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抄年羹尧家时发现读书堂西征随笔后下定决心杀他?
为什么雍正抄年羹尧家时发现读书堂西征随笔后下定决心杀他?
年羹尧,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著名将领。
年羹尧历任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
他军事才华出众,运筹帷幄,驰骋疆场,为大清出生入死。
他曾配合各军
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汗马功劳。
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受到雍正热烈欢迎,被称为“恩人”,显赫一时。
但次年十二月,风云突变,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
需要指出的是,起初雍正并没有打算杀年羹尧,只是在抄出一本书之后,才下定决心要除掉他。
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里面写了什么,竟然会要了年羹尧的命?
众所周知,雍正的皇位来之不易,是经过激烈争斗得到的,而且还有篡改遗诏之嫌;所以他登基之后,皇位是非常不稳定的。
而年羹尧当时身为抚远大将军手握重兵,为巩固雍正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年羹尧居功自傲,目无皇上,结党营私,但是雍正手里并没有他谋反的证据;再加上年羹尧是雍正大舅子,不看僧面看佛面,雍正虽然诚心要整垮年羹尧,但是并没有打算要他的命,是要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
可是当手下在抄家的时候,发现一本书,正是这本书,君臣矛盾变成了敌我矛盾,彻底改变了年羹尧的命运,让他在劫难逃。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提出一个疑问:皇帝为什么那么喜欢抄家?
抄家有三个好处,一是剥夺其家人的生存权,也是对罪犯的一种加重处罚;二是看看他家里有多少财产,有没有来源不明的收入,经济上是否清白;三是看他有没有写日记,有没有跟谁通信,对皇上政治上是否忠诚。
所以,历代皇帝就把抄家当做法宝,当他们免去一个官员职务,定罪前后,都喜欢抄家。即使没有发现新罪证,抄家的东西上缴国库,也是一笔收入,何乐而不为?
且说下属在在抄没年羹尧家产时,有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读书堂西征随笔》。
叫人诧异的是,这本书不是放在书架上,而是在犄角旮旯的废物堆里发现的。
抄家的官员都是非常精明,且政治觉悟非常高,非常敏感,看到这本书翻了几页觉得里面有问题,之后如获至宝,就带回去交给雍正请功。
史书记载:“臣等细观,其中所言甚属悖逆,不胜惊骇,谨将书二本封固,恭呈御览”。
意思是说,我们在抄家的时候发现一本书,里面的内容有问题,属于严重的政治立场错误,叫人震惊;因此我们就带给皇上您,请您过目。雍正接过那本书,仔细翻阅起来。
他越看越愤怒,把书扔到一边,咆哮着说:”这小子太狂妄了,也隐藏太深,没有早点发现,让他蒙混过关,多活了这么久,便宜了他。—“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雍正二年(1725)年9月被撤职、逮捕的,3个月之后才被判死刑,所以雍正说便宜了年羹尧,让他多活了那么久。)
于是,雍正立即做出批示,赐年羹尧自尽。
雍正三年,(1726年)1月13日,年羹尧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47岁。
据说在收尸的时候,年羹尧是怒目圆睁的,他死不瞑目。
当年羹尧接到圣旨的时候,非常震惊,他原以为自己从康熙朝就开始效忠大清,30岁就担任四川巡抚,鞠躬尽瘁奋斗了半生,雍正会手下留情,最多将自己削职为民;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张死刑判决书。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要了自己命的,竟然是一本书,书还不是自己写的。该书的作者叫汪景祺,浙江钱塘人,是个官二代,其父曾担任大清的户部侍郎,其兄长当过礼部主事。
投胎到这样的家,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按说应该是仕途顺利,平步青云的。
可是,他性情高傲、目中无人,放荡不羁,“无一可为友者”;同时也没有理想和追求,说好听点是淡泊名利;说不好听点就是饱食终日、蹉跎岁月。
直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汪曾祺才考中一个举人,这时的他已经42岁。
成为举人后,就有资格进北京参加全国性会考,举人考上进士的几率只有5%左右,即使没有取得好成绩,没有金榜题名,但也有了做官的资格。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
但是不知怎么搞的,身为官二代,又有当官资格的汪曾祺,直到50多岁都没有混出什么名堂。
雍正二年(1725年)初,汪曾祺通过年羹尧部下、西安布政使胡期恒的引荐,认识了年羹尧。
年羹尧是皇上的大舅子,又是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跟着他混肯定前途无量;可是身为国舅爷的年羹尧身边都是精英,他怎么会重用名不见经传的汪曾祺?
于是汪曾祺就在年羹尧身上下了大工夫,多次给年国舅写信,拍马屁,歌功颂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跪舔。
汪曾祺靠着《上抚远大将军太保一等公陕甘总督年公书》等马屁文章,赢得了年羹尧的青睐,成为其幕僚。
这也难怪,俗人和大人物谁都爱听好话。
其中很多肉麻的话,比如:“盖自有天地以来,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者哉!”
“朝廷深赖贤佐,天下共仰纯臣,朗若青天,皎如白日。”
还有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公乃宇宙之第一伟人”。
就这一句话,就够吃不了兜着走了。年羹尧是第一,皇上往哪里搁?
书中有一部分,是汪曾祺成为年羹尧幕僚之后写的,自然也是吹捧年将军的,如:
指挥克敌战河湟,
纪律严明举九章,
内府新承卢矢赐,
令公引满射天狼。
如果仅仅是吹捧也就罢了,还有涉嫌污蔑、讥讽皇上的文字。
如“皇帝挥毫不值钱,献诗杜诏赐绫笺,千家诗句从头写,云淡风轻近午天”。
据汪曾祺自己辩解,这首诗不是自己的心声,是记述别人言行的,诗的末尾专门加了注释:“某,无锡人,不欲言其姓名”。
但即便如此,这样的诗出现在你的书中,就是大逆不道。
而这样一本充斥反动言论的书,竟然是在年羹尧家里找到,这很说明问题。
说明年羹尧很赞成作者观点,身为大臣应该对此类言行进行举报的,而你非但没有举报,还非常受用,这说明你的政治立场有问题,良心大大地坏了,所以雍正要将其置于死地。
年羹尧自尽,汪曾祺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当时,汪曾祺住在京城罐儿胡同,官差立即奉命前往,将其逮捕。
官差在抄家时还有新的发现:在年羹尧被捕后,汪曾祺写了一篇论文《功臣不可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鸟尽弓藏,古今同慨。”
什么叫古今同慨,不就是污蔑大清皇帝吗?是可忍孰不可忍?实属十恶不赦。
于是,汪曾祺在雍正四年被斩首,家属被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
其实杀年羹尧也好,杀汪曾祺也罢,都是雍正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恐怖行为,是杀鸡吓猴的一种手段,是禁锢思想的集中体现。
而今,这部《读书堂西征随笔》的书可以看到,里面绝大多数篇幅,都是记载年羹尧西征过程及西域的风土人情,还有奇闻异事,以及康熙雍正时代的官场运作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但是性格多疑残暴的雍正皇帝,是容不得任何对皇帝的非议的,所以汪曾祺身首异处,头颅还被挂在了北京菜市口的通衢大道上,一挂就是9个年头,直至雍正与世长辞,才被允许取下掩埋。
为什么雍正抄年羹尧家时发现读书堂西征随笔后下定决心杀他?
雍正对年羹尧动杀机是在1724年(雍正二年),年羹尧第二次进京面圣的时候。
这时的年羹尧骄横跋扈,不遵人臣之道。凡是“年大将军”所到之处,地方官吏都要跪迎,蒙古王公也不例外;他的公文,擅称“令谕”;在雍正的面前也屡有不恭之态;妄议雍正对皇八子胤禩的处置;这些都大大地刺激了雍正的自尊,于是雍正说他“无人臣礼”。
到1725年四月(雍正三年),雍正首先解除了年羹尧的川陕总督职务,调任杭州将军。九月下令逮捕年羹尧,押解回京,暂时收押。
年羹尧随即被抄家。雍正在抄没年羹尧家产时,发现了一本书——《读书堂西征随笔》。这本书在最初查抄的时候侥幸未被发现,后来在一堆废纸中被翻了出来。
(年羹尧剧照)
官员随即报给雍正,“臣等细观,其中所言甚属悖逆,不胜惊骇,谨将书二本封固,恭呈御览”。
雍正看到《读书堂西征随笔》后,勃然大怒,朱批:“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雍正立即赐年羹尧自尽。
从雍正二年逮捕年羹尧,到雍正四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雍正都没有处决年羹尧,为什么一看到《读书堂西征随笔》,雍正就立判年羹尧死刑?这本书是谁写的呢?
这本书是年羹尧的一个幕僚汪景祺写的。
汪景祺是浙江钱塘人,其父汪霖为户部侍郎,其兄汪见祺任礼部主事。汪景祺自恃有才,目中无人,“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为友者”。直到康熙五十三年,参加科举考试才中举人。雍正二年,汪景祺投奔年羹尧亲信胡期恒,经胡期恒推荐做了年羹尧的幕僚。当时,年羹尧隆宠正盛,被雍正视作“恩人”。
《读书堂西征随笔》正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
书里究竟写了什么呢?居然让雍正龙颜大怒。
一,书中对年羹尧极尽吹捧。
《读书堂西征随笔》有一篇文章,题为《上抚远大将军太保一等公川陕总督年公书》,把年羹尧吹得天花乱坠,极尽赞美之词。如赞其人品“台阁之文章,斗山之品望”;赞其功德“盖自有天地以来,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者哉”;赞其威望“朝廷深赖贤佐,天下共仰纯臣,朗若青天,皎如白日”;专门赋诗一首:“词臣帝简抚巴川,开府岩疆十二年;克敌星奔千里寇,宁人月静百城烟。”最为露骨的奉承是“宇宙之第一伟人”。
雍正当然会震怒,年羹尧被杀时身背92条罪名,你汪景祺之前却说他是“宇宙之第一伟人”。那么,雍正钦定的92条罪名不成了“莫须有”,成了颠倒黑白吗?雍正岂能不怒?
二,书中大肆指责帝王对功臣薄凉。
在《功臣不可为》一文中,汪景祺认为,功臣之所以难做,是主子的原因。主子既要功臣效命,又怕臣子功高盖主,危及皇权。如果功臣自恃功劳,直谏皇帝,又被认为骄横跋扈,遭帝王猜忌。以致“进不得尽其忠节,退不得保其身家”,横竖都难逃一死。
如果按照本书中的逻辑,那么年羹尧的死并非他咎由自取,错的是就是雍正,而非年羹尧。
(雍正剧照)
三,书中妄议朝政。
雍正即位以来,整治吏治,在全国清查亏空。汪景祺却说“诸臣承望风旨,搜根剔齿”,认为雍正太过刻薄。甚至讥笑康熙到处题字,“皇帝挥毫不值钱”。最让雍正无法容忍的是,汪景祺在书中对皇太后的尊号毫无忌讳,大不敬。
《读书堂西征随笔》中的所有内容,年羹尧是事前知晓的,但年羹尧不但不诛杀汪景祺、不上报雍正,还擅自收藏,以此为荣。
雍正岂能饶恕年羹尧。
雍正之所以在看到这本书后,立即杀了年羹尧,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在雍正初年,他遭遇的民意危机。
雍正即位后,围绕他“得国不正”的传言就从未停止。
一是说雍正矫旨上位。在康熙的30多个儿子中,雍正并不算出色,且在皇子中的位次又不算长。康熙为储君之位也曾焦头烂额,两废太子,“心思用尽,容颜清减”。雍正能在你死我活的夺镝大战中胜出,成功登基,实属意外。
因此,民间盛传,雍正是篡改了康熙的遗诏,登上了皇位。
二是说雍正用一碗参汤毒杀了父皇,然后登基。
虽然这些都是谣言,根本没有史实依据。但制造谣言的,正是像汪景祺这样的自命不凡的文人,以及像年羹尧这样的保护伞。雍正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为了成为“有道明君”,他不得不痛下杀手,哪怕是功勋赫赫的“恩人”年羹尧。
其实,最终让年羹尧身首异处的,不是他的所谓92条罪状,而是雍正在《读书堂西征随笔》中发现的唯一的一条,那就是年羹尧的反叛之心。而这一条罪状,恰恰是最致命的。
为什么雍正抄年羹尧家时发现读书堂西征随笔后下定决心杀他?
雍正三年九月,年羹尧被解押进京受审。他刚刚上路,浙江巡抚福敏和杭州将军鄂弥达,立刻带人冲进年羹尧的府中抄家。
《读书堂西征随笔》就是这次抄家的成果,福敏和鄂弥达一看书中的内容立刻脸色大变,他们不敢怠慢,以快马将此书递送北京。
雍正看完《西征随笔》后龙颜大怒,不光批示年羹尧狱中自裁,还下旨将该书的作者汪景祺枭首示众,妻子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兄弟子侄全都流放宁古塔,五服以内的亲属全被革职,并限制居住。
更凄惨的是,汪景祺的脑袋被挂在菜市口大道的旗杆上,整整挂了十年,直到乾隆登基,才允许将它择地掩埋。
汪景祺是什么人?《西征随笔》到底写了啥,以至于它不光害了年羹尧,还累及汪景祺的家人?
汪景祺出身仕宦之家,其父汪霖官居户部侍郎,其兄汪见祺是礼部主事。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汪景祺当然也是以读书做官为目标,只可惜少年天资聪慧的他却屡试不第,一直熬到42岁才通过乡试,获得了一个举人的身份。
举人是做官的起点线,可以在官府挂贴,等待候补的机会。不过以举人的身份出仕,哪怕熬一辈子官阶一般不会超过七品,更多情况下是熬到胡子白还在排队“候补”。汪景祺就是这样,熬了整整十年,到雍正二年,52岁的他依然“候”着。
汪景祺为何补不上呢?原来这家伙有个致命的弱点,他自视清高,谁都看不起,还是个名牌喷子。汪景祺在《西征随笔》中如是评价自己:
“忆少年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与友者,骂坐之灌将军,放狂之祢处士,一言不合,不难挺刃而斗。”
把自己比作“使酒骂座”的灌婴、“裸衣骂曹”的祢衡,承认自己没有一个朋友。世上有两种清高,一种叫孤傲,你们都不如我,所以我远离你们,这种人不可亲但可敬;一种叫狂傲,你们都是垃圾,所以我要骂你挠你,这种人可憎!
汪景祺就是第二种,活该他没有一个朋友,也“候补”了一辈子。
不过他命好,得到了一个人的赏识。此人叫胡期恒,时任陕西布政使,他有一个发小叫年羹尧。因为胡期恒的推荐,汪景祺得以进入年羹尧的幕府。
汪景祺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稻草,他一反常态,变成“知素昔之非,降心从人,折节下士”的人。脸变得太快,暴露了他原先的清高就是装出来的,他就是一个故作姿态博人眼球的伪君子而已。
果然,汪景祺腆着脸给年羹尧写了一封肉麻的信,信中他鼓吹年羹尧是“宇宙第一人”,认为即便郭子仪和裴度,跟年羹尧相比“不啻萤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最后他还感叹:“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哉!”
年羹尧很受用,于是一招手,汪景祺屁颠屁颠从浙江赶往西北,这本《西征随笔》就是他沿途的见闻和“思想结晶”。
当然,当了一辈子的喷子,汪景祺习惯性地在书中讥讽一切。大概是突如其来的幸福让他“失心疯”了,汪景祺居然刹不住车,连康熙皇帝也成了他讽刺的对象,说他“皇帝挥毫不值钱”。
狂妄一辈子,不知道官场的水有多深的汪景祺,还自以为是地将这些内容编辑刊印,又郑重其事地送了年羹尧一册。
雍正给汪景祺的罪名就是“讥讪圣祖仁皇帝,大逆不道”。其实这还算客气的,有些罪名让雍正吃了苍蝇,还不大好说出口,比如汪景祺把年羹尧比作郭子仪和裴度。
郭子仪和裴度是什么人?这二位是再造乾坤的千古名将,他们把僵死的大唐帝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李家王朝的续命人。年羹尧的军功能与之相比吗?显然不能。即便是最坏的情况无非是丢掉西北,大清也不至于那么烂。
再者,郭子仪和裴度所面对的皇帝是谁?肃宗、德宗,这二位虽然不算昏君,但昏事也没少干。你把年羹尧比作郭子仪、裴度,是不是暗含着雍正就是唐肃宗、唐德宗呢?
“宇宙第一人”的帽子更是狂得没边,皇帝是天下第一人,宇宙第一人是皇帝的什么人呢?还是干脆他就应该当皇帝?
汪景祺唯一值得赞赏的是,他跟胡期恒一样,也发现年羹尧过于招摇,也同样对年羹尧给出了善意的提醒。只不过胡期恒直言不讳,提醒年羹尧“善持盈”,不要骄傲自满;而汪景祺卖弄学识,让年羹尧当心“狡兔死,走狗烹”。
这个性质就很恶劣了,年羹尧有问题你不敲打年羹尧,反而提醒他当心皇帝对你下手,这岂不是挑拨离间?严重一点说就是在唆使年羹尧造反!
污蔑康熙、唱衰大清、影射雍正、狂悖僭越、唆使造反,五条大罪在帝制环境下哪一条都够砍头。所以,汪景祺之死完全是自找的。
年羹尧的错在于,他对汪景祺找死的言论一点警惕性都没有,更对自己被强行拉下水显得麻木不仁,甚至很乐于汪景祺拿两代皇帝衬托他的功勋。这种情形像不像开国皇帝被人编造神奇的预言?编造者耳不红面不赤,被编造者忸怩接受。
我估计,年羹尧私下把汪景祺的书不知道看了多少遍,越看越觉得爽,越看陷得越深。
客观讲,没有汪景祺的《西征随笔》,年羹尧也必然会被处死,92条罪状里不缺汪景祺赠送的这几条。或者说,汪景祺是年羹尧之死的助推剂,而不是发动机。
很多人认为,年羹尧死得冤,雍正太无情。以我们今天的环境来看确实是这样,但以帝制环境来衡量,年羹尧死得一点都不冤。
作为雍正的心腹,年羹尧之死其实打了雍正的脸,如果不到万不得已,雍正断然不会这么做。事实上,雍正早就察觉到年羹尧的极度膨胀,曾经多次提醒,甚至敲打年羹尧。
可惜年羹尧被膨胀的气体把脑浆挤扁了,他把自己比作三种人:皇帝的恩人、皇帝的护法、皇帝的替身。
汪景祺不是说了嘛,没有我年羹尧大清都完蛋了,你龙椅能坐得稳吗?点水之恩涌泉相报,我给你个龙椅,要点尊崇、权力、金钱,不过分吧?
放眼大清,离开我年羹尧,谁能给你雍正皇帝保驾护航?你的亲兄弟都不支持你,缺了我你玩得转吗?
我辛苦卖命还不是为了你雍正皇帝?既然需要我保驾护航,有些事就得主动去做,把自己当半个主人,这么做有错吗?
正是这种想法,年羹尧变得顽固不化,越来越放肆,面对雍正的提醒和批评,变得置若罔闻,反而越发嚣张跋扈。不难想象,假如雍正不下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该轮到年羹尧下手了。
这才是年羹尧之死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题干所说,雍正是在看了汪景祺的书之后才起了杀心。
为什么雍正抄年羹尧家时发现读书堂西征随笔后下定决心杀他?
年羹尧被杀有多个原因,而《读书堂西征随笔》却不是原因,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借口而已,下面是我分析的雍正杀年羹尧的五大理由。
第一,为了当时局势的安稳过渡,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雍正继位的时候,局势动荡,政敌甚多,尤其是八爷党一直在虎视眈眈的盯着朝局。而年羹尧最早的时候就曾经在四爷和八爷之间左右摇摆,例如,在康熙五十七年,为了得到陕甘总督一职,年羹尧就曾瞒着雍正,偷偷的回京拜访过八爷他们。在这时候,在军中威望很高,手握兵权的年羹尧一旦被八爷争取过去,那对于雍正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再也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了。就是为了防范两人联手,除掉年羹尧比杀八爷更有效。
第二条,功高震主。年羹尧训练的士兵只认元帅令,不听皇帝言。年羹尧还因为这个洋洋得意过,殊不知这是皇帝的大忌。皇上如果指挥不动军队,岂不是很危险。就像我们现在的国家,不是也一直强调由党指挥军队吗。
第三条,骄纵跋扈,也就是当时所说的逾越。年羹尧赏送给下属东西,下属要向北磕头谢恩,发给同级官僚的文书,却擅称“令谕”。蒙古的王爷额驸见他,要行跪拜礼。最过分的是,雍正的圣旨年羹尧都不跪拜接听,拿过来看看了事等等。他的狂妄,早就超过了封建时代一个臣子的底线,追究起来,每条都是“大不敬”之罪。
第四条,结党营私。在当时除了个新名词叫“年选”,就是说凡是年羹尧保举推荐之人吏部和兵部一律优先录用,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大的政治势力。可以说,结党营私,别人还只敢偷偷进行,而年羹尧直接明目张胆的做。
第五条,贪污受贿,敛财无数。年羹尧在位期间贪赃银两达数百万两。在雍正朝治贪反贪的大形势下,看年的贪污数目,每一笔都触目惊心啊。
就以上这些理由,那一条不比那本书的罪过大啊,所以,年羹尧的死是咎由自取,并不全是雍正皇帝的恩将仇报,兔死狗烹。
为什么雍正抄年羹尧家时发现读书堂西征随笔后下定决心杀他?
《读书堂西征随笔》为年羹尧的幕缭汪景祺随年西征时所做,书中称年是“宇宙之第一伟人”,又说历代名将郭子仪、裴度等人“较之阁下威名,不啻萤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盖自有天地以来,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哉!”,并献给年羹尧收藏。待郎福敏在查抄年羹尧的府邸时发现《西征随笔》,并呈送雍正。雍正在首页题字:“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年羹尧被杀后不久,雍正以汪景祺“作诗讥讪圣祖仁皇帝,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枭首示众,脑袋被悬挂在菜市口的通衢大道上整整十年。其妻发黑龙江为奴,其亲兄弟、亲侄俱革职,发宁古塔,其五服以内之族亲现任、候选及候补者俱革职,令其原籍地方官管束,不得出境。直到乾隆登基后才将汪的头颅择地掩埋。
雍正不可能仅仅凭一本《西征随笔》就将年羹尧杀掉的。年羹尧虽然绝对拥戴雍正。但是他并不希望用激烈的手段对付胤禵等皇子。而雍正对胤禩、胤禟包括胤禵都要除之而绝后患,可年羹尧却没有积极响应,年认没有必要斩尽杀绝,年羹尧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却犯了雍正的大忌。在打击胤禩集团有些理亏的雍正,本需要年羹尧的的积极支持,但是年羹尧偏偏在这个问题上不是百之百地顺从,在年羹尧被杀后雍正说“深悉年羹尧之伎俩,而知其无能为也”。这明确说明雍正并不担心年羹尧有不利于皇权的举动。雍正最担心的是年羹尧被胤禩集团利用。如果手握重兵、远在西北的年羹尧如果被人利用,给刚即位的雍正的带来巨大麻烦和压力。而这正是年被杀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雍正抄年羹尧家时发现读书堂西征随笔后下定决心杀他?
年羹尧为何被杀:
1:性格使然,年羹尧的性格就是狂傲不羁,敢于冒险,敢于亮剑,敢于处理复杂棘手问题,敢于承担责任。
2:年羹尧小时候,有个故事,可以证明他的性格刚烈张狂,有一天,他跳入郊外一条奔流湍急大河里,横渡一个来回,河水凶险,成年人也难以招架,时刻有可能命丧黄泉。
别人问他:为何冒险?
年羹尧回答:大丈夫当横行四海,这点危险怕什么,淹死了就死了,何所惧。淹不死,说明以后还有大鹏展翅的机会,命运会飞黄腾达。就是俗话说的:活着干,死了算。
3:年大将军可不是一位普通的武将,文化功底也是了得,凭本事考的进士,进士的学历,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导师,全国平均每年才录取一百人左右。
年羹尧书法
4:年羹尧家世不凡,父亲是历任河南道御史、工部侍郎,官至湖广巡抚。湖广富饶天下,在这里党巡抚,位置非常显赫,年羹尧!!的哥哥也是高级别官员。
5:康熙大帝非常赏识年羹尧,并委以重任。
原因:
①显赫的出生,复杂的关系网,年家时代为官,年羹尧又是康熙的四儿子胤禛的大舅哥。当时容易出头,容易提拔。
②年羹尧确实有真才实学,做人做官都有一套,与众不同。年纪轻轻,就在各项职务上都取得了大的成就。
6:年羹尧辅佐雍正当上皇帝,配合雍正取得西部大捷,为朝廷稳定,起了基石作用。
被杀的原因:
性格使然,性格决定命运。
皇权使然,功大不赏,无法再赏。
位置显赫,尾大不掉,处理皇九子不配合雍正。
骄横跋扈,俨然土皇帝,西北王,强迫朝廷册封部下。
勾结朝廷内官,大肆行贿受贿。
他的内线,眼线遍布京城,遍布各地,他的快马情报,比皇家情报系统速度快一倍。
吃喝用度,生活超级豪华,年大将军也是皇帝待遇,夜生活每天翻牌子。
总之,雍正睡不着了。
雍正本身皇权来的不正,刚开始不稳当,等稳当了,年大将军就要挂了。
有人说,年大将军为啥醋韬光养晦,改改脾气。
①山难改,性性难移。
②如果改了,就不是年大将军了。
③都是凡人,时位之移人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