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九王爷不求情,年羹尧真的敢杀雍正派的大内侍卫吗?

在此前年羹尧只是个扬州的小小偏将,都敢杀了八爷党的人,况且现在已经升级了“西北王”,他有先斩后奏的职权,权谋之术,就看杀了有没有利于他自己了,满洲镶蓝旗大将富宁安不是照样被年羹尧以“屡抗军令”为由,乱箭射死吗,况且西北天高皇帝远的,如果九爷胤禟不求情,年羹尧有很多种理由杀掉穆香阿等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雍正为何突然要派九爷和这十名大内侍卫来年羹尧西北大营?

为了堵住“流言”,雍正决定让十名御前侍卫和胤禟和前往西北大营效力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之后,为了严格控制了西北大军的粮草供应,所以让年羹尧牵制西北大军统帅的十四阿哥,并且进而召十四阿哥胤禵回京,立马剥夺其兵权。

然而,此时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不断,西北无首,所以雍正则册封自己亲信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统领朝廷二十三万兵马,节制西北四省的军政事务,全力剿灭叛乱。

初任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虽然有着雍正的器重,但是位置并未坐稳。此时他统帅的西北大军中,存在着明显的三种势力。

其一以岳钟琪为代表的年羹尧旧部。这批人都忠诚于年羹尧,跟随他出生入死多年,这是年羹尧在西北军中最为倚重的力量。

其二,以伊兴阿为代表忠于雍正的将领。由于雍正重用年羹尧,这些将领进而对于年羹尧很敬重,虽不像岳钟琪带领的旧部言听计从,但是,服从年羹尧的统帅,同时,也是替雍正监视西北大军的实际情况。

其三,以富宁安为代表的八爷党的旧部。尽管已经失去了兵权,但是在西北大军中,仍有加强的势力,并且这些将领与十四阿哥以及八爷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人对于年羹尧的到来并不欢迎,因而对于年羹尧非常的抵制甚至是采取了敌对的态度。

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想要统帅隶属于不同势力范围下的二十三万兵马,齐心合力地平定叛乱,并坐稳位置,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因而年羹尧先要做的,就是确立自己在军中的绝对威信,从而建立对大军的绝对控制权,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将领能够顺利的执行。

而在这三股势力中,自己的人是绝对听自己的话,雍正的人在雍正的授意下也会以大局为重服从自己的军令,但富宁安为首的反对派却公然抗命,让年羹尧颜面无存,所以此时富宁安成为了年羹尧的眼中钉。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富宁安的不服从,且公然叫嚣,死也成为了必然。

富宁安兵败后,年羹尧以“屡抗军令”,在军前射杀了冒进兵败的富宁安。结果十四阿哥将富宁安的妻儿带到皇太后乌雅氏面前。

要知道,富宁安是乌雅氏家族的亲戚,年羹尧却对其先斩后奏,乌雅氏不仅对年羹尧充满了愤怒,也对他的妹妹年秋月怀恨在心,甚至对于儿子雍正也是愈发的不满。

这时候,雍正正准备起身去安抚乌雅氏,十三阿哥胤祥向雍正讲述了一件事情。

胤祥说:“皇上,您知道外面怎么传的吗?”

雍正诧异地转过头望着胤祥。

胤祥说:“外面传皇上心里只有汉人,没有满人;眼里只有奴才,没有兄弟。”

雍正皱了皱眉头:“这话是从哪里传来的?”

胤祥:老九的门人。

胤祥的一番话,让雍正感受到极度的不安。在此之前,雍正经历了“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尽管雍正用跪拜的方式向天下人谢罪,并且也将涉事的两位“主犯”诺敏和张廷璐处死,然而这并没有改变雍正的不及舆论处境,反而成了朝堂上下以及市井之间对雍正的不满声音。

首先,诟病用人方面。

除了错误用诺敏和张廷璐,酿成了两起弊案,让雍正颜面尽失之外,雍正还破格提拔刘墨林,引发了朝中传统势力的抗议。重用大字不识的李卫,为“酷吏”田文镜护短,众人对此也颇有微词。

更关键的是,雍正让年羹尧替代原来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更是让人认为“任人唯亲”,就连太后乌雅氏都予强烈的反对。

其次,西北庞大军需开销引起不满。

年羹尧平叛进展缓慢,雍正皇位又未坐稳了,为了支持年羹尧在西北平叛,不惜得罪满朝大臣,几乎耗尽了国库,但都两年时间了,年羹尧迟迟寻找不到叛军,而且庞大军需开销丧国家贝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就在这时候,出现了对于雍正的反对声音,让雍正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之中。

雍正再听到“重用汉人,不用满人;重用奴才,不用兄弟”的“流言”时,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了。

于是乎,雍正开始了他的“反击”行动!

所以在会议上,雍正当众宣布,派“上三旗”的十位大内侍卫前去西北年羹尧大营效力。

紧接着又说:“不是有人说,朕心里只有奴才,没有兄弟吗?那好,拟旨,叫胤禟也前去当差历练。”

雍正此举,是用实际行动来应对外部对他的质疑之声,同时是借此来威慑那些编造对他不利言论的人,特别是“八爷党”的成员,这下好了,全部是满人,既可以让谣言不攻自破,又可以给他们进行反击。

再就是,雍正的主要心思是担心年羹尧,因为富宁安死后,年羹尧就是“西北王”,手握的是二十万重兵。他必须得防年羹尧别有用心,邬思道也曾经提醒过雍正要防着点他。所以派去十个御前心腹去监视年羹尧,同时也可以监视九阿哥胤禟。

但雍正没想到,他的计划最终功亏一篑,而破坏计划的不是别人,恰恰正是年羹尧。

年羹尧狼子野心:杀十名大内侍卫不是年羹尧的目的,真正目的是收服

年羹尧得知雍正派十名大内侍卫和九爷胤禟前来西北大营的消息后,就已经揣摩到雍正的用意了,一是来监视他的;二是让他“管教”九爷胤禟。

但此时的年羹尧并不想得罪八爷党,所以对雍正的暗示,他并不准备执行,可又不能不顾及雍正的“命令”,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羹尧决定拿穆香阿为首的大内侍卫开刀。

因为年羹尧知道这十名大内侍卫的厉害,不仅仅是皇亲国戚,手中都有着“密折专奏”的权力,军中的信息和他的一举一动直接为雍正所知,所以年羹尧解决办法,就是使出同样坑富宁安的伎俩,激怒对方犯错。

年羹尧先是派大内一等侍卫护送九爷胤禟前往军营,见到九爷胤禟时,年羹尧微笑上前打招呼,直接忽视了十名大内侍卫的存在。

十名大内侍卫毕竟是皇亲贵族,哪受得了年羹尧这样奴才出身的冷眼与不屑啊,心里不爽喝闷酒了,结果跟西北军营的将兵斗殴。

当侍卫来报,年羹尧得知十名大内侍卫喝酒闹事后,一阵邪笑,露出嘴角那一道“断杀纹”,这时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所以年羹尧准备借由军令将这十位大内侍卫处死,不过年羹尧不是真的想处死他们,而是想让他们乖乖听命于他。所以使眼色授意手下去通知九爷胤禟,其实,就是九爷胤禟和年羹尧心有灵犀合演的一出戏。

说白了,胤禟和年羹尧就是演一出戏,就是给不知天高地厚的穆香阿等人上了一堂课。而且,在来西北的路上,九爷胤禟就已经收买了这十名大内侍卫了。所以,年羹尧和胤禟一拍即合,给十名大内侍卫一个“下马威”。

这时胤禟火急火燎赶来,用下跪恳请的方式,为穆香阿等人求情,年羹尧看这十名大内侍卫是个草包,也就顺坡下驴,不杀他们了。

其实,不是九爷胤禟下跪求情,年羹尧给他面子不杀穆香阿的,权谋之计,年羹尧也会权衡利弊,杀与不杀,只有他来决定。

如果这十个大内侍卫很有骨气,很有能力,没有不辜负雍正,那么这十侍卫的出现对年羹尧的在军中的影响力形成了巨大挑战,以年羹尧的秉性,不杀他们是不可能的。

就算九爷胤禟下跪恳请,用银票来砸,年羹尧照样也会杀,不可能给自己留下十把刀子的。

从后期年羹尧治军的严格程度来看,他在前期肯定是杀了很多敢于违反军令的人。比如西北大捷后,雍正检阅年羹尧部队时,因为天气炎热,命令将士脱掉盔甲,但没有年羹尧同意,这样将士都不动,这样的部队纪律,绝对是年羹尧一路杀出来的。

所以如果九爷胤禟不求情,军令就会被破坏,这是年羹尧不能容忍的,所以年羹尧就坡下驴,以九爷出面求情达到自己目的罢了。

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没错,但他敢杀太后的亲戚富宁安,敢杀雍正的女婿哈庆生。这说明雍正赋予它了绝对大权。但是九阿哥不是雍正的心腹,雍正和老九一直有嫌隙。

因此杀与不杀,真的不在九爷求情能阻止的,而且前面也说了,年羹尧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而且这十名大内侍卫确实也犯了军规,年羹尧可以找很多种理由他们下手。

写到最后

所以说,年羹尧杀不杀这十名大内侍卫,不在于九爷的求情,而是在于年羹尧权衡利弊,权谋之计,选择了一个绝佳的解决办法,先是试探穆香阿等人是否有骨气,结果几个人都是草包,再巧妙地演一出“恩威并施”的心理战,进而在年羹尧面前彻底“服软”,不仅不敢再对年羹尧冷嘲热讽,反而极力讨好年羹尧。加上之前九爷又用一叠银票将这些人成功“收买”,这使他们的“密折”中,都是夸年羹尧如何的好,年羹尧的目的也达到了效果,但是这一切被伊兴阿的一封密奏拆穿了。

《雍正王朝》九王爷不求情,年羹尧真的敢杀雍正派的大内侍卫吗?

不要用常人思维来衡量当权者的套路!权谋之术,用的恰当,才会出彩。

二月河对于所写人物,有自己很深的见解。《雍正王朝》里很多人物关系写的很精彩。

先说此事原因,雍正痛斥满人现在没有战斗力,进关才七十多年,很多旗人连马都不会骑了。于是想派了上三旗子弟十个人,到西北大营历练!上三旗旗主是皇上,这些人都是皇帝的身边人!派他们去,完全是为了监视年羹尧,相当于放年羹尧身边的监视!

雍正又说,别人嘲笑雍正身边只有奴才,“没有”兄弟。于是派九王爷一同去历练历练。注意此时,张廷玉的神色,一愣!八爷九爷可是出名的跟雍正不对付!张廷玉吃惊了,雍正这是要对八爷九爷动手了,先把胆子大的九爷调到西北年羹尧哪里,然后。。。

再看年羹尧,在收到旨意之前,还在痛斥岳钟琪将军“什么人都能从皇上哪里接受旨意了,还要我这个大将军干什么?哼!会问给他,今后有什么事情,直接禀报给我,再这样下去,几十年的情分和脸面我会不顾了”。可以看出,年羹尧的权力欲望。

年羹尧知道朝廷邸报,派大内一等侍卫护送九王爷允瑭前往军营效力!马上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年羹尧看到几个信息,最重要的第一个就是,皇帝派人来监视他!所以,年羹尧直接把邸报扔到了地上!这是他收到的第一个信息。第二,九王爷是被发配来的。第三,皇帝让他看管九王爷。第四,自己可以通过九王爷和八爷的势力交流下。。。

所以,年羹尧要先给这十位大内侍卫下马威!而且,九王爷在路上就已经开始收买这几个只会享乐,不能吃苦的大内侍卫。所以,年羹尧和九王爷是一拍即合。两个老狐狸给这几个新人上了一堂课。

说白了,就是九王爷和年羹尧心有灵犀合演的一出戏。这是一出双簧,九王爷肯定要出手救人,不可能让年羹尧唱独角戏的。年羹尧也就顺坡下驴,也看这十个人真是草包,所以不会杀!

换个思路,要是这十个大内侍卫真没有辜负雍正,真的很有才能,很有骨气,很有能力。我觉得,就是九王爷求情,年羹尧也是会杀的。不能给自己身边留十把刀子!杀与不杀,真的不在九王爷求情,毕竟他是雍正的打击目标,年羹尧作为雍正的人也完全不用给他面子。

《雍正王朝》九王爷不求情,年羹尧真的敢杀雍正派的大内侍卫吗?

真的敢杀,然而杀了有什么用,对年羹尧有什么好处?

你要说杀这十个侍卫立威。一开始年羹尧当西北大将军的时候,确实有不少将领不服年羹尧。但他通过让不听话的将军出去领兵,结果吃瘪,再射杀他们的法子,震慑了他们。从十侍卫搅闹西关榭,跟兵营里的人大打出手,年羹尧一句话,他们就自己把手剁下来,可以看出他的威信已经够高了。再杀十个侍卫立威,纯属蛇足——既带不来好处,又让自己跟九爷结下死仇。

你说年羹尧因为他们搅闹西关榭,辱骂自己太生气,所以要杀了他们?更不可能,年羹尧本身就是个极其理性的人。作为将领的级别越高,就要越理性。因为你不够冷静,对方辱骂你几句你就愤而出战,钻进设计好的套,你就等着全军覆没吧。所以,《孙子兵法》说“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年羹尧杀他们只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这个目的,我认为就是:彻底地降服他们,让他们打心里敬畏自己,成为自己跟雍正的传声筒。

人的本性就是:如果你每天白给他五块钱,有一天你不给了,他会觉得你太坏了,克扣他的钱。如果你每天打他一巴掌,有一天你没打,他就会觉得你太好了。

这就是传说的斯德哥尔摩症。

也就是前些天悟空问答讨论的胖虎定律:如果你一直做好事,做一次坏事,他们就会觉得你太坏了,以前都是虚伪的。如果你一直做坏事,做一次好事,他们就会歌颂你,认为你本质其实不坏。

所以,光给人甜枣是无法征服一个人的,必须是棒子加甜枣,往往是打的越狠,扔了甜枣他越服你。

年羹尧就是先要处斩他们,谁求情也不行,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死亡的恐怖,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年羹尧手里。再赦免了他们,捡了一条命,他们肯定觉得年大将军太好了。再给他们一点小恩小惠,他们就觉得爷亲娘亲不如年大将军亲了。

年羹尧这一手段无疑是成功的。后来他要杀运粮不利的官员,问这官员该什么罪,还是以前要处斩的穆香阿雄赳赳气昂昂地说”当斩”,然后又把他拖出去。完全是以为年大将军效力为荣嘛。

给雍正上的密折,年羹尧手下的伊兴阿还揭露年羹尧,穆香阿等却只说年羹尧的好话。彻底地臣服了年羹尧。

所以,年羹尧有节制西北之权,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敢杀他们。但这么好的传声筒,怎么舍得杀呢,就算九爷不求情,年羹尧肯定也安排了别的方案——比如众将一起求情——赦免他们。

《雍正王朝》九王爷不求情,年羹尧真的敢杀雍正派的大内侍卫吗?

《雍正王朝》中,雍正安排了十名大内侍卫,跟随九阿哥胤禟一同前往年羹尧帐下效力。可是,这十名大内侍卫刚刚到达西北大营,就与年羹尧的部下发生了冲突,最终是靠着九阿哥胤禟向年羹尧下跪求情,他们才免于被军法从事。

这个时候就会有朋友要问了,如果没有九阿哥胤禟的求情,年羹尧真的会处死这十名大内侍卫么,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一个解读和分析。

让胤禟一行前往西北,雍正给年羹尧出了一道难题。

雍正登基后,各种流言蜚语不断,其中有一条就是在说雍正重用汉臣,却忽视了满洲臣子与八旗子弟,并且对于他自己的那些兄弟们过于刻薄寡恩。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下旨,让九阿哥胤禟带队,领着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十名出身于“上三旗”的大内侍卫,一同前往年羹尧所在的西北大营效力。

雍正这样做,看似是在平息谣言,但实际却是另有用意。

一方面,雍正要借此八阿哥胤禩在京城中的势力。

尽管雍正已经顺利登上了皇位,然而,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一众“八爷党”成员却对雍正非常的不服气,他们不仅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抵制来抵制雍正,甚至还会明里暗里的给雍正制造者各种困难。

在这一过程中,九阿哥胤禟无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是“八爷党”的“财神爷”,更是胤禩非常倚重的智囊,因而将其调离京城,打掉胤禩的重要羽翼,无疑会极大的削弱“八爷党”在京城中的势力,从而减少雍正施政的阻力。

另一方面,就是雍正是对九阿哥胤禟动了“杀心”的。

其实雍正并不是不想除掉胤禟,只因为这个时候的“八爷党”依旧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贸然处置会引发朝堂动荡。与此同时,康熙临终前留下遗言,要雍正“善待兄弟”,无疑也成为了困扰雍正的一道枷锁,时期不能随意的处置胤禟等人。

可其在西北军营,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所谓“军法如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么年羹尧完全可以以“军法”的名义处置胤禟,即便是不能够先斩后奏,只要抓住了胤禟的“把柄”,就给了雍正以足够的理由和借口来除掉胤禟。至于雍正写给年羹尧的那封密信,其内容也极有可能是告知年羹尧如何找理由,来帮助他除掉胤禟的。

可见,雍正将胤禟派往年羹尧的帐下效力,就是想要来个“借刀杀人”,而这把“刀”正是年羹尧。

至于安排十名大内侍卫,雍正也是另有目的。

在此之前,雍正已经接到了密报,称年羹尧在西北作威作福,擅权专政,并且生活奢靡,大军浪费严重,所以雍正派这些“上三旗”的大内侍卫前往西北,并赐予其“密折专奏”的权力,就是要他们代替自己来了解年羹尧军中的实际情况,好让雍正做到心中有数。

与此同时,这十名大内侍卫还要承担的就是监督九阿哥胤禟的职责,毕竟,年羹尧在此之前有过多次不服雍正管教、不听指挥的经历,这一次雍正也是担心年羹尧会有其他想法,这才有安排了十个人,密切监视胤禟的一举一动,只要有任何一点的异样,这些大内侍卫的密奏也同样能够将九阿哥胤禟置于死地。

只不过令雍正没有想到的是,一路上风餐露宿,让这十名大内侍卫与九阿哥胤禟的交情一天天变好,再加上胤禟出手阔绰,挥金如土,很快就将这些人收为了“小迷弟”,于是乎,雍正想要通过这些人监视胤禟的想法也就这样落空了。

雍正的如此安排,无疑是让年羹尧犯了难。

一来,年羹尧虽然是雍正的人,但是他并不想要与八阿哥胤禩直接翻脸,更不想在这个时候与整个“八爷党”作对,可雍正的命令又不得不听,这不禁让年羹尧陷入了“二难选择”之中。

二来,年羹尧深知这十名大内侍卫的厉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上三旗”的子弟,并且不乏皇亲国戚,更重要的是,他们手中都有着“密折专奏”的权力,军中的信息能够直接为雍正所知,而这却是年羹尧所不希望看到的。

然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年羹尧便想到一个绝佳的解决办法,可以“一箭双雕”,同时解决掉这两个问题。

让九阿哥胤禟跪地求情,本就是年羹尧“导演”的一出“戏”。

当九阿哥胤禟和这十名大内侍卫来到西北大营后,年羹尧进行了非常明显的区别对待。他将胤禟迎请进了自己的中军大帐之中,好酒好菜的伺候后,并且彬彬有礼,不断地寒暄问候。反观年羹尧对十名大内侍卫,则是充满了冷淡与不屑,他只是命人将这些人带到其他营帐之中就餐休息,既没有对其进行安抚,也没有主动前来询问关心,直接将其丢到了一边。

当然,年羹尧这样做是有意而为的,目的就是要激起这十名大内侍卫的不满。

而一切正如年羹尧所料,这些在京城养尊处优、受人尊敬惯了的“上三旗”子弟,千里迢迢来到这艰苦的地方效力不说,还遭到了年羹尧如此的轻视,瞬间感到了极度的不满。于是,他们这群人便与年羹尧的手下直接在营帐中大打出手。

军中斗殴,直接触犯了军法,年羹尧也丝毫不留情面,直接下令将十名大内侍卫拿下,并且准备这些人军法从事。

可是,年羹尧虽然嘴上说的是要军法从事,可他一边向这些人敬着酒,开始了长篇大论,另一边则暗示自己的属下将这里的情况暗示给九阿哥胤禟,很明显,年羹尧就是在拖延时间,等着胤禟的到来。

胤禟听到消息后,立马火急火燎的赶了过来,急忙向年羹尧求情,甚至还直接跪在了年羹尧的面前。

胤禟这一跪,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这十名大内侍卫求情,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求情。

要知道,这十人深得雍正的信任与器重,有的甚至还与雍正沾亲带故,雍正将这些人交给胤禟带领,而胤禟不管情愿不情愿,他也就此承担起了对于这些人的监督和管理的职责。

如今,刚到军营就出现了这样触犯军法的情况,胤禟无论如何都是难辞其咎的,并且还会招来雍正的怒火,如此一来,胤禟的最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况且,胤禟通过这一路上的努力,刚刚才将这十名大内侍卫收服,也算是给自己在西北大营中找到了几个“伴儿”,如果这些人不在了,那么胤禟将需要独自面对年羹尧以及营中的其他官员、将领,那时胤禟的处境将会十分孤立,这也必然会引发胤禟的恐慌。

所以,对于胤禟来说,无论如何都是要救下这十名大内侍卫的。

而对于年羹尧来说,他要的正是九阿哥胤禟的这一跪。

雍正想要年羹尧找理由、找机会替自己除掉胤禟,可年羹尧却不想如此,同时又不敢完全违背雍正的意愿,于是年羹尧便想到了这样的一个方式,毕竟九阿哥胤禟也是贵为康熙皇子,如今却撇开身份向皇帝曾经的潜邸奴才下跪,可谓是颜面尽失,还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众兄弟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如此一来,年羹尧也算是帮助雍正出了口气,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他已经对雍正有了交代。

胤禟在年羹尧面前的一跪,既保全了十名大内侍卫的命,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给了年羹尧一个台阶,这三方可谓是皆大欢喜。

反观雍正,年羹尧抗命不遵,让自己失去了一次绝佳的除掉胤禟的机会;而他派去西北的十名大内侍卫,先是在路途中被胤禟用金钱收买,随后打到西北后,被年羹尧以恩威并施的方式拿下,如今的他们已经彻底沦为了“好好先生”,根本无法提供雍正想要得到的信息。而此时雍正心中的郁闷,也是可想而知的。

《雍正王朝》九王爷不求情,年羹尧真的敢杀雍正派的大内侍卫吗?

年羹尧和雍正都是在玩权谋心术。

可惜九王爷还真吓死了:他以为“年屠夫”真的是要杀雍正派去前线听用的以穆香阿为首的十大侍卫。

其实,年羹尧此举是一箭双雕。

雍正的权谋心术。

客观的说,雍正不管是做四爷,还是做皇上,一直对包衣奴才年羹尧不放心。

特别是年羹尧取代十四王爷总揽天下兵马大权更加不放心。

尤其是年羹尧取得了西北大捷后,雍正更加忧心仲仲。为了探其虚实,有无异心,雍正让九王爷代表皇上去西北大营劳军,同时还把自己的十个侍卫派去年羹尧帐前听用,历练一下。

明眼人一眼看穿了,雍正就是派耳目去年羹尧身边。

聪明的年羹尧当然知道,为了降伏这十个御前侍卫,就来个将计就计。

年羹尧的应对之策。

九爷和十个侍卫没有到西宁,这一行一举一动年羹尧清清楚楚。

快到军营时,十个侍卫为首的就是穆香阿,他妈妈是康熙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和硕公主,见年羹尧不来迎接非常的不爽,骂了一句:

爷是皇上派来的,不是他妈的哪个王八羔子的孙子,他年羹尧敢这样对待老子?

这句话,年羹尧当然很快知道了。

到年羹尧帐营,穆香阿十个人穿着雍正赐的黄马褂不肯给年羹尧叩头行礼。

当时,年羹尧就想发作,但看到黄马褂先忍下这口气。

很快,年羹尧整治穆香阿的机会来了。

在接风宴上十个待卫和年羹尧手下军官打起来了!

这就是年羹尧整治侍卫的机会,全部拉出了砍了。

其实,这是年羹尧玩心里战,只有降伏这十个侍卫,他们才不会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

穆香阿没有想到年羹尧动“真格”,十个几时见过这阵仗?个个吓得屁股尿流。包括九爷。

为了帮十个侍卫求情,九爷差点在年羹尧面前跪下了。

那十个侍卫哪里还有来时的威风?个个像霜打的茄子!

年羹尧见目的达到了,就卖了个人情九爷,饶十个侍卫不死。

其实,借十个胆给年羹尧,他都不敢杀那十个侍卫。打狗还得看主人,这个道理年羹尧当然懂。

《雍正王朝》九王爷不求情,年羹尧真的敢杀雍正派的大内侍卫吗?

敢杀!但他不会杀!

在年羹尧取得西北大捷之后,没有遵守宫廷礼节的年羹尧遭到了大臣孙嘉诚的弹劾,孙大人愤怒的在奏折中强调年羹尧暴虐好杀,仅在青海作战期间,因作战不利或者违反相关军法规定而遭到处决的官员就高达数十人之多,被杀戮的基层士兵更是不计其数。震撼的数字也印证了年羹尧的残忍,但残忍是否等同于他是一个杀人狂?

至少在年羹尧与邬思道见面,以及他临死之前,对于这个问题他说得清清楚楚,他如果不这么做,西北又如何取得大捷?

康熙58年,传尔丹由于粮草得不到及时供应,进而造成了六万大军在西北全军覆没,而在年羹尧平定西北期间,多位官员无法按照要求的时间节点送上粮草,对比23万大军的生命,这些官员难道不该杀?

在重兵包围叛军之下,派去的侦查小组却迟迟无法摸清叛军的位置,造成了西北大军每天二十万两白银的消耗,造成如此大的损失,难道这些人不该杀?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甘肃巡抚范时捷由于得不到年羹尧足够的帐篷供应,跑到年羹尧的军帐中讽刺其一番后,扬长而去。触发了年羹尧威严的范时捷却没有得到年羹尧的惩处,为什么年大将军放过了他?原因也再简单不过,因为范时捷的确没有得到足够的物资供应,他又凭什么不能抱怨?难道你年羹尧断了供应就能杀人?我得不到供应却要被杀?这是什么逻辑?

所以年羹尧经常杀人,却并不代表他喜欢杀人!对于雍正皇帝派过去的十个皇家大内侍卫,年羹尧可以参照军法来对他们进行处理,但他更需要衡量这些人到底该不该杀?

事实上,当年羹尧得到九爷带着十个大内侍卫前来西北军营效力的消息时,年羹尧的脑袋是蒙的,因为他实在搞不清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配置。

九阿哥,八爷党的首脑人物之一,也是雍正皇帝上台后急需要清洗的首脑之一。

年羹尧,雍正皇帝的嫡系将领,但此时他在西北已经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十个皇家大内侍卫,雍正的皇族亲人,十个真正完全听命于雍正的奴才。

摸清了这样的关系,一度头脑发蒙的年羹尧也很快理清了顺序,安排九阿哥前往西北,一方面为了分化八爷党在京城的力量,另一方面,更为了寻找机会至九阿哥于死地。但另一方面,对于雍正继位前已经呈现出不老实状态的年羹尧,派出十个大内侍卫前往西北,显然是为了在西北大营安插十个钉子,用于监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但对于年羹尧自己来说,八爷党势力庞大,不到万不得已,自己没有必要选择向九阿哥动手。而对于十个大内侍卫,年羹尧不得不防,但面对青海战场还没有解决的战争危机,年羹尧还没有来到与雍正彻底撕破脸皮的地步,至少在这一阶段,年羹尧仍然需要雍正在背后的鼎力支持,才能完成平定青海的这一重大政绩。

也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利害关系之下,年羹尧只能选择全方位的拉拢,但对付身份尊贵的九阿哥和大内侍卫们,光靠着留须拍马是不行的,毕竟西北的王国仍需要年羹尧来控制,必须让他们始终欠着自己的人情,感受到自己在西北的威严,才能从权力和心理上来对他们进行彻底操控。

所以随后发生的打架事件,年羹尧完全可以根据军法处决十个大内侍卫,根据他先斩后奏的特权和大内侍卫们的确违规的实际情况,即便是雍正收到消息,恼火之下也不便对年羹尧发泄。但正如前面所说,利益驱使之下的年羹尧没必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巧妙的抓住心理来对这些人进行精神控制,才是年羹尧的终极目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在宣布下达处决大内侍卫的命令后,年羹尧也开启了自己有意思的操作。

1、明确了十个大内侍卫将必死无疑,把大内侍卫们吓得屁滚尿流,可年羹尧画风一转,马上又强调自己跟大内侍卫的领头者穆香阿的父亲是多年的至交,在穆香阿刚出生的时候自己还参加过他的满月酒,断言这个孩子在未来一定会有出息。心理防线已经完全崩溃的穆香阿看到年羹尧开始讲起了感情,马上就痛哭流涕的跪在地上恳求这位长辈能够放过自己,大有称呼年羹尧为干爹的状态,连领头的人都选择了服软,剩余的九人有岂敢不服?

2、在宣布处决什个大内侍卫的同时,又立刻恰到好处的给自己的部下一个眼神,示意其马上通知九阿哥,还怕连累自己的老九自然也吓得惊慌失措,连忙跑来恳求年羹尧放过这些大内侍卫。害怕自己言语不够,老九又连忙向周边的其他将领求救,年羹尧又恰到好处的卖给了九阿哥这个面子。巧妙的救下大内侍卫的同时,更在暗中传递了另一个政治信号:我不愿意与你们八爷党为敌,情商甚高的九阿哥自然也明白了年羹尧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意味。

所以一套完美的操作下来,原本关系微妙的老九和年羹尧在西北反而变成了关系融洽的局面,而遭到心理震慑的十个大内侍卫,更带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色彩,成为了年羹尧手下忠实的奴才,以至于他们随后竟然隐瞒了年羹尧在西北的种种不法作为,当然他们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成为年羹尧忠实的手下之后,这些人一度成为了年羹尧处决各方大臣的排头兵,自己的军功簿上也不断书写着荣誉,年羹尧抢先给了雍正没有给他们的权力,这些人又岂能不转换阵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