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啥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因为李世民早已超越他爹了,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就已经是个吉祥物了,与其赖着,不如内禅,于是李世民登基成为皇帝,才早早地灭了突厥,开辟贞观盛世。
先说一个心寒的事实,李世民作为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太子李建成的弟弟,他太强了,强到他的弟弟李元吉和大哥李建成、父亲李渊一天到晚都在想办法削弱他,甚至弄死他。
李渊可能只是想削弱他,但两位兄弟一定是想弄死他。
记得《资治通鉴》上就有一段记载,李元吉上书李渊,要定罪李世民,李渊回复,定不了,你们都没有找到他的罪证:
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
那么这时李世民有做错什么吗?没有的,对于家国他问心无愧,如果太强也是罪的话,他早已无期徒刑。
而对于李渊的话,李元吉怎么回复的,这种回复堪比后世秦桧“莫须有”:
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赦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
一个“何患无辞”,足以看出他们一家子已经“病入膏肓”了,还是那句话,李世民要是做错了什么,害了家人,或是害了天下百姓,弄他,无话可说。但李世民自己的家里人,自己的弟弟和爸爸在商量,因为自己太有人格魅力了,所以要死,这就是自己该死的理由。
可以想象,就这样的格局,他们怎么可能在朝堂上和李世民比,这完全不是一类人。
当年李渊派裴寂去打刘武周,最后输了,自暴自弃说不要山西了,还不是装样子给李世民看,最后是李世民打赢了“柏壁之战”,注意,这个过程中,没有李渊、没有李建成,更没有李元吉,而李世民后来的得力助手尉迟敬德,就是在这一战才收获的。
然而,自己在外面打生打死,家里想着怎么弄死他,岳飞转世都不过如此,因为坑岳飞的不是自己人,坑李世民的却是自己最亲的人。
李世民不做皇帝,就会失去人格,比死更难受玄武门之变,这个唐初禁忌的话题。
与其说是李世民和隐太子、齐王李元吉的博弈,还不如说这是一场告别。告别李世民心中的桎梏。他有道德吗?固然是有的,大言不惭地讲,李建成和李元吉多番诬陷谋害李世民,如果李世民真对他们有不容之心,他们早已经领盒饭蹲着去了。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
长安城皇宫中,李渊正在和萧瑀、陈叔达两人划船,而陈叔达此前更是对李建成、李元吉向李渊的离间做出过劝解,他的理由很简单,满朝上下的人都看好秦王,你要弄他等于自己找死啊。
其实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当时李渊的亲兵在哪里?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赦,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资治通鉴》
亲兵当时在帮着李世民镇压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世民之所以还以身犯险亲自上场,或许就是为了面对人生的“骂名”,很简单的,他经历玄武门之后,必然存在一种死亡。一是道德死亡,二是全面死亡。
后来尉迟敬德“保卫”着李渊,陈叔达对李渊说:
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任何人讲这种话,都会被当成奸臣,马后炮。但是萧瑀和陈叔达是什么人,是李渊的人,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说的是事实。虽然说李建成李元吉没有功劳,这有点失偏颇,可比起李世民,的确是差了一个天地。
而且当时朝廷的人看李渊和两个儿子每天都在想办法弄死李世民已经看不过眼了,最重要的是,大家正在享受着李世民拼死拼活的劳动成果。不过那个时候,还是“君父”极为神圣的时代,大家只能怒而不能言,即便李世民听李渊的话,为了家人更放心乖乖去死,他们也没有办法。
李世民要不就伪装自己,要不就做自己。而做自己,就等于做皇帝,因为当世没人比他更强更全面,他还很年轻,潜力更大。
实际摄政,李渊大势已去,当年斥责了李世民,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呢?
“你现在杀我的儿子,以后你也会重复这样的命运”。
其实站在皇帝位置上来说,李渊这句话不是诅咒,而是告诉李世民,你应该留着那两兄弟的性命,不然开了这个头就不好了。其实后来李承乾、李泰,多少都是受了这个影响。
可无奈归无奈,李渊过了几天就把李世民立为太子了。
“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做出这个决定,李渊已经在向禅位过渡了,这个时候,李渊既没人帮忙,自己也没能力翻盘,其实对于他来讲,李世民等于帮他做了一个决定罢了,他作为一个传统的帝王,看中的无非是嫡长子继承,搞两派制衡,帝王心术那套。
再过了俩月,李渊正式禅让,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
儿子要比老子好,李渊的退休生活也很不错虽然现在老是说李世民弑兄篡位,但把目光移到公元626年,这个疮痍满目的帝国,还是需要大家最看不起的李世民来拯救。
隋末之乱,那可不是一般的乱,李世民是时代主角,但建成帝路的,是无数人的尸骨。
当年仅剩200万户人,比起和老爸哥哥争权夺利,李世民更关怀如何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凋敝之后,饥寒重切——《全唐文》
渭水之盟发生了,李世民只能忍。当年曾经击败过突厥,突厥首领敬畏李世民,于是有了时间空档。换一个人,换李渊,或是李建成、李元吉,又或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失败了,那么当天长安就得失守。
休养生息,其实是李世民与以往“胜战”帝王最多不同的地方。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贞观政要》
秉着重民的治国理念,整个大唐都在迅速恢复中。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以前,实则已经掌握了整个大唐最高等级的军政力量,但只有他当了皇帝,一切才能名正言顺,才能越过能力和皇权之间本身存在不匹配的矛盾,跳出桎梏樊笼。
贞观年始,李世民就一直在打造贞观理念。
在李靖灭突厥之后,这种理念又被放大,他的范围不再是大唐,而是万族。所以李世民还化身了唐代改革开放的设计师,恩威并施,用贴切的话来讲,就是草原、中原逻辑并行。给暴力者敬畏,给文明者善治。
被儿子“篡位”的李渊,看到了来长安皇宫跳舞各位少数民族首领,无不感叹,自古以来,能到达这个境地的就是他眼前的此情此景,其中就包括着李渊还未称帝时,击败他的突厥首领。
李渊不知道自己比不过儿子吗?
李渊太知道了,但凡是聪明人,可能都会不服气,但只有自知之明,从太原起事,再到打入长安,平定刘武周,一系列救国之战,从来都是李世民在进行。李渊做得最不对的一件事情,就是过分关照关陇贵族,而忽视了李世民的军政团队,而大唐几乎整个天下,都是他们在短短十几年里创造的。
所以退休后的李渊,就在皇宫里安然过着余生。
也不存在他还想复位这种可能性,他自己本人都不想。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死的时候,作为父亲的他肯定很难过,所以,客观承认,李世民在道德人格上已经濒临死亡,这是他的必然。
可作为皇帝,李渊也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大儿子比不过二儿子,可是不扶嫡长子,他的帝王容量还不足以超越自古以来的“中华法统”,他不敢,也不能,因此他让李世民帮他做决定,他还可以站在“受害者”,一个死去两个儿子的父亲的角度来批判李世民。
李渊在退休这几年的生活里,一直“造人”,释放出安全的信号,所以李世民后来的弟弟也是多得可以。
公元644年,李世民真实地感到了李渊曾经“诅咒”他的那种痛,被他寄予厚望的李承乾以及李泰,甚至预备造反起事。虽然李世民没有杀了他们,可死罪已免,活罪无逃,严父慈父一身的李世民痛哭流涕,他才真切知道做一个父亲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他无法跳过这道人的桎梏。
做皇帝,就是如此,即便他是李世民。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李世民为啥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虽然他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李世民在从李渊起兵到李渊建立大唐,再到大唐消灭割据势力从而平定天下,在这过程中,一路走来,李世民是有极大贡献和战功赫赫的,故而李世民在当时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地位和权利却很大,同样也因此严重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后来因为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唐高祖面对这样的事,也无可奈何,于是立李世民为太子。
没多久李渊就退位,李世民登基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本人为被当时的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李世民在古代帝王中,是一位文治武功颇高的帝王。
那李世民为什么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呢?
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因为他战功赫赫,故而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为了自己的地位不被动摇,所以就对李世民颇有忌惮。于是他们兄弟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于是就先行部署,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也因此丧命。
唐高祖知道此事后,心里虽然难过,若也无可奈何,权利不仅已经在李世民手中。同时李建成死了,李元吉也死了,那皇位的继承人已经是李世民的了。
李渊迫于无奈,心里亦悲痛心灰意冷,反正皇位最终是李世民的。同时李渊心里知道李世民素来很有志向、理想,于是就先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就退位,让李世民登基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除了自保的因素,还有就是争夺皇位的因素,再则李渊在开始起兵时,就是李世民大力建议的,后来李世民又东征西讨,说明李世民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
李世民很想有一番作为,想为天下做一些事,但是前提就是需要有权,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施行良好的政策,施惠于民。李世民想尽早的实现他的愿望,他想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此时既然已经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既然是为了皇位而发动政变,唐高祖李渊要退位,他就没有必要在强行推辞了。李世民登基后,他在手下大臣的辅佐下,也算是实现了他心中的理想,成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皇帝,同时亦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为啥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玄武门事变之前,李渊干了两件事,直接把李世民逼到墙角,如果不动手,李世民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千万不要小看了李渊,他能干到这个位置,不是个简单人物。
对于李世民想夺嫡这事儿,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那毕竟是亲生儿子,又打下李唐半壁江山,功劳巨大,杀肯定是杀不得滴。
因此,李渊一直在试图调和这兄弟二人的矛盾。
当经历了太子党的杨文干谋反事件、秦王中毒事件后,李渊却发现李世民兄弟二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此刻,他面临两个选择:
- 支持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永绝后患。
- 支持李世民,废黜太子李建成。
- 支持李建成,撤销李世民所有能产生威胁的权力、官职。
很明显,李渊不忍心也不愿意杀掉儿子,他选择第三个选择,不杀李世民,但必须把李世民的权力收回来。
只要李世民没了权力,就不具备威胁,他们兄弟二人也不至于刀兵相见。
所以李渊的计划就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收回他的兵权,李渊为此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剪除李世民的智囊团队。问题是,李世民又没犯错,不管是免官还是撤职,总得有个正当的理由吧,李渊为此头疼不已。
关键时刻,李元吉送来神助攻!
只听李元吉说道:
请父皇为天下安危考虑,诛杀秦王李世民!
此话一出,李渊心里大惊,这小子竟然要杀亲哥哥,看来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要动刀的地步了。
杀自己亲儿子这种事,李渊是万万下不去手的。
所以当即对李元吉说道:
秦王平定天下,功劳巨大,你说的那些罪行,都没有证据,怎么能无故杀掉?
元吉因密请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见,一旦欲杀,何以为辞?”——《旧唐书》
这其实是李元吉的心机,他知道李渊不可能杀了李世民,因此故意说这话,好给自己留下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以紧接着又拱了几把火,历数李世民各种罪行,但李渊依只是沉默不语,反正你说破大天,也不能杀。
但很明显,李渊对于李世民的种种举动,夺嫡之心还是明白的,沉默本身也是一种担忧。
李元吉显然是看懂了这一点,也看懂了李渊的表情。
于是话锋一转,当即说道:
既然秦王不能杀,那么请父皇下令驱逐秦王府中的奸党,去其羽翼,以消除秦王的夺嫡之心。
好家伙,不得不说,李元吉这话说得正是时候,正中李渊下怀啊!
于是李渊问道:奸党为谁?
李元吉: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秦王府属臣杜如晦!
就这样,李渊找到了合适的窗口,剪除秦王府智囊团队。
此刻的秦王府里,李世民的谋士们,根据这段时间以来,太子一党的各种手段和举动,他们已经嗅到了危险。
房玄龄在和长孙无忌商议时,已经一致认为秦王危在旦夕,应当尽早采取断然措施。
就在两人准备将想法告诉李世民之际,突然接到圣旨:
即日起,房玄龄、杜如晦禁止再接近秦王府半步,违令者立斩不赦!
好了,现在李世民智囊团队中最优秀的两名谋士光荣地退出秦王府。
又谮杜如晦、房玄龄,逐令归第。——《旧唐书》
第二件事:拿走李世民的兵权。说来也巧,李渊还没想出以什么理由收了李世民的兵权时,突厥人竟然送来助攻。
就在秦王府首席智囊被调离后,没过多久,边关传来急报:突厥数万骑兵围攻乌城!
看着这份边关急报,李渊立刻就有了想法,加上太子李建成又推荐李元吉为帅。
所以几天后,朝堂上发布了李渊的圣旨:
令李元吉代秦王挂帅出征,秦王府将军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等人,以及秦王府精锐战士一并随军出征,听从主帅李元吉号令。
会突厥郁射设屯军河南,入围乌城。建成乃荐元吉代太宗督军北讨,仍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旧唐书》
这份圣旨发出后,李渊总算把第二件事也做完了。
这两件事对李世民产生了致命的影响!首先,李世民的智囊团队中,最厉害的两名谋士被调离,并禁止再接近秦王府。
房玄龄和杜如晦可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人物,所谓“房谋杜断”,就是在说这俩人。
房玄龄多谋略,杜如晦善断,两人合力则会释放巨大能量,现在已经被禁止接近秦王府了。
其次,按照以往的惯例,向来打仗的时候,都是李世民为主帅,指挥全军作战。
现在这主帅的位置,作战指挥权也被收走,移交给了李元吉,相当于变相地削了李世民的兵权。
于是,秦王府受到的影响是这样的:
李世民的智囊团队被驱散,府上的精兵强将被抽调一空,兵权也拱手让人,这让李世民瞬间就陷入了一种绝对的孤立状态。
秦王府一时间门罗可雀,相当冷清,除了长孙无忌、高士廉这俩属于李世民亲戚外,再没有任何人造访。
那些原本跟李世民关系还不错的大臣们,显然是看懂了李渊发出的信号。
有些干脆临阵倒戈,有些选择装睡,反正从此以后,大家都对秦王躲着走。
李世民被老爹拔了牙齿,降低了威胁,但李建成和李元吉哥俩不准备放过他。
他们决定干掉李世民!
就在李世民谋划反击之策时,突然收到秘报:太子与齐王合谋将要谋害秦王!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计策是这样的:
在李元吉出征那天,由李建成摆下送行宴会,给李元吉送行,并邀请李世民参加。
宴会中设下伏兵,到时候趁李世民不备,事先埋伏的兵士一拥而上,将其乱刀砍死。
至于李世民的那些旧部,像尉迟恭这种油盐不进的,找个理由直接拖出去坑杀掉。
事后再上报李渊说,李世民是得了急性病,救治无效,当场死亡,以此骗过李渊。
建成谓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统数万之众,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于彼宴别,令壮士拉之于幕下,因云暴卒,主上谅无不信。——《旧唐书》
这就是著名的“昆明池密谋”,没想到这个机密被李世民给知道了,于是先发制人。
他向李渊举报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李渊当即表示第二天找他们哥俩问清楚。
这就给李世民部署玄武门之变迎来了宝贵的时间。
第二天,李世民就带着人埋伏在进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将这哥俩送进了地府。
对此,我们可以做个基本的分析:有人说,李世民有篡改史书的嫌疑,昆明池毒杀秦王之事很难说。
就算把这事放一边,就说李渊干完那两件事之后,李世民其实已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
那么我们大胆一点推测,假如李世民依然不动手,该上班的继续上班,会发生什么?
老虎嘛,光拔了牙是不行的,因为老虎发动攻击的时候,主要是用前面一双虎爪。
哪怕是你家的猫咪,也得把指甲剪了,不然自己身上又会多几道血痕对不对?
所以,剪除李世民的智囊团,抽调其精兵猛将只是第一步。
要想彻底解除威胁,还要把虎爪剁了,才算完。
这个虎爪到底是什么呢?
要知道,李世民当时还是天策上将、太尉、中书令。
天策上将可以自置官署,任命官职,即便没了智囊团,他照样可以通过天策府招纳人才队伍。
太尉是武官之首,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中书令是首席宰相,文官之首。
这便是李世民的虎爪,是拥有实权的官职。
那么,一旦李世民选择沉默,李渊和李建成接下来的行动很可能就是免去他掌握的实权了。
比如明升暗降,像太尉、中书令这类握有实权的官职,到时候让他当个更高级的太师、太傅之类的虚职,同时免去他的太尉职还是可以做的。
如果是这样,那李世民就算完蛋了!
即使是李渊不想杀他,那李建成也不大可能放过他。
站在李建成的角度,他会这么想:
李世民征战四方,为李唐打下半壁江山,可谓劳苦功高,战功赫赫。
因此,他拥有无可比拟的威望和军事能力,在军中有很多旧部,在朝廷有不少支持者。
即便你拔了虎牙,剁了虎爪,他也照样能威胁你。
如果李世民振臂一呼,军中会不会有众多的将士响应,朝廷里会不会有很多大臣支持。
这对于李建成来说,就是一个威胁,是必须要除掉的!
所以,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根本等不到李渊去世那天。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李渊在世时,能保他性命,那李渊去世后,没有任何权力的李世民,就是粘板上的肉。
到时候李建成也不会放过他,既如此,那玄武门事变是一个必然选择!
最后,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已经是太子,为何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有两个细节:1、玄武门事变时,尉迟恭控制了皇宫以及李渊后,在尉迟恭的威慑下,李渊当即表示,李世民做得对。
还要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当场把所有兵权交给李世民,还表示要把所有国事交给李世民处理。
2、李世民成为太子后,大肆任命了很多官职,朝廷核心要害部门全部换成了李世民的心腹。
比如,房玄龄成了中书令,长孙无忌做了吏部尚书,杜如晦成了兵部尚书等等很多。
同时,李世民以太子的名义发布各种朝廷政策。
可知两点:
- 李渊识时务。
- 李世民架空了李渊。
因此,李渊一方面痛失两子,心力交瘁,无法安心做皇帝。
另一方面,李渊识时务,这点很重要,而且他这个皇帝已经变成摆设。
既然识时务,自己的皇帝位置也成了摆设,当不当皇帝已经没意思了。
所以,干脆把皇位传给李世民,退休养老岂不是最好的选择。
并不是李世民硬要逼着李渊退位,而是这种情况下,李渊这个皇帝已经没必要当下去了。
李渊识时务,这是他退位的重要因素。
李世民为啥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念兄弟之情杀死皇兄李建成、皇弟李元吉甚至包括他们的儿子,显示出他残酷无情的一面。但,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李世民这么做也是被逼到绝境了,可是,他的所作所为难道只是为了消除威胁吗?当然不是,皇位如此诱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自然是冲着皇位而去的。
(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一箭射死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我就不加详述了,可是,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的情况却必须要说一下,知道了政变后高祖的情况,我们才能知道高祖之后为什么会甘心让位给李世民。
政变发生之时,浑然不知宫外情况的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玄武门的流血事件刚结束,李世民即命尉迟敬德带兵入宫扈卫高祖,当然,扈卫是假,控制住高祖才是真。果然,高祖看到身披铠甲,手握长予的尉迟敬德来到的他的御船上,大惊,质问他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白话文:今日作乱的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尉迟敬德回答高祖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白话文: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高祖这才知道宫外发生了惊天大政变,太子、齐王已经被杀,作为秦王心腹的尉迟敬德此时来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他又强装冷静的闻宰相裴寂等人:“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白话文:不想今日会出现这等事,卿等认为应该怎么办呢?)
(宅心仁厚的唐高祖李渊)
其实,高祖这么问多是白问,当时他的周边都是李世民的兵士,加上心腹大将尉迟敬德震慑左右,老臣裴寂不敢多说什么,倒是作为秦王党的萧瑀和陈叔达宽慰高祖道:“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萧瑀和陈叔达口才了得,但高祖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他们两忽悠,只是现实紧迫,周边都是秦王党的人,高祖此时不表态,恐怕于己不利啊,于是,他违心的说到:“善!此吾之夙心也。”(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贞观之治》剧照:李世民面见高祖)
一语定乾坤,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完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他们诸子全部被杀,算是断了高祖所有的希望,此时的高祖,即便有一万个不情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选择明哲保身,聪明的李世民早早就做了安排,虽然没有对高祖怎么样,却已经在宫里安排了自己人,高祖即便对秦王大开杀戒,对兄弟诸侄痛下杀手感到极为不满,但奈何自己连人身都受到限制,又如何能反戈一击,打倒这个屠兄杀弟的逆子呢?
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群臣上表,请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高祖虽然百般不情愿,但也不得不颁布诏书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白话文: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这份诏书,明确了李世民的太子地位,而且,还负有监国之事,此时的高祖,已经为禅位做了提前准备。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李世民并没有以强硬态度迫使高祖让位,可是高祖让位,却真的是被逼的。
为什么这么说,从他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之时,又付其监国之实,他这个皇帝已经名存实亡。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不如顺水推舟,让皇太子早日登基,一日连丧儿子再加十个孙儿,高祖这个皇位早已经是做如针毡。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李世民连皇兄、皇弟都敢杀,难保他哪一天会“灭父”,与其这么心理煎熬,不如早早将皇位让出,远离朝堂纷争。
(唐太宗李世民)
高祖之所以自愿让出皇位,除了自己皇权已经被架空,无心眷念皇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当时对皇位继承人已经没有第二种选择。窦皇后所生四子,卫怀王李玄霸早亡,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都死于玄武门之变,嫡子之中只剩下发动政变的秦王李世民,李世民既是嫡子,又颇有治国才能,高祖晋阳起兵仅仅一年便建立唐朝,李世民居功至伟,也因此,他才放弃其他庶子,而不得不确定李世民为大唐储君,并完成退位过渡,以弥合自己与太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已经达到了成为大唐储君的目的,踩着皇兄皇弟的身躯上位的李世民,再干出逼迫高祖让位的事情,那就真的是大失人心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世民是断然不敢以武力逼迫高祖让位的。更何况,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才27岁,高祖却已经年过60,再等个几年李世民还是等的起的,但高祖显然经历了这一场宫廷的血腥政变后,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不仅仅是李世民对他的监视控制,更多的是高祖确实想放下了,为了避免再起祸端,不如成全秦王,将皇位让出,弥合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以期能颐养天年。
李世民为啥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我谈谈我的看法。
玄武门之变后,是李渊主动提出要退位的。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发生玄武门之变,六月初七立李世民为太子,六月十六日,李渊就对裴寂表示: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此时,距离玄武门之变不过12天。
李渊主动退位,而且退的很急,这分明是李渊自己等不及了,非要退位,而不是李世民等不及了。
对此,有人怀疑,是否有可能是李世民在逼迫李渊退位。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一、李世民是否逼迫李渊退位
当时,李世民已经成为太子,并且实质掌握了军政大权。但是,相关人事调整并未完成,李渊原来的一众老人儿还分布在各个岗位。这种情况下,对于李世民来讲,应该是暂时延缓李渊退位,以李渊的名义完成相关人事调整,这样比较有利。如果李渊退位太快,人事调整只能由李世民以新皇帝的身份来完成,这样的话,矛盾过于集中。
后来,李世民在贞观末期,就有意为新君李治理顺关系,先后拿掉了与原魏王李泰关系较密切的刘洎和张亮,并外放了李世勣,以便由李治即位后再将其召回。这样,得罪人的事情由现任君主完成,不把矛盾留给新君,是比较稳妥的。
因此,从当时情况看,李世民应该不会逼迫李渊过快的退位。李渊退位,应该是老爷子自己的意思。那李渊为什么要退位呢?
二、李渊退位原因
我觉得李渊退位,主要是因为他自己身心疲惫,可以说,自从武德二年开始,李渊就开始逐渐的陷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中,作为皇帝和父亲,李渊必然是非常难做的,所以,李渊一直在武德九年(626)五月以前,都在采取制衡策略,一方面维护李建成太子之位,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充分倚重李世民,同时不断调和双方之间的矛盾。从皇帝的角度看,李渊的这种做法确实很高明,两大集团互相制衡,有利于皇帝统治。但是,从父亲的角度看,李渊是不会有多高兴的,因为争斗的是自己的儿子。因此,李渊才会各种和稀泥,对于李建成,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这么严重的事情,而且很明显牵扯到李建成了,但李渊也不做严厉处罚,只是处罚东宫官员,还顺带处罚了秦王府的官员;对于李世民,甚至想出让李世民到洛阳建天子旌旗这种主意,其背后其实是能透漏出李渊作为父亲的无奈和纠结的。
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后,李渊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心情起伏。先是傅奕密奏:太白经天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从天象上看,李世民明显威胁到李渊的统治地位了,因此,李渊的立场发生骤变,对李世民开始极度猜忌。而这一消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掌握了,于是他们开始劝说李渊杀掉李世民。对于这一血淋淋的提案,李渊的反应是:高祖不对,就是李渊什么话也没说。这四个字的背后,李渊当时究竟是个什么心情,我想有孩子的人应该不难体会。
后来,六月初三,李渊把“秦王当有天下”的占卜结果告诉了李世民,有人认为,其意思就是让李世民自裁,让自己儿子自杀,李渊作为皇帝,他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没办法,但是作为父亲,他的心情难道是轻松愉快的吗?
紧接着,李世民密奏,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这对李渊来说,又是一个沉重打击,于是李渊又开始摇摆不定,准备六月初四这天,召集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共同对质、问询。请注意,这是在李渊已经向李世民摊牌的情况,又临时决定不摊牌了,可见这件事对李渊又是一个沉重打击。
然后就是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当时,李渊在泛舟,“上方泛舟海池”,很多人觉得这不可信,李渊当时怎么可能有心情泛舟。我倒是觉得,这反而是可信的,这是李渊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试图排解烦恼的一种方式。结果却等来了儿子被杀的噩耗。
可以说,在经历了自五月份开始的这一系列打击之后,李渊已经是身心俱疲了。
而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对这一切做了个了解。虽然给李渊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李渊而言,这也是一种解脱,以后他再也不用操心儿子们之间的争斗了。在经历了极度纠结、极度痛苦以后,我估计李渊已经看开了,累了,不想干了。
正因为如此,他才在玄武门之变12天以后,就要退位。因为当时还没有完成最基本的人事调整,勉强坚持了2个月,八月初八正式退位了。
因此,是李渊主动退位,老爷子不干了,李世民必须要接,不接都不行。
以上是我的一点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李世民为啥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谢谢邀请!
李世民南征北战,舍生忘死,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大展才华,成就一番不朽功业吗?
可在他前进的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刘黑塔,王世充等地方势力,而是自己的父亲李渊和亲哥哥李建成以及亲弟弟李元吉。
李建成作为长子,被李渊立为太子,可他心胸狭窄,能力有限,嫉妒李世民比自己功劳大,所以联合李元吉想要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而李渊作为父亲,对此却保持沉默态度,这就等于默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的打压。
万般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发动了玄武门事变,一举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为自己登上太子之位铺平了道路。
对李世民铲除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是很不认同,很有看法的,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还在,为了防止李渊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所以李世民在登上太子之位后,急需要做的的一件事就是逼迫父亲李渊尽早让出皇位,以防夜长梦多。
李渊开始肯定不愿意,可架不住李世民派尉迟恭手拿着鉄鞭多次去宫里威胁。李渊明白,如果乖乖让出皇位,还能活着,可如果拖拖拉拉不想让出皇位,就只有死路一条,说不上那一天尉迟恭的鉄鞭就会砸碎自己的脑壳。一个杀自己亲兄弟眼都不眨一下的人,杀自己这个半老不死的父亲,和杀一条野狗没什么区别。
所以李渊不敢拖延,在李世民登上太子之位不到两个月,就乖乖让出了皇位。
登上皇位的李世民也终于出了一口气,地位有了,威胁也不存在了,终于可以一展才华,创立一番事业了。这才有了贞观之治,才有了大唐盛世。
所以说,李世民胁迫自己的父亲李渊让位,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需要,做的很及时,也很正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