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关系这么好,而朱祁镇和朱祁钰为何却反目成仇?
同为兄弟,为何朱祁镇和朱祁钰反目为仇,朱由检和朱由校关系好?
子承父业是最基本的继承方式,不论是皇家还是普通人家,但如果孩子太小,或者因为特殊情况,就可能出现兄终弟及的现象。朱由校和朱由检的关系是兄弟不假,但要说他们关系有多么好,也不尽然。
皇家等级森严,在一定程度上,兄弟两人见面的机会可能不多,既然见都见不到,怎么能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呢?
在朱祁钰成为皇帝之前,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的关系,可能要好过朱由校和朱由检。他们的老爹朱瞻基只有这么两个儿子,所以朱祁镇和朱祁钰的感情自然要深一些,儿时互相陪伴的时间也会长一些。
那么为什么朱由校和朱由检皇位可以顺利交接,而朱祁镇和朱祁钰却反目成仇呢?
土木堡之变横刀切断兄弟感情
朱由校在弥留之际,把皇位交给了弟弟朱由检,并相信弟弟能把这个皇帝做好。朱由检虽说对此也很震惊,但仍表示会竭尽全力,由此可见,兄弟两人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史料记载:
“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但云:‘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信王出,上崩。”
朱祁镇和朱祁钰起初关系也非常好,而且兄弟两人年龄就差了一岁,从小在一起玩耍,自然感情深厚。只不过土木堡之变让一切都变了样子,朱祁镇是个比较有主见的皇帝,他宠信王振是真心实意,而且王振除了擅权,对皇帝也是毕恭毕敬。
土木堡一战,明军损失二十万精锐,朱祁镇被俘,听到消息的朱祁钰一定很伤心。在出征之前,朱祁镇就把监国大权交给了弟弟,一般来讲,让弟弟监国的比较少,一般不是太子就是权臣,让兄弟监国的风险太大。
然而,朱祁镇对弟弟朱祁钰十分信任,所以说在土木堡之前,他们兄弟二人的关系还是十分融洽的。朱祁镇被俘之后,朱祁钰被迫做了皇帝。朱祁钰本不是个有野心的人,且他对此前的生活也很满意,皇帝对于他来说是个烫手的山芋。瓦剌大兵压境,城内谣言四起,这皇帝就好像被人架在火上烤,谁愿意做这个冤大头呢?
好在朱祁钰的运气不错,碰到了于谦等几位重臣,保住了京城的安危,但随着时间的继续,朱祁钰终于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这每天吃尽穿绝、应有尽有、一呼百应、纸醉金迷的生活,让朱祁钰陶醉了,于是朱祁钰不想放下手中的权力,兄弟的裂痕由此产生。
权力对人的诱惑甚至可能高过金钱和美女,如果沾染,就会像毒品一样令人欲罢不能。人性就是如此,正是这如浪潮一般的欲望,刺激着人类不停向前发展,我们不能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朱祁钰,而这些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王振。
一山不容二虎
按常理来讲,只有前一任皇帝去世,下一任皇帝才能接班,这是规矩也是人之常情,朱由校死后,让信王朱由检接班,顺理成章,没有任何违和感。
朱祁镇被俘,在瓦剌军营中受苦,朱祁钰成了新皇帝,而且还是被逼上位的,等朱祁钰收拾完了烂摊子,打赢了战争,还得接回哥哥朱祁镇。
不论事情有多复杂,但这两位皇帝同时存在,一个是前任,一个是现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比较少见,尤其两人不是父子,而是兄弟。
如果是父子,一般是老皇帝把权力交给太子,自己去做太上皇,这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好比宋高宗赵构,让位给宋孝宗赵昚。
同样拥有皇位继承权的朱祁镇、朱祁钰在七年时间里,都生活在京城里,只不过住的房间不一样,一个在南宫,一个在乾清宫。
一山怎么能容下两只老虎,一个皇城能存在两个皇帝吗?
不可能!不论如何,朱祁镇、朱祁钰只能留下一个,这大概就是事物发展的定律,政治的必然性。
朱祁钰虽然贪恋权力,不肯撒手,但他缺乏政治博弈的魄力和手腕,他囚禁他哥哥也罢,虐待他哥哥也罢,却一直留着他哥哥的性命。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没有第二种选择,如果朱祁钰清楚这一切,他就要应该想方设法废掉他哥哥,或者直接令其远离权力核心。只有这样,他个皇位才能长久地坐下去。
权力交接不顺畅
假如朱祁钰是个极其善良、不贪恋权力的人,那么要想不破坏兄弟感情,有很多方法。朱祁钰可以主动接回朱祁镇,并继续用最好的条件供养哥哥,让这个太上皇好好生活下去。
朱祁镇从瓦剌回来后,可以说已经大彻大悟,最起码在初期,他是没有争权的打算的。因为塞外实在太苦了,而家里实在太好了,这巨大的感情落差,让其甘愿做一个老百姓。如果朱祁钰能善待哥哥朱祁镇,或许朱祁镇就真的不会去争什么皇位,那么朱祁钰就可以安心做皇帝,当然这只是理论推演。
除此之外,朱祁钰如果不贪恋权力,直接让位给朱祁镇,继续把哥哥推回皇帝宝座。只要朱祁镇同意,那么兄弟二人的感情甚至会更好,如此这般,朱祁镇就会生出亏欠之意,兄弟二人的所有矛盾都会化解。
上面两个方案,都必须要求朱祁钰放下欲望和野心,才能实现,实际上哪里有那么容易。朱祁钰不仅百般刁难哥哥,还废掉太子,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倒霉的是朱见济不久就去世了。朱祁镇实在不堪忍受悲催的生活,才随着石亨、徐有贞一起发动夺门之变。
由于朱祁钰准备不足,加上缺乏权谋手腕,皇权轻松易主,等到一切尘埃落定,朱祁钰也回天乏术了,等待的他只有抑郁而终。
权力交接是必然要进行的,皇帝宝座不会有空闲的时候,朱祁钰和朱祁镇的权力交接,是通过政变来进行的,所以他们的关系就再也无法修复了,兄弟由此变成了仇敌。
而朱由校这个木匠皇上就有点惨了,虽然也努力造人,也接连有三儿三女出生。但要么生下来就是死胎,要么生下来一两年之间就早夭,没有一个活下来的。
这个皇帝又喜欢游玩,没事玩COSPLAY,跟着魏忠贤、客氏胡作非为,结果天启六年,王恭厂来了次大爆炸,至今没找到原因。第二年,朱由校跑到湖里划船,好巧不巧,落水了,风一吹,得了重感冒,偏偏又不好好治,喝什么“仙药”,于是年纪轻轻,一命呜呼了。
朱由校23岁就嗝屁了,又没有后代,思来想去,自己传位给了信王朱由检,所以,他们俩关系真的那么好吗?
不一定,这种状况下,想不好也不行,至少即位的朱由检会说俩人关系好:
“来,吾弟当为尧舜。”
权力传递这种东西,如果没有比兄弟感情更深的感情,那么自然就给兄弟了!
为什么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关系这么好,而朱祁镇和朱祁钰为何却反目成仇?
在“土木堡之变”前,朱祁镇和朱祁钰关系实际上远比朱由检和朱由校这对兄弟的关系好。
作为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钰由于母亲吴氏是朱瞻基在皇太孙时的婢女,所以庶出的身份,决定了他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去考虑又权力有关的东西。
不过宣德10年,朱瞻基驾崩后。8岁的朱祁镇封7岁的朱祁钰为郕王,颇有点“桐叶封弟”的意思。
但这背后其实可以看出,张太皇太后对这个庶出的孙子还是颇为照顾。因为即便按照祖宗成法,封王就藩,也要等到朱祁钰成年。
朕弟祁钰今特颁册宝封为郕王。尔其恪勤忠孝,亲贤爱民,永笃籓辅,钦哉毋怠。——《明英宗实录》但是朱祁钰封了王以后一直留在京城未就藩,而朱由检被封为信王后也是一直在京城未就藩。
虽然表面上都是因为兄长喜欢弟弟,不让就藩,但背后还是有很大区别。
朱祁镇是喜欢弟弟,自己离开京城,由弟弟朱祁钰监国。要知道监国理论上是太子的事情,当然朱祁镇的太子太小,没能力监国。可是历史经验通常最忌讳的就是交给兄弟监国,但是朱祁镇并没有此忌讳。
朱由校是需要弟弟,朱由校绝非只是一个只会做木匠活的皇帝。他是明朝后期权谋手段仅次于嘉靖的一个权谋高手。只不过他读书少,所以没办法像嘉靖那样,用文官集团擅长的礼仪来征服文官,他只能用魏忠贤这种没文化、不讲理的人开压制文官。自己装着不关心政事。但是翻来《明实录》,朱由校无论战略眼光还是驭人手段以及识人之明,只要深究一下,让人脊背发凉。但他也有缺点,就是遇事不能断,看得很通透,就是没行动、没结果。他留着朱由检,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自己没后,以防不测。但是他也知道朱由检这人做皇帝水平不行,这也是他最终的无奈之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朱祁镇和朱祁钰在发生问题前,关系比朱由校和朱由检关系要好很多。
但是最终“土木堡之变”以后,朱祁钰和朱祁镇的身份已经发生了逆转。一旦尝试过权力,谁还舍得放下?更何况这背后该牵连着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所以朱祁镇恨朱祁钰背信弃义,朱祁钰恨朱祁镇为什么不死,让自己背信弃义。最终两人在土木堡之变后,兄弟再未见面、纵谈情深。
而朱由校很遗憾自己要走了,自己认个儿子回来继承自己的江山,似乎也可以满足自己一个有嗣的愿望,但是那样大明姓不姓朱都未必了,还是交给自己弟弟踏实一些。还留下一段佳话这不好么?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为什么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关系这么好,而朱祁镇和朱祁钰为何却反目成仇?
朱由校临终之前,握着弟弟朱由检的手,亲手把老朱家的江山交给了朱由检,这么看关系确实不错。
不过,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玉兄弟俩的关系,实际上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前,其实也不坏。
朱祁镇在正统十四年听信了王振的谗言,不顾一切地亲征,而在亲征之前,他又亲自命令朱祁钰“居守”。
何为居守?
说白了就是朱祁镇亲征在外,无法顾及朝中政事,皇太子朱见深还穿开裆裤,所以就让朱祁钰留守京师。
也就是让朱祁钰代为处理朝中事务,虽然朱祁镇并没有明确敕封他为监国,但他就是实际上的监国。
虽无监国之名,所作所为皆监国之实。
从这一点来看,倘若朱祁镇和朱祁钰关系不好的话,朱祁镇绝不会在自己亲征的时候,给朱祁钰这么大权力。
因为他得保证他出征在外的时候,朱祁钰不会在后院放火,不会借着手中的权力在背后捅他一刀。
后来朱祁镇和朱祁钰之所以会反目,说到底还是为了皇帝那个位置,这兄弟俩谁都有点不甘心。
朱祁镇回京之后,虽然不甘心就这么让朱祁钰坐在那个位置,但是一时之间又拿朱祁钰没有办法。
朱祁钰接朱祁镇回京之后,屁股已经坐热了,又做出了一点成绩,享受了权力的快感,当然不甘心还位于兄。
朱祁镇再一次回到京师,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
朱祁钰早就已经在于谦的帮助之下坐稳了那个位置,朱祁镇的旧臣该打压的也已经打压了,朱祁镇根本翻不起风浪。
朱祁镇当然不敢怎么样,只能乖乖地听从朱祁钰的安排,住进了南宫,过了几年幽禁生活。
倘若朱祁钰当时能够狠心一点的话,其实朱祁镇是根本不会再有一丁点的机会,毕竟八年时间让朱祁镇生一场重病一点也不难。
可是他却看在和朱祁镇兄弟一场的份上,始终没有动手,这才让朱祁镇和他的旧臣有了翻身的机会。
朱祁钰,错就错在不够狠,这是为帝王者所最忌讳之事。
但凡能够建立千秋功勋的一代帝王,未有不狠之人,这一点就注定朱祁钰不可能成为为人称颂的一代帝王。
那么朱由校和朱由检这兄弟俩的关系,又为何能够从始至终的兄友弟恭呢?
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俩的关系能够从一而终,一直以兄友弟恭的形象展示给世人,关键在于朱由校无后。
朱由检之所以一直在朱由校面前表现出一个好弟弟的形象,说到底也是无奈之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朱由校在位的时候,权力是他和魏忠贤一把抓,朱由检再怎么着也就是一个信王,他难道还能翻天不成。
哪怕是朱由检藏着一颗野心,他在朱由校面前也不可能,更不敢表现出来,不然就是一条死路。
既然不能表现出来,又不至于让魏忠贤抓住把柄,那么朱由检在朱由校面前那就只能有一个人设。
那就是好弟弟!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通过这份难得的兄弟情来获取朱由校对他的信任,从而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也就是因为这样,朱由校才会在临终之前,才会出于这份兄弟情儿而将位置传给了朱由检。
当然,这也是因为朱由校只有这么一个选项。
说句诛心之言。
倘若当时朱由校的三个儿子有一个仍然活着的话,那么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友弟恭的形象可能就得破灭。
朱由校在1627年病逝之时年仅22岁,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也才16岁。
这时候即便朱由校的长子还活着也不过4岁,次子还活着也不过3岁左右,第三子还活着也就只有2岁。
让朱由校这三个儿子当中的其中一个还活着,并且由他这个儿子即位的话,那就会兴成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
当时魏忠贤手里的权力可比朱由检大啊,真要让朱由校的儿子即位,那么朱由检就性命危矣了。
朱由检要想不被继续掌权的魏忠贤铲除的话,那他就只能想方设法地去铲除魏忠贤,从而保全自己。
可他本身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虽然只有雄心壮志而无雄才伟路,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的野心。
而且对魏忠贤出手,就等于是在对那个小皇帝出手了,他很可能就会趁机把小皇帝一块拉下马。
所以说,朱由校和朱由检的兄弟情看似深厚,其实也很脆弱,好就好在朱由校无后,没有人威胁到朱由检而已。
为什么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关系这么好,而朱祁镇和朱祁钰为何却反目成仇?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封建时代皇帝的继承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父死子继”,一种是“兄终弟及”。在明朝皇帝的皇位继承问题上,有两次继位是颇为相似,分别是:
明代宗朱祁钰继承了明英宗朱祁镇的皇位;
- 明思宗朱由检继承了明熹宗朱由校的皇位。
明朝的这两次皇位更换并不是传统的“父死子继”,而是弟弟继承了哥哥的皇位,但不同的是,朱祁钰的继位纯属意外,朱由检的继位才是“兄终弟及”。
都是兄弟,为何结局不同?明朝这两次弟弟继承皇位的过程中,崇祯帝朱由检是顺利继位。
当时明熹宗朱由校因为划船落水后留下病根,身体的健康状况日益严重。朱由校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便召朱由检入宫安排继位时宜。朱由校在病床上还拉着弟弟的手说:“来,吾弟当为尧舜。”整个过程非常和谐。
朱祁钰的继位就不一样了,那是一场意外。当时明英宗朱祁镇年轻气盛,轻信宦官的谗言要亲征瓦刺,临走的时候还安排了弟弟朱祁钰监国。
监国的意思就是帮皇帝代理朝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监国的人也暂时获得了行使皇帝权力功能。因此能够胜任监国大任的人必定是皇帝最亲近、最信任之人,朱祁镇安排了朱祁钰来监国,也说明他们兄弟之间感情还是不错的。
后来意外发生了,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朝廷的大臣们就商议需要立新君。从正常的继承顺序来看,应该由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继承皇位,但当时朱见深只有2岁,有大臣就向孙太后建议把皇位传给正在监国的朱祁钰更为合适。
就这样,朱祁钰意外地当上了皇帝,后来朱祁镇回来就成了太上皇了。当时的朱祁镇才二十出头,正年轻的时候,而且从他御驾亲征的表现来看,他会甘于让位?结果就爆发了夺门之变,兄弟反目成仇!
所以我们从这两次皇位更换过程可以看到,朱由校是在病危的时候把皇位让给弟弟,朱祁镇是在发生意外后被弟弟“夺”去了皇位,结局自然就不一样了。
结束语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意外做了皇帝,但从“谪长继承制”来看,当时的朱见深始终都还是谪长的“大宗”地位。
朱祁钰做皇帝那段时间,他非常着急的要立自己年仅四岁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这也是不符合谪长继承制的。如果当时他可以妥善安排朱祁镇,并且还是立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为太子,那他不仅是执行了“谪长继承制”,更能赢得贤君的名声,夺门之变也有很大的机率不会发生!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朱祁钰将未来寄托给了儿子朱见济,结果朱见济却早早夭折;土木堡之变后,朱见深眼看就要无缘于太子之位,结果夺门之变让他重新做上皇太子,并成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为什么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关系这么好,而朱祁镇和朱祁钰为何却反目成仇?
没太多特殊原因,只是因为朱由校短命,朱祁镇相对长命。在皇位的诱惑下,再坚固的手足情也会变成塑料兄弟情,脆弱的不堪一击。
朱由校两兄弟的父亲是明光宗朱常洛,朱由校大弟弟朱由检5岁半,是朱常洛的长子。作为明朝地位最不稳固的太子,整天担惊受怕的朱常洛,压根没时间来管理这两个儿子,这导致朱由校成了半文盲。两兄弟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幼年丧母,所以两人都由朱常洛的另一位妃子来抚养长大的,正因为如此,两兄弟感情还不错。
从正常的历史走向来看,皇位跟朱由检是没有半点缘分的,因为自己的哥哥出生就是万历亲封的皇太孙,继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顺。但是朱由检即位后,没几年就挂了,而且还没有后代,这时候皇位就落到了最有资格的朱由检身上。按照兄终弟及的祖制,朱由检的皇位来路很正,这时候他哥哥也去世了,自然不会跟他有冲突。
朱祁镇和朱祁钰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两人的妈都还在,所以是由各自的母亲抚养长大。在朱祁镇四个月的时候,就被明宣宗册封为皇太子,作为明宣宗的长子,继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顺的。虽然朱祁钰是弟弟,但是只比朱祁镇小十个月,所以小时候两人也是一起玩到大的,兄弟之间的关系并不差。
然而作为明朝最能折腾的皇帝,朱祁镇亲身示范了主动送人头的戏码,把自己留在了瓦剌人的大营里。这时候被指定为朱祁镇备胎的朱祁钰,在朱祁镇他妈和大臣的拥护下,突然间转正了,而且还带领臣民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凭借着战功,朱祁钰坐稳了皇位,而且还比他哥干得好,为了长时间干下去,朱祁钰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一方面朱祁钰把哥哥囚禁起来,不让他接触外人;另一方面又把哥哥儿子的太子之位废掉,换成自己的儿子上位。但是好人不长命,纵然自己使尽了招数,却事与愿违。朱祁钰的儿子最终没有活下来,自己在这时候也快不行了。一帮投机分子看准机会,把被囚禁的朱祁镇重新扶正,可怜的朱祁钰就这样被废掉,并很快死去。
由此可见,朱由校两兄弟关系好,主要是因为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双方的权力交接是正常的传承关系。而朱祁镇两兄弟原本关系也挺好(不然朱祁镇不会册封朱祁钰为自己亲征后的监国),只是中途发生了不正常的权力交接。如果朱祁镇死在了亲征前线,可能他跟朱祁钰的关系就会想朱由校兄弟那样,比较正常了。
为什么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关系这么好,而朱祁镇和朱祁钰为何却反目成仇?
明朝历史上有两对同父异母的兄弟皇帝,分别是朱祁镇、朱祁钰兄弟和明朝最后的两个皇帝朱由校、朱由检兄弟。朱祁镇、朱祁钰反目成仇,朱由校、朱由检兄弟却没有像他们的祖辈那样不和谐,朱由校病死后,反而把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
朱祁镇、朱祁钰的父亲就是大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意外去世让幼小的朱祁镇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帝,小皇帝在亲政时,赶上北方的瓦剌人经常到明朝骗取财物。朱祁镇很愤怒,在宠信的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很不幸的是,在征伐瓦剌的过程中被俘虏。瓦剌希望依靠明朝皇帝进一步勒索财物,但当时孙太后和兵部右侍郎于谦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击退了瓦剌人。
瓦剌人感觉到了朱祁镇已经没有用处了就把他放回来了。如果此时朱祁钰把皇位还给哥哥或者保留侄子朱见深太子的位置或许兄弟也不会反目。但在权力的诱惑下,朱祁钰废了侄子朱见深太子的位置,转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并囚禁了返回北京的哥哥。囚禁期间,朱祁钰让锦衣卫严加防范自己的哥哥,让曾经的一国之君和自己哥哥吃穿不足,饥寒交迫,愤恨的种子在此时就已经种下了。经过七年的囚禁生活,在心腹的协助下,朱祁镇实现了复位。囚禁的屈辱让朱祁镇不在顾及亲情,把朱祁镇软禁起来,当年,朱祁钰就病重死了。并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戾是罪过的意思。可见,朱祁镇对于弟弟朱祁钰是多么的恨。
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是明光宗朱常洛的两个儿子,朱常洛在位不足一年就去世,同样年幼的朱由校即位,此时,关外的女真人逐步兴起,威胁着蓟辽安全。但朱由校是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整日醉心于木工,不理朝政,让太监魏忠贤掌握朝政,一次落水生病服用所谓仙药让朱由校一命呜呼,因为没有儿子,在去世前,指定自己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检委皇位继承人,朱由检也成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
从明朝两对兄弟皇帝的人生经历看,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的感情要好过他们的祖辈朱祁镇和朱祁钰,不难看出,主要原因,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关系恶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权的争夺,试想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朱祁钰一辈子也不会做皇帝,不会贪恋皇位囚禁自己的哥哥,也不会让自己的哥哥过着八年的非人生活。而朱由校在病死前传位给弟弟朱由检,双方并没有真正出现在皇权的争夺中,哥哥临死还把皇位给了弟弟,兄弟关系自然更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