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为何不赶来救崇祯帝?

1644年正月,李自成从西安出发,开始向北京进军。

此刻,尽管大明的精兵强将已在农民军与清军的连番打击下损耗大半,但其名义上仍然拥有号称百万的大军,至少尚有一战之力。

可是,短短一个多月里,起义军就挺进一千多公里,攻下了坚固设防的北京!

其间,大明根本没有组织起大规模抵抗,号称百万的大军似乎不见踪影!

这是怎么回事呢?

拒绝集结大军的崇祯

早在李自成发起攻势之前,总督陕西军务的兵部右侍郎余应桂就提出了集结大军的建议。

余应桂上奏:李自成军号称百万,不是闹着玩的,“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应该让左良玉、吴三桂及高杰、唐通、周遇吉、刘泽清等各路军队集结到真(定)保(定)之间,由史可法或王永吉持尚方宝剑,并力对抗李自成。

比之当时朝堂群臣不痛不痒的上奏,这算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建议了。

可是,余应桂得到的回复是一顿痛斥!

原来,当时,孙传庭战死,余应桂奉命前去接替孙传庭总督陕西。

可是,崇祯只给了余应桂1000人,所携带的钱财也只够这1000人的饷银。余应桂赶到山西时,发现陕西已经基本被李自成搞定了,他这千把人不够人家塞牙缝,便停留在山西不敢走。

因此,崇祯对余的回复是:你总督陕西,却既不敢入秦,又不积极部署河防(那么点钱,怎么部署呀),却空谈起这些事情来!庸怯可知!

崇祯之所以拒绝余的建议,倒不完全是因为余没去陕西。

事实上,当时的崇祯,有自己的考量。

崇祯的算盘

要调动大军,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当时,吴三桂正在宁远,承担着抗清的任务;左良玉在当年一、二月时,仍与张献忠在湖南作战;其余各将也都有自己的任务。

集结大军,意味着直接放弃全国各地的若干战场,代价太大,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这么干。

而当时的崇祯,并不认为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

“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山西是当时的关键。

如果李自成不能控制山西,专从河南进军,侧翼受山西明军的威胁,农民军的千里纵深将变成千里正面,十分被动。(当年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犯过的错误)

因此,山西的得失是大明能否防御李自成的关键。

而当时,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地本就是边塞要地,是重兵所在,雄关强兵,不怕李自成来。

明军最担心的是自太原出井陉,走保定攻北京,这是最近的路,也是明军防御相对薄弱的区域。

不过,依托太行阻隔,明军只要集结重兵于真定、保定,堵塞井陉口,就能防住李自成。

而且,“且谓真保不支,犹可调宣、大兵之半以援畿辅也”,即便井陉阻不住,从宣府、大同抽调一半兵力,也足以防住李自成。

看起来,依托太行山的阻隔、雄关坚城,明军即便不调动吴三桂、左良玉等部,也依然足以防御李自成。

事实上,当时大明尚可阻击大顺军,不单是大明如此看,就是大清也是这么看的。

当时,多尔衮以顺治的名义致书李自成,表示要“协谋努力并取中原”。可见:大清判断大明与大顺的战争形势仍不明朗,至少不可能短时间结束,否则,也就不必多此一举了。

然而,形势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进展

首先出人预料的,是李自成的进军路线。

李自成除以刘芳亮率军自河南进军外,自率主力,直接进攻明军“天下重兵所在”的大同、宣府、居庸关方向!

很快,李自成就吃了个瘪。

在宁武,由于周遇吉拼死抵抗,李自成军苦战四日,伤亡万余人才破城。

李自成等人心灰意冷:宁武虽破,但农民军受床以深。前面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数据来自《明季北略》,应是“号称”数据),如果都像宁武这么打,我们还有什么什么机会?不如先回陕休息,以后再说。

可是,历史在这个时候,仿佛给李自成开了一个外挂。

此后,大同、宣府、居庸关、昌平等地文武纷纷不战而降!

原本被认为是“天下重兵所在”的各地,连打都没打,就瞬间投降了!

这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变化,使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崇祯调兵

形势陡然变化,崇祯被迫开始不惜代价调兵了。

这个时候,左良玉等人是远水难解近渴了,不过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等人还可指望!

可是,这是一次仓促无果的调兵。

如果吴三桂只率精骑来援,应该是赶得及的。

可是,现在吴三桂是要放弃宁远!

明军在辽东实施的是“辽人守辽”的方略,宁远的将士多是辽东人。

他们在辽东与清军常年血战,将士们当然不放心将家属、居民留给清军!

因此,吴三桂带着宁远居民、家属50余万人缓慢迁徙,每天只能走数十里,到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此时李自成已逼近北京。

吴三桂是行动缓慢,刘泽清则是调头走了。他从彰德到临清,不敢北进,大掠一番后南逃了。

只有唐通带了8000兵抵达了彰义门,但很快就受不了宦官的鸟气,率部去了居庸关,并于不久后加入了“迎闯王”的队列。

调了半天兵,调了个寂寞,一个兵都没调过来!

迅速破城,崩盘

即便如此,北京毕竟是经营二百年的统治中心,城防工事坚固,依常理,守一阵子还是可以的。

只要守一阵子,崇祯依然可以指望调兵来救。

然而,一切再次出乎所有人预料。

李自成一抵达北京城,城外的三大营就投降了。

此时,李自成仍然没有破城把握,提出条件,只是要求分陕为王。

可是,很快,守城明军纷纷投降,守彰仪门的太监开门,京师陷落。

自17日抵达北京,到19日晨破城,不过1天多,就算人家想来救也来不及呀!

大明,亡了。

积弊总爆发

事实上,完全不必为“百万大军”没有赶去京师救援而遗憾。

因为:这“百万大军”,后来绝大多数都麻溜降清了。

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几乎等于零。

大明已经失去了军心。

大顺军进攻宣府时,总兵投诚,巡抚朱之冯悬赏守城,“无一应者”。

大顺军进攻北京时,守城将士不用命,任凭鞭打也无济于事。

而一路之上,明军将领更是投诚的领头人。

一路之上,明军的总兵、副将,能躲则躲,躲不开的就麻溜“迎闯王”。

这一切,其实是大明积弊的总爆发。

大明的卫所兵不堪用后,自戚继光开始,大明逐渐依赖募兵。

募兵制,一度改善了明军的战斗力,但其弊端很快体现出来。

一方面,后来的将领不像戚继光一样严格招募,募后也不严格训练,因此,募兵的成分非常混乱,战斗力很差。大部分募兵其实就是破产农民,他们对大明谈不上什么忠诚,反而更加容易受到农民军政策的影响。

另一方面,兵为将有,军队成了将领们的私人财产。

因此,士兵动辄哗变,将领拥兵自重,是明末军队的常态。

而大明长期以来的以文制武,以太监干涉军事,以及崇祯滥杀大臣等问题,也使武将对大明毫无忠诚可言。

而先降的白广恩劝降大同姜穰时的信件,则说明了明军将领的态度:我辈为文官所抑,跟狗马差不多。现在闯王强大,朝中奸佞当道,我们即便立功,也会遭到奇祸!

如此将士,虽有百万,又有什么用呢?

崇祯有号称百万的大军,却根本指望不上。

后来的南明朝廷,指望得上的只是大西、大顺等“贼军”余部,而正规明军,投降得都很麻溜。

如此大明,虽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为何不赶来救崇祯帝?

答:在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上吊的这段“历史大事件”里,有个问题也常叫多少历史爱好者们大呼不解:明王朝的兵哪去了。

要知道,虽说此时的明王朝已摇摇欲坠,但以军事来说,家底都还算厚实。单是北京城里的京营,账面上的人马就有十几万。外加北方几个边镇,特别是蓟镇的唐通、宁远的吴三桂、山东的刘泽清等“名将”,都号称有精兵在手,离北京也都不远,说来就能来。另外左良玉、高杰、刘泽清等人,兵力加起来高达百万。加上那经营三个世纪,公认城高池深的北京城。理论上说,哪怕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想啃下这大明的心脏,也是不容易。

所以,别说后人想不明白,就连焦头烂额的崇祯帝,1644年年初时,都没把这事儿想得太严重。以他自己的话说“国家岂遂至此”。甚至面对高歌猛进的李自成,当时的崇祯帝还生出了幸福的遐想: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也不是坏事嘛,咱们可以先在北京守住,等着四方援军来了,“何难刻期灭贼”——正好把李自成一锅端嘛。

可是,当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向北京城发起进攻时,号称“城高池深”的北京城,一打就稀里哗啦。战斗打到次日中午,李自成农民军就打进了北京外城,打到十九日深夜,农民军就完全控制了北京城,曾幻想北京城下“刻期灭贼”的崇祯帝,跑都没跑掉,悲戚戚在煤山上了吊。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拥有“百万大军”的崇祯帝,却连两三天都坚持不下来呢?首先一个原因,就是这“百万大军”,百分百注水。

有多水?首先看据说有“十万大军”的京营。早在崇祯十五年时,主管京营的兵部左侍郎吴牲,就揭开了京营的“强大实力”:十几万京营兵马,只是账面上的数字,真实数字也就十分之一,一个兵顶十个兵的空额。而且就算这些“顶空额”的兵,也多是些废柴兵。好一点的,基本都是京城的小贩来凑数,差一点的,竟都是些地痞流氓。待到要打仗了,更是广招市郊流氓。这样的队伍,可不就是一触即溃。

待到李自成攻打北京时,这些“凑数”的兵,由于“市饭,兵饷久缺”,那更是士气丧尽,基本成了案板上的弱肉,能“坚持两天”才丢了北京,已经算是超水平发挥。

京营不靠谱,那其他几路精兵呢?看看那几位主将就知道,且不说后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就说另外几位:唐通倒是带了八千人救援北京,到了后发觉形势不对,撒腿又跑回了居庸关。三月十五日又撒腿找李自成投降,直接打开了北京的门户。山东总兵刘泽清,这位明末败仗打了一筐,升官却极快的“名将”,先杀了明朝派来传旨的官员,然后撒腿跑到淮安,南明年间又撒腿降清——都是些“逃跑投降很在行”的货。

而南方那拥有“百万大军”的那几位,更是一位不如一位,除了庐州镇的黄得功是位良将外,泗州镇的高杰有勇无谋,临淮镇的刘良佐号称“花马刘”,名字如雷贯耳,打仗却是稀松,南明年间也带了部队降了清。这几位,也大多都指望不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坐镇武昌的“宁南伯”左良玉。崇祯登基早期时,这位悍将也曾多次打得李自成望风而逃。但到了明朝灭亡前夜时,他的仗也越打越“活”。李自成进兵湖广时,他带着部队撒腿就跑,连打一下的胆子都没有。等着李自成率军北上了,才假模假样的“收复”国土。而且别看仗打的不咋地,“收人”的本事却不小,一路上什么阿猫阿狗都收,麾下各类兵痞匪军云集,竟就这么凑足了“八十万”大军。

可笑的是,一辈子猜忌心极重的崇祯帝,恶整起孙传庭卢象升等良将来不手软,但对“跑得快”的左良玉,却是相当没脾气。明知他打仗不给力,却还各种“赏赐”“加封”。一来二去,也惯出了左良玉的臭脾气,其部队打仗无方,扰民却十分“经验丰富”,几乎是跑一路抢一路,动辄就“纵兵大掠”,甚至“所掠妇女两三万”,坐镇武昌后,更是对当地残酷盘剥压榨。这样一支“流氓军团”,左良玉死后又摇身一变,成了清军南下的急先锋。

如此“八十万大军”,崇祯当然也更指望不上——经过崇祯帝十七年如一日的瞎指挥,晚明军界也是一拨拨的逆淘汰。能打仗的良将,不是被崇祯恶治,就是被瞎指挥坑死。剩下的多是左良玉刘泽清刘良佐之流的“骄兵悍将”,这群人打仗没本事,小算盘却打得精,捞起好处来不手软,终于成了一群崇祯帝“指望不上”的军头。说到底,这些“怪胎”,就是崇祯帝“养”出来的。

所以说,既然“养”出了这么多怪胎,到了北京告急时,崇祯真的是无兵可用的地步,“迁都”才是他唯一的选择。但“迁都”的良机,也被他一次次葬送掉,上吊?也就是无奈的归宿。

后人读到这段历史,常见掩卷叹息,哀叹晚明缺精兵良将。但是,倘若这些百万大军,真的都是精兵强将,崇祯是不是就不用上吊了?这事儿,就要看第二个重要问题:崇祯君臣昏聩的指挥应对。

崇祯的毛病,后人总结了一堆,但仅仅看李自成进兵前后的几个月里,就知何等昏到家。当李自成占领西安,大明江山已经万分告急时,明王朝的高层,竟然还浑然不知。崇祯十六年十一月时,明朝兵科给事中依然对潼关陷落的详情“细节依然不知”。是年十二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进入山西境内时,崇祯内阁里的几位“忠臣”,竟以为这是“小股叛兵骚扰”,还下令山西当地“用心堵截”,根本没当成大事儿。而当时的北京城里呢?以崇祯帝对内阁大臣的怒骂说“商榷具属虚文,何曾做得一件实事来”。也就是一帮人成天就会唱高调。北京城的市民百姓,也是“贫富贵贱,各自为心”,上下一片人心惶惶。值得一提的,还有当时李自成的“情报工作”——大批的农民军细作化妆成小商小贩混入北京城。甚至还有人改名换姓,混进北京各级衙门充当小吏,整个明王朝上上下下,全都是一片窟窿,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特别搞笑的是,这些农民军细作,还有人成了京营的士兵,天天在城头站岗,就等着李自成来了带路。还有些“有本事”的细作,居然花钱买到了兵部的官职,摇身一变成了明朝的官员,甚至“凡各处武官,皆贼用贿买到”。如此轻松的“卧底操作”,其实也得益于崇祯年间越演越烈的“卖官风”。烂到家的明王朝,各级官职都成了“商品”,知府3000两,兵部官职1000两,“肥”一点的知府5000两,李自成的细作,竟成了“大买家”。

这也就是说,当李自成进攻北京时,那些保卫北京的大明官兵们,“李自成的人”都是一抓一把。

更不要说陈演、魏藻德等几位阁老们,除了捞钱还“踢皮球”。光时亨等“直臣”们,也是耿直背后各有各的小心思。这么一群人,辅佐着一个本就“水平有限”的崇祯帝,大明到了这地步,还有什么救?

而早在崇祯十五年时,明朝忠臣刘宗周,就向崇祯帝痛陈了大明朝当时的惨状,哪怕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都是“水灾相似”“人情汹汹”,对于民生疾苦“上官亦未之问也”。这还是明朝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想象,北京城破前的明朝,上下是怎样的天灾人祸。

这样的明朝,又哪里是几支“勤王兵马”救得了的?哪怕这百万雄兵,全换成岳飞戚继光卫青霍去病统帅的百战虎师,哪怕可以一战击败李自成,这大明朝的命,也是续不上几天了。“百万雄兵去哪里”的话题,充满了这么多可笑可叹的历史画面,值得后世深思回味。

参考资料:樊树志《重写晚明史》、苗棣《崇祯亡国史》、周凯《论明末武将势力的崛起》、李洁非《四镇:孤城落日斗兵稀》、袁良初《明末农民战争史》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为何不赶来救崇祯帝?

我们需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李自成的在商洛一带的时候,实力其实是非常差的。因为经过明朝军队的围攻以后,逃到商洛山区的李自成的队伍,已经非常少了。李自成后来的部队,是在商洛山区白手起家,重新发展起来的。

李自成在商洛山区,之所以发展得很快,是因为他的谋士李岩当时给他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口号,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均田免赋”。

(李自成画像)

明朝由于需要两线作战,既要和满清统治者作战,又要和农民起义者作战,因此急需大量的粮草。这些粮草只能从老百姓那里征集而来。原本明朝那些年就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明朝反而还要大量征集粮食。这样一来,朝廷显然就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

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对于贫苦的老百姓,以及被明朝压制得很厉害的老百姓来说,是有极大的诱惑力的。而且,实际上李自成还非常容易实现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采用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只要开仓赈粮就有粮食,只要没收了地主豪强的土地,就有土地分给老百姓。李自成这样做,比政府征集赋税容易多了,所以他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很大一部分兵力。

不过,虽然李自成的兵力不少,但如果真正和明军打起来,李自成其实并不一定是明军的对手。毕竟明军都是一些训练有素的人,而李自成的队伍却是一些乌合之众。无论如何,乌合之众是打不赢训练有素的军队的。

但实际的情况刚好相反,李自成在往北京城打的时候,打得非常顺利,沿途的明军都纷纷投降,很少有顽强对抗李自成的。以至于李自成非常轻松地就打到了北京城。

(李自成进北京)

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其实连李自成自己都不相信,他的队伍能打得这么顺。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当时李自成把北京城包围下来的时候,他其实是非常慌张的。他之所以慌张,一是因为他觉得北京城不可能那么轻松地就能够攻下来,二是因为他认为各地的军队会前来勤王,一旦这些勤王的军队打到北京城,那么李自成的军队就会腹背受敌,要取胜就很难了。所以,他当时派使者向崇祯皇帝提出了一个主张,就是希望崇祯皇帝能够封他为西北王。让他带军队前去东北对抗满清的部队。李自成想的是,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回到西北占山为王,找到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再据此和明朝作战了。就算打不赢,有根据地慢慢发展,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崇祯皇帝却否定了他的提议,坚决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本来是打算要退兵的。他一边往城里攻打,一边做退兵的准备,以防被各地回来勤王的军队,把他给消灭掉。

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再次遇到了好运气。城中的军民,包括一些太监,主动把城门打开,把李自成放进城去。

(崇祯皇帝)

李自成进城以后,整个城里毫无抵抗。不但军队毫无抵抗,连朝中大臣也纷纷逃走,甚至不少人逃去投奔了李自成。为什么崇祯皇帝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小小的太监,很明显,就是所有的人都已经不管崇祯皇帝了。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非常奇怪的,在国破家难的时候,大臣们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护皇帝,或者保住皇帝的儿子们。只要这样,就有东山再起的时候。宋朝末年,张世杰、文天祥等重要大臣,都保护着两个小王子,往南方撤退。但是明朝却并不是这样的。当时都没有大臣这样保护崇祯皇帝,以及崇祯皇帝的儿子们。南明政权的领袖,都不是崇祯皇帝的血脉。

这件事情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当时明朝虽然有很多军队,但是这些军队要么都散了,要么都不愿意回来,救援崇祯皇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吴三桂。吴三桂手握重兵,但是他只是走到山海关就没再走了,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样子。

所以,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究竟明朝还有多少军队,实际上与明朝实际的战斗力没有关系。因为这些军队早就众叛亲离,没人愿意进京勤王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为何不赶来救崇祯帝?

公元1644年,李自成包围北京,当时的明朝仍然拥有半壁江山,还有百万军队,可是祟祯没有等到任何勤王军队赶来救他。一个月后,北京城破,无奈的崇祯皇帝只能上吊自尽。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为何不赶来救崇祯呢?

1.将领心怀鬼胎

虽然,明朝还有百万部队,可这些部队的将领心怀鬼胎,并未全力赶来北京援救崇祯帝。

左良玉军队最多,但是动作最慢,当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时,他才刚刚向朝廷递交出兵计划。左良玉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左良玉心中惧敌,因而根本不敢主动进京面对李自成的军队。

吴三桂手下有10万军队,其中有4万精锐的关宁铁骑。可惜吴三桂已预留了投降清军的后路,也不愿将军队全部投入到进京勤王。

另外,山东总兵刘泽清手下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拿来吓唬百姓还行,让他们跟李自成军队作战,压根儿不敢去。因此,刘泽清收到崇祯帝的勤王命令时,撒谎称自己坠马受伤,拒不奉诏。

2.勤王前车之鉴

崇祯当政,进京勤王将领没有好下场,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比如当年袁崇焕的勤王下场。

当年,皇太极率十万八旗精锐,绕道蒙古草原,从喜峰口杀入关内,出现在北京城下。袁崇焕得到勤王命令后,亲自率领关宁铁骑主力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勤王,在各路援军的配合下,击败皇太极大军,让北京城转危为安。

可是,北京保卫战硝烟未散,崇祯就以“通敌”的罪名,将袁崇焕抓捕关进牢狱,随后将他凌迟处死。

3.军队无粮无饷

崇祯后期,大部分明军缺粮少饷,很多军队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发军饷了。

粮食,军饷都没有,军队斗志全无。而崇祯要求军队勤王,也没有表示要补足拖欠的工资,奖金更是没影,各地明军不愿意进京与李自成拼命也是正常的事情。

总之,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各地明军将领心怀鬼胎,担心自己会如之前袁崇焕一样,勤王后被崇祯所杀,加上军队无粮无饷,因此,没有军队赶往京城救崇祯皇帝。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为何不赶来救崇祯帝?

对于中国古代大多数大一统政权来说,常规军队破百万不是什么难事,别说是明朝这样领土广阔、人口充足的朝代了,就是一直被坊间称为“弱宋”的宋代,巅峰时期军队达百万规模以上也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大家会经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往往打进帝国都城的军队,只有几万人,一个拥有常规军上百万的政权就土崩瓦解了,比如汉朝赤眉军攻入长安,唐朝黄巢起义打入长安,都是势如破竹。

即使明朝时期朱棣从北京发动靖难的时候,能够调动的军队也远远无法与明朝中央政府掌控的军队相提并论。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中国古代的兵制有关,古代没有警察,却到处都是山贼、土匪,为了保护缴纳赋税的百姓打击山贼、土匪,只能采取将兵力分散驻扎的方式,每个县都要有一定的兵力维持治安。

比如明朝时期有1400个县,一个县安排700个兵,就需要上百万的军队,通常情况下,为了维持地方统治,皇帝不得不依靠当地的士绅,但是总体来说,朝廷即使拥有上百万的军队,分散到全国各地也没有多少。

在正常大一统王朝形成统治秩序后,再想要调动军队打野战,就费劲了,尤其是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时就更困难了,农民军都带有很强流动性,根本就无法扑灭,像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太平天国农民军。

具体来说明朝时期的卫所兵制相对前朝还比较科学,朱元璋曾不无得意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是在府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历史上的屯田经验,采取寓兵于农的兵制,一个卫大抵5600人,一个所1120人(一卫辖五所),在洪武二十三年,全国大概有547个卫,2563个所。

也就是说,如果满编的情况下,明朝军队何止百万,按照547*5600=3063200人,或者2563*1120=2870560人,也就是相当于三百多万。

当然,这种卫所制度虽然省钱,却是建立在分给军户的土地之上,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落魄的军户不得不变卖田地,在没有田地的情况下,又没有足够的军饷,最终不得不走向崩溃,无地的军户只能选择逃亡。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官军人数多达163万,等到嘉靖年间的时候,卫所所剩官军只有97万。

随着卫所屯军制度的崩溃,明廷不得不采取募兵的方式来补充兵力,尤其是在嘉靖年间,一方面是东南沿海倭寇横行,另一方面是与北方蒙古再次兴起战事。

在大量募兵制时期,也产生了大量能打的军队,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就在抗倭战争中体现了明军的最高水准。

但是募兵制花费巨大,对明朝财政的负担很重,崇祯为了平定辽东战事,开始征收辽饷,频繁向老百姓索取军费,极大地激发了国内矛盾,又进一步催发了农民起义战争。

可以说,在募兵制的情况下,明朝自然不能再如以前一样,搞个三百万军队出来,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明朝中后期,国防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边境的九个军事重镇,号称九边重镇。

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到明朝后期,崇祯能够调动的军队,主要产生于这九镇系统,其中,重中之重又是在防御东北的几个镇,这是崇祯最为倚重的军队。

等到农民军起义后,明朝西北的军镇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到最后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也逐渐形成了不少能够调动的军队,其中主要是以孙传庭练的秦军为主力,当然,随着农民起义战争的常态化,军阀割据化比较严重。

比如左良玉本来只是明朝官僚系统并不入流的武人出身,按照明朝官场武将打仗,文官监制的传统,很难有出头之日。但他通过在镇压农民起义运动中不断发展,到崇祯十五年的时候,已经用兵二十万盘踞武昌等地,在明朝的最后关头,竟然扩充了八十万的兵力,即使朝廷命令也难以指挥得动,俨然是独立的王国。

其实,在对付农民军问题上,孙传庭是挺有心得的,曾屡次击败李自成部,但是却遭受崇祯的猜忌,一度将孙传庭下狱,崇祯十五年在李自成军队势如破竹的情况下,不得不从牢里将孙传庭启用,当作救命的稻草,赶赴西北主持局面。

可惜大势已去难以扭转,崇祯又胡乱指挥,孙传庭最终兵败潼关,明廷在西北最后可以调动的兵力丧失。

几乎在孙传庭与李自成对阵期间,明廷在辽西一带与清军又进行了松锦大战,崇祯将能够调动的九边精锐尽皆调到辽东战场,企图通过一场决战彻底解决辽东战事,结果也是在崇祯的催促下,仓皇应战,最后将明朝打造的九边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只剩下吴三桂率领三万军队以较为完整的建制逃到宁远。

在崇祯十七年处,李自成从陕西东征势如破竹的时候,明廷表面上的兵力不过是辽东的吴三桂部、山东总兵刘泽清、蓟镇总兵唐通,以及远在武昌的左良玉。

左良玉对崇祯及整个明廷都很失望,这是有原因的,之前清兵入关的时候,左良玉曾率军勤王,可崇祯并不拨给军费,清军撤退后就让左良玉撤退,因此,左良玉暴跳如雷,在已经有割据资本的时候,更不鸟崇祯了。

崇祯实际上是一个相当薄恩寡义的人,对待大臣的封赏一向很吝啬,当时蓟州总兵唐通率领八千人前去协防,算是对得起崇祯的了,但是崇祯就给了唐通40两银子,就是打发要饭花子也不能如此啊!

当初明廷大势还在的时候,皇太极从遵化入关,崇祯急调袁崇焕率辽东官兵入关勤王,结果清军撤退后,崇祯卸磨杀驴竟然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这也导致很多人对勤王这件事并不热衷,崇祯不但吝啬,疑心还重,热衷于找茬。

所以当李自成快到北京时,崇祯下令天下兵马前来勤王,左良玉和刘泽清按兵不动,吴三桂响应不积极,行军极慢,只有唐通速度最快,拿了40两银子后,生气的在阵前投降李自成,崇祯皇帝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李自成三月十七日打到北京,第二天晚上就打入北京。

脚上的泡,都是自己磨出来的,崇祯有如此下场,天灾人祸是一部分,很大程度上还是他自己作的。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还有百万军队,为何不赶来救崇祯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谈谈大明末期的那些将领们的感受吧!

崇祯皇帝当时有着差不多二十来位有能力的将领,他们大部分都被皇帝给忌惮!

很多将领比如孙传庭、卢象升二人都是因为崇祯皇帝的命令,在大军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出城决战,最后损失惨重战死沙场。

而像袁崇焕、毛文龙这样的将领,却是因为大明内部党争,在崇祯皇帝的顺水推舟之下,最后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在他们的前车之鉴引导下,咱们现在再来看看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们,在崇祯皇帝被李自成包围的时候,自己当时是什么样的处境:

第一位:辽东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手握关宁铁骑,要知道这些骑兵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最强的部队,在加上其他那些杂七杂八的兵马共有五万人左右。

要是吴三桂领兵去支援崇祯皇帝之围,那么在山海关之外的清军肯定不会坐在那里看戏,很大概率会拿下山海关进入大明国内!

崇祯皇帝当时下旨让吴三桂放弃山海关退回关内协防,可惜在吴三桂准备回京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第二位:宁南伯左良玉

驻守武昌的左良玉,当时手中的兵马差不多超过二十万,崇祯皇帝下旨调左良玉进京,可左良玉顾左右而言他,选择了派人去朝庭请示进军计划,接下来的结局可以想象到!

除了他们这两位之外,接到崇祯皇帝命令的还有居庸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他们,结果他们却是都不怎么愿意出兵!

他们这些将领相当于民国时期的那些军阀,都将自己手下的士兵当成了自己的筹码,而崇祯皇帝当时连最普通的饷银都发不出来了,自己手中的这些人凭什么去给你卖命!

说完了这些大明的将领们,十月再谈谈闯王李自成跟他的影响力

当时李自成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十足,有这么一句歌词: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李自成帐下的军队之前准备去打左良玉的时候,周围的那些老百姓们,很多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帮着闯军搬运物资,冒着左良玉的攻击前进。

老百姓饱受左良玉长期的压迫,吃不饱穿不暖早就难以忍受,如今有人带头去打自己的仇人,可以想象他们当时是多么的兴奋。

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从根子上面失去养分,再加上老百姓的反感、那些将领跟士兵的出胡作非为,这也是崇祯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明王朝大厦将倾的结局!

我是@十月谈历史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可以看我更多作品,和我一起分享历史上的精彩事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