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在第二次被废之前如果主动向康熙认罪,是否可以得到宽恕?为何?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简直就是愚蠢的存在,上搞不定皇上,下干不过兄弟,最终经历两立两废后,被永久圈禁。
而最终导致他被废的原因是谋反,所谓谋反大罪,罪不可赦!
而他之所以要谋反,就是因为自己跟任伯安的书信落到了康熙帝手中,而康熙帝发明诏回京,要找太子胤礽兴师问罪。
那么我们不妨做一个设想,假如太子胤礽没有谋反呢,他还会不会被康熙帝废掉呢?
一、太子胤礽能不能保位,关键不在于他,而在于康熙帝:
可以说康熙帝最开始那是相当的信任太子,即使开篇朝堂之上,因为国库空虚谴责太子的时候,也把其他阿哥带上了: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
面对老四胤禛赈灾顺利,太子胤礽也是明朝暗讽,说他不够仁德,由于当着三位上书房大臣的面说的。所以康熙帝不得不转移话题,讲到沙琪玛好吃,硬给岔开了话题。
老四胤禛的儿子弘时病了,也是康熙帝提醒太子胤礽要去关心一下兄弟们。结果这太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反而是老八胤禩没有嘱咐,自行前往探望,还守了一夜。
甚至于,太子胤礽为了补上自己欠的户部欠款,不惜卖官,康熙帝知道后也不过是摇摇头,咬咬牙也默许了。
康熙帝第一次对太子胤礽失望,就是在追缴户部欠款这件事上,他问太子: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份上了?”
结果太子胤礽就理解成了这个账不能再追下去了,于是他又开始打老四胤禛的小报告:
“皇阿玛圣明……要说弄到今儿这个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举荐的那个田文镜……”
二、大家注意,这时候的康熙帝是十分厌烦的: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得不对,你说说嘛。”
这句话要好好地理解一下,可不是说让太子胤礽去管老四胤禛哦,而是去管一下阻碍田文镜的,阻碍老四胤禛追欠款的人。
大家想一下,康熙帝为了让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已经死了一个魏东亭。不要以为魏东亭是老四胤禛逼死的,实际上就是康熙帝默许他死的,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分析过。
另外那些老臣康熙帝也掏出自己内库银子替他们还了,老三胤祉也替还了,只要再搞定那个老十,追缴户部欠款的事就成了。
可惜太子胤礽理解错了康熙帝的话,跑过去阻止了老四胤禛继续追缴欠款:
“这件事情本来我是不管的,这么一件简单的差事,朝廷派了一位郡王,应该是完全能够办得好的,可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我就不得不管了……”
关键是缓期交欠款这条命令是谁下的?
可不是康熙帝哦,而是太子胤礽:
“当然,我还没有向皇上请奏,我相信,以皇上的圣明一定会恩准!”
是的,康熙帝此时还是宠爱太子胤礽的,虽然他的表现让老四胤禛功亏一篑,让这个差事彻底破产。但他还是默许了太子胤礽的行为,同时还把老四胤禛敲打一番,批评他一向以精明自诩,却漏掉了三条大鱼。
而对太子胤礽的失望之意也跃然脸上: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三、等到了刑部冤案的时候,康熙帝更是失望透顶,再加上佟国维那一番投鼠忌器的描述:
“臣担心一层一层彻查下去,会牵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将无功而返。”
康熙帝自然知道佟国维所言的寓意,但是被将在了这里,不得不表态,无论查到谁,绝不姑息!
但事后,康熙帝就有点后悔了,毕竟是当了几十年,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啊,所以他心里更愿意让老四胤禛来审案,谁知道被老四胤禛玩了一招冰火两重天,风寒了。
后来老八胤禩把肖国兴口供连夜提交给康熙帝,康熙帝是迷茫的,是不知所措的,无奈之下找到了张廷玉。张廷玉何等聪明,一把火把奏折烧了,康熙帝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干掉太子胤礽,我何必去惹这个骚:
“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
康熙帝最终决定还是保住太子胤礽,但是太子胤礽确实是病了,同时病了的还有老八胤禩,那些虎视眈眈盯着太子位的人:
“你说你的儿子病很难好了,我看是我的儿子他的病也是很难好了!”
直到热河狩猎,康熙帝一直以太子病了为由,不让他出来见蒙古王公,并让老八胤禩接替自己招待贵客。由此可见,他此时已经心生替换太子胤礽的想法,只是还没有到达临界点。
随后便是鹿园事件,再到八大山庄被围事件了,实际上张廷玉已经告诉康熙帝,调兵手谕是假的,但是康熙帝还是废掉了太子胤礽。
四、这次废掉太子,是不是康熙帝真心的呢?
是的,确实是康熙帝真心的,为了防止太子的老师一时接受不了,他在京城门口还把王掞拉上了车。但是朝堂之上,太子老师王掞还是将了康熙帝一军,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事: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
如果当天不是张廷玉聪明,及时提醒了康熙帝,很可能他就中了王掞的计谋了,最终不过是把王掞打回家,让他子女好好看着他了事。
因为康熙帝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太多爱惜自己的名声,所以王掞的话也深深烙在他的心里。再加上举荐新太子一事上,并没有达到他满意的效果,反而注意到这个皇子们的拉帮结伙,以及无所不用其极。
于是复立了太子胤礽,当然并不是再给他机会,而是让他再当当挡箭牌,以保他心目中的储君顺利即位。
所以,他当时对王掞是这样说的:
“朕只要将来,人家不骂朕是不教而诛的无道昏君,就心满意足了。”
也就是说,他复立太子胤礽,仅仅因为担心自己的名声会受到影响,毕竟八大山庄被围事件,确实不是太子胤礽一手策划的。
但是康熙帝甘心吗?
五、他当然不甘心啊,既然不甘心,那么他就得想办法再次废掉太子胤礽。
在再次废掉太子胤礽之前,他做了几件事:
首先就是分裂了八爷党势力,把老十四胤禵单独拎出来,让他到兵部管事。老四胤禛升职成领侍卫大臣,可以自由出入康熙帝寝室,从弘历骑着他的脖子写字那一幕就可以看出。同时老十三胤祥也掌管刑部,为后来太子胤礽的落马做好了铺垫。
既然复立了太子胤礽,本应该继续巩固他的权力,而康熙帝适得其反,偏偏再次给他分了权。
做完这一切之后,康熙帝选择了再次南巡,不要以为他真的是巡视国家去了,实际上就是等着太子胤礽出错,以便干掉他。
于是就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甚至于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他会不知道?
别忘了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之前见了谁?没错,张廷玉,而张廷玉就跟在康熙帝身边,年羹尧来拜见了自己,随后就发生了江夏镇血案,这里面没有关联,谁信?
直到后来老十四胤禵寄来了太子胤礽跟任伯安往来的书信,康熙帝说了什么,他说的是:
“看起来胤禵也学会用心思了!”
这正是康熙帝缺什么,老十四胤禵就送来了什么,有了这封书信,康熙帝就有信心逼反太子胤礽。但是他还是得撇清自己的关系,表明自己是无辜的,所以他才问张廷玉:
“如果朕再次废了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怎么评述?”
等得到张廷玉默许的态度后,康熙帝大悦,连下两道密诏。让老四和老十四暗中监视京内和京外的军队动向,同时自己下明诏回京路线和时间,剩下的就等太子胤礽上钩了:“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所以,太子胤礽反也罢,不反也罢,是逃不过再次被废这个结果的。而康熙帝想废掉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罢了。
就算这次绕过了太子胤礽,那么后面有怎样的圈套等着他,还不知道呢……
所以说,太子胤礽,做到这个份上,憋屈啊,难怪他自己也哀叹:
“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在第二次被废之前如果主动向康熙认罪,是否可以得到宽恕?为何?
不可以,君子之言尚不可废,何况君父。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在第二次被废之前如果主动向康熙认罪,是否可以得到宽恕?为何?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不是道歉就能保住太子位置,康熙不会因为太子道歉就能宽恕他。所以太子再次被废也是必然的,从第一次废掉太子后,胤礽命中注定,不能继承康熙的皇位,再次道歉依然得不到康熙的宽恕。
康熙废太子,第二次道歉得不到宽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康熙是绝顶聪明的人,平三藩,收复台湾等功绩,没有一定能力的皇帝根本做不了,所以康熙在选定接班人的时候绝对不会找一个平庸的皇子接位。因此康熙也不会因为太子道歉而宽恕他。
第二:太子第二次被废全是康熙一手泡制的,就是要坐实太子的罪名,铁了心要废掉太子。如果太子没有钻进康熙的圈套可能还有机会继续做太子,既然已经进了康熙的圈套,那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就算太子道歉康熙也不会宽恕他。
第三:康熙的皇子都是个顶个的聪明,既然太子已经做错事,其他皇子会想办法让康熙废掉太子。没有一点脑子的皇子怎么能坐稳太子的位置。从八王夺位中可以看出太子显然玩不过其他几位皇子,太子太平庸。第二次道歉也得不到康熙的宽恕,最终还是会废掉太子。
第四:第一次废太子,康熙也知道是其他皇子在算计胤礽,所以才给了他二次机会。既然已经废过一次,第二次再想坐稳太子的位置那是难上加难。再说康熙对此时的太子已经失去了信心,完全看不出太子该有的样子。所以太子再次被废也是必然的,从第一次废掉太子后,胤礽命中注定,不能继承康熙的皇位,再次道歉依然得不到康熙的宽恕。
由上可知,胤礽有了第一次被废,第二次已经做错事,再次钻进康熙的设的圈套,众皇子争夺皇位显示了太子的无能,因此胤礽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不是道歉就能得到康熙的宽恕,废掉太子已成事实?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在第二次被废之前如果主动向康熙认罪,是否可以得到宽恕?为何?
我认为不可能宽恕,因为第一次被废是因为矫诏调兵,太子的手谕是伪造的,第二次被废,太子是亲自部署调兵遣将,作为高度集权的皇帝,是绝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行,中国古代历史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绝史书。因此康熙皇帝是绝对不会宽恕太子胤礽。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在第二次被废之前如果主动向康熙认罪,是否可以得到宽恕?为何?
第一次被废
皇太子如果没有兄弟之情,更不懂得尊重皇帝老爹的隐私,确实是件很危险的事!
虽然立皇太子有集中皇权、削弱宗室、稳定人心的各种好处,却也让这个本来就娇生惯养的皇子性格上更加娇纵。而且康熙帝是有名的长寿皇帝,这也让胤礽这个皇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几年。他还曾对人发牢骚时说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大有奇怪康熙为什么还不死的意思!
第二次被废
康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于是在1709年下诏立胤礽为皇太子。
按理说,胤礽经过上次的教训,应该收敛一下,讨康熙老人家的喜欢。可他还是故态复萌,重新结党营私,一个崭新的太子党又诞生了。随着太子党的不断壮大,康熙再次出手打击太子党。1712年,再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两次被废,早已失去了康熙的信任。从此之后再也没能东山再起。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凄凉地死在禁所内,终年51岁。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在第二次被废之前如果主动向康熙认罪,是否可以得到宽恕?为何?
已经来不及了。第二次是谋反。除了长命百岁,没什么比这个更让皇帝更在意的东西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