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篡权,为什么就没有人起兵反抗?

司马懿夺权,并诛杀曹爽时,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2年后,王凌倒是策划了一场反抗,但当司马懿察觉并前去镇压时,王凌也不敢抵抗,麻溜就范。

直到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司马昭时期,才发生了两次起兵反抗。

司马懿虽然在魏国久居高位,有相当根基,但政变之初,其基本武装力量不过是家兵及司马师所统的部分禁军,以及司马师暗中畜养的3000死士,并不强大。

那么,为什么曹魏的将领们为何任由司马家夺权,不发起反抗呢?

政变符合实力派人物的期望

司马懿,是从曹爽手中夺权的。

同为辅政大臣,司马懿以退为进,使曹爽一度独掌大权。

然而,曹爽独揽军政大权后,得罪了几乎所有人,使司马懿成为“人望”。

1、将太后推向司马懿。

曹爽排挤司马懿后,大约是嫌太后碍事,因此,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太后与皇帝“相泣而别”。

曹魏时期,严格限制太后、皇后及外戚的权力,使太后的影响力得到控制。

然而,曹魏明文禁止的是“太后临朝”这样的事情,在“以孝治天下”汉魏时代,太后的政治影响力仍然很大。

尤其是:当时的天子也未亲政,太后的政治影响力就更大了。

得罪太后,为后来司马懿政变后取得“合法性”埋下了一个雷。

2、任用“浮华派”,排挤“功臣派”。

曹爽早年就因浮华而不为曹丕所用。

因此,曹爽的人脉基础是其浮华之友。

曹爽掌握权力后,自然大用的是自己的浮华之友:毕轨、丁谧、何宴等人。

而司马懿、蒋济、高柔、满宠等老臣则被待以虚位,夺其实权。

“浮华派”虽居实权之位,但毕竟普遍缺乏根基,权力并不稳固,而蒋济、高柔等老臣虽被待以虚位,但毕竟根基深厚。

因此,这些元老派都转而支持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以高柔假行大将军事,控制了曹爽营的军队,以王观假行中领军事,控制了曹羲的军队,联合夺取了军权。

不仅如此,曹爽还将一些原先支持自己的功臣也推向了司马懿。

比如:孙礼。

魏明帝去世前,以曹爽为大将军。明帝担心曹爽能力不足,遂拜孙礼为大将军长史,令他协助曹爽。

然而,曹爽也不喜欢孙礼,将孙礼外放,并在一些事情上故意“歧视”孙礼。

孙礼由此对曹爽失望至极,并埋怨司马懿“曹爽这样你都不出来干预,让天下人失望!”

结果,明帝钦定的大将军长史,原本应当是大将军曹爽最佳助手的孙礼,比司马懿更希望司马懿能打击曹爽!

3、不成功的改革,得罪了所有人。

曹爽、夏侯玄,实行“正始改制”,进行了一场失败的改革。

这场改革的主要政策包括:限制中正官权力,扩大吏部职能,并改革奢侈之服制、精简行政机构等。

限制中正官权力,自然是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自然引起了世家大族的不满。

当然,改革本来就是动蛋糕,如果你得罪一批人,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曹爽集团缺乏实际执政能力、素养,使这些改革引起了所有人的不满。

比如,曹爽、夏侯玄提出改革奢侈之服制。

这原本是好事。

然而,曹爽及其亲信一个个都奢侈浮华,带头破坏这种制度,失天下人望。

其余各类改革也是类似。由于缺乏实际执政能力,即便是好的政策也会在执行中变成”劣政“。

因此,改革得罪了世家大族及实力派人物,而百姓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因为政令屡改,扰乱了正常秩序,造成了混乱。

蒋济对此直言不讳:命世大才才可以主持改革,才能一般的人就不要搞了!”终无益于治,适足伤民“。

正因为曹爽的治理失去了人心,因此,司马懿政变,从曹爽手中夺权,符合当时人的期望。

因此,曹爽被夺权,乃至最终被杀,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起来反抗!

干净利落的处置,使司马懿迅速控制局势

曹爽集团毕竟曾大权独揽,盘根错节,影响不小。

其中,既有在朝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有夏侯玄这样在外为都督以及有文钦、毋丘俭这样受惠于曹爽的领军将领。

一旦处置不当,很容易引起兵变。

在处理曹爽集团的问题上,司马懿既干净利落又颇有分寸,稳定了形势。

对于留在洛阳的曹爽集团核心人物,如曹爽兄弟、何宴、丁谧、毕轨等人,司马懿大多迅速处决,不留后患。

而对于在外的曹爽集团人物,如夏侯玄,司马懿则只夺其军权,仍给予优待。

至于曹爽集团的其他人物,司马懿则作宽大处理。即便是曾劝曹爽不交印绥的鲁芝等人,司马懿也夸奖其忠诚,虽然“以故吏免”,但多在不久后甚至官复原职。他们中不少人后来成为西晋王朝的新贵。

如此,消灭了主要政敌,又避免了打击面过大,迅速稳定形势。

老谋深算的“谦让”,使反抗缺乏口实

曹爽被除后,少帝曹芳下诏,封司马懿为丞相,如霍光故事。

司马懿上书辞让。

曹芳仍不断下诏,要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只得一次次上书辞让,”书十余上,诏乃许之“,不再任命他为丞相了。

然而,同年冬,魏帝又以司马懿“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

司马懿再次固辞,曹芳只好收回成名。

丞相,在汉末三国,乃至后来两晋南朝时,都已“多非寻常人臣之职”。

加九锡,更是几乎可以看成篡位的前奏。

曹芳虽未亲政,但已经年满18,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事情的意义。

之所以如此做,当然是在司马懿的操纵下“配合演出”。

当年,曹操与汉献帝也玩过这样的“双簧”。

不同的是,曹操在几次辞让后,最终都“被迫接受”了,而司马懿则全部“成功辞让”。

因此,司马懿与天子的这出“双簧”,是主动表示司马懿没有不臣之心,以此消除反抗者的“口实”。

司马懿时期的唯一一次“叛乱”是王凌之叛。

然而,王凌始终只能秘密进行,而且,他所联络的人物,多次秘密出卖他,将其图谋泄露给司马懿。

最终,明明拥有一定实力的王凌,根本调不到什么兵马,只能乖乖就范。

看来,在司马懿时期,反抗司马懿,缺乏大义名分为“口实”,相反,王凌试图另立天子,则完全没有大义名分,得不到支持。

施展良政,获取支持

而司马懿最终站稳脚跟,还是靠施展良政,获取广泛支持。

2年后,王凌策划起兵时,其子王广反对:司马懿杀曹爽及党羽,所杀都是名士,但“百姓安之”。司马懿选用贤能,恤民安人···

若干年后,司马昭伐蜀前,吴国人张悌的讲解则更为具体。

首先是曹魏统治者的举措失民心。

曹丕、曹睿时期,“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驱驰,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

然后是司马懿“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为日久矣”···“任贤使能,各尽其心”···

司马懿家族在这段时间改变了曹魏的一些问题,施良政,得到了支持。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司马家之所以能摆脱“东西驱驰,无岁获安”的局面,还受益于局势的变化。

这段时间,曹魏的国防压力相对较小。

东吴方面,自诸葛恪之后,已经基本上不再组织大规模北伐。

而蜀汉方面,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时期,20年间,蜀汉的北伐规模都极小。

姜维时期,尽管北伐规模加大,但因缺乏东吴的配合,魏国专心应付,压力不大。(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张郃,多是从荆州战区调入陇右作战,而姜维北伐时期,基本上邓艾在陇右就足以应付)。

因此,魏国也就摆脱了“东西驱驰,无岁获安”的压力,获得了比较安定的发展环境。

但不管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司马家族确实在这段时间通过正确的施政,获得了广泛支持,稳定了统治地位。

淮南三叛:分步骤消灭隐患

当然,司马懿父子时期,还是出现了反抗司马家的情况。

淮南三盘,此起彼伏。尤其是淮南二叛、三叛,规模都不小,三叛时,各方投入兵力达到50万,其规模是三国历史上最大的战争。

然而,淮南三叛,虽然是反对司马家,但主要原因却是淮南将领们的“自卫行为”。

这些将领,并非坚决反对司马家。

比如,淮南一叛时,二叛、三叛的主角们多没有支持王凌。

淮南二叛时,诸葛诞不但不支持文钦,还率军协助司马师镇压。

因此,淮南三叛,除一叛的王凌外,其他都只是一种自卫行为。

比如:二叛的文钦,原本是曹爽余党。曹爽被诛杀后,他不但没有反抗,还听从司马家调遣。

直到夏侯玄被杀后,他感觉到危险,才与毋丘俭一起起兵。

三叛的诸葛诞,原本与曹爽、司马懿、王凌各人都保持了良好关系,是“中间派”。

在淮南二叛时,他还率军协助司马师,打击文钦、毋丘俭。

但在司马昭召他入朝,试图剥夺其兵权时,他才仓促起兵。

由此可见一条清洗脉络。

1、司马懿时期,主要任务是从曹爽手中夺权,并掌握军政大权,对曹爽余党中的非核心成员(甚至夏侯玄这样的核心成员)“宽大处理”,争取中间派及曹爽集团非核心成员的支持。

2、司马师时期,主要任务是消灭影响力相对较大的曹爽集团余党。因此,他联合“中间派”诸葛诞,消灭与曹爽集团的余党夏侯玄、文钦等人。

3、最后,对诸葛诞这样的“中间派”下手,完全控制曹魏中央及地方军政大权,完成代魏准备。

因此,淮南三叛,与其说是淮南实力派对司马家的反抗,不如说是司马家分步骤铲除地方实力派。

淮南三叛看起来此起彼伏,实际上一切节奏都在司马家掌握中。

司马家在代魏过程中,施展了许多阴谋,但客观地说,司马家能够代魏,主要还是该集团高出一筹的执政能力和权谋。

通过执政能力,安定人心,获取支持;通过权谋,分步骤铲除隐患。

遗憾的是,司马家在真正代魏之后,却很快走向腐化,统治能力急剧下滑,甚至很快就出现了“白痴皇帝”,将历史带入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篡权,为什么就没有人起兵反抗?

首先纠正一下,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后,曹魏集团并非无人起兵反抗,高平陵政变成功两年后,曹魏将领王凌和令狐愚就曾策动过叛乱,企图推翻司马家族的专权,却被司马家族轻松镇压。而曹魏大将夏侯霸等人,也仓皇逃入了蜀国。不过,如果倒退到高平陵政变刚成功的那年,也就是公元249年,这场政变确实令整个曹魏统治阶层“失语”,甚至还有好些曹魏忠臣连连喊好,直到一两年后,才纷纷捶胸顿足喊后悔。

如此怪现象,与其说是司马懿集团太会装,不如说是作为“高平陵政变”失败者的曹爽团队,实在是自己作死。确切说来,是连环作死。

说到曹爽此人,由于其狼狈失败的结局,后世招来的同情也不少。还有一种说法长期流传:曹爽并非是《三国演义》里的酒囊饭袋,相反是深谋远虑的优秀改革家,他只是想通过改革提升寒门的地位,改变以出身用人的曹魏制度,这才触犯了司马懿等门阀的利益,惨遭政变杀害。可如果仔细看看曹爽之前十年的执政业绩,除了架空司马懿掌握军政大权,以及提拔了何晏李胜等一群“闲人”,外加十年如一日的骄奢淫逸外,真心看不到任何这传说中的“伟大改革”。

不过实事求是说,比起各类影视剧里,曹爽常见的腐败昏聩形象,历史上的曹爽,早年时还真不是这样。作为大将军曹真的儿子,初入仕途的曹爽,却是一副扎实稳重的样子,待人接物都很有其父的风采(与电视剧上不同,历史上的曹真十分精明能干,且击败过诸葛亮的进攻)。所以也在这一代曹氏宗亲里脱颖而出,顺理成章在曹叡去世后成为辅政大臣。

而在权力争斗中,年纪轻轻的曹爽,更展现出举重若轻的强大能力,在司马懿党羽遍布到令曹魏集团忌惮的情况下,他主动奏请升任司马懿为太傅,奏折更写的感人肺腑,对司马懿极尽吹捧拔高。使得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只能就坡下驴,乖乖交出了军政大权,紧接着趁热打铁,迅速叫几个弟弟接管了政权,就连小皇帝曹芳,也被他三个弟弟曹彦曹剀曹则“看护”了起来,等于是宫内宫外一把抓,做了曹魏帝国实际的老大。

以这一气呵成的专权动作说,此时的曹爽,已经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应有的权谋手腕。依托曹魏帝国强大的宗室根基,纵然司马懿再有威望能力,想要挑战他的威权,也没有任何可能。这时候的曹爽,真心和“自作死”形象不搭。但紧接着,作死就来了。

因为拥有政治家手腕的曹爽,却恰恰缺少了作为政治家的另一个能力:担当能力!

比起很多给曹爽“贴金”的观点,反复大书特书的曹爽“改革”,最直观的史料告诉后人的,却恰恰是曹爽天雷滚滚的表现,大权在握的他,满以为高枕无忧,非但没有任何危机感,生活更是彻底放了羊。他任用的所谓“人才”,比如何晏等人,除了成日圈占土地外,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以《三国志》的说法,何晏甚至还大摇大摆的跑进廷尉府,轻松就收走与之有过节的廷尉印章。对于一个运转成熟的封建国家来说,这简直不可想象。

这样的不可想象,在曹爽的十年执政里,基本就是小儿科。曹魏集团之前一批拥有丰富经验的忠臣,几乎都被他排挤殆尽,而丁谧李胜何晏等所谓人才,后来的高平陵政变中,更是纷纷暴露了酒囊饭袋本色,关键时刻一个都指望不上。而更加危险的事实是,这十年也恰恰是曹魏帝国腐败严重加剧的年头,一个严重腐化且内部矛盾重重的曹魏帝国,不拉仇恨是不可能的。

所以,也就有了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后,几乎一边倒的情况。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曹爽依然有翻盘的机会。只要他能够撤到许都,凭借着许都的军队粮草,依然可以和司马懿一较高下。但一旦如此,整个曹魏帝国很可能陷入惨烈内战里,而曹爽的个人军事才能,更差司马懿太远。所以思来想去,他在得知自己可以活命的“诺言”后,就喜滋滋的交出了政权。然后被舒一口气的司马懿,轻松赶尽杀绝。

很多人都在哀叹他最后的失败,但如果看看之前十年的前情,这样一个造成国家严重衰败的政治家,无论如何也是斗不过司马懿的。最大的病根,恐怕就是曹魏集团内部多年的逆淘汰,导致曹爽这样能力欠缺的人把持高位,才给司马懿做了垫脚石。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篡权,为什么就没有人起兵反抗?

看了几个回答,似乎没说到点子上。

当时的确存在问题所说的现象,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城里大多数人支持司马懿,而不是支持曹爽,这也是政变成功的条件之一,使司马懿的阻力大大减小。

为什么会这样?

与曹爽正在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很有关系——提拔寒门。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向前扯到曹操。

曹操要得天下,必须有人支持,特别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因为他们有钱有势有人才,可以为曹操提供很多利好条件,所以曹操和荀彧家族司马家族等关系都很好。另一方面,作为老板,曹操也深知政治平衡术的重要性,不能朝廷一开会,朝堂上全是世家大族,这样他会失去控制。所以,曹操时代,就在压制和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当然了,曹操又不好做得过了,只能在局部人事上做这项工作。曹二代曹丕和曹三曹叡也在限制世家大族的力量,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家大族根深蒂固、盘根错节,不敢大刀阔斧搞。

到了曹爽掌权时代,这个人无论政治和军事上,才具都有限,做起事来缺少分寸。比如,他在压制世家大族和提拔寒门这件事上,步子走得急了,也迈大了,得罪了朝中不少重臣大佬。这一点,司马懿看得很清楚。

因此,政变发生的时候,曹爽几乎成了孤家寡人,这也是他犹豫一个晚上,最后放弃抵抗的重要原因。而且,受司马懿之托,前去游说曹爽放弃政治生命、以富翁身份投降的人,是一个叫蒋济的四朝元老。按理,他应该支持曹家反对司马家才对,但他没有。

曹爽被灭后,司马懿并没有篡魏,而且3年后就死了。他这步棋很高,既证明了自己发动政变不是出于私心,而是保护大家的利益,又为自己子孙篡魏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话又说话来,虽然司马懿没有直接篡魏,但在后人眼里,他就是个篡权的坏人奸臣,这大概是他没想到的。司马懿也许想保全自己名字中的“懿”(美德)字,但他失算了。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篡权,为什么就没有人起兵反抗?

汉末三国,一段精彩的历史,其中很多史实成为后世的“模板”。

曹操的霸府,成为后世权臣提供一个篡位登基的“典范”,南北朝隋唐,无不以霸府代理朝廷职责。

桓温、刘裕、杨坚等,都是如此。

而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简直就是“宫变”的典范。

不少人说,曹爽输在“无能”,司马懿赢在“狡诈”,只能说这些人太过表面。我们若梳理一下高平陵之变过程,便明白其中充斥着司马懿的胆识、谋略、决断以及对时机的把握。

过程我就不多说了,我解释下为何称之为宫变典范。

司马懿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占据皇宫。占据皇宫,控制太后(皇帝尚未亲征,太后有参与国政的权力和名义),占据道德制高点。

古代战争,名分很重要。

没有太后,司马懿便是叛乱,谁都可以诛杀他,但有了太后,司马懿便是“清君侧”,不明真相的实权派,或多或少会犹豫,不愿参与到司马和曹爽间的争斗。

不久后八王之乱,不少政变都是从控制皇宫开始。李世民的玄武门,同样借鉴了高平陵之变,不同的是李世民是功勋卓著的皇子,大唐的继承人,他的敌人只有皇宫的太子、李渊。

皇城一关,外面的人便搞不清状况。我们知道是李世民“谋反”,但其他人怎么可能知道,或许是李渊杀太子呢?

所以,将战场锁定在皇城中,会令很多人观望,而不是插手其中。

皇城中,有权力动刀动枪的只有禁军。但禁军诸多首领(曹爽诸位兄弟)全不在城中,司马懿用太后,加上其他禁军高层的支持,禁军不在反对司马懿。

在当时人眼中,曹爽就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权臣,而司马懿起兵只是为阻止曹爽继续专权,这是被排挤的曹魏大臣对曹爽的反击,根本不是一场“叛乱”。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篡权,为什么就没有人起兵反抗?

没有人起兵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所有人都被司马懿给蒙骗了。

曹爽和司马懿作为曹魏的托孤大臣,肯定会进行权力争斗,正如诸葛亮和李严。不同的是李严没有翻盘的机会,但司马懿有。

曹爽一开始占上风,他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司马懿架空,获得魏国大权。《三国志》对曹爽的记载肯定有丑化的成份在,不是陈寿不公正,而是作为晋官的陈寿必须要站在司马家的立场写,没有贬到极致已经客气了。这样曹爽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无能的。

曹爽大约控制了近十年的曹魏,曹魏十年没有发生大的内乱,一切平稳可以看得出曹爽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描写曹爽的记载在《三国志》等记载中不能完全取信。

司马懿隐忍不发,暗中却让自己的长子司马师蓄养三千死士以待机而动。三千人一天要多少经费,培养和训练肯定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情,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司马家的财力也是惊人的。

曹爽对司马懿的雌服并不放心,他派河南尹李胜去看司马懿,结果司马懿假装中风,骗过李胜,使得曹爽放心。

高平陵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寝。正月魏国皇帝带着曹爽等兄弟几人前往高平陵。如果曹爽派兄弟留守几个也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结果曹爽认为已经没了对手,人一得意就会露出破绽。

机会来了,司马懿召集自己的儿子以及兄弟开了一个紧急的家庭会议达成共识,司马昭是第一次听到父亲居然暗中有三千死士,当夜睡不着,司马师一直是知情人,所以没有任何压力。

司马懿带着兄弟以及儿子们很快控制都城,此时曹爽带着皇帝还在外面。接下来就是曹爽同意交出兵权,然后司马懿赢了。

这里实际上省略了很多中间过程,而这中间过程正是司马懿的狠辣和奸滑。

换个角度去看,曹爽和司马懿斗法,司马懿败下来了被架空,你觉得曹爽是弱者吗?司马懿大约雌服近十年才得以抓到机会报复。你说曹爽是弱者吗?

曹爽不是弱者,为什么愿意交出兵权?

唐代房玄龄等著的《晋书》记载这么一段话:

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谕爽,指洛水为誓,爽意信之。

司马懿一共派出三批人去说服,

一是让曹爽信任的尹大目去劝,这是私情去劝。

二是让陈泰,也就是陈群的儿子去劝,这是官方劝说。

三是说服蒋济等人支持他,以这帮元老作担保自己的信誉。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什么?

交出兵权,一切待遇照旧。

曹爽可以选择不交,因为桓范劝他兴兵。曹爽的确可以这样,司马懿用太后的旨,曹爽完全可以用皇帝的旨。因为皇帝在自己手上。

曹爽为什么放弃,也许就是相信司马懿能说到做到,估计曹爽也考虑如果大规模的内乱会不会造成整个魏国分崩而被东吴蜀汉所趁。

这些魏国的很多重臣也是持这样的想法,希望和平解决此事。

曹爽信了,因为指洛水为誓这是多么重的誓言。结果曹爽被司马懿平了三族。

当司马懿平了曹爽三族,大家就觉醒了,知道司马懿这家伙并非只要权力,他要控制曹魏。当时支持他的蒋济拒绝司马懿对自己的奖赏,很快就抑郁而死。一些在外面的重臣看清司马懿的面目,开始有了想法,比如王陵和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合谋想立楚王曹彪为帝。

结果令狐愚意外病死,消息走漏,最后八十岁的王凌被夷了三族。所以不是没人起兵反抗,实际上大家都被司马懿忽悠了,谁能想到司马懿连指洛水为誓都可以不顾。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篡权,为什么就没有人起兵反抗?

占天时者反抗也无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