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的林下风气,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真的配不上她么?

在时人的眼中,恐怕是这样的,尤其是在谢道韫心目中,丈夫平庸得让她无法忍受。谢道韫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工于诗词,才思敏捷。王凝之呢,除了书法上继承了父亲的某些才华,别的似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就是人们认为王凝之配不上谢道韫的原因。

不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就像唐人崇尚自由,宋人崇尚礼教,两晋则崇尚贵族气息,每个朝代对人的评价标准差异很大,配与不配其实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夫妻间的般配,跟民间交友不同,单纯拿社会习俗套用夫妻生活,其实也是不恰当的。另外,谢道韫确实对丈夫有过怨言,不过,似乎没有证据说明,她的婚姻就因此而不幸福。

谢道韫的才情与王凝之的平庸

谢道韫的才华,以济尼的评价最为流行:“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所谓散朗,就是飘散俊逸,无所约束;林下之气指代的是“竹林七贤”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谢道韫虽是一女子,其思想境界与男人无异,崇尚自由奔放,洒脱奔放,孤傲不羁的生活方式。

同时,谢道韫对《诗经》研究很深,文学造诣颇深,更难得的是,她的作品不是拘泥于闺房的情趣或哀怨,而是充满人生的思辨。

思想高度的升华,让她变得深邃,仿佛哲人。《晋书》记载了一个故事,王献之与客辩论,明显处于下风,谢道韫替小叔子撑腰,她接过话题,口吐莲花,把客人驳得哑口无言。

相对于谢道韫的才情,王凝之黯然失色,他既没有赏心悦目的诗文辞赋,也不善于言谈,更没有魏晋所推崇的风流洒脱的性情。王凝之的生活就像一个死板的模子,机械生涩,毫无生机,实在浪费他王氏家族的门第光辉。

甚至连他的死,都透着让人鄙视的迂腐不堪。作为地方官,他对孙恩的造反毫无觉察,直到兵临城下,才发现自己对孙恩的相信是那么的可笑。叛军汹汹而来,王凝之又号称已经向仙人借来数万“鬼兵”,足以抵抗孙恩,无需排兵布阵。结果,他在孙恩的刀下做了鬼!

无才无能,刻板无趣的王凝之让谢道韫很不满意,她对叔父谢安“大薄凝之”:“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您看我们谢家,父兄两代人,个个都是风云人物,唉!怎么会有王凝之,这么个天壤之别的人!嫁于这样的男人,实在太亏!可惜古代女子没有婚姻自由权,倘若放在今天,谢道韫恐怕早就把王凝之踹到大西洋了!

时代烙印,是二人反差的放大镜

事实真的如此吗?是,也不是!

王凝之的才情确实与谢道韫有差距,不过王凝之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王凝之的书法造诣就很深。有人评价王羲之的五个儿子,在书法上的成就时说:

“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具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一个深得王羲之书法神韵的人,其水准那可不是一般的高,至少要比其他仨兄弟强很多。书法水平得到如此高的造诣,还不算有才情吗?不够,远远不够。在两晋时期,人们对才情的认知跟今天的人不一样,其中充斥着很多“病态”。

两晋最推崇所谓的贵族气息,什么叫贵族气息?有才华,放浪不羁,擅长清谈,还要讲求穿着打扮和相貌。这其中,充满种种“病态的美”,比如“性别倒置”,女人如男人才被推崇,男人却要有女人的阴柔才算帅。所以两晋男人化妆很普遍,穿得花里胡哨,浑身没骨头似的堆在车里招摇过市,却能赢得满大街的喝彩!

再比如,两晋的才子们从来不做事,以嘴皮子利索为最大的能,所以,有事没事聚在一起扯屁嗑,以此为天下之大才。

甚至狼嚎般长啸、炫富、嗑药等为列代所不容的,既违背道德,又违反法律的事,在那个时代都是高贵身份的象征,都是高雅的表现。

王凝之这种,本本分分,平淡无奇的人,那是下等人该有的生活方式,与门阀士族阶级的身份很不相称!

病态价值观放大镜下,王凝之之流成了庸人、甚至下贱的人,放在今天的显微镜下,两晋风流,其实才是一群畸形儿横行肆虐的时代!

择偶对象,岂可与膜拜对象等视同观

谢安为谢道韫寻找的乘龙快婿,最早其实不是王凝之,而是他的弟弟王徽之。王徽之的名气要比王凝之大得多,关于他的历史记录太多了。

比如,被誉为两晋风流典范的那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就是出自王徽之。再比如,王徽之有一次随上司出门,路上遇到大雨,他说了句:“怎么能让您一个人在轿子里呢”,就非常粗鲁地挤进上司的轿子里。再比如,他去访友,看上了人家地毯,趁主人不在,让仆人卷起来就拿走了!

一句话,王徽之就是个放浪不羁,行为乖张的家伙。偏偏就是这种大脑线路混搭的人,被誉为风流才子,是众人礼拜的偶像。

可是,谢安为何最后选择了王凝之,而不是王徽之呢?史料说,谢安嫌王徽之太不拘小节!奇怪了,不拘小节不正是那个时代所推崇的吗?为何谢安就那么另类?

不是谢安另类,而是择偶的对象,岂能与膜拜的对象等量齐观!配偶是用来生活的,膜拜的那个人是用来欣赏的,一个是果实,用来满足生活,必需品,一个是花朵,用来娱情逸致,调剂品!必需品与调剂品哪一个更重要?

这就是谢安选择王凝之的理由。

可是,“必需品”太乏味,没人愿意在它身上做文章,“调剂品”才够精彩,人们从它上面,可以八卦出很多可以附会的东西。

其实,能将平淡的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我感觉良好,活出不一样的滋味,难道不也是一种才情?

何道凝之不风流,何言道韫少幸福

一个大才女,配一个木头疙瘩,实在是亏,谁亏?不是谢道韫亏,而是传播的人觉得亏,读历史的人觉得亏!谢道韫真的觉得亏吗?未必吧!

王凝之死的时候65岁,谢道韫彼时年龄不详,推算一下,他们俩在一起度过了至少四十年的夫妻生活,请问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风流吗?

有人还很滑稽地推问,王凝之死后,谢道韫为何不改嫁?王凝之去世,谢道韫差不多六十岁左右了吧,你让她改嫁谁?说这个话题真是无聊透顶!

除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那一段,谢道韫对王凝之的不满,关于二人婚姻生活的状况,并无其他文字。史载,谢道韫在王凝之去世后,过起了隐居生活,以诗词为伴。

一个靠才情活了一辈子的女人,一个年逾六旬,儿孙满堂的女人,一个经历了生死别离的女人,晚年归于恬淡,不再是年轻的轻狂浮躁,欲望满满,这不正是一个人正常的人生经历么?从哪里看得出谢道韫的一生是不幸福的呢?

王凝之与谢道韫,一个长于书法,一个善于辞赋,两人生儿育女,相濡以沫,相伴一生,为什么非要说他们相配不相配?

谢道韫有才,之所以流传千古,不在于其才学有多高,而是在于她是一个女人,她的学问如果放在男人身上,太微不足道了。王凝之平庸,在于他是男人,放在男人堆里,他太不起眼了!不过这些就能佐证他们夫妻生活的幸福指数不高吗?

所以,将不般配加于王谢,其实是后人无事生非!时代从来就没有统一标准,夫妻生活的般配,才情绝不是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谢道韫与王凝之的幸福指数,都是后人猜测而已,能平平淡淡相伴一生,就是最大的幸福,才情般配算个毬!

怎么看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的林下风气,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真的配不上她么?

谢道韫

谢道韫一句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当空舞”为世人津津乐道,可以说就因为这一句美诗名传千古,才女的美誉就此确定。我们知道这位光彩照人的谢才女最后嫁给了王羲之的小儿子王凝之,谢道韫家世显赫,王氏家族更是门阀世家。有一句诗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王谢指的就是王凝之和谢道韫家族,两人联烟也算是门当户对。

谢道韫和王凝之

问题是王凝之真能配得上谢道韫吗?这要从两个方面具体来说,第一从出身来讲两家都是世家大族,王凝之本人也仕途顺利,可谓半斤八两门当户对。首先从家庭出身来讲两个人很是般配。

谢道韫

第二从本身才华来讲谢道韫虽有才女之称,王凝之也不是庸才,他也是琴棋书画皆通的才子型人才,只是因为谢道韫太聪明太有才,两相对比映衬才使王凝之显得黯淡无光,这就好比说强中更有强中手,是对比出来的。

谢道韫本人对自己的婚姻确实多有怨言,但那是以后的事了,开始还是很满意的,无论如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也只能将就了。

怎么看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的林下风气,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真的配不上她么?

谢道韫的林下风气,是说她闲雅飘逸的气度,这在东晋当时是把谢道韫看作有名士风度的人物。而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确被谢道韫所看不起,但却并非真得配不上。其中除了谢道韫自身所具备的不亚于当时名士的风度之外,其实还包含东晋所独有的门阀士族格局的原因。

谢道韫的林下风气,是时人评价谢道韫,比张氏女子更具备当时名士所喜欢的风度,这是从谢道韫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才华和气度评价的。谢道韫出身东晋鼎盛门阀陈郡谢氏,嫁给琅琊王氏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是东晋门阀之间的互结联姻。

不过,值得去看的是当时陈郡谢氏正当鼎盛,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安、谢玄等人,凭借淝水之功打赢前秦对东晋之战,从而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当时最为鼎盛的门阀。而相对的琅琊王氏自东晋建立之初,与司马睿建立东晋的王导、王敦的离世,发展到当时已经不及陈郡谢氏门阀地位显赫。在东晋政权独特的门阀政治格局当中,陈郡谢氏正当权是东晋最显赫士族,而与陈郡谢氏联姻的琅琊王氏则是“高攀”。

谢道韫也的确表达过对当时嫁与的琅琊王氏的鄙夷态度,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后,有一次回到娘家,碰到谢安问她为什么郁郁不乐,谢道韫回答道:

一门叔父,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意思是说,陈郡谢氏有谢安等叔父辈人物,还有阿大、中郎、封胡羯末等人才,再看琅琊王氏的王凝之实在是显得有些不堪。这里谢道韫是把王凝之等琅琊王氏子弟,与陈郡谢氏的谢安等谢氏子弟对比,觉得琅琊王氏之人不如自己的陈郡谢氏。这里当然包含了谢道韫对于自己所嫁给的王凝之的不满,自己小时候便能有“咏絮之才”的美名,嫁给的王凝之却是个只会求道的平庸之辈。

  • 可是王凝之真的就配不上谢道韫吗?不见得。

琅琊王氏虽不如当时陈郡谢氏鼎盛,但也依旧是东晋高门士族,除了王羲之等人的才名之外,单王凝之一辈就有王徽之、王献之等名士,并且才名不输谢道韫跟谢安所提到的阿大、中郎等人,谢道韫虽有才名,但也仅限于跟其他女子相比,即便看不惯王凝之,但真要对比王羲之、王徽之等人当然还尚有不足。由此可知,谢道韫之所以对于王凝之有所不满,被人觉得王凝之配不上谢道韫,应当是另有其他原因:

1、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之下,谢道韫的评判标准会有失偏颇

东晋的政权是门阀与皇权“共天下”的特殊模式,所以当时能够掌权门阀,在东晋朝中具备极大的权柄。琅琊王氏自王导死后,就没再能执掌中枢朝政,虽然依旧是东晋大族,但却无法同后来逐渐崛起正当鼎盛的陈郡谢氏相比。而门阀士族之间通过联姻,互相构成联系,门阀子弟得以世代出仕高官,是当时门阀士族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之间相互联姻,正是出于这种考量。

不过,既然是门阀之间的联姻,自然存在孰轻孰重之分,当时谢安正在中枢当权,由此陈郡谢氏成为东晋门阀政治当中的鼎盛门阀,而其他门阀自然对其想要多多结交,这是门阀政治甚至古代王朝很普遍的现象。

当时谢道韫自身所处的陈郡谢氏正当鼎盛,而嫁过去的琅琊王氏不如陈郡谢氏兴盛,在朝中也不如自己门阀地位高,因此作为谢氏之女的谢道韫,才会有当时王氏之子不如陈氏之子的看法。这是谢道韫出于所处的东晋掌权门阀子弟的身份,对琅琊王氏子弟的傲慢态度,至少也是有些“恃陈傲王”的意味了。

由此可见,结合东晋当时特殊的门阀政治格局去看,谢道韫比较陈郡谢氏和琅琊王氏子弟的孰强孰弱,可能就并非单纯的比较才华、风度了,应当还包含在朝中所任官位的高低等现实条件。如此的评判标准之下,谢道韫碰到个不愿争权夺利的王凝之,自然会有所不满。

2、即便门阀之间的联姻也会根据门阀的鼎盛与否区别对待

对于门阀联姻的选择,会多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如果是正当权的鼎盛门阀,自然会受到其他衰落门阀的追捧,而如果是衰败门阀自然不会被人过分重视。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的联姻关系当中,可以看出当时联姻关系也会根据门阀的鼎盛与否,而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

王右军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王羲之的夫人郗璿是东晋高平郗氏之女,郗夫人曾经回到家对自己的两个弟弟说:“王家的人见到陈郡谢氏的子弟倒履相迎,见到你们来表现的很平常,你们以后就不要再去王家了。”这其中所透露的信息,能够看出当时作为高门士族的琅琊王氏,也会根据联姻的门阀鼎盛与否,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王羲之所娶郗璿是郗鉴之女,当初琅琊王氏与高平郗氏联姻,当初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不过当时琅琊王氏虽然为鼎盛门阀,但联姻高平郗氏却是不得已而为之。两个门阀的联姻背景是,东晋初期“王敦之乱”后,作为琅琊王氏外部方镇军事力量的王敦等王氏子弟损失严重,中枢王导虽然依旧能够把持朝政,但受到了豫州庾亮和荆州陶侃等人的窥伺。

王导只有依靠当时镇守京口,拥有一定军事力量的郗鉴的帮助,才能够对抗上游庾亮和陶侃的威胁。因此王导通过与郗氏之间的门阀联姻,加强与京口郗鉴的亲密关系,以此保障自己在中枢的地位。于是,王羲之成为郗鉴的“东床快婿”,奠定了琅琊王氏与高平郗氏之间的联系。

但是,高平郗氏自从郗鉴和郗超等人的离世逐渐衰落,与之联姻的琅琊王氏也不再重视与高平郗氏的关系,因此才对郗氏兄弟态度平平。而对于同样是联姻关系的陈郡谢氏,王氏兄弟则是表现得非常热情,这才导致了郗夫人的不满。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门阀之间即便存在联姻关系,也会因此是否在朝中当权、门阀是否兴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从琅琊王氏兄弟对郗氏的冷落,和对谢氏的热情态度,再来看当时作为鼎盛门阀之女嫁给王凝之的谢道韫,自然在心中带有陈郡谢氏的傲气。由此,也会有了王凝之配不上谢道韫的说法。

3、王凝之本人与谢道韫之间性格并不相合,谢道韫颇具风骨

谢道韫被人评价林下风气,当是其自身所表现出来气度的评价。而王凝之却痴迷道法,与妻子性格迥异。从东晋末期,孙恩和卢循之乱中,谢道韫和王凝之的不同表现,当看出这两人完全不同的性格。

孙恩大军进攻会稽时,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不仅不积极备战,而去闭门祈祷道祖保佑。等到叛军破成,王凝之和其子女都被杀。谢道韫看到丈夫被杀,没有惊慌失措,拿起兵器亲自拼杀带着家眷逃跑。被孙恩抓获后,谢道韫厉声呵斥,被孙恩敬佩其气度不杀谢道韫,而是把她送回会稽。

在战乱之中的表现,能够看出谢道韫除了因谢氏门阀而对丈夫不满之外,在性格风骨之上也与丈夫有着很大的不合。王凝之沉迷道教不备军务,是当时门阀士族的典型样貌,只会做清闲的官职,实际上真正能够励精图治的很少。而谢道韫虽为女子,能够在丈夫被杀后,还持刀亲自拼杀,被抓后厉声呵斥叛贼,表现出了魏晋名士才具备的风骨。

王凝之和谢道韫一个门阀子弟清逸闲散,一个咏絮之才颇具风骨,起码在大部分人看来,两者是不相配的。

但毕竟是在东晋特殊的历史环境当中的门阀婚姻,若是当初谢安为谢道韫选丈夫时,真得选了更加高傲孤僻的王徽之,可能与谢道韫的林下风气更加相配了。

总结

谢道韫的林下风气是其具有当时世人推崇的名士风度,作为女子之神能够被人用名士风度来评价,可见其自身才华与气度的不凡。而颇具风骨的谢道韫,嫁给只会谈玄求道的平庸王凝之,自然被世人看作不相配的代表。但结合当时东晋特殊的门阀政治状况,作为陈郡谢氏之女的谢道韫,自然会对已经不再鼎盛的琅琊王氏王凝之有些看轻。王凝之最终被叛军所杀的结局,跟谢道韫颇具名士风度的拼杀和呵斥叛贼,更能看出夫妻二人在性格上的不同。谢道韫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足让其得《三字经》中“能咏吟”之名,而看似平庸的王凝之也有“得王氏之韵”的清劲书法传世。门阀之间联姻的谢道韫和王凝之,到底相不相配,后世也就不过多评断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怎么看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的林下风气,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真的配不上她么?

才女历代都有,魏晋时期的才女又有些不同。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冲破儒家礼教的藩篱,大胆彰显自我与才情。谢道韫是魏晋女性中的名士,才情、气度、风韵无不令人神往。莫说一个王凝之,就是十个王兴志也比不上一个谢道韫。

谢道韫的林下风气,其实就是魏晋风度

魏晋短暂的两百年历史并不惹人注目,更多的,是政权频繁更迭和社会动荡带来的民族伤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一批人,他们苦中作乐,冲破名教礼法束缚,摒弃虚伪的繁文缛节。崇尚老庄玄学思想,以放达、洒脱、自然的态度、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这群人被称为魏晋名士,他们形成的特殊人格美所展现的言行便是魏晋风度。

谢道韫被人称赞的林下风气,便是魏晋风度的体现。林下风气这个词来源于魏晋第一批名士——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等七个人在竹林之下不拘礼法、纵情饮酒。谢道韫的林下风气出自谢玄和张玄之争,二人都觉得自己的姐妹最好。争论不下,便找人评判。最终的结果是谢道韫有林下风气,而顾家女则是闺房之秀。两者高下立判,闺房之秀还停留在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层面,而林下风气,已经上升到了魏晋名士的高度。

谢遏绝重其姊 , 张玄常称其妹 , 欲以敌之。有济尼者 , 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 , 答曰 :“王夫人神情散朗 , 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 , 自是闺房之秀。谢道韫的生活环境——王谢风流满晋书

谢道韫出生在陈郡谢家,后来又嫁入琅琊王氏,两大士族人才辈出,家世门风源远流长。叔父是东晋明相谢安,弟弟谢玄组建了北府兵,淝水之战大破前秦,公公是书圣王羲之,母亲是阮籍所在的阮氏一族。从谢道韫的亲属关系就可以看出,她自幼接触的都是魏晋名士中的佼佼者。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加之自身聪慧,才情和思想境界自然处在一个很高的层面。

谢道韫也被称为咏絮才女,谢安在家为一众子弟讲习文义,外面突然下起了雪。谢安当即问众人如何描述这雪景,后辈们争相讨论,只有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得到了谢安的认可。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谢道韫成长的环境,时时刻刻都有才情雅度的熏陶。

十个王凝之,不比一个谢道韫

怎么看,王凝之都配不上谢道韫。除了家世,他没有任何底气成为东晋第一奇女子的丈夫。

  • 王凝之的才情,不及谢道韫。王凝之虽然也是王羲之的儿子,可惜比起他的兄弟王徽之和王献之,实在差远了。除了会点书法外,几乎一无是处,平庸至极。从小生活在精英堆里的谢道韫,自然看不上王凝之。回到家中忍不住抱怨,天底下怎么会有王凝之这样的人。王谢联姻,是士族名门的门当户对,也是一种政治保障。魏晋的女子虽然不似两汉时期深受礼法约束,可在婚姻面前,连谢道韫这种如名士一般的女子仍然没有选择的机会。

  • 王凝之的眼界,不及谢道韫。说起眼界,同样出身在士族大家的王凝之,实在差的太多,甚至可以说目关短浅到迂腐的程度。孙恩造反,眼看就要兵临会稽城下。王凝之时任会稽内史,按理说面对即将攻城的敌人,要么积极备战,要么请求援助,实在觉得打不过甚至可以提前逃走,可王凝之这些都没有做。面对谢道韫的提醒,官署的催租,他把希望都放在了平日里笃信的道门上。日日烧香祈祷,愚昧地认为会有神兵相助,孙恩之患不足为虑。此刻的谢道韫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招募数百家丁,日日训练,静待孙恩破城的那一刻。

  • 谢道韫的气度,许多男子也望尘莫及。不出意料,孙恩破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害。听闻惨讯的谢道韫淡定自若,抽起刀出门迎敌,手刃数人,最终被俘。等到贼兵要杀自己年仅几岁的外孙刘涛时,谢道韫怒声斥责:“这是王家的事,不关他人,如果非要杀他,就先杀了我。”孙恩被谢道韫的气魄所折服,最终放了她和刘涛。谢道韫的气度,不仅仅体现在她面对敌人的从容不迫,和外孙要被杀害时对敌人的气魄。更难得的是,面对丈夫、子女被杀,没有斥责孙恩所造成的灭门惨剧,而是大义凌然地说这是王家的事,不要牵扯他人。她对战争、政治的认识,已经超出了一般家庭女子的认知范围。也正是这种眼界,成就了她不输男子的气度。

结语

孙恩事件平息后,谢道韫独自生活在会稽,直至去世。平时写写诗词,过着隐士生活,偶尔有人前来拜访,便清谈指点一番。也许,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平静、洒脱、随性。纵观谢道韫一生,有过嫁人不如意的不甘,也有过丧夫失子的灭门痛楚。唯一贯穿始终的。是她的才情与从容放达的气度。虽然王凝之配不上个谢道韫,但谢道韫作为一个女子所展现的魏晋风骨和人格魅力,会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风霜中。

怎么看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的林下风气,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真的配不上她么?

谢道韫影视形象

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的林下风气,应该是受到鲁迅先生所说的魏晋风度的影响。

这里应该先弄清什么是林下风气。

林下风气用通俗话说,应该是,文静大气,超凡脱俗。

再弄清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般指魏晋名士所具有的特点:他们不拘礼法,常雅聚山林,醉酒、纵歌。他们自信洒脱、风流倜傥;纵情山水,超然物外。

谢道韫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是东晋著名女诗人。谢家在东晋是名门大族,谢安有江左风流宰相之称,是名士中的名士。其兄谢玄也是东晋名将。

谢道韫自小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她不但有林下之风,还是将门虎女,有着女中丈夫的风范。

东晋气数已尽,孙恩、卢循发动叛乱,当时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是会稽内史,他信奉五斗米教。面对大兵压境,他不做任何防范,把生存希望寄托在道祖上。谢道韫劝他早做打算,他却信誓旦旦地说,我已请好几万鬼兵,到时候可保全城生灵免遭涂炭。谢道韫见丈夫装神弄鬼,没有办法,只好自己组织了一些人,每日操练。孙恩打来,临时训练的家丁也是白给,叛军首先杀了谢道韫的丈夫和他们的子女。谢道韫闻知,夺门而出,杀死几个叛兵后被缚。叛兵又想伤害谢道韫的小外孙,谢道韫厉声道:“大人的事,与孩子无关!要杀先杀我”。孙恩被一个弱女子的气节所折服,当知道她就是才女谢道韫时,肃然起敬。不但放了她们,还派人把她们送回居所。

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她长于诗文,后半生以写诗著文为乐。她虽寡居,并不寂寞。她的世界旷古高远,从她传世的诗文中可以再现有着林下之风的奇女子。

诗中道出造化弄人,谢道韫虽屡遭颠簸之苦,依然豁达,誓于惨苦的生活抗争到底!

她的丈夫王凝之虽有显赫的家世,论才情格调都难于和谢道韫相比。但她依然爱着丈夫,相伴时是贤妻良母,死别后高洁吐芳。这才是有着林下之风的奇女子,含着魏晋风骨的女诗人。

怎么看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的林下风气,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真的配不上她么?

大家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位东晋第一才女有多少了解?只记得我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曾背诵三字经:“谢道韫, 能咏吟”,所以对她的故事便十分感兴趣了 。

一、咏絮之才, 林下之风——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

(谢道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谢道韫, 东晋陈郡阳夏人, 在其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过人之处,尤其在文学造诣上, 7岁的时候便赢得了“咏絮才女”的美名。

关于这个称号的由来,是有一个小故事的。

据《世说新语·言语》第七十一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说在一次快到春节的时候, 外面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谢道韫的叔父带着侄儿侄女一起外出赏雪。他们为大自然的壮丽美景所陶醉。就在玩的正开心之余,谢安看着他们便打算趁机,考一考他们学习古诗文的情况。

于是谢安面对如此皑皑白雪首先吟出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就不往下说了, 意思是问孩子们:你们看这正下着的大雪好像是什么呀?谢朗作为哥哥抢着吟了一句诗:“空中撒盐差可拟。”意思是说:“我觉得这大雪就像从天空中往下撒着盐粒一样。”谢安轻轻地摇了摇头, 说:“不好,谁能有如此大的力气, 可以从天顶上往地下撒那么多的盐粒呢?再看妹妹谢道韫,她把眼睛投向天空, 轻轻地吟咏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我觉得这漫天的大雪, 就好比那春天的柳絮, 随风而起, 四处飞舞。”谢安立即拍称好。觉得小道韫的比喻十分形象,可谓是恰到好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此, 7岁的她便有了一个“咏絮才女”的美称。在后世,便有人将“咏絮才女”来比喻有作为有才华的女子。

而“林下风”一词最初被用来表达王谢门庭潇洒出尘的魏晋之风。而到了明朝, “林下之风”一词出现的更加频繁,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女性专门指称, 表达了 一种“色韵俱全、风流通脱”的涵义。

二、与王凝之的婚姻

至于,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是否配不上她,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根据史书《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载:“初适凝之, 还, 甚不乐”。

后世学者有论二人的婚姻是由于家族利益和门第观念而导致的一场悲剧, 但由于时代使然, 无可奈何, 因而不对此多作讨论吧。

三、总结

东晋才女谢道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意象典故, 可以说能任何一个朝代的诗词文赋中皆能寻找到她的身影。并且,谢道韫作为魏晋女性的代表, 体现出了时代所赋予女性的独特精神面貌和自由风范, 独立旷达的人格与生命意识逐步觉醒, 具有其特有的思想价值与时代意义, 为我国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