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人的个人存款超过了50万甚至更多,为什么他们不受存款制度保护?

存款保险制度,是根据国务院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建立起来的。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存款人,建立有限的存款责任。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制度,最高限额目前是50万元。

不过大家不要担心,并不是说超过50万元就没有保护了。所谓最高限额,指的是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的最高限额。

也就是说一个自然人 在一家银行 所有存款账户中的 本金和利息,50万元以内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一旦发生这家银行倒闭的情况,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就会将前期各个银行缴纳的保险费用于支付储户的存款损失,最高50万元。

支付的这一部分存款保险费并不是凭空消失,实际上还要从破产银行倒闭的清算财产中受偿的。

同样,超出50万元的部分,一样也要从破产银行倒闭的清算财产中受到赔偿。

不过具体的赔偿顺序,应当按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来执行了。银行存款属于负债,偿还顺序将会优先于股东的权益,但是又会落后于职工的工资保险公积金等费用以及拖欠国家的保险费和税费。

要想规避50万元的限制,其实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就是多人存款。可以使用家人的名义分开存款,这样就能够得到每人50万元的保险额度限制。实际上,有的存款人也可以不是“人”,也就是企业或机构。不过企业或机构的存款利率,可就没有个人存款那么高了。

第二,就是多银行存款。各个银行的存款利率实际上差距不大,如果我们为了保险期间,可以选择多家银行存款都不超过50万元,即使这些银行都倒闭,我们每家银行也能够得到50万元的限额保护。

其实,像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倒闭的可能性太低了。因为,国家会对银行经营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万一出现资产的重大损失,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会要求银行及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措施。有条件的银行也可以选择被收购重组,而不选择破产倒闭。

实际上我们国家至今只有一家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它只是90年代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它重组的一些海南信用社本身背负了高息的贷款,有的利率甚至高达20%以上。海发展银行想通过限定利率的方式降低利息负担,当时限定的利率是7%,结果引起了储户挤兑。最终1998年6月21日,央行宣布将其关闭。

现在银行要想倒闭,真的概率非常低。再加上现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大家存在各大国有银行的存款还是非常安全的。

现在许多人的个人存款超过了50万甚至更多,为什么他们不受存款制度保护?

在很长的时间里面,银行的风险是由国家兜底的,所以人们不担心银行倒闭,自己的存款收到损失。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国家兜底的做法已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必须自己承担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包括倒闭。

允许银行破产,就意味着储户存在银行的钱,有可能打水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银行要为存款上保险,当银行倒闭无法支付储户的存款时,保险机构按照规定进行赔付。这其实就是2015年出台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上明确规定保险机构赔付的上限是50万元,所以很多人担心超过50万元的不在保险范围内。其实大家有一个明显的误解,这50万元不是按照人来计算的,而是卡。

制度发布之前,相关部门是做过摸底的,多数卡内存款额度都低于50万元(比例好像能占到99.63%。时间太长,记得可能不太准确了。)。这个数据说明绝大部分人的存款都在保障范围内了。

假如你的存款多余50万元,担心银行倒闭没有办法获得赔付,那就到其它银行再去办理一张银行卡,国内银行数量有上百家,即使始终保持每张卡内金额都低于50万元,你也可以几千万元了。

现在许多人的个人存款超过了50万甚至更多,为什么他们不受存款制度保护?

许多人超50万元?

你是不是活在CCTV里,还很多人超50万元的存款?根据2015年推出的《存款保险条例》背景,当时央行摸底排查的数据为50万元的最高赔付限额将覆盖99.63%的存款账户资金,也就是说全国只有0.37%的人,个人银行账户存款超过50万元,这个比例还叫很多人吗?

再者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的储蓄存款余额,截止2018年末,我国境内住户的储蓄存款余额总数为72.4439万亿元,而同期我国的人口总数约为13.97亿人,因此人均存款为:72.4439万亿/13.97亿=5.186万元,即使按照一九分(一成人的掌握这个社会90%的财富),那么这一成的富人,人均存款也就(72.4439万亿*0.9)/(13.97亿*0.1)=46.67万元,也未超过50万元。所以在我国,个人银行存款账户能超过50万元的是少之又少。

超过了50万,为什么不受存款制度保护?

超过50万元的资金,并非就说是全部损失了,不在受保护了。50万元以内的资金是由存款保险基金快速理赔,至于超过的部分,依法等待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投保机构代偿50万元之后,会对银行的资产进行清算,清算后剩余的资金在发放给员工工资及缴纳水电费、税费等公共事业收费之后,会按照比例归还给超过50万元部分的客户),所以超过50万元的部分并非说完全不可以获得赔付。

至于说为什么不像以前一样全额赔偿呢?以往我国的商业银行很多是政府全资的企业,且因为涉及的储户众多,为了稳定,银行破产由政府进行兜底处理(比如海南发展银行)。但是这个并非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毕竟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再者现在很多银行都进行股份制改革甚至上市,政府并非银行的唯一股东,也无义务和责任进行全部兜底。

银行作为一家企业,自负盈亏,理论上来说存在破产的可能,破产之后如果等待清算在赔偿耗时久影响大,所以出具《存款保险条例》,由银行为储户进行投保,一旦银行破产,由存款保险基金先行赔付,稳定住大部分人(99.63%),剩余的小部分人,影响则较小(且这部分人资金量,除银行存款外,往往还有很多其他投资,存款常常只是一小部分,闹事的概率低)。通过这个措施还进一步减轻了财政所存在的潜在风险,所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这也是为什么要出台《存款保险条例》的原因。

现在许多人的个人存款超过了50万甚至更多,为什么他们不受存款制度保护?

只要是银行存款都会是受到存款保护,并且有着存款保险,就算是银行倒闭、破产也会相应受到存款保险垫付上限为50万元的资金,等到银行被接管或者清算完成以后,看情况退返其他金额。那么,为什么许多人的个人存款超过50万或者更多而不受存款制度保护呢?

一、并非个人存款而是公司账户。

存款保险制度是对于自然人存款进行的保护,并且对于产生的利息都是不计入在内的。而对公司账户呢?从规定中也是不进行保护。当然了,公司账户自然有着其他的保护方式存在。

二、并非存款而是理财或者其他。

对于存款保险而言,理财、信托等银行衍生产品是不仅仅保护的。这方面只能是等到银行倒闭清算以后才能够获得相对应的赔偿。一般而言,这部分的资金只要产品项目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风险是能够完全规避的。

三、为什么不进行保护呢?

银行个人存款,选择的是银行而不是其他,理财、信托等银行衍生投资渠道都是有着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运作,并不是单纯的找到银行进行运作。并且,在运作的时候,钱是投资出去了,并没有很多在账面上。如果存在银行储蓄,那么银行方面在破产倒闭清算以后会进行赔付,如果先行赔付理财者,并不合理,增加了银行工作难度。

其实银行倒闭破产的事情是极为少见的,在我国更是少见中的少见,严监管、调风险,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心银行破布破产以及资金受到保护之类的问题。如果认为有影响,也是可以分开几家银行进行储蓄,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

作者不易,多多点赞,十分感谢!

现在许多人的个人存款超过了50万甚至更多,为什么他们不受存款制度保护?

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误解,说明并不真正了解存款保险制度。

确实有很多个人存款超过了50万,那么他们的存款就不安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只要是境内合法存款,都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只不过在同一投保单位(银行)内全部存款超过50万元,假如银行破产,存款保险基金只优先赔付50万元。

关于存款保险,作为普通储户来说,了解以下6点就够了。

1、小银行抗风险能力差一点,注意存款总额不要超过50万就很安全了。

2、50万是按人计算的,超过50万可以分到夫妻二人名下,加上孩子就可以达到150万。

3、国有大行、大型商业银行存款虽然也是50万保障,但是不用担心破产问题,大额存单超过50万,可以获得更高的存款利息,所以不要被50万束缚住。

4、可以利用这个政策薅小银行的羊毛,比如京东金融里的民营银行创新存款,利率超过5%,比大银行的大额存单还高,都被人薅遍了。

5、即便银行破产,超过50万的部分也是可以赔偿的,只不过要等到破产清算完成以后才行,赔偿额度也是根据清算比例。

6、不要太在意存款保险基金问题,银行存款本身风险是极低的,理财产品不保本不保息,照样很多人购买,市场规模都是几十万亿级别的。

共享互联网金融红利,欢迎关注互金直通车!

现在许多人的个人存款超过了50万甚至更多,为什么他们不受存款制度保护?

问主所说的没错,从绝对数量上来讲,中国国内,至少有50万个人或者家庭,个人存在达到了50万以上,这个数量,非常大。

但是,相对于中国3.5亿个家庭,或者14亿人来讲,这个数量,却又非常少。

而存款制作保护,是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这50万及以下的存款,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救命钱,一个家庭如果没了这笔钱,这个家庭,就完蛋了。

但对富有的这50万人,或者50万个家庭来讲,资产超过3000万,年收入达到50万,家庭现金超过200万。

这些人,确实不存在需要存款制度保护的必要。

因为,银行毕竟是市场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不保护50万以上的存款,也是市场行为决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