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上做不了管理层,真的很失败吗?
当代社会,发财要趁早,富翁年轻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与十年二十年前发生了底层逻辑的颠覆。以前的富有,是慢慢积累、厚积薄发的,四十岁以后才开始当领导和发财。现在的社会具有爆发力,有些年轻人都是迅速爆发的,三十岁之前成为百亿、千亿身价的非常多,用几年就产生了别人几代人积累的财富。
导致,人们对35岁产生了恐惧。好像35岁就是一道分水岭,35岁成功就越过了这道坎,35岁不成功就彻底失败了。
体制外的民企私企,35岁现象,非常明显了。一是普通岗位或非领导职位,35岁就会招聘天花板,35岁就是一道硬杠杠。二是互联网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传递出35岁就要淘汰出局的“狼性文化”。三是35岁就是一道精力分界线,当你不能996/997的时候,性价比就是下降了,就不受待见了。
体制内,公务、事业、国企、央企,35岁也是一道坎,这是因为推进年轻化造成的。很多单位都不再培养85前(35岁以上)的人了,这是年轻化的硬要求,也是年龄层层递减,推算出来的。现在要求新提拔人员中85必须占60%以上,基层职位必须达到90%以上。35岁没有到基层职位(比如副科级、部门副经理),那么,就被放弃了,因为年龄过线了。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公司的年轻化倾向很厉害,现在的创业公司成千上万,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都是年轻人。而且人员流动性特别大,导致35岁以上的员工很少见。于是,大家产生了幸存者偏差:35岁以上的人哪去了?35岁没混到领导层,还有脸混下去吗?
35岁“这个概念”的始作俑者是华为。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华为的35岁现象。华为把35岁还没有升到高职位的人员裁掉,引起了职场上的年龄恐慌。实际上,这种看法,既对,也不对。我在华为大学培训过,就这个问题专门与华为授课专家交流过。
华为内部确实有一个政策:连续工作满8年,年满40岁可以申请退休。年满45岁,基本“一刀切”让你退休,你想留任要专门打申请报告。内部并没有35岁必须裁员的政策,只要你能胜任岗位要求和不断精进的考核指标,你可以继续做下去啊。事实上,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了45岁,基本都退休了。
到了45岁都退休了。这是有三个原因的:一是退休后,没有任何薪酬给你了,社保也是你自己交,但是保留股票,享受股票分红啊。二是实在太累了,做到中层位置,你必须培养2-3个人继任人才,继任者给你的压力很大,不断递增的考核压力也很大。三是退休之后,还有多渠道为华为做贡献,比如,培训,依然带来丰厚的收入。
为什么大多数人愿意退休呢?就是狼行千里吃肉啊。举例来说,45岁的区域代表,相当于中层正职,股票200万股,2020年预计分红每股2元,今年分红就高达400万元。45岁到60岁正式退休,用静态眼光看,15年分红总收入就是6000万元。假设15年后股票价格涨到20元(2020年是9.8元),退休时卖给公司得到4000万元。也就是说,他60岁正式退休时,15年总收入高达1个亿“小目标”。这还不算他前提的收入累计和45岁以后的其他收入。
在高薪行业里,35岁以上,应该做到中层职位了。那些没有做到中层职位的人,有些出去创业了,有些成为自由职业者了。但这个群体,依然是很少的群体,数量在14亿人口面前,非常少。在中小企业,35岁做普通职员依然在,被淘汰出局的人,要么自己跳槽,要么自己创业,要么自己做点小买卖。
但是,还有一个大群体。庞大的公务、事业、国企、央企等体系内,至少有8000万人以上吧。35岁,往往刚刚到基层副职职位的起步年龄。35岁当一个主管、副职,40岁成为中层副职,50岁熬到中层正职,这都是普遍规律。35岁的人在普通岗位上大有人在啊,在一个普通岗位上做到55岁、60岁退休的员工,也是一抓一大把的。
在一些服务、中介、体力型行业里,比如,服务员、销售员、快递员等“吃青春饭”的职业,35岁以上的确实少见了,一小部分成为部门经理或基层管理人员,大多数都转岗了。尤其是女孩子,基本都结婚生子,然后想办法找点其他职业做了。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35岁就是一道分水岭。服务员、柜员等通用型岗位,基本不招35岁以上的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招聘,对年龄可以放宽,但你没相关工作经验,人家可能会用年龄因素拒绝你。职场上,35岁是一个门槛,如果再找普通工作,确实没有任何优势,年轻人成千成万挤成一团,有什么必要招35岁以上的?!认清现实,放平心态。
35岁上没混到领导层的人,估计要占95%。这些人还能去哪里呢?难道都辞职?
第一,辞职有必要。有些公司,尤其是高科技、互联网、医药、中介、销售等行业或公司,因为他们都是“智力+精力”型的行业,精力下降,战斗力就会下降,35岁以上压力确实大。35岁积累了经验,就要想智力+经验型行业转。比如,律师、教师、医生等等职业,就是智力+经验型的,越老越吃香的。
第二,跳槽有必要。有些公司就是榨取剩余价值,他们不会提拔你,宁愿提拔年轻人,就是因为他们性价比高啊。有些升职加薪,不是老板良心发现,恰恰是主动跳槽争取来的。很多行业,升职加薪,主要靠跳槽。你呆在原地,老板不用你,你跳槽,至少提职一级、加薪30%。
第三,创业转型。35岁的人,积累了经验,往往也不愿意被上司呼来唤去了,尤其是被比自己小的毛头小伙子指使。他们利用经验、人脉甚至过去积累的客户资源,自己独立门户,进行创业。
第四,保持自我,坚守阵地。比如,华为公司也不是说让35岁的人都走人,有很多胜任岗位的人继续在岗位上啊。所以,即使你没有混到领导层,但你已经胜任了岗位,跳槽也未必有收获的时候,不如坚守岗位,只要你胜任岗位,心理强大,别人还能把你咋样呀?
第五,千万不要混日子。混日子,这个词,就是对自己不利。你混日子,混走的是你自己的日子。体制外的公司,你可以通过跳槽转型。体制内的单位,原则上不要轻易跳槽,利用体制内兜底的优势,不被提职,你可以发展副业啊,让自己充实起来,让你的财富滚动起来,让自己的生活质量高起来,这一生也是有价值的。
35岁以上做不了管理层,真的很失败吗?
【生涯大叔】俗话说三十而立,35岁如果没有做到管理层,很难用瓶颈来表达职业发展中的状态,但可以明确的是,如果人到中年,还没有做到中层以上,就不要太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你本不适合做管理。
智商不等于情商。身边有很多同事智商很高,专业能力很强,业务水平一直领先,但真要让他去做管理,可能会让一个优秀的员工变成一个很差的领导。
水浒传大家都看过,里面有个非常充满悲剧的厉害角色: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美满幸福的家庭,但是,他会做管理吗?上没有搞定自己的上司搞得家破人亡,下没有结识到可靠兄弟让自己几经背叛。梁山落草后火并了王伦后,大家想推远他为首领,但他还是让位给了晁盖。从此以后,虽没有大富大贵,但总归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管理并非人人都可以,作为一线技术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可能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做管理面对的是灵活多变的市场、形态各异的人群还有漂浮的明争暗斗。
管理需要占用你大量的时间,需要更加圆融,不能简单的用黑白来处理对与错。35岁一个人的性格已经基本定型,处事风格和处理问题角度很难去改变。
所以,这不是一个瓶颈的问题,这是一个职业发展方向的问题。在不适合的领域,即使你再努力,到头来也可能只是头破血流。
职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最好的发展。
35岁以上做不了管理层,真的很失败吗?
35岁做不成管理层并不算失败,即使做成管理层就算成功吗?社会分工不同,各自的价值和优势都体现才是最好的,感谢您的聆听!
35岁以上做不了管理层,真的很失败吗?
1.
先看一张阿里巴巴几年前流出来的岗位和对应薪酬图
专业线:一般对应的是非管理岗;
管理线:一般而言,就是管理岗。
现在专业线和管理线的职业通道设计的标配,就跟手机的前、后置两个摄像头一样。
从图上能够看出来,失败不失败不一定就跟是不是做管理岗有关系,也有年薪百万的非管理岗。
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35岁了,没有做管理,依然可以很成功、很吃香。
2.
2017年,爆出华为中国区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
2018年,腾讯裁撤200个中层管理人员,推进管理层年轻化。
2019年,百度推出高管退休计划,让更多的8090进入管理层。
做管理了也不安全,35岁可能也会被干掉。
2018年一位高速收费大姐听说要被裁撤大哭:“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没有做管理不可怕,怕的是没有一技傍身。
我基本上不招聘35岁的人,但有的岗位所需要的能力,需要35岁以上的人才。
3.
刘慈欣是1963年出生
1985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电工程系毕业之后,便进入娘子关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干就是20多年。
1998年,刘慈欣35岁,依然在电厂做着电工的工作。
1999年,《科幻世界》首次发表两篇作品《鲸歌》和《微观尽头》,同年首次凭借《带上她的眼睛》获得1999年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
2000年发表短篇小说《地火》《流浪地球》,凭借《流浪地球》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
2011年凭借《三体》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当代》长篇小说2011年度五佳。
2013年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第一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
2015年,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2017年,凭借《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了世界级科幻奖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2019年,当选第七届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9年,以1250万版税排名作家富豪榜第9名。
一个快40岁的电工,除了不怎么亮眼的工作,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成功的人生。
所以,正职工作没有做管理、也35岁了、没有一技之长,可能失败了,但不代表人生的失败。
对于人生而已,35岁,还不到一半。
都,来得及。
35岁以上做不了管理层,真的很失败吗?
如果大家都想着去做管理层,那才是挺失败的。如果大家都认为做不了管理层很失败,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管理方面的人才是需要的,但是技术专家现在比管理更被需要。应该是能在当前行业当前职业类型做到专精,就是成功,无论管理、技术、业务等。
35岁以上做不了管理层,真的很失败吗?
@砖家 有二十年职场经验,在这个年龄经历过面试,也曾面试过这样年龄段的人,这里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给你参考参考。
35岁以上做不了管理层,跟失不失败没有必然联系,要从自身条件和职业选择方面综合考虑:
如果你到了这个年龄,继续从事着技术相关的工作,你的薪资待遇与自身条件也相符合的话,做不做管理层也没什么关系。从一个企业来看,毕竟管理层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在基层一线工作。
如果你到了这个年龄,你还在生产一线从事普工的工作,但你本无管理才能,而现有工作也能养家糊口过日子,这也是很正常的。按照经济发展的趋势,管理与员工的工资待遇差异慢慢越来越低,将来一定是更加公平的时代。以日本为例,年资更长的职员,工资一定比普通管理层更高。
职业并无贵贱,从事普工与管理都是工作,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是要看你的梦想是什么。当好一个士兵也能冲锋陷阵获得荣誉,如果你想当将军,那就付出比别人更多倍的努力去争取机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