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孔子教学为什么要收费?
知识从来都是很贵的,现在你们觉得知识满街都是,所以觉得不贵,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一旦知识产权严谨起来,你们就知道知识有多贵了,不然你们以为为什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前国务卿希拉里为何随便写一本回忆录就赚几千万美元。
一旦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你们还想随便免费看小说,免费看人家的文章,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人家把文章登在报纸上,你也要出钱买报纸,不然只能买书本去读。
写文章的人,都要养家的,别以为人家会不要钱,天天花大量的时间知识总结出来免费给你们看,所以珍惜吧,这样的时光是不多的。
中国古代的孔子教学为什么要收费?
自古以至春秋,国家设立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受到教育,平民百姓是很难有机会学习的。孔子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提倡“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孔子招生到底收不收学费呢?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但在末学看来,孔子是不收学费的,理由有三:
其一,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会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所以孔子的学生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的国家,打破了国界,既有贵族子弟,又有很多来自平民家庭的学生。如果收学费的话,不但和孔子这个教学理念相违背,像颜回、子路这样的特困户,是根本也上不起学的。
其二,关于孔子收学费问题,所有的争论,都源自于《论语.述而》的一句话: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自汉朝开始,就把“束修”解释为学费。“修”同“脩”,就是腊肉。“束修”就是用绳子捆起来的十条腊肉干。好像意思是说,只要带了十条肉干以上来找我的,我就没有不教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十条肉干就是孔子招生收的学费。但是大家想想,如果真的是学费,那就明码标价得了,何必还来个“自行束修以上”呢?
“自行”就是自觉、自动、主动。如果真是收学费,这个词不是显得多余吗?,何必虚伪的说“自行”呢?直接拿学费来不得了,自觉不自觉结果还不都一样吗?
再说这个“以上”。如果是学费,那这个词就纯属画蛇添足了,该收多少就是多少,大家听说过几个交学费还嫌少,非要多给点呢?我们知道孔子是很注重礼仪的,并且这十条肉干也是很菲薄的,所以孔子的意思肯定不是把这十条肉干当成学费,而是学生拜师的一种见面礼,如果学生空着手来拜师,一是不和礼仪,二也彰显不出对老师的尊重和拜师的诚心。所以孔子为了落实“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才说只要你拿着礼物——甚至最低廉的十条肉干来找我,我都没有不教的,意思是什么人都可以来求学。
这和释迦牟尼佛所说无相布施的概念是很相似,只要发心真诚,哪怕是乞丐供养佛一粒米,小孩子供养佛一捧沙子,都功德无量,佛陀都会欢喜的接受,重要的不是这个礼物,而是这个发心。
其三,“行束修”还有另一层意思,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修,行过此礼之男子的年龄可用"行束修"称之。所以,自“行束修”以上者,还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没有不教的,这也正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和胸襟。孔子十五岁而立志于学,然后推己及人,推而广之,这是非常合理的。
综上三条,孔子教学是不收学费的。何况孔子教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又怎么能高调宣扬自己招生需要交十条肉干的学费呢?当然有些富贵人家的子弟给老师送些礼物,孔子还是没有理由拒绝的,但这和学费不相干,是两码事。像颜回这样的穷学生,孔子都赞誉有加,欣赏备至,如果把十条肉干认为是孔子收的学费,真的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中国古代的孔子教学为什么要收费?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区别于政府举办的庠、序、学,没有国家拨款,相当于现在的私立学校,不收费何以保证日常运转?
孔子办学收费并不高,据《论语》记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学费也只是十条干肉而已。但据我猜测,像颜回这样死了都买不起棺材的学生,孔子可能分文不收;而像子路这样“衣轻裘”的富家子弟,可能要额外主动交很多赞助费。
中国古代的孔子教学为什么要收费?
据相关史料记载和孔子的话语可以知道,孔子收学生的时候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孔子在《论语.述尓篇》第七章有明确记载: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意思就是说只要主动送给我十条干肉的,我没有不收留做学生的。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可信的,孔子收学费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是表示学生求学的诚心,一是孔子也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否则其生活来源怎样解决?不过孔子当时收学生的门槛很低,应该也只是象征性的一些礼节而已。
孔子一生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可见他的教育是成功的。最关键的是他打破了长久以来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读书的窠臼,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面貌。
中国古代的孔子教学为什么要收费?
我是林盛,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孔子教学为什么要收费?
《论语》记载: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自己拿着十条肉干过来拜师的,我没有不用心教诲的。
单从这句话来看,孔子教学确实要收费。但仅仅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并不能对题目给出特别合理的回答。
诚然,现在看教学收费是很合理的,因为我们的教学需要大量资源,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完成。但把这个理由加在孔子身上,与他“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又有些冲突,似乎是推测的成分更多。
所以,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解析一下孔子所说的这句话到底包含了多少信息。
第一,“见面礼”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礼仪。这句话乍一听是句废话。不仅古代,现代的人际交往中,初次登门,走走亲戚不都是带着些东西吗?
且听我接着说。
在古代社会,凡是涉及到“礼”的东西,都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
《周礼》记载:
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周礼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进行拜访的时候,应该携带什么样的礼物。
孔子极为推崇周礼,拜师求学又是一个相当正式和严肃的拜访行为,因此无论是从孔子本身还是从当时的社会习俗来分析,孔子教学收取一定的礼物,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第二,“束脩”的等级很低,价格不高,物质价值很低。脩,是一种不做任何处理,完全靠晒干的肉干。束脩,意思是十条肉干。
从上文我们了解到,周礼规定了当时等级最低的平民百姓和工匠商人,在拜访时所携带的礼物应为鸡鸭。
那么脩是属于哪种人群的拜访礼物呢?
《礼记》记载:
妇人之贽,椇榛脯枣栗。
我们都知道古代社会的妇女地位非常低,而脩在过去就是属于妇女拜访应带的礼物。
可以看出,“束脩”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只有高层贵族才能提供,也不是只有男性可以提供。所有的人,无论年龄、性别、身份等级,都足以置办向孔子求学之礼。
所以孔子教学虽然收费,但所需花费极少。对于孔子来说,“束脩”的经济意义远低于它所代表的精神意义。
总结:“束脩”之礼,符合当时社会风俗,实际花费极少,看似是孔子收徒教学的门槛,实际上物质门槛相当低。但孔子教学并非来者不拒,“有教无类”的前提是,学生真心向学,能够按照礼节主动登门拜师。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的孔子教学为什么要收费?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以当时的人口换算,相当于现在一个数十万的大学院校。不过孔子当年开的专业是殡葬专业。算是个专科学校。就是培养丧葬礼仪,见过农村办白事的主事人,基本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我并不诋毁中国文化,话说糙一点,就是这样。中国人向来视死如视生。当时的丧葬礼仪非常繁琐复杂,民间一场葬礼可以让一户农户破产。墨子是对孔子这一套有微词的。但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道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孔子提倡的这些是完全契合农业文明形态下的社会。以至于几千年根治于国人的骨血里。百善孝为先!至于为什么要收学费?因为办学也需要场所,老师也要吃饭。岂有不收费的道理?有人讲孔子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先河,非也非也!孔子七十二贤人弟子都是贵族身份,孔子是不讲人人平等的,他提倡的就是尊尊而亲亲。讲的就是血统。三千弟子依然不可能进入士阶层。只不过可以让孔子的学说广而告之,更加深入基层而已!孔子对自己的出身是很在乎也很纠结的。可见其多么重视出身问题,曾经有个学生咨询他种庄稼问题,那人走后,他告诉其他的学生那人小人也!你们慢慢品!晚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