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的后人参与安史之乱,为何还受到朝廷的重用呢?

既然题目中提到了薛仁贵,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薛仁贵是个狠角色,他在人间留下了“良策息干戈” “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可想而知,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薛仁贵,唐初名将,平时喜着白衣白袍,生的英俊潇洒。薛仁贵征战回纥铁勒九姓突厥,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 薛仁贵应声出战,连发三箭,敌人三员将领坠马而亡 ,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投降,放弃了抵抗。其实,铁勒人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此次忤逆大唐,不过是群情激愤下的一时冲动。铁勒高层到普通士兵,大多都抱有侥幸心理,不过是希望靠变乱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迫使唐王朝妥协让步,减少对自己的压迫; 第二是铁勒诸部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并不是高度集权的大唐的对手,所以在唐军开到后就产生了畏惧,不战而降。然而,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薛仁贵命令部下将13万已经投降的铁勒人就地坑杀,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滥杀俘虏的三大暴行之一(另外两起是白起、项羽相同的暴行)。时人谓之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晚年,薛仁贵出征突厥时,突厥人问唐军主将是谁?答:薛仁贵。突厥早就听闻薛仁贵去世,因此不信, 薛仁贵行至阵前,摘下头盔,突厥人见到果然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之后,立刻倒地跪拜,然后四散逃去 ,唐军乘势追击,取得大胜。史称“脱帽退万敌”。然而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在薛仁贵的一生中,他也打过败仗,也被削职为民过,但他都度过了难关,最终得以七十而善终。然而比起他的后人,他的结果可能并不是最好的。现在我们就回到主题,看一看薛仁贵子孙是怎样转危为安的。

薛仁贵的两个儿子薛讷和薛楚玉,虽然名气远远不如父亲,但做官上一点不比父亲差。薛讷是武则天到唐玄宗时代的名将,曾官至宰相,比薛仁贵的官位更高。薛楚玉做过范阳、卢龙节度使,就是安禄山任职的那个职位。而参加安史叛军的薛嵩就是薛楚玉的儿子、薛仁贵的孙子。

薛楚玉是薛仁贵的第五子。因其兄薛讷被朝中保守派排挤,薛楚玉也被人告发渎职,因而被免官。薛嵩自幼随父生活在燕、蓟之间,气度豪迈,嫉恶如仇,他凭借门荫为官,史书记载他“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由于家庭变故,他自然升迁无路,此时他看到了一个“机会”。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因家族被排挤,自身被压抑,早就对李唐王朝深为不满的薛嵩参与其中。由于薛嵩作战勇敢,后来被安史叛军提拔为相州刺史,成为封疆大吏。但情况急转直下,安史叛军屡屡失利,难成大事。李唐王朝派遣仆固怀恩率军收复河朔地区。薛嵩闻讯大惊失色,为了保全家族,薛嵩选择向李唐王朝投降。仆固怀恩平定河朔后,他上奏朝廷要求封赏归降的安史叛将,朝廷遂下诏封薛嵩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薛嵩从安史叛将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地方节度使。薛嵩虽然不读书,但感念朝廷恩义,奉职谨慎,颇有治名。大历初年,朝廷加封薛嵩为高平郡王、检校尚书右仆射等职,薛嵩的官爵远远超过了他的父祖。 772年,薛嵩病死任上。其子薛平历任平卢军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出将入相,深受百姓爱戴,也为李唐王朝对抗地方藩镇立下赫赫功勋,年届八十时病死。薛平之子薛从,也官任右领军卫上将军,统领李唐王朝的禁军。

这就出现了在封建王朝罕见的一幕,就是一家人没有因有人参加叛乱而遭殃,反而后世得到了很大的荣耀,我想这也是薛仁贵在天之灵的法力无边吧,看来老天还是保佑那些功勋盖天的英才血脉不断。

薛仁贵的后人参与安史之乱,为何还受到朝廷的重用呢?

题主说的应该是薛仁贵的孙子薛嵩。

薛嵩的父亲薛楚玉是薛仁贵的小儿子,官至幽州长史。不过当时活动于幽州东北部的契丹、奚势力强大,经常侵袭唐边境,薛楚玉对此无能为力,开元二十年(732年)因渎职罪被免职。他的继任者张守珪表现比他好,沉重打击了契丹的气焰,不过张守珪的义子安禄山,后来却是发动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薛嵩像

薛楚玉丢官后没有再出仕,家道中落,薛嵩又是一个完全不懂经营的武夫:“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日子过得是相当落魄。因此,当安史之乱发生时,这个对于习武之人来说是博个封妻荫子的大好机会,区别仅在于是为哪一方卖命。

对于豪杰自雄的薛嵩来说,功名只向马上取,安史之乱是国家灾难,却是他的机会

不过对于薛嵩来说,似乎没有选择余地,因为他就在安禄山的地盘上:“嵩生燕、蓟间”,不知是自愿还是被迫,他加入了叛军的队伍。

叛军内乱不断,755年造反,757年安禄山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759年史思明又杀安庆绪。761年史思明又死在儿子史朝义手里,可谓两年一个轮回。

正是由于叛军的更新换代实在太快了,薛嵩这时候也终于脱颖而出,得以独当一面,任相州(河南安阳)守将。但这时候傻子都看得出来叛军大势已去,于是当唐军打过来时,薛嵩果断倒戈,以相、卫、邢、洺四州投降朝廷。

薛嵩的地盘——昭义军

当时唐朝也是被八年叛乱搞得精疲力尽,“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为了安定降将们的人心,全部都予以宽大处理。而平叛大将仆固怀恩也担心平乱后荣宠减弱,有意将安史旧将引作外援,推荐薛嵩等降将统领河北诸郡。于是薛嵩不但没有问罪,反而升了官,“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领有相州(今河南安阳)、卫州(今河南卫辉)、贝州(今河北清河)、邢州(今河北邢台)、洺州(今河北永年)。后来薛嵩又把相州的滏阳,洺州的邯郸、武安划出来,设立磁州,因此一共有六州之地。

后来的事实证明,唐朝这种姑息养奸的政策基本上失败了。由于对安史叛将的姑息,唐朝地方形成诸多藩镇,成为唐朝末年尾大不掉的问题。以河朔四镇为例,有三个(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都搞起了独立王国,成为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的主要源头。四镇中只有薛嵩例外,不但没有搞军阀割据,对朝廷忠心耿耿,还把地方治理得很好“谨奉职,颇有治名”。

薛嵩是河北藩镇中唯一忠于朝廷的典型,当然会被重用

这样凤毛麟角的正面典型肯定是要大书特书的,所以766年,薛嵩被“封高平郡王,实封二百户”,授昭义军节度使。后又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平阳郡王,可以说名禄恩宠已经超过了其祖父薛仁贵。

需要指出的是,昭义军本身的分离势力同样很强,只是在薛嵩的压制下不敢造次而已。773年,薛嵩病逝,将领和官吏们就意图效仿河朔其他三镇的旧例,先斩后奏,拥戴薛嵩年仅十八岁的儿子、磁州刺史薛平出任节度留后(代理节度使)。

深受薛嵩熏陶的薛平对这种藐视朝廷的做法并不认同,但他表面上答应下来,然后就将这一职位让给叔父薛崿,自己却在夜里悄悄护送父亲灵枢回归故里。

田承嗣是河朔四镇中最野心勃勃的一个,唯独忌惮薛嵩。薛嵩刚死,田承嗣就为安、史父子四人建立祠堂,尊为“四圣”,又上表朝廷,求任宰相

薛崿萧规曹随,继续保持薛嵩忠于朝廷的方针,但是他没有哥哥的能力与威望,早就对昭义军虎视眈眈的魏博镇乘机出手。775年,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在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引诱下,举兵作乱,驱逐了薛崿,率部归附魏博镇。

田承嗣以救援为借口,趁机袭取相州(刺史薛择是薛嵩族人),派大将卢子期攻取洺州(刺史薛坚是薛嵩族人),杨光朝攻取卫州,还引诱卫州刺史薛雄(薛嵩族人)归附自己,被拒绝后暗中派人将其妻子老小屠杀殆尽,从而占领了相、卫、洺、磁四州。薛家作为藩镇的历史至此告一段落。

由此可见,薛嵩虽然有历史污点,但他被朝廷重用也是理所当然的。那个年代要找一个忠诚而有能力的藩镇实在很不容易。

薛平文武兼资,青出于蓝,白居易称赞其“忠厚为质,通明为用,秉吏道之刀尺,袭将门之弓裘,可以为三军之帅,可以理千乘之赋”

好在薛嵩的儿子薛平很争气,重新振兴了家族,历任义成军节度使(辖河南郑、滑二州)、平卢军节度使(辖山东淄、青、齐、登、莱五州),在治理地方和平叛方面都卓有成效,任内兵精粮足,徭赋均一,深得百姓爱戴。他任满被召入朝时,百姓们拦道挽留,一连几天,才得脱身。时人认为当时的节度使中,很少有人像薛平一样深得民心。

薛平做节度使时被封魏国公。入朝后加检校左仆射,兼户部尚书。后又任河中节度使,加检校司徒,改封韩国公。以司徒之职退休,堪称出将入相的典范。

薛仁贵的后人参与安史之乱,为何还受到朝廷的重用呢?

薛嵩,薛仁贵后裔,安史之乱时附逆,史朝义兵败后以四州降唐,仍然被朝廷委以重任;其实这算不了什么,唐末的朱温,参与黄巢起义军,中途投降朝廷,成为唐末最大藩镇,最后篡唐自立,开启了五代第一个王朝,梁,这比薛嵩传奇多了。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如下:

唐朝已经藩镇割据,朝廷不敢随意处置手握重兵的割据势力,不论是薛嵩还是朱温,均是手握重兵,朝廷为了安定统一,哪怕是名义上的安定统一都是奢望,对于手握重兵的豪强更本不敢轻易处置,还得高官厚禄笼络,所以薛嵩朱温之流可以附逆,可以归顺,再叛乱再归顺这就是整个残唐五代的真实历史。

其实近代史上有一位将军比薛嵩朱温还要传奇,从西北军叛变,归顺蒋家国民军;蒋家国民军被日军击退则归顺日军,当上皇协军;日军投降又重新归顺蒋家国民军,蒋家被本朝军队击溃,又弃暗投明归顺了本朝军队,并立下极大战功,一举占领蒋家都城,并攻下伪总统府,最终善终,这就是吴化文将军的传奇人生经历,乱世之中有实力才可自保,吴化文也是身不由己。

薛仁贵的后人参与安史之乱,为何还受到朝廷的重用呢?

人生有起落,用人在于用其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