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年纪,手里有200万,应该自己理财还是应该交给孩子打理,为什么?

确实年纪大了之后,手里有钱就是一种负担。见过很多老年人到银行存款,都是几十万几十万的存,但是那个麻烦又不相信人,真的也让人很无奈。

目前60岁的年纪,一般对智能手机可能并不熟练。这样年纪的人,更不可能随便就通过手机来操作存款或者购买理财产品。所以,如果自己去理财真的就是一种负担,年纪越大越是这样。

如果把这笔钱全部给孩子,说实话这虽然是最好的做法,但是自己肯定心里不放心。除非是几个孩子,指定一个孩子帮你理财,互相角力平衡,这样才好一些。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呵呵,如果他给你拿去花了,你也没办法。

老年人手里应当有一部分钱,但是也不应当有太多。因此,看题目所说的这种情况,一般应当这样处理:

第一,可以通过购买大额存单的方式,选择每月返款的服务。大额存单非常灵活,有定期支付利息的方式,但是存单利率一般较高,在基准利率上上浮百分之40到55%,最高能够达到4.2625%。

第二,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的方式,选择每年还息。目前储蓄国债电子式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4.27%,按年付息。

上述两种情况,万一出了问题,都可以提前取现的,不过,大额存单一般是面临着一定的利息损失,国债还需要承担不超过1‰的提前兑现手续费。

第三,可以购买保险。实际上适应60岁以上的老人的商业保险并不多了。但是老人最害怕的是老年得病。有这200万这样的财富,完全可以购买一定的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医疗保障。不至于因大病产生巨额负担。

其实较为稳妥的方式就是上述三种,像其他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各种理财基金等投资产品,收益可能更高,但是风险更大,对于老年人一般应当选本息100%保障的安全理财方式。

60岁的年纪,手里有200万,应该自己理财还是应该交给孩子打理,为什么?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的不断丰富,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提高。作为60岁的老年朋友在正常情况下都是耳聪目明,行动自如,完全可以生活自理。而200万也算一笔不菲的财富,但也算是经过一生打拼而积累下来的财富,因此无论对于养老还是家族传承,投资理财的安全性都至关重要。究竟是自己理财,还是交给孩子打理?有两方案。

第一个方案,优先选择自己打理。有人说,年纪已经很大了,由于理财知识和技能缺乏,要获得更高的收益可能性很小,简直浪费资源。但是,我想说的是,既然到了60岁能够有200万积蓄的人也肯定绝非等闲之辈,要么是管理强人,要么是商界精英,或私营业主,要说理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他们能差到哪里?话说回来,只要是大众常规投资者理财,其实也并不需要多高的知识与技能。

至于要想取得多高的收益,对于老年朋友理财来说,将收益排在第一位的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60岁在我国已经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也就是说以后将不能靠创业经商等工作来获得主动收入,而大部分靠养老金作为被动收入。仅凭这一点,老年朋友就不适合高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而是更应该选择定期存款、大额存单以及国债等极低风险产品,将安全性排在第一位才是王道。相反,年轻人的理财观念普遍比较激进,200万的本金总算计着如何快速变成400万,投资创业项目也很可能匆忙上马,也或者为满足攀比心理私自动用资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给资金带来潜在风险。所以,老年朋友只要大脑清晰,即使不懂理财,也可以在孩子的协助下进行理财,但最好亲自管理。

其次,也可以自己管理一部分,孩子管理一部分。如果孩子知事懂理孝顺,无不良爱好,且善于投资理财或经商创业,具有较强风险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将积蓄的一部分交给孩子打理也是可行的,但不能全部,自己最好还是亲自管理一部分。这不是不信任孩子,而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在传统观念里,老人的一切财富最终都是孩子的,这没错。但是,如果一旦孩子打理财富出现严重失误或私自挪用资金,将资金亏空一空,财富不但不能继续传承,而且老人的生老病养还不是孩子的事。这世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有时确实万万不能。将资金分散管理,实际上也是风险分散策略,孩子理财实现了保值增值,那是最好的愿望,一旦亏损,则还有后备资金。实际上这是为家族财富上了双保险,于己于家人都是明智的选择。

60岁只是一个进入退休的标志,但不代表人真的老了。如今,8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随处可见,适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但能够解除空虚烦恼,使生活更加充实,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包括理财。

60岁的年纪,手里有200万,应该自己理财还是应该交给孩子打理,为什么?

60岁的年纪,手里有200万,完全应该摆在自己手里自行打理,因为这个年龄不算大,自己想怎么样支配,一切可以自行作主。

交给孩子他们个个高兴,如果创业有成就,需要资金投入,你最多出手帮助50万。

大部份该自己管理,说实话你交给孩子,他当时非常激动,亊过以后只当没有这回事。

因为父母的应该就是他们的,是天经义理当然的,他的就是自己的。

你给他们等于肉饱子打狗有去无回,有急用想要回,他们会装傻难上加难。

60岁的年纪,手里有200万,应该自己理财还是应该交给孩子打理,为什么?

60岁的年纪,手里有200万,应该自己理财还是应该交给孩子打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是因人而定,不能一刀切。

首先,如果你60岁了自己有能力理财,是理财方面的专业人士,或者你是从事与理财相关方面的工作的,当然是自己理财,60岁并不老,只要你自己有能力,当然还是自己稳健理财比较好。

其次,如果你家里有几个小孩,你最好还是自己理财比较好,几个小孩,你现在把钱都给了他们,可能你会出现用钱的时候没钱可用。

其三,如果你的孩子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又孝顺而且又有能力理财,你当然是交给孩子理财最好,有出息的孩子对父母都很好,不会要父母的钱,你的孩子是这样的,你交他他完全放心。

其四,如是你的孩子是个没出息的孩子,又是啃老的孩子,你的钱就不能交给孩子理财了,如果你交给他,最后是一分钱都没有了,没有出息的孩子心理总想占老人的便宜,占所有人的便宜,如果你的小孩是这种没有出息的,你还是防着点比较好。

总之,60岁的人是不是把自己的钱交给孩子管理,这完全是看你的家庭情况以及你的子女的情况,不能僵化的照搬,也不能僵化的套用某种模式,主要是根据你目前的情况来决定。

你在现实中遇到任何难题都可以加盟皓脉财富生活联盟圈咨询。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创业的难题,生活的难题,企业发展难题,产业升级的难题,资本运作的难题,理财投资或融资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60岁的年纪,手里有200万,应该自己理财还是应该交给孩子打理,为什么?

60岁,年龄不算大,虽说身体不如以前健硕,但耳聪目明,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还不至于要别人搀扶和照顾!至于说,自己辛苦一辈子,攒下200万元财富,我个人认为自己进行投资理财比交给子女更为合适!

子女投资理财,并不一定比自己合适

将200万资金交给子女打理,如果子女懂金融、会理财、且风险能力比较强,那还好,资金还能获得不错的增值;但如果,子女并不懂理财、又没啥经验,还喜欢冒险,盲目的去投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很有可能会带来本金的亏损。到时候,子女又怎么来面对您呢!

所以说,与其将风险转嫁给子女,还不如自己打理呢!毕竟,老年人理财更加注重的是安全而非收益,200万资金,可以购买国债、大额存单、定期理财,适当参与一些贵金属投资也可。平均年化收益只需在5%左右即可,每年可获得10万元,作为自己的养老金使用,绰绰有余啊!

再者说,现如今购买各种理财产品,很是简单方便,通过银行柜台、APP皆可操作,并不需要他人的帮忙!但老年人理财,也得时刻警惕,切勿贪图小便宜、盲目听信他人介绍,去购买高回报的理财产品!

依靠子女养老并不可行,老年人得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养老生活

另外,还有一点,现如今“养儿防老”早已成为一句空话!如果子女孝顺,也就罢了,万一遇到不靠谱的、不懂事的,只知道伸手向老年人要钱、要房、要车,别说200万,恐怕500万都不够他们挥霍的!

而将200万留在身边,自己进行投资理财,虽说收益不多,但足可保障自己的养老生活!再过10~20年,自己身体状况变差,视情况再做打算也不迟!

综上所述,60岁,年龄并不算高,200万的积蓄,还是自己打理比较好!虽说子女孝顺、不一定是因为钱,但如果自己手中有一定的资金、子女可能会更孝顺一点,你说对么!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财经问题就请点击关注【财经者思】,记得多多点赞哦!!!

60岁的年纪,手里有200万,应该自己理财还是应该交给孩子打理,为什么?

60岁了,手里有200万,是自己理财,还是交给孩子

感觉这个问题不是单一的答案吧,每个家庭的状况不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度也不同,不管怎么做,都可以理解吧

我们家就一个女儿,已经24岁了,还没有男朋友,在她的观念里,父母的钱就是父母的,不是她的,她希望我们不要太节俭,不要存太多钱,要大方的花

前几年因为被朋友忽悠,投资损失了上百万,我很自责,怕自己以后再次头脑发热乱投资,曾建议把钱转给丫头,她不要,还安慰了我,说就相当于我用那么多钱换了个身体零件,赚来了健康,只不过是要求我别再轻易投资了

我也痛定思痛,把钱放在了相对安全的地方,一部分存银行,一部分买了银行的保本理财,一部分放在了余额宝理财

感觉孩子大了手里也不能没有钱,我也常常转一些给她,还建议她也存在支付宝的理财

我们家是女儿,而且就她自己,可能没太多顾虑,有的家庭多个孩子,怕以后有什么矛盾,或许就会多些思虑吧

总之,自己的孩子什么秉性,做父母的是最了解的,有的孩子不靠谱,父母就要另做打算了

反正呢,亲情最重要,父母的钱早晚也要给到孩子,如果孩子想创业,父母还是无条件的支持吧,但是必须得给自己留下一部分养老钱,也是以后老了的底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