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活捉囚禁不可以吗?
正统之争,要不就不做,要不就要做绝了,放虎归山是很愚蠢的事情,因此只能杀死。
李建成要杀的原因:
玄武门之事,李世民本是被动(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毫无争议的),先同样是李元吉先开的弓射杀秦王李世民,但奈何李建成紧张手抖,连射几箭都不中。那对于李世民而言呢?李建成这态度摆明是你死我活的局面,李世民自然要动手反杀,即便涉及到唐太宗后世被人批判:弑兄夺权,但却没有人认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放过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真的放过了,李世民的唐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不起来,这就是帝王的心术和冷血。
李元吉要杀的原因:
再说李元吉。齐王李元吉在这里面充当什么人物?在许多史书的侧面来分析,李元吉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算计两个哥哥,先和不怎么聪明的李建成干掉李世民,而后自己再想办法干掉李建成,自己获得渔翁之利。早期的李建成和李世民是绝对的好兄弟,不论后期怎么变,在隋末和唐初,两个人相处得非常好。在后来李建成集团屡次对李世民出杀招,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李元吉的教唆怂恿,才导致的玄武门之变,所以即便李建成不该死,李元吉也一定要死!
李唐家变 一玄武门事件的背后,是连李渊都无法掌控的一场内斗,最大劣势方是李世民!不杀李建成,即便压制了玄武门战乱,李世民逃不过李渊处死。李世民作为玄武门事变之后的大赢家,一开始却是被动的。公元626年夏,李元吉在几次出谋划策都让李世民化险为夷之后,就和李建成开始酝酿必杀一击,抽调李世民身边的将士去攻打突厥,其中就包括了尉迟恭。那么按照常理来说,李渊知道吗?
当时李建成向李渊提出把将领换成李元吉,并且向李世民借兵借将,这都是要通过李渊同意的。因此,李渊本人在玄武门事件中的动机,对李世民是百分百没有好处的!
▪️政治根源:李渊的纵容
根据624年到626年这段期间,李建成频频对李世民下死手,李渊早就看出来李建成要杀李世民。他也想过阻止,他知道他的二儿子聪明有能力、不骄奢,所以在之前很多次双方互相诋毁栽赃的时候,李渊都设法化解双方矛盾。但久而久之,正统的思想还是占据了关陇代表人李渊的头脑。没错!当时的唐朝,根基是关陇而不是李唐,所以李渊准备向李建成妥协,让秦王归西,他们自然理所应当,认为这是时代的悲哀。(一旦二皇子继承帝位,那么正统就乱了,关陇也会有无数的借口改朝换代)
二皇子比太子有才能,在任何一个封建皇朝,都是该死的!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 ”——《资治通鉴》评:(毒酒意图害死李世民一事中,李建成的毒辣,李渊的偏袒,才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反杀的导火索)
因此,难题到了李世民手中。杀李建成,李世民顺位获得嫡传地位,李渊也不可能再对他下手。不杀李建成,也别说什么囚禁了,只要李建成破了点儿皮,李世民就得糟糕,迟早死路一条。
所以局势对于李世民来说是不公平的。李世民没得选,他已经陷入帝王家的“蠱斗”中了。李世民去求李渊解决,那也不现实,李渊要是有这个本事,也不至于后面被迫让位也没人帮他(李世民在李唐的威望很高,一手打造了半个唐朝)。所以只能杀,只能斗。李世民一骑马进入玄武门,理解就遭到李建成的死手,几发致命箭矢射来,但都没有本事把李世民杀死。(李建成这类人物注定成为炮灰,条件给他了,都无法获得成功)李世民常年征战,心智过硬,而且有着心灵主动权,毫无愧疚感地还击,击杀李建成,这一刻,夺嫡之争,算是正式告一段落。
所以归根到底,李世民杀李建成,就是保全自己的唯一出路。先不说有没有心当皇帝,正统就是当时两方互争的唯一物,是帝皇子嗣的毒药,李建成要吃得安心,李世民也被迫抢着吃。(李建成死后,李元吉逃跑向皇宫求助李渊,半路被尉迟恭杀死)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狠毒心肠!
其实在早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还是很好的。李世民没有争太子之心,平时就是喜欢打打胜战,交交朋友。而李建成也是乐得清闲,弟弟打下江山,父亲做完皇帝,又要轮到他。两者相安无事。但有人不是这样想啊,那个人就是李元吉!
大哥不慧,二哥不争的心态,那干脆就便宜了有野心的弟弟好了。在李渊登基后,李世民依旧做着打手,但成绩却斐然。当时割据在北方的王世充和窦建德是两个很难缠的人物,可最终还是被李世民拿下,李世民一时风头两无。于是公元624年,李元吉开始和大哥建议,杀掉李世民,李建成一开始还不肯,不相信二弟会影响他的地位。但结合之前李渊把领军大都督给李世民,而在平定割据之后,还让李世民拥有了更加重的兵权,还在许多赏赐上,和李建成持平,李建成此时就开始心里生疑,决定杀掉李世民。
时秦王有功,而太子不为中外所属,元吉喜乱,欲并图之。乃构於太子曰秦王功业日隆为上所爱殿下虽为太子位不安不早计还踵受祸矣请为殿下杀之太子不忍,元吉数讽不已,许之。於是邀结宫掖,厚赂中书令封德彝,使为游说,帝遂疏秦王,爱太子。——《新唐书·高祖诸子传》说起狠毒,其实元凶就是李元吉。按常理说,李元吉跟随李世民征战,若是真的识得大局,必然是倒戈到李世民的麾下,扳倒李建成。那为什么李元吉还是选择和李建成去扳倒这个“看似无敌”的秦王兄呢?
一是因为,在剿灭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中,李元吉一路跟随李世民,看得出来,李世民为人洒脱,没有夺权之心,但是手段却不少,不易为敌。而李建成呢?说蠢那有些过份了,但是比起李世民,那绝对是比不过。由此可见,李元吉的目的很明确啊,弱弱联合,歼灭唯强,夺渔翁之利,两位顺承哥哥都死了,那必然就是他登基了。
后面的两兄弟栽赃陷害,各种污蔑就不说了。李世民屡屡接下,上报自己的父亲,父亲一副“忍一忍”的姿态。换个角度想: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半功绩,父亲享受最高成果、随后又是哥哥,现在连弟弟都要把自己杀了。试问?谁能忍?谁能容忍这些嫉妒的萌芽和祸根继续留存?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触犯到了李世民底线,两人是必须要死,没有余地可论!
李唐家变 二李世民根本没有软禁封王和太子的权利,一旦放过,就是放虎归山!唐初李渊追封李虎为唐太祖,李世民虽不世之功却不骄奢,这是李家一脉最为真实的一种孝顺传统。那么后来呢,最开始的老好人“李世民”被针对,与李渊游玩帝王心术有关,也与李建成的不安有关。
▪️李世民无权软禁太子和封王
李世民有着巨大的兵权,但是对于中央朝政呢?是不得肆意染指。先不说李世民于情于理上都要必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即便真的心软下不了手。那么又是什么后果?能软禁吗?能重归于好吗?
这些都是幻想。软禁太子,整个唐王朝,只有李渊有这个权利,首先他是皇帝,其次他是李建成的爹。李世民是弟弟,而且地位要比太子低,他一旦软禁李建成,那就叫造反,就是他的死期。因为他想和李渊平起平坐,让李渊知道了,再亲的儿子都是不能留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之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数次离间计都让李渊中招了。在现在看来,李渊的确是傻,这样的借口都信,但在唐朝,换任何一个人他都要信(除了李隆基不信)。所以从最初还想着立李世民为太子,到后来李渊打压李世民,都能看出来李渊不仅不会觉得有一个这样勇猛的儿子而开心,反而担心起自己的地位了。
归根结底,李建成和李渊担心的是什么,是:德不配位!
玄武门事变,其实李元吉注定是炮灰,李世民死,他还能活,但李渊会死盯着他(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玩意李渊自己非常清楚),李建民死,李元吉也要跟着陪葬,毕竟太子和齐王的反秦阵营中,李元吉才是最恶心的那个人。
唯独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最主要的。若是战过一场,李世民和李建成未死,那么李世民就肯定要死,毕竟李渊不可能杀太子,而且李世民对李渊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威胁,李渊自然会权衡!
所以死掉的李建成,才是最好的李建成,才能让李世民德配其位,被正统所庇护!
▪️只有够果决才能被关陇所忌惮
俗说唐初李唐并非最大,还有关陇在其中。其实当时皇朝的代表人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他们主要的九家从西魏到唐初,一直合作很密切。其中宇文家、杨家、李家三家都做过皇帝,隋末杨广成绩差,就被迫下课。到了唐初,李渊上位,其实也有一部分是关陇的默认。那么李世民在进入玄武门漩涡的时候就想好了:“这次就算是撕破脸皮了,要不就死,要不就当太子等着当皇帝”。所以这个时候,李世民自然要顺势让关陇看到自己的手腕!
首先是李世民在617年到626这9年间所积累的谋士和将才,就足以让关陇世家看到李世民这些年来自己新建立起的政治核心,杀掉李建成,也代表着,唐朝迟早一天是李世民的,关陇也不要想着反乱拨正,李世民就是那个拥有着尉迟恭、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的李世民,可以说,玄武门之变,也是李世民展示政治肌肉的一次机会!
所以呢?不杀掉李建成,除了主要隐患,后者关陇也同样会小看李世民,认为他优柔寡断、不够大胆。
评价帝王家的孩子本就是一场“蠱斗”,心狠手辣者胜之活之!李世民的优秀,注定他这一生不当皇帝都不可能平安。从一开始哥哥忌惮,到后来父亲都害怕了他,对于李世民而言,这是莫大的悲哀。所以后来李世民干脆让尉迟恭控制李渊,最后一步步逼李渊结束帝王生涯。与其让自己去逢迎别人的心情,还不如自己推到一切,主宰他人!
而且李世民熟读古书,自然会懂,为皇室成员,最邪恶的从来都是身边的亲人。李世民不算一个好人,带过将领杀过兵,客观且相对来说,他在李建成没死之前,或许是个重视家庭感情的人。那么后来呢,父亲和兄弟教会了他心狠手辣的重要性,李世民自然不会乖乖等死,换句话来说,整个李唐王室,都没有李世民重要,凭什么他要死。该死的是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个不顾兄弟情义,为了权利谋杀自己的人,所以再老好人,也一定要发怒,并且镇杀根源!
再后来呢,李建成死后的几个逃跑的残党,李世民也放过了。所以这很显然,李世民不是一个嗜杀的人,杀兄灭弟,只因为他看到了危及他生命的根本所在,于是就对症下药。所以说啊,最是无情帝王家,臣如何,君又如何,始终是一株风雨飘摇的脆弱浮萍,不搅碎风雨,永远难以善了或成长,这与李世民人品无关,仅是封建皇朝的人性规律罢了!
结语:《帝王只有杀》
帝王家嗜杀,权由暗流乱惊马。若是不得正统佑,万般才华皆该杀,若想求得正统期,斩亲斩情殿驾马,岁月清秋,不铁血,悠也作罢、贤也作罢!
参考史料:《新唐书》《资治通鉴》《玄武门事变终论》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活捉囚禁不可以吗?
你可能史书看得少,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再争什么?在爭做太子,在争王位,岂容手下留情。
玄武门之变中,如果李世民一时糊涂,刀下留人。其一,李建成,李元吉必会反扑,后面再起厮杀,王位和太子恐会不保。其二,机会失掉,保李世民的人,因为李世民放了李建成,李元吉,可能会改换门庭。
所以,李世民只有一下子斩了李建成,李元吉,彻底去掉了对自已的威胁,方能一了百了,安心坐上王位。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活捉囚禁不可以吗?
古代帝王之争往往是不顾及骨肉兄弟之情,父子相残,兄弟反目几乎是耳熟能详的事情,唐太宗李世民虽被誉为一代名君,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但是登上帝位的过程却是血腥之极。
在太原起事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其实是一对关系的亲兄弟,和一般平民家庭的亲兄弟一样,他们互帮互助,但是自从李渊建立唐朝以后,他们越走越远,反目成为了仇敌一般,但是毕竟是亲兄弟,一母同胞之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本可以囚禁李建成和李元吉,可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他们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断绝李渊的希望,成为唯一的合法皇位继承人李建成并不是如历史记载的那般不堪,其实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李唐打天下的时候,李世民各李建成各有分工,李世民负责当主将冲锋,而李建成也则在幕后作后勤调度,李世民能够百战百胜少不了李建成的运筹帷幄,他们都是李渊最优秀的儿子,李渊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是摇摆不定,所以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才会下狠手杀了李建成,以便断绝李渊的幻想,让自己成为唯一的嫡子皇位继承人。
二、断绝朝臣的幻想,为自己的皇位之路铺平道路李建成作为一个颇有能力的太子,同时也得到了众多如魏征一般的朝廷重臣的支持,唯有把李建成杀了,支持李建成的朝廷重臣才能断绝希望,李世民的皇位之路才能更加平坦。如果只是囚禁李建成,那么他的支持者会想法方设法救他出来,一旦李建成被救出来,那立国不久大唐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军事政变,李世民的皇位都可能被掀翻,所以只能杀了李建成而不是囚禁。
结论历来帝王之争都不能心慈手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吴王夫差没有杀勾践,才让勾践三千越甲吞吴国,项羽一时的妇人之仁,才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只有像李世民一样,像雍正一样,狠起心来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盛世。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活捉囚禁不可以吗?
宣武门之变改变了唐王朝的走向,有人认为它也为“脏唐”埋下了伏笔,作为胜利者的李世民穷其一生都在为自己手足相残,弑兄杀弟的恶劣行径粉饰,他因此也背负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不选择囚禁李建成和李元吉,而非要残忍杀害自己的一奶同胞,并且斩草除根侄子们呢?笔者认为,在于以下三点:
一,当时两方势均力敌,甚至李世民相对还差一些。
李世民虽然是胜利的一方,但是当时整体情况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并没有伤了根本。作为李渊长子,李建成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早年起义,李建成曾主导河东招兵事宜,并且率军攻占了西河,霍邑,潼关等地,进而攻克长安,是一个有能力的储君。作为太子,他有名分,是未来合法的君王,册封太子后,他协理朝政,多次率军打退了突厥的入侵,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在军中和朝中有很高的威望。宣武门之变只是针对李建成兄弟及亲随卫队的袭击,支持李建成的文臣武将基本没有损失。只有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才能成为李渊活着的唯一嫡子,才能断了这些人的念想,才能确保自己成为唯一的储君希望。
二,为了不背更大的骂名,李世民不敢杀李渊。而李渊是个变数。
说实话,能干出杀自己一奶同胞的勾当的人,弑杀父母也不会很困难,但是李世民没有这么做。因为杀了兄弟,可以栽赃他们,事实他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弑父,他将背上千古骂名,他得位也就不正了。另外,李世民擅杀兄弟并不是后来支持他的那些人都认同的,只是形势所逼,既成事实,作为臣子,大家也就缄默其口罢了。但是如果李世民杀了李渊,那在中国礼法和道义上,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所以李渊不能杀。既然李渊不能杀,那如果李建成和李元吉活着,就会有很大的变数。万一李渊下密旨诛杀李世民,让李建成或者李元吉登基呢?又或者李建成李元吉逃脱,利用李渊反制李世民呢?总之,如果此二人不死,变数多多,所以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一杀了之。
三,跟着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的党羽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跟随李世民进行宣武门之变的人们都可以算做亡命徒,他们自是知道富贵险中求的道理。另一方面,他们支持李世民绝对是有为自己打算的成分,而且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什么秦王殿下。即使李世民想网开一面,他们为了自身安全也会把李世民逼到绝路,让他无法回头,也会把对他们有隐患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杀死。从一开始决定发动政变,李世民及其党羽就已经是罔顾人伦,一心为己了,李世民为自己的安全也需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不仅是他向李渊暗示的工具,也是给他党羽们的投名状。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活捉囚禁不可以吗?
活捉囚禁绝对不是好主意,也不现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别忘了大唐的实际皇帝是李渊李渊的皇子很多,但真正适合继承皇位的儿子并不多,也只有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吉三人。主要因为:
- 这三人都是嫡出,为李渊的元配夫人窦皇后所生,最符合当时的法理。
- 三人年纪适合,李渊的其他儿子年纪都非常小,难以担当大任。
- 三人跟随李渊起兵,都立过功勋,有能力,有威望。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策略就是杀死另外两名竞争者,给李渊出一个选择题:要么立自己为太子,要么任由大唐亡国。
只要李渊稍有理智,都不难做出正确选择。
如果囚禁建成、元吉,那么事情就复杂多了。李世民只是出其不意的控制了皇宫,不是真正掌控着军队。这种情况下李渊的选择也就太多了,如果李渊下令释放建成、元吉怎么办?听从的话不但前功尽弃,还把自己置于绝境。不听从怎么办?一旦李渊获得自由,政令通畅,各地勤王的大军能把天策将军府碾成齑粉。
这种情境下也只有把李渊父子三人全都囚禁起来,名不正言不顺的自立为王。然后跟各方势力去打内战。
建成、元吉的党羽不容小觑玄武门前秦王府与建成、元吉党羽的交战规模不大,但极为惨烈。建成手下将领冯立,与薛万彻、谢叔方等率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士兵攻打玄武门,李世民的亲信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迎战,结果全部战死。双方在玄武门交战的时候,薛万彻还有余力要去攻打秦王府,可见东宫与齐王实力的强悍。
直到尉迟恭提着建成、元吉的人头给他们看,东宫和齐王的兵马才作鸟兽散。如果建成、元吉不死,后果不堪设想。
建成、元吉之死是形势使然建成、元吉进入皇城没多久,就察觉到了异常,二人调转马头,打算先返回府邸再说。这下远处的李世民着急了,大声招呼他们。越是这样,建成、元吉就越疑心,后来元吉干脆引弓搭箭去射李世民。虽然没有伤到李世民,但双方的脸面也已经撕破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二人走脱,否则李世民是万事皆休。于是李世民也搭箭直接射死了建成。
而元吉见势不妙,打算路到武德殿求得李渊的庇护,结果被尉迟恭给射死了。以当时的情景,想要活捉这两个人谈何容易。而形势对李世民一伙极为不利,任何一点差池对他们都意味着灭顶之灾,所以直接杀掉建成、元吉是最现实的策略。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活捉囚禁不可以吗?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死自己的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
首先,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储君集团(姑且称之)长期以来的夺嫡争斗发展到最后阶段的必然结果,你死我活,成王败寇,骨肉至亲也概莫能外,在高度集权的帝制时代,对于李世民和李建成而言,只有继承帝位,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决定对方的命运,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夺嫡过程中,只有胜败和生死,没有妥协和和解,只有君臣之道,没有兄弟之义。如果李世民不杀死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等到李建成登基之日,生杀予夺在彼之手,可想而知,秦王李世民的下场将是什么。
其次,自周代以来,嫡长子继承制早已确立并深入人心,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在唐高祖李渊继位之初便被册立为太子,是合法的帝位继承人。虽然李世民在武德年间平定山东和河北的战役中功勋卓著,被封为天策上将和中书令等至高的官爵,但并不能取代嫡长子李建成的储君地位。而李建成作为名正言顺的太子,是德才兼备的继承人,已经得到皇帝和朝廷重臣的普遍认可和拥戴。如果李世民想要像隋朝的晋王杨广一样通过骗取皇帝的信任,从而让皇帝废黜太子后取而代之,明显是做不到的。非常之事,只得采用非常之谋。而秦王府多年来豢养的一群谋臣勇将也绝非忠厚仁义之士,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不得不和李世民一起铤而走险,孤注一掷,通过收买守卫玄武门的将领,提前设下伏兵,在李建成和李元吉通过玄武门进宫时突发袭击,由李世民亲手射杀李建成,其死党尉迟恭杀死李元吉,从而一举消灭了“储君集团”的首脑,为李世民取而代之扫除了障碍。
再次,在秦王集团与储君集团的这场夺嫡之争中,作为父皇的李渊,实际上一直是倾向于太子李建成这边的,这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皇帝李渊而言,李建成是自己的嫡长子,也是自己册立的太子,并且在从晋阳起兵到登基称帝再到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李建成同李世民一样如同左膀右臂辅佐建功,其才具并不亚于李世民。而在上述过程中李世民之所以表现更为突出,其一是因为李世民本人的确有着卓越的领导和指挥才能,以及无人能及的气魄和勇武,其二也是因为在李建成被册立太子之后,攻伐征战、亲冒矢石的行为已经不再适宜于储君了。而功高震主、锋芒毕露的李世民,已经隐隐对父皇李渊的皇权构成了威胁。在这场父子兄弟,皇帝、储君和藩王的权利斗争中,皇帝为了自己的皇位稳固和身后的顺利传承,对于日渐跋扈、尾大不掉的秦王集团痛下杀手,也是绝对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杀死建成和元吉之后,李世民立即派尉迟恭进宫“护驾”,使得李渊不得不当日就册立其为太子,并在不久便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的原因。
总之,自秦始皇帝开创中央集权的帝制以后, 太子和藩王之间的夺嫡之争就从未停止过,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从这个角度讲,秦王李世民比晋王杨广并不高明许多,只不过因为隋朝二世而亡,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经过了唐太宗君臣以及后世史官(诸如司马光等)的篡改打扮,才变得如此正宗和诡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