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为什么离项羽而去,陈平的反间计难道真的有那么强吗?

如果把范增离开项羽,孤立地认为是反间计的成功,那就夸大了计谋本身的作用。陈平的反间计,至少涉及用计一方,散布流言一方,受迷惑一方,和受害者一方,还涉及计谋内容的“可信度”,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不足以产生效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陈平的反间计是否强大。

反间计的内容:

陈平让人在项羽军中散布消息:范增和钟离眜功劳最大,却没有被封王,由是心怀不满,他俩已勾结汉王,准备里应外合干掉项王,分了楚地。

为了让流言更真实,陈平还导演了一出戏。当项羽的使者来汉营时,陈平故意装作认错人,以为使者使范增的人,对他非常热情,又是大餐(太牢规格),又是好礼,尊贵得无以伦比。当得知使者竟然是项羽派来的,就立刻换了一副面孔,换上“恶食”供应使者。

按史书的说法,流言一出,项羽就不再信任钟离眜,有大事也不找他商议了,对范增也有所怀疑,说话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不客气。等使者回营,将情况一汇报,“项王果大疑亚父”,项羽对范增彻底失去了信任,对范增的建议也不再听从。

于是范增迫不得已,要求辞职回乡养老。项羽也不挽留,范增一路走一路生气,病死在途中。

施计方与散布流言方

为了达到反间计的效果,施行计策的陈平,被刘邦批准,使用了四万金。招待项羽使者当然花不上这些,况且项羽使者也没吃到嘴,那么这些钱花到哪里了?

用在了收买“楚奸”上,要不然,项羽营中的流言从何而来?史书虽未交代,哪些人收了陈平的贿赂,但有几个人逃不脱嫌疑:项伯、项襄、项它等项氏家族内奸。项氏家族,自项梁去世后,就没了真正的精神核心,项羽明显镇不住叔伯兄弟们。

陈平做这项工作,有个先天优势,他原本就是项羽阵营中人,对项羽营中底细一清二楚,很可能还有一些私交,凭借此,他游刃有余。

刘邦也非常舍得花血本,“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让陈平随便花,根本不问怎么花的。

受迷惑的项羽

上面的这些流言,其实并不高明,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报以怀疑的态度,项羽居然相信了,很可疑。

确实如此,尤其是使者那一段经历,怎么看都像“蒋干盗书”的翻版,拙劣得很。不过,陈平的这个计策,原本也没有指望项羽全信,否则范增就不是回家养老这么简单了,他要的是,在项羽跟范增之间,挖上一条鸿沟就足够了。

无疑,这个目的陈平达到了。即便项羽怀疑流言就是阴谋,但在他的心里,已经对范增不那么信任了。陈平看到的就是项羽的这个短处,除了自家人,对谁都不那么放心,从这一点来说,陈平是高明的。

正如苏东坡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一语点破陈平反间计的本质。

对比一下刘邦,他给陈平四万金,竟然一点不过问怎么花的,用人不疑的作风,项羽没法比。

受害者范增

范增的忠心就这么脆弱,敌不过几句无根无据的流言?其实,项羽极有可能是相信范增的忠心的,只是范增这个人让项羽很讨厌。

范增加入项氏集团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好智谋,跟崇尚武力,直来直去的项羽不是一路人。虽然出于尊敬,项羽叫他一声“亚父”,但自项梁去世,范增与项羽的沟通,就缺少了润滑剂。

范增此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太把项家的事当自己的事。这不奇怪,范增的高度,其实是项羽一辈子达不到的,一个是鹰,一个是鸡,偏偏鸡是主人,鹰很看不起鸡。

所以,范增对项羽说话从来也不客气,鸿门宴之后,范增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请问,目光短浅,血气方刚,自以为是的项羽能容得了范增吗?

范增还有一个毛病,遇到矛盾冲突,他不会转圜,必须让项羽低头接受,否则就怒气冲天,抱怨不断,甚至辱骂。这种人别说跟项羽,恐怕跟谁都难兼容!很可能,范增不光得罪项羽,楚营中绝大多数人,恐怕跟他都有隔阂。

所以,与其说项羽怀疑范增不忠,莫不如说,他以此为借口,想早点赶走老头!

综上所说,陈平的反间计之所以得逞,并不在于手段有多高明,高明在陈平有效利用了,项羽与范增的弱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巧妙地在他们之间,挖了一条鸿沟。

范增为什么离项羽而去,陈平的反间计难道真的有那么强吗?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用在楚汉之争上非常合适,如果说刘邦集团人才辈出的话,那么项羽集团就是猪队友云集的地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项伯,优柔寡断、难堪大用的项庄,项家军里除了项梁、项羽之外,就没有几个突出的人物。这些项氏子弟自己没有什么本事,还要去诽谤诬陷他人,陈平反间计的核心并不是依靠钱财分化项羽身边所有的人,而是用这些钱才去收买项氏集团中的无能之人,让他们制造谣言从内部分裂瓦解楚军。很多人自己没有什么能力,但他们却善于搬弄是非,打击和排斥团队中的优秀分子,为自己的无能和无耻找借口。项羽并不代表他自己,他代表的是整个项氏利益集团,因此在范增的问题上,实际上是整个项氏集团在排斥范增,不是项羽自己舍弃了范增,而是整个项氏利益集团都在排斥范增。在他们看来范增不过是个外人,是项氏集团的打工仔,但他居然敢骑到项家人的头上,处处以亚父的身份自居,就不能容忍这个老头子任意妄为了。如果范增和项羽的胸襟气量真的像《史记》记载的那样,他们怎么能成就大事呢?实际上范增的出走,并不是因为项羽不想再用范增,而是整个项氏集团已经容不下范增,认为这个老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他有或没有都没有什么影响,而事实上,这些短视的人看不到自己所不能认知的东西,项氏集团中除了范增之外就再没有一个能称之为谋士的人。正如刘邦所评价的: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而且还不能用,他怎么能是我的对手呢?陈平最大的能力就是善于利用人性中的恶,人性如果本善,陈平则无计可施,人性如果本恶,则陈平无所不中。尽管看上去陈平的手段似乎并不高明,但他正是利用了项氏集团这群短视、逐利、毫无进取之心的庸人,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利用平庸之辈,打击了精英阶层,这就是陈平的“不从众,则不为众所容”的谋略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范增为什么离项羽而去,陈平的反间计难道真的有那么强吗?

陈平的反间计根本不厉害,就是小儿科玩意,吕思勉先生说过,这个段子不可信,别说项羽二十八了,就是七八岁,也不会信这样的所谓离间计。

有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计,简单说说。项羽派人跟刘邦谈和,刘邦故意先给上了大鱼大肉,正要吃,这个家伙说是项羽的使者。刘邦说,我还以为是范增的使者。于是把大鱼大肉撤了,换上了粗粮杂饭,不给吃肉。使者回去跟项羽说了,项羽就跟范增对质,范增一气之下辞职回家,半路死掉了。

范增离开项羽的根本原因是跟项羽麾下的诸项合不来。项羽起家的基本盘就是项氏宗族,这股势力很大,左右着项羽的决策。项羽虽然也想封分外人,但是诸项不肯。所以英布韩信都跑了。范增的离开跟英布韩信是一个性质,就是得不到重用而已。跟离间计没关系。

范增离开时说了一句话,天下大定矣,老臣乞骸骨。就是,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其实项羽并不想让范增走,奈何他并不能乾纲独断。

一句话,没有刘邦那样对手下完全的控制力。

范增为什么离项羽而去,陈平的反间计难道真的有那么强吗?

范增为什么离项羽而去,陈平的反间计难道真的有那么强吗?

陈平的反间计在范增眼里一看便知,为何范增还要离项羽而去,其一范增对辅佐项羽已失去信心,其二因年事已高,早有告老还乡之意,其三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其四范增早已看出陈平的反间计,也能预料到项羽会相信范增是内奸。

首先我们来说范增为什么离项羽而去。

范增剧照

范增对辅佐项羽已失去信心

自从项梁去世以后,项羽便尊称范增为亚父,一来对范增的尊重,二来想让范增继续辅佐项羽。刘邦进入关中的所作所为,让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看在了眼里,范增看到刘邦一个嗜酒好色之人,进入关中竟然没有要这两样东西,所以范增看出了刘邦的野心,以后定是项羽的对头。后来范增设下鸿门宴要刺杀刘邦,可是项羽放了刘邦。在鸿门宴中,谋士范增看出了项伯的心思,看出了张良的心思,也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即便看出了这么多的心思,他也没有办法出掉刘邦,但是项羽不相信刘邦以后是他的死对头,这让范增感到特别心寒。

范增知道在鸿门宴上没有出掉刘邦,以后就能很难出掉他了,范增更知道刘邦身边有张良,樊哙,萧何等,这些能人异士,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做法,更让范增对辅佐项羽有些失去信心。范增在鸿门宴上还看出了项伯是偏向刘邦的,竟有项氏家族的人,去帮助死对头刘邦,让范增心里非常生气,更加让范增失去了对项羽的辅佐。

范增年事已高,早有告老还乡之意

早年范增跟随项梁与项羽叔侄以年事已高,随着项梁去世,年纪七十有余的范增开始辅佐项羽。七十多岁的人跟着项羽东奔西跑,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也能看出范增对项氏家族的忠心。那么现在七十多岁的人,身体就是一个大的问题,更别说古代的时候了。范增通过鸿门宴之后,就有归乡之意了,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史记》中讲到:项羽怀疑范增私通汉王要夺权,范增听后大怒,对项王说,如今天下大事一定,你好自为之,原你赐我这把老骨头告老还乡吧,项王便答应了。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范增告老还乡是早有打算的,项羽也看范增年事已高,没有追究他与汉王私通夺权之事。

范增真的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吗?

陈平的反间计说穿了,但凡聪明一点的人都能看出,对于范增这么聪明的人,能看不出来吗?答案是范增早已看出此计,只是想借此事来做一下文章,让自己更快的离开项羽罢了。也可以陈平的反间计是范增离开项羽的催化剂,也加速了范增的内心的想法。

刘邦给陈平银子,让陈平施展反间计,说白了也就是拿钱去办事。这一个反间计中涉及到项氏家族的人比较多,范增也已经看到,如今的项氏家族,并非往日的项氏家族,没有了团结性。都是各顾各个的,每个人都各怀鬼胎,其实这与项羽也是分不开的。范增了解了这些以后,更没有留在项羽身边的理由了。

其实对于陈平的反间计,范增就用了一计,那就是将计就计,后来又用了一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更重的是范增可以保全性命

大家都知道,人人都怕死亡,那么范增也不例外,范增已经知道,项王怀疑自己私通汉王夺取,能预料项羽不会出掉自己,但是肯定日子不受,时间一长,慢慢的没有希望了。因此范增便想到,告老还乡离开项羽,也能预料到项羽一定会同意。可是范增逃过了项羽,却没有逃过自己的身体。据《史记》中所讲:范增在告老还乡的路上,走到彭城,因疾病而去世。

对于范增的去世,笔者推测,应该是在路上,心里难受,在加上自己气项羽相信陈平的反间计,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也开始下滑,经不起颠簸,种种原因,导致范增去世。通过《史记》告诉我们,范增不是为了保全性命,他也不会让项王赐他告老还乡。

结语:一代谋士范增,因一个反间计,离项羽而去,其中的缘由是范增对项羽失去了辅佐信心,早有打算想告老还乡,也是为了保全性命,让自己的成功的退身于故土,事事不如意,竞在彭城去世。

文:长城品史

图:来源网络

原创首发,请勿转载

了解更多历史,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

范增为什么离项羽而去,陈平的反间计难道真的有那么强吗?

事情的起因有必要说一下。在彭城之战后项羽包围了刘邦还断了粮道。(项羽还打算放了刘邦,是范增建议断粮道的)一开始传出的消息是钟离昧战功显赫却不能为王,所以打算和刘邦联手。(陈平搞的鬼)最后这个消息传到了项羽耳朵里,项羽就开始怀疑了,于是项羽派人去刘邦那里打探消息。那这事怎么又跟范增扯上关系了呢?

原来刘邦见项羽派来了使者(奸细),立即热情招待说:“范老派你们来做什么?”两个奸细说他们不是范增派来的。刘邦听到后立马变脸,不好好招待了。还说:“原以为你们是范派来的,可没想到是项羽派来了,我为什么好好招待你们?”这两个二货回去就对项羽说了。项羽日常流露出对范增的怀疑。范增是什么人?能不明白?立即向项羽恳求回家养老,项羽摆摆手就让范增走了,还派人互送(其实也是监视),可怜的范增还没走到就疮复发,怀着满心的郁闷死去了。自此项羽再也没有谋士了。

范增为什么离项羽而去,陈平的反间计难道真的有那么强吗?

范增离开项羽实属无奈之举,因为此时两人的关系已经破裂,范增和项羽这对君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决裂的呢?

01、君臣缺少默契

范增楚汉时期第一谋士,对项羽忠心耿耿,项羽对范增也是尊敬有加,称他为为亚父。

可是两人一路走来,彼此缺少肝胆相照的默契。 无论是鸿门宴上,还是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决战时,处于劣势的刘邦要求求和,请求荥阳以西为汉时,君臣两人始终无法统一意见。

 想当年秦孝公和商鞅的一见如故,彻夜畅谈三天三夜,叹为知己。

还有秦昭王和范雎这对君臣也是相见恨晚,秦王亲自出马为范雎报一箭之仇。

可惜从项羽和范增身上却丝毫看不到如此动人场景,他们有的只是君臣之间的客套,却少了肝胆相照的情义。 也许一个是叱咤沙场的西楚霸王,一个是心思缜密的谋臣,注定无法站在一个频道上交谈。

02、范增对于项羽缺少应有的尊敬

所谓的亚父是项羽对他的尊敬,可是范增却对于项羽这个干儿子似乎总是有着恨铁不成钢的怨恨,说穿了就是倚老卖老。

就举两个例子吧。

第一件事:闻听项梁死讯,项羽忍不住责备了范增几句,范增一气之下跑了,项羽立刻策马去追。可是范增还是不依不饶,要抹脖子自杀,项羽情急下下跪请求范增息怒。

此时这对君臣之间已经产生了嫌隙。另外在鸿门宴上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范增恨恨地说道:“竖子不足与谋!”

其实平心而论,鸿门宴上项羽的优柔寡断确实是罪魁祸首,可是范增这个总指挥长也有失策之处,他派去舞剑的项庄太不得力,另外加上一个糊涂蛋项伯,以至于功败垂成。

而范增却将责任一股脑地怪在项羽身上,还出言不逊。 项羽和范增这对君臣,西楚霸王和谋臣的情谊始于嫌隙,终于反间计。

03、陈平的反间计虽然并不高明,可是这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两人都感到意兴珊阑,所以项羽趁机夺了范增的权利,范增也心灰意冷离开了项羽, 一切都是天意弄人。

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刎颈自杀,第一谋士范增没有一展平生抱负却落寞收场,令人唏嘘不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