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的兵器有一两百斤,怎么作战?
古代武将的兵器何止一两百斤,李元霸的锤800斤,这样的重量,拿在手里,就像玩具一样,而且还能抛向天空,这明显是虚构,为什么古代武将都喜欢使用份量重的武器?说白了,这些重兵器都是说书的送给他们的。
我曾经认识一位说书人,我也问过同样的事情,那就是李元霸的锤真的有800斤?说书的人告诉我,李元霸的锤重800斤,这就是从隋唐演义传过来的,隋唐演义的作者是清朝人,叫褚人获,你想一想,一个清朝人也没见过李元霸,他是怎么知道李元霸大锤的重量?而且正史也没有记载这件事,所以,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说书先生。
说书先生最早讲李元霸的时候,只是说,李元霸的大锤重40斤,这个数量我们可以相信,但是说书的不止一个人,有的说书人,为了吸引听众,多赚钱,就开始制造悬念了,于是,就有人私自给李元霸的大锤增加了60斤的份量,这时候,喜欢听书的就到处宣扬,我昨天才知道李元霸的大锤不是40斤,而是100斤。
另一个说书的就不服气了,使100斤的大锤算好汉吗?不行我的镇住同行,于是李元霸的大锤就变成了200斤。
就这样说书的一天天的给李元霸的大锤增加重量,他们也不去问问李元霸,这样的大锤你抡的动吗?等到增加到了800斤,这说书的也不好意思在吹了,因为在吹,国家的牛都会被吹死,官府也不让啊,于是李元霸的大锤就定格在800斤
李元霸这个人本来就是虚拟人物,何况他手中的大锤?刚才说到的褚人获,虽然是个文学家,但是他很喜欢听书,于是他就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再加上自己的臆想,掺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书,他也是靠着这本书而挣了不少的钱,观众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大部分人就是喜欢李元霸,喜欢他威风八面,喜欢他力大无穷,如果李元霸首重拿着一对10斤的小锤,这本书就不会畅销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
古代武将的兵器有一两百斤,怎么作战?
(妇好墓出土青铜钺)
古代武将的兵器动辄一两百斤,有的还更重,这话千万别信,都是“小说家言”或“说书者语”。
目前,出土的单兵格杀武器中,最重的,应该是殷商妇好墓中的两把“青铜钺”,只是钺头,不算钺柄,一件重9公斤,一件重8.5公斤。
汉以后,钢铁材质兵器彻底取代了青铜兵器,硬度、韧性、锋利程度等等,都远超于青铜兵器,但重量反而减轻了。
出土的此后年代的兵器中,似至今没有重量超过妇好青铜钺者。而且,妇好墓中的“钺”,很可能已只是作为仪仗的“礼器”,而非她本人所用的作战兵器随葬的。此“钺”,表达的是商王武丁这位妻子的军功和权力。
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了越王勾践剑,锋刃锐利,但重量仅875克。
出土的同一时期的戟、矛、剑等格斗兵器,重量也基本不出其左右。
曹丕,在《典论》中说,他喜好兵器,专门制作了三剑、三刀、三匕首。三把刀各重“三斤六两”“三斤十两”和“二斤九两”。另外,他又锻打了一把陌刀,重“二斤二两”。这都是“十六两”制。
《三国演义》说,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实际上,《三国志》和梁陶弘景的《刀剑录》中,从未提及关羽的这件兵器。
类似的“长刀”,是在晋之后才出现的。“青龙偃月刀”这个名称,始见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包括“方天画戟”。《三国演义》作者,极可能是以此著名“兵书”设计魏蜀吴时期的大将们的兵器的。
隋唐,《唐六典》和《太白阴经》记录了当时的几乎所有格斗兵器,未见有重达百斤以上的兵器。
北宋的《武经总要》,详记了宋军兵器。其中分量最重的当属一种“大斧”,书中未标记具体重量,但也应不会超过“妇好钺”。
南宋后期开始,其实已进入冷热兵器混用阶段。明代,这一特征愈加明显。
明代,是“兵书”最多的朝代,较有影响的就不下七八十种。其中,尤以《武备志》《练兵实纪》最为著名。
这些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冷兵器的制作程序和规范要求。
比如,《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载:“镗钯长七尺六寸,重五斤,柄杪合钯口,根粗一寸。”这大约是当时最重的兵器。
戚继光《练兵实记杂集·军器解》记:腰刀“长三尺二寸,重一斤十两”。
明代,明显追求冷兵器的轻便化。包括为了减少铠甲的重量,延续了宋代发明的“纸甲”和“绵甲”,使原来重约五十斤的金属甲,减轻为不到十斤。
说古代武将使用百斤以上的兵器,应该是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开始的。明末清初出现的《隋唐演义》随之加码。后来的《说岳全传》再度渲染。
然而,追根溯源,到可能是《史记·项羽本纪》。其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又有《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云云。
古人心中,盖世英雄便大都以为是“力大无穷”“勇猛无比”的了。
严格说来,从《孙子兵法》开始,到前面说到的那些“兵书”,讲到“将帅”,都说“运筹帷幄”要远远强于“身先士卒”。
所谓“摆开阵来,冲出一员猛将”,双方大将都上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也不过是“小说家言”和“说书者语”而已。
古代武将的兵器有一两百斤,怎么作战?
古代武将用于练功的兵器或有百十斤,但上阵打仗所用兵器,一般不会超过七斤!
人云:快马轻刀。练功时要用加重的器械,而上阵厮杀,则必定是轻兵利刃。
《练兵实纪·练手足卷之四》:凡平时各兵所用器械,当重于交锋时所用之器。盖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
如此文所言,啥叫“为器所欺”?
兵器太过沉重,舞得十一二下就气喘吁吁,就会拖累人,降低战斗力,这就叫:为器所欺,自古为临阵大忌。
- 也只有演义小说,才会乐此不疲的写神神话般虚构出一件件重一二百斤的神兵器。
所以,如果谁提着一两百斤的大刀或铁锤去上阵打仗,那么就算是楚霸王项羽,也毫无疑问的就如同自杀!
所以,所谓的古代武将兵器重一二百斤的,那纯属是演义作者不通武艺,或者为了吸读者眼球而在胡扯。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古代用于真实打仗的冷兵器,它们究竟多重?唯有古代兵书著作中所记载的兵器重量,才是最真实的!
而中国历兵法著作繁多,大多却是专讲大道理而忽略了具体运用之术。所以,除了战国时的《六韬》,与明代戚继光所作《练兵实纪》之外,绝大多数兵书,是不讲兵器的具体重量的。
这就是“重道而轻术”,然后导致了演义可以满口胡言的乱谈八十二斤关公刀,李元霸八百斤的大铁锤等等。
还能忽悠到许多人深信,这是真把古人当神仙了。
真实的古代军队中,兵器重量具体如何?《练兵实纪》杂集卷五·军器解。这是专门论述并统一规定了明军中的各类冷兵器形制、长短尺寸以及重量的篇章。
来看一看具体有哪些!
(1)明朝军队的标准化制式腰刀。
战刀长三尺,重一斤十两。
用于实战,真提着上阵厮杀的腰刀,就只有这样重,一斤十两。所以有“快马轻刀”之说。。
不过,古代是十六两/斤。换算到今日是几市斤,谁算算...?
(2)圆藤牌。
直径二尺余,重五斤。
刀盾是相连的,说了刀,自然要讲盾。中国古代军队,盾有二种,一圆形,一长方形。
- 明军的圆盾为藤制。
圆盾与腰刀配合,攻防一体,更多用于攻击。
步兵与敌骑兵混战时,刀盾手持盾前顶,身藏于盾内,只管低头砍马足,捅马腹,而不准抬头伸脖子出盾外观敌。
步兵对步兵,刀盾手也只管持盾扑进,猛烈冲撞敌军,然后抽刀砍刺。
长方形盾牌又称长牌、挨牌,明军每一支步兵12人小队皆备有长牌,辅于绳串铁蒺藜。此物用于猝遇敌袭时列阵防御,可大涨军卒们的胆气与信心。
(3)明军的竹制长枪。
枪长:一丈二尺五寸,合现代尺寸,有四米多吧?
枪全重,三斤。 枪刃,重四两。
这是个很有特点的装备,亮点就是竹制。戚继光在南方抗倭时,选用竹杆制长枪,由于竹轻,士兵可以握住四米长枪枪杆最末,这叫执持在根,然后作轻松刺击。
“竹枪初用之南方,杀倭全赖于此。”这是戚继光对竹枪的评价。
一寸长、一寸强。在几杆三四米长枪的刺击下,就算刀法娴熟的倭寇武士,一不小心,身上就顿时也会多了几个洞。
后来,戚继光蓟镇练兵,发现也可以把竹枪用在北方。但怎样解决竹竿的易碎裂问题,书中却没详细说明,这是遗憾。
(4)线枪。
相比长枪,此枪为短,全长九尺,铁枪头长二尺,枪杆七尺、粗细为一寸。
因杆细,故而又称线枪,全枪重三斤。
线枪用于对付敌重甲武士,故而又有别名为:透甲枪
枪锋刃形状稍扁,至枪锋处薄,有两脊两刃。枪锋用钢三寸,左右刃用钢一尺,余者皆为铁制。
(5)镋钯。
全长七尺,重四斤。
这就是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托天叉”。
(6)大棒。
长七尺,重三斤八两。
戚继光言:西北原野之战,敌虏盔甲坚厚,射之不入,戳之不伤。若挥大棒奋力一击,任虏甲胄坚固,也立时萎靡。
(7)夹刀棍。
全长七尺五寸,刃长五寸;全重三斤。
这是大棒上加一匕首状刀锋,所以称夹刀棍。
戚继光言:此棍可击可刺,柄亦如棍,刃长五寸,更短更妙。
而因为夹刀棍上为单刃刀,所以棍上与刀刃同方向有微棱,这是为了让持棍军士随时掌握刀刃方向,以便于劈击。
《六韬》记载的部分古代军用兵器的重量。春秋战国时代前的军队,每甲士一万人为军,配强弩六千张;大戟大盾各二千;长、短矛与小盾各二千。
以上万人之军是标准配备。除此外,还有以下加配兵器。
(1)方头铁棒。长五尺以上,棒重十二斤。共配一千二百根。
(2)大柯斧。
长五尺以上。斧刃长八尺,全重八斤,配一千二百把。
(3)方首铁锤。
柄长五尺,全重八斤。全军备一千二百把。
由上可见,古代军队的白刃战所用冷兵器,没有一件是超出八斤以上的。
以上数据,来自《六韬》,虎韬·军用第一。
古人确实有一二百斤的大铁刀,俗称重刀。这样的刀,如今民间也有。但这决不是上阵打仗用的,而是演示武艺,与练习腰背力量与臂力用的。
腰背力量,就是史书中所称:膂力。
- 例如有哪位猛将武艺超群,史官就会在书中给他加一句:膂力过人。
笔者单见过有民间的传武老师傅练习重刀,刀重大概是一百五六十斤。
舞刀者用布条紧束腰部,然后丹田劲鼓,运力提起纯铁铸成的大铁刀,就横在腰间与肩背上、一圈一圈的挥舞打转,犹如粘在了身上似的,这就是腰背之力。
但这是练功,要提这刀去打仗,想多别想!
有些朋友固执的认为,古人就是有力量,就有人能提着百斤重的大刀上阵打仗。还举出一个真实历史人物,明代将军刘綎。
据传,刘綎被誉为“晚明第一猛将”。其所用镔铁刀重一百二十多斤,马上轮转如飞,世称“刘大刀”!嗯,史书上也记了这个刘大刀。
我也不怀疑刘綎确实有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也相信他出征打仗时,有几个卫士亲兵专门负责替他抬着这柄重刀。
但是,只要刘大刀是地球人,那么他这杆一百二十斤重的镔铁大刀,仍是用来练功的。之所以行军时也要带着,说白了就是显摆与立威的!
而提着这样的大刀去冲锋陷阵,那是决不可能的。
这是常识问题,除非他是外星人!
如果说,有人非得偏信古人有能提一二百斤兵器作战的,那么就只有赠他二字了,就是:哈哈!然后,飘过了吧。
古代武将的兵器有一两百斤,怎么作战?
锤应该是人类最古老的武器之一,其历史远长于刀、剑,它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使用的砍砸器。在最初,锤头的材质多为石质,后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锤头逐渐变成金属质地。
锤子这种古老的武器之所以没被刀剑等武器淘汰,主要是因为其在对付盔甲上有独到之处,只需一击就能让盔甲变形,让血肉和骨头重伤。这个锤头是欧洲中世纪维京人的真实武器,大概制作于公元11~12世纪之间,发现于基辅地区的一处沼泽内。
战锤在古代较为常见,对于锤这种钝器的理解,似乎东西方的游戏都认为越大越重就是好,但实际上真正的战锤并没有很重很大,很少超过三斤的,一斤或半斤重的很常见。战锤的锤头可能还没成年人拳头大呢!而且锤头如果太重,虽然同样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但是却会造成杀伤威力过剩,得不偿失。并且在战场上,战锤通常并不是主战武器,一般都是由骑兵作为副武器携带,在使用时人借马势一锤下去就能给敌人造成足够的伤害。
这把铁锤的木柄早已腐烂,只留下了铁质锤头,其规格未知,我也没有仔细数这个战场到底有几条棱,索性冠与其“八棱铁锤”的名头。
锤类武器的应用历史远比刀剑类武器久远,其原型甚至能在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使用的砍砸器上发现一二。
这种战锤在中国又叫做“骨朵”,被中国各朝代军队广泛使用在战场上,同时战锤也可以作为生活工具使用,用以安营扎寨、修筑营垒等工作。
统一沼泽内发现的另一把圆形战锤,其外貌更接近于中国的“骨朵战锤”。
锤类武器的应用传播与盔甲制作技术的升级有关,只有当士兵对铠甲束手无策时,战锤这一类打击类武器就会迎来大发展。
古代武将的兵器有一两百斤,怎么作战?
答:现实社会留下(或祖传)冷兵器大家都应该在兵器博物馆里看到并没有那么大的重量,都是小说及民间说书艺人所侃。回答完毕。
古代武将的兵器有一两百斤,怎么作战?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再加上赤兔马接近每秒20米的奔跑速度,关羽坐上赤兔马快马加鞭使出浑身力气挥舞大刀劈将过去把颜良、文丑一刀毙命;李元霸的擂鼓瓮金锤单个400多斤,一对加起来重达800多斤,就这么伦过去谁接把谁拍成齑粉。
对于古代武将来说,不需要任何武功,只要力气大就足够了,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技巧也枉然,两个人骑着战马根本就无从闪避,因为战马的躲避速度由不得你,除非你跳下战马来,可这样对方继续用大刀对你伦劈,你能躲得过一次也躲不过第二次,这就是一力降十会的原因。
普通人认为武将拿着一两百斤的兵器太费力气了,估计还没遇到对方自己就累趴下了,还认为慢慢举起兵器就早被对方的小红缨枪挑落马下了,这是用你自己的小身板来衡量古代猛将了!
先看看古代猛将有多能吃,战国时期老将廉颇一顿饭吃一斗米还要加十斤肉,廉颇的饭量大约相当于30个普通壮汉,这说明他的力气也等于30个壮汉,以廉颇的力气使用一百多斤的兵器就跟普通人使用一根小木棍还差不多。
武将并不是一直手提重型兵器骑在马上,为了节省体能一般都是把兵器交给几个小兵抬着,需要跟对方战将单挑的时候才会对小兵大喊一声“取我大刀来”!
在不需要单挑或者压根不想跟对方单挑的情况下,武将手里只拿一把很轻的指挥刀,指挥刀往哪里指小兵就会往哪里冲锋。也有很多武将跟廉颇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他们力气很一般,所以他们从来不敢亲自上阵单挑,比如白起就不用重兵器,他的特点也是临阵指挥。
古代武将分文猛将和武将这两种,猛将力量大、兵器重、善于单挑;儒将力气小、兵器轻、善于指挥,在小规模作战的时候猛将很吃香,把对方猛将斩落马下即能瓦解对方士气;在大规模作战的时候儒将最合适,通过运筹帷幄取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