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魏国:张辽、夏侯惇、曹仁、邓艾、钟会

蜀国:关羽、马超

吴国:周瑜、陆逊、吕蒙

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这倒是个好话题!虽然是游戏性的文字,但笔者觉得倒是值得一写。

魏蜀吴三国的统帅曹操、刘备、孙权就不算在内了。因为要论统帅能力,曹操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刘备也不差,因为刘备只是在反应能力上稍差曹操一些,其他方面和曹操都差不多,不然,曹操也不会说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这句话来。至于孙权,虽然在用人方面和曹操与刘备有的一拼,但要论领兵作战,那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不然,也不会有“孙十万”这个美名。也就是说,孙权最大的统兵能力也不会超过10万人,和当年韩信评价刘邦差不多。

要论三国的名将,那可是太多了。可是要论能够独当一面,作为一方统帅的将领却并不多。

评价三国将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方面是从综合实力方面。可是笔者反复思量,全三国时期找不出具有这种能力的十个人。

另一方面是从兵种的角度来谈,这样的话,三国还是能够找出几个人入选十大元帅的。但笔者要抱歉的是,确实没找出十位在指挥兵种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蜀汉篇

骑兵元帅-马超

要论统帅骑兵作战,整个三国时期也没有能够超过马超的。马超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渭桥一战,杀得曹操是割须弃袍,性命几乎不保。

而且,马超并不像世人议论的那样有勇无谋,在渭桥之战中,如果韩遂听从了马超“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的计策,则曹操大事去矣!所以,曹操才会发出 “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感慨。

马超投奔刘备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闲置,但却并不是刘备故意冷落他,而是有两个原因。

其一、川北皆是山地,马超率领的西凉铁骑根本施展不开,而且马超也不善于指挥山地作战,这也是马超在汉中之战表现不佳的原因。

其二、刘备是想把马超雪藏起来,用于日后攻打凉州时发挥作用。这一点,在刘备进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凉州牧、犛乡侯时的策文中就可以得到明证。

据《三国志》记载:

“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

由此可见,刘备是对马超寄予厚望的。可是,因为荆州丢失,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彻底失去了进取凉州的机会和实力,马超也在不得志中郁郁而终。

根据马超的能力和蜀汉在日后攻取凉州时可能会发挥出的力量,笔者认为,马超具备成为骑兵元帅的条件,所以,应被授予骑兵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水军元帅-关羽

刘备来到荆州后,尤其是在占领了樊城之后,终于有了第一支水军。

刘备占据樊城后,为了从南郡获得荆州对他的物资支持,必须要有一支水军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关羽就变换了角色,由一名骑兵将领转变为水军将领,成为了蜀汉集团水军的创始人和最高指挥员。

荆州虽然有六郡之地,但最为要害之处有二,一是南郡,周边环绕着汉水和长江;二是江夏,扼守着汉水汇入长江的入口处。要想守住南郡和江夏郡,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在刘表的扶持和刘备的刻意经营下,赤壁大战前夕,关羽手下已经具有水军万人的实力。

据《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由此可见,此时关羽手中的实力已经不凡。而且,正是因为有了关羽这支水军,刘备才得以在“长坂之败”后得以逃出升天。

据《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记载:

“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如果不是关羽,刘备要么战死,要么被俘,那就不会有日后的三国了。

后世很多人都对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一事表示不解,既然明知道关羽的性情会与孙权搞不好关系,那么还为什么让关羽镇守荆州呢?换别人不行吗?比如赵云、魏延等。

其实,这还真不行。笔者上文说过,荆州六郡,尤其是南郡和江夏郡地处长江和汉水,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水军来镇守,而关羽是刘备的水军总司令,他不在荆州镇守,还有谁能够替代他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谁是水军总司令,谁就是镇守荆州的人选。所以,刘备的决策是绝对正确的。

关羽也不负所望,在他的领导下,荆州水军成为了后汉时期唯一一只能够和东吴水军抗衡的水军。即使后来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战败,荆州水军仍然控制着汉水江面,立于不败之地。

鉴于关羽是蜀汉水军的创始人和总司令,立下过赫赫战功,所以笔者认为,关羽应毫无争议地被授予水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山地军元帅-张飞

张飞在入川之前,一直是以骑将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长坂之战”后的据水断桥。

据《三国志 蜀书 张飞传》记载: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在攻取益州时遇到了很大的压力,于是,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入川助战。诸葛亮率领赵云走水路,张飞走旱路,也就是在此时,张飞奠定了其在蜀汉政权军中山地军的地位。

根据《三国志》记载,张飞率军要先于诸葛亮和刘备合军,这主要要归功于巴郡太守严颜。

后汉时的巴郡辖区很大,包括今重庆、阆中等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一支非常有名的少数民族队伍-板楯蛮。张飞到了益州后,被刘备任命为巴西太守,阆中都督,主要任务就是收服阆中地区的板楯蛮为蜀汉所用。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张飞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汉中之战时,主力其实是张飞所率领的板楯蛮,正是这支山地军,才能在川北的山地间击败同样是由板楯蛮组成的曹魏军队。不然,张飞要是率领由荆州的步兵和骑兵是根本无法击败张郃的。

而且,刘备任命张飞镇守阆中,而不是镇守汉中,并不是不信任张飞,而是把张飞放在了一个更重要的岗位上。

阆中地区在蜀汉整体的军事布局上正好处于中间的位置,向北可以增援汉中,向东北可以增援上庸、向东可以增援永安、峡口,向西可以增援成都,张飞属于蜀汉内部一个总救援的角色,其地位非常重要。

因此,笔者认为,张飞可以算作是蜀汉山地军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者,加上阆中都督的重要军事地位,所以,应该授予张飞山地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游击军元帅-魏延

魏延虽然投靠刘备的时间并不早,但因其出色的能力很快脱颖而出。我们从刘备入川时率领的将领就能看出,刘备是要大力培养像黄忠、魏延这类将领的。

魏延也不负所望,在攻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屡立战功,所以,在刘备得到了汉中之后,就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一时间,全军皆惊。

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魏延确实是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

其二、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虽然忠勇,但毕竟年事已高,蜀汉军中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魏延就是刘备重点培养的对象。

据《三国志》: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说的可不是大话,而是以汉中为中心,以褒斜、陈仓、子午道等建立了一条钢铁防线。具体战法是这样的:

曹军来攻时,主动放弃大道,利用有利的地形全力袭扰曹军,并破坏道路,尽一切可能迟滞曹军行军速度。即使曹军能够攻到阳平关,也已经是人困马乏,战力大损。此时,再派出有力之一部,断了曹军的粮道,曹军屯兵于坚城之下,求战不得,粮道又被断绝,不战自败。待到曹军退兵,此时蜀汉军队已经四面云集,必定会歼敌于阳平关下。

魏延战法的核心就是利用板楯蛮建立一支特种部队,和曹军打游击战,在曹军来攻时,尽一切可能袭扰曹军,尽可能的消耗曹军的战斗力。从事后的结果判断,魏延的战法是成功的,魏延就是依靠这种战法,镇守汉中十五年。

因此,笔者认为,魏延是蜀汉军中游击战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者,应该被授予游击军元帅军衔。

图片来自网络

曹魏篇

骑兵元帅-张辽、张郃

曹魏阵营中虽然有一支能够震慑蜀汉和东吴的虎豹骑,但是其统帅曹纯却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曹操的儿子曹彰虽然也具有统帅虎豹骑的能力,可惜因为曹魏内部的争斗早死,功绩不显,所以也不能被评为骑兵元帅。

笔者认为,曹魏军中能够胜任骑兵元帅军衔的有两人,一是张辽,二是张郃。

但是这两人因为不是曹魏的嫡系,都是降将出身,所以,曹操是不会把自己的精锐部队交给二人率领的,但此二人所表现出来的战力,绝对担得起骑兵元帅的称号。

张辽

张辽本身是马邑人,生在北方边境,自小就弓马娴熟。后来应大将军何进招募义勇来到京城,归属于并州刺史丁原部下。后来丁原被杀,张辽归附董卓,被拨到吕布帐下。

张辽在吕布帐下的地位很特殊,他并不是吕布的直系部下,而是联盟的一员。这也是大家疑惑为什么吕布不重用张辽,偏要重用高顺的原因。张辽在吕布这支联盟雇佣军中,学到了西凉骑兵作战的精髓,这一点在后期的濡须之战中,给孙权上了一堂生动的骑兵如何突击步兵的现场实操课。

可惜的是,张辽究其一生也没有能够掌握曹魏骑兵的指挥权,虽有其能,但未能施展,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张郃

相对于张辽,张郃的命运稍好。张郃本是袁绍部下,号称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在袁绍帐下执掌骑兵。投降曹操后,因为曹军中派系的原因,张郃并未获得重用,一直到了后期,在曹军中诸多名将相继死亡之后,张郃才开始崭露头角。

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到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大战,张郃无一不出场,因此深受诸葛亮忌惮。

据《三国志》描述: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可惜,张郃最后却不得其死。

据《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由此看来,张郃之死就是司马懿逼得!

图片来自网络

东吴篇

东吴虽然不乏将才,但是要是按照兵种来论的话,除了水军还值得拿出来说一说,其他的都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

水军元帅-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一句有名的挖苦东吴将士的话“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虽然刻薄了点,但却反映出周瑜也仅有在水战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而已。

周瑜参与指挥的著名战役也仅有赤壁大战一例,东吴派出的兵马也是以周瑜所统帅的鄱阳湖水军。

不过,根据《三国志》等正史的记载,东吴水军与曹操并没有直接发生战事,和曹操水军发生水战的是关羽统帅的水军,东吴水军仅是在火烧赤壁之时露了一次脸。而且,烧的也并不是战船,而是曹操水军编成的用铁索连接而成的竹筏。

客观地说,后汉时期东吴的水军确实是最厉害的,起码在关羽率领的荆州水军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周瑜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就像笔者在评价关羽是镇守荆州唯一人选的依据是关羽是荆州水军的总司令那样,周瑜因为是东吴的水军司令,所以成为了东吴的都督。因为,无论是在东吴的江东之地,还是东吴要抢占的荆州之地,都是河网纵横之处,水军都是绝对的主力。

因此,笔者认为,鉴于周瑜在东吴水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立下的功勋,有资格被评为水军元帅军衔。

最后,笔者再唠叨几句,要说三国时期具有统筹全局能力的方面之才还是有几位的。像蜀汉的姜维、曹魏的曹仁和于禁;东吴的陆逊都有资格。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不论身份,只看能力、成就,以下就是我心中《三国演义》的十大元帅。

第十位:曹仁

曹仁的能力被罗贯中掩盖了,正史中甚至有张辽亚于曹仁的评价。尽管如此,演义中他依然挡住了关羽和周瑜,单凭这两点,也应该位列十大元帅。

第九位:关羽

关羽的争议很大,毕竟最终不仅伐魏功败垂成,还被吕蒙打破了荆州,导致败走麦城而身亡。但是作为蜀汉第一大将,我觉得他还是有入选资格的。

刘备向来以知人善用著称,以关羽的能力来说,保守荆州不失本不难,设立烽火台就是一步妙棋。率兵进攻中原,水淹七军,擒获曹操颇为倚重的大将于禁,斩杀猛将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差点因此迁都。以此种种足见关羽用兵之能。

但性格决定命运,最终令其兵败身死的不是他用兵无方,而是他近乎扭曲的傲。如果他能够结好东吴,与其携手出兵,说不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关羽虽有过失,但不失为汉末三国杰出将领,理应位列十大元帅。

第八位:邓艾

邓艾是后司马懿时代阻挡蜀汉伐魏的重要将领,与姜维两人可谓一时瑜亮。尽管表面看起来姜维胜多负少,但进攻方本就在选择上灵活性强,而防御一方相对较被动。而且姜维的所谓胜利,不过是小范围内,对整体战局影响不大。

最后与钟会分兵,率偏师冒险偷渡阴平,迫使刘禅投降,可谓灭蜀第一功。可惜祸起萧墙,被心存异志的钟会诬告谋反,司马昭明知邓艾有冤却听之任之。最终在平反之前被灭口。

邓艾得配武庙,又有灭蜀之功,十大元帅之列当仁不让。

第六位:张辽

曹操退军北还,留张辽镇守合肥。这是张辽第一次以主将身份镇守一方。事实证明,张辽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文武双全,是封疆大吏最佳人选。

孙权率军北伐,结果在逍遥津被张辽杀得大败,江东更是有了“张辽止涕”的说法。

在之后的日子里,张辽成为了东吴难以逾越的鸿沟,成为了曹魏抵挡孙吴的屏障。

很多人看低张辽,不过在我看来,张文远当居此位。

第六位:孙策

或许很多人会惊讶孙策会上榜,而且排位不低。但是我觉得,如果不是上述五人太过逆天,论纯武将,孙策是汉末三国最会打仗的一个。

说起东吴,第一反应是历经两世,之后孙权坐领。其实孙坚在时从来没有席卷过江东,整个孙吴的天下,是孙策靠着玉玺换来的少量士兵,和父亲昔日部下几员大将一寸一寸打下来的。

孙策是典型的兵形式代表,每战当先的风格与昔日的项羽很像,从这点看,不负“小霸王”之名。可惜,善泳者逆,最终死于小人之手。

孙策位列十大元帅第六位,居所有纯粹的武将之首。

第五位:司马懿

司马懿和周瑜一样,很悲剧的让罗贯中拿来衬托半神的孔明,但历史结局是不容更改的,即便老罗不遗余力的为诸葛亮加戏,也依然不能改变司马懿屡次守卫的成功。

对于曹魏来说,可谓成也司马懿,败也司马懿。由于曹真被写成了傻瓜,张郃成了匹夫,所以司马懿成为了唯一一个可以与诸葛亮扳手腕的人物。尽管屡次吃瘪,但从结果看,司马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曹魏如果没有司马懿,恐怕早就被诸葛亮扫平中原,兴复汉室了。

不过遗留问题就是尾大不掉,最终曹魏的胜利果实被司马家篡夺。

无论从哪方面看,司马懿都足以位列十大元帅之一。

第四位:诸葛亮

无论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擅长军事,在《三国演义》中他就是一个全能的神人。

很多人将其定位在军师这一形象上,但从后期来看,诸葛亮事必亲躬,完全就是伐魏大元帅,可惜虽然取得了很多局部胜利,但无关大局,每一次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功败垂成。

在演义中,诸葛亮的北伐失败无关个人能力,完全就是天数使然,所以,十大元帅当有其一席之地。

第三位:陆逊

其实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也是由陆逊献策最终成功的。在刘备起七十万倾国之兵伐吴时,整个东吴鸡飞狗跳,投降又不被允许。于是孙权力排众议,启用陆逊。

陆逊也不负众望,导演了《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中的第三个以少胜多——夷陵之战。最终火烧连营七百里,致使蜀汉大伤元气,刘备也因此郁郁而终。

之后陆逊迅速成为了东吴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多年来兢兢业业,帮助东吴在三国站稳脚跟。

儒将陆逊,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

第二位:周瑜

“曲有误,周郎顾”,周瑜不仅英俊潇洒、多才多艺,同时极具谋略,擅于用兵,是典型的统帅型人才。

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一样,是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例。尽管书中无限神化诸葛亮,添加了“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原创故事,但依然难以磨灭周瑜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周瑜的这一场漂亮仗,就不会有后面的三国。

同时周瑜的对手是雄才大略的曹操,而不是志大才疏的袁绍。

考虑到地利优势和周瑜的英年早逝,故而将其位列曹操之后,居十大元帅第二位。

第一位:曹操

尽管演义努力丑化曹操,但依然无法改变他综合能力第一人的地位。曹操败仗不少,但是除了赤壁之战都无伤根本,他从单骑出逃到奠基魏国,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无愧许劭所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官渡之战,曹操缺兵少粮,但指挥得体、调度有方、听言纳谏、知人善用,最终力挽狂澜,彻底统一北方。官渡之战也成了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十大元帅第一位,曹操当之无愧。

曹操、周瑜、陆逊、诸葛亮、司马懿、孙策、张辽、邓艾、关羽、曹仁就是我心中的《三国演义》十大元帅,结果见仁见智,不喜勿喷。

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一,吕布。三国时期武功第一高手(曾经一人与刘、关、张三人决战),身经百战,干掉过无数敌人(有次差点把曹操也干掉了),当过一方首领。虽然后来战败,另当别论。因为他最后遇到的对手是政治家兼军事家曹操,元帅在政治家面前,还是要逊几成的。

二,周瑜。当过东吴的都督,统领吴国军队,以少胜多,战胜了号称百万大军的曹操,使危如累卵(朝中已经有投降派了)的吴国转危为安,他不当元帅谁敢当。

三,吕蒙。文武双全,在周瑜、鲁肃统领吴国兵马时,就是排在前面的“兵团司令”,参战无数。后来,用计干掉关羽,夺回荆州,维护了领土完整。评个元帅没意见。

四,陆逊。在刘备大军压境,差点灭了吴国时,统领吴国兵马,一举打败了刘备,使吴国转危为安。虽然年轻,资历浅,但功劳太大,职位太高,应该评元帅。

五,诸葛亮。刘备的江山,是在他的鼎力帮助下夺来的,刘备死后,诸葛亮南征北伐,巩固了蜀汉政权。这里不谈诸葛亮政治上的建树,仅他的军功、谋略、指挥战争战斗的数量质量,早就是大元帅了。

六,关羽。一是资历老,刘备还没起事时,刘、关、张“桃国三结义”,一直紧跟刘备。二是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特别是赤壁之战后,领兵为刘备夺取了大片土地、城池,打长沙时以宽厚之心赢得了大将黄忠,“水淹七军”时擒于梦、杀庞德,刘备入川后守荆州,独当一面。三是特别有德,为了“初心”,曹操的高官厚禄都没留住他,千里走单骑,一心追随旧主。这样的人如果不评元帅,何以服人?!

七,姜维。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真传。诸葛亮死亡,统领蜀国兵马,九伐中原,战功不少。按职论功,他在“十大元帅”中,应有一席之位。

八,郭嘉。曹操能够在北方扫灭群雄,建立曹魏政权,智囊高参郭嘉功不可没,可以说,郭嘉一直是曹操军事上的参谋长。郭嘉虽然没有亲自领兵打仗,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不可不大矣。再说,总司令部的参谋长都不评元帅,下面的将领也不好授街了。

九,司马懿。他在三国的影响与诸葛亮一样。文武双全,因为活的时间长,他领兵打仗的次数也是最多的,战功不少。与诸葛亮交手,虽然屡败,但屡战,笑到了最后,不但保卫了曹魏领土完整,还为子孙建立西晋奠定了基础。评个元帅绰绰有余。

十,邓艾。文武双全,领兵灭掉了蜀国,为结束三国割据、统一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评个元帅不为过。

以上仅仅是老夫个人意见。至于“十大元帅”的排名次序,由“条友常委会”定。

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我看元帅嘛,至少不光是能打,还要会统军,还要懂兵法,有指挥能力,也要能镇得住………不说必须有方面军总司令的领导才能,至少也得有集团军这一规模的领导经验…………那么以下;

一、曹操、一统北方,有胆识谋略,可谓第一。

二、关羽、封神千年,谁都无法反驳。

三、周瑜、江东军区总司令加封元帅不为过吧!

四、陆逊,江东军区总司令继任者,还生了个陆抗继续做总司令,给江东陆家个元帅沒有人会反对吧!

五、公孙瓒,东北军区第一人,地域系统最加分,给个元帅能咋滴?你瞅啥?!

六、马超、为什么不是马超家爹呢,因为韩遂的问题沒有解决啊,而且神威天将军这个绰号在西北震慑异族很好用,地域系统加分,给个元帅不错吧!

七、吕布,谁能一战?做过五官中郎将,夺过徐州,手下还不少并州嫡系,十个元帅怎么也有他一位吧!

八、张任、戏份不多,但身为巴蜀第一将,也担负着预防南蛮入侵呀,地域系统加分,给个元帅吧!

  • 九、张郃、出道就是河北四庭柱,转投新公司也是五子良将之躯干,让诸葛亮都头疼的人,元帅之位必须的呀!

十、若汉室正统,刘备做元帅,若蜀汉一统,则元帅姓诸葛,若东吴一统,吕蒙可入选。曹魏一统,夏侯惇则为元帅。

不然第十或者是孟获………………

如果给《三国演义》评选十大元帅,哪些人物能够入选?

三国演义中,将帅灿若星河,英雄辈出,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若论谁最英雄,谁称得上最牛之十大元帅人选之一,首先得有个标准,最佳元帅比拼的不是武功超群,比拼的也不仅是谋略非凡,帅与将不同,帅与谋士也不同,有“帅”的评判标准。

称得上优秀帅才的应有下面几个标准:(一)有气呑山河之胸怀,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帅者,胸中万千沟壑,能容得下锦绣江山;(二)领导过大兵团作战,而且是大兵团的灵魂人物,是主导战役胜负的决策者;(三)经过一番苦战,历经一番血雨腥风,成就了一番大的事业,甚至创立了一番自己的基业。

按以上标准,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我认为,蜀国方面三位可入选,即刘备诸葛亮姜维。吴国方面也有三位可入选,即周瑜吕蒙陆逊。魏国方面有四位,即曹操司马懿司马昭邓艾。

刘备入选理由,一个贩卖鞋的小商贩,胸有恢复汉业的胸心,最终建立了蜀汉之国;诸葛亮入选理由,智慧的化身,是蜀汉建国的谋划者,并独自带领大军六出祁山,采用以攻为守的策略,守住蜀汉几十年大业;姜维入选理由,诸葛亮事业的继承者,并做到了良好发挥,虽然最后兵败,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周瑜入选理由,少年意气风发,赤壁之战一战成名,奠定吴国建国基业;吕蒙入选理由,在关羽手中,夺下荆州,消除来自蜀汉方面的威胁;陆逊入选理由,夷陵之战,血烧连营三百里,彻底打破了蜀汉的入侵企图。曹操入选理由,一代枭雄,创立了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司马懿入选理由,多次带兵击败了诸葛亮,巩固了魏国基石;司马昭入选理由,完成了统一三国的事业;邓艾入选理由,独自带领一方面军队进入蜀地,灭掉蜀国。

若给其排名,三国演义中十大元帅依次为: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司马昭、吕蒙、邓艾、姜维。读三国演义,总有一个感觉,若以家族论,司马家族是三国演义中最厉害的家族。

(图片来自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