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后期宦官专政都可以杀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
明朝出名的宦官很多。王振、刘瑾、魏忠贤,名头一个比一个大。
可是,别看他们平时多嚣张,天子一翻脸,他们立马玩完。
相比之下,唐朝的宦官算是“上了天了”,他们一翻脸,天子就玩完。宪宗、敬宗被宦官所杀,昭宗也一度被废。而后期的唐朝天子,除了唐顺宗是以嫡长子即位,唐哀宗是朱温所立,其他通通都是宦官立的!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值得探讨。
失控:唐天子的禁军为何交出去就收不回了禁军军权,一旦被别人控制,就完了。
这个道理,你我都懂。
既然你我都懂,唐朝天子当然也是懂的。
初唐时,大唐用一套平衡,将军权牢牢把握在手里。
可是,这套平衡,很快就被大唐天子自己打破了。
1、禁军实力失衡,神策军一军独大。
唐朝延续了汉朝的禁军体系,设南北两军,南军宿卫京师,北军保护天子,内外互制。北军下面又有若干军,各有统领,相互制衡。
很快,平衡被打破了。
首先是南军“废”了。
南军是十六卫的府兵,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军也逐渐变得名存实亡了。
接下来,是神策军职能的转变,使他变得一家独大。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而吐蕃又在长安不远处晃荡。
大唐尝试以藩镇打藩镇,但效果不佳,藩镇们常常打出“友情”,一起对抗中央。
大唐尝试以边兵防御吐蕃,效果更差,仆固怀恩甚至和吐蕃一起攻下过长安。
靠自己吧!大唐需要一支强大的中央军来镇场子。
于是,神策军,就变成了一支“多功能中央军”,他既要负责保卫天子,宿卫京师,还要负责防备吐蕃、打击藩镇。
职能转变的神策军迅速坐大,一度发展到18万,实力远远超出其他各军,一军独大!
2、权力失衡,宦官控制神策军。
神策军成了唯一可依赖的军队,也就成了大唐的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当然不能轻易给人!
大唐天子也懂这个道理!
唐德宗时,他也认识到宦官长期带兵权力过大,一度将军权收回,交由朝廷任命的官吏管理。
现实很快打脸!
泾源兵变时,朝臣率领的禁军无一人来救,只有宦官不离不弃地跟着天子。
大唐天子明白了:危急时刻,朝臣很可能“摇身一变”,靠不住!而宦官则不同,宦官的利益紧紧与皇权绑定在一起!
于是,唐德宗将神策军军权交给了宦官,并且将来宦官典兵制度化!
3、交出去,收不回。
再怎么说,宦官的权力也是天子给的,天子难道就收不回吗?
还真的就收不回了!
唐顺宗时,又想把神策军收回。他任命了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企图进行兵权转移。
可是,神策军诸将无一人前去报道!
为啥天子的任命,诸将不听呢?
因为:宦官掌管神策军后,神策军各个关键岗位全部长期由宦官把持,全军上下已经与宦官集团构成了利益共同体!
问题还不仅仅只是在神策军本身!
宦官集团与藩镇也构成了利益共同体!
不服从中央号令的藩镇就不提了,他们也不希望天子太强。
服从中央的藩镇呢?也和宦官搞到一起了!
由于大唐忌惮武将权重,因此,藩镇节度使多出自神策军!
如此,从中央到地方,以神策军为中心,宦官集团构建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络!
唐天子不乏有谋略者。他们曾用各种手段扳倒过一些大宦官,其中一些谋略不比康熙除鳌拜差多少。甚至在唐昭宗(倒数第二位皇帝)时,唐天子还能连续扳倒田令孜、杨复光等大宦官。
然而···并没什么卵用。
宦官集团的权力中心不是某个具体的宦官,而是神策军。
神策军上下早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且人家现在是大唐唯一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你根本不可能打破这个利益共同体,推倒重来!
所以,你不从这个系统里找人出来,根本控制不了军队!
当然,主观上说,大唐天子既然不敢把神策军交给将领,自然只能还是找另一个宦官来。
宦官集团掌控神策军的这个大网络,根本就捅不破!
大明天子为何不理朝政也能控制住军权?相比之下,明代天子就有底气多了。
一些天子,平时把事情都给宦官去作,不爽了随时把权力拿回来。
这是因为:大明的军权平衡体系搭建得真不错。
1、宦官没有掌握任何军队。
许多影视剧里,东厂、锦衣卫都牛得不得了,好像天皇老子都不怕。
确实,他们很牛。您要是当时的大臣,得罪了这些公公,保不齐会被他们弄死。
但是,他们只是替天子监察、审讯,他们并没有掌握任何一支军队。
所以,当天子不怎么理朝政时,他们看人不爽,可以想办法把人弄死。但是,他们只是一特务机构,把握不了军队。
2、文臣、武臣、内臣互制。
那么,宦官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控制军队呢?
明代京营,武臣为总兵官、内臣监军、文臣提督军务,各司其职,“有功同赏,有罪同罚”。
具体的权力分配,常有变动,但总的基调没有太大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监督军队的内臣,经常变化人选。京营“一年一换”成为制度。
这是很高明的举措:内臣监军是很敏感的。内臣天然与天子更近,一旦长期在一军之中,权力往往会超出“监督”的范畴,轻则影响作战效率,重则排除异己、控制军队。
因此,我们会发现:明代宦官专权时,文臣武将虽多与“阉竖”有瓜葛,但只是官场上正常的示好交往(或者是不敢得罪,或者是求人办事),他们与魏忠贤们并没有形成紧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魏忠贤倒了,他们该干啥还干啥)。
3、将吏管理权不下放。
副将、参将等官职,他们的选拔、降调、考察、赏罚均由兵部负责。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统兵武将,还是监军,都难以通过人事安排来加强自己的影响力。
因此,明朝宦官在嚣张时,人人都怕,但他们其实只是天子的家奴,天子不开心了,分分钟弄死他们!
总论:系统的问题,只有用系统的方法解决安史之乱后,原有的系统失效。面对内外部压力,唐天子来不及从系统上做出调整,急忙以信任的宦官来控制形势。
而事后,随着神策军变大,大唐又不及时调整,终于酿成大祸。
有些东西,交出去,就不可能收回来了。
明朝土木堡之变后,一度也出现过一次风险。当时,汪直总管京师团营(不过,当时京师各营十分虚弱)。
当明朝加强京营时,重新从系统上进行调整,重建平衡。
授权与控制,是一个系统问题。
系统的问题,只能从系统上解决。
与君共诫。
为什么唐朝后期宦官专政都可以杀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
唐朝的太监和明朝的太监,虽然都是太监,但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次元的存在。
唐朝历史上,的确有很多权宦,从最早的鱼朝恩、李辅国,到后来的仇士良、田令孜,唐朝的权宦数量要比明朝多。不过明朝的太监们知名度远高于唐朝,什么王振、刘瑾、魏忠贤,那都是太监中的太监,是大名人。
不过唐朝的太监相比于明朝,那权力真是大太多了。唐朝的太监为难皇帝不是一次两次。唐玄宗退位后,曾经被李辅国数次羞辱,代宗继位后,李辅国居然对代宗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
“大家内向坐,外事听凭老奴”。
“大家”是唐朝口语中对皇帝的称呼,李辅国的意思是,皇上你就往里靠靠吧,外面的事听我的就行了。
能跟皇帝说出这种话,说明唐朝的太监权力已经大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更讽刺的是,唐代宗听完这句话,居然没有任何办法处理李辅国,最后不得不找了一个刺客把李辅国刺杀了。
之后百年中,太监对皇权也是屡屡挑衅,甚至出现了甘露之变中大太监仇士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的事情。
而这种事在明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明朝的太监,无论权力多大,都是皇帝的一条狗。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九千岁魏忠贤,那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制度的集大成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魏忠贤对天启帝,不敢有半点的不敬。都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怕天启帝处理他,吓得肝胆俱裂,几乎精神崩溃。
而魏忠贤看起来徒子徒孙遍布天下,可是崇祯帝朱由检,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普通亲王,上台后仅仅几个月就把魏忠贤给连根拔了,著名的太监刘瑾,明武宗消灭他只用了一个字条。
因为明朝的皇帝制度带来的优势太大了。
为什么同样是太监,太监和太监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因为唐朝太监和明朝太监的权力来源不一样。
明朝的太监,权力来源于批红权。所谓批红权,就是太监有权力替皇帝批准内阁的奏章。但这只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权力,皇帝可以让你批,也可以不让你批,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明朝太监的徒子徒孙也好,狗腿子也好,真正依附的都是那个替皇帝批红的权力,或者说从根本上讲还是依靠皇帝,而太监,只不过是皇帝随时可以换下的代言人而已。
但唐朝的太监不一样,唐朝太监的权力来源,是军权。
如果了解唐朝历史,就会发现,唐朝的宦官干政,是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的,安史之乱以前从未有过类似记录。
这个锅,说到底怪唐肃宗。唐肃宗为了搞掉他老爹唐玄宗,因为没有人支持他,不得不拉拢太监李辅国。后来唐肃宗当了皇帝,就自然而然的把兵权交给了最信任的李辅国,开了唐朝宦官乱政的先河。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藩镇做大,唐朝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必须保证自己拥有一支强大的中央军,也就是常驻在长安的神策军,人数在十万人以上。
那么这支中央军交给谁带领呢?
很遗憾,是太监。
为什么交给太监?就不能交给别人吗?
自己带领?不可能,一国之君去当军头,就没有了任何当天子的体面。
交给皇亲国戚?唐朝的皇室关系太不稳定,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皇室内斗就没有断过。弟弟杀哥哥,儿子逼父亲、外甥杀婶婶等等。每次政变,这些皇亲国戚都要拉拢神策军,如果把禁军交给他们,那政变不更加频繁了?
交给武将?别逗了,地方藩镇刚刚勉强消停下来,在中央又搞出来一个藩镇?
交给文官?唐德宗还真这么干过。
唐德宗继位初期,因为对太监非常反感,于是把禁军兵权收回到自己手里,交给了文官。
结果,几年以后,关中地区突然爆发了“泾原兵变”,一伙乱兵在长安造反,万分危机的时刻,皇上想找禁军——找不到。
为什么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这些官禁军的文官,为了捞钱而吃空饷,大部分的禁军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军饷让当官的贪了。而仅有的这些兵,也都是托关系上的名单,很多人都是长安的小商小贩或者纨绔子弟,根本不在兵营。所以皇帝有难,禁军没有任何人来救驾。
后来乱兵杀进了皇宫,唐德宗实在没办法,一群亲信太监们自己拿着武器,保护唐德宗逃出来长安。
“还是太监靠得住”——这是唐德宗当时的想法。
唐朝皇帝发现,太监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忠诚,不会造反。
太监不可能当皇帝,所以不可能造反。而且太监的服务对象只可能是皇帝,不可能另起炉灶,投靠藩镇和文官的可能性很低(在前期)。把兵权交给太监,总不至于造反。对于皇帝来说,这就够了。
但是,到后来,唐朝的太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廷的兵权。他们发现,不是自己的权力来自于朝廷,而是朝廷的权力来自于自己了!
唐朝后期,朝廷势力衰微,朝廷威严全靠禁军在维持,也就是太监在维持。
这时候,唐朝的太监们自然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朝廷的核心决策者,唐朝宦官的权力也就达到了巅峰。
不过,要说明一点——唐朝太监的权力虽然大,危害却没有明朝太监大。
为什么呢?因为唐朝的朝廷就没什么权力,太监可以在朝廷里乱政,却折腾不到地方头上。地方手握重兵的藩镇们才不屌你长安的几个死太监。而明朝不一样,明朝是高度集权的政权,太监一旦把持朝政,危害是全国性的,因此才有全国到处修“生祠”的超级太监魏忠贤。
为什么唐朝后期宦官专政都可以杀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
唐朝中后期的太监可以杀皇帝,这应该是对唐朝历史的误解之一了吧。由于历史教科书对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历史一略而过,而各种历史科普读物,又偏着于从李唐皇室的立场去描述太监这个群体。因此,唐朝中后期的太监便给人一个可以杀戮皇帝、随意废立天子,甚至为所欲为的印象。但其实这个印象是不太对的。
事实上,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与东汉和明朝的宦官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唐朝宦官之所以给人一种能废立皇帝的错觉,是因为唐朝宦官和皇亲国戚搞在了一起。宦官确实参与了政变,但是宦官背后都是有指使人的。
先说一下唐朝宦官为什么能位高权重。首先是因为他们代表了皇帝;其次是他们代表皇帝掌握了军队。唐朝太监掌握的神策军,就是他们在后来嚣张跋扈的资本。
那么,神策军是什么部队呢?
所谓神策军,就是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和骄兵横行的现实下,唐朝皇帝认为如果没有一支兵力充足的禁军作支撑,来拱卫京畿长安的安全,那么朝廷中枢的权威是荡然无存的。大唐天子想要保证自己的威严,就必须掌握一支直接由中央控制的武装力量。而这支由西北藩镇调到长安,直接归中央调度的武装力量,就是神策军。
组建了神策军后,皇帝还要给这支军队选一个信得过的统帅。
首先,皇帝自己亲自统领行不行?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一国之君跑去当军头,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第二,交给皇亲国戚行不行?事实证明这是在找死。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的故事历历在目,谁敢信任皇亲国戚?
第三,交给武将行不行?事实证明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安史之乱后,武将的忠心已再难被皇帝信任。
第四,交给文官行不行?事实证明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文官大臣的能力和威信被多次证明不足以统军。并且文官掌军后,也会像武将一样也会尸位素餐,中饱私囊。一点也不比武将靠谱。
既然文管、武将都靠不住,那么皇帝就只能选择信任太监了。纵然太监也是稀烂,可是太监靠得住啊。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他痛定思痛后,不再反覆,最终确定了以宦官掌管禁军的制度。而唐朝的宦官掌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唐德宗在确立宦官掌军后,一开始是不怕宦官的。因为唐德宗把神策军的进行分化,不让一个人统领神策军。为了监督神策军,唐德宗又确立了让太监担任枢密使的制度,太监和神策军的护军中尉共同向皇帝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向皇帝负责的人有四个。在这种多人制约的权力架构下,皇帝要除掉具体某个宦官,其实是很容易的。
但是如此一来,皇帝要想除掉整个宦官集团就不可能了。因为这意味皇帝要和整个宦官集团做斗争,难度太大。而且,即使皇帝能够成功铲除了宦官集团,也没有什么用。因为朝廷不能没有禁卫军,而禁卫军又不能交到武将和文官的手上。所以最终,统领神策军的人还是宦官。
可能有人会好奇,神策军是禁卫军,为什么神策军要死心塌地的跟着宦官混呢?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神策军也是一群武将,他们与藩镇没有本质区别。而武将在当时属于浊流,是受属于清流的文管集团的蔑视的。相对来说,武将和宦官更合得来。因此神策军也就愿意为宦官卖命了。
而当神策军与宦官搞在一起后,他们就变成了足以和外朝的文臣士大夫相抗衡的强大政治集团。那些觊觎皇位的皇子亲王、后宫嫔妃们就会跟宦官和神策军搞在一起,结成盟友。这才是中晚唐时期,宦官屡屡参与到宫廷政变,并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根据正史记载,确实死于宦官之手的唐朝皇帝,只有唐宪宗、唐敬宗两人,而暗杀他们的太监并不是得宠的高级宦官,都只是希望通过弑君,达到飞黄腾达目的的无权且地位教低级的宦官。
另外几个皇帝的死,其实跟宦官都没有很根本的关系。
比如唐宣宗的死,表面上是宦官干的,但实际上的幕后策划人是时为皇太子的唐穆宗和其母郭贵妃。是太子和后妃策划了弑杀唐宪宗的宫廷政变!而直接动手的宦官,仅仅是受其指使罢了。
比如唐顺宗之死,表面上也是宦官干的,但幕后策划人是唐宪宗。这这跟明英宗的夺门之变一样。只不过唐朝太监把病重的唐顺宗给弄死了。而明朝太监没有把病重的明代宗弄死。但是死与不死,还不是新皇帝的个人意思。
因此,唐顺宗和唐宪宗之死,本质上也是亲子弑父,报应不爽,动手的宦官只是新皇帝的杀人之刀罢了。
再比如唐敬宗,他倒算是真正意义上被宦官弑杀的。但是刺杀他的太监并不是权势滔天的大太监,而是整天被唐敬宗凌辱、不堪受虐的低级宦官。这就好比嘉靖时期的一群宫女因为不堪虐待,铤而走险刺杀嘉靖皇帝一案。如果她们侥幸成功了,按照评价唐朝太监的说法,是不是可以说“明朝宫女权力何等之大,竟能杀戮天子”?
所以,关于唐朝宦官如何权势滔天,竟可以废杀天子,皇帝只是其傀儡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最后说说甘露之变,因为这一事件是李唐皇帝和宦官集团的最著名的一场冲突。
首先抛结论,甘露之变,唐文宗会失败,是因为他野心太大,完全不懂朝堂的平衡之道。他竟意图将宦官集团和士大夫朋党一网打尽,恢复唐朝前期皇帝的威福自传之权,却全然不计后果。这就必然会失败了。
首先,唐文宗依靠李训、郑注两个并不得人心的官员去夺权,将当时朝中的牛、李二党尽皆贬斥,这就得罪了文官集团。
然后,唐文宗又打算以一场大规模杀戮,从肉体清洗宦官集团。这一下他又得罪了整个宦官集团。而神策军是与宦官是穿一条裤子的,得罪了宦官也就等于得罪了神策军。
试想一下,得罪了文官、宦官、武官,唐文宗他要是能成功,这就是见了鬼了。
后来失败的唐文宗被软禁,宦官集团杀尽了朝中的李训、郑注党徒,进而还想得寸进尺,还想杀戮异己,从此独占朝堂大权。
但是,外藩的藩镇不干了,以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为首的外镇强藩纷纷上表,声讨太监的罪过。太监惹不起外藩,最后只得被迫收敛,把文官的代表,牛、李两党的高级官僚再请回朝廷执政。这一事件就说明了,唐朝的太监其实真的没到擅自废立皇帝的霸道程度。
说完唐朝再说明朝。事实上,明朝的太监比唐朝的要厉害的多。
因为唐朝皇帝的皇权不强,地方有众多的藩镇存在,宦官们在中央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在地方上的地位并不高。藩镇们压根不鸟宦官!而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是高度集权的时期,掌权的太监只要在紫禁城一呼,则地方便会瞬间百应,争相的拍马屁。
这个区别,其实就是皇权的大小。而不是宦官权力的大小,这一点一定不能搞混肴。
总结:唐朝的宦官与东汉、明朝无异,都是皇帝用于平衡士大夫和武将两大集团的一个工具罢了。只不过唐朝皇帝对皇子宗亲的限制力太差了,没有像明朝一样彻底的该死藩王。因此才给了唐朝宗亲和太监联合,一起搞掉了七八任皇帝。如果没有这些皇子宗亲做后台,宦官是绝不敢废立皇帝的。
为什么唐朝后期宦官专政都可以杀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有三次宦官时代,一个是东汉,一个唐代,一个明代,最为猖獗的就是唐代。自唐玄宗开始,唐朝宦官就开始专政了,到了晚唐时期已经达到了废立皇帝的地步,明代权利看似强大,但就是皇帝一句话就可以罢黜,武宗时代的刘瑾。天启时代的魏忠贤。都可以说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但只要皇帝一句话,立即就灰飞烟灭。
那么,唐明两代宦官的区别在哪?最大的区别在于,唐代宦官掌军权,尤其是京畿地区,而且控制了禁军神策军。而明代宦官不掌兵。他们只是执掌相权。但最关键是的唐代皇帝授予宦官军权但收不回来,宦官自己就私相授受了。明代太监的权利就是批红之能,实际上明朝的太监就皇帝与士大夫争权的棋子,皇帝要太监的命就是一句话的事。但唐朝从自李辅国起,到仇士良,鱼朝恩,俱文珍,一个个一手遮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废立皇帝如寻常事,惊惧而死的唐代宗,枉死的唐顺宗,被毒死的唐宪宗,被杀死的唐敬宗,甘露之变的唐文宗,被逼称宦官为阿父的唐僖宗,李世民地下有知。见到一帮子孙被一群没卵的太监害到这般地步,不值做何感想。
唐代如此重用太监,关键在于中唐以后,地方藩镇割据严重,皇帝根本不信任朝臣。只能信任宦官。唐朝的有些宦官身兼统兵和调兵双重权力。造成军队完全效忠于太监个人。但宦文官集团为了彻底掌控权力,和文官既联合又对抗,和藩镇也是相互利用、这样一来,倒霉的就是皇帝了。而明朝军队是功勋集团“世袭”。也吸取了吸取唐朝的教训,只给了太监监军和相权。却没有给与兵权。这样明朝的宦官权力只能依附于皇帝,没有皇帝的信任。宦官就啥也不是了。说白了,明朝的宦官就是皇帝一条狗。但必须指出的是,唐代宦官之乱仅仅局限于朝廷,对社会和民间影响不大。但明代宦官对民间有着巨大的祸害,为害地方,多次激气地方民变。明朝宦官对全国的恶劣作用与影响要大于唐朝宦官。可以说,唐明两代几乎都亡于宦官之祸。
唐朝宦官敌人的藩镇。是文官集团。是所有利益集团的敌人,而明朝宦官和皇帝共同敌人是文官集团。也就是说,明朝皇帝和宦官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唐朝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却不一样。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唐朝后期宦官专政都可以杀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
唐朝与明朝都出现过大太监权倾朝野的情况。可是,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明朝的太监诸如王振,刘谨,魏忠贤之辈权势再大,也翻不出皇帝们的手掌心。唐朝则不然,像李辅国,鱼朝恩之流,时有左右政局,拥废君王的举动。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在于这么几点:
1.外臣宦官的互相制衡。
唐朝大宦官重来不是势单力薄的个人。他们往往在内朝呼风唤雨的同时还在外朝中扶持亲信担任外朝第一人宰相。双方交相呼应,总能将事情做的有若"人心所向"。即使事情出现纰漏也能相互掩盖,蒙混过关。于是朝政大权便握在了这一伙人手中,皇帝也只能无奈的作为傀儡。
明朝则不然,皇帝总是刻意的营造一种外廷与内朝对立的局面。我想明朝长期保持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未尝没有激化朝臣宦官敌对的想法。再加上明朝取消了宰相制度。使得外朝行使权力不再能随意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而是分散再多个人手中。人多秘疏反而难以做大事。而且,双方泾渭分明,权责划分明确。最好的反例便是张居正与冯保一内一外彻底掌握了明朝朝政十年时光,除此之外再无特例。
2.宦官内部的权力制衡。
唐朝的大太监往往是一人独尊。其他的全是他的徒子徒孙。所有宦官能掌握的权力不能掌握的权力全部控制在一人手中。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天长日久难免这些人会产生别的想法,眼中容不下别人。
明朝则不同,宦官的权力被分为不互相统属的几部份。比如帮助批阅奏章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和掌管特务机构东厂的督公,次一等的大太监更是有数位之多比如司礼监秉笔太监以及御马监的大太监。几方常常互相攀比,时有对抗。而他们谁能略胜一筹全赖皇帝圣心独裁。所以这几方不会想着威胁君权,反而只会一心巴结皇帝。所以,权倾一时的刘谨和魏忠贤才会一道圣旨便身首异处。这是有一大堆替换者在后边虎视眈眈。
3.政权的稳定及兵权的分散。
唐朝出现宦官乱政全部是在安史之乱后。此时的唐朝中央政府处于风雨飘渺之中,权威逐渐下降。各地藩镇大多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少有忠君报国的想法。即使中央发生宦官废立皇帝。只要还是李家人当皇帝,这些藩镇都是可以妥协的。而且,他们应该还乐见其成,毕竟越妥协他们独立自主的权力越大。兵权方面,中央彻底掌控唯有神策军,偏生这支部队从唐肃宗开始便掌握在宦官手中。其他军队都是藩镇私兵,仅在维护自己利益时出动。
明朝则非常好运气。除了靖难之役,未曾出现过太严重的政治危机。即使有小的困难也总有肱骨之臣站出来力挽狂澜。所以整个明朝的政治环境基本稳定。至于兵权,明朝前期采用卫所制,兵马分散于各地。后期采取募兵制,各省均由各省总兵掌管。从未出现一人掌控天下兵马的情况。所以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来各地的勤王之师。
4.思想钳制做的到位。
明朝时期,朱元璋首开八股取士。等到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干脆在皇宫大内开设"内书房"邀请大学士为一些年轻宦官授课,讲的都是些忠君体国任劳任怨以及八股文。而是否是内书房出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后是否能身居高位。所以明朝的那些大太监们也早已经深受八股的影响。很难有反抗君权的行为。
综上所述,明朝的阉祸未曾造成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政局稳定以及思想钳制到位。
为什么唐朝后期宦官专政都可以杀皇帝,而一些明朝宦官专政永远主宰不了皇帝?
在那些影视作品中,明朝的太监被刻画的穷凶恶极的样子,让我们误以为明朝太监的权力非常的大。而同样是在影视作品中,唐朝的那些宦官却仿佛销声匿迹了一般。于是我们又错误的以为唐朝的宦官非常的无能,只是皇帝身边的一条走狗。但是,实际情况却和这个相反。明朝的太监永远受制于皇帝,而唐朝后期的宦官却能主宰皇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看我如下分析:
(疯狂的唐朝宦官)
(唐朝分析)唐朝的宦官之所以能够对唐朝的皇帝起到这么强的主宰作用,原因在于唐朝的宦官手中握有兵权、以及掌握了朝中政务等等。唐朝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帝国疲敝,中央王朝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在这个时候,藩镇割据势力不断做大,皇帝要想做稳,就必须结合宦官的力量。为了对抗那些藩镇势力,唐朝中央朝廷的政务逐渐被宦官掌握,并且中央禁军也落到了宦官的手中。在宦官掌握了大量势力之后,这些宦官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皇帝”。如:李辅国等。
(决定命运走向的安史之乱)
(明朝分析)明朝的宦官虽看似强悍,但实际上确是皇帝势力的延伸,永远是皇帝的走狗。明朝自从废除了丞相之后,明朝的权力大量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难免疲于奔命。而那些文官大臣又经常得与皇帝做对。这时皇帝便需要宦官代替出面,整治那些不听话的文官。于是明朝的皇帝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设立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系统。这些人虽然看起来很牛逼,但是却听命于皇帝,翻不了天。而明朝的宦官虽然是为了皇帝出面对抗那些文官,但同时也被文官集团所牵制,最终受益者还是皇帝。
(影视剧中的明朝宦官)
所以明朝宦官虽然牛逼,但是确是“假牛逼”,是披着皇帝“虎皮”的“狐狸”。而唐朝的宦官是“真牛逼”,因为不但皇帝的“虎皮”,而且皇帝的:“虎牙”、“虎爪”都被这只“吃肥的狐狸”带走了。假狐狸,变成了真老虎,不厉害才怪呢!
我的回答完毕,您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留言!
我叫弋北谈古今,欢迎大家关注!
觉得回答还不错的话,点个赞再走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