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叫人羞愧难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此说法相当不妥!恰恰相反,文成公主和亲有很大的“逼婚”成分,昭君出塞却彰显了大汉国威。不过,无论是文成公主还是王昭君,她们对促进民族和平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既然如此,为何后人会产生“颠倒黑白”的理解了呢?这其中又隐藏了什么历史玄机呢?我们先从两位“和亲大使”的简历说起。
王昭君出生于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9年)入宫为“家人子”。由于未能入选为嫔妃,所以她的实际身份就是个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的挑选宫女和亲,不甘心老死宫中的王昭君自请出塞,得到了汉元帝的首肯。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生下一子“伊屠智牙师”。建昭三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遵照匈奴习俗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下两个女儿。
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王昭君病逝于大漠,享年34岁。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之女,因为要承担和亲的重任而受封为公主(法理上成了李世民的女儿)。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随使团出发,历经一年的长途跋涉才到达拉萨。
与松赞干布举行婚礼后,文成公主受封“赞蒙”。文成公主入藏四十年,一直致力于农业、医学、儒学经典、丝织、酿造、宗教的发展和传播,为汉藏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死于当地大流行的黑痘病毒。
光看简历似乎也看不出个“子丑寅卯”,好吧,下面我们进入二者的“激情面对面”。
历史背景:匈奴的求婚&吐蕃的逼婚后人对汉朝一直停留在靠送女人求和平的屈辱印象中,其实那是汉朝建立初期的事,经过汉武帝和汉宣帝祖孙俩的打断打击,西汉中后期的匈奴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了。
那时候大漠之南匈奴人几乎不敢踏足,大漠之北又处于大分裂之中,五位单于自相残杀。后来草原上又遭遇罕见的天灾,牲畜、人口丧失大半,几乎处于亡国的边缘。
五位单于中势力最弱的就是呼韩邪单于,为了生存他被迫向南迁徙,并且向西汉称臣。为了表达诚意,他三次入朝跪拜汉宣帝和汉元帝,并在第三次入朝时恳求做汉家女婿,为大汉承担守边的责任。
在这种状况下,汉廷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答应赐婚呼韩邪。正是靠“汉家女婿”的身份,呼韩邪单于才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并在汉军的帮助下再次统一了匈奴。
事实上,汉廷对呼韩邪的赐婚等级并不高,别说真公主,连个宗室女都没舍得给。王昭君只是个宫女,而且出嫁时也没有以“公主”身份下嫁。
而呼韩邪对王昭君丝毫不敢怠慢,将她与其她四位阏氏并列,赐号“宁胡阏氏”,视她为匈奴人的平安守护神。
文成公主和亲其实是被动的,甚至是被吐蕃人“逼婚”的结果。
松赞干布即位后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12岁登基,用了三年的时间统一了吐蕃,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吐谷浑(青海),与大唐摩擦不断。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第一次向大唐求婚,却遭到了李世民的拒绝。恼羞成怒的松赞干布于贞观十二年打着迎娶公主的旗号侵入松州(阿坝州),唐军遭遇惨败。
松赞干布不断打击大唐的小弟,已经吞并了大量的小部落,李世民再不发威估计河西走廊都保不住了。于是天子一怒河水倒流,李世民派侯君集为主帅,牛进达为先锋对吐蕃反起反击。
不过这一仗一点劲都没有,侯君集还没赶到前线,牛进达就夜袭松州,斩首一千余级,吐蕃人弃城逃跑,战斗就这么结束了。
史书有点夸大了此次战争的意义,事实上这是吐蕃人的一次战略放弃,其兵力并未受到实质性打击,在撤离过程中,他们还将大唐的小迷弟吐谷浑、党项、白兰统统修理了一遍。
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再次向大唐求婚,这一次李世民答应了,这才有了第二年的文成公主和亲。
从以上过程可见,松赞干布的求婚充满挑衅和威胁,第一次被拒绝他就拿大唐的小迷弟出气,第二次干脆占了大唐的松州。第三次求婚如果李世民再不答应会怎样?呵呵。
所以,文成公主和亲其实是被迫的,跟抢亲没什么两样。
历史价值:汉匈融合的开启&唐蕃博弈的开端本质上两国和亲是政治联盟的需要,但昭君出塞的价值远高于文成公主和亲。
通读匈奴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一度称雄北方的强悍民族,后来部分向西迁徙,主体部分最终融入汉民族,这个变化的转折点就在呼韩邪单于时期。
虽然王昭君的身份很低,但呼韩邪单于真的是抱着感恩的心态,积极地推进汉匈和平。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是大汉拯救了我们匈奴、匈奴要世世代代尊奉汉朝。
正是这种心态,使得汉匈之间延续了近百年的安定和平,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交流融合速度迅猛,匈奴也进入了高速汉化的时期。
假如没有昭君出塞,统一匈奴的一定是与汉民族为敌的其他某个单于,双方之间的战争一定会大大延长,民族融合也会遥遥无期。
如果说昭君出塞是汉廷对匈奴的恩赐、拯救,文成公主显然是唐蕃之间对等博弈。
首先我们要明白,松赞干布求婚的目的与呼韩邪单于截然不同,他并非为了求大唐的庇护,而是为了分化大唐与吐谷浑、突厥之间的联盟关系。
正因为如此,松赞干布才有资格逼婚,因为这是对等的游戏,唐朝与吐谷浑、突厥也不是铁板一块,大唐也需要吐蕃来掣肘他们。
所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竟然没有获得王后的身份,而仅仅是个“赞蒙”。大唐的公主竟然给番邦当小老婆,其实是丢了大面子。
好在松赞干布也不敢做得太绝,为了照顾大唐的面子,他规定“赞蒙”与王后有同等的地位。不过明眼人都懂,这个“赞蒙”说白了还是个小老婆。
由此可见,文成公主和亲只是开启了唐蕃之间博弈的历史序幕,远没达到昭君出塞摘果子的意义。
历史地位:昭君的政治遗产&文成的文化影响王昭君不光自己为汉匈和平作出了贡献,她的兄弟们、子孙们都为此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王昭君的弟弟多次出使匈奴,王昭君的女儿、女婿、外孙长期为汉匈和平奔走呼号,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他们的影响力甚至跨越了朝代,在王莽的新朝也一直扮演着这个角色。
可见,昭君出塞对汉匈关系的影响力侧重于政治层面,是直接的。
而公主出身的文成公主却无法涉足政治,更没有办法通过政治影响力来改变唐蕃之间的政治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看低文成公主的和亲,她在传播大唐文化方面的贡献远在王昭君之上,事实上也为后来汉藏融合作出了润物细无声的功绩。
如此一看,即便在最薄弱的历史地位上,昭君出塞也不比文成公主和亲低。
历史误解:衰弱的大汉&上升的大唐既然昭君出塞远比文成公主和亲更体面、更有历史价值,那么为何后人会有“黑白颠倒”的印象呢?原因有三个:
- 其一,张冠李戴,将汉初的屈辱和大唐的强盛,移植给了这两次和亲。
汉朝建立初期,由于国力孱弱,确实经历了百年的和亲屈辱史,因此后人自然而然地以为昭君出塞的性质也一样。
有一句极具震撼力的台词是这么说的:在我们匈奴,男人的胸脯是女人安全的港湾,你们汉人却把和平建立在女人的胸脯上。
这种耻辱感任谁都不能忘,它也加深了后人对汉朝和亲的耻辱印象,其实这是个误解。再加上汉元帝时期汉帝国的国力衰退,更容易让人误以为昭君出塞是求和。
同样是和亲,由于大唐的强盛让人产生居高临下的“赐婚”形象。
虽然整体上来说,大唐确实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形成了绝对的优势,版图也得到了扩张,但李渊和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局部阶段也曾经有过屈辱史。
我们只能说,选择性遗忘,是一种常见病。
- 其二,个人崇拜,李世民的英明神武,打败了汉元帝的昏君形象。
两次和亲的主导者,一个是被后人称作“昏君”的汉元帝刘奭,一个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明君圣主唐太宗李世民,二者的个人标签决定了两次和亲必然会“变味”。
如果你去读史书,那里绝对没有一个字批评李世民的软弱,相反会以智慧、悲情、推诿等手法,巧妙地掩盖他的过失或者妥协。比如文成公主和亲,事实上李世民就是被胁迫之下的低头。
我这么说并不是想批评史书作者,这种涂脂抹粉比比皆是,它是明君特定的待遇。
汉元帝确实是个昏君,但昏君不等于混蛋,事实上汉元帝是个大好人,昭君出塞的意义也不应该受汉元帝的个人形象而被歪曲。
- 其三,文化传播,神化的文成公主,战胜了悲情化的王昭君。
这两次和亲,在后世的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截然不同,文成公主被当作唐蕃和平的使者,并且被逐步神化为“绿度母”。
王昭君则惨了,她完全被悲情化了,毛延寿的作祟、汉元帝的好色、出塞的凄凉等不存在的段子,被层层累加在王昭君的身上,给她蒙上了凝重的悲情色彩。
三者叠加后人就迷糊了,误以为:文成公主和亲让后人自豪,王昭君出塞让后人觉得蒙羞。
当然,我不是想褒扬王昭君,贬低文成公主,客观讲,她们都是历史上了不起的女人,对民族和平事业居功至伟。
有人说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叫人羞愧难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松赞干布精通骑术,射箭,摔跤,击剑等各种武艺,并且爱好民歌,也能动手写诗,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十三岁承担起平叛的重任,在中小贵族和自由民的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平息叛乱,严厉打击了氐族大贵族,巩固了吐蕃王朝的统一。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十分热心于接受周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当他听说唐朝的经济,文化都比他们发达之后,就派出使者,到长安来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第一次派使者进入长安后,唐太宗也了解吐蕃的兴起和名声,愿意同他们交往,开始派始者回访吐蕃,汉藏、两族的大门,由此打开。七年之后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出使长安,让他带了大量的黄金珠宝献给唐太宗,代表自己向唐朝求婚。唐太宗看松赞干布的态度十分诚恳,又考虑到汉藏、两族的友谊,就答应把皇室姑娘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传说,当时到长安求亲的,除了吐蕃的禄东赞,还有其他四个国家的使臣,他们都带着贵重礼物,一心想娶回唐朝公主。并且有了“五难婚使”的美丽故事。
在吐蕃人民中间流传着不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其中有一首这样赞美道: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3800多种,
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5千5百人,
给吐蕃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牲畜5千5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西藏境内有一条倒倘河,这条河从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到达这条河后,就不再坐轿子,而要骑马前进,进入草原。文成公主感受到和家乡的距离一天比一天更远了,心里非常难过,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公主哀婉的哭声,感动了天地,结果这条河同天下所有的河都不一样,不是向东流,而是向西流。“天下江河皆西去,惟有此水向西流”的诗句,就是简洁地描绘了这一现象,倒淌河的名称因此得名。
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吐蕃虽然有农业,但属于粗放式经营,只不过是用石头围住一块地,然后撒下种子,既不会整地,也不知保持水土。唐朝的先进技术传入后,出现了小块农田,学会了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事都用绳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来表示。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松赞干布指派一些人去研究,后来造出了三十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松赞干布认真学习新文字,并把这些字刻在宫的石崖上,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吐蕃文字翻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汉宣帝在位时,由于著名的仁宣之治,西汉王朝进入最后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匈奴,由于贵族争权夺利,势力越来越衰弱,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伐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损失惨重。呼韩邪单于和大臣商量后,下定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宣帝。由于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去长安效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不仅答应他,还派了两个将军率领一万骑兵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支援了三万4千斛粮食。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此后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说匈奴和汉朝和好后,都开始争先恐后的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刘奭即位,公元33年,呼韩邪单于又一次来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是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出、嫁,并传话后宫,有谁愿意到匈奴去,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宫女们一听说到匈奴去,都不愿意去。这时,后宫有一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美丽动人,又有见识。为了自己不孤独终老后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有人应征而心中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下旨管事的大臣选一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王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没有如实把王昭君美貌画出来的宫廷画工毛延寿给杀了。出塞后的王昭君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文成公主和王昭君都可以称为和平的“天使”,为促进和加强当时中原文明与牧游民族的联系与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从文成公主万世荣光和王昭君有失国体的角度来说,主要观点如下:
一:文成公主的时代背景是大唐帝国的国力正是蒸蒸日上之时,正是唐太宗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使帝国的威名与文明名扬四海,不怒自威,四夷宾服。大唐帝国和吐蕃的和亲,是建立在大唐帝国的一种恩赐角度上。特别是大唐帝国文明对吐蕃产生的巨大与深远的影响力,犹如一个枢纽一样把汉藏两个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虽然此期间经历过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但是己经无法割断这种经历血乳交融的文明纽带,更为日后的西藏,彻底融合进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王昭君出塞和亲背景是在汉武帝已经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匈奴己经元气大伤。从武帝至宣帝崩,西汉王朝己经停止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汉元帝时的和亲政策,是在呼韩邪单于要求下重新开始的,而这种要求里面蕴含了一种胁迫的意思。
有人说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叫人羞愧难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文成和亲是640年发生,当时的松赞干布青青年有为,统一青藏高原的很多地方小国。并打胜了吐玉浑,党项大国和部落。建设以拉萨布达拉宫为中心大吐蕃,要了很多国家的公主美女。
又派大相碌东赞带着5干两黄金和珍宝。向唐太宗,求宗室王爷的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美丽无比的公主文成成婚。
唐太宗虽然在638年在松州和吐蕃打了大胜仗。但为了国家长久安全。还是答应了文成公主外嫁松赞干布。并配送大量工匠人员,种子,财宝绸段。一起入藏。
显示大唐的强大和富强繁荣。但文成公主 在西藏的地位,没有尼伯尔的国王的女儿地位高,但她勤劳甘贫,为和平甘愿牺牲,为干古传颂 ,永世传唱。
昭君出塞,在汉元帝时期,北方匈奴淮南王,攻汉大军势如破竹。汉朝惊荒失措,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匈奴指定要皇帝平都公主外嫁和蕃。平都公王以死威胁,不嫁情况下。漂亮美丽未得宠爱平民姑娘王嫱,自愿以假换真,代替平都公主出塞外嫁。从政治上讲,是大国汉朝失势,失信,失措的无办法的办法。人家兵临城下,抢了很多女子,抢了很多财产,还专门指定要平都公主。
大汉软弱可见,危险可见。昭君出塞是在软弱得无法情境之中的投机办法。在昭君夫君死后 ,昭君请求不愿再嫁老王儿子时,大汉都无力支持,只有按胡俗办理。可见国家实力之弱。叫后人如何不羞。
国家实力强大才能不受欺负,弱国无外交,兵弱无大国。西汉在已经相当软弱到了分崩离柝的边缘。在后来就禅让王家。王家也没有办法阻挡历史车轮向更深渊滑去。只是当了刘家的替死鬼。被农民起义推翻担了全责,成了历史罪人。真正的罪过都是刘家干得的。
当时汉元帝柔和无主,外戚当道,国家到崩溃边缘。匈奴也内部混乱分裂成五虎争霸,狼烟四起,郅至一一屠耆单于,侍强发兵长驱直夺取呼韩邪王廷,呼韩邪失败痛失王廷。右贤王受逸冤死,唯伊犁当户在劫难逃,呼揭王反叛成单于,右奥犍王也成车犁单于,乌籍都尉不甘下风立竿称雄过瘾成单于。五单于争立并存。自相残杀。遗害汉庭。只有呼韩邪单于,重归王廷。但郅于单于打败呼韩那单于,使边境形势更更复杂多变。
元代马致远《汉宫秋》,郭沫若《王昭君》,曹禺的《昭君出塞》。这些各个名家大手笔创造戏曲人物王昭君都是根据《汉书元帝纪》一句话其改元为竞宁,赐单于待诏掖城庭王嫱为阏氏。的无限想象发挥的结果。更是《汉书,匈奴传》元帝以后宫家子王嫱字昭君噶单于”的丰富想象创造结果。历史真实,早就淹没草原沙土之中。大家都在想象中,可以无限的创造属于历史王昭君今天如此,明天更丰满。
有人说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叫人羞愧难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谢谢邀请。历史许多战争用和亲的方式来平息,但是和亲的女人的命运却非常悲凉凄惨。为了制造和平她们不仅牺牲幸福,还负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受尽屈辱,值得我们后世人敬仰。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15年,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 ,下嫁吐 蕃(西藏)国王松赞干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与吐蕃和亲共营和平的故事。
唐贞观8年(公元634)吐蕃遣使唐朝,两次提出向唐求婚,要求娶回一位唐朝公主,均遭李世民拒绝,松赞干布大为恼火,于唐贞观12年(公元638)以从中作梗的理由,向唐的附属国吐谷浑,党项,白兰羌进攻并击败,直逼唐边城松州(四川松潘县)。扬言如不和亲将攻打唐朝,随后唐派牛进达率领先锋部队,袭击吐 蕃兵营获胜,无奈松赞干布带兵撖回本土,随后主将侯君集率领主力部队赶到,吐蕃军队己由吐谷浑,党项,白兰羌撤回本土,向唐谢罪,再次请婚,派薛祿东赞携5000多两黄金及奇异珍宝来长安求娶公主。唐太宗从远房宗亲择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据西藏史书《世系明鉴》记载:赞布致唐书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兵五万灭尔唐国,掳尔公主,掠城,杀汝。《新唐书》记载: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阴,尽取其 觜畜 。攻党项,白兰羌,破之。由此可见唐与吐蕃和亲是被逼无奈的。但是促进了汉藏和平共处的局面,加深文化,经济貿易交流,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四大美人之一的,昭君出塞说的就是的西汉和南匈奴王呼韩邪的 和亲故事。公元前54年, 匈奴分裂为五个派别,南 匈奴单于呼韩邪被北匈单于郅支打败。南迁到长城外光祿塞下,与西汉结好,约定汉和匈奴一家 ,不能相欺相攻,呼韩邪三次入长安,向汉元帝求婚迎娶公主。公元前33 年,汉元帝同意和亲,经过挑选决定,封宫女王昭君为公主,出塞和亲,被呼韩邪单于封为 阏氏 (单于正妻)后生有二子,单于死,前 阏氏 子即位,欲娶王昭君为妻,昭君上书汉成帝求归,勒令从胡俗,后遂为后单于 阏氏 。生有二女。此后单于死,又嫁后单于。可以说嫁了三代人,按照汉族风俗这是伤风败俗的乱伦行为,然而 匈奴 风俗却很正常。王昭君生不如死,只能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换取一时的平安,是软弱的体现,而和亲的女子不仅美丽年轻漂亮,而且知书达理,而和亲对像一般都是糟老头子,在异域却受着风俗的折磨。
有人说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叫人羞愧难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那是皇帝朝臣们全部通过了,就获得了万世的荣光。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和羞愧难当,是昭君怕在宫里寂寞无聊,皇帝不同意,大臣们有些意见。都是历史原因,不起战争风险,以婚姻免去战事,换来太平也是高招,民族融合社会平稳发展的所需。
有人说文成公主和亲获万世荣光,而昭君出塞有失国体叫人羞愧难当,你怎么看?为什么?
不知道这种“道德感”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文成公主没有像王昭君一样享受“收继婚”的待遇,没有嫁给自己丈夫的儿子?
其实,如果从和亲的背景来看,整个判断,完全相反。
首先,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是汉朝对匈奴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作为存亡续绝的上国,给予呼韩邪单于的恩赐,而呼韩邪单于也以臣服的状态,为汉朝守边;而文成公主入藏,则是新崛起的吐蕃和唐朝简单掰过腕子之后,双方不相上下,互相给的台阶。
其次,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是在呼韩邪单于求娶汉女的要求下,以宫女的身份,出嫁给了匈奴单于,被称为“宁胡阏氏”,阏氏就是王后,也就是呼韩邪的正妻;而文成公主是在松赞干布求娶公主的背景下,以“宗室女”封“公主”出嫁,而且并不是松赞干布的正妻,而是他的六个妻子之一,在吐蕃生活了40年,守了31年的寡,9年间也未有子嗣出世。
当然,《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都具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 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但是,仍旧不是王后。
第三,和亲之后,王昭君下嫁匈奴之后,匈奴为汉朝藩屏40多年,再无兵戈之扰,而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后,并未能影响吐蕃的国策走向,在松赞干布死后,其孙芒松芒赞继位, 先攻灭了唐朝的属国吐谷浑,又和唐朝兵革相见,北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向东攻击巴蜀,占领了羌族居住的12个州,双方的战争走向了白热化。
所以,本质上用女人换和平是毫无用处的,归根结底还是军事实力的消长,等到唐朝军事实力恢复,不断击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时的待遇,就要高于文成公主,当然,都赶不上王昭君。
至于说什么万世荣光之类的话,简直莫名其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