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天汉二年,李陵兵败后投降匈奴,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震怒,大臣们众口一词谴责李陵。汉武帝转而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当庭辩解,结果汉武帝龙颜大怒,将司马迁以“诬罔”罪名下狱。
廷尉审理结果,司马迁改判死刑。按照当时的法律,司马迁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死刑处罚,二是花钱赎罪。可是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接受宫刑。
这个故事不新鲜,广为人知,但是由于史料记载和个人立场的问题,依然有很多人对这件事采取偏激的态度看待,甚至联想到背后是否存在政治阴谋。我们对几个焦点问题,以理性的态度,做一次“执中”的分析。
第一个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李陵投降事件说到李陵投降事件,自古争议就很大,对立双方往往形成措辞激烈的争辩。其实这些评判,大多因为历史视角问题,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缺乏客观性。看待历史事件,我们既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也不能光站在古人的狭隘历史观角度,简单附和。
1.值得肯定的部分
①谋求主力的态度
天汉二年对匈用兵,汉武帝的安排,让李陵给李广利做后勤供应。李陵不愿意,表示想打主力,以自己的五千人直捣匈奴王庭。汉武帝表示没有马匹给他,李陵依然态度坚决。汉武帝被李陵的雄心壮志所感染,“壮而许之”。
武将谋求沙场建功,不甘居人后,这个志向应该值得赞许,连汉武帝都深受感动,改变了主意。将军百战死壮士,李陵继承了李广的遗风,这一点值得肯定。
②血战匈奴的成就
李陵回军途中,遭遇匈奴主力,单于亲自坐镇指挥。从兵力上说,李陵五千步兵,对匈奴十一万大军,这个仗谁来都没法打,李陵且战且退,创造了杀敌五六千(有说一万多)的奇迹。若不是叛徒出卖,匈奴人都准备撤军了。
在兵力悬殊的状况下,李陵能够临危不乱,斩杀远超过己方伤亡数字的敌人,他的军事才华和勇气应该值得肯定和赞许。
2.该受谴责的部分
①缺少杀身成仁的勇气
在无法突围的状况下,李陵陷入痛苦之中。他一会儿说“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别跟着我,我一个人去杀掉单于),逛游一圈又自己回来;一会儿又表示:“兵败,死矣!”“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真正到了生死关头,他却说“无面目报陛下!”然后器械投降。
可见,李陵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纠结于杀身成仁,还是投降,他的心已经乱了。所以,本质上李陵是缺少捐躯疆场的心理准备的,更没有为国杀身成仁的勇气。当部下拿赵破奴降而复归的事劝他,他立刻给自己找到了投降的理由。
②好大喜功的浮躁
从史料记载看,李陵具备了军事上独当一面的能力,但是在心理成熟度上却相当脆弱,表现为缺少通盘考虑,好大喜功,遇到困难缺少强大的心理支撑。
当初自愿以五千步兵直捣匈奴王廷,就是一个浮夸的表现。别说五千步兵,就是五万骑兵,你也未必能做到。漠北之战时李广就说过,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就没碰到过匈奴单于。像霍去病那种天才,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弹尽粮绝后,李陵方寸大乱的表现,也体现了他年轻的浮躁。
所以,客观说,从态度上,以及个人军事才能上,李陵值得表扬和肯定。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及浮躁的个性上,李陵要受到批评,甚至严厉的谴责!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司马迁为李陵的辩解司马迁对李陵的辩解着重于以下三点:
1.李陵有国士之风,求宽恕度;
2.李陵已经尽力了,求同情分;
3.李陵可能是诈降,求期望值。
应该说,司马迁为了替李陵辩解,发挥了最大限度的才智。说李陵国士之风,就暗示汉武帝和朝臣,对这样的人才,我们要看到他更大的价值,不能纠缠于小节。说李陵战场上的表现,就暗示李陵投降的被动性,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一切,不该对他有过分要求。说李陵诈降,就等于替李陵给汉武帝开了一张远期支票。
表面上讲,司马迁的这些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仔细一分析,其实问题不小:
1.投降不是小节,在这个大是大非面前谈“国士之风”,其实很荒唐;
2.投降没有被动的,已经尽力不能作为投降的理由;
3.远期支票可信度不高,如果人人都拿这个做理由,民族精神在哪里?
4.司马迁与李家的私交深厚,别人谁都可以为李陵辩解,唯独司马迁不行,他是无私也有私。事实上司马迁确实存在很大的私心,《史记》过度美化李广、李陵等人就是一个明证;
5.拿李广利对照说事很不明智。司马迁的罪名有两个:一是替李陵游说,二是“诬罔”贰师将军。替李陵辩解其实并不是司马迁获罪的主因,导致司马迁悲剧的,重点就在这个“诬罔”罪。
可惜的是,史书对此记载很含糊,没有司马迁的原话: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也就是说,司马迁除了为李陵辩解外,口无遮拦,说到了贰师将军的功劳,还不如李陵。那么,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功是不是不如李陵呢?司马迁又为何这么说呢?
“夏,五月,遣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馀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将军,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假司马陇西赵充国与士百馀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汉兵物故什六七,充国身被二十馀创。”主力军李广三万人出击,虽然斩杀匈奴一万多人,但是自己也折损了近二万人,若不是赵充国救援,很可能就被敌人反吞了。对比李陵,五千人虽然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匈奴的折损远大于汉军。如此看来,司马迁也算不上“诬罔”李广利。
不过,历来对匈作战,汉军伤亡一直都非常大,即便常胜将军卫青亦是如此。比如漠北大战,汉军光战马就折损十几万匹。不过,从汉武帝的风格看,他不大看重自己损失有多大,更注重对方的损失,以及我方的“亮剑精神”。
事实上,汉武帝也并没有在意李陵的折损,心病仅仅是“投降”二字。这就是汉武帝不满司马迁的原因之一,两人关注点不一样,在汉武帝看来,司马迁是拿无关痛痒的事,混淆大是大非。
另外,司马迁反外戚的态度,也是汉武帝所不满意的。司马迁连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都看不起,何况李广利?可以想象,司马迁一定出于本能,把李广利揪出来跟李陵对比。
对汉武帝来说,李广利不光是外戚,也是他着重培养的第二个“卫青”。司马迁的态度,与其说是“诬罔”李广利,倒不如说是直接冒犯了汉武帝。
所以,客观地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有相当大私心成分,同时场合和方法也不恰当,硬是拖李广利下水,导致汉武帝情绪失控。
第三个问题:如何看待汉武帝处置李陵和司马迁的方法李陵兵败投降后,汉武帝对李陵的态度经历了几次反转:
1.初次听到李陵兵败,以为李陵殉国,他抚恤了李家;
2.得知李陵投降,勃然大怒,认为受到了愚弄;
3.冷静下来,汉武帝又选择了体谅李陵,优待嘉奖了逃回的李陵部将,并让公孙贺去接应李陵回国;
4.当得知李陵帮匈奴人训练士兵,对付汉军时,汉武帝立刻诛了李陵全族。
这个过程可见,汉武帝其实对李陵还是充满幻想的,也并不是不能原谅李陵,更不想失去一位希望之星。所以,首先我们不能因为汉武帝给李陵带来伤害,就否认了汉武帝的初衷。
汉武帝不妥当的地方有两个:一是皇权震怒之下不冷静;二是偏听偏信的草率决定。
汉武帝是个大独裁者,极度自信,也从来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得知李陵叛变,肯定会产生深深的刺伤感,进而导致不冷静的举动。尤其是最后诛杀李陵全族,让悲剧不可挽回,而事实上这是一次错误的情报。
对于司马迁的处置,汉武帝同样存在不冷静的成分,明显量刑过重。客观来讲,司马迁的辩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被判刑不足为奇,只是死刑的量刑,显然是廷尉看汉武帝脸色行事的结果。
第四个问题:宫刑背后到底有没有政治阴谋司马迁的《史记》,截止到巫蛊之祸前,对汉武帝后期的很多人物,《史记》没有传记,相关事件也因此出现了断档,所以,造成很多事件显得很扑朔迷离。
汉武帝晚年最大的政治谜团,集中在接班人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卫氏集团、李氏(李广利)集团,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民间产生一堆离奇的猜测,比如汉武帝想更立太子,汉武帝刻意打压卫氏集团,霍去病被汉武帝谋杀,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挑起,等等光怪陆离的说法。
司马迁宫刑背后所谓的阴谋,也是其中非主流“哥德巴赫猜想”。
宫刑,是中国最古老的刑法之一,两汉时期非常盛行,汉武帝时期尤为突出,它针对的不是司马迁一个人。比如汉武帝时期,至少有李延年(李夫人的哥哥)、许广汉(汉宣帝的岳父)、张贺(汉宣帝的恩人)、黄门官赵氏(钩弋夫人的父亲),都受到过宫刑处罚。
汉武帝时期的刑罚很重,跟汉武帝个人的残暴有关系,也跟他的敛财手段有关,用重刑罚敲诈官员财富。当时的名将,几乎都受到过死刑判决,全部以金钱赎买。
按汉律,死刑可以五十万钱赎罪一等。即五十斤黄金可以减死罪,但不是全部免责。作为中央官员,一般情况下,拿出五十万斤黄金不成问题。司马迁应该是交足了这个数,但是仅能减罪一等,还得接受宫刑,除非他再拿出更多的钱!
再多的钱,司马迁无能为力了,所以他只能接受宫刑。按司马迁的刚烈,他应该接受去死,但《史记》尚未完成,他还得忍辱负重,承担比生命还要重要的重负。
司马迁本来在朝中,除了对外戚势力很鄙视,并无明显的政治势力偏向性,他本人也没有参与到任何一派政治势力的角逐中。所以,司马迁受宫刑跟政治阴谋靠不上边。
其实朝中的利益关系很复杂,泾渭分明的派系斗争,很多时候并不存在。比如有人说卫青与李家关系不好,刻意打击李家。可是李家很多人,跟卫氏集团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被霍去病杀掉的李敢(李陵的叔叔),他有一个儿子是卫太子刘据的心腹,还有一个女儿,是卫太子的家人子。
《汉武大帝》上说,汉武帝看了司马迁的《史记》勃然大怒,可事实上,汉武帝从未看过这本书,也不存在报复的嫌疑。
所以,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值得赞赏,可是对问题严密论证,而不是捕风捉影,才更可贵。
司马迁遭宫刑,并不是汉武帝刻意为之,也看出有什么政治目的或阴谋。如果我们想编写一个文学作品,尽可以凭想象搭建种种设定的逻辑关系,跟历史真实要区分开来。
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司马迁受的是宫刑,古代很常见的一种刑罚,完后同太监没有区别,起因是李陵投降匈奴事件。
公元前100年,苏武等人出使匈奴,随从张胜想秘谋劫持单于母亲回汉朝请赏,结果计划失败,祸及使团,苏武、常惠等人被扣押。消息传回汉朝后,汉武帝很震怒,打算派李陵协同二师将军李广利前往营救。
当时的汉朝的情况是几位很能打的将军都已经过世,导致武帝的外战很吃力。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长,军事水平很平庸,完全是靠裙带关系上位。所幸李广之孙李陵是一员猛将,但是用人唯亲的汉武帝又不把他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以致于好钢用不到刀刃上。
结果,李陵很郁闷,不愿意陪二师将军打酱油,一赌气,自己领着五千步兵去打匈奴。战争的结果是,李陵的5000步兵遭遇匈奴单于主力,双方鏖战数日,几乎全军覆没,李陵被俘投降,而李广利则“旅游”一圈儿,完好无损。
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汉武帝很愤怒,他的认为,身为军人只能战死或是自杀,不能投降,于是召君臣议罪。满朝上下皆谄媚武帝而落井下石于李陵,建议从重处置,而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开脱。
司马迁的理由是:一、李陵用5000千对抗数万匈奴骑兵,本来就数量相差悬殊,胜利是运气,失败在意料之中;二、匈奴方面伤亡惨重,李陵虽败犹荣,可将功补过;三、李陵祖先为名将世家,注重气节,投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诈降,将来有机会必回报汉朝。
对于李陵的见解,汉武帝勃然大怒,以“非议朝政”处马迁死罪。虽然司马迁被定罪,但不一定必死无疑,因为当时武帝还立有一条规定,即可用钱赎罪。由于司马迁过于清贫,以致于凑不够免罪数额,汉武帝折中处理,免死罪,施宫刑。
那么汉武帝非治罪司马迁不可吗?是出于什么政治目的?
汉武帝是一个霸道而敏感的皇帝,他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所以,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其实是在指责他的过失。因为谁都知道在草原上同骑兵作战是步兵处于极度劣势的道理,而汉武帝作为一个英明的决策者就不应该犯这样幼稚的错误。而汉武帝之所以同意李陵出兵,其实是灭他的威风,因为李陵不应该鄙视李广利。而瞧不起李广利明显就是对汉武帝的失敬,司马迁恰好同李陵犯了同样的错误。
汉武帝推行的是王道、霸道、强权政治,他要树立绝对的权威。所以任何触犯其权威的行为他都是零容忍态度。其实,这也是封建王权对于生命的漠视。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一公元前86年),今陕西韩城县人,六岁时随父亲司马谈至都城长安。司马谈远祖世代为史官,这时被召入京师,一直担任太史令三十年。太史令就是一个专职负责管理皇家图书、收集史料、编写国史的官员。司马谈学识渊博,著有很多重要著作,他有感于国史多年无人编撰,于是决心编写一部通史,从构思到史料都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并写出了部分篇章,但愿望来不及实现就病故了。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一定要完成他未竞的事业。“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为继承父亲遗志而作。
司马迁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代为史官的家庭,又得父亲培养,十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如《尚书》、《左传》、《国语》丶《世本》等等,后来又师从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并开始尝试篆文创作。二十岁吋,他怀着远大抱负,游历了很多的名山大川,通过实地考查,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父亲死后三年,38岁的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从而更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国家藏书。太初元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撰修《史记》。天汉二年,李陵战败最后投降匈奴,朝中一些大臣趁机落井下石,说李陵坏话。司马迁却对这件事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李陵过去功绩显著,历来艰苦奋战,又分析了当时敌我的实力对比,李陵投降匈奴应该是出于不得已,相信他以后一定会寻找机会逃回并报答皇恩的。司马迁在朝庭上为李陵辩护,结果汉武帝大怒,认为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有意诋毁与李陵同时出征的李广利(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于是便把李陵下狱,第二年处以腐刑(即题主所说的阉割)。事实上汉武帝之所以痛恨司马迁,并对其实行腐刑,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司马迁作《史记》,本着客观、公正、务实的态度,所以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总是力求真实绝不说假,更不会唱赞歌之类,另外他本着对封建专制的认识,常常提出一些非正统思想的评论,这在当时来说绝时属于是异端并且是犯上的,所以汉武帝其实早就对司马迁有所不满了,现在借着李陵的事,对司马迁实行了可以算是奇耻大辱的腐刑,实际上就是给他一个严重的警告,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乱说。
司马迁受腐刑后,虽万分痛苦,但精神上始终没有被打垮,本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因而在逆境中更加发愤图强,决心一定要活下来,于是在狱中怀着悲愤继续写作。后来,司马迁出狱,继续担任中书令,在他53岁吋,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答:司马迁接受的是腐刑,也称宫刑。汉武帝时期,死刑犯如果想要保命,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拿钱来赎,另一种就是接受腐刑。
公元前130年,车骑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李广奉命从雁门出兵,因为寡不敌众,李广被俘,好不容才逃了出来,由于战败,李广被判处死刑。好在李广身为大将,颇有积蓄,所以用钱赎回了性命。
司马迁不同于李广,司马迁当时的官职是太史令,这职位是文职,主要负责文书记录等工作,所以也没有油水可捞,自然就掏不起赎命的钱,所以为了完成他著作,司马迁只能选择腐刑。司马迁之所以受到如此责罚,是因为一个人,就是西汉将领李陵,我们在此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李陵的过往。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李当户的儿子,和李广类似,李陵有一身的好功夫,擅于骑射,有统兵大才。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统兵三万出击匈奴,而汉武帝却让李陵负责押运粮草,李陵心中不满,便向皇帝讨要了五千步兵,想要建功立业。汉武帝佩服李陵的勇气,就真的同意了。
史料记载“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事实上,以步克骑,并非易事,李陵这次的举动有些意气用事。很快,李陵就遭遇到了三万匈奴骑兵,但汉军在李陵的统领下勇不可挡,第一次就杀敌数千。之后匈奴单于再次集结八万骑兵,想把李陵部队一网打尽,李陵边退边打,五十万支箭矢几乎用尽。但也杀掉了万余名匈奴骑兵。最终李陵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
以五千步兵,和十一万匈奴骑兵对战,还能杀敌万余人,可谓是战场的奇迹,但终归李陵是投降了。汉武帝闻听消息,杀掉了李陵全家,从这里开始李陵的人生就变成个悲剧。总的来讲,李陵称得上英雄两字,但舍身取义的毕竟是少数,或许李陵真的只是佯装投降,奈何汉武帝杀其全家,至此,李陵就再也回不了汉朝了。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来后,京城谣言四起,很多人把李陵视为叛徒,而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史料记载“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以李陵以往的表现,他是个忠心报国之人,他爱惜士兵,于是能得到将士誓死效力。虽然李陵被俘,但仔细分析他仍会想办法以功抵过,况且李陵以五千敌十万,已经是古人罕有。这大致就是司马迁那几句公道话。事实上,司马迁说得并没有错,而很大程度上,造成李陵投降的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明知道五千步兵,根本就无法抵挡数万匈奴骑兵,仍同意李陵出兵。汉武帝也没有派出援兵,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李陵覆灭,所以对此汉武帝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一、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
皇帝是九五之尊,怎么会承认错误呢,恼羞成怒的汉武帝就将司马迁定为死刑。李广利是皇室外戚,虽说李广利不会统兵,经常打败仗,但李广利仍得到了皇帝的特殊照顾,再看李陵,是一个天一个地。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给李陵开脱,就是在诋毁李广利,当时因为李陵不想给李广利运输粮食,这才赌气只带了五千步兵,外戚和旁人对比,汉武帝还是站在了外戚一边。
最为主要问题的则是李陵投降了,如果李陵战死沙场,那么汉武帝也将给予李陵相应的荣誉。只不过李陵没有舍身取义,其次,有人在故意诋毁李陵,可能其中有李广利的人,可能还有匈奴单于的原因。由于李陵投降之后,有人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汉武帝一怒之下,才杀掉了李陵全族。
司马迁是被牵连才被判处死刑的,事实上,这里面压根没有司马迁什么事,如果司马迁没有多说那几句话,也不至于落得个受腐刑的下场。
二、汉武帝要杀司马迁,有什么政治目的?
对汉武帝来说,李陵和司马迁都不重要,因为他们跟皇室没有关系,只是司马迁说了些有损帝王尊严的话,激怒了汉武帝。
其政治目的,也就是为了皇权的威严,皇权不允许被他人慢待分毫,即便汉武帝冤枉了李陵,即便汉武帝错杀了李陵全族,这都无法动摇皇权的根基,汉武帝就是要告诉司马迁,闭上嘴。
三、总结
李陵从投降之后,他的人生就变得黯淡无光,这位原本刚毅如铁的硬汉,终老在异域他乡,难道李陵不想回来吗,事实则是他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他无法忍受他人的侮辱和指责。
司马迁接受了腐刑,但也坚定了完成《史记》的信念,终归司马迁还是完成了他的梦想,写完了这部著作,《史记》也成为二十四史之首,必将传颂万世。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派他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由于李广利昏庸无能,战略指挥失误,打了个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以难以想象的迅疾和勇气,深入匈奴王庭腹地,遭遇匈奴单于亲自率领八万骑兵的包围。而李陵和他的士兵十分骁勇,李陵孤军转斗千里,最后是矢尽道穷而救兵不至,士卒死伤而血流成河,以五千步兵斩杀了匈奴一万多人。而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被迫投降。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无耻,使大汉国威蒙受耻辱。
当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时,司马迁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他觉得应该仗义执言,慷慨陈词、极力为李陵辩护。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将司马迁下了狱,交给廷尉审问。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将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鲁莽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诛灭九族。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 "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
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
半闲看来:我们今天再度捧起《史记》,仿佛透过故纸堆,握住了司马迁瘦骨嶙峋的手,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司马迁在悲愤的心情下,那一直激昂跳动的脉搏。“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司马迁的一生正如郑板桥笔下的翠竹,俯仰无愧天地间。
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首先,并非是汉武帝硬要阉割司马迁,是司马迁为求活命,选择阉割。
司马迁为何会没命?因为李广的孙子李陵。
大家都知道汉朝与匈奴之间斗得很激烈。整个汉武帝时代,数十年间汉朝发动了多次大战与匈奴对决。在卫青、霍去病的打击下,匈奴元气大伤,但是,匈奴依然强大。
毕竟,匈奴是游牧民族,打不赢可以跑。事实上,汉武帝并没有消灭匈奴,不但在西汉,匈奴这个边患一直存在。一直到东汉两百年,匈奴也一直很猖獗。
汉武帝晚年,经过多年的修养,匈奴再次崛起。为打击匈奴,保全自身武功,汉武帝再次发动大战。只是,汉武帝没有选择名将之后李陵为主帅,而是选择了后宫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元帅。
大战初始,虽然李广利庸碌,李陵的表现却可圈可点,接连取得大捷。捷报传来,汉武帝大喜,当众对下诏对李陵褒奖。可是,随着战事胶着,匈奴主力加入,李陵陷入苦战,最终选择投降。
对于李陵投降,司马迁非常同情,认为李陵以寡击众,已经尽力。但是,投降并非小事,而是生死大节。李陵身为将领率众投降,对汉朝可谓是莫大羞辱。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但是,他并没有立刻下诏知罪,而是派出大臣公孙敖前去打探李陵投降的原委。不想这位公孙敖是典型的猪队友,到了前线找不到李陵,就自己转一圈回到长安,还编了一个瞎话,说李陵正在给匈奴人练兵。
公孙敖的汇报坐实了李陵背叛。加上汉武帝本来就因为汉军大败心中恼恨,李陵背叛刚好可以给他择帅不利,用人不明背锅。于是,汉武帝下诏将李陵全家抓起来咔嚓了。
在给李陵议罪时,司马迁深为李陵鸣不平。最终,司马迁也因此获罪,被判处死刑。
在汉朝,有两种方式可以免去死刑,一种是缴纳足够的钱财,一种是接受阉割当太监。
司马迁身家清贫,没有足够的钱财为自己赎身,于是,为了活命,他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接受宫刑。
既然阉割司马迁并非汉武帝的本意,自然谈不上什么政治目的。
至于汉武帝严惩司马迁,原因也很简单,李陵是逆党,是国贼,司马迁为其张目,那就是同党,按照汉朝律法,的确是要处以死刑的。
汉武帝虽然霸道,但总体来说还是明君,还算能够依法办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