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不正,不坐”,孔子对坐席有什么讲究?

“席不正,不坐。”古代没有椅子和凳子,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坐的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席不正,不坐”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

孔子平时不论做什么都很守礼,肉切得不方正,不食,坐席不正不坐,他提倡一个人的日常起居一定要做的像一个君子。

可见孔子对礼仪相当重视,为什么?孔子一生都在提倡“克己复礼”,“因此,席不正,不坐”也是他特别重视一种礼仪。

春秋时代,人们家里设施比较简单。当时没有椅子,家里人都是坐在席上。来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对席是很讲究的,也洐生出不少与席有关的词。

如:坐在席中心的人,地位较高,称作“主席”,举行的宴会叫“筵席”、“酒席”,参加叫“出席”、“坐席”,不参加叫“缺席”,中途回去叫“退席”。一个男人长大了,才能有“一席之地”,才有自己的“席位”等等。可见席在当时的地位是很高的。

所以古人在坐席方面仍有严格的礼仪,席不正,说明你对客人或德高望重的人的地位没有给予重视,也不尊敬人,不坐,就是一种抗议。

根据孔子弟子们的有关记载,孔子每次在讲学落席之前,一定要先观察席放的是否端正,若席子不摆放端正,他不会坐下的。

从孔子对待礼仪细节上这样小事来看,席不正,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体现了孔子对于礼仪细节的注意。在孔子看来,礼仪事虽小,但意义大,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制度和规范,任何事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孔子这种讲究细节的精神,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席不正,不坐”,孔子对坐席有什么讲究?

野狐试答

题主好,“席不正,不坐”出自《论语 乡党》篇中,该篇27章,是孔门弟子对先师日常容色言动的谨书备录,读之如圣人在侧。

有人觉得孔子过于讲究,觉得孔子迂腐,其实是不懂孔子的苦心。圣人之道不离日用之间,孔子要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必然要重视礼,而这些生活细节的背后是礼,其事虽小,其“义”却大,所以必须讲究,弟子详记也是深明其中的道理。

“正名”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 子路》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正名乃为政之要道,子路并未深刻理解孔子的教诲,一致卫国政乱时,他却涉足其中,最后死于非命,实为可惜。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深刻地探究题主的问题了。

“席不正,不坐”,野狐理解“不正”的第一层意思是请客的理由“不正”。我们不是常说“酒席好摆,客难请”吗?原因就在“席不正”,理由不充分。人情事理古今相同,这一点,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就可以理解。

第二层意思指位置“不正”。看看用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这点就很清楚了。各种会议上,领导在台上能乱坐吗?各有自己的位置。古代这个讲究就更大了,颜真卿有传世法帖《争座位帖》,内容就是围绕座位的问题。

日常宴请,座位也是很讲究的,现在虽然用圆桌,不分上下了,但坐位也是不能随便的,总不能让年长位尊的人坐在上菜的地方吧。在古代,座位的讲究就更大了,古人在宗庙按爵位来排座,在朝廷按官阶排座,在乡里按年龄排座。再大的官,回到故乡入席,也要礼让年长者上座,否则就是失礼,会被人耻笑的。

第三层意思指酒席准备草率,主人并无真心敬意,既然如此还是不去赴宴的好。

如果“席正”,又如何来坐?宴客之道和坐席之礼是想通的,主人热情诚恳,客人恭敬得体,坐相吃相,应答都要得体才好。古代的箕踞而坐就如同现在的翘着二郎腿一样,是极不礼貌的不礼貌坐相,正式场合是不允许的。

看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单这涉及教化的问题,意义自然不一班了。

“席不正,不坐”,孔子对坐席有什么讲究?

孔子这位大腕周游列国,虽四处碰壁,但这并不影响他摆谱,席不正,不坐,同时他也认为,没有身份的人,名不正,其言也是不顺的。这也正是孔子践行“礼”仪、极度自律的一个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小处也不可随便,是儒家对君子型人格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席不正,不坐”,孔子对坐席有什么讲究?

孔子这位大腕周游列国,虽四处碰壁,但这并不影响他摆谱,席不正,不坐,同时他也认为,没有身份的人,名不正,其言也是不顺的。

“席不正,不坐”,孔子对坐席有什么讲究?

"席不正,不坐"这句话出自巜论语》。

先介绍"席”是什么东西

席是由芦苇编织成的物品,汉朝之前没有橙子,就是坐在席上。席一般铺在客厅里,客人来了就坐席。

"席不正,不坐”是啥讲究

席铺放客厅正中间为"席正”,如果席铺放的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叫"席不正”。古人做事很讲究规距,"席不正”是不合规距的,更是对客人的不敬。

"席不正,不坐”的含义

"席不正,不坐”实际上是孔子告诉了人们以下几个道理:

(1)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孔子要求做人端正,要从铺席的规距形式入手,试想,你要做一个端正的人,连要求你把席铺要"正”这点要求都做不到,何谈做个"正人”呢!任何事物既有其内容,也有其形式,不存在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2)强调了礼仪对人的重要性。做人必须守礼,守礼要从一举一动的小事做起,才能习惯成自然。记的小时候,因为我坐不正,站不直,没少挨父亲的骂,甚至因我"屡教不改"还挨过父亲的打,当时很不理解,现在想来,在人前不端庄,坐不正站不直,甚至跷起二郎腿,的确有失大雅,也被人看不起。小时父亲的严格要求,正是要让我养成"坐有坐样,站有站样”的好习惯。

"席不正,不坐”对今天"坐席”的影响

古人的"坐席"和今天说的"坐席”已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今天的"坐席”指参加宴会。但话又说回来,宴会坐次是最讲究的,哪里坐主宾,哪里坐主陪,哪里坐一般客人,这是参加宴会者不可马虎的,位置坐错了也为"席不正”,实际上今天宴席坐次的规距,也是源于古人的"席不正,不坐"。

“席不正,不坐”,孔子对坐席有什么讲究?

“席不正,不坐”出自《论语•乡党篇•第二十章》,这句话是在说孔子对坐席的讲究。

首先需要简单解释下这句话中的“席”。一般来讲,它是一种用蒲草编制的长方形坐具,就是我们熟悉的席子。在春秋时期人们的坐具一般都是席子而非凳子,因为这样的坐具低矮、离地面距离很近,所以那时候人们的坐态相当于席地而坐,相传这种落座习惯一直延续了三千多年,直到唐宋之际,人们才将坐具改高,逐渐告别了席地而坐,演变成今人的垂足而坐。

关于“席不正,不坐”这一落座讲究,历代学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解释最为浅显,即根据字面意思可将“席不正,不坐”理解为:如果席子没有被摆放端正、整齐,孔子就不坐。宋明理学家朱熹比较支持这种解释,他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心学奠基人谢良佐的话:“圣人心安于正,故于位之不正者,虽小不处。”他认为孔子是一个心存至正的圣人,至正之念决定了孔子在现实中要求事事齐整、一丝不苟的行事风格,所以席子是否摆放端正这种小事也必然会为孔子所在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席不正,不坐”是说孔子讲究席子摆放得是否整洁、端正。

第二种解释进一步延伸了何谓坐席端正的具体含义。席子摆放端正并不仅仅指视觉效果上的整洁,还指是否符合礼教规范,也就是说席子拜得合乎礼教规范才叫端正,反之则是“席不正”。坐席不仅仅是坐具,还具有区分人们身份等级的作用,正如《礼记•曲礼》所说的:“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这是说若是南北朝向的坐席为主位时,它西侧的座位为上座;东西朝向的坐席为主位时,它南侧的座位为上座。如果自己的位置摆错了,或者自己坐错位置了,则是违礼的行为。

第三种解释同样是基于礼制去解读的,即不同材质、厚度的坐席分别是给不同身份等级的人设置的。比如《周礼•春宫•司几筵》提到坐席的不同材质:“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这句话中的五席就是指等级由低到的五种席子,分别是莞席、藻席、次席、蒲席和熊席,其中熊席是用猛兽皮革制成的,供身份最尊贵的人坐。

此外坐席的厚度、高度也代表了落座人不同的尊卑等级。通常一人独坐的席子要高于二人席,二人席高于三人席……以此类推,席子上坐的人数越少,席子铺得越厚,坐在席子上的人身份就越尊贵,比如据《礼记•礼器》就提到:“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可见席子高度的不同,代表了落座人不同的身份等级,千万不能随便坐,否则失礼。

综上,如果从周礼的角度去分析“席不正,不坐”,就会发现超越字面意思的坐席讲究,这些讲究出现在记载周礼的历史文献中,而孔子又是周礼的忠实拥护者,所以也可以说是孔子对坐席的种种讲究。

作者:高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