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蜀国灭亡后,吴国如何撑住了多年不被灭亡?
司马昭灭蜀前,就计划在灭蜀后造大船,三年后灭吴。
然而,吴国还是支撑了27年才灭亡。
吴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足以自守的实力吴本就弱于魏,魏灭蜀后,彼此的实力更加悬殊了。
然而,即便如此,吴国自保的实力还是足够的。
吴国在册的兵力为23万。实际上在危急时刻,仍然能动员更多的兵力。
魏国后期,兵力估计在50万以上。看起来魏(晋)的实力足够明显。
然而,南北地理、气候等环境差异极大,魏晋兵力虽多,但适合南下到水网地带作战的兵力却是有限的。
比如,关陇、幽并等地的兵马,显然不适合到水网地带作战。
因此,魏晋伐吴时,兵力并不占据明显优势。
最后的晋灭吴之战中,晋六路大军,但总数也就是20余万,与东吴的兵力基本相当。
兵力差距既不悬殊,凭借长江天险,东吴当然有自保的实力。
依然稳固的防御体系魏灭蜀后,东吴在西面、北面均受到威胁,形势危险。
然而,陆逊、陆抗等人建立的防御体系,依然能够完整的同时应付两个方向的威胁。
陆逊在建立长江防御体系时,以西陵为“国之藩表”。
西陵地出三峡之口,在此,可以凭借三峡之险,阻击西面之敌。
正如夷陵之战时一样,只要守住三峡之口,晋军兵马再多,也如长蛇之势,在狭窄的三峡地区施展不开。如此,只要吴人组织得当,晋人自益州顺流而下并不容易。
同时,西陵在江陵等地上游,一旦有事,顺流而下,朝发夕至。
正如后来陆抗所说,只要西陵在手,即便江陵有失,也不难夺回来。
因此,以西陵为国之藩表,吴军可以以一隅之兵,同时制衡西川、荆州两路晋军,至于东线的濡须等地,当年曹操曹丕搞了几十年都没效果,如今依然不怕。
陆逊之后,陆抗在其父的经营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如在江陵附近筑堰,以水代兵,如在西陵、建平等地加筑工事等,都可以有效阻击敌人。
因此,尽管形势变得严峻了,但只要东吴的防御体系继续良好运转,晋人也不容易取得突破。
将才优势灭蜀前后,魏国的良将出现了一次集体陨落。
先是淮南三叛。
三叛中,文钦、毋丘俭、诸葛诞等名将陨落于内讧。
随后是灭蜀后的“二士争功”。
邓艾父子、钟会等一流将领集体死于内讧之中。
即便是司马家一手提拔的亲信名将石苞,也因谗言险些遇害,最后虽保全性命但难再领兵。
因此,灭蜀后一段时间内,魏晋缺乏一流良将。
相比之下,吴国虽内乱不断,但以陆抗为代表的一流良将仍在,足以镇守。
272年,吴国的西陵守将步阐投晋,羊祜等人趁势进攻。
然而,陆抗指挥若定,不但击败了晋援军,还收复了西陵。
由此可见,在陆抗的领导下,东吴成熟的国防体系依然发挥作用,牢不可破。
忙碌的对手同时,灭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司马家都很忙,难以组织灭吴战争。
原本,司马昭计划在灭蜀后造大船,三年后伐吴。
然而,灭蜀不到2年,司马昭就去世了。
司马炎的威望、能力,不及祖父、父亲,这个时候,要想代魏,当然不愿节外生枝。
毕竟,当初灭蜀之后,就发生了钟会谋反一事。
如今,再攻吴,一旦功成,则反过来威胁司马炎,一旦失利,又折损司马家的威望。
因此,篡位之后,司马炎十分客气,交好东吴,不愿节外生枝。
随后,北方又爆发了秃发树机能之变。
晋军折损了3位凉州刺史,4位封疆大吏,才勉强平定!
可以说,新生的晋王朝焦头烂额,很长时间都抽不开身来攻吴!
失衡正因如此,在东吴灭亡的几年前,东吴还取得了一些胜利。
西陵之战、交趾之战,吴军都取得胜利。
然而,形势很快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首先是防御体系的松懈。
由于孙皓大兴土木,统治暴虐,许多人家破人亡,许多豪族、将领率军投晋,导致东吴江防兵力严重不足。
陆抗数次表示:兵力不足,应该再增数万兵到西陵,才可保无虞。
吾彦也上书:有木屑流来,晋人正在益州造船,必须加强三峡地区的防御。
其实,不仅是西线,在整个长江沿线,都出现了兵力不足的现象,需要补充。
然而,孙皓都没有理会。
更严重的是:陆抗去世后,东吴再无良将可辅。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陆抗之后,再无镇国良将了。
兵力不足,又无良将,东吴的防御体系坏了。
相反,晋人则渡过了短暂的焦头烂额期,开始着手灭吴之事了。
益州大船早已造好,而羊祜、杜预的伐吴之谋早已成熟,准备工作业已完成。
如此,微妙的平衡,已经被破坏了。
280年,晋军兵分六路伐吴。
势如破竹!
三国后期蜀国灭亡后,吴国如何撑住了多年不被灭亡?
蜀国灭亡后,吴国还撑了那么久,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就是,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退位,建立晋朝,内部有一大堆矛盾需要理顺,主要精力在巩固政权上,一时腾不出手来跟吴国开片。另一方面,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造反,即所谓秦凉之变, 牵扯了晋军的大量精力,晋军在河西屡战屡败,战争资源一度倾向河西,难以发动大规模的灭吴战争。
内因则是,东吴虽然从孙权晚年以来政治就极度腐败,但东吴是封建领主制,皇帝腐败是一回事,江东豪族在国防上肯不肯出力是另外一回事。末代皇帝孙皓因为是以前根正苗红的太子孙和的儿子,加上即位之初多有德政,得到江东大族的鼎立扶持。所以,当晋将羊祜因吴西陵督步阐投降而趁势发动大战,起八万晋军攻吴时,吴将陆抗却率领五万人马,就攻陷了西陵,同时击退了晋军,这就是因为江东豪族肯用命。
到了孙皓晚年,外因内因都发生了转变,所以不得不亡了。
外因方面,晋军已经平定秦凉之变,对吴前线的荆州地区存粮足够支持大规模战争,益州的王濬为了顺流而下,已经大量造船,晋军灭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司马炎也下定了灭吴的决心。
内因方面,因为孙皓常年的倒行逆施,导致江东豪族离心离德,战场上只能依靠中央直属部队,江东豪族的部队要不就战斗力不强被消灭,要不就根本不战斗,导致晋军入荆州以后势如破竹,一路沿江东下打到都城建业,消灭了吴国。
三国后期蜀国灭亡后,吴国如何撑住了多年不被灭亡?
谢谢邀请!蜀国灭亡后,东吴又比蜀国多支撑了17年,原因是东吴有一员好将陆抗,凭借长江天险,占据荆州要地,想灭掉东吴是不容易的。
西晋的司马炎也想尽快灭掉东吴,就是因为有陆抗把守长江,才不敢轻举妄动。为了灭掉东吴,司马炎派羊祜据守襄阳,寻找灭吴的途径。
羊祜到了襄阳以后,就知道陆抗是一个强硬的对手,想攻下东吴,确实困难,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这样两军相持了两年。因为有司马炎的命令,羊祜也不能长久相持下去。为了寻找战机,羊祜和众将商议,采取了攻心战术,麻痹陆抗。
陆抗的士兵打猎,猎物受伤跑到羊祜那边,羊祜派人送去;羊祜给陆抗送礼物,陆抗也回敬羊祜一些礼物;陆抗生病了,羊祜派人把药送去,陆抗明知不是毒药,当着来使的面就服用;双方的士兵、百姓的买卖来往,那是经常的事。
对于陆抗来说,当然知道这是攻心战术,表面上给羊祜一种没有察觉的样子,而暗地里教嘱告将士们,时时做好战斗准备,提防羊祜的进攻。
对于羊祜和陆抗在边境上握手言和,和平相处的做法,司马炎是心里明白的,可是,东吴的孙皓可不是这样想了。由于孙皓是个残暴的君主,对陆抗的这种做法,认为是私通敌国,多次对陆抗进行打压,对陆抗的建议,一概不理,使陆抗有苦无法说,竟然生病气死了。
不久,羊祜因为忙于军事,积劳成疾,也病死了。
陆抗死后,西晋就可以放心进攻东吴了。公元280年,司马炎根据羊祜提供的线索,利用羊祜生前的建议,派遣大将杜预和王濬,水陆并进,一举灭掉东吴。
东吴能比蜀汉支撑多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蜀国灭亡后,魏国的司马氏族忙于取代曹氏政权;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为了巩固政权,有许多事情要做,既腾不出手来,也没有一举灭掉东吴的实力,所以使东吴能偏安十来年。
综上所述,可以说东吴比蜀汉多支撑17年,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陆抗凭借长江天险把守荆州。二是魏晋消灭东吴的时机没有到来。
三国后期蜀国灭亡后,吴国如何撑住了多年不被灭亡?
623年,司马昭灭了蜀汉。624年5月司马昭公开称晋王。625年5月,司马昭宣布以晋王行皇帝之实。司马昭还没来得及戴上帝冠,就一病不起了。
司马炎继父任,8月为晋王,11月逼魏禅让,12月司马炎正式登上皇位晋武帝。
在15年间,司马炎着力重农抑商,鼓励百姓开荒种植。
东吴凭借长江天险。孙休临死前将太子托咐于丞相濮阳兴,但兴听取了将军方彧、张布等人建议:"太子幼小,不如立乌程侯孙皓"。结果孙皓继位。
孙皓为人残暴,最后连方彧、张布等人都人头落地。孙皓派陆抗镇襄阳。
贾充向司马炎推荐总督羊祜去抗击陆抗。羊祜治军严明,不许越界,同陆抗相安无事。
孙皓命陆抗出兵,陆抗以不宜伐晋和修德慎罚、安内为重等上劝进表,惹落孙皓,罢了陆抗。
羊祜以"孙皓无德,陆抗罢兵"为由,请缨伐吴。
贾充等人反对。羊祐最后抱病请辞。
晋武帝连夜慰问,问羊祜何人可伐吴。羊祜推荐杜预将军。
280年,杜预为总指挥,指挥六路人马伐吴。东吴丞相张悌、左将军沈莹力战而亡。孙皓欲自尽,主降派说可效仿"安乐公"。孙皓遂举国册投降晋朝:人口230万,士兵23万,官员3万2,后宫5千人,上交司马炎。司马炎大喜,封孙皓为"归命侯"。并一一封了张悌、沈莹等子孙为侯。
三分天下,三国归于晋。
三国后期蜀国灭亡后,吴国如何撑住了多年不被灭亡?
蜀汉灭亡对于三家政权来说都是一场意料之外的事。在司马昭决意伐蜀的时候,其实曹魏的众多将军根本不看好这场战争,甚至连邓艾都曾上表直言无法灭蜀。不过司马昭仍坚持伐蜀,因为他要的是背后的政治效益,这将成为他的进阶之梯,而他内心深处恐怕也不认为可以一战灭蜀。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在蜀汉一连串失误操作下,最终葬送了蜀汉政权。
东吴本来还想救蜀汉,甚至军队已经派出去了,结果还没抵达益州,就传来了蜀汉宣布投降的消息,令东吴君臣十分无语。这下标志着长江上游已被北方政权所占,东吴日后只能孤力对抗北方。不过与很多人的印象不同的是,东吴并没有马上就随蜀汉覆灭,而是又坚持了十七年。东吴之所以仍能坚持这么久,主要是因为北方政权正面临着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因为北方政权进入了更替的关键时期。原本北方是曹魏政权,但高平陵之变后,曹氏失权于司马氏,自此司马氏长期秉政。但司马家族的政治目的并不单纯,他们并不愿意做周公、召公,而是更愿意去做皇帝。在长期的经营下,司马氏终于有了称帝的条件。灭蜀战争正是司马氏在称帝路上的冲锋号,司马昭凭借灭蜀的功业迅速进爵至晋公、晋王。
邓艾在灭蜀后就提议马上经营益州,为接下来灭吴做准备,甚至预计等到第二年秋天东吴就会被灭。不过他与司马昭思考的显然不是一个问题,司马昭思考的是下一步得先称帝。建国称帝的事业非常繁琐,还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在这个阶段自然不可能搞出太多岔子,伐吴之事也只能推迟。可惜司马昭命不长,没多久就病逝了,称帝的伟业最终由他的儿子司马炎完成。之后朝廷一直忙于解决官场矛盾,致力于提高政权的稳定性,而灭吴的第一个时机也就此错过了。
其次是因为晋朝需要先解决外族侵入的问题。西凉的鲜卑、羌胡势力愈发强大,还形成了武装联盟,已经威胁到了晋朝的边境安全。联盟领袖秃发树机能是一代雄主,他率领外族大军屡屡侵略边境,先后杀了晋朝三名刺史。要知道,刺史可是一州之长,名副其实的高官。当初对抗蜀、吴都没死过多少刺史,这下一连死了三个,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连司马炎本人都感慨当年的吴、蜀都没这么厉害。对于晋来说,解决边陲之乱迫在眉睫,灭晋之事只能延后。
其三是因为东吴仍有一定的力量,而晋朝长期无法下决心灭吴。其实晋朝一开始也对东吴有过动作,比如策反了东吴的西陵督步阐。西陵又名夷陵,是荆州重镇,步家又是东吴的名门望族,步阐投降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的羊祜连忙出兵响应步阐,然而东吴名将陆抗率部内围步阐,外拒羊祜。羊祜虽然处于内外夹击陆抗的态势,却反被陆抗杀得人仰马翻,西陵之战以东吴胜利宣告结束。这场仗证明了东吴仍有很强的实力,并且在极大程度上挫败了朝廷灭吴的信心,所以日后羊祜就算屡屡上书请求灭吴也无法说服朝廷。
待到西晋平稳度过交接期、平定了西陲之乱、并且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后,才开始兴兵灭吴。彼时的东吴已经腐朽不堪,所以晋军一路上摧枯拉朽,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灭了吴。
三国后期蜀国灭亡后,吴国如何撑住了多年不被灭亡?
曹魏政权虽然是在265年灭亡的,实际上249年司马懿杀了曹爽后,曹魏政权就已经掌握在司马家族手里了,直到司马炎把魏元帝曹奂踹下台,建立晋朝,当年司马昭在伐蜀汉前,和众将领说过,打下蜀国后,整兵3年,再顺着长江水陆两军一举击破孙吴,《晋书·帝纪第二》“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
三国鼎立州郡图。国家大的方针定下了,结果计划只执行了一半,打下了蜀汉,司马昭就中风归西了,司马炎代魏建晋后,按理说晋具备气吞山河之势,拿下孙吴如探囊取物,只需稍作整顿就可动手,谁知这一等就是15年,放任腐朽的孙吴苟延残喘了15年,难道司马炎不想拿下孙吴统一全国吗?不,他很急,只是被别的事羁绊了。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司马炎代曹建晋,一边稳定政局,一边积极备战,拿下孙吴就是眼巴前儿的事情,结果268年,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发水灾,波及司州和洛阳,各地赈灾,好不容易攒下的粮食都赈济灾民了,《晋书·帝纪第三》“青、徐、兖、豫四州大水,伊洛溢,合于河,开仓以振之”,于是伐吴之事只能延后。
图为南京石头城遗址,是当年东吴的第一军事要塞。灾刚救完,又有好消息传来,孙吴的夏口都督孙秀带着部队投降了晋朝,马上封会稽公,任骠骑将军,伐吴提上日程,结果西北秦州、凉州两地的鲜卑联合诸胡部落起兵反晋,屡陷多地,司马炎忙派大军平叛,双方犬牙交错,一这打就是9年。
王浑,晋灭吴的统帅之一,任征东大将军,封京陵公,死后谥号单字”元“。期间吴主孙皓看准时机,打起了秋风,屡犯晋边,还亲自坐阵,攻打江夏、襄阳、合肥、交趾等地,当时司马炎重心在西北跟胡人干仗,抽不开手,直到280年西北鲜卑诸部被彻底平定后,马不停蹄的挥兵南下,20万大军直捣建业,不到4个月就灭掉孙吴,比当年灭蜀汉还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