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庄烈帝朱由检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城,朱由检心如死灰,在煤山自缢而亡,至此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很多人说明亡于嘉靖,明亡于万历,嘉靖沉迷修道不问政事,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这两位皇帝的确应对明朝灭亡负一定的责任。然而,实际明帝国亡在崇祯手中,也就是说崇祯帝要负主要责任。

再看时间,在1598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六年,明军还赢得了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垫定了东亚三百年和平,明军的战力不可谓不强。到了崇祯年间,手下大将如云,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等等,兵力仍有八十万之多。

李自成兵多,但空有其表,战斗力差,后金军实力强悍,但兵力少,且有山海关阻拦,很难攻入京城腹地。皇帝的统筹规划能力在此变得尤为重要,要说崇祯可以同时剿内匪平外贼,扭转乾坤这不太现实,但如果规划得当,延长明王朝寿命应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崇祯不死,吴三桂不会投降满清

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灵魂核心,所谓人无头不走,如果皇帝都死了,手下的大臣、将领必然会人心涣散。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很多人有南迁的想法,虽然这有些许懦弱做派,但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假如当时没有于谦挺身而出,北京保卫战的胜败还很难说。

北宋靖康之难过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建立南宋,虽说赵构这个皇帝经常被后世人唾弃,但要没有赵构建立政权,组织军兵抵御金兵,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南宋中兴,可见皇帝对国家有多么重要。

史料记载: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在国家危亡之际,大臣劝说崇祯帝南迁,崇祯帝果断地拒绝了,一方面这是崇祯的性格所累,刚烈的性格令其无法接受亡国的现实,于是他选择“死社稷”,另一方面,崇祯帝做不到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当时南迁应是最好的办法,倘若崇祯帝南迁,可能出现转机。

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他能抓住机会,发挥才能,一举成为运筹天下的王侯。崇祯帝则无法忍受屈辱苟活,他的死也就宣告的国家的灭亡。

当然,崇祯帝或许也想南迁,只是太过顾及众臣的想法,一直想寻找个台阶,结果自己被自己所累。

崇祯的死直接导致了吴三桂的投降,此时的关宁重兵还在吴三桂手中,在得知崇祯死讯后,吴三桂也陷入到激烈心理斗争中。吴三桂的忠诚度也许不高,但如果崇祯还活着,他必定还是会去勤王,如果崇祯南迁,吴三桂也会率兵辅助。

明军最精锐的关宁军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清军击败过,倘若崇祯手中牢牢地掌控着这支部队,再设计拉拢李自成的部队,明朝必定不会亡国。

而且南部是赋税重地,西部是张献忠在,北部李自成跟满清作战。负重前行固然重要,但是当背负的东西不能保命,反而害命时,不妨丢掉这些,集齐骨干,以图再起。

南明尚且存在了十八年,而南宋则存在了一百五十二年,倘若崇祯帝能忍辱负重,选择南迁,积聚力量再伺机反击,或许真的有“收拾旧山河”的机会。

而他一死,国家无首,几个王爷自立为帝,还互不承认,增加内斗,也让那些有心报国的将领不知道该投靠谁,拱手把天下让给了满清。

如果崇祯能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天启七年,八月,崇祯帝即位,短短三个月内,魏忠贤就在发配去凤阳的路上自杀。年轻的皇帝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复兴使命,且崇祯也有着一定的政治手腕,几番下来就废掉了魏忠贤,这也让崇祯帝权力欲望膨胀,走向了独断专行的道路。

崇祯即位后,再次复用袁崇焕,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当时可以掌控辽东全局,抵御后金的也只有袁崇焕。只不过袁崇焕太过放肆,杀掉毛文龙,在和清军作战时也犯下不少错误,但这些都不是袁崇焕被杀的理由,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崇祯对其不再信任。

史料记载:

“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基本原则,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辽东也就变成一盘散沙,明亡就成了必然。袁崇焕是做了不少蠢事,而杀掉他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能让袁崇焕意识他的问题,戴罪立功,辽东的局面也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明末的另外一个重量级将领,就是孙传庭。崇祯九年,孙传庭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关中乱匪。当时高迎祥所部是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孙传庭在黑水峪击败高迎祥,刘哲、高迎祥等首领被俘,押送京城。

史料记载:

“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伪领哨黄龙、总管刘哲,献俘阙下。”

李自成接替高迎祥,成为新的闯王,继续组织人马和明廷抗衡,在朝廷的高压剥削之下,明末农民军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付这些起义军,主要依靠孙传庭和洪承畴。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从庆阳打到潼关,击败李自成多次,最终把李自成赶到了洪承畴的埋伏圈,李自成只带了十八人逃走,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史料记载:

“而闯王李自成者,为洪承畴所逐,尽亡其卒,以十八骑溃围遁。关中群盗悉平,是为崇祯之十一年春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孙传庭能取得如此成就,十分不易,如果朝廷继续派孙传庭追击李自成,不给李自成恢复的时间,那么内忧就可以解除。奈何清军突然进攻,并且由于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不信任,令其战死在巨鹿,无将可能用的崇祯只能调孙传庭对付清军。

这一重大战略失误,给了李自成可乘之机,很快便卷土重来,之前孙传庭的努力几乎白费,倘若卢象升能守住京师,孙传庭剿灭李自成,局面会大大改观。

时局紧迫到这般地步,孙传庭要求回关中剿匪,而崇祯命令其戍卫京城,几番拉扯之下,竟把孙传庭打入监牢,这一关就是三年。崇祯的疑心病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发作,一步错、步步错,等到李自成再次发展壮大,也就再也无法收拾了。

综上所述,崇祯帝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且疑心太重,为此丧失大把的机会,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因此而死,“然皆诸臣误朕”,这点实在难以服众,这些名臣宿将皆在为国而战,最终他们却因自己人而死,令人惋惜。

除了主观因素,还有很多客观因素,比如天灾、瘟疫,再比如党争顽疾,这些也是崇祯帝难以改变的,但亡国之君,难辞其咎!

当然,我们也是事后诸葛亮,如果真正站到崇祯帝的角度思考,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崇祯皇帝本来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但是,其兄天启帝英年早逝,太子年幼,再加上当时大明内忧外患,时为信王的朱由检因此得以即位。

但是,崇祯本来是当作王爷来培养的,不懂帝王之术在于平衡,一上台便搬倒御用打手魏忠贤,使东林党人坐大,朝政失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崇祯若想中兴大明,方法如下:

一,继续重用魏忠贤,加收商税矿税,不征三饷。

二,全面开关,陆地上则开口岸,与满蒙藏越互市。

三,承认努尔哈赤的大金国,封其为国王,以实际控制线为国界,大明嫁公主和亲,友好通商。

四,征召在华传教士入朝,按其能力授职,或为顾问,或为画家,或为工程师,或为火器专家,或为医学教授等等,一经录用,待遇优厚。

五,联系葡澳当局,请其派遣各种专家包括军官入京,由大明聘请教授大明指定人员。

六,命人将己经传入福建的土豆、蕃薯以及玉米等高产耐寒耐旱农作物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培育并推广。

七,命锦衣卫调查藩王宗室与官员,一但有违法犯罪行为,立刻抄家。

八,设立大明银行,发行纸钞,以国家信用为担保,设准备金,收税只收纸币。

九,派大军入陕西,剿抚并重,扑灭起义军,并以工代赈,推广土豆蕃薯玉米等农作物,另外,灾区免税五年。

十,建立新式陆军,以传教士与葡澳军官为顾问和教官,编练西式军队,灌输以武士道精神。

十一,废海禁,禁止妇女缠足、裹胸,允许妇女工作或者做官。

十二,鼓励发展科技,大力发展工商业,士农工商,皆为国本。

十三,设立科学院,招揽国内外的科学家。

十四,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与海军军官学校,以威海卫为海军基地,创建海军。

十五,将北方流民通过海陆等方式移往南方开发建设。

十六,终生不用袁崇焕,袁大炮仅仅嘴上功夫了得。重用孙传庭、孙元化、满桂、赵率教等人。拉拢毛文龙与郑芝龙。

十七,改良科举,加入数学、物理等学科,求知识于世界。

不出十年,大明内患早平,经济繁荣稳定且高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崇祯可逐步废除宗室供养制度,甩掉这个大明毒瘤,或者占领澳洲,裂其土封与众藩王,命令藩王远赴澳大利亚就藩。

此时,新军早已练成,再加上大明先进的生产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联合林丹汗与朝鲜剿灭金国应该不难。

此后,崇祯设军机处,不设储君,传位诏书放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在南方继续改土归流,使政令统一。

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并移民开发东北,伺机消灭林丹汗。

占领东南亚,联合葡萄牙人,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大明版图与殖民地澳大利亚联为一体。

若如此,则天佑中华!

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崇祯继位之后明朝还没有走向穷途末路,如果当时崇祯能够采取正确的对策,应该可以翻盘。我觉得崇祯只需采取三个对策就行了!

第1个对策,继续重用魏忠贤。


到明朝末年,朝中东林党人的势力已经变得极为庞大了。这群人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绝大多数人都缺少家国天下的情怀,变成了一群国家蛀虫。所以,当东林党一家独大的时候,必须要有一股势力能够与之对抗,而魏忠贤就是担任了这样的角色。崇祯继位之后,其实应该继续重用魏忠贤,让他和东林党互相制约。同时,魏忠贤也可以担任充值中的白手套,帮助他去东林党那里搞钱,这样,东林党既不敢瞎胡闹,崇祯也有军费了!




第2个对策,推恩令。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们和清朝后期的八旗子弟一样除了消耗政府的银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关键是这帮人消耗的钱粮太多了,到嘉靖年间宗室每年消耗的俸禄已达200万担粮食,到崇祯年间估计怎么着也得300万担。 所以,崇祯应该效法汉武帝执行推恩令,减少国家负担。而且,明朝的王爷们比汉朝的王爷们可弱多了。由于明朝历史上爆发过燕王朱棣造反,宁王朱宸濠造反,所以这些王爷被看得死死地。 到了崇祯时期,明朝的王爷们已经没有了可以反抗朝廷的军事资本。所以,如果崇祯执行推恩令,那些王爷虽然不愿意但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推恩令之后,明朝的财政负担又会减轻许多。假如推恩令可以节省100万担粮食,按照2两银子一担计算,就可以每年节省200万两银子。

第3个对策,放权。

其实,明朝到了末期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相比都没什么区别。由于朝廷腐败,整个国家的执行力已经降低到骇人听闻的水准。这个时候,面对各地的反叛和农民起义,如果依靠朝廷的统筹,不仅效率低,而且由于得不到一线的真实情况,也会在发布政策的时候出现巨大的偏差。所以,到王朝后期,朝廷往往两害取其轻,为了保证王朝不被覆灭,开始向地方放权。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大起义是这样,清朝末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也是这样。

明朝虽然没有办法效法清朝,但崇祯完全可以效法东汉末年对地方放权,给西北地区和长城沿线的将领更大的自主权。包括但不限于财政大权和军政大权。也就是说通过把当地的军官培养为军阀来对抗李自成、张献忠和皇太极等人。

有人可能会觉得,明朝的地方将领对付农民军可能不是问题,对付皇太极的后金就不行了。不是这样的,从努尔哈赤起事以来,明朝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并不弱于八旗。到了皇太极时期,由于当时八旗子弟已经不事生产,开始变得养尊处优,战斗力和努尔哈赤时期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只不过明朝军队当时更烂罢了。所以,只要崇祯放权,让地方将领放开膀子和后金作战,最起码有能力在北方的边境上建立一道后金无法逾越的防线。如果崇祯愿意把外东北地区送给那些能征惯战的将领,我估计用不了几年后金就得被灭掉。

当然,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西北和东北地区将会崛起几个让崇祯朝无可奈何的大军阀。不过,即使崇祯不放权,到崇祯后期吴三桂、左良玉等人也已经成为军阀了!所以,与其这些军头早晚军阀化,还不如把他们送到关外、西北和敌人死磕。

以上三个举措可以让明朝的运转保持比较正常的水平上,还可以解决财政困难,更重要的是让明朝有了一群敢于和敌人拼命的军人。

如此,明朝怎么着也能再延续几十年!

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崇祯翻盘的机会很小,近乎没有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在其建立初期都是制度的建设时期,在这一阶段,任何的改革都是容易一些的,其中涉及的无非是在废墟上进行利益的再次分配的问题。

然而在制度建立之后,逐渐形成了大家都认可遵行的规范,那么就会因此产生依附于这种制度而获取利益的利益集团,任何改变原有制度的行为都是为这些利益集团所厌恶或者说是反对的。

这也是历史上所有的变法成功的很少的原因,问题谁都知道,办法谁也都知道,想改,没门!

以商鞅变法为例,能够成功的原因是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而秦孝公则是得到了嬴氏王族的支持,这种力量足以压制住原来的利益团体老士族,才取得了成功。

而王安石和张居正的变法,却陷入了无尽的内斗之中,心力交瘁,人亡政息。

崇祯和上边这三位从能力到威望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因此即使他有再好的变法计划也没有任何实施的可能。

他唯一能够依赖的力量其实是内廷,但是还让他自己给废了,魏忠贤之后内廷压制不住外廷,朝局失衡了。

朝廷文官的后面是江南商人集团,武将的根基是辽东军阀集团,各自有着自己盘根错节的利益。

想收商税文官不答应,因为收的是他们家的税。

想弃辽东武将不答应,因为他们的土地都在辽东。

想与后金和谈祖宗不答应,因为天子守国门。

想诏安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不答应,因为他们投降了也是死路。

想老老实实的种田吧,老天爷不答应,正赶上小冰河期,年年绝收。

所以怎么想他所处的都是一个死局,即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加上朱重八,想破局都很难,何况朱由检这傻孩子?

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崇祯皇帝究竟有没有翻盘机会?

先说结论,明思宗朱由检的个人性格缺陷决定了即便历史重演,他也没有翻盘机会。

表面看大明亡国是由于在面对民变时剿与抚,面对外族入侵时攘外与安内,兵临城下时南迁还是固守等一系列选择中举棋不定、首鼠两端所致,但说到底还是崇祯个人性格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的。

一、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

从自律、勤勉、用心的意义上讲,崇祯是古往今来难得一见的好皇帝。引述一篇当时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声讨李自成的檄文可知:。。。。。今上特兴,德勋益备。。。。以兵兴而派出饷,是糜饷者兵也,而饷非自私,顾犹诏旨频频有再累吾民之语。第当天灾修省无一时自逸之心,素膳布袍,真能以天下之肥而已之瘠。。。。”

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也说:嗟我先帝,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二、性愎自用、生性多疑,怙前一往

崇祯一朝,各部尚书被更换的,总计吏部十三人、户部八人、礼部十一人、兵部十七人、刑部十六人,工部十三人、都察院十三人,所谓的七卿大员每人平均的任职时间不到一年三个月。而位居要津的内阁辅臣也用了五十位,后人称为“崇祯五十相”。这样的用人无度终于导致众叛亲离,思宗感慨地说:“君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

三、用非其人,益以偾事,举措失当,制置乖方

纵观崇祯用人,总体来说应定性为“所托非人”,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从前期的温体仁、周延儒、杨嗣昌,再到代帝议和的陈新甲、代帝出征的李建泰,不一而足。而崇祯本人在存亡之际无法作出暂时议和的战略决择、生死关头仍捂着内库大银不动分毫、兵临城下仍下不了南迁决心,终致大明覆亡而不可救。

从表面上看,崇祯的多疑寡恩导致众叛亲离,遇事无决断力导致坐失良机,但是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崇祯皇帝属于典型的缺乏非整合能力的人格。所谓非整合能力是指人们承受、认知情绪上的复杂性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个体能够容许矛盾的信念、情感同时存在,并不会感到不适。这样的人对待人和事都更宽容,更能够接受不完美和变化。而欠缺非整合能力的人,会对复杂的矛盾的认知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容易走极端,倾向于对人和事的绝对信任或绝对不信任。是以,即便再来一局,仍将是同样一曲悲歌。

崇祯皇帝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如何翻盘?

有,先和关外后金讲和,然后集中力量扑灭关内农民起义的火焰,这个是可能的,李自成和张献忠被明朝几大猛人追得钻山洞就可以看出,明的失误主要是两线作战,顾此失彼,最终崩溃[抠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