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国企6000工资含五险一金,很低吗?
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国企拿6000元工资,还有五险一金,待遇挺好的。
大学生就业时,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根据某招聘平台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在6000~8000元之间,但实际上真正实现就业时,70%的大学生工资在6000元以下。实际月薪在4000元以下的占比甚至达到了35.7%。比如我今年40岁了,每月工资也仅仅才3500元。
有五险一金的岗位其实也是很稀缺的。实际上根据住房公积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末住房公积金的参加人数有14436.41亿人,不足全部劳动者的20%。
相对而言,每月税前6000元工资还要区分所在城市了。如果是在一线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这样的待遇并不高。北京、上海2019年一季度的平均招聘月薪就超过了1万元。这样的工资待遇在北京生活很困难,付完房租就没有几个钱了。
如果是在五六线小城市,还是生活的很滋润的,贷款买房都没有问题。毕竟有五险一金,买房负担还是很低的。
大学生最大的优势,一是年轻,二是知识。年轻具有创造性,能让知识有更好的发挥。就业以后就是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如果我们冲不上去,这一辈子也就我这样了。所以如果光盯着就业时的那点工资,是没出息的。
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国企6000工资含五险一金,很低吗?
恭喜你进入国企,开始你稳定的事业😜,我分享一下我的经历,你就知道6000元的工资是水平已经不低了。
2013年,大学本科毕业,也就是普通二类本科,没有光宗耀主,也没有敢踏入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闯荡,来了山西一个五线小城市。通过学校校园招聘,成功进入一家央企下属成员公司,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
2013年刚毕业,月薪2500元,扣除五线一金,到手就剩1900块钱,再加上租房,生活费,真是入不敷出。这种工资一直坚持了3年,中间多次想跑啊,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2016年4月,成了班组长,工资有点提升,扣完五险一金,到手3000元,算是一次大涨了。
2018年4月,成了部门经理,工资又提升一个台阶,扣完五险一金,到手4200元,我称之为大调整了,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国企公司普遍不是很高,6000元的水平,应该处于中上等了,要祝贺你,已经超过我这个工作7年的老大哥了😂。就是两个字,相对比较稳定,有双休,国假,其他的一些福利,现在是五线二金。
在今年的疫情中,我们的优势最能体现出来吧,不愁工资拖欠,不愁无故开除离职。
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国企6000工资含五险一金,很低吗?
你好,我也是一个95后,我也进入过国企,现在在私企里上班。
我离职前签8万的档,公积金一个月1500。应该跟你差不多吧!评价一个工作的好坏,其实钱只是一部分因素。
先说说我这一行吧,轨道交通。分为大铁(铁路局)跟地铁,怎么说呢?大铁上工资最高的是上海铁路局,刚毕业转正到手六七千很正常,基本上两三年接近一万左右到手。而本人从事地铁,上海地铁两三年后,一个月八千多到手很正常。但是我想说的是,离职的人有很多。我上一篇回答就是写我离职的核心,你可以看看!如果你是文职而且还是女生,别离职,否则,劝你趁早走。
再说说各位口中的稳定,说国企好的,大部分都是没有进入国企的中年人。我想说的时代变了!国企不等于公务员,没有编制,国企也会倒闭,也会裁员。例如七八十年代很火的钢铁行业,现在有很多钢铁行业不行了,就人员分流,把人员往偏远的地方分配。所以,很多四五十岁钢铁厂的人离职,很正常。
个人建议,刚毕业找工作,前景大于工资,职位大于稳定!官本位的大环境决定了,一线人员的可悲!所以,希望综合考虑!
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国企6000工资含五险一金,很低吗?
其实不低。毕业了7年才明白,其实大部分本科生,如果不是985 211,专业不是计算机互联网金融,大部分拿的是五千块钱的工资。
我也是大学毕业,普通的三本院校,一毕业就进入了国企,14年参加工作,刚毕业到手工资就六七千左右,同期毕业的同学大部分还拿不到这个数,在同届毕业生里算比较高的了。涨工资也是那几年开始涨的,我们前面三四年进单位的同事,他们刚进来也就那时候也就才3000左右。
同时期,老家有很多亲戚,在工地上班,一天两三百左右。
到目前干了七八年了,工资也就才9000来块钱,国企是挺稳定的。如果你职位上没有大的变化,那么你的工资也不会有多大变化的。这时,同期的同学,好多已经拿到一万多左右了,不过也有很多还在四五千徘徊。
所以不要觉得低,慢慢熬吧。努力向上,提升职位。
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国企6000工资含五险一金,很低吗?
去年吧,我前受朋友之托,招一个毕业生,他上来就问,月薪多少?我说月薪6000元,他很“客气”地说,这个岗位不符合他的职业规划就拜拜了。其实,我还没来得及说,还有绩效、补贴、福利,一般毕业生年薪能达到20万综合收入。但是此人一听头就炸了,直接拒绝了这个“机会”。
后来,我朋友告诉我,这位毕业生找了一个月薪9000元的私企,还讽刺我们公司工资太低。我没有说话,作为老HR,我明白一年后他会后悔。果然,一年后,我知道这位毕业生年总收入12万元(税前),这家国企年总收入22万(税前)。国企是前者接近2倍。
回答以上问题,从三个方面:
第一,比薪酬要比区域。北上广一线城市,毕业生起薪比较高,比如,北京2019年社平工资为10860元。月薪6000元,看上去不达标。但是在三四线城市,6000元的水平基本能超过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如果这家国企在县城,6000元月薪绝对傲视群雄。
第二,比薪酬要比行业。同一地区,比如北京吧,互联网行业、高科技行业,月薪不过万,都不好意思。金融、医疗等高薪行业,起薪基本万元起步。中等行业,起薪5000左右。还有低薪行业,起薪也就三四千元。
第三,比薪酬要比综合性价比。国企6000元,含五险一金,其实加上公积金、企业年金,基本能达到实际收入6000元。国企里,基本不把绩效工资当作工资,奖金、津贴、福利,更不能算工资。
举例子,北京某国企,起薪6000元,住房补贴1500元(享受10年),租房补贴3000元,交通补贴1200,通讯补贴800元,每个节过节费1000-2000元,每个节实物福利600元,蛋糕卡300,电影卡600元,文体活动发服装鞋子帽子水杯每次1000元。
别说月度奖、半年奖、年终奖。还有各类评比奖励,甚至写一篇小稿子还给稿费300元。这么一算,年入20万了。
所以,怎么比?要看区域、看行业、看企业。你站在门外,看不清楚里面的真相。
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国企6000工资含五险一金,很低吗?
20多岁刚毕业,能拿到月薪五六千的国企工作,应该是很庆幸的事了,想想我们当时毕业如果在国企还不到3000!而且,评价一个工作的好坏,钱只是一部分因素,还需要权衡其他因素。
一、工资的高低如何对比?一个刚毕业的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大学生,给开6000块的工资,是否低了?
看你从事的行业以及所在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的高低。《2019年应届生求职趋势报告》该报告显示,2019年应届生的工资有所增加,特别是本科生,同比增长10.2%,达到了4909元。而增加后的工资与国企6000元相比,还相差一千元左右。
如果觉得工资低了,首先要考虑清楚你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能否支撑起6000元的薪资水平。毕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刚刚毕业,你要考虑你能给公司带来哪些价值?
第三,如果你有信心能给单位带来可观的收益,那么这个工资可能是低了。
二、国企的优势1.稳定保障
在今年的疫情中,国企的优势是最能体现出来的:不愁工资拖欠不发,不愁无故开除离职。国企是铁饭碗,即使效益不好,发放工资也不能低于国家的最低收入标准;遇到没有资金生产时,国家可以注资不至于倒闭破产,即使破产,也要给足丰盛的安置费用。所以,只要不犯大错,基本可以干到退休。
私人个体企业,一般都没有规范的各项制度,缴纳社会保险不全,职工生活没有保障,效益好时,开明的老板可以让职工日进斗金,福利满满。效益不好时可以几个月不发工资,甚至还需要集资。一旦倒闭了,职工们可能一无所获,两手空空回家,让职工感觉没有安全长久感。
2.福利待遇
基本上国企可以朝九晚五,双休,虽说明面上只有6000元工资,但五险一金交的足,平均每月1000-2000左右,再加上国企财大气粗,各种福利变着法以各种名义发,因为上级给经费,如果今年用不完,明年就砍了,所以,它的隐形福利待遇很好,所以,工资加福利加年终奖,每月到手最少也得七八千左右。
而且,如果在二三线城市的话,消费水平低,在国企工作,基本没有其他消耗,吃饭有餐补,交通有班车或者车补,应届生另外还有房补,每月工资基本是净工资,相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它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3.人际关系
很多人对于国企,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国企里面就是混时间,无所事事,这是不可能的。
说实话,国企的部分工作很锻炼人,在国企做事做人都很有讲究,所有事情都很规范,制度化,同时也会面临各种事情。而且,能把这些事情理清楚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内部涉及各个部门,关系错综复杂,能把人际关系处理好,也是件本事。在国企混好了,出路是很好的。
三、能力决定你的工资上限刚刚毕业进入的是职业生涯的锻炼期,许多东西要从头学起。学校里所教的,能用的只是你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方法而已。
也就是说6000工资也只是你的起点,决定了你在企业里面的基础,,另外处世的本领、加薪的程度就要从社会行业里从头开始了,并且需要多多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并靠资历和关系的长年累月的积累来把握将来提升的机会,职位和薪水自然会晋级。
综上,生存-发展-成长(蜕变)。没有生存何来成长?须知,很多公司都不招无经验的新人的。工资高低取决于你的综合素养和所在地区的整体薪资水平,不能单纯着眼于6000这个数字。毕竟,收入是靠自己挣来的。
欢迎关注@焱公子,十年500强,专注写职场,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