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的历史里,为什么收服了马超以后,就很少再看到马超了?

马超投降刘备后,在汉中之战有出场记录外,再后来出场机会不多了,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马超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世袭公侯之家;家世显赫,出身比刘备要好很多的。

马超在归降之前,就已经是一方诸侯,并且实力比刘备还要强大的;曾经在渭水杀的曹操丢盔弃甲,差点要了曹操的小命;能力突出,具有争霸天下的基础。可是投降刘备之后,刘备确实没有很好的重用,只是让他镇守边关,防备羌人,羌人畏惧马超,自然不会犯关,所以马超是闲职。

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马超的家世,原本就是一方诸侯,并且曾经打的曹操狼狈不堪,马超只是不得已归降刘备,没有落脚之处,这点我想刘备心知肚明的,但是当时也确实需要马超一员勇将,归降可以尽快取得西川,同时得一员大将,也就是说马超有利用价值。但是家世比刘备好,有天然的优越性;刘备虽然是汉皇后裔,可是到他这代的时候,已经是老百姓一个,最重要的心马超对否是心甘情愿地归降呢?这些刘备都需要在心里仔细打量一下的。

可是汉中之战以后,马超的价值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了,刘备已经进位汉中王了,对于马超这样的人物,刘备在安置的时候,内心肯定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马超失去用武之地,只能给予高官厚禄,不给大权的,不会让他进入核心集团的。

虽然给了马超很高的职位,骠骑将军比张飞还要高;但是大权都是在刘备手中的,刘备肯定知道用什么办法来驾驭马超,所以马超在归降刘备后,活的的很憋屈,尤其是汉中之战以后,每天活的行尸走肉,战战兢兢的。父仇未报,颠沛流离,备受精神打击,只活了47岁就英年早逝。

关于三国的历史里,为什么收服了马超以后,就很少再看到马超了?

因为三个原因:

一、马超不被重用

马超投奔刘备的时候,只有本人残余的那点骑兵,刘备因为缺乏骑兵而亲自掌握,马超手上基本没有军队了。

同时,马超资历与刘备相同,刘备也不大可能给予马超多大的权力,所以也就上表汉中王的时候列名第一,平时属隐形人。

二、被关张恐吓

马超因为生长与边境,混迹于羌胡,母亲是羌女,父亲马腾也没受什么正统教育,所以马超对于礼仪是非常粗疏。

野史记载:马超平时喜欢直接称呼刘备的表字,这在以前还是可以的,毕竟马超也是朝廷任命的州牧,与刘备是基本平等的地位。可如今马超屈居刘备之下再称呼玄德就有问题了。

传说:215年刘备率领5万大军出川救援荆州预备反击江东,中途与关羽等人会面。当时关羽张飞站在刘备后面,马超一个人进来后很随便对刘备拱手称玄德。

张飞大怒,呵斥马超:

你怎敢如此称呼?

关羽则瞪大眼睛,做拔剑状。刘备当然蹦足脸面不说话。马超吃惊看着场面上,面对关张两大猛男的武力威胁,最终还是委屈地低头,单膝跪地,口称:见过主公。

此后,马超越发谨慎。

三、出卖朋友

彭漾是马超的朋友,喝酒时抱怨刘备,说几句你(马超)在外领兵,我在内居中的话。马超随后是越想越怕(怕这是刘备诸葛亮给自己上的套啊),就举报了。彭漾被处死。

这之后,马超背负出卖朋友的罪名,也就再也没有朋友了。

所以,马超本人投降刘备之后非常低调,郁郁不得志,更不敢出头,周围人也不愿与马超交往,47岁郁闷死去,临终祈求刘备关照唯一的堂弟马岱。

关于三国的历史里,为什么收服了马超以后,就很少再看到马超了?

马超(公元176年一222年),字孟起,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末年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为什么他归降刘备后就很少再看见他了呢?这件事还得从他的父亲马腾说起,他父亲是一位忠君爱国之士,为了汉室,他多次起兵攻打叛贼。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咬破手指,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袋里赐于董承,与马腾、刘备等密谋刺杀曹操,然而,血诏书事件很快暴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等人全部被曹操处死,灭门三族。马腾是少数手握重兵之人,余部有十多万精锐骑兵,曹操暂时奈何不了马腾,只能从长计议。

然而,曹操在他一生中曾做过两次“三马同槽”的噩梦,这次,他的谋士解梦说,“三马同槽”不好,肯定是马腾、马超、马岱父子三人在与他抢夺天下,想造他曹操的反。于是,曹操就设计诱杀了马腾。

马超见父亲被曹操杀了,立即起兵为父亲报仇,在潼关大败曹操。后来,曹操使用离间计,让韩遂与马超反目成仇,爆发内战,曹操趁虚而入,大战马超,关西军大败。马超逃至凉州,又整顿兵马攻打陇西,结果大败。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马超只好投靠汉中太守张鲁。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张鲁部将杨昂因嫉妒马超英勇,便屡屡用谗言诋毁马超,马超怕张鲁加害自己,就转身投靠刘备去了。

马超投靠刘备后,就相当于从前台走到了后幕,刘备又不能让他带太多的兵,怕他去找曹操寻仇而影响全盘计划。所以,刘备就把马超调派去守边城了。这就是马超归降刘备后,很少看见他身影的原因了。

关于三国的历史里,为什么收服了马超以后,就很少再看到马超了?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的形象非常好,可是实际上演义和正史是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汉朝的时候人们非常看重出身以及孝道,一个不孝之人在哪里都会被人看不起,也没人会想用一个不孝之人恰巧马超便是一个不孝的人,他的父亲在许都做官,马超还是决定不管他亲生父亲的生死,和曹操发动战争。

马超当时对韩遂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决定放弃父亲,以韩将军为父亲,韩将军也应该放弃自己的儿子,以超为儿子”。这段话可是毁了他自己,很多人都看不起这种不孝的人,尤其是当时是以孝治天下。刘备同样是看不起马超的。曾有史书记载,王商说马超这个人的确是非常勇猛,可是没有仁义之心,这样的人不会讲义气的。

马超在张鲁手下其实一直很憋屈,首先就是张鲁手下都排挤他,还用各种方式来贬低他,甚至于本来张鲁要把姑娘嫁给马超,其他人都说马超不会对他女儿好,然后张鲁就半路选择放弃。关键是张鲁难成大事,马超便偷偷给刘备写秘书请降,刘备得知后大喜。

刘备降服马超之后,其实也一直在用他,马超在西凉的震慑力非常大,后来专门封马超为骠骑将军,来震慑众人,可是马超的官职说白了并不是实职,刘备用马超,只用他的名,不用其他的,只让他做一个边关的守将。

无论是刘备或者是后来的诸葛亮,都不会给他实权,最终马超在四十七岁便死了,在刘备收服他之后看不到他很正常,因为他以前也算是一方诸侯,投奔刘备后变成了边关守将,还没实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关于三国的历史里,为什么收服了马超以后,就很少再看到马超了?

亲而不尊,尊而不亲。这是中国人的惯常思维方式,古往今来都一样。

马超的父亲马腾地位高于刘备,马超归降刘备后被封为平西将军,这几乎和刘备的级别相当,除了历史原因,就是马超的一方诸侯的名声太大。

这样,刘备用起来马超显然就没有用其他人那么自在。同理,马超被刘备用起来,自然也没有其他人被刘备用起来那样自然。

基于此,马超之于刘备,是尊而不亲的对象!即要尊重,要给高位,要给好待遇,但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放手用。

像赵云这样的兄弟,很亲密,属于不用尊的对象,一尊过度就显得假了,双方都不自在了。

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对待!既是用人之道,又是被用之道,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古今一样,源于中国古今传承绵延不绝的独特的中华文化。

关于三国的历史里,为什么收服了马超以后,就很少再看到马超了?

这个问题对马超本人而言是比较尴尬的,特别是相较于他前期的猛如虎。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这确实是一个现象,因此,小说《三国演义》在汉中之战中给他加了戏,但这都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马超后期之所以存在感不是很强,是有多重因素的。概括的说,天时、地利和人和,他都不具备了。

英年早逝,英雄短用武之时

马超的网游形象,主要看气质哈。

马超投奔刘备是在公元214年,他的离世是在公元222年,年仅46岁。称得上是英年早逝。假使他有更长的寿命、能活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也许会创造新的战绩,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和存在感。

马超名震天下,为世人所瞩目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的渭南之战,此时他35岁。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执行“陇右战略”。离他的根据地、之前的大本营梁州就很近了,他无疑又有了用武之地,可惜,他没有活到那个时候。

然而这一点还不是最关键的,更关键的是他投奔刘备,英雄再无用武之地。

猛虎离山,英雄无用武之地

马超大战许褚以及曹操割胡弃袍,小说《三国演义》对马超的勇猛下了很多笔墨,“信、布之勇”可见一斑。

通过马超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马超父子的根据地在大西北,他所倚重的力量是西北少数民族。如《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所载:

父腾,灵帝末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于西州。

根据裴松之援引《典略》所作的注,马超的父亲马腾还是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混血:

桓帝时,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

马腾马超父子起家的倚靠力量也是西北的少数民族,这一点连他的敌人都看的很清楚,据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所载:

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

马超参与了汉中之战,但相较于张飞、赵云和黄忠等并未有突出的战绩和事迹,因为此时他已经是猛虎离山了

可是马超再次兵败、失去了根据地后,先后投奔了张鲁和刘备,先是汉中、后是成都,他离根据地和大本营越来越远,几乎就是猛虎离山。

我们可以看到猛虎离山后未再有显著战绩,就是一个证明。他的存在感要么在刘备上表请封汉中王时名字最靠前,要么是和刘备成为儿女亲家。因此,不难理解《三国志》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

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

综上,马超因为英年早逝,没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因为离开了大本营,也失去了倚靠力量,所以,投奔刘备之后逐渐地默默无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