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如招降努尔哈赤和李自成,分别封王安抚,或退守江南划江而治,会延明多少年?

崇祯不可能跟努尔哈赤和谈,他即位时,努尔哈赤已经去世两年。

崇祯皇帝曾经派人与后金密谈,也与李自成谈判。后金的要求很简单,承认他他的政权,划地而治。李自成的要求也不复杂,封王就行,还可以替大明剿灭其他乱军。

但结果最终都失败了,弄清楚失败的原因,就会发现,假如按题干所说达成和解,大明的寿命,一天都不会延长!

大明与后金及李自成的谈判

崇祯十五年,崇祯皇帝派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后金秘密和谈。谈判没见到一点进展,就因为泄密而中断了。其实努尔哈赤在世就曾经提出过和议,条件就是获取大明的承认。皇太极也多次提出过议和,都被拒绝了。

陈新甲的和谈,恐怕是大明最认真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和谈。因为史料不全,对谈判内容不得而知,无非是获得承认满清,同时被敲一笔竹杠。

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三月十七日,大顺军攻破西直门、广宁门,抵达复兴门。十八日,李自成主动派人与崇祯帝谈判,提出的要求是:“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大致意思是,大顺在西北称王,名义上承认大明的宗主地位,但是不听诏命,事实上的独立王国。死要面子的崇祯皇帝一口拒绝。第二天,李自成攻入皇城,崇祯帝吊死景山。

谈判失败的缘由暴露了大明败亡的根子

从大明灭亡的最后结局看,似乎委屈求全,同意割土求苟安,学习南宋,哪怕退守江南,即便没有机会收复国土,至少也能苟延残喘。

要弄清简单的类比,能不能产生相同的结果,那么我们就首先要问: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账,大明王朝没一个人明白?谈判为何就不能成功呢?尤其是,李自成都攻入北京成了,崇祯为何还不低头?弄清楚这个问题,答案基本就有了。

根子在哪儿?就一个:党争!没有人会关注大明的生死,只在乎个人利益!都变成了自私贪婪的家伙,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完全不顾国家大义,以私利为出发点,党同伐异!

比如,陈新甲为什么谈判会失败?原因就是被朝臣提前知道了信息,禁不住弹劾,汉奸卖国贼的大帽子就扣死了他。这顶大帽子有多重?连崇祯皇帝都戴不起,所以密谈被揭开后,崇祯第一件事就先撇清自己,把责任推给陈新甲,让他顶罪处死,以堵天下汹汹之口!

虽然与李自成的谈判存疑,不代表以前就没有过,更不代表朝廷没有拒绝过。同样的原因,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会拿这个大棍子,无情打击政敌,至于局势如何,一律不在考虑范围!

这么个烂透了的朝廷,什么事也做不了,除了“休克疗法”,一锅端,重起炉灶,用血来洗涤旧体制,除此而外,别无他法!

假如谈判成功,能让大明赢得喘息之机吗?

退一万步,假如谈判成功,大明能有机会偏安一隅吗?

不可能!原因还是在于大明毒瘤——党争!偏安一隅就能消除党争吗?怎么可能,后来南明小朝廷告诉我们,垂死的王朝腐败得更彻底,更没有廉耻!

甚至,就在谈判达成的瞬间,大明王朝极有可能出现大分裂!理由就是,崇祯帝敢签署割土协议,那些不安分的藩王们,在野心勃勃的朝臣们唆使下,以罚罪的名义,另立朝廷,难道不可能吗?难道他们的行为,不也是大明的忠臣孝子吗?

恐怕,崇祯还来不及到达江南,江南的国土就已经不是他的了!那时,他岂不成了孤魂野鬼?难道让他到后金或者大顺手下讨个一官半职?

这一点,崇祯恐怕比谁都明白,所以,他必须死守沉船,没有退路!

还有一个问题:谈判能真正成功吗?

也不可能!谈判从来是靠背后的实力,弱者只能签署城下之盟。谁敢保证,后金和李自成是怀着十二分的诚意来谈判的?当年刘邦与项羽,几乎势均力敌,刘邦还能反水,风雨飘摇的大明,拿什么让李自成和皇太极,变成温顺的小绵羊?

谈判,无非是他们的策略而已,根本不顶事。我敢说,协议一旦达成,消息一公开,崇祯来不及处理国内崩溃的局面,那边立刻会撕毁笔墨未干的协议,让崇祯对内人心崩溃,对外无力回天!

所以,以大明的实力,谈判不可能真正成功,即便成功了,面临的将是另一种崩溃!延寿?做梦吧!

崇祯如招降努尔哈赤和李自成,分别封王安抚,或退守江南划江而治,会延明多少年?

崇祯帝登基的时候,努尔哈赤都死了,是招降还是招魂呢……?

如果说招降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那更不可能了,皇太极可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比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政治手腕都强,先后降服了朝鲜和蒙古诸部,招降这样的人,拿什么招降?

最多也就是和谈罢了。

至于李自成,这厮也不是好招降的主儿,纵观他崛起之路,明朝官员也曾对他招降过,不过他是先诈降,然后反咬一口。

可以说招降李自成是相当不切实际的想法。

至于退守江南划江而治更不现实。

首先退守江南最好的时机在于李自成兵围北京之际,应该趁还李自成没有形成合围之势,马上南下,这时候局势相当恶劣,可以说崇祯帝南迁的阻力最小。

当然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帝能守住江南吗?

纵观崇祯帝在位十七年的作为,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忠奸不分,导致诸如卢象升孙传庭等忠心耿耿的大将窝囊的死去,其他“大义凛然”的大臣,大多是李自成来了降大顺,清军来了降大清,简直是太可笑了。

如果到了江南崇祯帝还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忠奸不分的话,那么明朝延续不了几年的。

如果崇祯帝经此人生大起大落可以大彻大悟的话,可以做到知人善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么明朝怎么说也可以再延续几十年。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崇祯如招降努尔哈赤和李自成,分别封王安抚,或退守江南划江而治,会延明多少年?

皇太极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取大明而代之,崇祯要招安皇太极没有可能,顶多可以与之和谈,暂时缓解一下压力。

崇祯皇帝派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与大清和谈,时间是在松锦大战之后。松锦大战崇祯把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队都调来和皇太极对决,结果一败涂地,十几万大军灰飞烟灭,内忧外患,大明已经吃不消了。当时年景不好,又连年打仗,皇太极也有点吃不消,也想休养生息,所以当大明提出和谈时,他很快就答应了。

不过既使和谈成功也没有多大作用,松锦大战之后,大明已经没有机动部队可调动,也没有钱招募军队,失去制约的李自成死灰复燃,重新快速崛起,拥兵号称百万,既使没有百万,五十万军队也不是大明能剿灭得了的了。

李自成兵临城下,北京危在旦夕,势不可挡的李自成却突然停止了攻城,派人送信给崇祯,要求和谈。条件是割西北给李自成,承认大顺政权,给饷银一百万犒军。崇祯要是答应,他可以帮助大明抗击大清。

崇祯要是答应李自成的条件,退守江南,划江而治,吴三桂就不能投降清军。清军入关,仍然要越过燕山,过了燕山又有李自成的大顺给大明做挡箭牌,大清没那么容易打到江南。多尔衮摄政才七年,错这七年过去,大清的锐气过去了,形势就会变化,大明偏暗江南几十年应该不是问题。

崇祯如招降努尔哈赤和李自成,分别封王安抚,或退守江南划江而治,会延明多少年?

倘若如果真的成立,那明朝就绝不是简单的续命问题了,完全有机会反攻倒算、重回巅峰~

一:敌国之势已成,皇太极势必不会接受招安,更加不会投降。

公元1627年,努尔哈赤战败负伤,数月后病死卧榻,女真发生内乱,皇太极以其剽悍的政治手腕、圆润的处事能力强势继位,随后改族名为“满”,重用汉人范文程等,仿照明朝旧制,登基称帝,正式与明朝以敌国相称。建国号曰“清”。

皇太极的勃勃野心已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当此之际,年尚未弱冠的崇祯又如何能够驯服这匹怒目圆睁的豺狼恶虎?所以,皇太极是绝对不可能接受招安封王的,毕竟,做王爷哪有做皇帝来的痛快?

二:李自成反复小人,岂能取信于人?

公元1633年,起义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误入“地势险要”的车厢峡。被当时总督五省军事的陈奇喻所困。一时间,官军凭高临下,或投石袭扰、或掷火烧杀,峡内义军全无容身之所。而就在多年的心腹之患即将被一网成擒的时候。心慈手软的崇祯帝竟然以“百姓无辜,罪在朕躬”的理由接受李自成等人的“投降”。

于是,在陈奇喻刚刚整编完义军,正打算遣返流民的时候。刚刚逃出升天的李自成就就再次举起义旗。相继陷没宝鸡、麟游等名都重镇,骚扰天下,关中自此永无宁日。

换言之,对于这样的反复小人,他的投降哪里还值得采信呢?况且“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本是人之常情,做惯了山大王的人哪里还有从良的心啊?

三:迁都南京是最优的选择,恢复明朝的契机在此一举。

自皇太极屡次入关,边境地区依然一片焦土;加上在关内纵横弛骋、掳掠烧杀的农民军,关中之地依然赤地千里、民生凋敝、饿殍千里。这对已经深陷泥淖的大明朝而言,已经是一笔臭账、烂账。留之是拖累,弃之不足惜。

一旦崇祯迁都南京,他马上就能化劣势为优势,然后崇祯乾坤,再造大明:1、迁都南京,崇祯不仅可以避免许多名臣大将战死的可悲境地,更可以倚任其人佐理国政,进而凭借江东富庶的天然优势,“足食、足饷”的收揽整编现存的大明军队,为己所用。不仅如此,还可趁势脱离东林党众的舆论樊笼,以雷霆万钧之势,控制舆论,统一思想,统一战线。

2、迁都之后可以召回固守山海关的名臣大将,保存大明朝仅有的精锐骑兵,沿长江设置据点,严镇固守,划江而治。进而趁此时机,或亲信之,或迁徙之,或培育之,或贬谪之,用尽一切手段将国家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举解决边军几成私军,只知有将帅而不知有君父的割据局面。

3、“蝮蛇螫手,壮士断腕”,糜烂成粥的关中之地早已成了大明朝的心腹之患,果断的放弃并不是轻弃社稷江山的不孝行为。况且,今日的放弃正是为了日后的治理。话说,农民军以掠夺抢劫为生,从来不事生产,一旦粮食紧缺,势必会激化农民军的内部矛盾,更何况,志在中原的皇太极势必也会趁机涉足中原地区,届时“狗咬狗一嘴毛”,所谓“此消彼长,敌劳我逸”一旦天下形势有所异变,坐断东南的崇祯皇帝即可命上将率师北伐,再造乾坤。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更不可能重来。

崇祯如招降努尔哈赤和李自成,分别封王安抚,或退守江南划江而治,会延明多少年?

在假设成立的情况下进行后续分析

第一,这三个政权最先灭亡的一定是李自成。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有很多问题,只不过明朝已经腐败不堪,才灭了明朝。李自成的军队不正规,缺乏人才。大天下的时候还好,可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就显示出弊端了,李自成内部互相猜忌,导致大将蒙冤惨死,没有治国理政的人才。若是开科取士,从头开始,恐怕,没那个时间。因为明朝和李自成的仇是不共戴天的。李自成最终会被明朝和清军夹击。

第二,下一个阶段会形成明清南北对峙。如果崇祯活着,占据南面半壁江山,好歹能够聚集力量,而且皇位可以传下去。不像南明好几个政权,没有正统性,不能集中力量抵抗清军。明朝集中南方力量与清军对峙,至少可以维持十年。因为明朝人面对外族入侵,是会同仇敌忾的。可以给崇祯时间整顿内政。

第三,明朝最终还是会灭亡。南北对峙不会超过三十年。先来看皇帝对比,入关后顺治,康熙都是比较厉害的皇帝,前期还有多尔衮,还有洪承畴等厉害的大臣。明朝崇祯本身自己就有问题,他的后代皇帝又不知道如何,朱三太子的事真真假假,至少说明他没本事复国。明朝末年文人真的误国,崇祯需要整顿,虽然前面分析了他会有一些时间,但是毕竟清朝正在兴起,一些都充满活力,这是没法比的,新兴事物取代老事物是发展的趋势。

综合一句话,明朝最多再撑三十年。这是最多的了。

崇祯如招降努尔哈赤和李自成,分别封王安抚,或退守江南划江而治,会延明多少年?

我认为这个假设不成立,因为明朝方面都考虑啦,结果都失败了。

明廷曾经招抚过农民军,但是农民军降而复叛,他们接受招抚是被明廷打的招不住架势了,为了防止彻底被消灭,接受招抚是最好的途径;等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要求崇祯封王建国(想与崇祯划地而治),可最终被崇祯断然拒绝;

崇祯想招抚努尔哈赤的后金,努尔哈赤不会接受招抚,但后金利用招抚这招骗过袁崇焕,争取了宝贵时间。

网络截图

崇祯无论招抚哪一方,就是对方接受招抚,如果不肢解对方的军队就有可能降而复叛,但是对方接受招抚条件就是不允许肢解自己的军队,因为都明白,明廷快被打的招不住架势了才招抚,然而招抚是最不靠谱的。最终这就是无解的问题,只能死战到底。

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就是饥民组织起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就上战场了,打起仗来获胜主要靠人多势众,不讲究什么单兵作战素质、集体协作能力,打起仗来形同群殴。后来被明廷打的招不住架势了就接受招抚,但他们拒绝肢解队伍,这样他们再养精蓄锐等待反叛的机会,实际上就这么操作过,就是最后李自成跟崇祯谈条件:允许封王建国,然后自己帮崇祯去打后金的军队。崇祯最后拒绝了李自成;事实上农民军跟后金军队没怎么直接交战,崇祯上吊后农民军率了几十万大军被后金军队打的一路溃逃,就这一战就能看出崇祯无论拒绝还是接受李自成的条件都会被后金消灭。

网络截图 李自成

对于努尔哈赤的后金,当明廷有实力觉得可以消灭努尔哈赤的时候是不会跟努尔哈赤等人议和的,可是随着明廷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导致后金实力不断增加,当明廷想议和的时候后金已经有了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的雄心,怎么可能真心跟明廷议和。因为在辽东后金军队跟明军交战有个深刻的认识:明军阵地战不行。如果消灭不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只会防守是没用的。后金是用过议和手段,但那是当做战术用的,而且是私下跟辽东统帅袁崇焕私下进行的,袁崇焕当真,最后却被后金利用,导致后金完成军事部署,开始全面进攻明朝。

网络截图 努尔哈赤

最后,无论招抚谁,都需要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采取了“边打边谈”的战略无疑是正确的,边打就是告诉美军我有实力跟你干,边谈是说我们可以做下来通过谈判的方式结束战争,因为实力在,美军就没有要挟的余地。崇祯的明朝实力大损的时候要议和是没有人愿意议和的(可以取代为什么要议和?)。后来的南明不就是跟清廷划江而治,可结果南明没多久一路南逃,最终被彻底消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