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中,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

在历史上,明朝是非常有特色的朝代,特务组织、宦官专权、东林党,还有很多权臣,那么你认为明史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呢?

明朝历史精彩的事迹非常多,但在我看来,最精彩的当属于谦保卫京师之战,这场战争创造了一个奇迹,缔造了一个英雄。

一、土木之变

这次土木堡之失败,是明朝对外战争中少见的彻底失败,尤其当时所处的时代不是明末,而是仁宣之治后。所谓大难兴邦,正是土木之变,从新激起了大明的王霸之气,激起了众多将士的报国之志,这才有了之后的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瓦剌在太师也先的统领下,大举南下,入侵大明边境。毫无经验的英宗朱祁镇,听信王振的谗言,随即决定御驾亲征。

事实上,当时朱祁镇所统领的二十万明军,都是精锐部队,战力并不弱,只不过因为王振的错误指挥,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由于是皇帝亲征,部队也带上了大量文官、幕僚,这次失败让大量中央高级官员丢了性命,甚至导致官员队伍的断层。

史料记载:

“南行未三四里,敌复四面攻围,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贲矢被体如猬。”

二十万明军就在瓦剌的铁蹄下,土崩瓦解,辎重装备等损失殆尽,英宗朱祁镇也成为瓦剌的“座上宾”。虽说明军损失惨重,但好在王振也在乱军中被杀,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二、于谦统筹备战

正统十三年,于谦就升任兵部侍郎,兵部的二把手,三杨曾经很器重于谦,而于谦也因正直和卓尔不群的才能,位居高位。在王振利诱朱祁镇亲征之时,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曾经极力劝阻,但朱祁镇根本听不进去,随即在土木堡惨败。

好在邝埜多了个心眼儿,把于谦留了下来,给明帝国留下了最后的火种,于谦也不负众望,成为那个力挽狂澜的勇士。

国家危亡之际,朱祁钰临时摄政,有人就提出南迁,换言之就是逃跑。事实上,当时有不少大臣有此打算,只不过由于于谦的那一句: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这个提议才偃旗息鼓了,随即坚守京城被决定下来。

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新皇帝的任命,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群臣和于谦的强烈要求下,朱祁钰勉为其难地答应了,成为了景泰帝。

这个决定意义重大,它可以直接把朱祁镇判定为过期产品,瓦剌也就无法再利用朱祁镇来威胁大明王朝。于是下面一些措施才能有效展开,因为已经迫在眉睫,瓦剌大军马上就要兵临城下,为了国家存亡,所有人都要飞速运转起来。

要想取得胜利,一方面是粮草物资,一方面需要调集军队,最重要的就是要激起军队士气。于谦首先命各地后备军队入京勤王,并要求守卫京城部队抓紧时间招募、操练部队。为了运粮入京,于谦还想到一个好办法,让勤王的部队,在路过通州的时候直接把粮食运到京城,可谓一举二得。

于谦被任命为“提督各营军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短时间内,于谦调集了二十二万各地部队,武器、装备、物资一应俱全。只剩最后那一项,也是最重要一项,于谦要想办法提高作战的士气。

很多将领提出在京城内坚壁清野,理论上来讲,这并非一个坏主意。而于谦果断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现在的明军士气低落,土木之变已经把敌人传言成了三头六臂的怪物,如果一退再退,那必定是有死无生。

史料记载:

“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硃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

于谦选择出城迎战,在城外直接面对敌人的马刀,不仅是那些武将,为了激发士气,于谦也披挂整齐,亲自到城外迎战。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人在抱定必死的条件下,才能爆发出惊人的战力,于谦深知此道,于是他发布下一道命令: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这个命令便是有进无退、有死无生,只有杀光眼前的敌人,才有可能活命,撤回会直接被杀。于谦也发布了另一条命令,只要迎敌的军兵出城,城门就马上关闭,想回去根本不可能。将士们对于谦也是钦佩至极,皆愿以死效力。

三、死战不退

也先终于到了京城脚下,因为土木堡明军的不堪一击,他们认定大明的京城也将一触即溃,只是当他们看到严阵以待、军容整齐的明军士兵,他们忐忑了。在仅仅两个月时间,大明竟然再次集结了二十万大军,这实力可不是一般的强。

瓦剌大军首先在德胜门开始进攻,于谦在此之前就巷子中安排的大量的神机营军兵,等到敌军一到,火枪、砖头、弓箭就招呼上去。瓦剌的先头部队遭遇重创,也先的弟弟孛罗也在乱军中被杀,明军打了开门红。

也先当然不可能就此停手,他继续转向攻击西直门,孙膛率兵继续殊死厮杀,战况空前激烈,双方互相拉锯多次,明军损伤惨重,有后退趋势。此时,石亨的援军赶到,明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击败了这股敌人。

副总兵武兴和都督王敬坚守彰义门,武兴战死,而瓦剌部队也被击溃。明军和瓦剌足足在京城下拉锯了五天,太师也先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如果继续下去,他的部队将损失殆尽,于是也先下令撤退,

于谦继续派兵追击,直接把瓦剌人赶出了长城,这才算是作罢,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明帝国终究还是度过了这场危机,于谦厥功至伟。

此战中,于谦表现出空前的勇气、智慧和威信,他率领着这支“二线部队”,竟然打出了最好成绩,大地为之呐喊、山河为之震撼,于谦很了不起!

明朝历史中,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

感谢邀请 明朝历史中,我认为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作为精彩,这时期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呈现繁荣富庶的局面,在军事上成祖南下征安南,使得安南自北宋脱离中央管控之后,再次回归中原王朝,北上六次亲征蒙古鞑靼和瓦剌部,维护了明朝疆域,因而明王朝朱棣统治这一时期被史学家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生平

明成祖朱棣 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是汉人王朝中少有的允文允武的皇帝,早年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镇守明朝北疆,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皇帝的皇位。

永乐皇帝事迹

永乐皇帝在位期间,创建内阁,完善官僚体质,同时为加强对群臣的监视,恢复明太祖后期废除的锦衣卫,又后设置东厂,随着厂卫机构的设立 ,明朝皇帝的权力也得到了加强,在经济方面,鼓励百姓垦荒,同时加强军屯和民屯以及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从而减轻百姓负担。在文化上,组织编纂《永乐大典》,文化经济交流方面,先后派郑和六下西洋,加强了和东南亚以及红海沿岸国家的交流,在军事方面,更是将明朝疆域扩大数倍。

总结

明成祖朱棣是汉人天子中唯一个亲自远征游牧民族的皇帝,其在位期间的各种举措,巩固了明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同时明王朝对周边国家保持着战雷进攻态势,因而我认为永乐皇帝统治这一段时期是明朝最精彩的部分。

明朝历史中,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

靖、万年间、社会有序、生活安逸

明朝历史中,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

在明朝的诸位皇帝之中,数嘉靖皇帝朱厚熜时期,发生的宫女联合谋杀皇帝的“壬寅宫变””最为扑朔迷离,让人兴趣横生。

在276年的大明帝国历史中,不乏朱元璋、朱棣、朱佑樘这样有作为的好皇帝,但也有像朱祁镇、朱厚照、朱厚熜、朱由校这样的怪异皇帝。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大明帝国的第11任CEO,在皇帝宝座上工作了45年,一生热衷于炼丹,二十年不上朝。而且他还爱撸猫,给各个小猫御赐封号。但是,作为皇帝,他不上朝并不代表不理政,嘉靖皇帝在位时,抑制皇族勋戚和宦官权力,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所以嘉靖是明朝最受争议的一个皇帝。

嘉靖皇帝获得皇位的过程,可谓是时运所致。他的堂哥明武宗朱厚照,崇尚武功,外出游玩时,在船上因为不老实掉进水里,被呛了好多水,吓得不轻,回来就得病了。生病后也不好好休养身体,反而天天在自建的“豹房”纵欲过度,年仅31岁就死在了“豹房”。由于堂哥没有儿子,朱厚熜幸运地被一群人推上了皇位,成了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为人熟知的不是他在书法和文辞修养上的造诣,也不是他经常批改奏折到半夜的勤勉政事,而是嘉靖朝的“修道炼丹”和“壬寅宫变”以及“海瑞骂嘉靖”。而在这三件事之中,宫女谋杀皇帝的“壬寅宫变”最令人好奇。

在嘉靖食用的仙丹中,有汞、朱砂和红铅这些成分,红铅其实是少女的初潮时月经血炼制而成,这东西居然被嘉靖加到丹药中并食用,想想就恶心。嘉靖因此招收了大量年轻的宫女在皇宫中,在炼制仙丹过程中,宫女需要不吃饭,只喝采集的新鲜露水才能产生最纯净的经血,很多宫女累倒病死。而且嘉靖皇帝平时易发怒,动不动就鞭打宫女,处死官员和后宫嫔妃,本就不堪重负的宫女们更是提心吊胆。

有一天,有位官员进献一只“五色神龟”给嘉靖皇帝,嘉靖认为是祥瑞之物,把乌龟当成最爱的宠物,交给16个宫女照顾。结果,可能是这乌龟太娇贵,居然死掉了,宫女们觉得面对嘉靖这个暴君,肯定是难逃一死了,于是就打算先下手为强。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晚上,皇帝吃完仙丹后,住在了端妃的"翊坤宫"。那天晚上,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六位宫女,用仪仗队的丝带搓成一个绳,趁皇帝睡着了,一堆人一起上来,按住皇帝手脚,用绳套住皇帝的脖子,用布团堵住皇帝的嘴,一齐拉绳子。结果因为宫女的紧张和嘉靖的挣扎,绳子打了一个结,嘉靖只是昏死过去,没有真正死掉。有位宫女见皇帝一直不死,心里乱想“莫非皇帝真是真命天子”,便去皇后那自首。后来,嘉靖未醒来之前,皇后一人做主,借机将情敌端妃曹氏、宁嫔王氏,连同那16个宫女一起顺带处死。

宫女谋杀皇帝,这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是闻所未闻。如今在明十三陵帝王宫的蜡像馆内,还有一组宫女要勒死皇帝的场面,那正是壬寅宫变中的场景。

明朝历史中,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

整个明朝历史都精彩,请看《明朝那些事》一书,明月著,光精彩的段落我抄了三大本,现在阅读起来,记忆犹新。

明朝历史中,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

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大明皇帝朱厚熜被海瑞给臭骂了一顿。

海瑞不是当面骂的,他当时正在户部任当主事的小官,没资格见到皇帝,他只能把所有的怒怼和怨气都写在奏疏里。

这份奏疏的大意是说:皇上,您登基之初还算干过一些好事,可是现在,不管百姓、不理朝政、远离太子、不务国事,越混越不像话了。您修道不就想长生不老吗?可当年给您修道的那些个道士不都死了吗?他们都死了,您觉得您能长生不老吗?连长生不老这么荒唐的事您也相信您傻缺吗?您不是一向自认为看人很准吗?严嵩后来不就被证明是个奸臣,您不是还把他的尸首从棺材里挖出来过吗?奸臣您也信任,您不是傻缺谁是傻缺?

最难听的是这两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所谓嘉靖,就是家家净的意思,有了您做皇帝,老百姓都成了穷光蛋了。“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天底下的人早就看您不顺眼了。

整个奏疏里,将当朝皇帝从品性到能力,批贬得一无是处。

嘉靖读罢自然是龙颜大怒,他把上疏狠狠地摔在地上,对身边人大喊:“快抓住他,别叫他跑了。”站在一旁的宦官黄锦听说过海瑞的事迹,也佩服他的为人,他压低声音小心翼翼地说:“海瑞是个死脑筋,听说他上疏时就自知免不了一死,早已买好了棺材,诀别了家人,在朝候听处置,所以陛下放心,他绝对不会逃跑的。”

听完黄锦的话,嘉靖命人捡起奏疏,又连读三遍,字迹依旧斑驳苍劲,字里行间仍是恨骂激烈,可他此时的心情却平复了很多,他叹息道:“这倒是个忠臣,可与比干相比,但我不是纣王啊!”

接下来的日子,海瑞一直被关在牢房里。当年嘉靖处理严世蕃干净利落、绝不留情,而今他对海瑞却下不了手了。嘉靖修道,修的不是庄子“恬淡宁静、虚无无为”的道学,却是“长生不老、独裁万世”的道教。道学讲究无为而治,不敢为天下先,嘉靖看似无为,实则乾坤独揽、予取予夺。世人都说他是昏君,其实他并不是那么“昏”,谁奸谁忠他还分得清楚,奸臣善于迎合,相处起来总让人心情愉悦,忠臣心中只有君道臣职和万世治安,不得不语出针砭,说出来的话自然没那么好听。这个海瑞更是忠臣中的忠臣,他要以生命为代价,用自杀式的谏言摒除皇帝的懒聩,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道理归道理,这些天嘉靖反反复复读着奏疏,还是时常感到愤怒,他说海瑞是“那个咒骂我的畜物”,心情不好时就拿宫女出气,被责打的宫女都在背后偷偷地说:“他自己被海瑞骂了,就找咱们出气。

经过这场风波,海瑞宛然成了大明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楷模,史书上写:“直声震天下,上自九天,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而他这个骂皇帝的《治安疏》因为主旨为“直言天下第一事”,故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疏》。

两个多月后,海瑞被提牢主事从狱笼领到一处单独的小房间,房间的餐桌上摆满了酒菜。海瑞以为这就是他的断头饭,反正后事已准备妥当,也没什么好悲忌的,于是举箸端杯大吃起来。等吃好喝好之后,提牢主事告诉他:“皇上今天驾崩了,先生您要出狱了,而且还会得到重用。” 《明史》记载,海瑞听闻此语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声不绝。”他非常悲痛,吃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昏倒在地,后来整整一夜哭声不绝。

看后多多点赞,多多包涵,不胜感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