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情况下才会使用?
古代如何传递信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时候使用?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想很多小伙伴也想知道古代的邮政系统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尤其是官方机密文件的运输究竟能快到什么地步呢?
古代的通讯离不开驿站,我想驿站这个单位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古装剧中也常常能看到驿站的存在,但是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其实驿站可以分为“驿”、“站”、“铺”三大类,其中“驿”是官府安排外客接待、运输官方物资的组织。我们在影视剧中所看到官兵押运的官饷就是通过“驿”进行运作的;而“站”则是传递重要文献和军事密报的组织,是为各个要塞军队之既相互联系服务的;最后这个“铺”则稍微逊色一些,主要负责地方州县之间的公文、书信的传递,以公文为主,上级长官批阅下属地方政事的文件都是“铺”负责传送。
快递的雏形就是中国古代的驿站,在中国,“邮政”的历史长达3000余年,自唐朝到清朝全国各地都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驿站,以满足官方和人民的需求。由于古代皆以马力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驿站的密集程度难以想象。在平原地区一般每20到30里地就会设置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配备的都是官方精选的马匹。即便不是千里马也是个顶个的能跑,最低要求也要日行180里。
根据所运输文件的重要程度,驿站会配置不同的马匹进行运输。比如驿站收到印有“马上飞递”字样的公文时,最低也要以每日300里的速度进行传递。遇到战事吃紧的密函时,传送速度甚至能够达到每日800里,这就是我们问题中所谓的“八百里加急”。
想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谋反,唐玄宗在离此三千多里的临潼不到六日便得到了消息,这便是日行五百里。每到一个驿站除了换人换马,其他时间全是赶路。我们上文提到全国各地都设置驿站,就单说唐朝时期根据《大唐六典》的记载,当时全国驿站高达1639个。在驿站服役的官方人员有两万多人,马匹短缺时期甚至连驴都得披甲服役,由此可见驿站的业务也是十分繁忙。
看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冒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既然驿站对于官方如此重要,如果运输途中出现意外。无论是信件被贼匪劫走也好,还是驿官安排出现差错也好,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信件延期会怎么样呢?
在《唐国史补》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说的就是一个负责批阅发公文的驿官,他将一份封发配囚犯的文书误发了。本应该同时发往河北、岭南的文书,结果只发送到了岭南,河北方面没有收到通知。此事一经核实,负责此文书的驿官当时就被罢免了,而且唐律规定凡是耽误军事文件的人处以仗刑,紧急军事文件罪加三等。如果有人因为耽误文件导致战争失败那么便会被处以绞刑,所以很少有不长眼的强盗逮着官驿去抢,而驿官在运输重要文件的时候都会多派出几个驿兵数路齐发,以免惹祸上身。
至于问题中所问的“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特急件,马匹那肯定是每个驿站最好的马,骑马的驿兵吃喝全在马上。当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跑死马是常有的事,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甚至有些体格差的驿兵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因此,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文件的。
驿站走向末路是在明朝之后,由于疆域的扩展,驿站的数量越来越多,官方单单是养着不计其数的驿官驿兵就不堪重负,更不用说数倍于人的马匹了。在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就动手废除驿站,导致了大量的驿站官卒丢掉了饭碗,不少荒山野地处的驿站最后演变成了土匪窝。历史上有名的李自成就是银川驿站的一名驿兵,失业之后的李自成没想到最后成了推翻大明的关键人物。
文章的最后我们回到问题,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就是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运输公文,至于什么时候会用到,不同的朝代有自己不同的要求,不过大多数都是在山河动荡时期才会启用,比如大规模起义造反、比如边关告急外族入侵等等。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情况下才会使用?
八百里加急,绝不会就是八百里。也绝对没有确切数字,一定有个大约值。实际就是歇马不歇人,好马更换,越快越好,努力达到极值。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情况下才会使用?
古时候,文件的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到30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著名“马上传递”,按规定要求每天跑三百里。如果紧急,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
在影视剧里常有的情景,骑马的人大喊“八百里加急”。只见黄土飞扬,飞驰而去。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朝诗人岑参写诗把“驿骑”比做流星。唐朝政府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一百八十里。再快要求三百里,最快要求五百里。
安禄山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在长安华清宫,两地相距约三千里,六天之内,唐玄宗接到了这个消息。传递速度约每日五百里。
据记载,南北朝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三百里。看来唐朝最紧急的通讯要求五百里,应该也是御马。唐朝时一尺约0.303米,一里合454.2米,“八百里加急”,也要两天的时间。
《大唐六典》里记载,唐朝在全国有1639个驿站,从业人员两万多,其中驿兵一万七千多人。驿长,驿丁,驿卒等,各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驿长每年要上报驿马的肥瘦,死亡,经费支出等。驿马死损,有驿长负责赔偿等等。
“八百里加急”,什么情况下用?唐朝规定:“假如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招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紧急军情时才会使用。
当然,或许也只有唐玄宗,为了心爱的美女杨贵妃吃上荔枝,亲自动用“八百里加急”。只是,按照荔枝的产地在川南和南海,距离少说也得一千五百公里,新鲜的荔枝,杨美人不知道能吃的上吗?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情况下才会使用?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信息传递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军事领域,在古代最快传递信息的方式应该只有马了,为了保证皇命下达、军情信息的传递,在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专门的信息传递驿站,比如河南省有个地级市,名叫驻马店,就曾是南北交通信息传送的著名驿站,驻马店就是周转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的。
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那么,那么八百里加急的传递到底有多快?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普通驿马要求一天行 180 里左右,最快的则要求日驰 600 里。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 天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当时的传递速度就达到了每天 500 里。
有了驿站皇家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有时会让驿站给干私活。比如唐玄宗,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竟然运用驿丞给自己的女人快递荔枝,这让诗人杜牧给抓了个反而典型,为此还专门作诗存证:“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想杨贵妃也是悲催,吃了几颗鲜荔枝,就让人给“骂”了上千年。
按照当时的条件,能日驰600里就算是特快件了,因为人与马的体能是有一定极限,突破了会死人的。但是,如遇紧急情况,也会“八百里加急”。当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基本上是跑死马的结果,往往将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送信人本身如果体质差一些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这当中最多的是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情况下才会使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比不了今天的快递,但也是非常快的。
今天的快递使用飞机、火车和汽车,速度不是古代的马匹能够比上的。
在没有快递之前,邮寄主要是靠铁路,速度就不算快,基本上都要一二周。
萨沙记得以前寄到新疆一个包裹,对方1个月才收到。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是用马匹,就当年来说速度很惊人了。
这主要是建立在全国的驿站,用于传递消息。
八百里加急强调换人换马,加急不能停。
也就是差役骑马每路过一个驿站,就会自动更换马匹,一直骑下去。
直到差役实在骑不了马了,才换差役。
这样一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就非常快。
大唐政府规定,普通的加急邮件,一天要跑180里。正常来说,白天的时间为8到10个小时,相当于每个小时跑20里以上,这个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马匹完全可以做到。
但是,如果是涉及国家重大军情,速度就完全不同了。
一般来说诸如叛乱、敌人入侵、重大自然灾害的信息,对于邮件速度要求非常高,单日运输速度要尽量达到600里。
也就是说,每小时马匹要跑60里,30公里。
这就很夸张了。
中国古代的蒙古马,长距离奔跑时速大约20公里/小时,最快的能达到60公里/小时,而单日行驶距离一般不能超过100公里,行驶时间为5到6小时,不然马就会累病甚至类似。
如果达到600里,也就是300公里的速度,就必须连续换马,发挥马匹最大速度了。
所谓600里其实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理论标准。
中国地形复杂,很多地方的官道不过是烂泥路。加上还有很多大山,河流,湖泊,加急速度还是有限的。
我们看看实际中,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安禄山在河北涿州起兵叛乱的时候,唐玄宗6天以后收到了消息。当时西安距离涿州大概1000多公里,也就是2000多里。这样算来,八百里加急的马匹每天要跑300多里。
基本上,这就是最快的速度了,每天300多里。
大家不要小瞧八百里加急。
为了维持这个体系,中国历代王朝都花费了巨资。
还是以大唐为例,全国有高达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2万多人。在交通要道每二十里就会有一个驿站,这些驿站供给粮草以及住宿等等。
从业人员的待遇较好,职务可以传给子孙,算是铁饭碗了。
但是,这个工作可不容易干。
根据大唐法律规定,八百里加急如果出现了差错,相关人员轻则杖责一百,重则要受绞刑。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情况下才会使用?
古时候的驿站就是供传递军事文件的“快递小哥”中途休息、食宿,换马换人的中转站,一般是相隔二三十里地就设置一处驿站。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当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至少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是特别紧急,速度还要增加,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500里、600 里,甚至是800 里。
从周朝起,周幽王曾经为了博取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那时候的就设置了烽火台,还有邮驿来传递军事情报。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传递文件的方式有多种,一种叫“传”:用车来传递;一种叫“驿”:用马来传递;最后一种叫“邮”:步行,这三种方式统称为“置”。而“置啬夫”就是一个驿站的管理者的称呼。
唐朝邮驿的设置是遍布全国,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驿站设有驿舍:
唐朝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人员共20,000人,中央由兵部驾部郎中管辖,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4人,各县由县令兼理驿事。宋朝驿卒由兵卒担任,规模比唐朝要小很多。沈括的《梦溪笔谈》说:
“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元朝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在各处要道上,每隔二三十里必有一处驿站,即使是荒凉的地方,也必有驿站。统计所有驿站的马匹大约有三十万匹,房子有一万多所,且都功能齐全,非常奢华。明朝另外设立了递运所,京师设置会同馆及乌蛮驿,供予赴京公干或者朝贡人员居住。但是万历以后,驿站制度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官员们开始勒索驿站的马匹和东西,公为私用,乱象丛生。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陕西境内共设置驿站100处,崇祯八年(1635)则设驿站78处;递运所,按《弘治会典》载,弘治十年(1497)设72处,按《万历会典》载,万历十五年(1587)设35处。明朝时的江苏省的盂城驿鼎盛时期,拥有厅房100多间,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水夫200多人。当然,还有其他的工作人员,比如打扫卫生的保洁员,做饭的厨师等等。
而到了崇祯年间,李自成因丢失了驿站的工作,后加入了起义军,最后带领农民军攻破北京,成了明朝的掘墓人。可以说,明朝因李自成的“下岗”,裁剪驿员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清朝设驿站计共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大唐六典》:“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古代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不会用“六百里加急”或者“八百里加急”,因为那都是人和马的极限,甚至出现意外情况。但是,在唐朝有两种特别紧急的情况下用了类似今天的特快专递的加急形式:
一次是安禄山造反,当时范阳离华清宫有三千里地,范阳的安禄山造反五六天后,华清宫的唐玄宗就知道了。按照消息传递的速度,就是“六百里加急”。
另一次,是杜牧的《过华清宫》描述的情况:“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程度,就用了“六百里加急”。此处的加急,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表现,也是其昏庸的做法之一。
而在宋朝,宋高宗赵构急于求和,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就是那种朱漆金字牌,他接到的是“五百里加急”文件。
此时,“八百里加急”是历朝历代的极限情况,一天飞驰八百里,已经是快到了不能再快了的速度。
那么,传递军事文件的“快递小哥”或者是驿长失职怎么办?对驿站的驿长和驿丁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唐朝规定,驿长需保证马匹的质量和数量,管理好驿站里的人员。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
驿丁到了驿站如果不换马则杖八十;若耽误行期,晚到一天杖八十,严重者被处以二年的牢狱。如若中途丢失文件,严重者会被绞刑伺候。
所谓的“八百里加急”不是在边关告急,大规模的造反等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用。那样的话,驿站和驿站之间,人和马都一刻不停,甚至顾不得吃喝。完成任务后,往往会有人和马的损失。可以说“八百里加急”是拿命换来的。
校书郎工作室,柒月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