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的?

霍氏谋反案,让汉宣帝扳倒了霍光家族,不过这就是个冤案。汉宣帝用了两三年时间,四招就实现了目标!我们看一下过程。

汉宣帝地节二年,掌握大汉政权二十年之久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病逝。两年后,以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霍山等为首,企图发动政变,谋害汉宣帝,拥立霍禹为帝。结果,没等到举事的那一天,就因为消息泄露而失败。霍家满门,除了皇后霍成君被幽禁外,全部被处死,曾经权势熏天,掌握帝国命运的霍氏家族,竟然在霍光去世后两年多的时间内灰飞烟灭!

当初,霍家子弟、远近亲属,以及门生故吏数百人,完全掌控了大汉的政治系统。霍光执政期间,不光废了短命皇帝刘贺,还把汉昭帝和汉宣帝变成了傀儡皇帝,回顾整个中国几千年历史,大臣能达到霍光这个高度的寥寥无几。那么,霍光一手建立起来的“霍家邦”,何以败亡得如此之快呢?

霍家人很不幸,他们碰上了一个政治才能极其出色的君王汉宣帝,正是汉宣帝一手导演了这出精彩大戏。可以肯定地下一个结论:霍氏谋反案就是汉宣帝一手炮制的冤案!汉宣帝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只用了四招,就肢解了强大的“霍家邦”!

我们先来看看“霍家邦”有多生猛!

霍光建立的“霍家邦”根深蒂固,几乎无可撼动

霍光一共进行了三次权利大洗牌。第一次是汉昭帝元凤元年,在处置完上官桀、桑弘羊谋反事件后,霍光成为“独辅”,集军政大权于一人之手。第二次是在汉昭帝元平元年,霍光大量提拔家族子弟进入重要岗位,牢牢控制了军队。

汉宣帝即位后,霍光又进行了第三次人事大调整,这次调整过后,“霍家邦”正式形成,其势力之强,令人乍舌!我们来看一下霍氏部分亲属在朝中的官职。

  • 霍光: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 霍禹(霍光之子):中郎将;

  • 霍云(霍光侄孙):中郎将;

  • 霍山(霍光侄孙):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骑兵;

  • 范明友(霍光女婿):未央宫卫尉、度辽将军;

  • 邓广汉(霍光女婿):长乐宫卫尉、将军;

  • 任胜(霍光女婿):中郎将、羽林监;

  • 赵平(霍光女婿):散骑都尉、光禄大夫;

  • 王汉(霍光孙女婿):中郎将;

  • 张朔(霍光外甥女婿):光禄大夫、给事中。

从以上情况看,霍家出了三位将军,四位中郎将,两位都尉。将军是西汉高级军官,卫尉是皇宫宫城卫戍部队,也就是说范友明控制了皇帝的安全,邓广汉控制了太后的安全。中郎将是中高级官员,统帅御林军,负责皇帝的护卫工作,守卫门禁安全,也就是说“霍家邦”控制了皇帝禁卫军系统。都尉是中级军官,散骑都尉统领羽林骑兵,奉车都尉负责皇帝车架出行护卫,同时霍山手上还有一支胡人部队。

可以说,只要霍光使个眼色,汉宣帝分分钟驾崩!

其他出任诸曹大夫、给事中,及各部门的远近亲疏百余人,再加上霍氏党羽,可以说“霍家邦”完全掌控了朝政。霍光只有一个儿子,女儿至少有七个,除了以上四个,还有两个分别嫁给上官桀和金日磾的儿子,另一个则是汉宣帝的皇后霍成君。关键时候,女婿们都发挥了价值,成为“霍家邦”的中流砥柱。

霍光后期专横跋扈,用他的亲信任宣的话来说就是:“持国权柄,生杀在手!”丞相田千秋就是摆设,田千秋的女婿徐仁、廷尉、左冯翌等好几位高官,就因对霍光不够“温顺”,被下狱杀害。

这种态势下,霍光才是真皇帝,虽然没有名号。霍光曾经有一次惺惺作态,要将权力交还给汉宣帝,吓得汉宣帝连连推让,说什么都不敢接受。史书说,汉宣帝和霍光同乘车架,总是感觉“如芒在背”。

“霍家邦”根深蒂固的势力,似乎就是一个牢不可破的系统!

汉宣帝的第一招:立!即建立自己的政治核心圈

汉宣帝为了铲除“霍家邦”,忍了六年,也默默谋划了六年。霍光去世的当年,为了稳住“霍家邦”,汉宣帝一边给他们加官进爵,一边着手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

霍禹承继霍光的博陆侯,任右将军,接任大司马;霍云封冠阳侯;霍山封乐平侯,领尚书事。

同时,汉宣帝封岳父许广汉为侯,同时大力提拔许氏、史氏和王氏外戚进入内朝。许氏就是许广汉家族子弟,史氏就是汉宣帝奶奶的娘家人,王氏就是汉宣帝母亲的娘家人。

除了外戚,汉宣帝还提拔大司农魏相为御史大夫、给事中,后升任丞相;金安上(金日磾的侄子)为侍中,掌宫门禁卫。这两人,一攻一守,为汉宣帝扳倒霍氏做出了巨大贡献。

魏相、金安上和外戚子弟进入内朝中枢后,汉宣帝首先架空了霍山领尚书事的权,他下令,百官上疏可以以密奏的方式,直接由中书令呈交皇帝,而不需要经过尚书台。这一招,让霍山“无事可领”,所有朝政又重新回到汉宣帝手中。

还有一位重臣对汉宣帝来说也很重要,光禄勋、车骑将军张安世。霍光在世的时候,张安世是他的重要支持者,也是废刘贺,扶立汉宣帝的主要参与人。不过,与很多大臣完全投靠霍光不同,张安世与霍光更像是相互利用,共同合作。

汉宣帝将张安世提拔为大司马,与霍禹并列。显然,汉宣帝对张安世还是有点吃不透,尽量以安抚的形式拉拢,至少不将他推向“霍家邦”。

汉宣帝的第二招:破!即解除“霍家邦”兵权,破除“霍家邦”对帝国的控制

霍光去世的第二年,汉宣帝听到一则传闻:当年皇后许平君,是被霍光的妻子霍显买通御医毒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她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

汉宣帝与许平君是贫贱夫妻,伉俪情深,这个传闻加快了汉宣帝的行动步伐。突然有一天,汉宣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除了“霍家邦”的兵权。

霍云解除中郎将之职,调任玄菟郡太守;霍山解除奉车都尉和领胡兵之职,专任尚书事;范明友解除未央宫卫尉、度辽将军之职,调任光禄勋;邓广汉解除长乐宫卫尉、将军之职,调任少府;任胜解除中郎将、羽林监,调任安定太守;王汉解除中郎将,调任武威太守;张朔解除光禄大夫给事中,调任蜀郡太守。

加上先前出任大司马,却并未被授予将军衔的霍禹,“霍家邦”一夜之间,全部被从军队系统剥离!

不久,汉宣帝又下令,霍家子弟一律不得进入皇宫宿卫工作。“霍家邦”空缺出来的岗位,大多被等候已久的许氏、史氏和王氏外戚占据,从此,汉宣帝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

汉宣帝的第三招:逼!不断搓火,逼“霍家邦”做出越轨之事

到此为止,“霍家邦”其实已经变成了没牙的老虎,为什么他们还要谋反呢?其实都是汉宣帝逼的,汉宣帝需要他们“造反”,好从根上铲除可能存在的隐患,或许为了自己战战兢兢的六年,或许为了屈死的许平君!

魏相充当了逼反“霍家邦”的第一打手。说来也是霍家人自作孽,平时霸道惯了,连家奴都横着走路。有一次霍家的家奴跟魏相的家奴为了争道发生口角,霍家的家奴不光打了魏相家奴,还冲到魏相府上,差点拆了他的大门,逼得是为御史大夫的魏相,给霍家的家奴磕头才算完事!

朝廷三公给霍家奴才磕头,我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魏相与霍氏势不两立是真的,他将霍光以前提拔的亲信全部废黜,又不停发表诋毁霍光的言论,似乎在为清算霍光做舆论宣传。

一边削权,一边打压势力,一边散布诋毁言论,惹得“霍家邦”愤愤不平,他们开了一次小范围会议。会上霍显提议想办法给魏相安排个罪名,干倒他!霍山说,魏相廉洁,很难做到的,反而我听到外面说咱们家害死了许皇后,不知真假。

霍显有点害怕了,不能再对自家人隐瞒了,承认这事就是她干的。大伙儿如雷轰顶,埋怨霍显:怪不得皇上针对咱们,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呐!恐惧之下,有了不轨之心。

接着又发生了两件事,把霍家人逼到了悬崖边上。女婿赵平有个门客叫石夏,此人擅长观星象,他对赵平说:“星象表明霍山可能有杀身之祸!”古人比较忌讳借星象说政治,一旦发现就轻者身死,重者株连。

霍云的舅舅李竟有个朋友叫张赦,张赦给惶惶不安的“霍家邦”出了个主意:“干嘛不请太后帮忙,先除掉许广汉和魏相,然后再废掉皇帝,太后一句话的事!”

这两件事都被人告发了,执金吾就要上门抓人,汉宣帝却叫停了。这下“霍家邦”更害怕,霍山说:咱们家的事太大,就算皇帝宽容,也架不住底下人的撺掇,早晚我们会被灭族,还是赶紧动手吧!

这是“霍家邦”第二次家庭会议,霍光的女儿们都来参加了,决议形成:着手准备造反!

紧接着李竟因为私下交结诸侯被捕入狱,结果审讯出了意外结果,李竟招出了“霍家邦”的阴谋!汉宣帝立刻下了一道圣旨:霍云、霍山罢官归家;同时对霍家女婿们怠慢太后,及管家冯子都屡屡违法,予以严厉申斥!

太吓人了,明晃晃的大刀片,就在“霍家邦”头上飞来飞去,就是不落下来!

汉宣帝的第四招:诬!栽赃陷害,以谋反罪将“霍家邦”一网打尽

不知道是霍家人吓出神经了,还是真的,霍家开始屡屡出现怪事:井水翻涌、老鼠跳舞、猫头鹰光临、大门自坏,甚至霍光也来托梦:“你们马上就要被抓了!”

霍家人快崩溃了,再次召开“常委会”,形成了具体行动方案:由上官太后宴请汉宣帝的姥姥博平君,并让魏相和许广汉作陪。宴席上由邓广汉和范明友承太后旨意,斩杀二人,同时由太后下旨,废掉汉宣帝,立霍禹为帝!

方案拟定,还没实施,霍云突然接到圣旨:调任玄菟郡为太守。霍家人一愣神之间,霍山又突然被捕,罪名是泄露国家机密。霍显上疏,请求以钱财替霍山赎罪,汉宣帝不许。接下来的事件交代得含糊不清,说政变阴谋被揭露了,怎么揭露的不知道。霍云、霍山、范明友立刻自杀了,霍显、霍禹和邓广汉被捕。

没多久,审讯结果出台:霍禹被处腰斩,霍显及诸女、诸子弟全部被杀,案件牵连数千家被灭门!只有霍成君活下来,她被废黜皇后位,幽禁昭台宫。

自此,烜赫一时的“霍家邦”灰飞烟灭!

很明显,这是汉宣帝精心策划的一场冤案,很多情节甚至都是编造的。比如方案中,请上官太后下旨废黜汉宣帝,上官太后哪来的废立皇帝的权力?当年废黜刘贺,上官太后就是个橡皮图章而已,真正起作用的是霍光手上的兵!请问霍家现在还有什么?

从霍家被解除兵权的那一刻起,霍家就已经成了案板上的肉,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了,这时候造反,纯粹逗人玩。就算偶然因素,暗杀汉宣帝成功,霍禹凭什么等坐上龙椅?他有兵权吗?兵权已经落在汉宣帝的外戚手上了,霍禹有十个胆,也不敢坐!

所以,“霍家邦”造反子虚乌有,所谓告状者,要么是群众演员,要么是瞎猫碰着死老鼠的误打误撞,甚至诬告!

不过,汉宣帝一步一个陷阱,把“霍家邦”逼成“神经病”的手段,实在太高明了。他先以温水煮青蛙,让“霍家邦”失去防范意识,沉浸在荣升的喜悦中;接着突然解除他们的兵权,让他们没有丝毫的应变空间,从此失去对汉武帝的威胁;紧接着,汉宣帝耍起猫戏老鼠的游戏,让“霍家邦”始终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在高度紧张中举止失措,给人留下似是而非的把柄;最后捏造一个其实是“未遂”的谋反案,给“霍家邦”画了个句号!

为大汉帝国辛苦工作了一辈子的霍光,身后竟然落得亡家灭族。其实这也怪不得汉宣帝心狠,霍光治国有方,治家无道,霍氏子弟,包括他的妻子在内,都是目无法度,享乐无度,横行霸道的不法之徒。这样的家族,手执国家利器,要了自己的命,不是早晚的事么?

汉宣帝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的?

汉昭帝元平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4年四月十七日,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了,死时并无子嗣,大将军霍光乃力排众议,拥立汉昭帝之侄、昌邑王刘贺为帝,不料这刘贺是个不懂事的白眼狼,不仅不尊礼法、放肆无度,而且一上台就妄图抢班夺权,想架空霍光这些老臣而换上自己人,霍光一怒之下居然把刘贺给废了。

图:电视剧《云中歌》刘贺剧照

经此闹剧,霍光虽然权威更盛,但也不免大失颜面。所以接下来,霍光再不敢慌忙决策了,他决定先让太后暂且省政,然后详细考察,认真筛选,非得在刘氏宗族中找个又好又听话的新皇帝不可!

然而,霍光看遍这天下的宗室诸侯、武帝儿孙,各个都觉得不甚满意,不是太傻太笨,就是太凶太浪,翻来覆去一个合心意的人都没有。就在这时,一个流落民间的武帝曾孙进入了霍光的视线之内。这位皇曾孙就是当年巫蛊之祸太子府中唯一的幸存者,刘据之孙刘病已(后为方便百姓避讳,而改名为刘询)。

图:电视剧《云中歌》刘病已剧照

当年,刘据被他老爸汉武帝刘彻满门诛灭,幸而刘病已被当时的监狱长丙吉冒死保全下来,一路照顾他在囚牢之中长大,直到昭帝即位后才在宗正府备案,上了宗室户籍,被收养在掖庭(皇宫服务人员如宫女、宦官的聚居社区)之中,但仍不为大众所知,因而一直没有官职,也没有爵位,每日混迹于市井闾巷之中,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游侠。直到刘贺被废,已官任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的丙吉才找准机会向霍光推荐了刘病已,说这位小伙子年已十八,通经术,有美材,是个好孩子,知道敬老尊贤,知道感恩戴德,总之比那个破刘贺有素质多了,更重要的是他无根基、无帮派,外戚之中也都是没落士人,不足为虑。霍光听罢,感觉还行,表示可以考虑考虑。

可没想到霍光在朝会上一提出来,大家就立刻举手通过了。原来,戾太子刘据虽早已被诬陷惨死,但仍然为孙子刘病已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遗产。刘据毕竟当了三十年太子,汉武帝晚年又喜欢到处巡游,每每出宫便将诸事交付给刘据,刘据性情宽厚,又喜欢招客养士,他经常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进行平反,也经常提拔一些民间的贤能异士,因而在朝野拥有了巨大的政治威望,同时也积累了大批的政治拥趸。这些个太子党虽在巫蛊之祸中被杀了数万,但仍留下了很大的一股隐形力量活跃在当时的汉朝政坛上,这些人以及大量对巫蛊之祸中冤死的刘据怀抱同情的正义人士,关键时刻都投了刘病已一票,于是这事儿就成了!

是年七月二十五日,刘病已入宫,群臣上奏太后,拥立病已为大汉新君,是为汉宣帝。从囚犯到天子,汉宣帝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封建王朝中间阶段冒出来的平民皇帝。

至此,这场关于皇位归属的闹剧兼悲喜剧终于尘埃落定。不久,新皇下诏,大赦天下,并对那些有定策拥立之功的大臣进行褒奖,无侯的封侯,有侯的加封,一口气竟封赏了二十三人之多,而霍光更是夸张,竟加封七千户,合前共计两万户,为西汉朝侯爵封邑之最。同时还赏赐了他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奴婢170人,马两千匹,简直是威加海内、富可敌国。

很想让你这位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只是个傀儡,大汉王朝真正的话事人是大将军霍光,霍光借口自己熟悉朝政,一直把持着大权,结果刘询都24岁了还不能亲政,只能一忍再忍,没办法,满朝文武都是霍家的亲戚或门生故吏,自己更在风口浪尖上,反正自己从小就流落民间,多年隐忍,再多忍几年也无妨。

一直忍到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春,操劳了一生的霍光终于病逝,汉宣帝与太皇太后乃亲自到霍府参加丧礼,流泪送之,并按照帝王的仪制为他举行了国葬,赠予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东园温明等皇家葬具,并以帝王专用的黄屋左纛(黄色车盖与牦牛车饰)及驷马辒辌车载运其尸柩,同时发动北军五校士(禁军部队)为其送葬、三河卫戊守军(帝国最精锐的边防部队)为其修建陵园与祠堂,派遣中五位大臣专门负责修陵事务,另外还规定朝中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到霍光家中去祭拜,最后又调拨三百家民户侍奉墓园,设置长、丞等专职官员负责守墓和祭祀事务。

图:茂陵霍光墓

另外,汉宣帝还给霍光上了一个无比荣耀的谥号“宣成”。“圣善周闻”曰“宣”,“安民立政”曰“成”,在《谥法解》中也是属于帝王专用的评语。此等恩宠,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而汉宣帝之所以要这么做,第一还真是因为感恩,毕竟没有霍光,就没有刘询的今天,更没有大汉王朝的复兴,其实所谓“汉宣中兴”,既有汉宣帝刘询的一半,也有宣成侯霍光的一半;当然,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捧杀,刘询要捧杀霍氏一族,他不仅要将霍光无比风光的大葬,还要滥赏霍家,让他们宠极生骄,骄极生乱,则可名正言顺的剪除威胁,还保有了爱护功臣的好名声。所以,霍光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殡葬规格最高的大臣,只是这无限的风光与荣宠背后,埋伏着的是步步杀机,潜藏着的是万丈深渊。

总之,让刘询芒刺在背的霍光终于死了,属于他的时代结束了,汉宣帝只觉神清气爽、浑身舒泰,于是开始逐步收回权力。

纵观霍光的一生,有忠谨而少气志,贪名位而少决断,虽不能说真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尽善尽美,倒也确实尽心尽力、秉公治国,是个守成名臣,汉武帝看自己这身边人还是很准的。只可惜霍光被时势架上权力的巅峰,下不来了,所以他自己虽能善终得保晚节,但家人却不免要遭殃了。

刘询在霍光的淫威下做了6年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他一直暗中积蓄力量,安插亲信、培植心腹、不露声色,就是在等霍光老死掉,然后就可以用周密的计划,以明升暗降、分化瓦解之方式,一点一滴的削去由霍氏一族所把持的兵权。事实证明,这位有情有义的平民天子,同时也深具意志力与谋略,是位精通权术的政治高手。

其实说起来,霍光还算宣帝的权谋老师,只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罢了。事实上,二人虽身份迥异,但身世颇有相同点,他们早年间都曾混迹于民间市井之中,皆是因缘际会才踏上政治舞台,并很快就展现了天纵奇才的政治素养,朝廷上那些腐儒与官二代们根本就玩儿不过他们的套路,只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于是,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汉宣帝刘询再次出手,将被解除兵权、日夜惶恐、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的霍氏一族全体诛灭(告发霍氏者五人因此而封侯,其中正有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且因与霍氏相连坐而被诛灭的竟有数千家之多(此为《汉书》载,《资治通鉴》载为数十家)。

汉宣帝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的?

权力家族——西汉霍氏是如何被铲除的?

他们来自婢女、奴仆的乱伦产物和私生子【见下图】。他们权倾朝野60年,玩弄皇权于掌股中20年!他们功盖萧何、韩信、张良!

一个月之内立刘贺为帝,又废掉刘贺再生刘询(刘病已)为帝,霍光的所作为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和事!刘贺被废后,霍光立刘询为帝,就是汉宣帝。当时宣帝已18岁,霍光假意归政于宣帝,鉴于刘贺事件,宣帝不但不接受,而且还明文规定,朝中奏折必须全权由霍光处理,再报知皇帝。甚至每天对霍光的礼数都非常周到。

就这样,霍光的儿子、孙子、侄子、女婿,把汉朝的军队、政务甚至后禁军都掌控,形成了盘根错节,上下复盖的庞大的关系网。天下最尊贵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姓霍。

为了铲除霍氏家族,汉宣帝先给自己继位合法化。曾祖父汉武帝错杀自己一家,四年后方知错,也没公开为卫太子(刘据)平反,因此宣帝对武帝很是怨恨。自己帝位也是缘于武帝的曾孙血统,为证明自己的帝位合法化,又要维护武帝的权威,宣帝下诏褒扬武帝功绩,要求群臣拟定和武帝功绩相称的宗庙音乐。而忠臣夏候胜提出武帝造成人民生活流离失错等因,不应为武帝庙配乐。宣帝要求经学大师黄霸弹骇夏候胜,黄也认为武帝过大于功不肯。

于是宣帝以贬低武帝和包庇罪,下令把黄、夏两人禁于狱中,四年后大赦释放,把夏候胜升为太子大傅,黄霸位拜丞相。

接着立皇后。汉宣帝在民间就已和许广汉之女许平君结婚,霍光把自己女儿许给宣帝,总想宣帝立他女儿为后。汉宣帝要派人到民间说寻找一把宝剑,有人猜出宣帝是怀旧,于是拥帝立许平君为皇后,封许广年为昌成君,比列候只低一级。霍光认为许受过宫刑,很不高兴。宣帝在位第三年,许后又怀孕,霍光夫人显氏知道后,指使人毒死皇后。宣帝多次追查无果,只好暗忍悲伤。

公元前68年,霍光大病,宣帝经常亲自探望。不久霍光病死,先帝特批陪葬汉武帝茂陵,恩易璧珠玑,玉衣,梓木棺,东园温明,黄肠题凑各一具。守陵人三百户,墓葬规格为最高诸候级别。

然而,霍氏家族悲剧刚刚开始。显夫人触摸道德底线,擅自大大扩大霍光陵地,大建豪宅。又和府中奴婢总管冯子都通奸,伙同随从昼夜出入太皇太后长信宫。知道宣帝要立许后所生儿子刘奭为太子,显夫人大骂这是民女所生,想让自己女儿毒死太子,幸好每次吃东西都由保母先尝。

霍光儿子霍禹,霍去病孙子霍云、霍山,虽封将军,却不遵守朝庭法度,大修豪宅,在皇家林苑打猎,上朝称病请假。宣帝认为霍家人尊盛日久,内不能善!后来知道是显夫人毒死许夫人,先将霍山,霍禹明升暗降,剥夺其兵权。下诏以后不管是百官还是百姓,上书不需经过尚书,大臣要拜见皇帝,也不需要尚书安排。

通过广开言路,剥开霍家权力。以前都是霍家人担任领尚书事,皇帝的言行都在他们掌握中,霍光死后宁由霍山掌控。现诏书一下,等于甩开霍家,任何人和事都得已报告皇帝,因而霍家种种罪行被曝光。

霍禹、霍山商谅不甘心束手被擒,准备起兵谋反,想立禹为帝。还没来得及做,被准备充分的宣帝发觉,先将云改为玄菟郡太守,禹的亲信任宣改任代郡太守,分散调离京城。霍山又因泄露皇帝机密被捕,显夫人向朝庭献出一座大豪宅和千匹马想保释,汉宣帝不准。

不久,霍云、霍山自杀,霍禹被腰斩,显夫人和霍光女婿被处死,霍后被废12年后自杀。树大根深的霍家累连千家!霍、卫两家除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太皇太后得善终外,全部烟飞灰灭!

汉宣帝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的?

分成三步。

第一步,剥夺霍家继承人的信息垄断权。

霍光并不是笨蛋,他深知自身权力之大肯定为皇帝所不容。于是安排他儿子霍禹、侄孙霍云为中郎将,统率宫卫郎官;霍云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

也就是说,皇帝的小命被霍家捏在手里,皇帝稍微不对眼,霍家立刻可以干掉皇帝。

要扳倒根深蒂固的霍家,打破霍家的严密封锁,只靠汉宣帝一人绝对做不到。按某伟人对政治的定义:政治就是将朋友弄得多多的,将敌人弄得少少的。

伟人又云:弄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第一要务。

所以寻求盟友和支持者成了汉宣帝的首要任务。

不过,老辣的霍光提前堵死了信息渠道。霍家多年经营,朝堂之上多为霍家党羽,汉宣帝能接触到的人都难以说实话。

民间的信息也无法传递给汉宣帝。因为汉朝制度,吏民要对皇帝上书必须要有正副两套内容,副封通过尚书审核,只要尚书觉得这信息没有必要,他有权摒弃正封。换句话说,尚书决定了皇帝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

于是,霍光也好,他的侄子霍山(过继给霍去病)也好,都牢牢把持住了尚书的位置。史料明确记载了霍光对朝政的掌控,霍山对民间不利言论的屏蔽。

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尝有上书言大将军时主弱臣强,专制擅权,今其子孙用事,昆弟益骄恣,恐危宗庙,灾异数见,尽为是也。其言绝痛,山屏不奏其书。——《汉书·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汉宣帝宣布,吏民可以直接密封上奏,不必通过尚书。通过这个小手段,汉宣帝终于获得了最初的可信班底名单,在霍家的严密封锁中打出了一个口子。

第二步,将挑选出的可信者给予重权高位,让他们作为攻击霍家的急先锋。

当掌握了可信者的信息,汉宣帝便大肆提拔这些亲信,如魏相、萧望之、许光汉等人。

魏相:曾经被大将军霍光下狱论罪,遇到冬季大赦才逃过一劫。汉宣帝将他从罪人身份先提拔为县令,再升为扬州刺史,一路提拔到谏大夫、给事中等高位。汉宣帝通过他掌握了首都军权,具备了初步的自保能力。

萧望之:在霍光权势熏天的时候拒绝在霍光接见时被搜身,当面驳斥霍光高傲自大,于是同去者都被提拔,唯独他被分配去看门。汉宣帝亲政后,一年就提拔了他三次,从小吏转瞬做到两千石的中央高官。汉宣帝用他接手民间信息,作为地下组织部长,积蓄汉宣帝的可用人才。

许广汉:许皇后的亲爹,可信程度MAX。

……

羽翼丰满后,这批亲信在汉宣帝授意下不断发掘霍家黑材料公之于众,通过这些人攻击后朝官的反应,汉宣帝通过权术逐渐掌握了朝廷——哪些人积极参与攻击霍家,属于可信之人,积极提拔;哪些人态度暧昧,站在霍家一边,之后就要冷落甚至治罪。

一来二去,站汉宣帝身边的人越来越多,霍家势力大幅度削弱。

第三步,釜底抽薪,彻底消灭霍家威胁皇权的可能。

当朝廷中央和下层都被汉宣帝掌握,霍家唯一可以依仗的只有军权。

汉宣帝手头有通过萧望之积累的一批可信班底,有魏相把持的军权自保,当时机成熟,他就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羽林军、胡越骑兵等首领全部替换,再将霍家人调离军中。

到了这一步,霍家虽然看似荣宠,官职不仅没有削弱还被加封,实际上已经成了瓮中之鳖,汉宣帝随便找个罪名都可以将霍家洗白。最终霍家被诛三族,彻底成了历史。

汉宣帝通过一步步谨慎操作,将原本权势熏天的霍家彻底消灭,堪称宫斗教科书。

不是霍家不给力,只怪汉宣帝确实太强……

汉宣帝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的?

说起汉宣帝刘病已,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为政清明,延续了西汉繁荣昌盛。

而他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传奇,则是他智斗权臣霍光的故事。我们先从汉昭帝刘弗陵病逝说起,因其无子嗣,霍光先立刘弗陵侄子昌邑王刘贺为帝。

可是霍光只让其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将其废除,又将生活在平民中的皇孙刘病已推上皇位。

霍光本想将刘病已控在手中,使他成为永远的傀儡。谁成想就是这个看似毫无根基的刘病已却以己之力铲除了霍光家族。

那刘病已又是如何智斗霍光家族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幼龙潜邸,意外被扶持为帝。

要说刘病已,我们先从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说起。

汉武帝听信奸人之言,逼死太子刘据,又诛其满门,只有一个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漏网,被收在狱中。这个婴儿就是刘病已,简单的说,他就是汉武帝的皇太孙,太子刘据之孙。

后汉武帝悔误冤杀太子,又得知还有尚存的皇太孙刘病已,先令其养在外祖母家中。刘彻临终前下诏,将刘病已收归掖庭抚养,令其认祖归宗,并记入族谱。

话说汉武帝逝后,由其幼子刘弗陵继位,同时他又为儿子留下霍光、上官桀等辅臣。霍光本为霍去病异母弟,在辅臣中势力最弱,可其做事果断谋略得当,他很快就在众辅臣中脱颖而出,深得汉昭帝信任,开始独揽大权。

我们客观评论,霍光虽说权欲心重,可他并无谋反之心,他只是想体验权倾朝野的快乐。他在汉昭帝时期,为摆脱西汉颓势确实殚精竭虑功不可没。可是随着刘弗陵病逝,他的权欲之心更加膨胀,只想选择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

他先选择昌邑王,也许是觉得刘贺不太精明好掌控,可谁知刘贺虽傻却做事冲劲更足,一上来就想削了霍光之权。

霍光赶紧趁刘贺根基未稳将其废除以绝后患。他又将目光盯上了在民间晃悠的业已十八九岁的刘病已。

也许霍光觉得刘病已长期生活在民间,既使在宫中亦是生活在掖庭底层环境中,无有政治根基容易把控吧。就这样丝毫未有做皇帝准备的刘病已,被霍光一把推上皇位,成了汉宣帝。霍光千算万算,未算到刘病已才是霍家真正的生死劫。

二,刘病已韬光养晦,先捧杀再熬死霍光。

话说刘病已虽养在掖庭,可他经常出宫游历。他在民间的这段时间,应是其性格养成关键时期。见惯了世态炎凉,看似游手好闲的他,其实思维缜密懂得变通,处事滴水不漏。

正在民间放养的刘病已,皇位突然砸在了其头上,他看似懵懂却并未惊慌。

他在民间早已得知霍光擅权与昌邑王之事,他先分析出霍光并无觊觎皇位之心,只要给其权利,就可以保自己性命无忧。他现在尚不能与霍光较量,那就一个字忍。

刘病已一登基就给霍光演了一出捧杀大戏。

霍光假意说,皇帝年龄大可以亲政,他想告老还乡了。我们再看刘病已赶紧迫切的表示,霍光是朝廷的擎天柱,须臾不可离的重臣。朝中所有事情必须先请霍光裁断,再通知他即可。

刘病已的一番话令霍光心花怒放。霍光看刘病已如此知趣,就开始放心擅权了,其儿孙甚至奴仆可以说在朝中遍地开花,而且还把握着最重要的军权。

俗话说捧的越高摔得越重,霍家人肆意妄为越发自作。刘病已在民间时,就已娶妻许平君,夫妻恩爱情深义重。他登基后当然想将许平君立为皇后,可是这就得罪了想让女儿霍成君为皇后的霍光夫妇。

霍光事过境迁也就算了,可是其夫人霍显无法放弃当皇帝丈母娘的梦想。她竟然设计将皇后许平君毒杀,将其女儿送入宫中。刘病已爱妻情切,可是他知道自己还无力反抗,他再次选择隐忍,而且还表现出与霍成君情投意合之状,霍显见此得意非凡。我们只能说霍显在一步步自掘坟墓,犯下的罪终要报的。

刘病已在隐忍的同时,亦在悄悄行动,他以为汉武帝立庙为名,向天下昭示自己得位名正言顺,先在舆论上为自己立威。他又暗中网络可用人才为己所用。

他于无声处积蓄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在等待着霍光的死亡。有时不一定必须通过正面斗争定胜负,谁活的久谁笑在最后就是胜利者。霍光终熬不过年轻的刘病已,短短几年就病逝了。

三,刘病已欲擒故纵,最终将霍家一网打尽。

霍光死后,刘病已知道军权尚在霍家人手中,他并未轻举妄动。他先封霍光的侄孙霍山领尚书事,令霍家人放松警惕。然后才步步为营安排与霍家政见相异的魏相为丞相,封自己入狱时的恩人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将岳父许广汉委以重任。

反之他不动声色的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明升暗降夺其手中军权,再架空霍山等人权利。他一点点将霍家人位置蚕食掉,将权利收归自己亲信与母家手中,并要求所有政事直接禀告自己,不必再经过霍家人。

如果此时霍家子孙懂得收敛,也许刘病已不会斩尽杀绝,只是削其爵位而已,可是霍家人嚣张惯了,尤其是霍显更是变本加厉。当她得知刘病己立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太子时,她疯狂妄想再次故技重施毒杀刘奭。只可惜偷鸡不成蚀把米,毒杀刘奭不成,反暴露了其杀许平君的罪行。

霍家人得知霍显罪行,知道刘病已不会放过霍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想举兵造反废了刘病已另立霍禹为帝。

其实这一切皆在刘病已掌握之中,霍家不造反又怎能给世人一个铲除霍家合理解释,毕竟霍光对大汉亦是功大于过。霍家刚一行动,就被严阵以待的刘病已一网打尽,将其全族诛杀,霍成君亦被打入冷宫,自尽而亡。

刘病已虽将霍家盘踞几十年的势力一扫而光,可是他仍尊霍光为麒麟阁功臣之首,其功过分明的行事风格,确实当得起明君之美称。

霍光老谋深算一世精明,终未斗过刘病已的忍字功。斯人已逝,是非恩怨还是任由人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汉宣帝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的?

临终前,汉武帝任命“顾命大臣”三人小组;霍光为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共同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只能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了晚年,眼神只有一半的好。金日磾去世后,霍光、上官桀这对亲家(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娶了霍光女儿),开始分化。

上官安企图在地位上,超越首席顾命大臣霍光,想着法将女儿嫁给昭帝。没想到,岳父霍光竟然不同意。经过一番“曲线救国”,上官安才得偿所愿,由此,翁婿之间心生嫌隙。

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上官安,又心生一计,想借助昭帝哥哥燕王刘旦,对汉武帝立刘弗陵的不满,发动宫廷政变。而年幼的刘弗陵,坚定站在了霍光这边,挫败了阴谋,上官家族一蹶不振,只有皇后上官氏幸免。

此举也造成了霍光一股独大。以至于刘贺在位仅仅27天,便被霍光废黜,转而选择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一则其为卫子夫的曾孙,都是娘家人;其次,刘病以平民身份,突然登基,岂不感恩戴德,从而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

汉武帝的“眼神”不好,传染给了霍光,因为汉宣帝不是个“傀儡”皇帝。受巫蛊之乱的影响,汉武帝太子刘据,满门株连,硕果仅存个,被贬为庶人的刘病已。上天有好生之德,刘据素以“仁慈宽厚”闻名,许多人都受过其恩惠。太子府上家吏张贺,念及刘据的情谊,对主人最后的血脉,百般呵护,悉心照料。此外,还有廷尉丙吉,多次力保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病已,度过鬼门关。

这样艰苦卓绝环境下,成长的刘病已,早年间曾经游历长安三辅,体察民间疾苦,心智也更早成熟;懂得为了生存,该如何进退有度。这时的霍光,权力更是达到巅峰,家族中多人担任朝中要职:

霍光:大将军、大司马,武职的最高长官;

霍禹(霍光之子):右将军;霍云(霍光侄孙):中郎将;

霍山(霍光侄孙):奉车都尉侍中,统率外族归附军队的官职;

范明友(霍光女婿):未央宫卫尉;邓广汉(霍光女婿):长乐宫卫尉;

职责划分:西汉都城守卫分三层,宫城以外由执金吾(中尉)负责;宫城以内,按照宫殿外与宫殿内划分:宫殿外署属于,卫尉率领兵卫负责;宫殿内署属于,光禄勋率郎卫负责。光禄勋之下设,五官、左、右三个中郎署,分别由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领。

可见,刚刚登基的刘病已,已经在霍光的全天候监视之中,要是有何异动,相信下场跟刘贺,会是一样的。由此,刘病已选择了避其锋芒,韬光养晦,但并不是没有任何作为,而是运用智慧与霍光周旋:

  • 宣帝继位后,大臣们迫于霍光的权势,集体上书请立霍成君(霍光之女)为皇后。刘病已心里的人选,是患难与共的许平君。两难之际,宣帝下了一份浪漫的诏书,表露心声:朕贫微之时,曾有一把宝剑,视若珍宝,如今不慎丢失,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寻回。大臣们心领神会,知道了宣帝的心意,同时,也是对霍光权势的嫉妒和不满,转而上表立许平君为皇后。霍光见此,也只能顺势而为,对自己女儿,绝口不提。
  • 祖父刘据蒙受不白之冤,一直在舆论上得不到平反,名不正而言不顺,自己的权威性、正统性、合法性,受到大臣们的质疑,又何如驭下呢?公元年72年,刘病已下诏,歌颂曾祖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并要大臣们商议,给汉武帝上“庙号”的事宜。潜台词是我才是汉武帝的长子嫡孙,间接为自己正名。不料,长信少府夏侯胜唱反调,认为汉武帝虽有开疆拓土之功,但还没到要上“庙号”的程度。遭到了丞相蔡义等人声讨,认为夏侯胜“大逆不道”,最终,这个不合时宜的家伙,被判处死刑。刘病已目的达到,便没有杀夏侯胜,仅仅是将其长期关押。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刘病已开始亲政,但其并没有放松,霍家众多成员仍然担任着要职。宣帝本想提拔张安世担任大将军,只是张碍于霍氏的实力,始终不允,宣帝只好认命其出任大司马兼领尚书事,同时为安抚霍家,封霍山为乐平侯、霍云为冠阳侯,加上霍禹承袭霍光的博陆侯,霍家仍然当时的第一望族。

这也让霍家感觉便没有变天,越发的专横跋扈。霍显(霍光遗孀)、霍禹不经朝廷允许,僭越礼制改建霍光的陵墓;霍云称病不上朝,却私自外出…….如此,种种不法,御史们敢怒不敢言。只是与霍家有矛盾的丞相魏相,带头之下,才纷纷向宣帝奏明。

刘病已见此民心所向,不动声色,先是解除了霍家对宫城的控制,将霍光两个女婿范明友、邓广汉调离了卫尉之职;其次,解除霍家对兵权的控制,将霍禹提拔为大司马,剥夺了其担任右将军之时,对兵权的掌控。

汉宣帝的步步为营,让霍家感觉到了不安。在家庭会议上,霍显认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东窗事发。原来,当年霍显当年为了女儿霍成君上位,收买宫廷女医淳于衍,毒死了许平君。在座的霍禹、霍云、霍山听后,大惊失色,商议后,得出统一意见,决定铤而走险,废掉汉宣帝。

正所谓“君不密失其臣,臣不密失其身,几事不密则成害”,意思是说,君说话不慎密,则失信于臣;臣说话不慎密,则灾殃及身;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则造成祸害。急忙中,拍脑袋决定的事情,往往疏忽了保密工作。霍家谋反之事,被一个叫张章的人告发。

刘病已立即派兵包围了霍家,搜出了大量兵器,坐实了谋反,对霍禹处以腰斩,霍显以及诸位女婿被处斩,废黜了霍成君的皇后之位,显赫一时的霍家,就此灰飞烟灭。尽管如此,但汉宣帝并没有否定霍光的功勋,其晚年在麒麟阁,设置画像时,仍然将霍光列为第一功臣。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