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汉室都已经衰落,为什么诸侯还是听从昭令?

汉末乱世中,最厉害的几个的玩家,都企图把天子拿到手里,以利用天子的号召力。

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就不必多说了。

孙策,早在创业之初就与张纮商定:立志成齐桓公、晋文公。在曹操、袁绍相持时,“策阴欲袭许,迎汉帝”(《三国志.孙破虏传》)。

刘备,也动过这个念头。

曹操远征柳城时,刘备曾建议刘表袭许。

曹、孙、刘,乱世最后剩下的三位优胜者,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汉帝的价值。

为何已经衰落的汉室,被英雄们如此看重呢?

巩固现实利益,需要天子令支持。

先说说孙坚吧。

孙坚,在乱世之初手中就有一支强大的长沙兵。这支精兵是当时天下少有的,能与董卓凉并骑兵正面杠的武装。

讨董伊始,孙坚连续杀掉了荆州刺史、南阳太守。

虽然杀掉两位大领导各有原因,但孙坚选择在这个时候干,颇有以为汉室已衰,手握精兵的他可以“放飞自我”的意思。

可是,孙坚错了。

尽管他能依靠强兵、权谋连续诛杀朝廷官员,而他的兵威也能使“郡内震栗,无求不获”,但孙坚却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处境。

朝廷罢免了孙坚的长沙太守之职。

天子任命的刘表单骑来到襄阳,仅仅与蒯、蔡几个大族联手,就基本控制了荆州。

尽管他在南阳使“郡中震栗,无求不获”,但当袁术与刘表达成合作,袁术被表为南阳太守后,“南阳众皆从”袁术。

当袁术开出豫州刺史等条件时,孙坚也就以南阳附袁术了。

一轮博弈后,获得天子诏书加持的刘表、士族领袖袁术各取所需,兵力最强、在荆州经营时间最久的孙坚却在荆州连汤都没分到!(孙坚虽获得豫州刺史之位,但该地汝南等地皆袁术势力范围,经济命脉卡在袁术手中,袁术不发粮,孙坚粮草都成问题

看来,依靠靠武力,孙坚可以震慑郡内,却无法建立巩固的统治。

这是因为:当时社会的经济、人口资源,多把持在豪族手中。

这些豪族历经数代,他们不但在地方上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通过联姻、仕官,他们往往在朝廷、其他地方都担任职务,也都拥有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手握主要资源的豪族们,一方面希望不受汉室束缚,以壮大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朝廷法令的合法性,以保护他们散布在各处的利益。

除非万不得已(如豪族叛乱),诸侯要想在一个地方实质性建立统治,都必须得到豪族的支持。

所以,尊崇(至少不公然反抗)天子的法令,对诸侯建立“合法统治”是非常必要的。

尊崇天子,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主流思想。

400年来,忠君思想,始终是社会思想的主流。

对错、是非,价值判断都与是否忠于汉室密切相关。

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就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

张昭在劝孙权时也提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反抗,与理不顺。”

田丰、沮授在劝袁绍不要攻曹操时,也提到:“曹操挟天子,我们去打,于理不顺”。

无独有偶,韩嵩劝刘表支持曹操,蒯通劝刘琮投降曹操,贾诩劝张绣投靠曹操,张鲁归顺曹操时,都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

也许,今天看来,这些人的说法很“迂腐”。

不过,这些“迂腐”的人,正是当时最聪明的一群人。这种“迂腐”的观念,正是当时延续了400年的主流价值观。

在这种价值观下,诸侯所作所为是否忠于汉室,是衡量其行为是非的标尺。

因此,如果诸侯的行为违反这个价值观,在士人眼中就是倒行逆施,为社会的舆论、人心所不容。

袁绍,已是当时最具政治资源、实力的诸侯。当天子诏书不利于己时,也只能愤愤不平,向曹操施压,不敢公然违抗。

袁术倒是敢公然违抗,结果···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利益上还是道义上,诸侯们对合法天子都有需求。

既然大家都有需求,那么,挟持天子者,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就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利益交换。

天下诸侯与汉天子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诸侯们都需要摆脱朝廷的束缚,发展势力;另一方面,诸侯们多是武装集团,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不得不借用当地的官吏、士族,也希望能借用天子名义,继续使用大汉留下的地方权力系统。

因此,挟持天子者可以通过与诸侯进行利益交换,争取有利局面。

我们看看曹操这种会玩的人,是怎么玩的吧。

1、直接联合实力较弱的诸侯。

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三国志.袁绍传》

曹操挟天子后,“定河南地,关中皆附”。

只是这个利益,就让原本犹豫的袁绍开始后悔了。

对实力特别弱,无力参与群雄游戏的诸侯来说,维持现状,就是他们的诉求。朝廷如果以法令巩固他们的地位,他们没什么不乐意的。

关中众将就是如此。

卫凯曾说:“这些人胸无大志,只求维持现状。如果朝廷不让他们不安,他们愿意附从朝廷”。

这些诸侯,虽然实力不足,但他们仍具备影响格局的能力。

在曹操与袁绍的竞争中,关中众将的立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袁尚与曹操竞争时,马腾曾答应与袁尚合作。但曹操集团仅仅以“天子号令”沟通,就使马腾放弃袁尚,帮助曹操。

2、对实力中等的诸侯:利用。

比如:吕布、孙策。他们虽然实力强劲,但或是袭击他人之州,或是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攻取,统治不牢。

此时,朝廷的任命可以加重他们的政治资本,利于他们统治的稳固。

因此,曹操通过官职任命等手段,与吕布、孙策进行利益交换,达成合作。

曹操任命吕布为左将军,阻止吕布与袁术结盟,又通过任命孙策为会稽太守,为孙策的独立推波助澜。

吕布、孙策,原本是袁术的盟友,甚至下属,但在曹操与袁术的竞争中,他们给了袁术致命一击。

3、对实力强劲的诸侯:安抚、分化。

对于实力较强,地位较稳固的对手,曹操以汉帝之名实施安抚、分化。

(1)、交换条件,换取好环境。

曹操在拥立汉帝后,与袁绍矛盾迅速升温。

曹操只得将大将军之职让给袁绍,以专心对袁术、吕布作战。

大将军之职,对袁绍非常重要。

当时,公孙瓒已经瓦解,刘虞余部及乌桓等兵十来万在攻击公孙瓒。

袁绍得大将军之位,可以统一指挥各反公孙瓒势力,利于其彻底击败公孙瓒。

(2)、内部分化。

大诸侯们地盘大、兵力足,但同时也意味着手下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观。

袁绍与曹操决战前,刘表已经带甲十万,兵力强劲。

在曹操的支持下,长沙张羡举兵反抗刘表,刘表攻数年不得下,受此影响,刘表干预袁曹之争的能力大幅削弱。

地处四战之地的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统一北方争取到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随着天下走向鼎足之势,用汉天子诏书进行利益交换的空间越来越小,天子诏令也就逐渐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总的来说,在群雄割据时期,汉室虽衰,但汉天子仍然具备较大的利用价值。

诸侯们为加强自身统治,对天子的认可有需求,“挟天子”者可借此进行利益交换,纵横捭阖。

不过,随着天下格局进入鼎足而立的时代,利益交换空间减少、诸侯实力的增强、诸侯与当地士族形成利益共同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此时,大汉朝廷,也就终于失去了他最后的利用价值!

三国时期汉室都已经衰落,为什么诸侯还是听从昭令?

事实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一个笑话,皇帝本人都不能“令诸侯”,就算是挟制皇帝,又怎么能号令天下诸侯呢?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制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董卓,董卓废立皇帝,掌控傀儡天子,控制朝政,结果呢?

关东诸侯根本不服董卓,以袁绍为盟主的诸侯联军照样要打董卓,无论他们真打还是假打,其实根本没有人在意董卓是不是挟天子?同样,李傕、郭汜等人控制皇帝时,根本没有诸侯管皇帝的死活,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或者是袁术,他们在天子被挟制的时间里,都忙着抢地盘,争天下。

曹操与汉献帝

实际上无论是否挟天子,都不能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了?

实际上,严格说来曹操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对待天子的态度是:不是挟制,而是迎奉,这是他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根本区别,曹操确实是挟制了天子,但他的目的并不是令诸侯,而是有其他的目的。

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一个目的是:拉拢中间派政治势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控制了皇帝,给了皇帝一个可以安身并且非常稳定的住所,给了皇帝一个名正言顺的朝廷,给了汉献帝以皇帝的尊严和礼仪,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重新创造了东汉朝廷,并且起到了一个维护东汉朝廷稳定的支柱作用,曹操等于是把自己与东汉朝廷、皇帝绑在了一起,同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而且还无可否认。

对于不听从皇帝命令的诸侯,曹操根本没有办法,比如袁绍,曹操以皇帝名义下诏给袁绍,袁绍基本上就不当一回事的,曹操根本就不可能号令诸侯,而像袁绍这样的势力就成为曹操的敌对势力,是无法拉拢的。曹操虽然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但是他可以拉拢那些中间派的政治势力。

整个天下,并不是只有袁绍的势力,除了袁绍之外,还有吕布、袁术、孙策、刘表、刘璋、张绣、张鲁、马超、韩遂以及其他很多小势力,这些小势力中有很多人投靠了曹操,比如徐州豪强陈登、陈圭父子,还有王朗、华歆、贾诩、张绣等人,无数个这些的小势力加入曹操的队伍,曹操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大,最终成功。

曹操迎奉天子

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二个目的是:号令天下儒生百姓

曹操虽然不能号令诸侯,但是可以号令天下儒生与百姓,在当时资讯很不发达,并不是人人都懂得曹操是如何对待皇帝的,也不是人人都明白曹操是怎么样的人,当时的舆论都是掌控在儒生口中的,儒生可以理解为两汉时期的读书人。

都知道乱世之中武力最重要,但是除了武力,想要治理天下,就必须得靠思想和法制,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后,儒家中的君为臣纲就成为两汉时期的道德标准,尤其是皇帝,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哪怕是傀儡,哪怕受人控制,在读书人眼中,皇帝永远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皇帝在哪里,就会不断地有读书人来跟随皇帝。

汉献帝

两汉时期的很多儒生是不认武力的,而且还不怕死,越是不怕死的儒生名声越高,越容易得到世人的推崇,曹操打天下就不断地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曹操打着“唯才是举”的旗号为东汉朝廷面向整个天下招揽人才,而前来投靠的人中绝大多数就是儒生,就是那批读书人。

在那个年代,能够有机会读书的人非富即贵,很多都是出身豪强,在地方上是很有势力的人,这批人代表了各地的地方豪强势力,加入曹操主导的东汉朝廷后,绝大多数成为曹操的附庸,少数人继续拥立汉朝,但在曹操与汉朝决裂前,至少他们是站在同一阵营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

除了读书人,曹操号令的还有天下百姓,百姓是当时最低的社会底层,但人数却是最多的,这批人没有分辨政治的能力,一个最朴素前来投靠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他们只认皇帝,不认诸侯,因为两汉几百年的郡县制,让中央集权的皇帝深入人心,而不是像春秋战国一样有着无数诸侯去效忠。

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三个目的是:以皇帝名义统一天下

曹操所有的对外征战都是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发兵征讨各地诸侯的,曹操控制皇帝后,从来也没有号令诸侯,而是用武力去征服诸侯,曹操灭吕布、收张绣、在官渡败袁绍进而收复整个河北四州,从来都是用武力,而不是靠号令。

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且曹操动不动就拿出皇帝的名义讨伐,被讨伐的诸侯的不仅仅在政治上处于不利局面,而且在舆论上处于下风,更是在能力不如曹操,曹操的运筹帷幄加上东汉皇帝名义的绝对政治正确的旗号,让曹操在早年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无往不利,扫平诸侯。

这种结合几乎就是战无不胜的,曹操以皇帝名义讨伐,你投降,曹操就收编了你的势力,这叫归顺汉朝,你不投降,曹操就消灭了你的势力,这叫讨伐谋逆,曹操用政治上的红利,获取了政治上的正确,最终达到势力上的强大,成功统一整个中国北方。

三国时期汉室都已经衰落,为什么诸侯还是听从昭令?

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尊重帝室,好象打着这个旗号才能名正言顺。早在春秋时齐桓公就是搭着匡扶周室的旗号,来号召诸候。他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这个旗号很响亮,也很有号召力。

三国时候,也是这样。谁若不从汉帝诏令就是逆反,天下诸候将群起而伐诛之。所以诸候们轻易不敢违反诏令。随着势力的强大,一些诸候先是阳奉阴违,慢慢不受诏令束傅,曹操很聪明把汉帝诏令做为自已手里的一张王牌,用汉献帝诏令(其实完全是他自已的意志)压制诸候。刘备名义上尊重汉献帝 ,但他以除奸(曹操)为名,也不是多么听汉献帝的。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江山,表面上他气愤,其实不然,这样他有了当皇帝的理由。孙权在曹丕篡汉以前,态度非常瞹昧,从不公开逆反汉献帝诏令,赤壁大战后,虽然他们也知道汉献帝的诏令完全是曹操的意思,但周瑜程普还是接受了诏令上的封爵。直到曹丕,刘备都称了帝,孙权才称帝。反正都想皇帝,你们都先称了帝,我才称帝,是学着你们的我才来的。

曹操挟天子令诸候,皇帝的诏令其实全是他安排,但名义从来都尊奉着汉献帝,证明他对逆反汉献帝也有顾虑。到了曹丕手里一是君臣名分也淡薄,二是势力足够强大,才一脚踢开汉献帝,自已称了帝。

三国时期汉室都已经衰落,为什么诸侯还是听从昭令?

因为名正。古人做事讲究师出有名,当时的汉朝政府虽然衰败,但是还没有倒台,如果公然造反,就会给别人理由对自己动手,而且就算杀进都城,只会落下弑君罪名,引来其他诸侯的围攻,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聪明的做法。

诸侯们只能以救驾的名义发兵作战,就拿董卓来说,没有何进传圣旨他进不了京城,所以说董卓接到命令后大喜。诸侯们怕的不是皇上这个人,而是当时的皇权地位。

天子就是号令,比任何虎符都有用。曹操挟持天子,向诸侯发号施令,一旦不听令,就会被扣上违背圣旨的名头,会遭到攻打。说到底,诸侯们需要本身的实力最后强大,也需要皇权的光环笼罩,无名之师是不被人支持的。

汉室虽然在东汉末年已经名存实亡,但是诸侯们的威望都不足以建立新的皇权,没人会支持自己做新的皇帝,只能利用已经存在的汉王朝进行过渡,魏国建国不就是让逼迫汉天子传诏让位,给天下人一个信服的理由,做最正统的皇位。

三国时期汉室都已经衰落,为什么诸侯还是听从昭令?

按照史册纪年的说法,三国时期是指公元220年到280年期间,起始在曹丕篡汉,结束在司马西晋灭东吴。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写的,这一时期在公元184年到220年之间,起始是黄巾军起义,结束是曹丕登基称帝,这段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属于东汉末年的故事。而从公元220年到280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才是三国时期故事。所以,从史料角度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包含了东汉末年和三国这两个时期。所以,准确地说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应该是"东汉末年及三国之演义"。由此可见,各诸侯在形式上听从东汉皇室的昭令,应该是公元220年之前的事儿,这段时间在《三国演义》中占了前七十九回的内容,也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在这期间,虽然汉献帝刘协被曹魏集团架空,东汉已名存实亡,但各诸侯还是不敢轻易冒犯或蔑视朝廷的。主要是因为,一怕得罪掌控朝廷大权的曹丞相,二怕落个叛逆罪臣的名声被诛伐。总之,东汉王朝在三国时期已经灰飞烟灭,这就不存在诸侯听从其诏令的问题了。曹操专权是在东汉末年这段时期,与三国时期不沾边,所以众诸侯也仅是在曹丞相独揽大权的时候对汉室貌合心离的。

三国时期汉室都已经衰落,为什么诸侯还是听从昭令?

谢邀,首先大汉四百多年的皇权在老百姓和各诸侯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在古代天子就代表天命,皇权是上天安排的正统,皇家对老百姓的统治思想就是天命所归。虽然已经衰落了,但是大汉这面旗子是各诸侯笼络人心的最好工具,三国中各诸侯初期属袁绍势力最大,地盘,人才,军队,财力袁绍最占优势,但是袁绍晚一步比曹操得到汉献帝,曹操初期实力比袁绍差一大截,但是他有汉献帝这张正统的王牌,也就是袁绍虽然实力很强,但是他在地为上也只是一方诸侯,曹操呢,他和汉献帝的关系搞的挺好,他在中央混,毕竟汉室还没有彻底的灭,各诸侯虽然都独立,但是名义是还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自立称帝的(当然了后面袁术就这么做,这是后期,结果大家也知道)因为只要谁敢称帝就代表着篡位,造反,不忠不孝,那么别的诸侯就会以篡位、不忠不孝的借口联合起来消灭他,完了地盘各个诸侯就会瓜分,袁术就是例子。那么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就是这样的,不听汉献帝的号召就代表着要造反,篡位,就会惹起群殴,曹操巴不得你不听中央号召,所以论实力袁绍最强,但是在曹操面前袁绍又很尴尬,听号召不行,不听又怕群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