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有人却说“清朝”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你怎么看?
人常言: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然而,满清朝却是一个例外。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中央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历时九十八年要长得多,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清军入关时兵数仅20万余,连同老百姓最多百万人,在进入汉族的汪洋大海之后,非但没有被淹没,反而在短时间内有效平定了汉族等各民族、各种政治势力的反抗,建立起持久而稳固的统治。这与他们的八旗制有很大的关系。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是建立于努尔哈赤时期,最初的时候,是将满人分在不同旗下。平时的时候,跟普通老百姓一样,负责种地。到了征战的时候,就穿上军装,成为士兵。在初期,每三个男人当中,就有一个去当兵。刚开始八旗军是很能打的。首先是他们的单兵作战能力,八旗军的满八旗和蒙八旗的士兵都是从小练习骑射,而且他们内部经常打来打去,非常彪悍。主要有明朝叛变的部队组成的汉八旗当时就装备火器,成了八旗军的精锐部队。其次八旗军有象多尔衮、阿济格这些身经百战的顶级将领。在《武备要略》里程子颐说过,八旗军1个牛录有50披甲,1个披甲给2匹马,1匹骑乘,1匹作战。另外1个披甲还有4个奴仆,1个饲养马匹,1个管理盔甲,1个管理饮食,另外一个管理武器装备。也就是说八旗出战10万人,真正的披甲战斗兵只有2万,其余8万都是服役奴仆。《李朝实录》说过八旗一个军阵包括100名别抄,100名长甲兵,100名短甲兵和100名双重甲的重甲兵。这400人是一个战斗单位,一起协同作战。八旗一共9.6万人,其中战斗人员2万。被八旗军打怕了的明朝辽东总兵李如梅说过: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虽以十人来犯境土,即报辽东而求救。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7000八旗军,其中只有3000披甲,战斗力超过10万日本军队,比蒙古鞑子还要厉害。可见当时八旗军的战斗力十分恐怖。所以,八旗军在辽东斩杀明军数十万,均为明军精锐,在1644年以前5次入关扫荡,攻破州县数十个,俘虏人口几十万,而自身损失却很轻微。可见,双方战斗力差距太大,八旗军骑兵作战机动性强,肉搏能力也大大强于明军,马上射箭更是汉人骑兵做不到。就算李自成征战无数的起义军,在山海关作战中,被2到3万战斗力在满洲中算一般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像切菜一样斩杀大半,明军更是连满洲兵中战斗力最弱的镶蓝旗都打不过。这样看来,还是实力决定一切,八旗军打下江山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还有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这支军队,在乾隆时期,已经开始丧失战斗力。在乾隆末期的白莲教起义中和晚清太平天国兴起时,八旗军早已没有了战斗力。在嘉庆二十年的一次阅兵中,八旗军200个人射箭,能全部射中的,也只有5个人。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八旗军,为何衰落到这种地步?这就是东北人常说的“护犊子”造成的结果。打下江山后,清朝皇帝开始论功行赏,对八旗十分厚待。除了给钱,还在驻地上直接给八旗军修建房子,并且负责他们从婴儿到坟墓的各样大事。红白喜事,婚嫁丧娶,都可以领到一笔银子。如果不幸阵亡,朝廷会负责照顾他们家人,并且还搞了个世袭制度。这么做,朝庭当然是为了提高八旗军的战斗力。但事与愿违。皇帝的好心让八旗军衣食无忧,但也让军队失去了应有的锐气。到了后来,许多八旗兵甚至花钱让人顶替自己训练,接受检阅。他们过着放浪浮华的日子,沉溺于饮酒玩乐,不可自拔。
长此以往,出现被动挨打的局面就是不可避免得了。清朝末年,清政府给国家留下了满目疮痍和无尽的赔款,曾经的世界霸主,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肥羊。一件件耻辱的事情接踵而来。198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了北京城,同年的8月15日凌晨,慈禧犹如丧家之犬,一路西逃到西安。1901年10月6日,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等等。这种对中华民族的伤害是巨大的。所以才有后来的:驱除鞑虏的呼声。
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有人却说“清朝”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你怎么看?
首先说一下,“康乾盛世”是部分人的自我贴金,得益于土豆、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以及恐怖、高压的民族政策,清廷才能捡了一个“盛世”的便宜,但和汉族王朝的盛世相差太远。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清朝前期,八旗军确实厉害,无论是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战斗力不是吹的,因为他们属于真正的职业军人,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外就是训练,这一点和大明朝前期的军队有很大的不同。
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军开始,一直到康熙中期,八旗军绝对是时代的佼佼者,因为长期处于战争的边缘,所以整体上的战斗力并不差。
毫不夸张的说,17世纪的陆军强者,八旗军绝对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军队只是国家机器,尤其是在封建皇权时代,更是统治者奴役百姓的工具,所以一个王朝的兴衰和军队没有必然的联系。
即使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下的清王朝被称为“盛世”,那也只是皇权、八旗贵族、文武官员的“盛世”,和老板姓没有半点关系。
何况从康熙后期开始,因为腐化严重,八旗军的战斗力持续下降,大部分时间已经不能完成军事的需求,因为他们已经成为铁杆庄稼,生命珍贵,已经不需要靠战功来给自己增加利益了。
所以雍正初年的西北用兵,乾隆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大小金川之战、平缅甸之战、平林文爽起义、平安南(今越南)之战等,作战的主力还是绿营兵。
当然,说到清朝是“屈辱”的代名词,主要还是在于近代以来满清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导致丧权辱国,使国家遭受列强们的百年欺凌,这是最关键的。
而且,清朝初期的民族斗争也非常激烈,除了血腥的屠杀政策,还有高达300余次的文字狱,尤其是乾隆时期,仅他一朝就发生了130多起,严重扼杀了国人的思想,并通过《四库全书》毁了很多古籍,这种文化、思想上的破坏,注定了“屈辱”的命运。
而且乾隆还拒绝了英国使者马戈尔尼的通商请求,正是这次的拒绝,使中国失去了和西方进行文化科技交流的大好机会,也是造成了中国开始衰弱的罪魁祸首。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清朝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这场历时13年的反抗斗争,对清王朝的打击很大,八旗兵彻底没有了战斗力,全部依靠的是绿营兵进行镇压。
而从嘉庆开始,加上道光、咸丰,祖孙三代帝王面临现实的困境,却丝毫没有半点对国家、对社会进行改革的想法和决心。他们坐在紫禁城中的龙椅上,享受着天下人的供养,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做不出一点事关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的事,只知道抱着祖宗家法,等死!
这样的结果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英国靠着船坚炮利逼迫清王朝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在清王朝统治下,中国终于由天朝上国沦为了列强欺凌的对象。
尤其是咸丰时期,随着汉族地方军事力量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兵彻底沦为社会的蛀虫;而列强也加大了侵略的步伐,清王朝也一步步妥协,最终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有人却说“清朝”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你怎么看?
问出这种问题的人只能说历史都白学了。在满清初期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军队被李定国一战灭了十万,打死两个王爷,可见所谓的八旗战无不胜纯属吹牛。满清入关则是靠着吴三桂和李自成对战时的背刺,在看入关后,基本上打仗都是投降的汉军,而八旗唯一出动的几次也都是去捡胜利果实而已,基本上没打过什么硬仗。到了康熙时期就更是搞笑,战无不胜的八旗面对俄罗斯的八百多重型犯组成的开拓者,居然两年都打不下来。由此可见根本不存在什么战无不胜的八旗,实质上八旗就是一群强盗,抢劫时个个奋勇争先,而抢劫后则一盘散沙罢了。
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有人却说“清朝”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你怎么看?
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
首先,题主您所说的这两个条件,有没有史实记录给我们看看?我知道您想凸显的是清朝的确是有一定甚至是相当的成就,但是您表述地的确有问题。就拿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来说,八旗军在明万历开始由努尔哈赤构建,那时候军队的制度是半工半农,我估计是比不上明朝的正规军队;在三藩之乱期间,尤其是绿营没扩张之前,八旗更是屡屡失败,气得康熙都准备亲征提升士气了;到了清末跟带有现代化装备的英美相比,别说八旗了,绿营也早已腐败不堪,得靠各地省军,造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您想说八旗军打下明朝天下的能力的话,如果吴三桂不让清朝入关,能不能进关还是个问题呢。
构建全面盛世?不存在的。文字狱,文化上的禁锢就牢牢存在,那里还来的文化盛世?还有闭关锁国,断绝和西方的往来,贸易的盛世也不存在,朝贡不算贸易,毕竟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更何况康乾时期的征战和起义都不少啊,所谓的清朝统一战争是指的清军入关到乾隆二十四年,此后才标志着清朝真正的统一完成。我们所谓的盛世是相对来说,你的错误就在于全面盛世,直到今天我都不认为历史上存在哪个全面盛世的国家或者朝代。
接着,我在来谈谈我是怎么看待清朝的,以及为什么有人觉得清朝是“屈辱”。
对于清朝,我们还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清朝即有他的积极面,例如政治上平定内外之乱,尤其是台湾,造就其历史上最大板块疆域(我要提醒一点,每个朝代的疆域其实都建立在其他朝代的基础之上,清朝的疆域也是建立在明朝之上,准确的来说每个朝代的疆域是不能和历史朝代的留下的基础相分离的)给了我们一个“历史上”疆土的由来;经济上达到了封建经济的高峰,例如四大名镇、十大商帮;文化上修订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还有著名的明清小说,此时的小说类文化也十分发达,例如<<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清朝也有很多消极的地方,政治上采用文字狱、经济上闭关锁国、文化上强迫留辫进行文化冲击等等。
其实我们看待一个朝代,应当是带有中立性的,辩证性的看待,因为一个朝代及其复杂。
最后说说为什么有人觉得清朝是“屈辱”?
其实最大也最重要的一点,清末的情况决定了这个评价。清朝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而且他的表现令人失望,准确说是统治者的表现没有任何对于国家、社会的胸怀,只有对于自身权利欲望的追逐和维护,哪怕自身也要毁灭了,仍旧像瞎子一样,而且带了更麻烦的军阀之乱。对于清朝来说,旁边有个积极欧亚入欧,明治维新从而强大起来的日本是何其不幸,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首次和强国接触日本天皇决定维新整个皇族支持,清朝内仍旧一副天朝上国如痴如醉,沉迷于内讧之中。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留下的祸根(大军阀)足足祸害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之久,在这个世纪内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受人挨打。更重要的是,清朝统治者这么做明显是为了维护阶级的利益,满人的利益,在国破家亡的时期,在只在乎自己阶级、自己族人利益,怎么不然其他民族鄙视?总之,在很多人眼里,清末的清朝就是一个对外奴仆卑躬屈膝,对内凶狠残暴的朝廷。
其次,清朝能够一统天下看起来存在很大的运气成分,实力的表现相对较少。
第一就是明朝崇祯帝拒绝了明清议和的方案,如果当时明朝同意了那么清朝一统天下、入主中原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而明朝和清朝议和当时都快同意了,就是一点需要崇祯同意,清表示要结兄弟之盟,简直就是澶渊之盟的翻版,因为明朝本来是清朝的宗主国,一下子变成兄弟了,因此要得到崇祯的批复,结果陈新甲这家伙不慎泄露,导致整个明朝大惊失色,举朝震动,结局就是杀了陈新甲,决绝了议和条件。
第二是三藩之乱。吴三桂是有能力和清朝相对抗,甚至搞成南北二朝,只是他本身师出无名,又称帝失人心。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其实还是不太想打这场仗,因此犯了和西汉初英布一样的错误,固步自守。最后清朝在吴三桂死后还是平定了三藩之乱。
不论如何,清朝作为我们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我们应当正视它,辩证的看待它。
原创,转载请联系。
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有人却说“清朝”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你怎么看?
八旗铁骑横扫东亚大陆击败大明王朝时,的确是横行无忌。但到了康熙皇帝时期,吴三桂造反时,八旗军就已经开始腐化堕落。满清朝廷要依靠汉军绿营兵,来镇压吴三桂等人三藩之乱了。八旗兵的强胜?只是昙花一现。到了近现代,绿营兵也同样腐化堕落。所以,在镇压太平天国的作战中也是同样败绩连连。满清朝廷,就只能依靠着各地的乡勇组成的地方军阀来镇压太平天国。这个就是满清朝廷倒台之后,中国各地军阀混战的根源。北洋军?只是各个军阀之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军阀队伍而已,同样,后来国民革命军,也没有完全脱离得了军阀队伍的本质。
八旗军制敌无往不胜,康乾构建全面盛世,有人却说“清朝”成为了“屈辱”的代名词,你怎么看?
看待一个朝代的历史功过要一分为二的来看,不能持片面之词。总得来说我认为清朝有功有过,可能是过大于功,但不能掩盖它对中华有功时事实。
从保证领土完整这一方面来看,最起码它保证蒙古、西藏等羁糜的地方完整的融入中华。至于新疆这一故属中华的地方只是因为乾隆那个不要脸的,为了所谓的“十全老人”称号在消灭了准格尔部叛乱后改的名,意为开疆拓土。
至于八旗入关时确实军威赫赫,但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血腥屠杀确实体现出了这个朝代的野蛮。之后更有文字狱等等,即便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南方一样不断地有活不下去的百姓起义。
至于晚清的各种耻辱就更不要说了,自鸦片战争之后满满都是中华的屈辱和血泪。当然洋务派的自强举动也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却掩盖不了清朝这个野蛮朝代带给中华民族的百年黑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