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祖”本义是指祖先的意思,只要是父辈以上的辈分都可以称“祖”。因为古代是封建制度“家天下”的继承形式,皇帝后面的皇帝还是自己家族的后代,“祖”是可以在古代帝王身上引用。比如我们熟知的汉朝汉高祖刘邦(也可以称汉太祖刘邦,准确称呼是“太祖高皇帝”)、隋朝的开国皇帝高祖杨坚、唐朝唐高祖李渊、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等等庙号带“祖”的帝王。

人们熟知的一些带“祖”的皇帝一般都是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开创了汉朝、赵匡胤开创了宋朝、朱元璋开创了明朝,就导致给人的感觉是只有开国皇帝才能有资格称“祖”。其实不然,即使是除了开国皇帝,后面朝代的皇帝也是可以称祖的。开创基业有功的君主或者言行、功业为后世所宗仰者都是可以称“祖”的,并非只有开国皇帝可以称“祖”。

刘邦、杨坚、李渊、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皇帝都是自己开创了一个王朝,是属于开创基业有功的君主,是符合称“祖”的条件。“祖”的称号也是对开创业绩有功君主的一种尊称。

《谷梁传·僖公十五年》:“始封必为祖。”

可以看出开创王朝的君主是必须要封为“祖”的,就比如我们对于唐朝的历代皇帝的印象,不少人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开国皇帝李渊,而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李世民对唐朝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奠定了唐代几百年的基业。

李世民对唐朝做出的贡献不比李渊少,但庙号是“太宗”。开国皇帝李渊是唐太祖。开国皇帝毕竟自己开创了一个王朝,是给自己家族打下天下,即位的不是自己的儿子也是孙子或家族之人,后代给开国皇帝尊称带“祖”的庙号也很正常。加上“始封必为祖”原因,一般没什么特殊情况开国皇帝的庙号都会带“祖”。

导致的结果就是误认为只有开国君主才能被称为“祖”,而其余的后代皇帝大多只是称“宗”,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最开始)、汉武帝刘彻是“世宗”。但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如题中所说的清朝皇帝,除了清朝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被尊为“太祖”。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顺治帝的庙号为“世祖”。

还有人们比较熟悉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但庙号却是“圣祖”。不过并非是清朝先有了非开国皇帝而称“祖”的例子。早在元朝的就有了给开国皇帝而称“祖”的例子。元朝是忽必烈定的国号“元”,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庙号为“元世祖”,但是成吉思汗被追赠庙号为“太祖”。

不仅元朝有非开国皇帝称“祖”的例子,在明朝也有,比如朱棣本来是“明太宗”,但到了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时期被嘉靖帝改为“明成祖”。所以并不是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元朝虽然是忽必烈建立的,但是成吉思汗是在忽必烈之前蒙古政权的统治者,被称为“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也被朱棣的后代称为“祖”。

成吉思汗被称为祖是忽必烈后面追封的。成吉思汗是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是第五位可汗。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虽然成吉思汗“祖”的尊称是忽必烈追封的,但成吉思汗确实能配的上“祖”的称号,因为没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大蒙古国就没有后来的元朝。

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奠基者,对元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的朱棣是什么情况呢?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去世之后,当时给他的称号就是明太宗,要是没什么意外,朱棣在历史上的谥号就是明太宗。但是到了嘉靖皇帝出现了“意外”。

嘉靖皇帝接的是明武宗的皇位,但嘉靖皇帝不是明武宗的亲儿子,只是明武宗兄弟的儿子,但明武宗突然离世的时候并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嘉靖即位了,但是按照礼节,群臣要让嘉靖皇帝认明武宗当爹,而嘉靖皇帝是不同意的,为此一直和大臣对峙。

嘉靖帝就将明太宗朱棣改成了明成祖朱棣。因为朱棣当年不是从朱元璋手里接过的皇位,是属于自己创造的江山,而嘉靖帝就是要表达这意思,还可以支持嘉靖帝自己父亲的正统性。这样做便暗暗地认可了本朝的另一个皇帝在和嘉靖具有的同样基础上(弟接替兄),在名义上继承了皇位。

并非是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被后代追封的尊号依然是可以的。那么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被称“祖”?首先努尔哈赤被称“祖”是没有问题,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创者,是其建立的后金奠定了清朝的根基。死后被儿子皇太极尊为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名副其实的开国之君,被尊称“祖”是没问题的。

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顺治和第四位皇帝康熙就是称“祖”的第二种原因了,“功业为后世所宗仰者”也可以被称为“祖”。顺治被称“祖”是因为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之前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只是在打天下的路上,努尔哈赤奠定基础,皇太极称帝建国号“大清”,但是皇太极没入关就去世了,死后庙号“太宗”。

顺治虽然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但顺治做皇帝的时候,清军开始进军关内,入主中原,清军开始征讨中原,到顺治末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的领土基本得到统一。顺治帝是清朝的实际开国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不仅也算是开国皇帝,并且也有一定的功绩,虽然大多是多尔衮在征讨中原各地,但是顺治才是皇帝,所以被称“祖”也是合适的。

康熙被称“祖”就不符合开国一说,无论是建国还是清军入关都和康熙没有关系。康熙被称祖是和其功绩有关。康熙对清朝有开疆扩土之功,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雍正对康熙称“祖”的解释:“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意思是称祖是有功的人,而称宗则是有品德的人。康熙在位的60余年,不但有功而且也有品德,两点都占了,所以雍正的父皇康熙庙号为“祖”,最终大臣们在雍正帝的授意下,尊康熙庙号为“圣祖”。

古代帝王并非是开国皇帝才能称“祖”,只要功绩得到一定的认可,也被后代子孙尊敬或者一些其他原因是可以称“祖”的。并且后代的皇帝想给之前的皇帝改庙号,也没人管的了,古代是封建帝制,没人愿意和皇帝对着干,并且皇帝称“祖”只是个称号,不会影响到王公大臣以及百姓的利益。

大家对非开国皇帝称“祖”怎么看?下方留言探讨。其实古代帝王是否称“祖”只要对大臣和百姓等没有影响,你想怎么称都行。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可清朝就有点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称为“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那这是为何呢?

开国皇帝称为“祖”,是根据《孔子家语》中“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确定的,一般开国皇帝建立政权有功就被称为“祖”。在清朝时,努尔哈赤凭着二十一副遗甲起兵,建立了后金,与明朝公开争斗,所以说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自然要被称为“祖”,这是无可争议。而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北京政权的第一位皇帝,被称为“祖”也是情有可原。康熙被称为“清圣宗”也是理所应当,因为康熙“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在康熙手里,清朝是一个稳定而又开拓的时代,所以康熙才能被称为“圣祖”。乾隆帝是不可能称为“祖”的,因为他过于败家,自称是“十全老人”,实则是败家玩意。

皇太极没有被称为“祖”是不太合理的事,毕竟在皇太极手里,亲手缔造了清朝,使得清王朝能够与明朝相抗衡,但后人没有给他“祖”的称号,只是给了他一个“清太宗”的称号。再者满清刚刚建立政权,汉化水平不够,对只有开国皇帝能称为“祖”的标准可能没有理睬。但确实,清朝的三位“祖”都是清王朝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君主,他们被称为“祖”也无可厚非。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一般情况下,必须是对国家有非常大的功劳,值得后世子孙永远祭祀的君王,在他死后才会特别追上庙号。所以在隋朝之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

同时,对于庙号的设定,会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在商朝时,帝王的庙号总共只有四种:分别是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但在商朝灭亡后,周朝和秦始皇所建立的秦帝国都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庙号一度被废止近千年之久。

等到刘邦建立西汉后,又重启庙号制度,但西汉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所以终西汉一朝,只有四个皇帝被追加庙号,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等到了三国时期,庙号就开始泛滥,不再严格遵循大功大德的标准,而开启这个先头的,正是魏文帝曹丕。在曹丕继位后,追封并没有当过皇帝的曹操为太祖,而他自己又则是世祖,至于后来的曹睿,又搞出个烈祖。再等到司马炎称帝后,也搞出三个祖,分别是晋高祖司马懿、晋太祖司马昭、晋世祖司马炎。

也正从这个时期开始,基本上只要不是被废掉的的皇帝,就肯定有庙号,甚至没有当过皇帝的先祖,也会被子孙追加庙号。再等到到唐朝时,庙号已经完全废弃了“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只要是开国皇帝或者在建国中途去世的皇帝,一般都会被称为“祖”,而后面的皇帝则都被称之为“宗”。

也正因为如此,清朝才会出现三个称“祖”的皇帝。首先第一个是努尔哈赤,虽然他并没有当过皇帝,但是他是清朝的开拓者,他建立的后金正是大清帝国的根基,所以按照后来的低标准,努尔哈赤自然也能够算得上是开国皇帝,因此他的庙号被称为“太祖”。

第二个是顺治皇帝,因为在顺治在位期间,大清从关外进入中原,先灭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再灭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最后灭掉南明,统一天下。所以,顺治作为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完成了清朝从一个东北割据政权到全国性政权的转变,虽然这其中大部分的功劳都是多尔衮的,但谁叫顺治是皇帝呢?所以他自然能够称之为开国之君,因此他的庙号被称为“世祖”。

第三个,则是康熙皇帝,他在位期间,先平定三藩,后收复台湾,又稳定蒙古,击退沙俄,大破噶尔丹,彻底奠定大清帝国的疆土。虽然,按照严格标准来说,康熙这些开创之举,其实也只能算是守城,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匡义,他们也做了很多开创之举,但最后也只搞了个“宗”的封号。

但问题是,当时庙号的标准已经今非昔比,而清朝汉臣又被满人所压制,自然不敢随便和皇帝争论这种事情,所以朝臣们为了吹捧康熙,就说他名为守成,实同开创,于是他的庙号就被称之为“圣祖”。

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首先要阐明一点,不管是“祖”还是“宗”,都是庙号。是这个皇帝驾崩后,由接替他皇位的儿子(也可能是孙子,或者侄子 ,或者兄弟 )赋予他的,与他本人无关。

清朝有三个皇帝称祖,是不太正常的。但都有原因。有的原因能说得过去,有的原因不太能说得过去。

按照礼制,只有开国皇帝庙号能够称祖。其他的都不行。

按照这个规矩,努尔哈赤称祖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他是清朝的创始人(虽然那时候国号是金,后来由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顺治称祖呢,勉强可以。为何?因为此前的清朝,只是在东北一隅,是顺治入关(虽然功劳在于多尔衮),入主中原,才使清朝成为全国性的王朝。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治也算是开国皇帝。而且,元朝的铁木真和忽必烈与此类似,也都称了祖。仿照元朝,顺治称祖也是可以的。

但康熙称祖,就有点扯淡了。

这事儿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硬安在康熙头上的。康熙若是地下有知,未必同意。

不知为何,雍正对自己的老爸康熙特别崇拜。他觉得,康熙虽然算不上开国皇帝,但功劳大啊,又是平定三藩,又是收复台湾,又是开疆扩土,功劳大大滴。

有功而称祖。于是,雍正就让康熙称了祖。

但这是难以服众的。

要按照这个逻辑,皇太极也可以称祖。因为努尔哈赤虽然开国,但他那时只是个大汗啊,是皇太极改了国号为清后,才正式称帝,与明朝皇帝平起平坐。这是其一。

其二,论功劳,康熙有皇太极的功劳大吗?是皇太极彻底打破了明朝的关宁锦防线,为后来的清兵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论开国之功,皇太极至少可以和努尔哈赤平起平坐。

皇太极都没有称祖,康熙有什么资格称祖?

当然,这不怪康熙。只怪雍正皇帝孝顺过度了。

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从古至今,后人们对皇帝的称呼一般采用年号和庙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蕴含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

例如李世民年号贞观,朱由检年号崇祯。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供奉时享有的名号,例如高祖,太祖,太宗,世宗……

其中带“祖”的庙号一般指历朝的开国皇帝,其他的皇帝只能称为宗,但是在清朝却有三个皇帝被称为祖,这是为何?

这三个皇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和清圣祖康熙。

很多人认为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所以被称为清太祖,其实非也。努尔哈赤在二十五岁时就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骁勇善战,席卷辽东,攻下了明朝七十多座城池,为大清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础,没有努尔哈赤的辉煌战绩就不会有大清,后世称他为太祖是对努尔哈赤的崇拜及其功绩的认可,但是他却从未称帝。

真正称帝建立大清的是他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理论上说皇太极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虽然皇太极建立了大清,但是他的基业是继承努尔哈赤的,努尔哈赤开疆扩土,皇太极守土建业,这就是努尔哈赤能称之为祖,而皇太极只能称之为宗的原因。

类似的情况有元太祖成吉思汗和元世祖忽必烈了,成吉思汗四处征战,开疆扩土,建立蒙古国,忽必烈在其基础上实现了全国统一,创建元朝,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不过忽必烈比皇太极要幸运,虽然是守土建业,但是仍被称为祖。

顺治登基之后,进军中原,实现了满清入关,一统天下,使清朝从一个东北军阀根据地壮大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所以能被称为祖。

康熙更是功绩卓越,平三藩,亲征葛尔丹,收复台湾,使清朝疆土进一步扩大,康熙是在雍正的坚持下才被称为祖的,雍正对父亲为什么能称为祖是这样解释的: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意思是根据规定,德行高尚的皇帝可以称为宗,对国家做出重大功绩的皇帝才能称为祖,康熙大帝不仅品行高尚,而且为国家所做的贡献不是一般皇帝能比的,所以应该用祖来表现康熙大帝做出的杰出贡献。

其实并不是只有开国皇帝能被称为祖,在帝国前期,开疆扩土,实现大一统的皇帝也能称为祖,庙号是皇帝死后后世对他的追尊,能不能称为祖还要看子孙的意见。

清朝皇帝三个祖,也与它国运比较长久有关,要是换成短命的大一统朝代,二、三世即亡,这些祖就会直接沦为笑料了。

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潜夫之前回答过此类问题,头条上也发表过此类文章。

“祖”和“宗”都是古代帝王的庙号,祖一般指开疆拓土、创建帝国的首任君主的庙号,宗一般就是后面君主的庙号,有继承的意思。

清代皇帝庙号有祖的共三人,分别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①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1636年,其继任者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努尔哈赤第一任帝王被尊为清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顺治帝在位期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将都城自盛京迁都北京,实现统一全国夙愿。去逝后被尊为清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③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按理康熙帝庙号应该为“宗”,但是在其子雍正帝的坚持下,依旧被定为“祖”。估计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康熙真正平定了明朝余党,是满清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政治体系的实际创立者,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二是康熙削三藩、收复台湾、准噶尔和雅克萨地区的治权,确立了中国的版图,开疆拓土自古以来被视为天子的大作为;三是康熙帝在位时间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古人视之为天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