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三妻四妾是哪“三妻”哪“四妾”?

看到“三妻四妾”我就想到包二奶现象。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一些有权有钱的人,利用权势和财富,违背人伦,将异性玩于鼓掌之上,满足自己的私欲。“三妻四妾”是旧社会的丑恶现象。是一种没有人性、极度残忍无情的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真正遵循的仍然是一夫一妻制,平民百姓如果越雷池一步,一定会被人视为不守礼法之徒。妻妾制度,是拥有财富特权男子的享乐方式,在“妾”之外,还有“姬”、“婢”、“伎”等等名目。每一个名目之后,都有一群生活在痛苦中的女子,姬妾是不能算做合法配偶的。她们事实上是没有名分的,由于没有法律地位,她们的遭遇很多连平常人家的妻都不如。其实,三妻四妾还是有一定来历的。三妻,指的是“一发妻二平妻”,四妾,指的是“四偏妾”。发妻持家,平妻在旁辅佐,偏妾则要尽心伺候夫君与三房夫人。古代男人娶三妻四妾,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和传宗接代。是一种对女子的迫害。当时的社会是男尊女卑,女子只能依附于男子,是社会制度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加剧了男女的等级分化,于是出现了男子妻妾成群,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的不合理现象。  

古代中国的三妻四妾是哪“三妻”哪“四妾”?

中国古代的“三妻四妾”指的是“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并不是一个人可以娶“三个妻子”和“四个小妾”之说。

古代“周礼”制定了婚姻关系,确定一个人只能娶一个妻子、纳一个小妾。即最早的“妻妾”制度。

周礼规定,妻子必须明媒正娶,纳妾就随便多了,因为小妾是男人传宗接代的工具,男人不可对妾室动感情,否则被人耻笑。

妾是用金钱买来的,男人视之为物品,可随意打骂和休弃,妻子则不行,从古到今,打妻子属于家暴,是被律法所不容的。

周礼虽然对“娶妻纳妾”制定了许多条文,但实际操作起来空间很大。比如妻子不能生育才能纳妾,实际上不是这样,男人纳妾更多的是为了寻欢作乐,和传宗接代没半毛关系。

发展到后来,娶妻的规定没变,纳妾却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妻多妾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男人有钱有势可以变通多纳妾,到了宋代官宦之家娶妻时,女方会陪嫁一个丫鬟,妻子带来的丫鬟随后成了丈夫的“滕妾”,这就是纳妾。

妾之下是“通房丫头”,即伺候夫妻房事的丫头,通房丫头之下是丫头和婢女。

看到了吧,古代的男人有许多变通的方法,名称变了,实际和纳妾没多大区别。比如包青天的妻子去世后,他就纳妻子的陪嫁丫头为小妾,最后为他传宗接代。

不过古代男人还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妻子不死不娶妻,换言之,妻子必须只能有一个,男人们为何都自觉遵守这项规定呢?

原来古代的皇帝做了榜样,遍查历史资料,除了“五胡乱华”那些胡人皇帝个别有多位皇后外,汉民族的皇帝都是一个皇后无数妃子,这好比一个茶壶配几只小茶碗一样。

皇上如此,民间老百姓更要遵守,所以说古代一个男人有“三妻”是不存在的事情,我觉得“三妻四妾”这个词更像一个形容词,指的就是“一妻多妾”。

也许有人说,皇上有“三宫”(正宫、东宫、西宫)之说,难道不是三位妻子吗?

我们来看看慈禧,慈禧人称西太后,她之所以位居西宫,是因为他生了个皇子——同治。但她不是正宫娘娘,东太后慈安才是咸丰的妻子,慈禧也不过是一个贵妃。

当初慈禧要废黜她的儿媳妇——同治的皇后时。儿媳妇直接怼她道:“想废我的人,也得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人”。言外之意是你没这个资格,慈禧进宫时只是一个贵人,人称“兰贵人”,相当于民间的纳妾。也就因为这句冲撞的话,慈禧最终对儿媳妇下了毒手。

有的人解释“三妻”指的是正妻、平妻和下妻,其实这和皇帝的“三宫”之说如出一辙。总而言之,古代只能有一位妻子,其他都不具备妻子的责任和义务。

还有人解释“三妻”指的是:古代娶妻时,妻子会带来一个陪嫁丫鬟,父母在结婚时送给儿子一个丫鬟,随着时间的发展,丈夫把两个贴身丫鬟扶正成了妻子,加上原来的妻子刚好是三位妻子。

“四妾”则是指:三个妻子每人带来一个丫鬟,父母赠送一个丫鬟,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考虑,丈夫纳四个丫鬟为妾,这就是四妾的来历。

这样解释“三妻四妾”是错误的。否定一个妻子的说法都是错误的答案。

文/秉烛读春秋

古代中国的三妻四妾是哪“三妻”哪“四妾”?

古代的“三妻四妾”已经成为现代男人的一种梦想,“三妻四妾”一词出自耳熟能详的《金瓶梅》一书,书中第一回便写道:至如三妻四妾,买笑追欢的,又当别论。那么古代的三妻四妾到底指的是哪“三妻”和“四妾”呢?

通常来说,三妻指的是正妻、偏妻和下妻。正妻就是原配正房,偏妻相当于二房太太,地位仅次于正妻,而下妻相当于妾室但又不是小妾。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在古代中国,即便是贵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也只有一位正宫皇后(嫡妻),其余妃嫔都是小妾。

那“四妾”又是如何来的呢?我们都知道古代大户人家都有家奴婢女来服侍主人的生活起居,这些人家的女儿出嫁之时都有贴身丫环随侍到夫家,这些贴身丫环便被夫家收做小妾,三位妻子各有一位贴身丫环,另外还有一位妾是由公公婆婆赐给儿子的,这四人便统称为“四妾”。

实际上,“三妻四妾”是一个笼统的形容词,形容古代达官贵人妻妾众多。自周礼颁布之后,一夫一妻成为历代王朝认可的礼制,即使是君王也不例外。所以古代中国并没有“三妻四妾”制度的存在,所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这种制度对妻和妾的身份、地位和权利都做出了非常细致的要求,比如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正房太太,而无论丈夫多么宠爱妾,也不能将其扶正成为妻。唐朝时期的《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妾乃贱流、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意思是说妾的身份低微,将妾升为妻则触犯律法,要服刑一年半。

在这样的制度下,一个男人不管他有多少小妾,只要没有嫡妻便被视为未婚,可以择良家女子聘娶为妻。而一旦嫡妻亡故,满屋妾室的男子也将被称为鳏夫。妻只能有一位,而妾却没有数量限制,丈夫对妾可以随意责打、遣逐、处置,但对妻则不可如此。再比如,妾所生的子女要认嫡妻为“嫡母”,生身母亲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叫庶子庶女,但仍是府中的少爷和小姐,地位比妾要高。妾称呼他们要叫少爷、小姐,而庶子、庶女只能称呼生身母亲为“姨娘”。这就是古代所讲究的嫡庶有别,尊卑有序。

所以,“三妻四妾”并不是古代真正存在的制度,而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已,梦想穿越到古代体验一下过把瘾的朋友们还是早点洗洗睡吧!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嘛:梦里啥都有!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中国的三妻四妾是哪“三妻”哪“四妾”?

我觉得很多人可能想多了,即便有所谓的“三妻四妾”,也不是大多数人能享受的,其实就相当于让有能力包养“二奶”的人合法化而已。如果你在这个社会还混成了光棍,估计把你放到古代混的还不如这样呢。

三妻四妾只是指代妻妾成群,也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从来没有所谓的“一正妻,二平妻”,这种说法就像一个连大饼都吃不起的乞丐,揣测皇帝吃饭是不是每顿俩大饼还要蘸酱那种。

古代妻妾制度

在《春秋》中记载:“诸侯无二嫡”,齐桓公在称霸的时候曾与诸侯在葵丘订立盟约:“诸侯不能以妾代妻,不能更换太子”。按照蔡邕在《独断》中的记载,汉朝的时候:“诸侯一取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大部分人连娶妾的资格都没有,还想三妻四妾?

虽然各个朝代对妾的数量上有所变动,但总体上还是大差不差,在《晋令》中提到:“诸王置妾八人,郡君,侯,妾六人。官品令,一、二品,四妾;三、四品,三妾;五,六,二妾;七、八,一妾”。

按照晋朝的规矩,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都以品评,最低的为九品,这才勉强算的上士,连娶妾的资格都没有。到了元朝的时候,娶妾的制度才有所宽松,允许民间纳妾,但是这也只是为传宗接代考虑的。

嘉靖三十二年:“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庶民如果四十岁以上没有儿子,才能纳一妾,否则要鞭策四十。庶民想纳妾,门都没有。

古代能有几个妻

在古代没有嫡妻,就算是未婚,妾也不是可以轻易变成正妻的,即便正妻过世了,男人也只能算是鳏夫,可以再娶妻。《大明律》规定:“以妻为妾,杖一百。以妾代妻,杖九十。令改之。”你以为打完就完事了,打完你还要给改回来。

唐德宗时期的一个宰相杜祐,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国方面都非常好,但是人们仍然对他非议不断,就因为他做了一件事,晚年的时候,他把一个妾扶正了。《旧唐书》的作者刘昫评价他:“嬖妾受封,事重因循,难乎语于正矣!”就因为这件事就持身不正了。虽然晚年的时候,他正妻死了,但是仍然不能随便扶正小妾,否则会被当时的士人所瞧不起。

三妻四妾,四妾你努力一下或许能实现,三妻就不要想了,哪怕你就是在正妻过世后,扶正一个小妾都被人非议,更不要说三妻了。因为按照礼制有明确规定:“毋以妾为妻”。三妻四妾只是民间对贵族美好生活的想象而已。

古代中国的三妻四妾是哪“三妻”哪“四妾”?

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之时,男性便凭借体力上的优势凌驾于女性之上。数千年间,中国古代都处于父系社会。男性的主导地位也使得男人的“三妻四妾”逐渐成为常态,男人地位愈高,所纳娶的女子便越多。舜为帝王时,便娶了娥皇女英两位妻子,后代的帝王后宫女子更多。那么,三妻四妾具体是指什么呢?

“三妻四妾”最早来源于明朝小说《金瓶梅》,“至如三妻四妾,买笑追欢的,又当别论”。在清朝李渔创作的戏剧《风筝误》中也提及此词。自此,三妻四妾一词开始为人熟知并使用。由此可见,三妻四妾一说是明清时期后起的,并非古来就有的说法。至于三妻与四妾的具体所指却并不明晰。

三妻包括嫡妻、偏妻、下妻,但是偏妻与下妻却徒有“妻”之虚名。按照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一般是一夫一妻多妾。所谓的嫡妻,乃是男子明媒正娶的首任妻子,也可称为正妻。嫡妻地位最高,一般只有一位。只有在同宗兄弟绝嗣,兄弟中有人将自己独子过继给他时,独子可以娶两位嫡妻,以求延续双方香火。至于偏妻与下妻,虽然有“妻”之称,实则为妾。在民间的俗语中,偏妻也被称为下堂妾。 而清代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中直言下妻曰妾。

至于四妾的说法更是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乃是陪嫁丫鬟一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主人出嫁时,一般会有贴身侍女或是宗族姐妹随嫁。这些随嫁的女人便被称为媵妾。直到封建社会后期,这种陪嫁的习俗仍然存在。男人娶三妻时,会将三妻的陪嫁丫鬟纳为妾,还有一妾则是父母所赐。这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其实也有可疑之处。贴身丫鬟未必会被纳妾,而且男人的妾室也未必止于四人。

三妻四妾一说更像是一种虚指,中国古人以数字表虚指的用法由来已久。在成语中,以少数虚指多数的用法不计其数。除此之外,由于古人喜阳,指阳的奇数被用的次数更多。比如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就有九牛一毛的用法,其中的九也只是表示数量多而已。在诗词中,用数字虚指的用法也不少,比如后宫佳丽三千人。由此来看,三妻四妾是虚指用法的说法更为准确。

当然,并非所有的古人都能“三妻四妾”,大部分庶人终生只能得一妻。在汉朝时,有特殊成就者才能得备八妾,普通官员只能有妻妾三个,庶人只能不得纳妾。等到元朝时,庶人才得以纳妾,而且还只能是在年满四十还无后的情况下。如果随意纳妾,便会被笞打四十皮鞭。在这种情况下,权贵人家所纳娶的妻妾多半不止三妻四妾,而平民百姓多半只有一位妻子。三妻四妾一说只不过是指权贵之家妻妾成群的状况。

三妻四妾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现象,它也体现了古代对于秩序的推崇。前朝的君君臣臣与后室的妻妾次序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是古人对等级推崇的体现。

古代中国的三妻四妾是哪“三妻”哪“四妾”?

三妻四妾,是形容妾很多的意思,不是实指。毕竟妻只有一个,多不了。汉语包含数字的词汇,很多都是虚指。如三番五次,三心二意、 四分五裂、五颜六色、朝三暮四、百紫千红、百转千回、千言万语等等,非常非常多,无一实指。

古代不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妻多妾。从皇帝到臣民,无一例外。

皇帝的正妻只有一个就皇后,当然他可以有很多妃子。这些妃子也有不同的品级。妃子也可以晋升为皇后。皇后是后宫总管,地位比所有妃子高,而且所有妃子都得听皇后的管理。当然有些特别得宠的妃子,也会仗着皇帝的宠幸,和皇后叫板。

皇后生的长子,称为嫡长子。一般会被立为太子,如果长子夭折,太子的人选就是优先从皇后的儿子中去找。实在没有,才会立妃子所生的儿子为太子。

所以皇后生的儿子,拥有优先继承帝位的权力。除非皇后被废,或者皇后没生出儿子,再或者皇后的儿子都夭折了,才回轮到妃子所生的儿子继承皇位。

文臣武将也是如此,一定会有一个正妻,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实际情况,会纳数量不等的妾,称为侧室。有的官员会有很多妾,也有官员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妾。这要看官员的实力和他对正妻的忠诚度。

妾的地位,完全没法和正妻相必。娶妻要明媒正娶,风风光光、热热闹闹。而纳妾就简单寒酸多了,只有给钱就行,也不会办什么仪式。妻是娶的,而妾是纳的。妾没有资格和妻叫板。妾可以随意买卖或赠送,古代官员买妾卖妾赠妾的例子很多很多。

苏轼有个朋友,看中他的一个小妾,提出用一匹马跟苏轼交互。苏轼欣然同意,但是小妾不同意,撞树而亡。苏轼为此伤感良久。

辛弃疾的正妻得了重病,叫了个大夫来医治。辛弃疾看大夫挺年轻帅气的,就跟大夫说,“如果你治好了我的妻子,我可以把我刚纳的小妾送给你”。大夫果然治好了辛弃疾的正妻,辛弃疾也信守诺言,把小妾送给大夫。

妾要听从正妻的管理。妻的儿子可以继承所有财产,而妾的儿子则没这个权力。正妻的儿子叫嫡子,妾的儿子叫庶子。嫡子地位远高于庶子。看《知否》就知道了。

平民百姓大同小异,一定只有一个妻子,不一定有妾。但是除了商人之外和稍微有点家产的人之外,大部分普通百姓只娶妻,不纳妾,或者只纳一个妾,毕竟是纳妾要花钱的,养妾和妾生的孩子也是要花钱的。

商人一般越有钱,纳妾越多。如果妾年纪大了,色衰而爱驰。商人会再纳年轻的小姑娘当妾,从此冷落年老的妾。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就记录了一个茶商的妾的遭遇。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其实不止是商人,官员也一样,纳妾一定找小姑娘。往往,小妾的年纪会比官员或商人的年纪小很多。这样老年吃嫩草的例子,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

当然,正妻的地位不可撼动。不管纳多少妾,都无法动摇正妻的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