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大将廖化的一生,谁能说说?
诈死逃脱,带老母亲千里奔蜀。
青壮年时战功不显,五十左右却成为重要将领。
官至左车骑将军,却在《三国志》中连单独列传的待遇都没有,然而,最终,却又因一句成语而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
他的能力不算特别突出,但他的境遇绝对奇特。
这样的奇人,就是廖化。
诈死逃脱,千里归蜀廖化,出身襄阳大族,世代为沔南世家大族。
在刘备依附刘表时,廖化投身其下。
刘表死后,刘琮降曹,许多官吏百姓跟随刘备南走,廖化就是其中一员。
当时的刘备,正处漂泊,没有根基,而当时的曹操却看起来有一统之像。
身为襄阳大族,愿意放弃投曹而追随刘备,足见廖化的“理想主义”情结。
后来,廖化在关羽手下作事,关羽为前将军时,他作了关羽的主薄。
主薄,是掌管文书的佐吏,典型的文官。
不过,汉末三国时期,担任主薄者,不乏能战之人,比如,吕布也曾是主簿。
关羽败亡后,廖化归附了孙权。
然而,廖化依然心属刘备,遂诈死掩人耳目。
等到东吴放弃警惕,廖化带着老母亲,逃了出来,昼夜西行,投奔刘备。
当时,孙刘交恶,廖化带着老母亲西行,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似乎是一个只会见诸小说的忠义故事。
平淡的“黄金期”廖化西行,赶到秭归时,遇到了正在东征的刘备。
刘备大喜,以他为别督,参与伐吴战争。
如此,廖化以武将的身份,参与了夷陵之战。
可惜,夷陵大败,廖化只得率军退回。
此后,廖化渡过了相对平淡的15年。
这些年中,廖化曾担任丞相参军,也担任过广武督、阴平太守,也因蒋琬辞让而被举茂才。
然而,诸葛亮北伐中,廖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这些年的廖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值得说的记载。
要知道,廖化是180-190年左右生人(261年时,他与宗预都“年逾七十”),这些年的廖化,大致正处于30-50岁的“黄金期”。
一般人常说:如果一个人到了50岁还没有太大作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然而,廖化人生的精彩部分,过了(或接近)50才开始!
“廖化为先锋”的悲哀姜维北伐时期,廖化才逐渐开始担任重要指挥岗位。
此时的廖化,已经年过50了。
一出战就是老将!
廖化这个老将,与当年的黄忠可截然不同。
当年的黄忠,是老了才投到刘备帐下,他在刘备手下担当大任,是刘备用人“不遗一人”!
廖化呢?一直在蜀汉阵营呀!壮年的时候没有什么战场记载,老了才上阵为将···
这是真正的无人可用!
魏延、吴懿、王平、吴班、陈式、高翔们没有接班人,只能把廖化拉出来顶上!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对蜀汉来说是悲哀的,意味着蜀中人才凋敝,对廖化来说却是幸运的,跟随蜀汉一辈子,他终于走上了重要将领的岗位!
精彩却被后世苛责的战场表现廖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壮年时他不得用,不是他无能。
238年9月,廖化攻一营寨时,郭淮派遣了广魏郡太守和南岸太守率军救援。
魏军东西对进,试图以夹击之势歼灭廖化。
廖化侦察后发现,敌人兵力分散,且救援军营寨驻扎在非险要之地!
于是,廖化主动出击,大败魏军,王赟战死!
此战的胜利,虽因对手军事素养不高,但也表明:廖化确实具备相当的用兵之能!
248年,姜维北伐,迎接来投的羌胡。廖化奉命在后筑重城迎接。
廖化成功与郭淮周旋,帮助姜维迎回了治无戴等部落。
其实,此战中,郭淮进攻廖化,是为吸引姜维回援,后来,姜维也确实为了快速回援,放弃了部分计划而战果有限的。
不过,面对郭淮的优势兵力,廖化基本中规中矩,没有出大纰漏。
次年,姜维再次北伐。姜维取声东击西之法:留廖化在白水对岸牵制邓艾,自率军攻洮城。
然而,廖化的“疑兵”被邓艾识破,邓艾急往洮城,粉碎了姜维的计划。
这是廖化一次失败的用兵,疑兵被识破,说明其用兵确实跟邓艾这样的顶级名将有明显差距。
不过,段谷之役,姜维亲自实施声东击西之法,也连续被邓艾识破,导致惨败。
姜维尚瞒不过邓艾,廖化不能成功,其实确实不必多加指责。
总的来说,廖化用兵有一定方略,不过与顶级名将尚有不小差距。
如前所说,廖化在此前很长时间没有带兵大战的记录,其经验有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不易,如果廖化在诸葛亮时期获得更多的带兵机会,会更为纯熟。
此后,廖化升为右车骑将军,与张翼并列。
时人称: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
这应该算是蜀人对廖化军事能力的高度肯定吧。
带着分歧执行此后,廖化、张翼已认识到:继续大举北伐,弊大于利。
因此,两人的反对方式,显示出二人不同的性格。
张翼是在朝堂之上公开反对姜维北伐,而廖化,则是在私下场合单独对姜维表达反对意见。
看来,文官出身的廖化办事有分寸,既表达自己的意见,又注意避免内部矛盾激化。
尽管廖化反对北伐,但是,姜维要北伐,廖化还是尽心配合。只不过···确实也没有取得好成绩。
不过,这样的办事方式,看起来更值得尊敬。
无力回天魏国发起灭蜀之战前,姜维已经预感情况不妙,遂上书:请调廖化到阴平桥头,张翼到阳安关。
然而,黄皓听信巫婆之言,认为魏军必不来攻,在他的建议下,刘禅没有及时安排。
直到魏发起进攻,廖化等人才奉命支援。
结果是,阴平桥头为敌军先占,姜维军险些无法回到主战场。
廖化与姜维一起,骗过诸葛绪,固守剑阁。
在剑阁的阻击,使魏军难以继续南下,魏军已开始考虑退军。
然而,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了。
姜维、廖化,无力回天。
“幸运”的去世此后,姜维假意配合钟会,试图恢复蜀国。
事情败露,姜维等人被杀。
这一次,姜维,另一位大将张翼,以及蒋琬的儿子蒋斌、蒋显,皇太子被杀。
其中,姜维、蒋斌、蒋显都参与了钟会谋反。
看起来,没有受到牵连的廖化,似乎没有参与这次谋划。
或许,廖化已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吧。
廖化与蜀汉的君臣一起,迁往洛阳。
途中,廖化去世了。
或许,这是一次“幸运”的去世吧。
廖化自出道以来,一直只是忠诚地效力蜀汉,蜀汉既亡,廖化虽无力回天,但到底没有再作魏晋之臣···
廖化不是顶级将领。在将星闪耀的汉末三国时期,他只能算二流将领。
然而,他忠于蜀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
蜀国大将廖化的一生,谁能说说?
关于《三国演义》,有句俗话大家都知道,叫“人中廖化,马中赤兔”。
意思是在《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中,有两个特别能活的神物:一是赤兔马,二是廖化。先说说赤兔马。
赤兔马第一次出现是在董卓进京的时候,董卓用来收买丁原的义子吕布。
汉灵帝驾崩,董卓进京,这是公元189年。按照汉朝的对马匹管理的法律规定,马匹必须长到一定高度才允许上阵场。
赤兔马“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马儿最起码需要生长五年,才能达到这个标准。赤兔马此时应该有五岁了。 吕布死后,赤兔马被曹操赠给了关羽,直到关羽走麦城,父子二人和赤兔马都被俘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赤兔马绝食而亡,终年36岁。大型骑乘马通常寿命为25年。赤兔马就相当于咱们人类的120岁,还驼着关羽在战场上驰骋。
所以说,关羽后来武力值下降明显,应该与他坚持骑着如此老迈的赤兔马有很大的关系。
再说说廖化。
赤兔马已经很牛了,但要和廖化相比,根本就算不上事,这个廖化简直是个大神。
廖化在《三国演义》的首次出场是在关羽千里走单骑的路程中(演义第27回)。关羽保护着二位嫂嫂千里寻兄,过关斩将,路上遇到了粉丝廖化。
廖化想追随关羽同行,但关羽不太乐意,因为嫌弃廖化是“黄巾余党”。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道,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于188年基本上结束了,如果廖化15岁就参加了黄巾起义,到他遇到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时候(公元200年),廖化已经有28岁了。
关羽不收留,廖化只好怏怏而去。到他再次出现,已经是刘备率军入川的时候(演义第60回)。
应刘璋的盛情邀请,刘备率领人马西入川蜀,遇到廖化来投奔,刘备就让他到关羽帐下听令,驻守荆州。
有那么一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质疑廖化的军事才能。其实这是不对的,廖化很早就当先锋了,关羽北征襄樊的时候(演义第73回)。关羽北征,原本是任命傅士仁、糜芳做先锋,但这俩混蛋醉酒误事,导致粮草被燃烧,关羽一怒之下,差点宰了他俩,众人劝止,饶了狗命。但先锋之职就让廖化担任,关平为副将。
所以说,廖化的军事能力还是得到了关羽的认可。关羽麦城被困,廖化突围向上庸求救兵被刘封拒绝,只好孤身入川,向刘备报信。
兄弟关羽死了,儿子刘封也死了,刘备率大军征吴,出夷陵时遇到了廖化,但刘备心里有坎,没有带上廖化。
这以后,廖化就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诸葛亮北伐中原,廖化才重新出现。 廖化再次担任先锋一职,是在诸葛亮四出祁山的时候(公元230年),此时的廖化已经58岁了。这一仗廖化立下了功劳,奋勇斩杀了魏军前锋大将秦良。
“秦良死战,被廖化一刀斩于马下”(演义第100回)。
公元234年,62岁的老将廖化随诸葛亮六出祁山,再立新功。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率兵劫粮,却中了埋伏。廖化追击司马懿,差点活捉了他,司马懿声东逃西,廖化捡到了司马懿的帅盔,被诸葛亮录为首功(演义第103回)。
诸葛亮五丈原归天斤,姜维继承先师遗志,率兵于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再次北伐,廖化担任先锋。
此时的廖化已经是81岁高龄了,还亲自上阵与曹魏猛将徐质对战(演义第109回),但年龄不饶人,廖化被徐质打败。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姜维再度挥师北伐,86岁的老将廖化又担任了先锋。在这次战役中,廖化奋起神勇,阵斩了郭淮麾下先锋郑伦(演义第113回)。
这应该是三国诸将中斩将的最高年龄纪录了。
司马昭弑杀魏帝曹髦(公元260年),魏国政坛发生剧变,姜维趁势起兵,再度北伐。此时廖化已经88岁了,仍然被任为先锋大将,拖着老迈的身躯,随军出征(演义第114回)。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又要兴兵出师,此时的廖化已经90岁了,实在跑不动了,他和主帅姜维发生了争执。姜维一怒之下,这次就没有带廖化出征,而是让他留驻在汉中(演义第115回)。
公元263年,魏国派钟会、邓艾、卫瓘率三路大军伐蜀。廖化已经91岁高龄,仍然强撑着老迈的身躯,率部支援姜维防御剑阁。 邓艾偷度阴平关,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开城投降,此时廖化还在前线,随着姜维一同投降了钟会(演义第116回)。
姜维发动兵变,意图复国,事败被杀。 蜀主刘禅被送往洛阳(公元264年),92岁的廖化称病不随,不久后去世。
廖化经历了汉末三分整个时代的变迁,从最初黄巾起义,直到蜀汉灭亡,廖总的足迹贯穿于始终,见证了波澜壮阔,也参与了沧海桑田。
他很平凡,也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但以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段伟大的传奇。
蜀国大将廖化的一生,谁能说说?
廖化是个运气极差,非常苦命,却又很让人很是佩服的人。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人。他的出生时间不详。
不过根据《三国志》记载推算,他应该出生于公元190年前后。比曹丕的年纪略小,比曹植略年长。
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三国志·诸葛亮传》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三国志·宗预传》景耀四年就是公元261年,那一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初统朝事。蜀汉老臣宗预在那一年对廖化说“吾等年逾七十”。反推下来,就是廖化生于公元190年左右。
公元210~219年期间,刘备主政荆州,当时二十多岁的廖化在这个时间段投奔了刘备。
这里插一句,当时除了廖化外,荆州的一批贤人,如马良、马谡、向宠、董恢等,也都是在这一时期投身在刘备的账下,成为后来蜀汉的脊梁人物。
不过与老百姓心中大胡子将军的形象所不同的是,廖化早期是以文官身份进入仕途,而不是武将。
跟据《三国志》记载,廖化最早的官职是关羽的主簿,也就是秘书长。这份工作主要是帮助关羽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等。如果廖化不通文墨,想必是难以胜任的。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三国志》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
不久后,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落入东吴之手。
与《三国演义》中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廖化当时并没有杀出重围,入蜀求援,而是在荆州做了俘虏,被迫归顺了东吴。
不过与《三国演义》又有点类似的是,廖化对刘备很有感情,他“身在吴营心在汉”,对孙权并不感冒,只想归蜀为刘备效力。
为了实现心中所想,廖化就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通过装死,骗过了所有人,而且也不忘尽孝,潜逃时带上了老妈,一路上翻山越岭,昼夜西行,逃亡益州。
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三国志》廖化的这一路,走的非常艰难。毕竟他是通缉犯。所以一直到几个月后,至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挥师东征时,廖化才在秭归和刘备相遇。堪称是真实版的“过五关斩六将”。
刘备对廖化忠孝两全的行为非常感动,觉得他太了不起了,于是当即就委任廖化为宜都郡太守,予以重用。
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三国志》三国时期的宜都就是现在的宜昌一带,也就是夷陵之战主战场。
廖化受领宜都太守,等于处在孙刘交锋的最前线位置。所以宜都太守这个职务,廖化几乎没在位置上呆过一天。他当时选择弃文从武,成了一名军官。
据《陆逊传》记载,廖化弃文从武后,担任了冯习的部将。
(刘备)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三国志·陆逊传》PS:廖淳就是廖化。(后面也一样)
半年后,刘备被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廖化也随刘备一起撤退。又过了半年,刘备病死白帝城。临死前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蜀汉进入诸葛亮时代。
诸葛亮全面主持朝局后,廖化没有回归文职工作,而是继续着军旅生涯,成为诸葛亮身边的一名参军,变成了中级军官。
随后,廖化经常被安排在边疆参与战事,历任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廖化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的具体事迹不详)
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三国志》诸葛亮病死后,廖化继续兢兢业业地奋战在一线工作岗位上。
公元238年,司马懿大举进军辽东,关中防御空虚。廖化逮着这一机会,率领一支偏师北伐。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听说后,派遣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阻击,以夹击之势包围廖化。
廖化得知这一信息后,临危不乱,他先是突袭游奕部,击退游奕,接着与王赟大战,并在混战中将王赟打死。(这一战是廖化在正史中,唯一的一次单独领兵作战的记载)
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魏书》此后的十年时间,廖化的记载不详。一直到蜀汉延熙十一年(248年),由于魏国境内的羌胡叛魏降蜀,廖化随姜维率军西迎,他才又一次出现在了史籍记载中。
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国发生高平陵政变。姜维认为魏国内乱,乃北伐良机,便请命北伐。然费祎认为北伐劳民伤财,不愿意给姜维过多的兵力,只给了他一万人出征。(按姜维十一次北伐算,这是姜维第四次北伐,若按九伐来算,这是第二次)
这一次,廖化随姜维进攻雍州。姜维留廖化在白水南岸扎营,故意与驻扎北岸的魏将邓艾对峙,想让廖化牵制邓艾,借机让自己趁机袭取洮城。但姜维的计策被邓艾识破,邓艾甩开了廖化,直奔洮城,姜维见邓艾已经赶到,只得撤兵退走。
嘉平元年,(邓艾)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三国志·邓艾传》这一战后,廖化又消失在了史籍记载中。一直到十年后,才再一次出现。
蜀汉景耀二年(259年)六月,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授予节符,兼领并州刺史,并封中乡侯。官位与张翼相等,排在镇军大将军宗预之上。仅次于姜维,地位非常之高。
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三国志》不过,尽管官位升了,但廖化对姜维不顾国力空虚北伐用兵的行为产生了疑惑。
公元262年秋天,已经用兵成瘾的姜维再度北伐。这一次,廖化终于忍不住发飙了。
廖化对姜维说:我们实力弱,你姜维的智谋也并不比邓艾强。你如果用兵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汉晋春秋》然而姜维并不听他的,硬要出兵,事后果不其然,被邓艾击败。而姜维之败也给了蜀汉朝中对他不满的人以攻击之机。姜维为了避祸,不敢回成都,只得在沓中种麦。
成都内部权力阵营的这次分裂,为蜀汉灭亡敲响了丧钟。
面对朝中发生的这一切,廖化非常痛苦。他回想自己的一生:初入仕途,即遭遇关羽荆州溃败;千里西归,又见证了夷陵惨败;在边疆打了几十年的仗,却未能前进一步;即使看到蜀汉走向灭亡的命运,也无法作出任何改变。这种绝望,真是令人落泪。
用廖化的话说: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大意是为何我如此生不逢时,苦难不早不晚地全部降临在我的头上)
一年后,司马昭兴兵伐蜀。廖化受后主刘禅派遣,去往沓中支援姜维。廖化率军北至阴平时,听说前线有变故,于是他就在阴平停下来等待,观察其动向。
不久后,姜维为邓艾所逼,被迫从沓中退驻阴平,与廖化合军,准备增援阳安关。
不过廖化还没到阳安关,钟会就攻破了阳安关,魏军长驱直入,廖化、姜维于是只得放弃阴平,撤往剑阁,并在剑阁与张翼会和。
在剑阁,廖化协助姜维顶住了钟会的轮番攻击。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魏蜀主力激战于剑阁时,邓艾走阴平小道,绕道了蜀军主力的背后。
约一个月后,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击败,后主刘禅动向不明,廖化等人只得随姜维向东进入巴西郡,绕道退至广汉郡郪县一带,以察明虚实。打算找到刘禅,反攻成都。
然而不久后,探查到的消息却是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
对于这道投降敕令,姜维、廖化等将领异常的愤怒。已经七十多岁的廖化,完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把剑砍石,对天慨叹,发泄心中的郁闷。(“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后来,灰心丧气的姜维与廖化、张翼等人只得到涪县向钟会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蜀汉灭亡后,廖化彻底死心。最后,他死在了迁往洛阳的路上,死不瞑目。
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三国志》而姜维则率张翼等人随钟会回到成都,后来钟会密谋造反,成都大乱。姜维、张翼在变乱中为乱兵所杀。属于蜀汉这批英杰的时代也彻底落幕。
蜀国大将廖化的一生,谁能说说?
说到蜀国大将廖化,还须从史料和演义两个方面来介绍,才能大致了解他的一生。
廖化在《三国志》中的地位严格来说,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单独为廖化作传,仅仅是在《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十五》中,在《宗预传》之后,简单介绍了廖化的生平及事迹。
根据陈寿作传的原则,重要人物在前,次要人物在后;主要人物单独立传,次要人物合传;合传的人物又分几等,一等是有姓有名,二等是只注姓不注名,三等在篇目中不注名也不注姓,只在别人传记之后,做个简单的介绍。
比如,《诸葛亮传》列《蜀书·五》;《庞统法正传》列《蜀书·七》;《邓张宗杨传》列《蜀书·十五》。
从这些传记的篇目就看出人物的份量、地位的不同。
对廖化的记载,列在《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之中,但没有在篇目中注明。你看篇目是找不到《廖化传》的。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起码在陈寿的心目中,他们的分量、地位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能在《三国志》中留下一个姓名就很了不起了,但廖化与邓芝、张翼
宗预、杨戏等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蜀书·十五》是《三国志》关于蜀汉人物传记的最后一卷。也就是说廖化在《三国志·蜀书》最后一卷提了一提,这是廖化在陈寿心目中的地位。
《三国志》中具体记载廖化的情况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以上就是《三国志》单独记载关于廖化的全部文字,字数的多少也看出其份量的轻重。
廖化,本名叫廖淳,襄阳人。是前将军关羽的主薄,关羽襄樊之战战败后,廖化就投奔了孙吴。
这里没有说明廖化是啥时候、如何成为关羽主薄的,而主薄一职一般都是文职官吏,就像曹操的主薄杨修,主要是处理一些文字、日常事务,没有点文墨是不行的。就相当于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一类的角色。一号首长的大秘,是进入常委的。
这就说明,廖化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是荆州领导集团的重要人物,关羽的主要辅助官吏。
身在吴营心在蜀的廖化,他一心想重归刘备,就装死,骗过了所有人,都以为他真的死了。于是,廖化就携带着老母亲,千里走单骑昼夜西行,想回到蜀汉。
正好刘备东征讨伐孙吴,在秭归遇到了廖化。刘备很高兴,就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
刘备驾崩以后,廖化就被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参军。后担任广武都督,逐步升迁为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
廖化以果敢、刚烈著称,官位与张翼相等,而在宗预之上。
从这里看出几点:
第一,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有得一比,廖化忠心蜀汉是不用质疑的。而且携母归蜀,与关羽千里走单骑也差不多,历尽艰难。
廖化得到关羽的赏识,与他这个刚烈忠义的性格不无关系。这也或许是受到关羽的影响,廖化才有这些举止。
第二,廖化所担任的宜都太守,是荆州地盘,已经归属孙吴;广武都督、并州刺史都在山西地面,属于曹魏的辖区。也就是说,廖化并没有实际到任担负具体的职责,只是一个虚有的官衔而已。
但同右车骑将军、假节、中乡侯一样,都说明了他的职位级别和爵位,是有相应的待遇的。
可以说,廖化在蜀汉混得还是不错的。
丞相参军一职,曾是诸葛亮得意门徒马谡担任过的职务,是负责军事方面的高级参谋人员,也可以独自带兵作战。
这就是说,廖化也是文武全才的人物。
第三,张翼、宗预都是蜀汉集团重要的人物,廖化与张翼官位相当,但在宗预之上。
之所以张翼、宗预能够在《蜀书·十五》中列姓,而廖化没有,就说明廖化的能力或者是功绩、影响力,起码比二位还是差了一点。
咸熙元年(264年)春,也就是蜀汉灭亡第二年春,廖化与宗预等人跟随后主刘禅被命迁徙洛阳。在半途中,廖化病逝。
其它史料及别人传记中关于廖化的记载裴松之为《蜀书·邓张宗杨传》作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再次出兵北伐,廖化说:“毫无休止的用兵,不知道收敛,这是自取灭亡啊。智谋不如对手,而且实力又弱于敌人,反复用兵,如何能够生存下去呢?”
廖化而且以《诗经》里的话,发表自己的牢骚:“这种倒霉、憋屈的事,为啥不发生在我之前,或者发生在我之后,恰恰就发生在现在这个时候呢,这不是在坑爹吗?”
从这个记载,说明廖化对于姜维的连续北伐是极度不满的。但公开如此发表议论的,在蜀汉集团还是少见。
据《三国志·宗预传》记载:
景耀元年,以疾徵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
景耀元年(258年),宗预因为疾病被征召回到成都,被拜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
当时都护诸葛瞻刚刚开始统领朝政,廖化就给拜访宗预,想与他一起去拜访诸葛瞻。
宗预说:“我们都七十多的人了,所得到的不少了,就差一死,已经没有啥请求需要后辈关照而劳碌、小心的去拜访的必要。”
廖化是不是继续前往拜访诸葛瞻不得而知,但宗预始终没有前往拜访。
新官上任,所有的臣僚按照礼节都应该拜访。像廖化、宗预这样德高望重的前辈可以不必拘于此礼节。
但这不就是说廖化趋炎附势,结合廖化对姜维北伐不满的情绪来看,或许廖化希望诸葛瞻主持朝政,能够限制姜维的北伐,这完全是出于为蜀汉的国运考虑。
诸葛瞻在绵竹之战临终遗言,也提到不能制约姜维,是其三罪之一,可见不主张北伐的大有人在,只是不能够左右局势而已。
这里不去分析姜维北伐战略是对是错,起码廖化持有异议,也是为蜀汉的未来着想。
《华阳国志》引用时人的话说:
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后有张(张翼)、廖。
当时人们一般认为,之前有王平、句扶,之后有张翼、廖化,把四人相提并论。
但整体感觉,此四人还不能与关张马黄赵五人相比,比魏延、黄权等人也稍微差一点。
不管咋说,廖化仍然是蜀汉后期举足轻重的大将。
《三国演义》中的廖化相比于《三国志》,廖化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要多得多。
从演义第二十七回关云长千里走单骑遇到廖化开始,到一百一十八回廖化与张翼、董厥一起跟随姜维投降钟会。第一百一十九回,姜维策反钟会造反失败,姜维自杀,张翼死于乱军之中。樊建、张绍、郤正、谯周等跟随刘禅迁往洛阳,廖化、董厥托病不起,忧郁而死。
整个过程,时间跨度大,故事多。这说明罗贯中对于廖化远比陈寿重视得多。
但对于廖化在演义中的出场时间,争议很大。
罗贯中认为廖化是黄巾军余党,关羽因此不喜欢他,并没有在第一次相遇时就带走廖化。
这个没有史料佐证,但罗贯中如此安排是否有深意呢?
自始至终罗贯中把黄巾军看作贼寇,关羽的志向就是匡扶汉室,自然对廖化存有芥蒂。
但不要忘了关羽本身也是在逃的杀人犯,不管出于何种理由杀人,都是朝廷的钦犯。
这就好比是《水浒传》中的逼上梁山,林冲受到高俅的迫害被逼上梁山,晁天王等人劫持了生辰纲,为逃避朝廷追捕而上梁山。二者性质是不一样的,林冲自以为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岂能与一帮强盗为伍。虽然称兄道弟,但心中十分郁闷。
但宋江、李逵等人却不一定这么看,都是梁山贼寇,装什么清纯哦。
在豹眼看来,罗贯中如此安排,是否在做一个暗示:黄巾军起义尽管是在造反,也是由于汉末朝廷腐败混乱的政治生态,百姓民不聊生,走投无路之下,才起兵造反。
在这些造反的群体中,也有一些本质上忠义之人,就如廖化,只是一开始被逼无奈选择了这条道。
尽管罗贯中一直在坚持正统的忠君思想,是否也有暗讽朝政,是因为政治腐败才引起黄巾祸乱这样的警示呢?
同时,关羽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与廖化从东吴诈死逃归刘备,以及千里走单骑与廖化携母西行归蜀汉,都极为相似。
这似乎在说,一个人可能起步走偏了路,或者中间犯了错误,只要能够意识到,并重新回到忠义的轨道上,一样成为英雄人物。
这就好比是梁山好汉最终接受朝廷招安一样,迷途知返。不论功绩大小,都值得肯定,就应该大书特书。
最大的疑问在于廖化的年龄,《三国志》明确记载,景耀元年(258年),廖化想跟宗预一起拜访诸葛瞻,就算当时廖化七十岁,那么他应该在188年前出生。
关羽千里走单骑是在官渡之战以后,也就是201年左右,此时廖化只有十三四岁的样子。
黄巾军起义发生在184年,当年就被政府军镇压,但黄巾余党一直存在,继续与朝廷为敌。
官渡之战,刘备就曾经受袁绍之命,去汝南联络叛党刘辟等人对抗曹操。
因此,廖化十三四岁或者前推几年,跟随一帮人占山为王,也说得过去。
蜀汉灭亡,廖化七十五到八十岁,也合乎情理。
这是豹眼对于演义中廖化的解读,故事很多,也很精彩,这里就不一一多说了,友友们自己感悟吧!
其实,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只要用心去品读,都会有教益。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及事件,也没有必要去过分的较真。
正史中的事未必就是真的,演义中的事也未必就是假的,自己理解最好。
蜀国大将廖化的一生,谁能说说?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廖化本是一文官,那是魏军对手
蜀国大将廖化的一生,谁能说说?
廖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廖化在《三国演义》关羽败走麦城时,单枪匹马的杀出重围向刘封把守的上庸求救,但刘封借口上庸不稳定不能出兵,廖化大骂出城,再回成都向刘备求救的情节,非常的感人,也可以说是廖化赤胆忠心的一种体现。
尤其是蜀汉集团后期人才匮乏,廖化就成为了蜀汉集团重要的人物之一,民间就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传说。
正史《三国志》记载:廖化襄阳人,任前将军关羽的主薄,关羽在荆州兵败被孙权斩杀后,廖化流浪到了吴国,廖化一心想回到蜀国,于是就假装死了,周围的人都信以为真,廖化带着老母亲昼行夜出的往蜀地赶,刚好在秭归遇上了刘备东征孙权。刘备非常高兴,任廖化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以后,廖化任丞相府的参军,后来任广武地区的军事最高长官,逐渐上升到了右车骑将军、假节,并领并州刺史,封爵中乡侯,廖化以果敢刚烈著称。咸熙元年(公元264年)病逝。
《三国志》中没有说廖化的来历,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丰富了廖化的故事。
廖化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亭侯五关斩六将”中出现,关羽辞别曹操,在襄阳遇见了落草为寇的土匪廖化,廖化才二十多岁。
廖化的同伴杜远截了关羽送护的两位嫂子,廖化敬重关羽的为人,于是杀了杜远来投关羽,但关羽嫌弃廖化是黄巾余党,怕传出去不好听,就没有收留廖化。
廖化投靠刘备再次出现是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中,刘备正准备取西川,廖化率领一军来投刘备,刘备随口就让廖化去辅佐守荆州的关羽,可能是关羽和廖化早都认识的缘故吧。
《三国演义》对廖化也进行了夸大,如:廖化能单枪匹马的杀出孙权的重围,而且顺利的到达了上庸,又回到了成都,当面给刘备哭诉刘封不发救兵,为什么关羽不可以杀出重围呢?很显然,罗贯中编排的这个故事不合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经常派遣廖化作为先锋大将,廖化多立有有战功。
但廖化能被拜为丞相府的参军,也证明廖化的本事不弱,廖化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人,正是刘备集团前期猛将太多,反而看不出来廖化的刚烈和勇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