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光武帝刘秀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网络上有一种理论,说光武帝采取怀柔的对外政策,导致边境各少数民族政权坐大,脱离了汉政权管辖,是“丧权辱国”。其实这是一种既无视现实,又罔顾事实的言论!

刘秀对外关系中,有两件事最受诟病:

建武二十一年,以鄯善、车师为首的西域十六国,集体派遣使臣团到洛阳进贡。每一国使臣团中,都有王子亲随,规格相当高。他们此次入朝,提出了两个心愿,让各国王子留在洛阳当人质,同时请求汉廷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成立于汉宣帝时期,其职能就是代表汉廷,行使对西域各国的管理权。历史上以西域都护府设立为标志,确立了西域各国对汉廷的臣属关系。

新朝末年,王莽的对外关系失利,被迫撤销了西域都护府,西域各国重新倒进匈奴的怀抱。随着东汉政权的建立,西域各国主动请求设立西域都护府,并且派王子入质,这是一次让西域重回汉廷怀抱的好机会。

可惜刘秀拒绝了,他以国内刚刚安定,还顾不上对外事务为由,拒绝重设西域都护,并且送回人质。

建武二十七年,匈奴遭遇罕见的天灾,干旱、蝗灾、瘟疫,导致匈奴人口锐减。臧宫和马武联合上疏:匈奴屡屡犯边,如今碰上天灾,其实力还不如我们的一个郡,机不可失,请求立刻派兵,乘机灭掉匈奴!

刘秀却说:治国以德,祸患在内不在外,时机不成熟,要与民休息。

从此以后,满朝大臣,再也没有一个人提征讨匈奴的事。结果,东汉二百年,一直遭受来自于匈奴、西羌、鲜卑、乌桓,甚至靺鞨、西南夷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后世缴纳的学费惊人。

甚至有人说,西晋末年的五胡闹中华,以及南北朝,都是刘秀纵寇带来的恶果。

光武帝刘秀名为中兴之主,其实是开国之君,他个人的军事实力,没有几个皇帝可以跟他相提并论。在开国战争中的硬汉刘秀,在外交上怎么就变成了“软脚蟹”?如果不是因为刘秀的名声相当好,估计有人会给他戴上“汉奸”的帽子。

  • 刘秀为何要采取对外怀柔政策?

做什么事都要付出代价,不能不顾自身实力意气用事,就像现在,我也恨不得一巴掌把川普拍成“穿稀”,做不到啊。人家秀哥怕过谁?还不是因为力不从心嘛。

1.东汉初年民族矛盾复杂,解决难度大

东汉建立后,汉廷从东到西,数千里边境线,不断遭遇侵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对汉人农业文明的寄生特点。

当汉政权强大的时候,一手软(边贸、援助),一手硬(武力),尚能压制住他们。当汉政权连自身都顾不上的时候,这些离开汉人就活不了游牧民族,就像没人照顾的野猫,不偷嘴怎么活?

新生的东汉政权,自己才死亡线上活过来,哪里顾得上他们?这就是汉政权遭受各个少数民族政权劫掠的原因。

假如刘秀重设西域都护府,会是什么结果?

其一,汉廷要背负巨大的财政支出

西域都护府不是一块牌子,也不是一个动动嘴的皮包公司。首先机构设立,就要派驻工作人员,还有长期驻外的军队。西域的距离,当时就是个无解的难题,派驻少了就是空皮囊,将来有战事,增援都困难,派驻多了,养不起。

西域诸国日子也不好过,人家既然认爹,你总得给压岁钱吧?给少了都不行,总要比抢合算才行吧,爹有那么好当吗?

碰上几个调皮的儿子更操心,打也不是,哄也不是,关键东汉初年的“爹”,自己身子骨就弱。

其二,汉廷要承担保护西域的责任

只要重开西域都护府,一定会招来匈奴这头狼。西域是匈奴掣肘汉朝边境防守的支点,是调开汉廷枪口的诱饵。汉武帝当初耗费巨大代价打通西域,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只要西域都护府重开,匈奴一定要先拿西域开刀。

结果就是,汉廷被迫卷入战争漩涡,而汉廷最怕的就是在西域打仗,后勤根本补给不上。

其三,汉廷要面临国际交往的压力

除了西域诸国,其实所有的北狄都提出过对东汉称爹。别自作多情,人家很现实——要压岁钱,给少了都跟你翻脸。这种情况,现今的很多“干爹”最深有体会。

假如刘秀认了西域干儿子,鲜卑认不认?乌桓认不认?南匈奴认不认?甚至北匈奴也主动提出“认祖归宗”啊,你怎么办?

怎么办,去看看某些“干爹”,被逼得就差撞墙了!爹当不好还不如孙子。所以,人家秀哥明智,不好意思,我没有当干爹的瘾。

2.国内政治矛盾尖锐,无暇他顾

刘秀一生经历了两场战役,一场是历时十五年的开国战争,一场是历时十多年的国内政治斗争。

刘秀能坐上皇位,其实是“投机取巧”,他把摧毁新朝的罪魁祸首豪门士族集团,吸纳为自己的股东,在他们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可是当他坐上皇位,就必须对这个集团开刀,否则这些豪门集团必然像搞垮新朝一样,搞垮东汉。

建武十三年后的度田事件、废立皇后皇太子事件、郭圣通灵前屠杀事件,等等,其背后都是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斗争的刀光剑影。

请注意,这个斗争才是刘秀的心腹大患,解决不好会倒台。相比较而言,边患只是肌肤之痛,两害相权取其轻。

3.战乱摧毁了经济基础,休养生息才能生存

西汉末年全国大约有六千万人口,东汉统一后,人口锐减到一千万。就这一个数字就说明,长期的战乱,已经彻底摧毁了经济基础。

刘秀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清醒地认识到,休养生息的重要性。在我的《书生皇帝刘秀的江湖》中,我多次提到,刘秀是如何减少杀戮,将大批俘虏转岗位为农业生产者。

直白一点说,刘秀不是不想管“小野猫”,可惜那时候的汉帝国老百姓,自己连“猫粮”都吃不到。

  • 刘秀真的是历史罪人吗?

以上讲的是“现实”,再说说“事实”。

1.东汉与北狄不是内政关系

以我们今天的历史观,北狄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按照这个视角,刘秀把他们推开,导致他们游离在中华文明大家庭以外,丢失了大量的土地,激化了民族矛盾,确实是历史的罪人。

可是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东汉与北狄根本不是一家人,是两个文明,两个政权,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比如西域各国,虽然从西汉起就有臣属关系,可臣属关系不等于政权的合体,本质上人家还是独立国家。

因此,我们可以指责刘秀弱化“国际影响力”,决不能说他“丧权辱国”。

2.刘秀保证了汉朝疆土的完整

东汉成立之初,匈奴几乎渗透到黄河流域,西羌不断蚕食凉州,西南夷分裂活动不至。刘秀的基本原则是,汉土不能失。所以,他多次派军,与北狄南夷作战,把疆土恢复到西汉时期的状态。

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刘秀虽然没有开疆拓土,但恢复了原有疆域,怎么能指责他是历史罪人呢?

3.怀柔政策对后期的影响

毫无疑问,刘秀的怀柔政策是有效的。除了上述的负担减轻而外,也让北狄之间相互掣肘,客观上帮助东汉政权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比如南匈奴成为汉帝国打击北匈奴的帮手,光武帝时期,西域、鲜卑、乌桓、西羌都没有给汉帝国带来大的战争伤害。

事实上,东汉帝国恢复国力之后,又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匈奴在持续打击之下,逐步走向灭亡。

这些事实都说明,刘秀的权宜之计收到了成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你不能要求一个人跨越历史的局限,永远站在历史潮流的前沿。把三百年后的五胡闹中华的责任推给刘秀,太滑稽了,如同有人把满清的没落,怪罪于孔子一样可笑。

为什么有人说光武帝刘秀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耗尽国力,天下分崩,内迁的五胡擒西晋两帝(怀帝,愍帝),陷长安,洛阳。中原士族南迁,史称永嘉之乱。五胡在北方建立十余个政权,同南方汉人政权对立,中国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才重新统一全国,结束近三百年乱世。如果,把五胡乱华的祸端,加在二百多年前的光武帝身上,是非常可笑的。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皇帝,军事能力远在汉高祖刘邦之上。他出身布衣,崛起于乱世,三十岁便登基称帝,重建大汉王朝,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

东汉建立时,人口只剩下一千多万,二十多年后才恢复到二千多万,真正是地广人稀。刘秀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统一全国后,立刻时行休养生息政策,实行三十税一,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吏治,东汉经济逐步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在边境地区生活,民族矛盾比较严重。刘秀一改汉武帝和王莽时期的大民族主义政策,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以"柔道"为指导思想,主张因地制宜,对少数民族用友好,友善,自治,互助政策,主张以德治边,这是汉初严俊国内形式决定的。

东汉初期,人少国弱,没有实力对外发动战争,只有用怀柔政策才能维护边境的长治久安。光武帝允许少数民族进入长城内定居,以后几代皇帝,仍对少数民族友好政策,而且给东汉政权带来巨大好处。

公元73年和公元91年,东汉政权两次率南匈奴和鲜卑,乌桓联军讨伐北匈奴,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南匈奴和鲜卑成为维护边境稳定的重要力量,刘秀制定的民族政策非常成功。

西晋建立初期,国内形式同东汉初期差不多,人口只有二百四十多万户,一千六百多万人,同样面临人口严重不足问题。

当时,西晋民族问题也非常严重,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关中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三分之二,对长安呈包围之势。

姜聪比较有长远眼光,他上书《平戎策》,主张把内迁的少数民族全部迁到长城以外,以免夜长梦多。

晋武帝司马炎没有采纳这个政策,一个是国内严重缺少人口,一个是强令少数民族外迁,将引起骚乱,既使把这些人强行趋赶到长城以外,边境地区忖永无宁日。

事实上,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出色的帝王,文治武功兼备,继祖叔父之基业,统一天下,澄清吏治,发展经济,天下大治。

晋王朝很快走上富强道路,人口激增。五胡乱华的罪魁祸手是皇后贾南凤和八王之乱,导至天下分崩,五胡趁机在北方掀起建国热潮。

公元304年,巴氐人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建立前赵政权。此后百余年间,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十余政权。

在南方的汉佚政权先后数次北伐(祖逖,桓温,刘裕)都没有成功。直到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才重新统一全国。

五胡乱华时期同光武帝时代已有二百多年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国情。光武帝不可能为二百多年以后的事情背黑锅。

在古代,游牧民族生存条件困难,总是骚扰边境,成为汉民族的恶梦。但是,中原王朝强大时,少数民族根本没有机会入主中原。

东汉末期,军阀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可以吊打乌桓,曹操拥半壁江山把匈奴分成五部,派刺史治理,甚至可以灭了乌桓,因为此时中原王朝军力比较强。

西晋王朝灭亡,是统治者治国无术,由内乱引发外患,究由自取。

为什么有人说光武帝刘秀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作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无论是文韬武略,还是个人品质,都是万中无一的。

年少时候的“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到后来的坐上了皇帝宝座,娶得了阴丽华,并把阴丽华当做了自己的皇后。

从刘秀的一生来看,刘秀绝对是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昔日王莽乱权,刘秀此时不过还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凭借着自己的文韬武略,以及,位面之子的地位,刘秀大败王莽主力,以数千兵力击败了王莽数十万大军。

刘秀登基以后,也并未垂涎美色,不务正业,而是进一步发展国力,刘秀以后数位皇帝,继承了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多次讨伐匈奴,为大汉王朝续了百年的命。

数起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个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亦或是隋文帝等,若是论文治武功,刘秀不输这些人,甚至在某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即使是这样刘秀,在后世的某些人看来依旧不够完美,甚至认为正是刘秀为中原大地带来了灭顶之灾。

三分天下,终究合一,晋朝横空出世,晋朝未久,便爆发了一场五胡乱华,五胡从何而来?五胡的来源正是数百年前的刘秀,刘秀为了控制匈奴,联合了南匈奴,共同抵御北匈奴,南北匈奴本就势如水火,势不两立,汉光武帝刘秀联合了南匈奴,多次利用南匈奴击败被匈奴,为中原大地带来了难得的和平。

然而,为了更好的控制南匈奴,刘秀将南匈奴一部分迁往了中原内地,后来这一部分被分割成了五个部分,这也是五胡的来历。

南匈奴背靠东汉王朝,多次打败北匈奴,于两者而言,均是有利无害。

的确如此,刘秀建国之初,国家真的足够富强吗?非也,建国之初,国力必定疲软,就像是西汉王朝建国之初,刘邦甚至被匈奴围困,被迫缴纳岁贡,俯首称臣。此时的东汉王朝,虽然强大,但若是想要跟汉武帝时期一般北击匈奴,其中难度不言而喻。

收复匈奴本就是好事,一直到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仍旧将匈奴各部牢牢地抓在手中,然而,到了晋朝,匈奴五部却又翻了天,难道这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过错吗?怪也只能怪晋朝的昏庸腐朽。

一个王朝的破财,引起了国家的灾难,如果刘秀没有将南匈奴迁入内地,难道匈奴就能老老实实的不趁人之危?晋朝的软弱不应该由刘秀来背锅。

为什么有人说光武帝刘秀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汉高祖刘邦的九世玄孙刘秀从小是个农民,一心只想种地,要不是大哥刘縯撺掇着起义,恐怕刘秀将会幸福地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当时王莽太过激进,非要搞井田制(全国土地重新分配),触动了各地豪族的利益,恐怕根本没有刘秀建立东汉的可能。

历史总是有一些神奇的巧合,刘秀跟着哥哥揭竿而起,凭借几千人的兵力在昆阳大破王寻40万大军,自此一战成名。他哥哥刘縯立刘姓宗室刘玄为更始帝,攻克长安杀死王莽后,刘玄开始觉得刘縯功高震主,直接设计杀了刘縯。

此时刘秀面前只有两条路:或者投降,或者造反!刘玄把刘縯杀了,刘秀在军中也有威望,显然投降被整死的概率不低,于是刘秀选择了后者,没想到只用了3年时间,公元36年,刘秀竟然击灭赤眉,扫平关东,得陇望蜀,统一天下,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是为光武帝。

有人说,刘秀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因为他姑息养奸,允许南匈奴迁入中原,导致二百多年后胡人发动“五胡乱华”,几乎将中原汉人赶尽杀绝,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看一下刘秀当时所处的环境。

刘秀所处的内忧外患

游牧民族一直像一块狗皮膏药,除不掉还心烦,不管中原王朝如何强盛,一直无法根除,打跑一批又来一批,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轮番上阵,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汉宣帝时,中原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我国领土,此后王莽篡位,撤销了西域都护府,匈奴人重新霸占了这片土地,人民自此陷入水深火热。

刘秀称帝后,人口只剩下一千万,而经济更是千疮百孔,人民饭都已经吃不上了,这时,西域各国派出使臣和太子来到京城拜见刘秀,提出了一个请求:我们西域十分需要汉王朝的庇护,我们愿意将太子压在这里,请给我们设立都护府吧,西域各国将悉数归附。

很多人觉得这是东汉再次收复西域的绝佳时机,可刘秀却拒绝了!

匈奴因为汉朝的长期征伐,分裂成为了南北匈奴,从呼韩邪时代就向西汉称臣,共同针对北匈奴的郅支势力;到了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派遣使者入朝,希望刘秀能派兵驻守,与北匈奴打仗,争取消灭对方。

刘秀说了一句话“治国以德,祸患不外乎外,时机不成熟,要与民休养生息,准许南匈奴在云中、河套一带居住”。

也就是让匈奴内迁进行保护,避免打仗,尽力休养生息,发展壮大,有了经济和人口的双重保障后,匈奴自然会臣服。

当时大汉内忧外患严重,内部政权不稳,外部匪寇骚扰严重,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财政极度紧张,如果刘秀设立西域都护府,东汉经济将直接被拖垮,更何况西域都护府并不是挂一个驻外办公室牌子就行了,一则要源源不断派遣官员去当地进行治理,二则要抽调军队维护当地的和平稳定,三则每年都要给地方“岁钱”,西域位置偏远,一来一回就得个把月,有个什么事儿山高皇帝远,朝廷根本鞭长莫及。

考虑到这些因素,刘秀拒绝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的历史罪人说法源于五胡乱华时胡人对汉人的屠杀

那么五胡乱华为何会被安在刘秀的脑袋上呢?正是因为刘秀同意胡人南迁,没有对其赶尽杀绝。别说刘秀去打击匈奴,就是敢打,最终的胜负结果还未可知,更何况当时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战争打得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南匈奴在中原人口快速增长,达到了几十万的规模,在此之后,曹操也进行了内迁,又来了十几万,不光曹操,蒋琬、郭淮、姜维、邓艾都干过内迁的工作,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

到司马昭时,史书记载更加夸张“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狂狡贪悍,世为寇雠者,皆感义怀惠,款塞内附,或委命纳贡,或求置官司。九服之外,绝域之氓,旷世所希至者,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海隅幽裔,无思不服;虽西旅远贡,越裳九译,义无以逾。”

好家伙,一共来了870万人,所以中原地区有大量胡人居住是不争的事实,按照数量来看,甚至能占全国将近一半人口,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据。

其实,在刘秀东汉到西晋的二百多年间,胡人已经融入了中原地区,羌、氐、賨人实现了高度汉化,十六国时期这几个民族的君主苻坚、姚苌、吕光、李雄、杨定从名字上完全感觉不出和汉人有区别,羌人已经学会了农耕,氐人擅长织布,賨人甚至连本族的语言都忘记了。

塞外的鲜卑人实现了统一,成为拥有百万人的大型部落。鲜卑人学习汉人的军制、战术,又得到了汉人冶铁、锻造武器和铠甲的技术,还发展出了世袭制。此时的鲜卑已经是中原王朝的劲敌,司马炎时期爆发的秃发部和慕容部的叛乱就令满朝文武头疼不已。

真正令胡人入侵的原因并不是刘秀让其内迁,而是司马家族的内斗太过激烈,八王之乱打了16年,直接消灭部队超过50万人,这种情况下,边境士兵都抽调参加战斗去了,谁去管有没有人入侵。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中原地区打成了一锅粥,人民死伤无数,怨声载道,这不正好是胡人收复失地的绝好机会吗?大好的江山拱手让人只能怪统治者奢侈享受太过,士族势力过强,每个人都想当皇帝,最终的结果就是谁都当不上。

刘秀做法对后世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秀当时的做法并没有问题,只有避战才能发展经济,人生生活才能上一个档次,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就是上面提到的士族势力过强。

刘秀虽然只是个没落的贵族,但终归也是皇孙,王莽一刀切的做法惹怒的就是士族阶级,所以当刘秀上台之后,他不光对外族采取“怀柔”政策,对士族同样如此。当时的士族邓禹、吴汉功劳特别大,刘秀力排众议给了他们一人四个县的封地。不仅如此,他还让这些功臣自己选地儿,选中立马封赏,这些士族激动地两泪纵横。

司马炎能上台同样得力于士族们的支持,但司马炎没有刘秀的儒生气质,他内心十分不信任士族,知道这些人是一群三六不靠的主,于是在他临终前,安排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位是外戚杨骏,另一位是宗室司马亮,没有一个来自士族官僚。

不过此举并没有起到什么好效果,司马炎老丈人杨骏和司马炎儿媳妇贾南风斗了起来,贾南风引入宗室力量企图夺权,而宗室又借助胡人势力开展军事打击,笑到最后的居然是趁虚而入的胡人。

虽然最后胜利的是胡人,但却并不能将刘秀没有削弱士族力量与胡人入侵联系到一起,毕竟政权统治不稳,更应该是统治者自身的原因。

实际上,刘秀上台后将儒生和官吏结合到了一起,让官吏有了儒家思想,让儒生有了社会实践,将儒生变成真正的官僚。在当时,想要做官主要是通过察举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通过察举当上官的人里,儒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刘秀建立了一项制度,规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个人才,必须先让他做一个小官,让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等到确定他能够胜任了,再向中央推荐,这样就避免了空谈误国。

此外,他还重用酷吏,比如北海有个官员叫董宣,抓了一个士族杀人犯公孙丹,将其父子都杀了,随后公孙家三十多人拿着武器跑到衙门前面鸣冤,董宣就把这三十多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了。董宣上司觉得他太过分了,将董宣抓起来判了死刑,结果刘秀知道后赶紧刀下留人,直接给董宣提了官,成为洛阳令,由此看出刘秀对于士族犯法也并不姑息。

结语:

总之,刘秀虽然有些做法对后世有影响,但远没有到“中华民族罪人”的程度,他执政时期积蓄力量,保障民生,后来的五胡乱华主要是司马家族自己作出来的,如果强加到刘秀的头上,显然过于牵强。

为什么有人说光武帝刘秀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刘秀

但是,不是每个人知道,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在他晚年时的一个错误的外交政策却使他成为了汉民族的千古罪人。

光武帝刘秀有着杰出的军事技艺和才能以吸引有才之士来共举他的大业。并且他对自己要求甚严。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善于识人;而且还是一个精明的政客,因时制宜,视情况需要既能慷慨大方,也能冷酷无情。或许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和权利对他的影响,使他又是一个固执和迷信的人;他对批评往往作出过分的反应,他不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而且很难预见他行动的后果。他最大的弱点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名族政策方面。

东汉建立后,匈奴依然是东汉面临的威胁。但是,作为新兴政权,尽管东汉有能力向匈奴发起进攻,就像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做的那样。而光武帝的军事姿态却是完全防御性的,虽然随着公元36年内战的结束,他强大得足以有能力采取攻势。那一年他却建筑了新的防御工事,以封住进入山西的传统入侵路线。光武帝热衷于修建长城,来保护自己不受匈奴的侵染,然而最好的防御永远是进攻。

但历史还是给了东汉王朝一个机会,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的南匈奴和郅支单于的北匈奴之间相互攻伐。

敌人内部的不和正是自己争取外交和军事主动性的机会。

此时南匈奴比较亲汉,表示愿意向汉朝臣服,共同进攻北匈奴。但是,光武帝可能已经老了,缺乏雄心壮志,比较保守。他犯了在位时期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也属于中国历史中最坏的一个。他本应与南匈奴联合,攻击北匈奴的联合体。公元51年中国的将领们极力主张这场征战,而且征战肯定会取得胜利。南单于就可以作为匈奴唯一的统治者返回戈壁之北的土地,而东汉就可以收复西北边陲的几个郡。或者也可以采取平衡政策,让匈奴与匈奴之间互相牵制,而东汉就可以以仲裁者的身份扶弱抑强,在草原上谁崛起就联合其他弱小打压他,让自己在这盘天下棋局中成为独大且富有的老大,长期享受着战略优势。

然而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

面对臣服自己的好意,他竟然让南匈奴迁徙到汉朝境内。而之后也没想到尽可能的同化他们,没有把他们打散,而是仍然让这些匈奴人集中居住,也没有解除他们的武装,他们还仍然保持着匈奴人的文化习俗。

光武帝刘秀采取的措施就是让相当多幕僚和一定数量军队的被称为匈奴中郎将的官员代表东汉驻于南单于朝廷。同时南单于的一个儿子在东汉朝廷留作人质,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用。

请神容易送神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匈奴的力量逐渐强大,而东汉王朝的力量逐渐变弱。

从公元93年起,南匈奴内部的关系和东汉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在以后的100年中,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捉摸,他们时而公开冲突,时而进行有限的合作。在公元2世纪末,南单于在山西南部居住,这里大大地靠近了东汉帝国的中央部分。他们的后代于公元308年就在这里起来反对西晋。西晋之亡,中国北部的丧失和持续到公元589年的分裂时期,是光武帝的目光短浅的政策的直接后果。他后来的几个皇帝由于没有更正他的错误,尽可能的以分散和同化的手段削弱南匈奴,所以也应该受到指责,但作为错误的源头,光武帝刘秀还是负主要责任。

一朝引狼入室,祸患不会一下而止。公元304年冬天,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汉赵,掀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为什么有人说光武帝刘秀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刘秀打天下和执政并没有任何大的问题,甚至采用了无数合理的政策,也是东汉能够辉煌百年的缔造者。

唯一值得攻击的,就是刘秀允许南匈奴进入河套地区作为大汉藩属,没有将其彻底消灭。

后来少数民族逐步进入汉朝内部,并且最终在五胡乱华时期造成北方汉人的大灾难。

但是,凡事我们要针对当时的情况来分析,不能脱离时代胡说一通。

东汉建立时,国家残破不堪,是在崩溃之后缓慢重建。

要知道,西汉时期中国人口鼎盛时期为6000万以上。

而刘秀时代,由于全国性的长期战乱和饥荒,全国人口仅剩下1000多万,死了一大半。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东汉其实是无力对付匈奴人的。

事实上,刘秀上台以后,面对匈奴不断南侵也是极为头疼的,甚至无力有效阻挡。

早在建武六年(30年),刘秀曾遣使到匈奴,赠送各种礼物,希望尽量同匈奴实现和平。然而,匈奴仍然不断南下攻击劫掠。

到了建武十三年(37年),匈奴越来越强盛,上万骑兵攻入山西北部。刘秀认为难以消灭这些匈奴骑兵,无法长期防御山西北部,被迫将最危险的代郡(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末北代王城。一度移治高柳县,后再还故治代县)、雁门郡(郡治阴馆县,今山西朔州市东南夏关城)、上谷郡(郡治沮阳县,今河北怀来东南)三郡人民迁于常山关(又名鸿上关,今河北唐县西北太行山东麓倒马关)、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区西北居庸关)以东。

看看,连防御都守不住,只能暂时让人民搬迁。

其后,匈奴还是不断南侵。

建武十七年(41年),大将军军臧宫和马武建议,认为应该借助匈奴有瘟疫,大举进攻,联合乌桓一举消灭匈奴。

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也要看有没有实力。

实际上,当时东汉并没有这个实力,甚至抵抗入侵都很困难。

建武二十年(44年),匈奴南掠至上党郡(郡治长子县,今山西长子县西南)、扶风郡(郡治槐里县,今陕西省兴平东南)、天水郡(郡治平襄县,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等地。

建武二十一年(45年)冬,又掠上谷、中山(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市)。

为什么会这样?

东汉其实在公元36年才消灭川蜀,真正的统一全国。

短短几年内,国力如何能够恢复呢?

就拿人口为例,人不是庄稼,几个月就能长大。一个婴儿长成壮丁,也需要接近20年时间。

当时东汉百废待兴,经济尚且没有恢复,人口是最高峰时期的五分之一,根本无法同匈奴进行大规模作战,只能坚守边关,步步退让而已。

况且,东汉内部也不稳定,建武二十三年(47年),南郡蛮人叛乱,不久武陵蛮人也发生叛乱;建武二十五年(49年),辽东貊人侵扰边境。

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如果强行出兵,必然会导致刚刚缓过一口气的老百姓,极度的不满和怨恨,国家会陷入隋炀帝时期那种大乱。

所以,刘秀做的完全正确。

然而,一切在建武二十二年(46年)发生巨大改变。

当年,匈奴大单于病死,左贤王乌达鞮侯、蒲奴兄弟先后夺取单于的位置。

右奥鞬日逐王不能成为单于,又被他们反复排挤,成为政敌。

1年后,双方开战,日逐王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不是北匈奴的对手,开始要求成为大汉藩属,一同对付北匈奴。

此时刘秀怎么做呢?

无非是两个作战,第一是直接不接受,甚至出兵攻打南匈奴,将他们彻底消灭,随后再来对付北匈奴。

显然,大汉并没有势力这么做,甚至歼灭势力较弱的南匈奴也不可能。

第二是接受南匈奴的归降,给他们地盘和拨款,借钟馗打小鬼,让匈奴人互相残杀,实现大汉的利益最大化。

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皇帝,都会选择后者。

结果,在大汉允许南匈奴进入河套地区以及每年不多的拨款下,南匈奴不断和北匈奴激战。

这样持续到建武二十五年(49年),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北退千里,双方开始持久战。

匈奴人自相残杀,大大缓解了边境问题。

云中郡(郡治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五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北地郡(郡治平,今宁夏吴忠西南)、朔方郡(郡治临戎县,今内蒙古磴口北)、定襄郡(郡治善无县,今山西右玉东南)、雁门、上谷、代郡等八郡南徙之民众渐渐回归本郡。

诚然,刘秀允许4万南匈奴进入河套地区发展,好像是后来五胡乱华的导火索。

其实,这同刘秀关系不大,而是后面历任统治者的问题。

以曹操为例,虽然很有才华,雄才伟略,却在国家残破的时候,将胡人分别以民族编组,允许进入长城内生活,还允许他们采用部落制度。

这为胡人后来造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曹操时代即便国家衰败内战,因曹操很快统一北方,杀败乌桓、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三国时期也没有敢大面积造反。

而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晋统治者极端无能,皇族内战将国家军力完全消耗光了。

而皇族内战期间,各派王爷都大量利用少数民族武装作战,让他们实际上成为国家重要军事力量,等于纵容他们直接叛乱。

刘秀时期,只是允许4万南匈奴人进入河套,利用他们同北匈奴厮杀,为汉朝减轻了边患。

而五胡乱华时期,长城内的胡人少说有几百万人,后期匈奴人一次归附进入长城就有几十万。

刘秀的政策在当年毫无问题,后代皇帝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不能让胡人在中国形成自己势力,最多是利用他们而已。

像八王之乱这种利用胡人打内战,让胡人在中原开疆辟土,建立自己的强大军队,根本属于作死,这能责怪刘秀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