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继给没儿子的皇帝做儿子并继承了他的基业,是否可以重回本宗并尊崇自己的亲爹妈?

或者可以恢复自己的本姓吗?这样做合乎礼法吗?

过继制度在古代是个非常重要,且非常严格的制度,答案很简单:嗣子必须与生父母断绝关系,养父母就是其法律意义上的双亲,除非再做“归宗”,并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在古代,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过继都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比如光绪皇帝就被过继给了咸丰帝,宣统皇帝溥仪被过继给了同治皇帝。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溥仪的奶奶保住溥仪不放,大骂慈禧:“已经抢了我一个儿子(光绪),还要抢我一个孙子。”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所表达的内涵是真实的。

三国枭雄袁绍也是过继子,他原本是袁逢所生,与袁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来被过继给伯父袁成为子。

我的亲人中就是过继事件,我奶奶是独生女,她的族人从家族中挑选了一人过继给了奶奶的父亲为子,尽管那位被我称为舅爷爷的人比我父亲还小。

可能现代人觉得古人抱着“继承香火”的观念,显得有点迂腐,其实不然,过继文化是古代宗法制的一部分,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在宗法体系中,“户”是“家族”的附属品,如果一个“户”没有男子做继承人就叫“绝户”,这样的家庭其遗产将由家族来处置。而绝户的家庭,其先祖在九泉之下将得不到后人的祭祀,变成孤魂野鬼。

所以,无论从现实利益的角度,还是身后事角度来看,绝嗣是件很可怕的事。

普通百姓如此,皇家更是如此,尤其他们手上还有一件天下独一无二的遗产——龙椅。为此宗法制特地规定,皇家嫡系不能断绝,万一不小心绝嗣了也要靠过继的办法给续上。

过继也不是看谁顺眼随便拉过来一个都行,也要有规矩,且规矩还很复杂,最主要的有两条:其一,从血缘关系最近的家族子弟中选取;其二,从侄子中选取。

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比如汉宣帝直接过继给了汉昭帝为孙子;后周太祖郭威因为儿子都被人杀光了,只好过继妻子柴氏的侄子柴荣为子。

在继承了养父的利益后,嗣子从此就跟生身父母断绝父(母)子关系。

由此可见,过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很不人性,但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宗法制必须用这种冰冷的制度以避免纠纷。

讲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并未按照惯例追封五代先祖为皇帝,甚至他的父亲刘钦只被追封了“南顿君”。“君”即“封君”,而不是“君主”。

并非刘秀不孝,而是出于政权合法性的需要,他的东汉帝国号称承继了“西汉”。既然继承了西汉,那他的皇位也必须是继承来的,于是他就把自己过继给了汉元帝为子,而跟刘钦斩断了父子关系。

有没有人耍赖,继承了养父的遗产后又跟生父保持原有的关系呢?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明孝宗朱佑樘死后皇位由唯一的儿子朱厚照继承,即明武宗。明武宗耍宝耍过了头,年纪轻轻就Game over了,没留下子嗣。

按照宗法制规定,就必须从明武宗的侄子中选一人作为过继子继承皇位,可很不幸,那时候他一个侄子也没有。于是大臣们只好选择了明孝宗的侄子朱厚熜,将他过继给孝宗为子。

可登上皇位的嘉靖皇帝随即变脸:我不承认是伯父的儿子,我还是我爹朱祐杬的儿子。

为这件事嘉靖与大臣们斗了三年多,先后一千多大臣被降职、免职、流放、杖刑,甚至被打死。其中就包括“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他被两次杖刑,一度气绝,最后死而复活。

当然,胜利属于嘉靖帝,他不光创下了“继统不继嗣”的先例,还顺利地给他爹朱祐杬戴上了皇冠,同时将明孝宗干成了绝户。

很显然,嘉靖帝这么做很不地道,靠强权改变了规则,遭人唾弃。那么,有没有正当的规则,照顾一下“亲情”呢?

答案是:想重新认回生父母可以,这叫“归宗”,但养父母的遗产也要交出来,想占人便宜又不尽义务是坚决不行的,除非你的拳头跟嘉靖一样粗。

过继制度本质上是利益的延续,因此它必然演变为工具。比如某个王爷绝嗣,宗族里会有一大堆子弟盯上,于是复杂的利益交换和争斗由此展开。

唐朝就发生一件令人唏嘘的故事。高宗李治的两个儿子李上金和李素节遭遇武则天迫害致死,他们的儿子们流落于民间。唐中宗即位后为李上金和李素节平反,于是他们的后人重新得封王爵。

可李素节的儿子李瓘眼睛又盯上了李上金家族的“泽王”,于是他诬告李上金的儿子李义珣是假冒的。这导致李义珣再次流落民间,泽王爵位则被李瓘的弟弟李璆继承。

直到唐玄宗即位,李义珣才在玉真公主的帮助下恢复了身份,李璆在被剥夺了泽王爵位后“归宗”。乘此机会,唐玄宗又下旨清理宗室混乱的过继,逼令一大批过继子“归宗”。

过继制度源远流长,即便今天还有这样的遗存,您见过吗?

过继给没儿子的皇帝做儿子并继承了他的基业,是否可以重回本宗并尊崇自己的亲爹妈?

这个问题理论上的答案是不可以!中国古代的过继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且不说帝王之家,即便在民间,过继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因为中国古代男权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女子是没有继承权的,亲生女儿也不行。因此,如果没有儿子,女儿、女婿是不能继承父亲家产的,只能由父亲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通常以侄子为主,如果没有亲侄子,也可以过继一个堂侄。为什么以侄子为主呢?因为侄子是同姓,以父系而论仍然属于“自家人”。当然,跨过侄子而过继一个侄孙作为嗣孙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以儿子夭折者居多,这个嗣孙实际上等于是给儿子过继的嗣子。不要小看过继,在中国古代的宗法体系之下,过继儿子等同嗣子,是可以继承“父亲”一切的,即便是因为“父亲”有亲生女儿存在,也只能由过继嗣子继承!而在帝王、贵族之家还涉及到皇位、爵位的传承,而且依然是过继嗣子高于亲生女儿。

在没有亲侄子或者堂侄存在,也是可以过继其他人的,但这不是主流,后周太祖郭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后汉隐帝刘承祐杀光了郭威所有的儿子,很可能连侄子也都杀光了,而且郭威称帝后也再没能生出儿子来。迫于无奈的郭威只能在外甥和内侄中选择。最终,郭威放弃了外甥李重进而选择了早已被收为养子、只是没有履行过继程序的内侄柴荣,也就是后来的后周世宗郭荣。不过,无论过继什么人,改姓是必须的!当然,亲侄子、堂侄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如果是过继外姓,改姓则是必须的!因为这是过继的根本、过继的是“亲儿子”,跟自己姓是必须的!否则,也就失去了过继的意义。因此,周世宗即位后只能叫郭荣,而不是柴荣!他的儿子周恭帝也只能叫郭宗训而不是柴宗训。

正是因为过继涉及到家产乃至爵位、皇位的传承,而不仅仅是个名义。因此,如果过继出去了,在帝王、贵族之家,除非被废黜、革爵后强令归宗,理论上是不能重新认亲生父母为“父母”的,皇帝也不行。以清初摄政王多尔衮的过继嗣子多尔博为例,在多尔衮被清算之前,多尔博只能认亲生父亲多铎为叔叔!但是,多尔衮倒台之后,多尔博被革爵并强令归宗。之后,多尔博重归多铎一支,多铎又重新成为了多尔博的父亲。但是,多尔博原先继承多尔衮的一切也没了……因为他的睿亲王爵位也被一并革去了。再比如汉废帝刘贺,在被废之后,刘贺也被强令归宗,重新成为了生父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可即便如此,汉宣帝依然不放心,把他贬到了当时地处偏僻的海昏县,改封海昏侯!

虽然说理论上如此,但还是有人愿意折腾的!最著名的便是明世宗朱厚熜了。为了给亲生父亲朱祐杬正名,朱厚熜不惜与整个朝堂对着干,上演了一出“大礼议”,最终为朱祐杬争来了睿宗献皇帝的名分!但是,朱厚熜和其他过继的皇帝还有所不同,他并没有正式过继给明孝宗朱祐樘为嗣子。起初,杨廷和等人的设想是让朱厚熜先继嗣、再继统,即先过继给朱祐樘为嗣子,再以皇子、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但是,初到北京的朱厚熜不干了,坚持自己是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是按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来的,自己是继统而不是继嗣!无奈,群臣只得妥协。实际上,朱厚熜最终并没有过继给他三大爷朱祐樘为嗣子,仅仅是尊其为皇伯考。啥意思?“我大爷还是我大爷,不是我爹!”因此,说朱厚熜是过继后又重新认祖归宗有些牵强了,他压根儿就没走过继程序,而是直接以藩王身份继统的,这正是后来他为父亲朱祐杬争皇位的底气所在——皇帝的亲爹自然是皇帝!

再就是宋朝著名的“濮议”了。宋仁宗赵祯的亲生儿子接连夭折,最终不得已过继了远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为嗣,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曙。赵曙上台后不久,就为亲生父亲赵允让的名分和群臣展开了拉锯,上演了一出持续一年多的“濮议”。群臣立时了两派,清流派坚持继嗣不能变,只能尊赵允让为皇伯。而务实的宰相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支持赵曙,支持尊赵允让为皇考。最终,因为上位不久、地位尚未完全稳固,赵曙为了政局稳定,不得不作出妥协,不再坚持尊生父赵允让为皇帝,只认“亲”。但是,依然将赵允让的坟茔升格为“陵”。这实际上就是变相给予了赵允让皇帝待遇,使赵允让与宋仁宗赵祯“平起平坐”了。只可惜,天不假年,赵曙即位没几年便去世了。否则,在地位完全稳固之后,很可能濮安懿王赵允让真就成了皇帝了。可即便如此,赵曙也已然是所有过继皇帝中走得最远的一位了。

至于明惠帝尊生父朱标为皇帝、元成宗铁穆耳尊生父真金为皇帝,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首先他们并不是过继,都是追尊的亲生父亲。而且,这二位的亲生父亲都是明立的皇太子,仅仅是早逝而已。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皇位本就应该是他们的!这和过继皇帝认祖归宗完全是两回事。

后周世宗郭荣一辈子也没有敢行认祖归宗之事,直到去世也只是以“元舅”之礼对待亲生父亲柴守礼。东汉的开国之君汉光武帝刘秀把自己过继给了汉元帝刘奭为嗣子之后,终东汉一朝其亲生父亲刘钦一直只是“南顿君”而不是皇帝!汉宣帝刘询过继给了叔祖父汉昭帝刘弗陵为嗣,也没能给予其祖父刘据、父亲刘进皇帝尊号,仅仅是在祖母史良娣、生母王翁须身上作文章,尊二人为戾后、悼后,算是变相给了祖父、父亲一个“皇帝”名分。至于晚清的醇亲王奕譞,因为皇帝生父的身份一辈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到死也只得了个“皇帝本生考”的名分。啥意思?皇帝本来的爸爸!名义上,依然还是光绪帝载湉的“七叔”而不是皇帝……

过继给没儿子的皇帝做儿子并继承了他的基业,是否可以重回本宗并尊崇自己的亲爹妈?

哈哈!这心操的!

他是谁家的黄帝他不知道吗?

过继给没儿子的皇帝做儿子并继承了他的基业,是否可以重回本宗并尊崇自己的亲爹妈?

不可以!在封建宗法制的约束下,这种情况属于大逆不道!

但是也有例外,根据《明史》记载,我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嘉靖皇帝打破封建宗法,重回本宗并尊崇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兴献帝,并将位于湖北钟祥的兴献王陵改造为与明孝陵、十三陵、同等规格的明代帝陵即明显陵,虽然明显陵的主人生前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但嘉靖皇帝就是这么任性,因此明显陵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不是埋葬皇帝的帝陵!简单说一下大礼议: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暴亡,没有留下子嗣,其母张氏与大学士杨廷和商议从宗室近支选立皇储。依据封建宗法血亲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远在湖北安陆府的武宗堂弟朱厚熜被选为皇储,继承大统!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

嘉靖皇帝生于安陆兴献王府从未踏入京城,父亲朱佑杬死后袭王爵就藩安陆,本来没有机会继承皇统,从天而降的皇位让这个少年天子对未来有了另一番遐想,但在入主紫禁城后,以杨廷和为首的顽固势力要嘉靖皇帝过继给明孝宗为嗣以武宗亲弟的身份承继大统,尊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自己的父亲朱佑杬则成为了皇叔考,遭到嘉靖皇帝的强烈反对,随即展开了为期四年的大礼议事件,最终以嘉靖皇帝回归本宗而宣告胜利,其父朱佑杬被尊为兴献皇帝,是为明睿宗,其母被尊为后;排位于明孝宗之后明武宗之上,表示自己的皇位是来源于自己的爷爷明宪宗朱见深,明睿宗配享太庙,导致原有牌位顺序打乱,而明太宗则与明太祖并立为二祖,是为明成祖,为明睿宗腾出牌位!

嘉靖皇帝是明朝历史上第二次以小宗取代大宗的皇帝,表面上看大礼议只是皇统之争,实质上是守旧派和新势力的角力,如果输掉大礼议,那么嘉靖将成为皇权的附庸,反之,将加强皇权于一身;大礼议后,嘉靖皇帝开启了对明朝四十多年的集权统治!回到问题本身,过继给没有儿子的皇帝后继承皇位,能否回归本宗呢?

答案是不能的!至少在嘉靖之前或嘉靖之后,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况且嘉靖的皇考之争是认自己的伯父孝宗为父,继承自己皇兄武宗的基业,也就是说武宗没有子嗣,应该选武宗的子侄辈为储君才与题目相符!而嘉靖与武宗同辈!

历史上倒是出现了不少这样的事情,例如南宋高宗无子,被迫在宗室选择皇储;清朝末期的同治、光绪与宣统,都属于这一类,但是他们都没有重回本宗或者说根本无法回归本宗!为什么呢?

因为宗法制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巩固权利的基石,早在西周时期宗法制已经相当完善,我国社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宗法制上的;所谓宗法就是以父系社会为基础,以嫡庶确立权利继承规则,形成大宗与小宗;比方说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其它儿子则只能分封为诸侯,而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其它的儿子只能在往下分,所以嫡子继承天子这样周而复始,永远都是大宗,而其它儿子分封诸侯就是小宗,诸侯嫡子继承诸侯,那么这属于诸侯里的大宗,而诸侯其它儿子就又属于诸侯里面的小宗!!!所以以血缘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制,使每个人的发展都遵循原有的轨道,不可僭越,否则天下共诛之;而小宗代大宗则必须过继给大宗为嗣,方为名正言顺,如果过继大宗后又回归本宗,则视为不孝、不仁、不义、大逆不道,违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致使纲理伦常错乱,引发社会动乱!小宗代大宗是可以的,但是回归本宗是万万不可的,例如东汉光武帝本属于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一脉,但是如果想小宗代大宗,必须成为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一脉,所以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以及争取西汉贵族的支持,出生卑微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国后必须追认汉武帝玄孙汉元帝为父回归大宗,才能证明东汉继承西汉的合法性!如果擅自改宗,将会使西汉大宗有机可乘,导致新生的东汉再次陷入动乱之中!

所以,古代帝王,特别是过继之后成为皇帝的人,只要能够坐上皇位就心满意足,至于过继大宗,也是欣然接受的,毕竟谁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万一失败,可能就输的连底裤都不剩了,嘉靖的行为倒是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愤头青!

过继给没儿子的皇帝做儿子并继承了他的基业,是否可以重回本宗并尊崇自己的亲爹妈?

在电视剧连续剧《走向共和》中,溥仪的奶奶紧紧抱住溥仪不放,大声痛骂慈禧:“你已经抢走了我一个儿子(光绪),为什么还要抢走我一个孙子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1875年,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被抱入紫禁城中。

至此,大清的江山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名被抱入紫禁城的幼童,正是大清王朝新的主人—— 光绪 皇帝。

一、光绪和慈禧

光绪帝并不是慈禧的亲生儿子。

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音易宣)是咸丰帝的同父异母弟弟。

慈禧是光绪帝的伯母,光绪是慈禧的亲侄儿。

@朵儿聊趣史

光绪帝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的亲妹妹。

所以慈禧是光绪帝的亲姨妈,光绪帝是慈禧的亲外甥。

慈禧,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史称西太后。

光绪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

在位年号为光绪,史称光绪帝。在位三十四年。

慈禧和光绪名义上是母子关系,光绪皇帝是西太后的养子。

慈禧亲生儿子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年幼时,慈禧与天后慈安挂帘听政。

同治帝驾崩后,因未留下继承人,江山无人继承,因此慈禧决定将载湉(音田)过继给咸丰帝做养子,并册立他为皇帝,由此养母子关系形成。

慈禧真的有把光绪帝当儿子吗?

其实就算自己的亲儿子同治皇帝时期,慈禧都不愿意放权,更别提光绪帝了。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朵儿聊趣史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此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

光绪十五年,载湉亲政,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和慈禧由相爱到相杀,两人的较量中,光绪始终不够强大,落于下风。

光绪一生都在慈禧的重压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光绪一直对慈禧又敬又怕。 两人之间发生了好些互相较量的故事。

01颐和园的灯笼

一天,颐和园内举行庆典,张灯置酒,彩灯玲珑精巧,是江南制造的。

光绪从灯下过,仔细观看徘徊了很久。内监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

慈禧说:“他大概是喜欢这些灯,为何不撤掉,挂到皇帝的宫中呢?”

内监果然拿着灯笼去了。

光绪显出鄙视的样子说:“我只是看太后的华丽装饰,炫人眼目罢了。我这里不需要这些。

如今天下很不太平,怎是我讲究华饰的时候呢?” 内监回来报告了慈禧。

慈禧说:“这就是所说的养虎为患呀!”她心怀怨恨冷笑不已。

02貂冠有点破旧

一天,光绪朝见慈禧,戴的貂冠有点破旧。

@朵儿聊趣史

慈禧喜欢修饰,衣着很精美,她也这样要求别人。

她见到光绪帝的破貂冠,心中很不高兴,就命令侍者挑选好的给皇帝换上。

光绪却斥责侍者道:“我的冠本来是新的,你们不小心拆成这样,快给我找旧的补好。我不用换新的。”

当时宫中没有旧貂,侍者转求助于各贵族世家才找到。

慈禧虽然给他好的貂冠,但光绪就是不肯用。后来慈禧知道了,怀恨冷笑不已。

03光绪被打掉一颗牙

光绪被囚禁之后,心中极其不满,非常愤怒。

他不能直接骂慈禧,所以光绪变相地骂起了自己的老婆隆裕皇后(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

慈禧知道后,非常恼火,恼恨光绪关起来了还不老实。 她一气之下令太监掌光绪的嘴,而且还打掉了一颗槽牙。

有个太监同情皇上,私自出宫找牙医给光绪镶牙,慈禧知道后就把太监给杀了。

04饭菜都馊了

光绪二十四年,光绪被拘禁在瀛台。

每顿饭虽然有几十种食物,离座位稍远的饭菜却有一半已经腐臭。

@朵儿聊趣史

原来是连日呈进,摆样子看看而已,没有更换过。

其余的食物也又干又冷,很不可口,因此每顿都吃不饱。

偶尔想让御膳房换一样,御膳房必然奏明慈禧。

慈禧就以俭德责备光绪,光绪终于不敢说什么。

05光绪吃汤圆

又有一天,正是小年夜,皇宫旧例,小年夜吃汤圆求个吉样。

光绪到慈宁宫朝见。慈禧正在吃汤圆,问光绪说:“你吃过了吗?”

光绪不敢回答已经吃完了,于是说:“还没有。”

慈禧就赐给他几枚汤圆吃,又问光绪:“已经吃饱了吗?”

光绪答道:“还没有。”

@朵儿聊趣史

于是再赐给他吃。

像这样多次,光绪肚子饱胀不能吃下去,暗中藏在袖子里。

回去后满袖都是汤圆,汤汁淋满弄了一身。

于是命太监找件衬衣,可是光绪的衣服都被慈禧搜检去了,因此只好就这样狼狈不堪地穿着。

后来太监从外边辗转弄来一件衬衣,光绪帝才得以换上。

06最后一次磕头

一九○八年秋天某一天,光绪到慈宁宫给慈禧请安。

这时光绪已经病得很厉害了。

在太监的搀扶下,他步履跟跄,头颅低垂。

光绪已经很清楚地知道,他挺不过这场大病了。

他支撑着来到慈禧的寝宫,双膝跪下向慈禧头。

当他抬起头时大吃一惊,见慈禧是那样的虚弱和憔悴,脸上挂有泪珠,太监正忙不选地给她拭去。

双方对视沉默着,不发一言。空落落的宫殿里悄无声息,死一般地寂静。

忽然,慈禧打破沉静,命令光绪道:“继续跪着,不准起来!”

生命垂危的光绪拼尽全力硬撑着继续跪着。

他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喃喃自语地说:“我是要跪着的,这是最后一次了。”

的的确确,这是最后一次了。

几天以后,光绪、慈禧先后在北京驾崩。

二、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史称宣统皇帝。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同时患了重病。

慈禧担心光绪死后会出现混乱,于是召集军机大臣商议新皇帝的人选。

溥仪不仅是慈禧的侄孙,也是慈禧的孙子。

@朵儿聊趣史

溥仪的生母苏旺瓜佳是慈禧的养女。

因此,光绪皇帝死后,溥仪成为皇帝的比较理想的人选。

光绪皇帝没有子女。所以在光绪皇帝去世之前,慈禧把年幼的溥仪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也是光绪皇帝认可的。

毕竟溥仪是自己的侄子,清朝还在他们手里。

年纪还很小的溥仪并不想离开父母,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他的祖母老福晋(奕譞次妻)看到慈禧太后的懿旨后,一边大骂着慈禧,一边晕厥了过去。

但皇命不可违抗,溥仪就这样接替了光绪皇帝的皇位。

爱新觉罗溥仪继位时只有3岁,她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慈禧在溥仪上台不久就去世了。

当时,清朝的权力在溥仪的父亲手中,但这一次清朝已经摇摇欲坠。

三、过继制度

过继制度在古代是个非常重要,且非常严格的制度。

那么,继承了皇位的养子还能不能重回本尊,尊崇自己的亲爹妈呢?

@朵儿聊趣史

答案是肯定的:不可以。

古代过继制度中,嗣子必须与生父母断绝关系。

养父母就是其法律意义上的双亲。除非再做“归宗”,并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在古代,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过继都是一件很寻常的事。

比如光绪皇帝就被过继给了咸丰帝,宣统皇帝溥仪被过继给了同治皇帝。

三国枭雄袁绍也是过继子。他原本是袁逢所生,与袁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来被过继给伯父袁成为子。

养子只要过继后,在宗法礼制上就有了亲生子的继承权利。

周世宗柴荣自小就是郭威养子。后来郭威全家被诛杀,诸子诸女全数被杀。

只有柴荣能作为郭威继承人。郭威也有女婿,外甥,都是他的部下,但比不过柴荣亲密。

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当年造反的时候,子女有被后唐皇帝李从珂所杀,也有后来建国后死的。

总之也是没有直系血脉,就以侄子石重贵为养子,继承皇位。

还有北汉废帝刘继恩,本姓薛,是北汉睿宗的外甥,睿宗无子,所以收刘继恩为养子。

北汉末帝刘继元,本姓何,和刘继恩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也是睿宗的养子。

古代宗法有完备的过继和收养养子的程序。

宗法制社会中有十分重要的一条规则: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当皇帝没有后代来继承皇位,他们就会从他们的兄弟那里,又或者是家族里挑选出合适的继承人。

毕竟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江山属与其他人的姓氏。

明武宗朱厚照正值壮年就驾崩了,并没有留下子嗣。

@朵儿聊趣史

本应该挑选朱厚照的父亲孝宗皇帝其他的子嗣来继承,但是孝宗皇帝只有朱厚照一个儿子,所以就从他的兄弟辈中选择。

孝宗皇帝还有一个寿命很长的弟弟兴献王,但如果兴献王继位就变成了叔继侄位了。

但是这并不符合朱元璋所制定的祖制“有嫡传嫡,无嫡传长,叔侄相传,兄终弟及”。

因此只能让他的嫡长子朱厚熜继位,也就是嘉靖皇帝,这样才符合兄终弟及的制度。

过继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使家族强盛兴旺。

@朵儿聊趣史

所以过继的必须是自己兄弟、堂兄弟或亲戚的儿子。

而中华民族对血缘的极度重视,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形成的宗法制度。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古代无子被视为不孝,于是就有了过继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憾。

过继就是从宗室或者亲戚(非亲非故的也有)里边选取比较优秀的子弟来当自己的儿子,被称为养子。

在古代,皇帝也有可能无子,只能从宗室里边挑选德才兼备的来当作继承人培养,从而继承自己的皇位。

四、我国历史上共有三十九位绝嗣的皇帝

这些皇帝绝嗣的原因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因为英年早逝没来得及生孩子。 二是因为不知道节制导致生不出来儿子, 三是因为是生下来儿子却早早夭折。

作为皇帝要为国家开枝散叶,培育接班人。

然而绝嗣的皇帝却很是无奈,纵使身为一国之主,有时候也有自己得不到的。

@朵儿聊趣史

那么这三十九位皇帝绝嗣的皇帝都有谁呢。

汉朝八位

西汉共有四位皇帝绝嗣:分别是汉昭帝刘弗陵、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魏晋南北朝时期14位

曹魏

曹魏有一位皇帝绝嗣:魏明帝曹叡 孙吴。

孙吴共有一位皇帝绝嗣:吴少帝孙亮。

西晋

西晋共有两位皇帝绝嗣: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

东晋

东晋有二位皇帝绝嗣,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

刘宋

刘宋共有三位皇帝绝嗣:宋少帝刘义符、宋废帝刘子业、宋顺帝刘准。

南齐

萧齐共有三位皇帝绝嗣:萧昭业、萧昭文、萧宝融。

北齐

北齐共有二位皇帝绝嗣:齐废帝高殷、齐少帝高恒。

唐朝一位

唐朝只有一位皇帝绝嗣:唐哀帝。

宋朝七位

北宋共有二位皇帝绝嗣:宋仁宗赵祯、宋哲宗赵煦。

南宋共有五位皇帝绝嗣:宋高宗赵构、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端宗赵昰(音是)、宋少帝赵昺(音丙)。

@朵儿聊趣史

元朝三位

元朝共有三位皇帝绝嗣:元英宗孛(音博)儿只斤·硕德八剌、元宁宗孛儿只斤·懿(音易)质班,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明朝有三位

明朝共有三位皇帝绝嗣:明代宗朱祁钰、明武宗朱厚照、明熹宗朱由校。

清朝三位

清朝共有三位皇帝绝嗣:清穆宗载淳、清德宗载湉、宣统溥仪。

五、过继文化

过继文化是古代宗法制的一部分,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过继也不是看谁顺眼随便拉过来一个都行,也要有规矩,且规矩还很复杂。

最主要的有两条:其一,从血缘关系最近的家族子弟中选取;其二,从侄子中选取。

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比如汉宣帝直接过继给了汉昭帝为孙子。

后周太祖郭威因为儿子都被人杀光了,只好过继妻子柴氏的侄子柴荣为子。

在继承了养父的利益后,嗣子从此就跟生身父母断绝父(母)子关系。

由此可见,过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很不人性。

但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宗法制必须用这种冰冷的制度以避免纠纷。

讲一个最著名的例子。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并未按照惯例追封五代先祖为皇帝,甚至他的父亲刘钦只被追封了“南顿君”。

@朵儿聊趣史

“君”即“封君”,而不是“君主”。

并非刘秀不孝,而是出于政权合法性的需要,他的东汉帝国号称承继了“西汉”。

既然继承了西汉,那他的皇位也必须是继承来的。

于是他就把自己过继给了汉元帝为子,而跟刘钦斩断了父子关系。

有没有人耍赖,继承了养父的遗产后又跟生父保持原有的关系呢?

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音匆)。

明孝宗朱佑樘(音称)死后皇位由唯一的儿子朱厚照继承,即明武宗。 明武宗耍宝耍过了头,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留下子嗣。

按照宗法制规定,就必须从明武宗的侄子中选一人作为过继子继承皇位。

可很不幸,那时候他一个侄子也没有。

于是大臣们只好选择了明孝宗的侄子朱厚熜(音匆),将他过继给孝宗为子。

可登上皇位的嘉靖皇帝随即变脸:我不承认是伯父的儿子,我还是我爹朱祐杬(音元)的儿子。

为这件事嘉靖与大臣们斗了三年多,先后一千多大臣被降职、免职、流放、杖刑,甚至被打死。

@朵儿聊趣史

其中就包括“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他被两次杖刑,一度气绝,最后死而复活。

当然,胜利属于嘉靖帝。他不光创下了“继统不继嗣”的先例,还顺利地给他爹朱祐杬戴上了皇冠,同时将明孝宗干成了绝户。

很显然,嘉靖帝这么做很不地道,靠强权改变了规则,遭人唾弃。

那么,有没有正当的规则,照顾一下“亲情”呢?

答案是:想重新认回生父母可以,这叫“归宗”,但养父母的遗产也要交出来。

想占人便宜又不尽义务是坚决不行的,除非你的拳头跟嘉靖一样硬。

过继制度本质上是利益的延续,因此它必然演变为工具。

比如某个王爷绝嗣,宗族里会有一大堆子弟盯上,于是复杂的利益交换和争斗由此展开。

综上所述,过继给没儿子的皇帝做儿子,并且还继承了皇帝的基业,这种情况下是不可以重回本尊,并尊崇自己的亲爹妈 的。

关注@朵儿聊趣史,古老历史时光里的那些美妙故事,缓缓说与君来听。#历史#我要上头条

过继给没儿子的皇帝做儿子并继承了他的基业,是否可以重回本宗并尊崇自己的亲爹妈?

这主要是看继承者的本事。

第一个例子——后周柴荣

柴荣,年未童冠就去前去投奔自己的姑母柴氏,这位柴氏的丈夫就是郭威,后来建立后周的周太祖。

当时的郭威还在后汉当将军,由于被后汉皇帝怀疑要造反,就杀了郭威一家。郭威发“清君侧”的名义反杀后汉,成立周朝。由于没得儿子,郭威就立自己的内侄为养子,并将皇位也一并传给了他。

这里要强调,柴荣投奔她姑母时,就被郭威收为养子,姓也改成“郭”,正式的名称就是“郭荣”,即便是当了皇帝,郭荣也没能改回“"姓。可见郭荣对他这个义父是极有感情的。

而正史里称为”柴荣“,是因为北宋建立,赵家为”合法“的取得天下,又将郭荣改回了柴荣,含义是”你动得,我怎么动不得。“

周世宗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能打的,他要真想改回来了,没人拦得住他,可他就是没改,坚持用”郭荣“这个名字。

第二个例子——宋英宗

北宋第四个皇帝宋仁宗无子,而且宋仁宗也没什么亲兄弟,就在宗室中找一个与自己较亲的孩子赵曙(最终终名字)当自己的养子。

赵曙本来就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王爷,三四岁就被接入宫中由曹皇后抚养。赵曙本来的地位就是一个备胎,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赵曙的名义是”皇子“,为了就是等宋仁宗后妃们能生一个儿子,赵曙就能回去当”王爷“了。

结果宋仁宗后妃们就是没生下儿子,越来越大的赵曙被迫继承皇位。当上皇帝后,宋英宗发现一件事,就是以前对自己很好的曹太后(曹皇后)突然不好,二宫失和,宋英宗只得不断生病,不上朝。宋英宗在位4年内,几乎就在生病中渡过的。

二宫失和的核心原因,就是”濮议“事件——称宋仁宗为皇考,还是生父濮王为皇考。也就是宋英宗应该称”谁“为爹,这在古代是大事,是小宗继认大宗,还是小宗变成大宗。

《宋史·卷十三·英宗本纪》:五月己亥,浚二股河。戊申,皇太后还政......夏四月戊戌,诏议崇奉濮安懿王典礼

最后的结果是宋英宗称生父濮王为“”(非“皇帝”),自己生母为“后(非皇后)”。双方算是妥协了。

第三个例子——嘉靖“大礼仪”之争

嘉靖也如宋英宗一样,堂兄正德死后无子,由堂弟朱厚熜登基,是为嘉靖。

嘉靖上来就面临宋英宗一样的问题,自己的生父献王只是明宪宗的儿子,没有当过皇帝。而当朝大臣以杨廷和为代表要求嘉靖认自己的伯父明孝宗为“皇考”,自己的生父献王为“叔父”,明朝大臣就此分成二派,互相打击。

杨廷和等大臣坚持明孝宗明武宗一脉,是因为这些托孤大臣的权力来源就是这二皇帝,其它大臣想上位就得借助新皇帝嘉靖的权势。

而嘉靖能赢,主要是明朝比宋朝是一个更专制的朝代,宋朝是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明朝则是皇帝一人的天下,下面全是他的打工人。

小宗继承大宗,柴荣是有实力改回去,但就是不改,郭威对他很好,柴荣也愿意继承郭威的一切。宋英宗是没实力改回去,嘉靖皇帝是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改回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