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原本是魏国的人,为何会到秦孝公手底下干活?

题干有问题,商鞅不是魏国人,而是卫国人,而且是卫国公族后裔。魏国是他最初出仕的国家,他以中庶子身份,侍奉国相公叔痤。但魏惠王有眼不识泰山,愣是把一条潜龙当做毛毛虫,逼得商鞅只好远走秦国碰运气。而秦国有一个传统,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六国人才,在秦孝公的手下,商鞅的才华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一、商鞅的早年经历

商鞅出生时,他的母国卫国虽存犹亡。商鞅的身份是公族后裔,所以他也被叫做“卫鞅”或者“公孙鞅”。虽然有公族身份,但在没落的卫国,很难有发挥才能的余地。于是他早年就游历于领国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概念,跟今天不一样,那时候的“国家”是指诸侯国,“天下”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因而,各个诸侯国之间,人员流动非常频繁。

商鞅的才华,得到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赏识,他任命商鞅为中庶子,即侍从人员。公叔痤此人心眼比较小,一味想着自己的利益,生怕有才能的人爬到自己头上,当年吴起就是被他排挤走的。眼看身边又冒出一个年轻后生,他不是想着为国举才,而是压制,一直留在身边,就是不向魏王推荐。直到他临死前,觉得商鞅不会对自己有威胁了,才把他推荐给魏王。

魏王一看商鞅,那么年轻的一个低级官员,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业绩,把国政交给他,那也太儿戏了吧。估计魏王认为公叔痤快挂了,神志不清了说胡话,敷衍几句把商鞅晾在一边走了。

公叔痤见魏惠王没有启用商鞅的打算,就对商鞅说:赶紧逃命,我已经告诉大王,不用你就必须杀了你,免得你被别国所用!商鞅不紧不慢地说:用不着,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用我,肯定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

就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商鞅的智慧甩公叔痤几条街。果然,魏惠王丝毫没有杀商鞅的意思,商鞅大摇大摆地去了秦国。

可以说,是公叔痤的自私,和魏惠王的愚蠢,两人联手把商鞅逼出了魏国,给秦国奉献了一个自己的掘墓人!

二、秦孝公慧眼识才

那边魏国逼走人才,这边秦国能不能接纳一条潜龙呢?商鞅很幸运地碰到了秦孝公。秦国的崛起始自于秦孝公,他非常重视吸纳人才,商鞅能来秦国,就是被秦孝公的求贤令所吸引。

不过,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商鞅先是投靠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通过景监的引荐,终于见到了秦孝公。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帝道”。所谓“帝道”就是三皇五帝时期的治国之道。听得秦孝公直打瞌睡。第二次见面,商鞅改谈“王道”,所谓“王道”就是春秋时期,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之道。秦孝公听得差点睡着了。

两次不成功的面试,秦孝公有点恼火,责备景监,你推荐的这是什么人呢!景监也很尴尬,但还是耐着性子,满足了商鞅“不要脸”的请求——再给一次机会。

秦孝公还真有耐心,真的满足了商鞅的请求。这一次,商鞅大谈“霸道”,即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之道。这一次,接连谈了几天,秦孝公都没闭眼,始终两眼放光。

就这样,商鞅这条潜龙升天了!

对比一下魏惠王,身边的人才,他问都不问一声,就以自己的主观臆断错失人才。秦孝公则以最大的耐心,给了商鞅三次机会。这就是差距,对人才渴求的差距,眼界的差距!

秦孝公的人才政策,成了秦国的光荣传统。此后,六国人才源源不断涌入秦国,如范雎、张仪、李斯、吕不韦、公孙衍等,都是当世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正是他们的助力,给大秦帝国装上了一口吞噬六国的獠牙!

商鞅原本是魏国的人,为何会到秦孝公手底下干活?

公孙鞅,亦称卫鞅,汉族,战国初期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代。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少年时期苦读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兵家代表人物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来,商鞅在魏国丞相公孙痤门下任中庶子(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公孙痤非常赏识他的学识和才能。公孙痤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商鞅年轻有为,是个难得的奇才,有能力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商鞅不是魏国人,而是游学四方之后,选择在魏国落了脚。史籍记载;商鞅事魏一说,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商君列传》一文。这篇文章详细讲述了商鞅在未去秦国之前的所有经历。在这里我就不在叙述,码字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掌握政权,即位登基。而各路诸侯国君会晤,一致决定拒绝前往秦国参加典礼。这对秦孝公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耻辱,于是,为了改变贫富的差距,为了改变诸侯卑秦的落后局面,让秦国尽快富有、强大起来,他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于是,商鞅在公孙痤死后,个人抱负在魏国得不到施展,听说了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便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了秦国的都城栎阳。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商鞅见到了秦孝公。初试和复试,商鞅给秦孝公讲述了尧、舜等帝王的治国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第三轮面试的时候,商鞅道出了自己的真正主张,以法家学说为治国纲领,以霸道治国,力主秦孝公实施变法改革,进而实现富秦强秦的目的。秦孝公赞同商鞅的主张,但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怕闹出什么乱子来,便把改革的事情暂时搁置了下来。后来,当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之后,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鼓励并支持商鞅主持变法。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商鞅治秦。商鞅针对秦国积贫积弱的情况,商鞅在秦国共同施行了两次变法运动。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对秦国的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开始针对各个方面开始了变法运动。

商鞅,卫国公族的后代,亦称卫鞅。少好刑名之学,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后入秦以富国强兵之道说秦孝公,被任为左庶长。于前356年(一说前359)实行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改革旧的制度。旋升大良造。前350年将国都由雍迁至咸阳,进一步下令变法。变法十年,乡邑大治,国势日强。秦令率兵伐魏,逼魏割西河之地于秦。前340年,因功封于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秦孝公死,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商鞅原本是魏国的人,为何会到秦孝公手底下干活?

商鞅本名卫鞅,是卫国人,不是魏国人。

先在魏国侍奉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说卫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主公如果不用卫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既不重用卫鞅,也也没有采用公叔痤的建议杀掉卫鞅。

后秦孝公求才若渴,于是卫鞅投奔秦国,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秦孝公死后,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商鞅原本是魏国的人,为何会到秦孝公手底下干活?

因为魏王身边有人忌妒,而魏王又不重视人才,秦孝公有复兴秦国的梦想,又能给以重任所以要到秦国去。如果诸葛亮到曹营就做不出在刘备那的效果。 如果刘备处没关张效果会更好

商鞅原本是魏国的人,为何会到秦孝公手底下干活?

见了魏王没用他,失望了就跑到秦国,还差点被他的推荐人给干掉!战国对国家的概念还没有那么深,像吴起、孙膑、韩非、李斯、乐毅、苏秦、张仪等都是在别国受到重用的。

商鞅原本是魏国的人,为何会到秦孝公手底下干活?

秦国掘起的重要原因就是重用人才,秦孝公的巜求贤令》可以说是对人才的渴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才有商君变法,代有名君,最终大出天下!像张仪范叔吕不韦等等,不是秦人,但都为秦的强大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反观六国,特别是魏国,出了多少人才,但都留不住,吴起商君张仪等数不清的人才都离魏万而去,而王族大才信陵君也得不到重用,何谈其他人才,六国不亡,天理难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