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全是孔子写的,为什么被称为圣贤书呢?
《圣经》也不是耶稣所写,为什么能成为基督教徒的信仰经典呢?我们发现,世界范围内,被誉为圣人的,大多有一个共性:述而不作。孔子也一样,直说不写,《论语》以孔子个人的言行为主要内容,但却不是他个人的著作。《论语》之所以被称为圣贤书,是因为这本书系统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以他的思想为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中华文明最深远的精神食粮:儒家思想!此后,中国的读书人,无不以儒家思想为行为准则,成为华人共有的文化基因。
一、《论语》的形成《论语》大致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编撰而成,据考辨,主要参与编著的人物有:子夏、子游、仲弓。《论语》的版本至少有三种,一个是《古文论语》,在西汉时期被称为古文经之一,此外还有《鲁论语》和《齐论语》两个版本。
三个版本存在一定差异,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祸根就在当年的秦始皇“焚书”,像《论语》这类书籍,被列入禁书,大多被烧毁。西汉建立后,学术开禁,秦朝的老儒们,只能靠着自己的记忆去恢复《论语》,记忆的偏差导致出现《鲁论语》和《齐论语》。
《古文论语》是孔子的后人,从孔家墙壁的夹墙中得到一个古文版书籍。按理来说这个版本应该就是原版的《论语》,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文字已经不认识,并且市面上还流传过伪造的古文版书籍,所以这个夹墙中的版本也不能完全确认就是原版。
实际上,西汉末年,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尚书》、《礼记》、《诗经》、《易经》、《春秋》等,所有经典古籍中。由此,西汉末年还出现了一个历经后世几百年的“古今文经学大战”。古文经学派称今文经学派是“秦火余孽”,是“抱残守缺”,今文经学派痛斥古文经学派是“沽名钓誉”的“造假者”。
二、《论语》的主要内容《论语》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行为为主要内容,涉及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个人修为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为立志于大作为的读书人,指出了个人晋升的阶梯。
“仁”是《论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主张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礼”是孔子主张的政治规范,“中庸”则是个人道德水准的最高境界。《论语》以“仁”为核心,以“礼”和“中庸”为保障,实现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和谐统一。
三、《论语》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基础,此后儒家学不断以《论语》为蓝本,不断注解、论述和再创作,逐步形成了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在内的四书,与《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乐经》(后失传)并称四书五经,成为儒生们必须研读的经典著作。
可以说,《论语》就是儒家思想的总纲和发源地,也是中国人文化基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不全是孔子写的,为什么被称为圣贤书呢?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大多数语句以“子曰”开头,记的是孔子所说的话。但《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而是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生前的教导整理而成的孔子的言论。
《论语》在汉代时期,有三种版本,就是因为由不同的孔门第子抄录而有所差别。这三种版本,一种是《古论语》,是从孔家墙壁中所得。秦始皇焚书之时,孔子的后代把一些书籍藏在墙壁中。到汉武帝时期,被封为鲁王的刘余要扩大自己的宫殿,便把孔家的墙壁给折了。从墙壁中得到了大量的古籍,其中就有论语。
除了这个版本之外,当时还有《齐论》和《鲁论》,前者是齐国人所传,后者为鲁国人所传。内容稍有差别,大体相似。现在我们所见的《论语》是《鲁论》。
《论语》中的言论,也不全是孔子所说,比如第十九《子张篇》,就是子张与子夏的言论。二人所言,虽不是孔子所说,但也与孔子的思想相吻合,是学生对老生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子夏的门人问子张,怎样与人交朋友。子张问他,你老师子夏怎么说的?这个学生说:“我老师子夏认不,品德好的,就与之交朋友。不好的,就算了”。子张说:“我听说的不是这样。假如我是品德高尚之人,那我有什么人容不下呢?如果我自己德性不好,人家也不会愿意与我交朋友,我又如何去拒绝别人呢?
子张和子夏谁对谁错呢?两个人都对,子夏是信守孔子所说“无友不如己者”,而子张说的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两个人的观点,看似打架,实际上说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年轻的时候,自己的世界观没有形成。交朋友当然要交三观正的。如果交到三观不正的,被他带坏了。年龄大了,世界观形成了,就可以和任何人交朋友,这时,你就不会被别人带坏,反而可以把坏人带好。这就是孔子的思想。
至于《论语》为什么称为圣贤书?每种经典的称呼,都是在一种文化的范畴之内。儒家经典,是站在儒家的话语体系内对它的评价。儒家人格修养的最高标准,就是做圣贤。最高一级的是圣人,次一级的是贤人。再往后就是普通人了。孔子在儒家体系内,被称为圣人,他的弟子们号称为七十二贤人。圣人和贤人,合称圣贤。于是,《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被称为圣贤之书了。
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结合之后,因为儒家讲究内圣外王,所以,现实中的皇帝,就被称为圣上,就是“圣人在上位而天下治”的意思。皇帝称为圣人,辅助皇帝的大臣,就成为贤人,贤臣。
成圣成贤,是要经过学习和修养才能达到的。他的路径就是大学中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要当官也好,要成为名臣也好,都要自身修养做起。这就是读圣贤书,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朝的王阳明,以及清朝的曾国藩,人生的理想都是做圣人。这是儒家的体系。
如果是道家,他们就不是做圣贤。他们的追求更加超越,他们的体系中,圣人可能就不是最高的,比圣人高的,还有神人,至人,真人等等。比如,道家的张三丰,人们尊称他为张真人,就是道家的体系。
如果是佛家,所追求的是成罗汉,成菩萨,成佛。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有不同的称呼,不同的追求。
《论语》不全是孔子写的,为什么被称为圣贤书呢?
孔子,孔圣人,在中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及后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诣高深者,称圣人,他的思想、学说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是孔子的语录选集,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对其言行的追记,二十集,一万一千字。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圣贤书乃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圣贤们以其阅历经验为本所撰,指引后人行为处事。
《论语》不全是孔子写的,为什么被称为圣贤书呢?
一部书,一部优秀的书不一定一个人成就,《伤寒论》成书在医圣逝后三十到五十年成就,系其孙总结先祖之手稿,药方,症候,药性,品味而大成。先圣苦也!
《论语》不全是孔子写的,为什么被称为圣贤书呢?
论语是孔子摘抄周王朝王公贵族们的家训礼节而写成的,孔子顶多是个传承者,但孔子也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孔子的理念在于稳定压倒一切,贵族必须统治国家,儒家思想品德是整个社会的定海神针,放眼望去,孔子的伟大在于他带领一部分精英儒学者把周王朝的这个礼节用办学讲述的方式推广到了普世众云。
《论语》不全是孔子写的,为什么被称为圣贤书呢?
《论语》不全是孔子写的,为什么被称为圣贤书呢?
答:孔子不写书,按他自己说的是:“述而不作”。《论语》是其弟子们对孔子的追忆,把他所讲的道理集结起来,汇编成的一本书,开始讲学。
因为在夫子之前,读书是王室贵族阶层之事,没有平民读书的份。是夫子打破部分人可以读书的局限性,扩大至普通人。这是第一点,打破了部分人读书的垄断地位。
第二点,如果仅仅被打破,那么,就会受制于王室贵族阶层的抵制。这时,夫子指出读书是为了明理,立意天地君亲师、孝道,这种提议没有人会反对。这样,顺利让普通人进入读书人的行列。
第三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夫子教导人们认知世界的生存规则。什么是好的与不好的?什么是可用的或者不可用的?什么样的社会属于王道、霸道、无道?什么样的人是可以与之交往的?朝代延续是如何可以预先知道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夫子都给予了讲解。
但他的讲解,往往会通过他人的嘴来说明。如果他人说得不全面,确是重要的,他会轻轻加添一句补充,补充的语境,也是用《诗经》或者先贤的话来标注。不掩盖任何人的光芒,这是夫子的特色。您觉得夫子可不可以称为圣贤呢?那么,他的书呢?最后,小编用上次写的一首小诗的尾句作为问题的尾句。“天降仲尼启长智,心生光明暖古今。”敬奉!2022年6月27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