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叫什么?
皇帝去世之所以称呼为驾崩是因为皇帝在古代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皇帝去世就相当国家少了精神支柱,代表支撑江山社稷的支柱崩塌。而皇帝作为天子,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来人间进行管理,统御各方,是天下百姓所拥戴的帝王,皇帝拥有的权利凌驾于国家机器之上,古代帝王可以驾驭和支配国家内的臣子和百姓来维护江山社稷,国家安危,使得国家和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汉书·高帝纪》 记载:“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
皇帝死亡是从皇帝所驾驭的权利中取“驾”字,精神支柱崩塌中取“崩”字,最终构成“驾崩”,所以古代皇帝之死称之为驾崩。和尚去世称作为“圆寂”是佛教用语中的意思。“圆寂”一词也是出于佛教用语,经过时间的延续和发展,佛教中人圆寂代表去世的说法也在“世俗”中普及传播,佛教之人虽然最开始也是普通人,但修行佛法后就区别于“常人”,我们还是世俗之人,而佛教中人则一般称呼为僧侣、和尚。
和尚是佛教之人的统称,代表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和尚去世后代表死亡的称谓“圆寂”。在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和尚去世后都可以用“圆寂”代表,在最开始时只有功德圆满的得道高僧去世才能用圆寂表达。圆寂代表的意思是“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教之人虽然都称为和尚,但不是所有的和尚都能修行有很高的功德,和尚的修行也分有一定的等级,在最开始时普通的僧侣和尚去世不用“圆寂”表达。
《大宝积经》卷五十六中记载:“我求圆寂而除欲染。”
《贤首心经略疏》中记载:“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
佛教用语圆寂是取“圆满诸德”中的“圆”字和“寂灭诸恶”中的“寂”字所组成,故称为圆寂。圆寂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代表圆满大德净出尘间一切恶念,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圆寂亦指离开生死之苦,享静妙之乐中,穷至极之果德。圆寂最开始的是称为“灭度”、“入灭”,但无论是“圆寂”还是“灭度”、“入灭”都不足以表述“常、乐、我、静”的圆满状态,容易联想到断灭的一面,音译“涅槃”便和圆寂等词有相同意思。
皇帝、和尚的去世因为有着不同的身份等原因都有专用称谓表达,那么仇人之死该怎么形容呢?仇人的去世就没有什么专用的称呼了,好听点可以称呼为“愁死了”、“欧耶”等,这些用词没有什么太大的实质意义,但语调有着不一样的特别,也算是对仇人之死的“文明用词”了。仇人顾名思义就是因怨恨而敌视之人,是自己所讨厌、厌恶的人,生活中难免会遇见一些“伤害”自己的人,比如不小心踩了一脚,被同事、领导刁难,但这些人可算不上仇人,只是我们生活中所遇见的一些挫折和困难。
仇人是代表给自己造成重大、长久的伤害才可谓算是“仇”。比如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见两家因为恩怨,之后互相针对伤害而演变为“世仇”,这样的仇恨才可谓是“仇人”,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如国家在处于“弱小”,国力不强大时,被他国侵犯,侵略,而只能看着同胞、亲人、朋友死在侵略者手中时,心中便充满了仇恨,而侵略者就是“仇人”,面对仇人之死,心中难免会产生快意。
人之所以称为人,是人比动物拥有更加丰富的感情色彩,人拥有感恩之心,也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自然也有愤懑之心。普通人不是和尚、道士等修行之人,普通人有正常的七情六欲,对于亲人或者他人的死亡,心中是充满缅怀与哀悼的,但对于仇人之死,心中自然的难免有或多或少的快意感,对待这些人死亡的表述,也会参杂强烈的感情色彩,自然是怎么痛快怎么表达了,多为感到是罪有应得。
《史记·赵世家》记载:“ 范吉射 、 荀寅 仇人 魏襄 等谋逐 荀寅 。”
古人对于仇人也是抱有敌视的眼光,对于仇人也会采取一些报复行动的措施,如《史记》中记载,范吉射、荀寅的仇人魏襄等谋划驱逐荀寅,之后让梁婴父取代他的位置,又驱逐范吉射,让范皋绎取代他。对于仇人去世的快意心理并不能算是负能量的一种体现,相反我们对于朋友来了会有好好进行款待,对于恩人也会报答,如果和敌人、仇人苟同一起,相信对于正常人来说也是做不到的。
仇恨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我们无法避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进行自我约束,不要和一些没有素质和小人一般见识,心胸阔达,才会有更加宽阔的舞台,不要因为一些情绪、羁绊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心态,心胸宽阔也会使得自身心情愉快,不至于为一点事情而生气,这样不仅是自身素质的体现,也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改观,相信和心胸阔达之人相处也是人人乐于看见的,并且心情愉悦也会长寿哦!
《汉书·外戚传》记载:“ 太后持天下八年,病犬祸而崩。”
接下来了解一下其它群体称谓。皇帝死亡称为驾崩,不过驾崩不代表就是皇帝之死,驾崩也可以用于古代的皇太后、太皇太后之死,皇帝的正宫皇后也可以用“崩”。死在古代是有不同的等级之分,根据不同的 职业、级别有着不同的称谓,古代帝王之死所用的驾崩是其它群体不能使用,因皇帝之死表示的是“皇驾崩塌”之意,是帝王之死的委婉表示方式,在最开始天子之死是用“薨”表示,之后才有了“驾崩”的叫法。
《战国策·秦策五》记载:“一日山崩陵,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
《易·乾》中记载:“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皇帝之死还有“山陵崩”、“龙驭宾天”等说法,相传黄帝去世时是乘龙离开人间,为此有了“龙驭宾天”的称谓,代表古代帝王乘龙升天,古代皇帝穿的朝服也是龙袍,绣九条龙的龙袍是古代帝王的专属礼服。在《周易·乾》中记载,皇帝尊位用“九五之尊”代表,“九五”,数有九,五居正中,若峰,在其之巅,具鼎盛之势,不偏不倚,代表帝位,表示位高而不傲,谦和之德,是为太和之意对应。
在古代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方面也能经常看见龙的图案,也多用九、五两个数字,帝王的龙袍实际龙纹是不少于九条,在正面或者背面看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和九五之数吻合(龙袍就不多做解释了)。古代除了皇帝等地位最高的人之外,诸侯王、王妃、妃子们的死叫“薨”,公主、皇子亦是。卿大夫的死叫“卒”,士人之死叫“不禄”,普通庶人之死称“死”,在后世的说法叫“去世”、“逝世”、“过世”、“下世”、“离世”等。
和尚之死除了用圆寂表示外,还有灭度、入灭、归寂、示寂、入寂,或是音译涅槃表示,远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是为圆寂,涅槃也有重生的意思,在未死之时,证得涅槃,可谓是真成就。佛教僧侣去世的用词,大多都是表达灭除一切烦恼执着,超越一切苦乐,入于解脱的境地。尼姑之死也称为“圆寂”;教徒之死称为“升天”;道士之死称谓有“登仙”、“羽化”,意为修道之人得道而飞升成仙,表示远离了人世间的尘嚣,最终如临仙境。
除此之外,还有英雄之死称为“牺牲”、烈士之死称为“就义”、为国家而死称为“捐躯”、救助他人而死称为“献身”、公务之死称为“殉职”;师长之死称为“千古”、长辈之死称为“见背”、在病榻之死称为“断气”;遇险之死称为“罹难”、突然病死称为“暴亡”、亲人之死称为“永别”、在他乡身死称为“客死”、婴儿之死称为"夭折、短命之死称为“早夭”、“夭亡”,罪犯之死称为“毙命”、仇人之死算是去除心病。
各位读友怎么看待侵略者之死,仇人之死呢?可说说你的看法,建议正能量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侵权必究。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皇帝死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叫什么?
古人讲究避讳,连死都不直呼死,我们一起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关于“死”的说法。
一,按身份等级按照周代礼制,天子死称“崩”(后来也称“驾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称“不禄”,庶人(平民)死称“死”。
这种礼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但演变出一些其他叫法,如皇帝死也称登遐、晏驾。
二,按年龄段分古代"少者曰死,老者曰终",未成年就死称“殇”,幼年便死称“夭”,年轻女人死,称香消玉殒;老年而死的称呼最多,长逝、百年、作古、登仙、仙逝、与世长辞、溘然长逝、寿终正寝……等等。
三,按死亡原因分遭受灾祸而死,称遇难,蒙难;为某人某事主动舍命而死,称“殉XX”,如殉国、殉道、殉职,或捐躯、牺牲;死的突然,称暴毙、猝死;死在异国他乡,谓之“客死”。
四,按职业角色分和尚死,称圆寂、坐化、涅盘;
道士死,称登仙、羽化、得道、升仙、驾鹤西游。
对仇人之死,自然没那么客气,势必要嘲讽、诅咒一番,但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众多,很多地方对“死”都有不同说法,作者发现以下这些词语使用率很高:
活该死、死的好、欧耶……这些是最常见的口头语。
见阎王、下地狱,源自于民间鬼神故事,认为坏人死后要去阎罗殿。
上西天,源自于佛教,原本是褒义,后来演变为贬义。
哏屁,读音gén pì,常见口头语,不知是何处方言。
翘辫子、死翘翘,常见于影视剧,不知是何处方言。
挂了,常见口头语,据说由古代绞刑演变而来。
还有诸如“伸腿了”、“咽气了”、“完球”、“完蛋”等词语,虽不是描述仇人之死,但也是比较粗俗的说法,说出来不太尊重人。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对“死”的称呼,欢迎留言补充。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皇帝死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叫什么?
本问题估计是出自郭德纲师傅在节目中的一个段子:
和尚去世了叫圆寂,皇上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这叫薨,咱们看红楼梦不也是吗?贾母去世了,丫鬟进来,老太太薨了,士大夫死了呢,叫不禄,……普通人死了,那才叫死,那还有一些跟我作对的人去世了,叫欧耶!虽然是段子,但是郭师傅当初在某电视台台长去世后,确实发过个隐晦的微博,有幸灾乐祸之意,这到底是真性情以直报怨还是小心眼做事过分,尽可以见仁见智,咱们这里不谈。
回到题干,其实不懂为什么很多回答会罗列一堆各个级别的人的死是用怎样的词汇,人家问的不是这个好不好。
郭师傅说的说到底还是戏言,如果要文艺化地表达解气也大有词语可用,但是,我们还是来看看相对正规的用法吧。
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去世,我国权威媒体在国际版用一个单栏简单报道这一消息,标题用小黑体“赫鲁晓夫死了”一行六字直排。1975年4月6日,我国权威通讯社也以“XXX死了”的标题报道了常凯申去世的消息。
这其实还是和特殊时期有关,追溯到之前1959年对杜勒斯之死的报道,是”杜勒斯病死“这样的表述;“(英国右翼工会首脑)狄金病死”、“陈诚病死”、“张国焘在加拿大病死”也都是用的病死这样的表述。
这似乎说明在新闻标题中涉及已经离世的人时,即使是敌人仇人,也有约定俗成的词语选择规则,就是不滥用贬义词。
近几十年,对于相对负面的人物,似乎病亡成为一个相对比选择得比较多的词汇。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皇帝死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叫什么?
所谓仇人,就是跟自己有过节的人,而且这过节,誓不原谅难解。
谁的仇人死了,一般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高兴,认为对方得到了报应。
仇人死叫什么?叫法有很多,五花八门,随各人心情,咋解恨咋叫,一般都比较恶毒。
我说一种比较中性的叫法,是:
如果是女仇人,叫去X了!
如果是男仇人,叫去球了!
皇帝死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叫什么?
仇人死叫什么,这个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如果是一般的仇人死,还是称为死了,不茌了,去世了。因为我们这的俗话说的是,死者为大,人死了,什么深仇大恨都烟消云散了,不了了之,如果是本院子的办丧还要去邦忙。如果是国仇家恨的人死了叫法就不一样了,那就叫见阎王,下地狱,上西天等等,总之什么解恨叫什么。
皇帝死叫驾崩,和尚死叫圆寂,仇人死叫什么?
仇人死了也是死,有什么值得幸灾乐祸?仇再大,人家己经死了,那也应该烟消云散了。死者为大,该拜的还得拜。男人的胸怀应该能够容纳四海,君不见毛泽东的胸怀吗?蒋介石死了,有人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听了一声不吭,整天满脸乌云,按照常理应该高兴才是啊,两人斗了一辈子,死了还不是纸船明烛照天烧?这就是伟人的胸怀,所以不管仇大仇小,人家己经死了,值不得幸灾乐祸,朋友们,你认为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