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银子,究竟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钱呢?

中国古代是从明朝开始才大规模使用白银交易的,在明朝以前基本都是以铜钱为主,白银并不能直接在市场上流通,原因是中国古代银子的存银量稀少。即使在明朝银子也是用来作大宗交易使用,普通百姓也只是使用铜钱。

银子的单位是:1两=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

(1斤=16两,传说这是李斯根据秦始王“天下公正”这四个字的笔画制定的,就这个单位是十六进制,其他都是十进制)

明朝能够大量使用白银交易是因为当时和西方做贸易大量白银流入,才有足够的白银作为货币,朱元璋时期都是用铜钱和纸币(也叫交子,大明当时称为宝钞)作为货币。

铜钱和白银正常的汇率的1000文=1两,但两种金属货币之间,并不是硬性挂钩的,会相对浮动。

银子在大明作为货币使用的时候,也不是统一价的,因为成色不同,所以价值也有差异,纹银的成色是最好的,价格最多。

至于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天多少人民币,没有具有标准,因为每个时期的物价不同,白银和铜钱的汇率不同,而社会交易基础是铜钱。所以非常能找出具体的数据,只能提供参考。

清朝后期1两银子=150—250

明朝后至清朝初期1银子=600—800

宋朝中期到明朝早期1两=600—1300

唐朝中期1两=2000—4000

明朝正德年间到明朝天启年间大明的物价开始大量上涨,至少上涨150—400倍。

古代的银子都是融成一锭一锭的,大的有五十两一锭,小的有5两一锭。

其实银子在古代都是用来作军费开支和政府采购或者大宗交易,并不是给百姓交易用的,普通百姓平时只用铜钱,所以官制银并没有小额。(清朝才大规模开始使用银元)

但在明朝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民间认可白银交易,所以才会出现碎银。

所谓的碎银也就是把大锭的银子敲碎使用,有个人敲碎的,但一般都是专业的钱庄敲碎的,个人再去钱庄换的。

但是由于碎心有大有小,没有标准,交易的时候自然困难,但是又要用银子交易怎么办?

那就要准备两种工具,一种叫剪刀,是大号的剪刀,另一种叫戥星,其实就是一把称,中医用来称药材的那把小称子。

交易的时候,用剪刀在银子边缘开始剪,需要付多少钱,那就称多少。不过具体要称过才知道,用银子交易是以重量为单位的。

当时的土豪,带银子出门的时候,都自己准备剪刀和戥星的,就是怕防止对方没有这套工具,到时候你怎么付钱给别人。不过一般进行大宗交易的地方都会有的。

电视剧里面,大侠们吃饭随手扔出一锭锭银子买单,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宋朝苏东坡在南州是一个月的工资才4贯500文,300—400贯一石米,宋朝一石=97公斤。

说到石(dan)这个单位在每个朝代重量也是不一样的,因为石是体积单位,并不是重量单位。

在古代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古人在谷物方面比较重视体积,而不是重量。

所以有时候非常难从古代遗留下来的信息中,换算出正确的数据。

比方说明朝的信息:

一石稻米=50公斤

一石粗米=75公斤

一石精米=97公斤,

单位都是一石,但最终的重量是不一样的,这里不紧涉及到谷物的种类不同,还涉及每个地方的使用的容器不同,当时的容器并不是标准化车间生产出来,全是手工编织的,误差非常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