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
我来捡第三集的细节,来讲讲胡宗宪吧,基本这个细节就塑造了他整个人的形象:
胡宗宪面对“改稻为桑”国策的推行,上疏了朝廷,请求给浙江调粮并延缓国策的推行。
可惜被严嵩等人巧妙地通过吕芳利用嘉靖帝的性格,给退了回来,至此,胡宗宪为浙江百姓的努力化作泡影,也把自己推到了严世藩的打击对立面,面对这个情况,他为什么说是谭伦搞砸了大局呢?
一、不想知道
嘉靖帝看都没看胡宗宪的奏疏,就又退回到了内阁,也就回到了严世藩手中,严世藩回复的总体思想就一句话:
“得让他明白,他的天上只有一片云,那片云就是我们严家!”
那么胡宗宪明白了吗?
当然明白了啊,只可惜他没有办法给严世藩解释,就像他后来跟谭伦说的那样,不管你谭伦在不在,我都要这样做。正因为你在这里了,所以我这样做,就导致了严世藩等人错误地判断了我的立场!
但是谭伦并不知道,也不能理解,还以为这一下终于可以拉拢胡宗宪了。
于是他一溜烟地跑到了总督府,离老远就喊着宫里来信了,你老胡想知道大家怎么评价你吗?
胡宗宪一听这话就知道谭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眼睛都没抬一下:
“不想知道!”
其实胡宗宪是何许人也,他此时的表情就已经表明他早已看过严世藩给的回复了,也明白自己此时是无力回天了。照这个劲头下去,浙江要乱,老百姓要遭殃,所以他一脸疲惫、面无表情地回着谭伦的话。
即使这样了,那些所谓的清流们还在添油加醋,恨不得浙江马上乱,好给他们推倒严党的机会,显然谭伦就是这个目的来拉拢胡宗宪的。
谭伦给人的感觉类似于“皇军托我给您捎个话”,这种情况下难怪胡宗宪不屌他!
二、为官三思
胡宗宪不仅不理会谭伦,以及谭伦背后那些裕王府的人怎么看他,还让他离开总督府。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不希望谭伦再捣乱,另一层意思则是有意保护谭伦,不希望他也陷进去,毕竟浙江马上就要大乱了,只是谭伦根本不理解:
“我不会走,也不能走。真到了朝廷追究的那天,我谭纶在,就没有你胡汝贞的罪。”
其实站在谭伦的角度他考虑的是胡宗宪可能为了保护自己,所以,才会为了这个十年的老朋友,而替他顶罪。
正是有这种想法,他才会对胡宗宪说:
“你是说,我还没有学到为官三思?”
为官三思,最早出自吕芳之口,他所谓的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但是太监可以退,对于明朝的文人来讲,根本没有退路,他们存在的基础就是心怀天下,报效朝廷,这也是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我胡宗宪没有退路,也没有什么可变!”
这时候的谭伦显然误会了胡宗宪的意思,他所谓的无退路是指对待浙江的百姓上面,他必须守住浙江,保护老百姓。
而谭伦理解的无退路,则是指胡宗宪要一条路跟着严党走到底,而不肯“思变”!
所以有点失落地觉得这些天,自己拉拢胡宗宪算是失败了:
“那我这次本不该来!”
三、误国误民
谭伦还在讲裕王府的那些人知人,结果被胡宗宪狠狠地嘲讽一顿,说他们只会高谈阔论……
其实这句话就能看出胡宗宪的境界,他的境界早已脱离了钱和权,而严党这伙人要的就是钱和权。裕王府的那些清流们除了钱没有那么敏感外,对于权和名又看得很重。
所以,对于谭伦来讲,他根本就顶不了胡宗宪的罪,也理解不了胡宗宪内心的无法救赎。
看到谭伦仍然一脸懵逼的样子,胡宗宪干脆把话说得再明白一点:
“朝野都知道,我是严阁老提携的人……我胡某在大事上从来是上不误国,下不误民。”
其实这句话意义非凡,我们评价一个人,往往会把误国误民连一起讲,这里却是分开讲的,说明一个道理:
那就是胡某跟其他人不同点就在于此,如果说严嵩等人是误国误民,那么清流一派就是误民,而胡宗宪既不误国,也不想误民。
从胡宗宪的角度来看待“改稻为桑”的政策,就是不实事求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这也是制定政策的部门,不结合实际,脱离了老百姓,脱离了人民,闭门造车之举。
而嘉靖帝和内阁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政策根本落不了地,如果胡宗宪不提醒他们,那就是他误国。但是他们仍然要求执行,那么胡宗宪下一步就是想方设法不能逼死老百姓,这是下不误民。
显然,要想既不误国又不误民,在这里是矛盾的,这也是胡宗宪说的自己没有退路的根本原因。
四、总结
随后,胡宗宪继续批判谭伦等人:
“我不会让老家人把我的牌坊拆了!你们都自以为知人,自以为知势,可是有几个人真知人知势的?”
关于胡宗宪老家的牌坊,大家可以搜一下,还在的,很高大上,胡家还是很了不起的……很了不起……
胡宗宪这段话非常具备现实意义,这也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本意。
于是终于提到了改稻为桑的国策,可是上面的人眼睛只盯在了收益上,却根本没有考虑过前提条件。
而到时候国内形势(内有反民),国际形势(外有倭寇),一起恶化,导致改革不成,稳定都难:
“那么多没田地的百姓聚在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再后年必反!到时候外有倭寇,内有反民,第一个罪人就会是我胡宗宪。”
说完这些,胡宗宪终于正面回应了为什么让谭伦离开这里:
“你来无论是想劝我,还是想帮我,都只有一个后果,把大势搅砸了!”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这个谭伦仍然不明白,不知道是装的,还是真的没有明白。
于是胡宗宪又替谭伦解释了,为什么说他来是搅砸了,大意就是如果谭伦不来,我胡宗宪还能上疏严嵩,上疏嘉靖帝,让他们不要这么急着改,分三年改。结果你一来,性质就变了,变成了党争,而且嘉靖帝确实把这些看成了党争,这也就导致胡宗宪没有办法拖延时间:
“那样我要还能做下去,年初朝廷议这个国策的时候,他们早就阻住了,就不该让这个国策落到浙江!”
其实胡宗宪已经解释了改稻为桑国策为什么失败了,不是说这个政策本身有问题,有问题的就在于执行方面。
自古改革,都是循序渐进的,都是先试点,试点成功了,再慢慢铺广,整个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最起码先画个圈,等他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后,再全浙江推广嘛。
哪有不管不顾,直接弃半个浙江的百姓于不顾,强力推行改革的?
这也是解释了为什么刚才说清流们就是一群书生,只会高谈阔论,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层,如果想到这一层的话,根本就不会让它在内阁会议上通过!
“现在不只我说的话上面不会听了,我想在浙江做的事,上面也不会让我做了。”
随后胡宗宪陷入了沉思,也预示着,大的灾难就要降临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关于明朝历史的电视连续剧。无论是做官,为人,经商,都能从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现在说说大明王朝1566中的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胡宗宪。
委身侍奉权臣严嵩,胡宗宪当不得一个忠字,但是当得一个孝字胡宗宪的升迁和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这个大明嘉靖年间当权20年的权臣严嵩。所有人都在骂严嵩是个奸臣,可严嵩对胡宗宪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恩,胡宗宪也以师礼对严嵩。甚至到严嵩失势倒台,胡宗宪对严嵩依然是尊敬有加。
贪污受贿成风,胡宗宪当不得一个廉字,但当得一个义字。胡宗宪,统领东南抗倭,花费军费天文数字。胡宗宪能打仗,也能贪污。但他通过各种方式搞来的钱当中,有一部分全部奖励给手下将领的,并包含打造战船的。
养贼自重,胡宗宪当不得一个纯字。但当得了一个能字。东南抗倭剿贼,既要剿贼,又要练兵。贼杀完了。兵就没法练了。于是,剿贼练兵练兵剿贼。风风雨雨十几年下来。贼剿了。俞大猷,戚继光等新一代的将领也练出来了。
改稻为桑是国策,胡宗宪当不得一个诚字,但当的了一个直字。明朝为了增加赋税,在东南实行改稻为桑,如果能够给农民足够的补偿,本来这是个好事儿。可是架不住层层贪官污吏的盘剥,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民。胡宗宪作为东南总督,应该直接上书给朝廷。将真实发生的现状告诉朝廷。可他没有这么做。他只是从抗倭大局出发,要求暂缓,因为东南的重点在抗击倭寇。
所以胡宗宪他不是一个忠臣,不是一个纯臣,不是一个诚臣,也不是一个廉臣。但是,胡宗宪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达到了自己最大的目的,抗击了倭寇,练就了精兵,所以胡宗宪他是一个能臣,一个孝臣,一个义臣,一个直臣。一家之言,欢迎斧正。互相关注,多多点赞。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
国士无双。在整个高层都在进行政治斗争的时候,只有他思考民生,驱逐倭寇,时时刻刻想着家国百姓。对待自己的恩师也是无微不至。1、关照民生
胡宗宪兼有浙江巡抚,但更多精力是总督军务。在改稻为桑政策推行后,除了军队不参与外,整体没干涉太多。在新安江决堤后,果断开始赈灾,并严格要求暂停改稻为桑。
(关注民生)
其他人更多关心的是借机吞并农田,搞到对手。只有他在考虑百姓生计,民生疾苦。
2、驱逐倭寇倭患是大患,有人希望养寇自重,有人希望坚决剿灭,有人希望剿灭不利,借机生事。
胡宗宪在这个问题上很坚定,筹集粮饷,与倭寇决战。终于毕其功于一役,还江浙一个安宁。
真国士也。
(没有听恩师的)
3、敬重恩师严嵩是胡宗宪的恩师,他的前途更多来自恩师的提拔,他也对恩师感恩戴德。
在对养寇自重问题上,选择国家至上。我爱我师,我更爱国家。
但在许多案件、事情上都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导师,不为难老师,是一个难得的学生。
在看到那段他去了老师家,老师让给热饭,看哭了。
剧中胡宗宪是一个完人,国士无双。政治从来就不是对错的产物,只有胜败,他的结局只能算是帝国政治宿命吧。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
和明朝大名鼎鼎的张居正,于谦等人相比,胡宗宪只能算是一个悲剧英雄。这不仅是因为胡宗宪没有入阁拜相,在明朝历史上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世人所知,更是因为胡宗宪身上还有许多污点,如与严党走得近,被人视为祸国殃民的一族,本身贪污好色,被人抓住把柄等。总而言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最后被迫自杀。
但是,胡宗宪又是明朝历史回避不了的历史人物。没有他,明朝的抗倭战争便无从谈起,大名鼎鼎的戚继光便无法崛起,东南沿海的荡寇便成为一句空话。说句不好听的话,在修道皇帝迷信神仙,严嵩奸党当道的情况下,不是胡宗宪在东南沿海独挡一面,受西方殖民者支持的倭寇势力早己踢开明朝国门,鸦片战争面临的形势,提前三百年上演了。
一、东南一柱抗倭寇自明开国以来,一直存在倭患,嘉靖时期,倭患愈演愈烈。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与此同时,西方的葡萄牙也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他们原本想与中国通商贸易,但是他们的强盗本性不改,杀人放火,在广东站不住脚,这批人就去了日本,与日本人的倭寇,中国的海盗勾结合流,共同扰乱中华。著名的五峰船主王直,便是这批海盗的大头目,他们占有浙江的双屿岛,扰乱江浙,一时间,东南匪情严重,烽烟四起。胡宗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场的。他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胡宗宪的组织才能在抗倭斗争中展现出来。他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招来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等。大力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胡宗宪擒王直、杀徐海,两浙倭患暂告平息。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
在历史上,我们知道著名的戚继光以及他指挥的戚家军战斗力强悍。那么谁是这支部队的支持者,谁给他们提供后勤保障?胡宗宪!在十六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胡宗宪可以说是明朝的东南一柱。
他们的抗倭为后来的隆庆开禁奠定了基础!二、改稻为桑促发展胡宗宪在浙江任上,除了抗倭,还有一大功绩,那就是劝导当地农民改稻为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胡宗宪所处的时代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便是在这个时期诞生。而江浙的丝绸业又在明朝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改稻为桑是这一时期明代中国农村最明显的变化。
在这一变化中,大规模的稻田种起了桑树,与此同时湖广成了中国新的商品粮基地,江浙所需要的粮食大量从湖广输入。
而这时,江浙的巡按便是胡宗宪。这就是历史。
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按说,稻改桑,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好事。
但是稻VS桑, 孰重孰轻?
稻的背后是农业、民生,是千千万万老百姓吃饭的大问题;而桑则是商业,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就是一部反映【稻改桑】的转型发展的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里,胡宗宪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把宝贵的良田用于栽桑养蚕挣钱,更是敏感的民生问题。面对主抓经济效益的朝廷,胡宗宪采取了【一年事情三年办】的慎重态度处理这事。一方面打通各省之间的粮食市场,稳定粮价,保证浙江的粮食供给。同时稳步推行以桑代粮,转移农业人口。避免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期间【羊吃人】的悲剧发生。
即使这样,悲剧还是发生了。胡宗宪因完不成【改稻为桑】的任务遭到弹劾。
毫无疑问,在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的特殊历史时期,胡宗宪兼顾民生与发展,确保中国商品经济核心地区的平稳过渡做出了他最大的努力。
三、忍辱负重胡宗宪胡宗宪所处的时代已远离政治清明的洪武时期,经过一百几十年的官场浸淫,明朝官场已变得相等腐败,面目全非。
在胡宗宪之前,浙江巡按已有多人翻船,职位不保!更别说为百姓做事。严蒿把持朝政,既贪又奸,把朝庭搞得乌烟瘴气。
他的干儿子赵文华更是赵文华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
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颇费思量。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这也是胡宗宪抗倭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
俗话说,同流合污。而胡宗宪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与这些人同流,但并不合污。他通过这些不正当手段得到的权力不是用于鱼肉百姓,贪图个人荣华富贵,而是用于抗倭大业,造福地方百姓。就说他贪污的钱财,一方面用于交通上司,营造保护伞,另一方面也用于戚继光等部队的军饷粮弹。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也许是胡宗宪与严嵩等人过于走得太近,致使那些文官集团在搬倒严嵩时,同样把他作为严党一并打掉。
这才是他最可悲的地方。
有人评价他:
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国之大士,他是一个真真正正懂得时事,时势的人,他更是一个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百姓,为国家尽自己最大努力的人。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
智勇双全,忍辱负重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美化了胡宗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