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HR能建起一个四百多人的离职员工群,是种什么境界?

今天当年上班公司的领导拉我进一个群,入群后震撼到了,四百多的离职员工和领导,当年熟悉的名字,青春啊。

你并没有说这个群的活跃度,建个群很容易,关键在群的活跃度。一个群能长期维持下来,必定要有它核心的东西,要么是怀旧,要么是持续有东西分享,否则,这个群就没有意义,所谓建群容易,管理群难。

首先说群的背景

群的背景很重要,一般不是个知名企业,或者行业翘楚的企业,一般来说,群都难建立起来。所以,这个不是HR的功劳,而是公司的功劳。

试想,一个中小企业,估计常年在职工作的都没有几个人,哪里建立的起来这样打规模的群,即使建立起来了,有几个人会非常怀念那时候的岁月呢。

所以,前提是,在职期间的公司背景强大,在职员工在公司就业期间感受到了很强的感染力。

再说建群及群员的背景

1、建群

不管什么原因的建群,现在很多公司,都有公司群,大公司有,小公司也有,HR知道员工的离职,将员工拉到离职群,这个难度并不大。

真正的难度大的是,HR离职了,作为群主的HR,如何将现在还么有离职,未来离职的人员拉进群,这个是HR本身做不到的,必须让同事才能做到。这个就涉及到群管理和群成员的问题了。

2、群成员背景

一般一个群,成员的加入时间都不会差距太大,特别是离职群,如果是一年后拉进来的,请问,他认识几个群内的人员呢,人都不认识,即使进来了,又怎样呢,恐怕这个群的“离职率”会非常高吧。

其次,人以群分,领导和员工离职后还能一个群的几率并不大,特别是职级差别比较大的岗位,更是不可能。

接下来说群的管理

这里就说到一个重点问题了,是什么让这么多的人,都愿意聚集在这个群呢?他们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点,这个点可以是分享,可以是为了某件持续性的事情。

殊不知,我们的很多群,刚建立起来,感觉还不错,不用多长时间,慢慢地就没有人说话了,就都沉默了。

而你并没有说群是做什么的群,群的活跃度是怎样的,只是建立起来了,让新进的人惊讶一下的群,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假设你们的这个群,非常活跃,那群主确实是一个运营高手了。

一个群好管理起来,至少要一下几点做到非常好:

1、群的目的,这个是最重要的,是吸引人和群活跃度的根本保证。

2、群员的组成要求,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群的,一定是有相同价值观的,或者经历过同一件时间的

3、需要设置群管理员,一个群,没有管理员,就失去了群的基本规范,那就是孤魂野鬼一样的群

4、对群内消息的发送有严格的要求,这个和群的目的是相关的,什么样的群就只能发什么样的信息

5、准入与退出机制,总要确定什么人可以进来,什么人必须退群。

【总结】

建群容易,管理群难。没有活跃度的群,那就是死群,有和没有有什么区别呢?一个群,能维持长久,利益驱动是关键。

一个公司HR能建起一个四百多人的离职员工群,是种什么境界?

实话实说,建立起一个四百人的离职员工群,真的还没有到境界的地步。

我之前工作过的一家公司,员工流动率很高,公司员工总数维持在400人左右,但每年都会有100人左右的离职流动。有一个从这家公司离职的hr就组建了一个离职员工群,开始人数不多,也就三四十个人,基本都是该hr工作期间有接触且现已离职的人。但大概一个月之后,这个群就已达到了近400人的规模,原因有两个:一是,该公司离职人员确实基数比较大;二是,一传十十传百,进群的离职人员会拉他认识的已离职的人进群,这样很快就会聚集很多的人进群。

为什么大家都比较热衷进入离职员工群?说白了,离职的人绝大多数都对前公司存在一些看法和意见,有的甚至有些许的恨意。离职员工群正好为这些离职人员提供了一个吐槽的平台,大家在共同吐槽前公司的同时,还可以交流一些公司秘闻,反正都已经离开公司了,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顾忌。

综合以上,其实hr建立一个四百多人的离职员工群,如果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那么说明这位hr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如果说到境界,我觉得可能这家公司的“境界”更高一些吧。

一个公司HR能建起一个四百多人的离职员工群,是种什么境界?

先让你看看我的三个离职群,第一个群已经500人了,某集团公司离职群中的1个群;第二个群446人,某集团公司离职群中的1个群;第三个群261人,某集团公司离职群中的1个群。

一、建一个离职群真的非常简单,就看谁离职的早,谁的手快,剩下的交给时间就行了

现在很多公司基本上都会有离职群,有的离职群是公司组建的,有的离职群是员工自建的,无论是官方性质的,还是员工性质的,只要群建好之后,有了一定的人数,比如几十号人一百号人之后,基本上就不用操心了,大家会口口相传的,当一名员工离职的时候,和他认识的离职员工就会拉其入群,时间越长,人数越多的时候,大家越积极,因为找到了组织。

二、公司好像没有多大,为什么群内人员那么多

有些公司虽然没有多大,但员工是流动性的,群内的某些员工可能是好多年前的员工,早就离职了,久而久之,照样能够积累很多人。除此之外,一些大型公司那就不用说了,尤其是集团类公司,那人多的去了,每天都会有人陆续进群。一个群最多500人,群不够的话,那就开N个群,并命名为①群、②群、③群等等。

三、离职群主要通过口碑相传,为什么口碑相传的效果这么好,大家都愿意进群呢

首先大家都是离职人员,无论是主动离职,还是被动离职,大家都是同一类人,有八卦的可以在群里说八卦,有对领导不满的,可以在群里表示不满,重点的是,大家一旦离开了公司,交集很少,进入一个群和大家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以后遇到了一些行业上的事情,也能够在这里请教大家。另外,离职的人全部分布在各家公司中,进群之后也知道大家都去了哪,尤其是自己没有工作的时候,大家能够帮忙推荐。总之一句话,进群的好处太多了。

一个公司HR能建起一个四百多人的离职员工群,是种什么境界?

这话题让我想起当年我的老东家,离职后,我的HR前同事把我拉到了一个特殊的群,这个群都由离职员工组成,我一看,都快100人了!

想想当年这群里很多人还是我手把手招进公司的,现在我自己也加入了和他们一样的离职大军,特别感慨。

别看这是个离职群,还真的给我们增加了许多欢迎,让我们永远和老东家保持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

比如这个群,每到老东家搞大型活动了,也会邀请我们离职员工去参与,例如此前有次马拉松公益活动,HR就发了邀请函到群里,邀请离职员工们一起参与,顺便叙叙旧;又比如到了每年元旦前,HR还会给我们确认地址,邮寄一份新年台历过来......

这些事情都是老东家给我们做的,真的非常温暖。

因此,对这个话题,我个人再说三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组建离职群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要组件一个离职员工的群,并非容易的事情,因为很多离职员工如果离开时对公司充满怨言,并不会愿意再加入这样的一个群。

所以,这个话题说到,一家公司能有那么大的离职员工群,我相信这家企业的雇主文化建设得还可以。

至少HR是有信心去管理这个群。

其次,要建群,就意味着要投入人力去管理,实际上这都是有成本的。所以企业这么做一定有其目的,我分析主要的可能性有两点:

一是关怀离职员工,推广自己公司的雇主品牌,让离职员工把这家企业正能量的文化传播出去,最终帮助企业人才招聘、对外合作等。

二是保持跟踪离职员工的动态,有可能的情况下能让他们回流或者未来开展合作。

最后,群是一种聚集资源的最好方式,有了群比单个去对接联系要有效得多,对HR自身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

二、入群后,该做点什么

对于已离职的员工,入群后该做点什么呢?

第一,我觉得先不要太活跃,观察下这个群的规则,大家的说话方式是如何的。

换言之,先潜水搞清楚状况再说,免得有些话不妥当搞砸了和老东家之前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关于老东家负能量的话尽量不要提。

第二,和群主(一般为HR)私下沟通,单独问问建群的有关情况,比如群里会有哪些事情,要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自己需要做点什么之类,尽可能了解HR或者老东家的一些建群目的,以便和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接。

第三,如果这个群对离职员工是一种关怀为主的目的,也要适当出来表示对老东家的感谢,虽然人是离开了,但情谊还在,甚至也不排除将来有回归老东家的可能性。

三、作为群管理员的HR,该怎么管理群

通常来说,公司HR会成为离职员工群的管理员,那么对管理员来说,具体该做点什么呢?

第一,说明建群的一些目的,正面引导离职员工,打消疑虑。

实现沟通很重要,你可以在群公开栏里说明下建群的意义,至少得从正面的角度说,比如“公司企业文化的延续”、“欢迎离职员工与老东家合作”等等。

第二,注意群里的一些聊天动态,对一些离职员工的疑问及时回应,避免负能量的对话。

有些HR虽然建了群,但从来不去看聊天记录,甚至有人@了自己也不搭理,那么这样的群还不如不建,你建了群,至少也得有必要的互动。尤其发现有些对话内容不是很符合公司利益,你需要私下沟通或者参与引导。

第三,及时发布一些信息,让群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这也就是说,那么多离职员工在一个群,资源是多了,但你不用好这些资源,那也没有意义。哪怕发一些招聘广告,让离职员工帮忙推荐,搞点推荐奖励也是不错的。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作者 : 丁路遥知事,头条职场教育自媒体营销号top5,多家头部平台签约作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职业规划师,高级培训师,欢迎点击关注我。

一个公司HR能建起一个四百多人的离职员工群,是种什么境界?

曾经同事在职场,人走之后茶不凉;保持联系诉衷肠,相互交流解迷茫;各奔前程工作忙,心得体会常分享;吸取精华助成长,合作共赢美名扬。

HR能将从公司离职的四百多人,聚到一个群中,至少表明这位HR平时处世圆滑,其为人得到了离职人员的普遍认同。对于HR来说,这是一种虚怀若谷、跟踪服务和积极学习的境界。

甘当“出气筒”,需要宽广的胸怀。

对于离职的员工而言,主动离职的员工,肯定是觉得公司的某个方面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被辞退的员工,肯定是能力不配位或影响了公司的大局。一句话,他们对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点怨言。

既然人走了,那么对老东家也就没什么顾忌了。在离职员工群中,开开刷、出出气、扯扯淡,甚至一起炮轰某个人…再也正常不过了。作为HR来说,既要做“出气筒”的胸怀,又要维护公司声誉的圆场,同时,又不要过于较真,否则,这个群就没有和谐,所以说,这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境界。

分享维权途径,探讨处世艺术,需要无私的奉献。

通常离职人员谈论老东家的不爽,也是偶尔的事,说了就过去了。大家还能聚在一起,就得有粘着的理由啊。

我工作第二家公司的HR是位工商管理的硕士,他为人谦虚,处理公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平衡点拿捏得十分精准,通常使问题双方无话可说,还觉得十分公平。

他也建了一个离职员工群,平时,有人问他工作中遇到的事该怎么处理比较好?他都耐心回答,先给出依据,再分析得失,最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最佳的处理方法。我私下问他累不累?他说,不累是骗人的,但正因为这样无私的奉献,才能维系着这份昔日的情。

HR多收集工作中的问题,会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智者千虑,必有一疏。HR负责公司岗位职责的审核,考核方案的制定,以及部门间的衔接协调工作和员工合同的撰写修改等。考虑问题周全是基本的要求。

HR经常与离职员工交流,他们会在无意间把工作中遇到的便宜事、吃亏事,以及各个公司的调整方案分享出来,这对HR来说,可是难得的财富,会给自己考虑政策的细节带来借鉴和帮助。所以说,这样的群对HR是难得的实操学习机会。

能观千剑后能剑,熟读唐诗自会诗。平时的博闻强识,使自己工作游刃有余的有力保证。

世上没有一份工作不辛苦,所有现在的不辛苦,都是之前的苦换来的。这句话,对离职的、在职的和即将步入职场的人,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个公司HR能建起一个四百多人的离职员工群,是种什么境界?

400人的离职群不算庞大,我有一个关注的公众号,专门给腾讯离职员工中的创业者看的,是这类人的大本营,粉丝几万人,现在都拿到融资了。

我以前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号人,也有个70多人的离职同事群。这种群的存在挺普遍的。

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下这类群为什么会存在。

1、HR为什么要建离职员工群?

HR不会做无用功,TA也不是出于什么感情,就是为了多一个招人渠道。当然,让离职员工再回来可能性不大,但是把招聘需求发在群里,请前同事帮忙推荐人还是可以的。

这个圈子一旦建起来,肯定不止HR一个人用,所有人都可以发信息。谁的新公司要招人,或者谁身边有亲朋、好友、离职同事要找工作,都会在群里问一下,说不定就有机会呢?

除此之外,还可以交换其他资源或信息。说不定公司还能跟某个离职员工达成某项合作。岂不美哉?

2、公司怎么看待离职员工群?

马云曾经说过,这些年从阿里离职的大约有5万人,这5万人还是自己人,能帮助阿里壮大生态系统。即使跳槽去腾讯、百度,阿里也依然祝福。

其实大多数公司也是同样的态度。离职员工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指不定哪天就能带来需要的资源或人脉。有过共事的经历,就有情谊,总比陌生人容易搭上线吧。

3、如果你在离职员工群里,要注意什么?

注意两条。第一,千万不要吐槽前公司!哪怕别人都吐槽,你也别掺和,潜水就行了。原因很简单,就像上面说的,万一哪天还会跟公司合作呢?

第二,不需要投入太大精力维护关系。这个群就是个资源群,有需求或供给时冒个泡就够了,平时不用在里面闲话家常,大家都很忙的。

关注@风一样的GM ,每天分享职场干货与学习心得,在终身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风一样奔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