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战时研制过原子弹,为何没有成功?

核弹先是雷管引爆普通炸药,利用这次爆炸的能量使核材料达到超临界状态,再是超临界状态下中子点火,引起核爆炸。这两步虽然很短暂,但步骤分明。

二战各国研究情况。

美国:研究成功并使用。

德国:理论研究成功。但认为需要全世界的铀才够。而且钚元素一直没有搞到足够的。(没有创造出原子枪,也就是第一步)

日本:理论都不清晰。浓缩技术也不达标。

苏联:至今二战到什么水平都是一个迷!所以出现了在1950年前,偷核弹技术一说。

日本在二战时研制过原子弹,为何没有成功?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三天以后又在长崎投放了一颗。

(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用在战场,虽然很令人震惊,但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的人们并不懵逼,没有多少人去问“原子弹是啥?”,只不过在感叹“美国人有了原子弹”。

因为原子弹不是什么新概念,策动9.18事变,挑起战争的石原莞尔在1941年写的《战争史大观》中在谈到未来战争的新式武器时就说过这样的话:“原子核破坏会产生令人惊异的能量,如果人类能够使用这种能量会怎样?飞机可以长时间高速飞行,世界会变得非常窄小,或者使用这种能量作为破坏力,可能会是瞬间决定战争成败的力量”。

昭和三大参谋之一的石原莞尔甚至准确地预测到了使用原子弹的结果:“瞬间决定战争胜负”。

(穿着中式服装的石原莞尔夫妇)

石原莞尔不是物理学家,只是一介武夫。连他都知道的事情也就是人人都知道的一般常识。就是说早在30年代,大家就都知道能够使用核裂变能量来制造炸弹。

既然是世人皆知的常识,当然大家都会去尝试着制造,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人的传统是陆海要各搞一套,在原子弹问题上也是这样。

日本陆军对铀炸弹(那时还不叫“原子弹”)真正感兴趣是从1940年3月开始的。当时的陆军航空本部部长安田武雄成立了一个班子研究铀炸弹,得出结论是用铀235制造的炸弹会有巨大的破坏力,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听了报告以后表示:“那让专家们去研究研究看看。”

有了东条的许可,安田就去找成立于1917年的官办研究机构“理化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在1930年代就有很大规模了,在高能物理的研究上有一定的经验,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和狄拉克都来这个研究所访问过。

理化学研究所的仁科芳雄教授花了三年时间最后于1943年5月交给安田一份报告。内容大体是:

一、 公斤铀235的爆炸能量相当于1万8千吨火药。

二、 离铀235最好用热扩散法。

三、 仅仅从技术上来说,制造铀炸弹是可能的。

这时海军省下属的舰政本部也在偷偷摸摸搞,不让陆军知道。海军找了一大堆牛人,如后来日本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汤川秀树教授,创立了“坂田模型”的名古屋帝国大学的坂田昌一教授等人。

(毛泽东接见坂田昌一)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是1942年6月才开始,比日本人晚了两年多,按说日本人应该更早出成果才是,但是因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行为模式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

美国是从曼哈顿计划的一开始就由军方主导,以兵器制造为目的,而日本是那些教授们在主导。战争期间经费困难,学术研究不容易,现在正好逮着了肯出钱的主儿,那些教授们可高兴了,这就使日本即使在战争期间也没有中断物理研究,所以汤川秀树教授在1949年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样一来,兵器开发的目标就抛到一边去了。

东条英机拿到安田转来的仁科教授的报告时还没注意,就只是给了个原则性的批示:“这个东西有关战争的胜负,赶快去搞。”

真正想要“铀炸弹”是在1944年6月塞班岛失守,“绝对国防圈”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之后。东条英机找来兵器行政本部部长菅晴次中将,要他赶快研发出“决战兵器”,也就是铀炸弹来。菅晴次中将把这件事交给了“八研”(兵器行政本部第八研究所)去干,说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赶快找10公斤铀来”。

日本从这时开始才由军部来主导认真干这件事,前4年多都在玩,而现在想干了,条件已经没有了。

在天然铀中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的铀235的比例只有0.7%,如何提炼出这0.7%来才是问题。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八研从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在本土,满洲,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找金属铀,1944年夏天终于在马来半岛找到了铀矿,但是当时已经没有了制海权,就是挖出来了也运不回来了

在本土找吧,1944年11月末,在福岛县石川郡石川町找到了铀矿,这一下总算解决了原料问题。有人就开始计算了:要10公斤铀235,就得有500公斤氧化铀,就得采53万吨矿石,可是开发的劳动力呢?文部省说他们出面找中小学生去采矿。

开采出来的铀矿要进行分离,仁科芳雄教授主张采用“热扩散法”,需要两个同心的金属大圆筒,在里面加入气化了的铀,轻的铀235会浮在上面,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离。陆军是真想这个“铀炸弹”,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来了能做大圆筒的材料。但美国鬼畜1945年3月搞东京大空袭,把那作圆筒的材料给炸没了,这么一来,就算有了铀矿石也玩不转了。

小孩子在这边开矿,大人在那边找圆筒,忙得正欢,突然6月28日来了一道命令:不干了。

这是仁科教授不愿干了,他打了个报告说,日本现在的能力每天只能分离出一毫克铀235。想凑满做原子弹所需的10公斤的量需要数万年时间。日本做不出来,美国也做不出来,因为就算美国比日本强100倍,也需要几百年。

这就是麦克阿瑟一到日本就把理化学研究所改组成株式会社的原因,也是任命仁科教授为首任社长的原因,要不然仁科教授会成为战犯的。这就是大本营在广岛被原子弹炸了以后不肯承认是原子弹的原因,他们还记得仁科报告,当时是懵了,认为不科学。

但是不承认没用,他们马上也明白了这是原子弹。于是大本营这次不找理化学研究所那帮骗纸了,找八研。让他们计算一下美国可能有多少原子弹。

八研的山本洋一技术少佐用能收集到的资料算了一下,结果是这样的:美国的铀矿石主要来自加拿大北部,1939年的产量是一万吨铀化合物。按铀235含量0.8%计算的话一年可以弄到30吨铀235,一个原子弹用30公斤铀,美国可以造1000个原子弹。

算了,美国鬼畜居然有了1000个原子弹,就算一半是废品也有500个,起码不会少于250个。

最后山本少佐报上去的数字是美国可能拥有250到500枚原子弹。这个数字太大了,大本营不敢提到御前会议上去,对天皇就瞒了下来,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数字,没人再敢提要“一亿总玉碎”了,碎了白碎,日本人的意志被这个数字完全摧毁了。

于是在1945年8月14日的最后的御前会议上天皇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8月15日中午的“玉音放送”向大日本帝国臣民传达了大日本帝国陆军和大日本帝国海军的无条件投降。

日本在二战时研制过原子弹,为何没有成功?

感谢头条军迷大本营邀请问答!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先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但最先下手研制的却是纳粹德国。

在二战之前,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的第一工业大国和第一经济大国,但若论科技水平却要排在欧洲列强之后。

发现核物理原理的科学家卢瑟福

当时的世界上,英德两国是世界上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其次是法国。

无论是军事还是科技水平,上述三国位于世界第一团队!之后才说的上美国和苏联以及意大利!

纳粹德国是当时第一个最先研制原子弹的国家,并且还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最后的赢家却成了美国人。

这其中大概有以下这么几点原因!

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核反应堆的科学家费米

由于希特勒的反犹排犹主义,使得有大批的德裔犹太科学家逃到了美国,这其中有著名的如爱因斯坦、费米等,这样一来既削弱了德国的科技力量、又无形中加强了美国的科技水平。

其次是当时的德国闪电战打的一帆风顺、硕果累累、战绩辉煌。

也许希特勒认为,即使没有原子弹也可以照样能赢得战争。

第三点原因很重要,纳粹德国设在挪威的原子生产重水车间曾遭到英国特工的严重破坏,导致它再也生产不出原子弹!

而美国既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又是远离欧亚两洲的战争危险之地,所以它最终摘得了原子弹的头号桂冠!

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至于日本么,我只能说他可能成立过原子弹类似的科研机构!

但它远远的造不出原子弹,它离能够造出原子弹的目标差的太远太远!

首先是它的科技水平在原子领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至少不会高过苏联和意大利!

它既无物理学家方面的顶尖人才,也无大批的核物理学家。

即便是有,他又怎能跟欧洲的核物理学家相提并论。

其次是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它哪儿来的经费投入?

美国在一九四二年的春天,杜立特上校就已经率领轰炸机群轰炸了东京,它哪儿来的安全环境?

纳粹德国储备着众多的核物理学家,他又怎能会去帮着日本去发展原子弹?

别看今天的日本觉得牛的很,但在德国眼里比扶不起的刘阿斗好不到哪里去,就算到了现在日本不还一直服气德国么?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原子弹

生产原子弹可不是像生产飞机那样简单,它需要众多的、一整套庞大复杂的体系才得以完成,如从天然的铀矿石中提炼出实用性的浓缩铀,还要有阻止减速的原子重水等!

所有这些,日本如何能够完成?

德国的优势不知比日本强多少倍,都尚且半路夭折,更何况是日本?

所以,日本生产不出原子弹就一点都不足为奇了!

原创不易,欢迎大家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谢谢大家对我的关注,同时也谢谢那些平时给与点赞和关注过我的人!

日本在二战时研制过原子弹,为何没有成功?

谢邀!

日本二战时期确实在研发原子弹,而且可以追溯到1934年。日本的原子弹计划开始时间大约和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相同,由于二战的影响,日本原子弹开发从进程上实际是落后美国一年的。在《1946 Atlanta Constitution Atom Bomb Articles》中有这样的记载:日本在终战前3天,成功完成了核试验,但是知道日本投降后,与南原爆开发设施(现在位于北朝鲜)的日本科学家马上着手销毁证据,想要隐瞒结果被苏联军队提前进入,之后几名日本科学家行踪不明。

潜在核武器拥有国-日本

早在2014年的时候,日本京都大学原子炉实验所助教小出裕章面对记者的采访,有下面的言论:制作原子弹的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铀的浓缩技术+提取钚元素的原子炉技术+钚元素的在处理技术。现在常任理事国的中美俄英法,有三个国家有着这样的技术。除了上述三国,世界上还有一个同时拥有这个技术的国家,那就是日本。

就如同他所讲,日本拥有三项技术,完全是可以生产核武器的。关于日本在二战中研发原子弹的报道,其实少之又少。在原美国陆军情报将校Dionisi,David J.所著的《原子弹和秘密结社》(翻译后)一书中有提到日本制作原子弹的相关信息。相关的一些记述如下:

  • 二战日本的原子弹开发相关的情报在日本是不公开的;

  • 在占领日本以后,“湮灭”了日本开发原子弹的相关证据;

  • 日本的隐蔽工作的主导是1945~1952年统治日本的麦克阿瑟上校;

  • 被公布的日本的原子弹开发计划是开始于1941年12月17日,但是日本原子弹开发可以追溯到1934年;

  • 日本的原子弹开发设施在现在的“北朝鲜”,为什么朝鲜半岛会以“三八线”作为分界线?那是因为日本的多数原子弹设施在北纬38°以北的地区。

促使日本放弃原子弹的原因

知道上面的背景以后,或许可以推测一下日本放弃原子弹的原因。日本为何将原子弹设施放在朝鲜半岛,是因为那里埋藏着丰富的铀资源。二战开始时,美国就已经研发成远距离战略轰炸机B29,日本人认为在国内研究原子弹风险太大,加之资源的运输能力有限,所以就将研究所放在的如今的“北朝鲜”。当时被称为“与南地域”,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整体,并未分割。再者,日本在二战后期,原本就已经落后于美国的开发进度,而朝鲜半岛又有苏联的强势攻占,日本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加之强大的美国给到日本两颗原子弹的打击,即便是开发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日本也完全没有再进行下去的实力了。

其实针对这个事情,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是所谓的“一般性认知”,说是日本在1945年的东京大空袭中,关键性设备被摧毁导致无法继续研究。而这种说法就是所谓的“仁计划”,是以仁科芳雄为中心的研究团队。日本当时的代号是“二号研究”和海军进行的“F研究”。不过这些都是公布的内容,可以去网上查看,前文中写的那些,是笔者从一些“书籍”中收集的内容。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笔者头条号:日本二三事

部分文章介绍:

《日本制造业“晚节末路”:真的只能沦为下游供应商?》

《雷克萨斯豪车随意换!丰田即将推行新业务,汽车界变革来临》

《年年亏钱,索尼为何还要坚持做手机?背后是老谋深算》

日本在二战时研制过原子弹,为何没有成功?

日本之所以没有在二战期间制造出原子弹,除了技术能力有限外,还缺乏相应的核材料。比如,1945年4月,德国U-234潜艇启程开往日本,在这次绝密航行中,狭窄的潜艇内部装满了Me-262喷气战机部件、V-2导弹部件和最先进的火控系统。重点是该潜艇还装有560kg的铀化合物,可以帮助日本在短时间内造出原子弹或者脏弹。所幸U-234潜艇在航行途中,德国投降,消息传到潜艇中,艇长很识时务,马上上潜并通知美军投降,随艇的日本人见机服毒自杀。U-234潜艇投降后,悬挂美国国旗停泊至最近的美军基地。从而日本获取核材料的尝试遭到失败。这个二战插曲曾经被拍成二战海战题材经典电影《U-234死亡使命》。

没有核材料,就无法研发核技术,制造原子弹。

日本在二战时研制过原子弹,为何没有成功?

其实二战期间日本也有制造原子弹的核计划。 1938年德国科学家发现核裂变之后,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物理学家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一发现的军事意义。日本著名物理学家仁科芳雄在1939年就提出了将这一新发现进行军事应用的可能性。 1940年,日本军方经过研究认为,制造原子弹是切实可行的。1941年5月,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批准陆军科技署的“制造铀弹报告”,指派仁科芳雄带领100多名学者开始进行原子弹的研制。这个计划以仁科芳雄名字的第一个字命名,称为“仁计划”。此外,日本海军在1942年也实施了核开发项目。这个项目以“原子裂变”的英文单词“fission”的首字母“F”命名,称为“F计划”。



该计划由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提供支持,其负责人是另一名物理学家荒胜文策。 1943年,仁科芳雄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研究,但日本缺乏实验需要的铀原料。日本军方在日本和朝鲜各地寻找铀矿的同时,决定向自己的轴心国盟友——德国寻求帮助。不过,双方陆路交通是被阻断的,海路交通也因为受到盟国的猛烈打击而不安全,再加上两国都没有大型远程飞机,因此日德之间的核材料运输只得通过潜艇进行。1943年末,德国派一艘潜艇运送一吨铀矿石前往日本,结果由于情报外泄,潜艇被埋伏在马六甲海峡的美军击沉。此后,日德之间一直寻求核交易,但因盟军渐渐掌握制海权而未遂。1945年5月德国投降时,曾经有一艘德军潜艇向美国投降,事后美军在这艘潜艇上查获560公斤准备运往日本用于其核武研发项目的铀氧化物。这些铀氧化物中含有3.5千克的铀235,是制造一颗原子弹所需核材料数量的1/5。 失去外援的日本只能自己想办法。经过努力,日本军方终于在福岛附近找到铀矿。但是由于这个矿的品位不高,军方经过一年的提炼才获得少量用于实验的铀原料。 尽管核计划受阻,但是日本人并不是很担心。

原来,日本在自己进行核计划的同时也紧密跟踪着其他发达国家的核计划进展,特别是美国和德国。日本曾经组织包括仁科芳雄和荒胜文策在内的多名物理学家组成“核物理成就利用委员会”对发展原子弹进行整体研究。该委员会估计制造一颗原子弹需要至少一吨铀235,这需要从几百吨铀矿石中提取,而分离出铀235的工程大约要消耗日本全年发电量的1/10和日本全国铜产量的1/2。基于这种估计,该委员会认为美国和德国也都没有多余的工业能力可以及时生产出原子弹用于战争。 1945年4月,仁科芳雄在东京的实验室在美军轰炸中被毁,“仁计划”被迫中止。而此前荒胜文策领导的“F计划”也因为分离铀材料的加速器始终不合格而告终。 1945年8月6日,广岛在核弹“小男孩”降临后成为一片废墟。仁科芳雄十分震惊,马上带人进行实地检测,随后向军方确认正是基于铀235的原子弹所为。1945年8月9日,又一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日本人意识到此前关于美国没有多余工业能力及时生产出原子弹的判断是错误的,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与盟军慢慢讨价还价了。仁科芳雄等人也到长崎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这是一颗基于钚的原子弹,而这种技术日本并没有想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军发现了日本人的5个回旋加速器,它们可以被用来从普通铀矿中分离可裂变物质。美国人震惊之余,将这5个回旋加速器弄碎后沉入了东京湾。 虽然二战时期日本的原子弹研制工程不是很庞大,而且在原料的供应上遇到障碍,最终毁于美军的轰炸,但是日本研制原子弹的事实证明日本的核武器研制潜力不容低估。这一历史情结也让一些日本人耿耿于怀:如果日本当年先于美国研制出了原子弹,那么历史会是什么样子? 细思恐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