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大多数都盼着退休领退休金是好事还是坏事?

说实话,大家一股脑儿蜂拥而至的地方,不是有漏洞,就是有陷阱!

现在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知道有一份养老金是好事。大家都期盼着早点退休领养老金,为什么呢?

养老金的好处

养老金是一份稳定的保障。缴纳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是很多人盼望的事情,因为养老金的最大优点就是一直供养到我们去世为止。不管有无工作还是贫穷富裕,养老保险基金都会供养退休人员,直到去世。这对于一些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又找不到工作的人,是一份非常好的保障。如果我们自己攒钱养老,可能会只准备到80岁,如果我们活到100岁呢?人活着钱没了,可是很大的痛苦。

养老金并不耽误你额外获得收入。养老金是对符合条件领取的人按时发放的,并不会因为你干什么额外收入而减少。更何况我们国家现在并没有完全掌握所有人的收入。退休后继续工作都是允许的。这样我们可以拿着一份养老金,在额外挣一份工资。两份待遇往往是改变一个家庭生活条件的更好契机。就像我母亲55岁退休了,然后又干了七八年的环卫工作,养老金加退休金每月两千七八百元,她很满足。

养老金还会年年增涨。养老金年年增涨是一个既定规律了,这也是根据我们《社会保险法》建立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安排。这样不仅我们社会平均工资会上涨,老人的退休待遇也会水涨船高。尤其是对于一些低收入的老人,每年养老金增加的比例会更高一些。一些老人巴不得早点退休,就是怕耽误了养老金增涨。特别是2005年到2015年,养老金平均增长比例高达10%,对于一些低收入的老人增长幅度甚至能达到20%以上,这样快速的养老金增长是比继续缴费、晚退休更划算的。

仅凭这三点,绝大多数人肯定是能尽早退休就尽早退休。除非是继续工作有更高的收入和额外的利益,才会不希望尽早退休。

早退休会产生的问题

凡事是矛盾一体的,有有利的地方,也有不利的地方。早退休固然很好,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减少社会劳动力。尽管有人退休以后会继续工作,但说实话不工作的人还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只要有工作就能够为社会提供劳动力,为社会创造GDP。劳动力的减少制约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数量本身就已经开始减少了,从2012年开始到2020年减少了近4000万。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我们很有可能陷入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

第二,没有劳动保障。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劳动合同自动终止。这样用人单位就无法再给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了。劳务关系,用人单位是不会给职工继续缴纳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险中的五种保险,尤其是工伤、失业和生育待遇是无法享受了。有些事情,出了问题只能自己负责。

第三,养老金压力。养老金压力是社会最容易关注的话题,因为国家准备推动延迟退休。早退休给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很容易理解,退休减少了养老保险缴费的人数,而增加了养老金支付的负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根据202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草案,全国社会保险基金今年收入约7.7万亿元,支出高达8.2万亿元,收支缺口5000亿。其中,国家财政还补贴了2.16万亿元。

现在社保基金早就已经收不抵支了。除了财政补贴,2020年社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只有5.24万亿元,当财政补贴无法负担的时候,那么只能降低大家的待遇,亦或者推动延迟退休。这样就成了现在的老年人在给未来的年轻人增加压力

所以,人人都盼望着早日领取养老金是一个社会现实,要想改变,只能靠国家来完善制度、努力保障了。

现在人大多数都盼着退休领退休金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于企业下岗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离退休年龄还有五至十年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讲,盼早日退休对自己来说,是好事。是身心的解脱!对社会来说,谈不上是好事,这些人,心里会有很多抱怨,更加痛恨社会不公平的一面。对整个社会来讲,是消极面。

对于及少数的国家公职人员和国有垄断行业员工来讲,退休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在岗待遇不菲,工作舒适,生活有规律。在职时,呼风唤雨,宾朋满座。

一旦退休,就会体验到人情淡薄,人走茶凉。有一种失落感。

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盼望退休有盼望退休的道理,不盼望退休有不盼望退休的道理。只有实际退休后,才会真正体验退休后的生活。公职人员去掉往日的辉煌与荣耀;下岗人员去掉往日的艰辛与屈辱。

退休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时间不会在你的生活旅途中停顿,岁月依然在时光中流逝。人生的不同的履历,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当人生即将画上休止符那一刻,一切一切都是苍白无力!

现在人大多数都盼着退休领退休金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般这种人都是社会底层,没有正式工作,下岗人员,朝不保夕还得自己交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能不盼着退休吗?

现在人大多数都盼着退休领退休金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更多的有知识,有技求,有领导能力的,教师,医务工作者,高工,或有丰富经验,有领导能力的干部,企业老板,他们虽然到了退休年龄,但是他们普遍都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领导魄力,虽然名誊上退了,但很多人被各用人单位返聘回去了,继续发挥他们的专长。

二,也有一部分人,他们盼着早一点退休,享受退休金待遇。这些人当中,很多人是因为企业不景气,效益不好,或工资得不到保证。其次是因为下岗失业后,常期外出奔波劳累,年龄又接近60岁,力不从心了,所以盼着巴不得早点退休,这也是无奈为之举。再次,有些年轻人,没有多少文化,又没技术,没一定专长,又没有体力,或者不愿吃苦耐劳,苦于找不到工作,生活上出现了问题,所以盼望退休,羡慕退休职工。

退休得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年纪达到了,交足了最低15年个人支付的养老金额,才能领取退休金,享受退休生活。

人到了60岁退休了,已是夕阳红西下了,谁都不愿老去,已经被拍在沙滩上了,可为被社会将要淘汰之人了,这是自然规律很无奈的。希望年轻人,还要靠自己的奋发图强,拼搏向上,去争取创造财富,使自己过上美好的生活。

现在人大多数都盼着退休领退休金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无可厚非。人天生好逸恶劳,退休后不用上班还能每月衣食无忧,以前上班时的不自由统统没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可以做时间的主人了。

当然,上班比退休还舒服的人也有,他们肯定不愿退休,如果制度允许,他们会“我真的还想再干五十年!”

现在人大多数都盼着退休领退休金是好事还是坏事?

现在大多数人都盼着退休领退休金,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肯定是好事,这说明大家的养老意识提高了,对今后老年生活有了更多期盼,渴望有一个能够保障自己晚年养老生活的机制,从此过上比较安心和稳定的生活,不再四处奔波和流离。

我作为退休人员,退休前我也是这种想法,毕竟人过了50岁以后,生活、工作的安全感下降,如果有一天自己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收入,还要为养老保险缴纳费用而到处奔波,这种体验我是亲身经历过的,所以对大多数朋友盼望早日退休,早日拿到基本养老金的心情我感同身受。为了确保后顾之忧能够得到解决,所以我在2015年正好当地政府有提前退休的政策,但是需要补缴一大笔养老保险费用,而且补缴的这笔费用不计算为缴费年限,也不计入个人账户,即使在这么苛刻的条件下,只要能提前退休也在所不辞,先后借了几万元补缴后,终于达成了退休的愿望。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举动,的确考虑不是很周全,在我们办理退休时,我们单位的社保是按照当地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标准的60%来缴纳的,全公司所有人的缴费标准都一个样,完全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我们退休后的第二年,公司突然了换了一把手,新领导上台以后,对五险一金的缴费标准进行了调整,完全按照本人实际工资来缴纳,住房公积金按照12%的标准来缴纳。如果按照法定的退休年龄来办理退休,我本应该是在去年办理退休,按照现在的标准养老金应该比2015年要高一千元左右,而且仅仅是住房公积金一项,这三年我们就损失了几万元。所以早退休有时也不完全是好事,任何事情都是有得也有失。

仔细分析目前都盼望退休的人员,估计境遇和我当年也是差不多的,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这么三类群体。一是灵活就业人员。由于灵活就业人员都是全额自己缴费,随着年龄的增大,找钱的能力不断下降,有的甚至没了收入来源,社保费用都要依靠子女来缴纳,所以想早点退休他们就能早一点过上稳定的生活;二是下岗工人。很多人下岗以后,由于没有重新找到工作,加之还要自己续交社保费用,所以也希望早点退休,能够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三是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这部分人中有的是打工比较早,但是缴纳社保的时间比较晚,导致随着年龄的增大,养老保险缴费不够年限,有的是年龄大了不想继续在外打工,想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过上稳定的生活。

但是盼望归盼望,理想很丰满的,现实却是很骨感的。盼望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毕竟像我们当年那种有特殊政策办理退休的机会太少了。现在很多人是达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但是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还需要继续缴费,有的是虽然缴费年限已经达到了15年以上,但是还没有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因此即使心里天天都想着能够提前退休,但是由于条件不符合退休的要求,只能是事与愿违。所以现在盼着退休早点拿到养老金的人,还是要从现实出发,敢于正视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要继续缴费,争取达到法定的缴费年限,只有既符合国家规定的缴费年限,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我们退休的愿望才能如期实现,坐在家里空想,而没有实际行动的支持,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空想。

综上所述,由于这几年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就业岗位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人自身的危机意识增强,安全感下降,所以大家都想早点退休领取养老金,但是退休本身是一种制度,这个制度是有规矩的,人人都只能按照既定的规矩去执行,达不到退休条件,再多的愿望也是没有用的,还是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最靠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