就已经结交了许多的人,司马家被架空,只能说是司马懿的缓兵之计,既是为了扳倒曹爽,也是为了正式把曹魏政权拿到手中。

曹爽果真开始很膨胀,一改常态,膨胀到什么地步?自己的兄弟曹義后来好几次提醒他,做人不要这么嚣张,既然已经实际把控了朝政,那么就要低调点,不然很容易招来大祸。可是曹爽不听啊,不仅是对朝臣十分跋扈,因此得罪了很多人,而且还对司马懿爱理不理,本来夺了人家的权,还不给人家面子,也是曹爽的专制,让司马懿下了决心,直接弄死曹爽。

当时曹爽行事也是很奇怪,明明把司马懿视为敌人,但是也没有解决司马懿这个隐患,虽然司马懿不至于被架空,可是要动起手来,曹爽几位兄弟掌管着禁军和禁军营,司马懿是没有胜算的,力量太过悬殊了,可是曹爽偏不,还留着司马懿。

后来司马懿开始走动了,具体怎么走动,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亮点就在于发动前的一天晚上,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讲了计划,让司马昭做准备,而司马师早就准备好了,这里的准备就是指“阴养的三千死士”,于是,高平陵政变前一晚,司马昭辗转难眠,司马师呼呼大睡。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计划秘密进行着,一切都在合理地发生,公元249年2月5日,曹爽带着全家人陪着曹芳扫墓,在这里有一点需要说的是,在此之前,桓范已经多次提醒曹爽,他在朝廷中得罪的人那么多,而且兄弟们全部掌管着禁军,千万不要出现一次性把人全部带出去的情况,不然会大难临头,但是曹爽没当一回事。

由曹爽把桓范的话当耳边风这件事情就可以确认,曹爽这个人注定会被司马懿玩死,只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这一天,曹爽的兄弟们全部出了城,司马懿提前知道了愚蠢的曹爽会这么做,于是立马和蒋济开启了行动,占领京城的禁军、军营。曹爽以前做的一切架空司马懿的行为,一下子全部没有了用。而也从司马懿迅速的动作中可以看出,司马懿压根就没被架空,试问哪一个被架空的人可以立即恢复掌军能力,而且再说一个细节:

初,宣王勒兵从阙下趋武库,当爽门,人逼车住。爽妻刘怖,出至厅事,谓帐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忧。”乃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孙谦在后牵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过去。

当时有人要阻挠司马懿进门,而曹爽的人要拿着弩射司马懿一行人,但这个时候,孙谦在后面拉着这个守门的说:“现在这个天下的事情你怎么知道谁输谁赢”?

看起来孙谦是在中立,但事实上,很明显就是在帮司马懿,不说别的,就像孙谦一样的人,司马懿不知道暗中拉拢了多少,不然的话,不至于曹爽前脚一走,后面军营、禁军全部被司马懿不到半天时间立马掌控,那么司马懿靠的什么拉拢这些人?

说起来不信,其实就是靠曹爽的嚣张愚蠢。

对于当时的司马家和曹家的权力之争,曹爽是自取灭亡,他在短短的时间里得罪了众多人,虽然司马懿老谋深算,但是总要比曹爽这个真疯子好得多,于是众人纷纷投靠司马懿,那么这个时候,大概就可以理解这三千忠心的死士是怎么回事了。

这三千死士本身是没有参与暴力流血事件的,在史料记载中,他们“藏匿”在洛阳城内,被称之为阴养,可是他们真的算是死士吗?死士的标准本质上是比军队还要高,结合当时曹爽被灭已经是大势,其次再是高平陵政变本来就是和平演变事件,这三千死士其实“忠诚与否”还待考究,毕竟打起来了,出了人命,这三千人是否会逃跑还很难说。

而且最重要的,司马懿根本不知道“三千死士”,他只知道司马师大概的计划,但不知道竟然是三千号打手。政变当天,司马懿自己都惊叹,这个儿子竟然稳到这种程度:

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可见高平陵政变中,最可怕的是司马师,都还不是这个司马懿。司马师藏着三千号人,在洛阳城里工作、生活,谁也看不出来平时旁边的二虎、老王、独眼李,竟然都是死士的身份,虽然说司马师玩的这套肯定是历史记载夸张了,因为把三千号人都伪装成间谍,后来朱元璋当了洪武皇帝也做不到啊,不过可以说明的是,司马师的潜力。

而对于曹爽来讲,桓范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两次提出建议,第一次说不要全家人一起出去,第二次在司马懿政变后,他跑到高平陵和曹爽说,不要回去,借用天子的名号勤王击杀司马懿,可是曹爽怎么做的?

他不听,他觉得只要投降,就能回到以往的状态。

毫不夸张地讲,曹爽后期的操作让人十分想要穿越时空问一句他为什么这么浪?曹爽就这样思维,司马懿真的要费很大力气对付他吗?丝毫不见得,自古以来,权臣的权力被瓦解最快的,曹爽可以排在前三,史书记载司马懿被架空了,这正说明了司马懿的可怕,他当时的种种迹象都在伪装,实际有没有架空,一出手就知道了,曹爽输得不冤。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三国演义里,有个连精明得如妖怪的诸葛亮和曹操都无可奈何的人物,那就是司马懿。

历史上以晋代魏最重要的一战就是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一身红裙,召集汲布及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曹爽,夷其三族,可谓威风八面,成为笑到最后的人。而高平陵政变成功的关键是他拥有的三千死士。

那么问题来了,在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千死士从何而来的呢?

司马懿实际权力虽然被架空了,但是司马家势力依然不小: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是尚书令,这是当年荀彧做过的职位,虽没有实权,但有这个职位,就能让司马家多预政事,司马家对朝中发生的大小事件是心知肚明的,司马懿没有脱离社会。

而且,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是中护军,这确保了司马家在洛阳还有一定的禁军军权,正是这一点军权,给了司马师腾挪的空间,也给了司马家翻盘的机会。

在耳目众多的京城,司马师能秘密豢养三千死士可不容易,好在他有中护军这个职务作掩护。

中护军不仅是禁军的统领,也负责典选武官,主要负责中下级武官的选拔,监督管制诸武将,这在当时具有相当重的职权,非常容易形成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

司马师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以秉公无私,举荐良材而闻名,这自然给了他收买死党的方便。

还有,司马懿通过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笼络一些将士愿意誓死效忠司马懿,这些将士有很多成了司马懿家族的仆人、家丁,他们一起和司马师召集的人才,构成了三千死士。

这些死士分成十组隐藏在十处山林里由汲布训练他们,汲布是总教头。训练好的死士,平时分布在山村集市中,等到用时再召集起来。

从高平陵政变,可以看出司马家族的野心由来已久,那些突然出现的三千死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可见他们早就暗中谋划着。

最后我们来分析三千死士为何死心塌地跟随司马懿:

一、司马懿在曹魏威望很高。

司马懿一生操劳,为曹魏征战多年,其功劳在当时无人可比,曹魏后期的权臣都很敬重司马懿。

司马懿当时已经是四朝元老,挡过孙权,战过诸葛亮,擒杀过孟达,平定过公孙渊,还搞过粮食生产,在曹魏的地位名声非常之高,远非只侍奉了两朝的曹爽可比。

作为世袭士族,他和世家大族的关系,比曹魏皇室和这些大族的关系还好,石苞、邓艾这些人,都是司马懿提拔的门生故吏。

所以当时有许多人愿意追随司马家,效忠司马家。

二、三千死士受到了司马家的恩惠。

司马师召集三千死士,并秘密豢养,分散到各地。

他们的衣食住行均由司马家提供,他们的家人也由司马懿赡养,自然也少不了高官厚碌的承诺。

可以说司马家为了这些死士,也是煞费苦心,这些死士也必然感恩戴德,死心塌地效忠司马家。

对于司马懿来说,自己没有什么实权,但他的地位和待遇没降,财力并没受损失,司马家供养这些死士完成有能力。

三、三千死士做的是谋反忤逆之事,没有回头的余地。

历朝历代,偷养死士都以谋反罪论处,是要诛灭九族的。

司马家私养三千死士,一方面是为了活命,另一方面当然是对权力的更高向往。

豢养死士是死罪,作为死士更不用说了,不管是被发现都还是背叛司马家,都会是死。

三千死士和司马家就是一根藤上的蚂蚱,没有任何回头的余地,除了忠心,别无选择。

四、凭司马懿卓越的谋略,让死士变义士

当时司马懿发生政变,符合天时、地利、人合三要素,是众望所归。

司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他的才能和胸怀朝野上下都很认同。

曹睿托孤,曹爽排挤,把他明升暗降,但他的影响力还在。

曹爽结党营私,任人唯亲,骄横跋扈,为所欲为,朝中大臣对他的不满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都希望推翻曹爽,自作孽不可活。

而且曹爽带着皇帝曹芳不敢自立门户,不使用手中兵权调兵遣将讨伐司马懿,反而投降了,天助司马懿啊。

司马懿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妻子郭太后住在永宁宫,实际上被曹爽一伙软禁着。

司马懿是很有眼光的,很早就与郭太后拉上了关系。

司马懿把两个孙女嫁给了郭太后的侄子,变亲家了。

郭太后在关键时刻,竟然答应了司马懿的要求,发布诏书。

只要郭太后发布了诏书,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变成了曹魏拥帝的忠臣,名正言顺,既不用担心掉脑袋,还变成功臣,受到嘉奖,名利双收,光宗耀祖。

你说那些死士能不拼命效忠司马懿吗?

司马懿一生的状态都是“藏”,既不犯错,也从不出头,在领导面前藏着野心,在同事面前藏着锐气,晚年又装病将杀气藏着。

直到天时地利人和才发动著名的“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奠定晋朝的根基。

各方枭雄驰骋战场几十年也未完成天下一统,天下的江山,最终却落到了司马家的手里,其根本原因是司马懿的智慧和谋略。

作者罗贯中喜欢借他人之口,骂司马懿叫“司马老贼”,这个“老”字,不只是年龄,还应该指他为人老到,手段老辣。

他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曹芳,耗死了诸葛亮,他就是三国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应该说他是智者中的智者。

司马懿的情商、智商非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他是百年忍者,千年的狐狸,万年的龟!七字总结他的人生哲学:

“藏、怂、装、忍”“稳、准、狠”,最终,司马懿凭借自己的人生哲学一步步从柔弱书生变成一代枭雄,一生磨一剑,一剑定乾坤!为后来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司马懿有三千死士这个事情,正好应了曹操曾经做过的一个梦,即“三马同槽”。所谓的“三马”,就是司马懿父子三人。司马懿虽然被架空了,但还有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呀,三千死士就从这里来的。

这件事情还要从头说起。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前留下遗诏,让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并任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辅政之初,因为司马懿“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曹爽这时候对待年龄较长,威望很高的司马懿,还是很恭敬的。

但是,好景不长,曹爽随着自己的势力膨胀,听从了何宴等人的谏言,开始专权,排斥司马懿。曹爽将司马懿晋升为了有名无实的太傅,剥夺了司马懿原太尉的军权。同时,曹爽还让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再加上早已经掌控了中护军的夏侯玄,曹爽一派完全掌握了宫中禁军。司马懿无奈,只能装病避祸。

但是,曹爽做错了四件事,这才让司马懿有机可乘,最终被司马懿完败。

曹爽做错的第一件事,就是除了自己的心腹何宴、邓飏、李胜等人之外,得罪了朝堂上一大批的重臣,如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人。这让司马懿拥有了一批支持者。

曹爽做错的第二件事,就是得罪了郭太后。曹爽将郭太后迁入了永宁宫,等于将郭太后彻底与朝堂隔离。曹爽更是以魏明帝曹叡的才人为歌伎,还僭越使用皇帝仪仗,这彻底得罪了郭太后,让郭太后站在了司马懿一方。

曹爽做错的第三件事,就是在发动灭蜀的兴势之战时,将夏侯玄提拔为征西将军,却将中护军一职改由司马师担任。虽然曹爽后来解散了中护军所管的中垒中坚营,并将营兵编入了曹羲所掌管的中领军,看似削弱了中护军,加强了中领军,这完全是一步昏招。不管怎么样,司马师都有了自己的禁军,先给兵权再削弱兵权,这只会加深司马氏和曹爽的矛盾。曹爽直接把中护军交给其他曹氏、夏侯氏族人掌管不就好了。所以,曹爽昏呀。

司马师正是借中护军的便利,偷偷在民间“阴养死士三千”,准备发动兵变。这三千死士就是司马师偷偷训练,养在民间的,自然是对司马懿誓死效忠了。

有了三千死士做后盾,还有司马师手下的禁军,再加上朝内反对曹爽的重臣支持,司马懿趁曹爽等人随曹芳外出谒陵之机,发动了高平陵事变。司马师的三千死士,“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直接震惊了留在洛阳城内的大小官员。司马懿带兵占领了京城武库,又拿郭太后的诏令,关闭了洛阳的所有城门,罢免了曹爽兄弟,夺了曹爽的军权,以及曹羲的中领军。

原本,曹爽可以带着小皇帝曹芳,远避许昌,然后号令天下勤王,诛杀司马懿。但是,懦弱的曹爽既没有抗争到底的魄力和雄心,更舍不得城内的家属,最终做错了四件错事之中的最后一件,曹爽投降了。最终,曹爽落了一个被诛三族的恶果,而司马懿却凭借司马师养在民间的三千死士,将自己的孙子司马炎最终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虽然,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的权力落空,只担任了个掌管礼法制定和颁行的虚衔,但这个太傅的虚衔,却依旧是三公之一的正一品大员,可谓“职虚而位尊”。

不过,这和跟随他起事的“阴养三千死士死心塌地”的忠诚表现,却并无多大关系。毕竟,“见异思迁”的算不上死士,而“忠贞不渝”的才算死士。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养出死士”,就不用担心他们的忠诚,关键是如何“养出死士”。

那么,司马师的“三千死士”究竟是如何“阴养”(暗中培养)出来的?

虽然,并无史料记载司马师是如何阴养死士的,但可通过《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的“孟尝君养士”的故事找到答案。

司马懿剧照

孟尝君,又名田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在齐国薛邑(今滕州市官桥镇境内)时,就有“养士”的名声。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养士的?

  • 养士的对象:各诸侯国的宾客(社会闲散人员,包括游侠)以及犯罪逃亡(落难之人或亡命之徒)人员。
  • 养士的形式:给他们以丰厚的待遇,相当于不工作也有钱拿,也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形式相似。
  • 养士的礼遇:不分贵贱,生活一律与自己相同。自己吃什么,也给他人吃什么;自己穿什么,也给他人穿什么,以表现对宾客的足够诚意。
  • 养士的手段:每当接待宾客时,都会安排下人在屏风后面作记录,记录的内容主要有宾客亲戚(包括父母)的住处。当宾客离开后,他还会安排人员带上礼物到宾客亲戚家中慰问。这样做起码有两个目的,一是可在民间赢得“爱士”的贤名;二是又可完全掌握结交宾客的人品、才能等实际情况。

那么,如此养士究竟效果如何呢?

有一天吃晚饭,有人遮挡了孟尝君吃饭的光亮,有一个宾客却误以为孟尝君吃的饭食比较特殊,这才不想让宾客看到,便很气愤,当即起身打算离开。

然而,当孟尝君将自己的饭碗端到宾客面前时,宾客却发现和自己吃的是完全一样。因此,宾客惭愧难当,并自刎谢罪。此后,孟尝君爱士的贤名便传开了。

孟尝君剧照

后来,孟尝君的贤名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孟尝君被请到秦国担任宰相。结果,却因臣僚谗言而被罢相,还差点被秦国囚禁杀死。最终,还是在宾客“鸡鸣狗盗”的帮助下,这才逃出秦国。

不过,在当时“养士”,不但不会被视为“不臣”,反而会被视为士丈夫阶层求贤若渴的一种文化氛围。

若以当时的三国乱世,社会闲散人员和落难人员会少吗?若再辅以孟尝君的养士手段,还怕挑选不出三千忠诚的死士来吗。

再来看看司马懿的家世,高祖父司马钧曾为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曾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曾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曾为京兆尹。绝对称得上是官宦世家,世家大族。就算到了司马懿失权之时,依旧身处三公之一的一品大员高位,还怕没钱养士吗。

显然,无论是养士的条件,还是能力,司马家都完全具备。

若以此推断,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很可能就是这么来的。只是所不同的是,孟尝君是“明养”,而司马师却是“暗养”。

因此,这也较符合《晋书·景帝纪》中“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的说法。

其实,纵观三国历史,也并非只有司马师才“阴养死士”,只是他“阴养的死士”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更是成功的死士,这才备受人们的关注。

那么,三国时期还有哪些“阴养死士”的典型案例呢?

三国历史中,除了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较为出名外,还有二人“阴养死士”也很出名。

  • 一是成功刺杀孙策的吴郡太守许贡三门客,他们用自己的性命为许贡报了仇,而这三门客应该就是许贡“阴养的死士”。
  • 二是诸葛诞“倾帑藏赈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更是在诸葛诞身死后,依旧誓死不降。《三国志·诸葛诞传》: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

许贡三门客之所以能成为许贡养的死士,是因为三门客逃难时得许贡收留。而诸葛诞养的数千死士,则是他散尽家财收买的死士之心。

司马懿、司马师及三千死士剧照

同时,除了这些典型案例外,至少还有两人有过养死士的记载。

《傅子》曰:(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后汉书·袁绍列传》: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兒……

说白了,之所以要说“养死士”,重点就在一个“养”字上,而“养”则需要大量钱财。但是,钱财对于司马懿这样的世家大族来说,却是最不缺的。所以,古代只有身家富有,地位尊崇的人,才有“养死士”的条件。

当然了,在养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借鉴孟尝君“养士的手段”,来发现真正忠诚可靠的死士。否则,很可能就是养虎为患,而不是养士为己所用了。

又因“好养士”者,大都是野心勃勃之辈。所以,历朝历代对于“阴养死士”者,一经发现,基本都会以造反罪论处。这一点,从司马师、袁绍及许贡等人的身上就能看出,无一不是野心勃勃之辈。

图片来源网络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所谓的三千死士,不过是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的片断,在真实的历史上是没有所谓的三千死士的。

当然不排除司马家有死士,司马家是当时河内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由于世代为官,在地方上很有权势,因此在东汉时期形成独特的政治阶层,是地方势力的主导者,而依附于世家大族的,有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人有一个新的名称叫“部曲”。

部曲你可以理解为私兵,部曲的来源就是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宗亲、佃农、宾客、门生、故吏,这些人组成世家大族的私人武装,是依据和忠心于世家大族的,与国家的军队没有关系,甚至这些人都不会听从国家的命令,而只听从所依附士族的命令。

部曲只与所依附的士族产生雇佣或依靠关系,甚至连部曲的户口也是对国家隐瞒的,部曲在士族的庇护下,甚至都不用向国家服兵役和交税,正因为这种特质,某个士家大族所养的部曲等于就是他的死士,是会绝对忠心于士族,但司马懿用来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主要军事力量,却不是这批人。

司马懿用来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军队主要还是魏国的禁军,也就是曹爽掌控的军队。

当年曹爽为了排挤了司马懿,将整个京城的禁军都掌握在自已和两个弟弟的手中,在曹爽与亲信带着皇帝出城祭拜时,司马懿联合朝中受到曹爽排挤的重臣,联合发动政变。高平陵政变本质上是士族联合起来以司马懿为带头人,与曹爽为首的皇族派的政治斗争,简单的说就是士族与皇族的政治斗争,因为曹爽为了专权,已经打压了各大士族的政治利益和生存空间。

司马懿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尚书陈泰这些鼎鼎大名的重臣都站在了司马懿的身后,甚至还有当朝太后郭太后也站在了司马懿的背后支持他,这些人不仅是朝中的重臣,更是当世的世家大族,在地方上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家族。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所以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诏,称取得政治正确,再以司徒高柔代理大将军,占据城中曹爽的营地,以太仆王观为中领军,占据曹羲的营地,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重臣们,有着比曹爽高得多的影响力,当他们拿着太后的诏书进入禁军军营时,军队纷纷倒戈支持司马懿等人,而背叛了曹爽。

而且当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官职是中护军,有一定的兵权,掌握着司马门,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道门,司马懿掌控了京城的禁军兵权后,依据禁军封闭城门,斩杀曹爽不服从的亲信,控制了京城。

而司马懿所谓的三千死士其实是电视剧编纂的,当然司马懿有自已的死士部曲的,但参与政变的主要军事力量还是驻守京城的禁军,曹爽出城,只带了少量的禁军,留在京城的全部倒戈投降司马懿。

就这样司马懿依靠魏国的京城禁军成功的控制了京城,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劝降了曹爽,获利了高平陵政变的成功,但是司马懿一成功便违背自已的誓言,杀曹爽及亲信五千多人,背叛与他一起发起政变的蒋济等人,独揽大权。

司马懿虽然有死士为他所用,但司马懿自已所表现出来的出尔反尔、欺骗食言、残酷杀戮历来为人所不耻。

司马懿权力落空后,是怎么让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的?

司马懿暗中培养三千死士,让他们日夜操练,为后来政变做准备。这只是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里面的剧情,真实的历史上司马懿权力架空后,并不是靠自己私自培养的三千死士夺权的。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傅,位高权重,可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而因曹芳年幼,司马懿一定程度可以决策国事了。而且司马懿这时也是有不小兵权在手的,在太傅之位时曾多次率兵与东吴作战,比如公元241年的退敌伐吴。

公元247年,曹爽为了专擅朝政,在朝中树立亲党,这才开始排挤司马懿权力。司马懿于是诈病,不问政事。司马懿诈病,正好给了曹爽夺取司马懿权力的机会,这时司马懿权力确实被架空了。但他虽然权力没了,但其他亲人还有权,而且他的影响力也还在。

司马懿的基础兵力不是三千死士,而是儿子司马师的禁军。当时司马懿自己虽没权,但他儿子司马师还是中领军,在京城有兵力,他的弟弟司马孚还是尚书令,也是有权力的,司马懿丝毫不慌。

况且当时曹爽已经带走了大量兵力出城,郭太后寝宫守卫薄弱,这让司马懿轻易将太后抢到手,太后在手自己就是正面人物,而曹爽是反贼。

司马懿当时在朝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毕竟原来是太傅、朝中元老,还立功无数。反管曹爽,简直是作死,掌权没多久就到处树亲党,独揽大权。这还不算什么,主要自己还没能力,几乎没打过胜仗,在兴势之战伐蜀被王平打败,与吴作战导致柤中被攻破,使魏国实力受大损,引发了很多大臣强烈不满。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高柔、孙礼、蒋济等一线大臣早就站队司马懿了。

而且曹爽在根基不稳时,就屡改制度,引起了士族的反感。而司马懿则是士族中很有声望的,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相当于为士族出头,谋福利,士族自然也是相当支持。

曹爽的败亡在当时其实是必然,即使没有司马懿,也迟早会有其他人站出来把曹爽这个无能之辈赶下台。司马懿虽无权,但曹爽作死,加上司马懿有影响力和其家族也有些势力,这才夺权,并没有所谓的三千死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