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有哪些错误是致命的的,崇祯皇帝该不该处死袁崇焕?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焕以谋反罪,判处凌迟极刑,在街市上、万目睽睽下被处死。在临刑前,袁崇焕留下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从一普通读书人,最高做到蓟辽督师,是明代最大的地方官,可谓封疆大吏,他主导了两次挫败后金的战役,一度挽回辽东颓势。不过袁崇焕也做错了很多事,最后袁崇焕被杀主要是源自哪些错误?崇祯帝到底该不该杀掉袁崇焕呢?
一、擅杀军官
天启二年,袁崇焕被提拔为佥事,监管关外军队,也就是监军之职,由于战事紧急,朝廷急于用人,袁崇焕也就这么毛遂自荐去了辽东。
监军官职不高,职权范围很小,此时离着巡抚、总督还很远。偏偏袁崇焕不信邪,一次他发现军中有人克扣军饷,差点引发哗变。袁崇焕自作主张,杀掉两名军官,分别是督饷郎中杨呈秀、副将徐涟,官职都比袁崇焕大。
史料记载: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
而袁崇焕就这么做了,如不是孙承宗帮他解了围,袁崇焕这官也就没法做了。兵备佥事官小职微,根本没有权力杀人,好在当时身处乱世,辽东更是战争前线,这才被孙承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此可见袁崇焕的嚣张和跋扈,为国尽忠是真,而做法实在不敢令人苟同。也许袁崇焕恨透了贪官污吏,也许袁崇焕是为了在军中立威,而这一切都暴露他性格弱点,肆意妄为,无法无天。当然,这要对比他之后杀掉那个人,就小巫见大巫了。
二、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熹宗皇帝去世后,崇祯登上皇位,短短三个月内,废掉了魏忠贤的阉党,扭转了朝廷的不良风气。为了辽东安危,崇祯再次启用袁崇焕,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在宁锦之战后,由于魏忠贤没有给予袁崇焕相应的封赏,袁崇焕曾一怒辞官不做。
至此,袁崇焕再次官至蓟辽督师,志得意满,崇祯亲自接见了袁崇焕,如此恩宠之下,袁崇焕的毛病又犯了,他对皇帝夸下海口:
“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守卫辽东的方案已经写在奏疏中,臣受陛下眷顾,望陛下给予相应行事权力,五年之内,辽东便可以光复。以当时的情况,国内起义四起,辽东烽火狼烟,国家危在旦夕,维持现状都难上加难,光复辽东明显是痴人说梦。
很快袁崇焕奔赴辽东稳定局势,我们再看看袁崇焕之后做的糊涂事,崇祯二年,袁崇焕杀掉了皮岛守将毛文龙,三个月后,皇太极发动己巳之变。局势变得越来越恶化,情况越来越危急,离着袁崇焕夸下海口仅两年时间,五年复辽只是个美好的幻想。
在他人面前说什么五年复辽,顶多算是吹吹牛,而在皇帝面前吹牛,那可是欺君之罪,况且崇祯疑心很重,这为袁崇焕的死埋下了伏笔。
三、没有请示朝廷,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在辽东失手的同时,率兵偷袭皮岛,占据这块战略要冲,从此毛文龙在此扎下脚跟,甚至成为“海外皇帝”。皮岛的位置极其重要,离着后金占领地有八十里,被海面隔开,而后金不善于水战。
皮岛就像后金眼前一颗见得到摸不着的钉子,打也打不着,而这钉子却可以合适的时机扎你一下,既烦人又无奈。从努尔哈赤再到皇太极,毛文龙无疑是后金想要除之而后快的对象,而对于大明,这是一颗极其重要的棋子,只要皮岛还在毛文龙手中,皇太极就不敢轻举妄动。
皮岛上可还是有好几万明军,哪怕这些人不在朝廷的管辖范围内,却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明军偷袭敌人。毛文龙克扣军饷也好,虚报人数也罢,但毛文龙可以抓住耗子,那就是条好猫,朝廷对毛文龙也善待有加。
毛文龙被授予总兵官,官至左都督,一品大员,加将军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皮岛绝不可妄动。袁崇焕上任后,首先就把毛文龙看做头号不安定因素,全辽东都是袁崇焕一人说的算,只有毛文龙不听指挥,这让袁崇焕如鲠在喉,难受至极。
崇祯二年,袁崇焕以阅兵为由登上皮岛,在酒宴之后,突然列出毛文龙十二条大罪,叱咤风云多年的毛文龙就这么被杀了。咱们不分析毛文龙为何没有抵抗,只看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这为皇太极解除了后顾之忧,皇太极可以毫无顾忌地大举南下。
另一方面,毛文龙盘踞皮岛多年,岛上军兵也服从他一人,杀掉一人事小,而整个皮岛成了一盘散沙,再也无法发挥之前牵制敌人的作用。不知道袁崇焕在杀掉毛文龙之前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继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还要有充分的时间。
杀掉毛文龙可以让袁崇焕在辽东统一口径,而国家也因此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为了一口怒气杀掉毛文龙,如果说袁崇焕做得对,那么置国家和百姓于何地?
四、消极防守,想要领兵入京城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开宁锦防线,从喜峰口攻入明朝境内,袁崇焕精心打造的关宁锦防线失去了意义。皇太极从遵化打到蓟州,再进攻通州,直到京城脚下,赵率教所部兵力有限,在遵化全军覆没,赵率教战死。
但袁崇焕有能力在蓟州拦住敌人,却放任敌人溜走,接着在通州同样如此,皇太极就在袁崇焕眼皮底下攻到了京城。勤王部队是需要把敌人拦截在都城之外,当然是越远越好。袁崇焕倒好,一路尾随一路放行,就这么把战火引到了帝国的核心,这样的做法,实在惹人怀疑,通敌之嫌不是空穴来风。
史料记载:
“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不许。”
最后到了京城脚下,袁崇焕又说胡话了,他竟然请求入城防守,这已经触及到了崇祯的底线,遂被皇帝拒绝。自古勤王部队全部禁止入城,这是规矩也是对皇权的保护,勤王这意味着皇城空虚需要人手,如果勤王部队进城,无疑成为皇帝的最大威胁。
袁崇焕进士出身,且领兵多年,难道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究竟当时袁崇焕是如何想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从他的做法看,实在令人无法理解。
崇祯不是个糊涂皇帝,自古皇帝疑心都重,在乱世更是如此,崇祯要牢牢掌握皇权无可厚非,这毕竟还是老朱家的天下。袁崇焕一心报国不假,而其举动一次次触及崇祯的逆鳞,令其无法安心把权力交付出去。
想来崇祯应该清楚袁崇焕报国之心,却只能杀掉袁崇焕,天知道如果放任不管,袁崇焕还会捅出什么篓子,不是领导不重用,而是属下太过分,杀掉袁崇焕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这里面也有后金的煽风点火,使了一招通敌的“反间计”,这更是加重了崇祯帝的猜忌。袁崇焕是被凌迟处死的,当年的大太监魏忠贤也不过是流放,由此可见,崇祯帝恨袁崇焕之深。
说到底,袁崇焕是忠心报国的,只是接连几次揭了龙鳞,这才触痛了崇祯帝脆弱之心。袁崇焕死后,辽东再也没有如此强悍的将领,再加上闯王进京,十几年后,崇祯帝吊死在了万岁山。
袁崇焕有哪些错误是致命的的,崇祯皇帝该不该处死袁崇焕?
谢谢邀请。
这是两个问题。
1.袁崇煥的致命错误是什么?
是擅自怒斩毛文龙。
崇祯二年六月初五(1629年7月24日),双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西南)的海面的一艘船上,一代名将毛文龙冤死在袁崇焕的尚方宝剑下。
毛文龙从小失去父亲,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但是,舅舅是山东布政使(现在省政府主管行政管理),于是托人招入军队当兵吃粮。
天启元年(1621年),毛文龙趁虚攻下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擒杀滿洲贵族佟养真一家六十多人。史称“镇江”大㨗。
天启六年(1627年),毛文龙採取游击战术,打得被吹捧得神乎其神的努尔哈赤焦头烂额。
后金对毛文龙恨之入骨,第二年,专门派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率兵八万攻打东北边一个国家,史称“丁卯之役。”在这个过程中,专门抽调五万人进攻毛文龙驻地铁山。毛文龙虽然突围,而全家三百七十多口人全部罹难。毛文龙擦干眼泪,剑指阿敏的三万骑兵,一直攻进辽宁。
毛文龙一系列军事胜利有效牵制了后金兵力,遏制了后金蚕食辽西各地的局势。
经略辽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熊廷弼评价:“管铁骑营加衔都司毛文龙,弃儒从戎,志期灭虏,设防宽叆,凡夷地山川险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无不精通,实武人中有心机,有识见,有胆略,有作为者,岂能多得。”痛悼之情溢于言表。
大明几个辽东军务大臣都认为,在管理辽东事务的官员中,“杨镐则丧师”,“袁应泰则陷城“,“熊廷弼则败北“,“巡抚王化贞则失机”,“总兵刘铤则阵亡”,“马林挫锋”,而投淸者不知几许。未有如毛帅开镇九年,护持两国,复城献俘者。
工科给事中杨所修䃼充:“东方自逆虏狂逞以来,唯一毛文龙孤撑海上,日从奴酋肘腋间撩动而牵制之。
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抗清名将却死于袁崇煥手上,的确是步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之后尘,自毁海上长城。
毛文龙被杀的所谓十二大罪状,无非是贪污、吃空饷、走私。
袁崇焕对毛部下说:如果我屈杀了毛文龙,你们就来杀我(哪个敢杀钦差大臣呢)。
所以说杀毛文龙是袁崇焕书生意气,嫰了点。
崇祯皇帝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
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在国家危机重重之时,重点关注有才能,有担当的人才,其它问题可以留待以后处理。
不管是否中了后金的“离间之计”,再杀袁崇焕等于大明王朝一连损失两员大将,大明王朝向着衰亡的目标进行最后冲刺!
康有为在袁崇焕墓题了一副对联:
自坏长城概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崇祯皇帝虽然不应该为大明王朝的败亡负全部责任,但是,自毁长城的失措举止,他九泉之下去反省吧。
袁崇焕有哪些错误是致命的的,崇祯皇帝该不该处死袁崇焕?
崇祯三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的罪名将袁崇焕寸磔于西市,这位卫国功臣,最终被千刀万剐,何至于斯!
万历四十六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设计攻陷抚顺,拉开了与大明朝对峙的序幕,此后更是挥师南下,攻占沈阳、辽阳等辽东重镇,兵锋直逼山海关,尽管大明朝廷几易将帅,但终未能扭转局势。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兵部主事袁崇焕单人匹马,孤身出关考察军情,几个月后回到北京,向上司奏请调往山海关,并宣称“予我兵马钱粮,守山海关,吾一人足矣!”在这非常时刻,只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才能获得非常成功!万历皇帝非常欣赏袁崇焕之胆略,于是破格提拔他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到辽东监军,并拨了二十万两白银以作军用。
袁崇焕与孙承宗的配合下,辽东局势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天启六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大军十三万攻击宁远,由于袁崇焕的指挥得当和科学的使用火器,取得了著名的宁远大捷。敌酋努尔哈赤被火炮击伤,返回辽阳后不久便伤重不治而亡。天启七年五月,面对袁崇焕不断的在修筑城堡,继位的皇太极决定“以战求和”,于是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再度向宁远发起攻击,在宁远外围锦州展开了血战,七月,后金军败退回沈阳,此次战役就是著名的“宁锦大捷”。
两次大战的胜利没有让辽东局势摆脱困境,也没有为袁崇焕带来富贵荣华,相反两场胜利换来的是后方官僚们的诬陷与迫害,于是在阉党与东林党的同时迫害下,袁崇焕被天启皇帝罢官去职。
崇祯皇帝即位后,袁崇焕被年轻的皇帝召回到权利中央,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在热血澎湃之下向崇祯帝表示:“五年之内,东患可平,全辽可平。”然而此时他虽复出,但全国的的战略布局已然有了新的变化,在天启帝的折腾下,辽东局势再次糜烂万分。
正当崇祯帝沉浸于倾全国之力支持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计划中时,崇祯二年十月二日,皇太极率清军与蒙古人绕开辽东防线,从喜峰口以西入侵,兵锋直逼北京,袁崇焕得知,急忙起兵勤王,率九千孤军血战皇太极十万大军,暂时将清军击退。崇祯帝再次勒令袁崇焕出战,但他没有执行皇帝命令,理由是京师兵卒不堪大用,精锐太少,不足以与清军决战。由此,有御史上疏,称袁崇焕通敌,一同称辽人、辽将皆为奸细。所谓文官,理国不才,祸国独能!这封奏疏不仅破坏了袁崇焕部队的战斗力,更撕裂了京城军民与辽东军民的血肉联系。
于是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二,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
袁崇焕自任灭胡,胡骑直犯都城,震惊宗社。夫关宁兵将,乃朕竭天下财力培养训成,关门远来入援,立志杀贼。崇焕不能布置方略,退懦自保,以致贼擒掠,言之不胜悼恨。今将崇焕革职拿禁。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于西市,千古奇冤!
说了这么多,袁崇焕究竟因何而死?他又犯了哪些致命错误呢?其实,他犯的错也不少,在给他的罪状中多有体现。
首先、“咐托不效,专恃欺隐”。新君继位,对他抱有厚望,这让袁崇焕受宠若惊的同时,也让他内心膨胀,再加上他本身的轻狂自傲,挟两次大战之功,毫不犹豫的说出“五年平辽”的大话。事实上两年下来,辽东不复之前的局势,糜烂不堪,非急功可以平寇。当崇祯帝站在紫禁城楼看到那个口口声声要拒敌于长城之外的袁崇焕却把战场摆在了家门口,“五年平辽”的誓言也成了愚弄君王的戏言,刚愎自用的皇帝认为这就是袁崇焕欺骗了他,从这时起杀心已动。
其次、“以市米则资盗”。崇祯二年,蒙古各部闹饥荒,后金也遭受了粮荒,此时全球处于小冰河时期,大旱、蝗灾、瘟疫不断。袁崇焕在宁远外的南台堡开设榷场,用粮食换蒙古人皮毛,支持蒙古人对后金的抵抗,辽东战场上,这样的做法是拉拢蒙古人,也是战时所必须做的事情。道理虽然是这么个道理,但实际上袁崇焕安抚蒙古人这些军粮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后金,变相的资敌,也算是一个大失误。
再次、“以谋疑则斩帅”。其实说的就是擅杀皮岛督帅毛文龙。毛文龙占据皮岛,拥兵自重,袁崇焕一直视其为祸害,他对毛文龙的态度是“文龙用则用之,不可则处之,易易耳。”在袁崇焕看来,只有除掉毛文龙,他才能成为辽东实至名归的主帅,更能全盘布局辽东问题。但是他没有想到毛文龙的皮岛,对后金起到的威胁作用是巨大的,皮岛本与关宁军、朝鲜呈三角之势,后金凡出兵必然有留有重兵以防皮岛之敌,而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废了皮岛之兵,朝鲜很快被后金攻陷,唯有关宁军孤军守辽东,袁崇焕其实已经犯了孤军大忌,更是惹来了杀身之祸。杀毛文龙时,袁崇焕部下对他讲“生文龙,国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事后看来,这话说的一点没错。
最后、“纵敌长驱,顿兵不战。”这是杀他的最大理由!按《大明律》,封疆失守,“情罪深重,国法难容”,从法理上来看,皇太极越过长城之时,也是袁崇焕死期临近之日。再加上袁崇焕固执己见,不从山海关调兵勤王,又以兵力悬殊为借口不与后金决战,而之前对崇祯帝“必不令越蓟西一步”的承诺也成为巨大的讽刺,面对着岌岌可危的帝国命运,崇祯帝当然要惩治元凶,这个责任除了袁崇焕,其他人还真背不了。
除却这些原因外,“遣使凭吊敌酋”、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也成为其取死之道。总之,现在崇祯帝已然决心要杀他,那么对的也能黑成错的,这就是政治。
那么究竟崇祯帝该不该杀袁崇焕呢?站在皇帝的角度上来看袁崇焕该不该杀。该!冤不冤?冤!
- 袁崇焕无论从政治上到军事上都犯了不少错误。
- “不遵上谕”之罪不治,开此祸端,长此以往皇帝权威会打折扣。
- 国法难容。按《大明律》规定,疆臣失封,斩刑。
- 被后金打到北京周边,丢城失地,总要找一个背黑锅的人,袁崇焕是所有候选人中最恰当的一个。
从哪个角度来看,崇祯帝要给天下人一个说法,必须要祭出袁崇焕这颗人头了,于是袁崇焕最终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首九边。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结语:华夏民族从不缺少英雄,可英雄也救不了一个失去生机走向衰亡的帝国。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伦理道德破产,情感价值崩溃,英雄用热血守卫了帝国与人民,帝国和人民却将他剁成了碎块。袁崇焕之死,固然是他个人的悲剧,但又何尝不是帝国的悲剧呢?袁崇焕有哪些错误是致命的的,崇祯皇帝该不该处死袁崇焕?
第一,杀毛文龙,丢了皮岛。毛文龙可是帮了袁崇焕不少忙,清军一打仗,他就在后方骚扰,很好的牵制了清军。
第二,杀了毛文龙,崇祯为了用袁崇焕,没办法放了他一把。可他没到摆平皇太极,让皇太极从蒙古绕过去直接打到了北京。
第三,皇太极打到了北京附近,袁崇焕没有听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命令,赶紧回来守护北京城,而是在后面等待战机,战机没抓住,让皇太极攻到了北京城。
第四,袁崇焕这个策略就算成了,也是拿皇城,拿皇帝的老命来作为诱饵,这是有大的胆子不要命这么干啊!
第五,袁崇焕擅自调兵进京,这是勤王还是造反谁说得清。
崇祯已经是惊弓之鸟,哪里经得起戍边的将军带大军回京,不怀疑袁崇焕怀疑谁!不杀袁崇焕,崇祯担心没被清军灭了,先被自己人给造反了。
袁崇焕有哪些错误是致命的的,崇祯皇帝该不该处死袁崇焕?
站在崇祯的角度来说,袁崇焕该杀,但是站在我们后世人来看袁崇焕死的有点冤枉。
袁崇焕绝对是明朝忠臣,但是他性格缺陷也很明显,书生掌兵的袁崇焕骨子里那股书生的傲气还是很严重的,以及袁崇焕政治智商也偏于低下,所以才导致被崇祯所杀。
袁崇焕正如崇祯杀他之时所说“擅杀大将,纵敌长驱,擅主义和”,袁崇焕也正是犯了这三点致命错误才导致自己被崇祯所杀。
擅杀大将擅杀大将主要就是指的袁崇焕在未请示崇祯的情况下擅自斩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这位皮岛总兵毛文龙是辽东老资格抗击清军的老兵,他比袁崇焕的军队资历深很多,在皮岛一带拥兵自重。
毛文龙虽然拥兵自重,但是对于骚扰清朝后方根据地的意义还是很积极很重要的。毛文龙是袁崇焕在出任蓟辽督师前就常年坚持在中朝边境一带活跃骚扰满清后方根据地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袁崇焕出任蓟辽督师后毛文龙其实是瞧不起书生带兵的袁崇焕,所以对袁崇焕不是很尊重,而袁崇焕骨子里这股书生傲气就犯上来了,他为了在军中立威,在未请示崇祯的情况下,擅自用崇祯赐予的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
可以说这一下就犯了崇祯的忌讳,这也是为什么说袁崇焕政治素养比较低,因为他不善于揣摩上位者的心理和性格,崇祯其人志大才疏,为人刚愎自用,还自以为是,虽然不像万历和天启二帝那么昏庸无能,但是崇祯也绝不是胸襟宽广的有道明君。
虽然崇祯赐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但是你真这么做了,以崇祯为人多疑且好猜忌的性格不可能会轻易包容袁崇焕的。所以袁崇焕在杀毛文龙事件上触犯了崇祯的底线。
纵敌长驱袁崇焕在出任蓟辽督师前受到崇祯召见,跟崇祯吹了半天牛逼,号称五年复辽。结果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后三个月,清军由于少了毛文龙这支武装力量骚扰后方,于是挥军绕过袁崇焕从蓟门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围困了京城。
袁崇焕知道消息以后立刻带兵进京勤王,结果却是清军军队人数庞大,袁崇焕军队人少反而先后金军队一步到达京城城下,给当时中央政府以为是袁崇焕给清军带路的错觉。
但是袁崇焕对崇祯吹下的牛逼没有实现,反而差点被清军干下北京城,这一下崇祯肯定是会对袁崇焕生气了,甚至猜疑袁崇焕勾结满清。
擅主义和明朝自天启年间就已经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到了崇祯时代仅崇祯元年全国各地就发生多起农民起义事件,虽然当时李自成还没有成长起来,但是还有高迎祥等其他农民起义军。
袁崇焕在炮轰死努尔哈赤以后,曾经想与满清议和,袁崇焕也是考虑到了明朝此时内忧外患,他决定想先与满清议和,然后休养生息挥军关内先把各地起义军平复,然后再与满清决战。这本是攘外必先安内好办法,可惜的是崇祯当时没认识到这个问题,而袁崇焕又是擅自做主没请示崇祯就私下议和,再度反了崇祯的忌讳。
后来满清围困京城被击退以后,皇太极为了除去袁崇焕激怒崇祯就把议和的事派人透漏了出去,这一下就把崇祯彻底激怒了,本来在擅杀毛文龙和纵敌长驱这个问题上崇祯就已经很猜忌袁崇焕是否有二心是不是想卖国了,这一下更是坚定了崇祯要杀掉袁崇焕的决心。
写在最后总而言之袁崇焕之死他自己是要承担绝大部分责任,再有就是他遇到的是刚愎自用且多疑好猜忌的崇祯帝,所以袁崇焕死的合理。如果我是以崇祯的性格站在崇祯的角度去看待袁崇焕,我也会毫不犹豫杀掉袁崇焕,但是以我们现代后人眼光来看,崇祯杀袁崇焕确实有点自毁长城的意思。
袁崇焕主要死于他政治素养太低,不善于揣摩上位者的心理和性格,他在出任蓟辽督师之后所作所为完全没有考虑到崇祯的性格和感受,所以最终他一步一步逼着崇祯杀死了自己。
这也是提示大家在官场或职场也好,你再牛逼你也是为上位者服务,所以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考虑到上位者的性格和心理感受,不然袁崇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总体来说袁崇焕是大明的忠臣,因为袁崇焕被崇祯下狱之后,他手下的大将祖大寿等人还在北京城外领着重兵,都想冲进京城解救袁崇焕,这时候崇祯派人去狱中让袁崇焕给祖大寿等人写信退兵,而袁崇焕在明知祖大寿等人是让崇祯妥协饶恕自己的唯一筹码情况下,还是毅然写信劝祖大寿等大将退军,说明袁崇焕从始至终都是忠心耿耿从无二心的人。
同时这封信也更加坚定了崇祯必杀袁崇焕的决心,因为袁崇焕军队的将领已经不听皇命指挥而只听袁崇焕,所以这更不能让崇祯所容忍。
公元1630年即崇祯三年,袁崇焕在北京被凌迟处死。
袁崇焕始终是大明忠臣,他也是大明的英雄,他有点像南宋的岳飞,他们俩都是政治素养偏低,不善于揣测上位者,他和岳飞一样都不懂政治,不善于官场权谋之道,都想凭着一腔热血力挽狂澜,可惜他们不懂上位者的心理,所以上位者不喜欢他们,不信任他们,最终他们死在了上位者的手里。
袁崇焕有哪些错误是致命的的,崇祯皇帝该不该处死袁崇焕?
首先袁祟焕能越权杀毛文龙,皇帝自然也可杀他,还不越权。文官武将都是一条命,谁不比谁金贵。
其次袁祟焕身为蓟辽督师,重兵守关宁一线,却不考虑侧翼的安全!关宁一线成了中国的“马奇诺防线”,把清兵绕后破长城责任全归于分管的蓟辽总理刘策是不公平的。袁做为蓟辽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有战略失当之则。
擅杀大将、以粮资敌等罪亦是难以抵赖的。
其罪是否当诛由皇帝决定,虽刑罚过重过惨但非完全无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