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

员工离职的成本确实很高,有一个说法,估算成本是离职员工工资的5倍。

一,离职对员工的影响

一个员工离职,正常离职也罢,非正常离职也罢,都会对在职员工有影响!

这个影响体现在在职人员心理的影响,体现在因离职而必须将工作进行重新分工的影响!情况不好的话,连带有人离职就更麻烦了!

二,重新招聘的成本

一般一个低端岗位,招聘的周期在一周,中层在一个月,中高层在一个月到半年不等!

招聘成本主要体现在两块,一块是对外宣传推广的费用,猎头及平台收费。一块是招聘工作人员的工资成本分摊。

三,新员工接替培训的成本

这块是比较麻烦的,新到岗人员一般岗位至少要一周至半个月熟悉工作,而一个高层人员要完全进入状态,一般要六个月。

四,时间成本

时间成本,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无法衡量,正因为无法衡量,才最贵。

想想啊,公司正有一个项目在进行,核心人员离职了,无人能接替上,损失将是巨大的,很有可能项目要夭折!

【总结】

节约招聘成本,就要企业在人员激励上下真功夫,虽然激励也要成本,但激励不仅成本不会很高,重要的是,工作人员工作激情高,这是无法用钱买到的!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

我是一名HR,关注我,为你解答职场困惑。

我们常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员工的离职表面看似只是一个人流失了,而实际上给公司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有研究表明,一个员工的离职平均会对三个员工产生负面影响。下面来分析一下员工的离职成本:

一、招聘成本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员工离职了,再招一个不就行了吗?实际上却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做HR的都知道,招聘一个合适的候选人有多难,尤其是核心岗位。平均每个岗位的招聘周期要一个月,关键岗位可能要2-3个月,这其中所花费的招聘费用,人工成本都是人员流失所带来的,而且招聘来的人员初期仍有流失,根据调查显示,失败率达到40%,可能招聘几个月合适的候选人来了一周就离开,又得开始新一轮的招聘。

二、替换成本

新老员工在交替的过程中岗位的工作一定是会被耽搁一段时间的,这段时间老员工要离职,对工作没有那么上心,新员工刚来不熟悉,工作没法很快上手,对公司来说也是有影响的,尤其是重要的销售人员在离开公司的时候会带走一部分客户,这个对公司而言也是需要流失的一部分成本。

三、培养成本

无论候选人有多优秀,来到一家新的公司都需要4个月的融入时间,公司也需要花费成本来培养一个新员工,而且可能新员工前几个月对公司是没有什么贡献的。也有可能培养了几个月之后新员工也离职,会加大公司的成本损失。同时,老员工的离职可能带动在职员工的离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工龄越长、贡献越大、职位越高的员工流失对公司产生的成本越高,负面影响也越大。所以,公司要采取措施减少人员流失,稳固员工的心!

我是一名HR,有职场困惑可以关注我哦!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

我是具有18年工作经验的HR总监,请关注我,为你解答职场困惑。谢谢!

1、员工的离职成本要看员工的职位、技术、工作年限和个人价值,也需要是看员工公司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

2、从职位上看,生产一线和普通职员的离职成本,只是招聘成本,基本上对公司无任何影响。总经理或销售副总的离职成本就相对偏大,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了。因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不仅招聘成本高,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整个团队人员的流失,或公司业绩的直线下降。

3、一般来说,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150%,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

4、工作年限:工作时间。工作时间越久,离职成本越高。 习惯了“你的存在”,到哪里才能找到像你这样知根知底,贴心贴肺,价廉物美的人呢?做久了离职,对企业来说,损失不小。

5、个人的市场价值。掌握着公司核心机密的骨干人员或一些关键人员,他们个人的市场价值非常高,他们的离职可能导致公司的严重亏损或倒闭。

若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及点赞、转发。你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和支持!谢谢!若对我的回答有其他意见或建议,请在评论区留言,欢迎沟通交流!再次感谢!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

老板愿意花这个钱。也不愿意给老员工加工资,成本高又能怎么的?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

在不同的企业中,员工的离职成本有多高,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如果我们把了解离职员工的成本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那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

研究一个课题,需要作仔细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归类,也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

如果仅仅是研究一个企业,从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发展,来考虑自己就业的方向,定位,研究范围相对小的多,研究成果,虽然带有片面性,但是,对自己在就业的企业中,起到骨干作用!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个员工离职,重新招聘一个员工补上就好,能需要多少成本,只不过招聘人员花点时间和精力而已,真实情况是这样吗?一、人员招聘成本

1、招聘环节成本

员工离职后,需要招聘新人,HR招聘人员通过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收集简历、筛选简历、预约面试、准备面试材料、面试实施等一系列工作,而用人部门领导也需要抽出工作时间进行新人面试,都是需要时间和人力成本。

面试也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可能会在不同时间面试N个人,需要反复通过以上流程才能成功,这都是需要成本的。

并且通过单一渠道的招聘也不是能马上找到合适的人,有必要还要花钱去人才市场租个摊位招聘,或者通过猎头招聘,花费的成本更多。

据估算,招聘合适的人选的成本大概是这个岗位1.5个月的工资,如果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关键技术岗位,招聘的成本可能成几何倍数增高。

2、新进人员工资成本

很多时候,岗位人员离职,一般按照原岗位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招聘新人,如果工资还是离职人员同样的工资,大概率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一般岗位工资会上浮10-20%招人,特殊岗位上浮30%以上也很正常,一年算下来,要比原离职人员的工资高出1-3个月。

3、招聘失败的成本

招聘一个合适的员工并不容易,不仅仅需要招聘人员的努力,还需要看人才市场是否有人才资源,甚至需要运气才能招到人,但是没有企业能保证招聘的新人百分百能留下来。

一般企业的招聘失败率在40%左右,如果招聘的新员工离职,就需要从新招聘,招聘成本就会再次累加。

二、新员工的培养成本

1、新员工的培训成本

对新员工进行培训,需要准备相关培训材料,还要培训师利用工作时间去进行培训,并且很多公司对于新员工培训的老师还有相应的培训津贴。

2、新员工的学习成本

新员工在学习期间,也要利用工作时间,这段时间不可能进行办公的,并且学习完了也不是马上就能上手工作,还要花时间消化所学习的东西,开始工作后效率也不会很高,需要一个逐渐熟练的过程,这也需要时间成本。

3、其他培养成本

因培训产生的硬件成本,如培训室使用成、资料打印及其他可能产生的费用等。

三、人员替换成本

1、老员工的离职期成本

一旦员工提出离职后,基本上心思也可能不在工作上了,工作责任心也没那么强了,工作效率势必会直线下降,而一般提出离职后需要一个月的离职时间,这段时间工作的输出肯定没有以前那么多,但是当月工资企业肯定不能少给。

2、新员工的适岗成本

新员工入职到新的公司,有一个适应期,工作效率也不会很高,相比于以前的老员工来说工作的输出肯定也不会很好,但是工资肯定按照面试时候谈好的不会少发,这也是企业的损失。

3、工作任务延期成本

员工的招聘,也不是说老员工离职后马上就能招聘到位,3、5个月也很正常的,而提出离职的员工基本一个月后就会办理离职手续,如果这时候新人还没招聘到位的话,就会造成岗位的空档期,岗位的工作任务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这也是离职可能造成的成本。

替换一名普通员工的成本约占员工全年工资收入的1/3,而对技能紧缺的岗位,其替换成本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1.5倍;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 四、离职负面成本

1、离职负面影响

员工离职前后负面情绪是很容易传染,一个员工的离职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甚至影响到整个部门的员工。

如:某个员工,现在只有5千块一个月,因为找到了一份1万块一个月的工资然后提出离职,这不外乎在整个部门发生了一场地震。

一方面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工作效率,感觉付出跟收入不成比例,而造成工作怠慢,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其他在职员工悄悄的私下找工作,造成整个部门的士气低落。

一个员工离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照此计算的话,如果员工离职率为10%,则有 3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员工离职率为20%,则有60%的员工正在找工作。

2、工作交接损失

提出离职的员工,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心情在这里上班了,就算让他给新人交接工作,又有几个能给新员工耐心的进行讲解和辅导,很多时候都是看心情,应付式的工作交接大有人在,如果离职交接工作没做好的话,也将会对企业造成损失。

如:销售岗位离职,没用把全部客户资料交接好,新员工就不能有效开展工作,这对公司而言,损失巨大。

3、其他潜在成本

对于离职人员的去向,企业没法进行要求,除非与离职员工签有《竞业协议》,要求离职人员在离职后一段时间不能到同行业工作,但是签协议是需要给员工补偿的。而没有签协议,离职的员工可能会到竞争对手公司去上班,有可能将公司一些耗费巨资研发的技术带到新公司,这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把以上几点描述的成本进行核算求和,虽然不能全部量化,但是离职成本也是非常高,相当的恐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